黃念祖:無量壽經(第33集)


 2015/2/20    熱度:3784    下載DOC文檔    

  上次講了娑婆世界五惡、五痛、五燒。佛無量的慈悲,再三勸告,這個悲痛「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底下就告訴大家,你要如何來避免。所以說這些話就是要給大家指出方向,做為救度,你要避免。底下就說「一心制意」等等。今天這兩品,第三十六、第三十七就是這個的繼續。所以,底下「重重誨勉」,一遍再一遍、一層再一層、一重再一重來進行勸告,勉勵大家要止惡行善。

  一開口就是「佛告彌勒」,彌勒當機,未來的佛,也就是現在的佛囑咐未來的佛。對他說,「吾語汝等」,我跟你們說,我告訴你們。「如是五惡、五痛、五燒」,他說這樣的五惡、五痛、五燒,它是「輾轉相生」。因為你造了五惡,現世受報名為五痛,來生受報名為五燒,這是由惡而生痛、生燒。輾轉相生是什麼意思?輾轉就是反覆的,像輪子似的轉過來,又轉過來,又轉過來,反覆的。輾轉相生是痛燒,又能生惡。上次已經說過,鳥、螃蟹你把它擱在一起就互相斗,它在很苦的時候它就互相殺傷。所以在地獄之中,地獄中的眾生互相殺傷,這是地獄中苦的一個原因。彼此都在極端痛苦之中,所以誰碰誰一下都是不可忍耐,就是加倍的來報復。所以他在痛燒之中,他並不知道悔恨,他是更增加他的瞋毒、癡愚的毒。銅床鐵柱,那都燒紅了的銅柱子,罪人是怎麼趴上去的,怎麼抱著那個柱子的?不是需要小鬼把他推上去,他自己去抱的,他看見是美女,過去一抱,渾身燒死了。燒死之後他並不因此明白,說下次我再也別抱了,他馬上活了之後又看見還是美女,過去又抱,沒完沒了的。所以不會因為這種痛燒而使他能明白,它更增加了他的毒、他的癡、他的恨。這就是輾轉相生,輾轉相生就是雞生蛋、蛋生雞。

  「敢有犯此」,如果你敢犯這些五惡。五惡大家要知道,五惡裡頭就是包括喝酒,大家都認為這是很風雅的事情,也是很愉快的事情,你也就犯了。你敢犯這個,比方有些占公家便宜,實際是犯了盜戒,覺得不占白不占,而且管理很松懈,公家的東西你不拿白不拿,並不犯刑法,也沒有人管你。但是你這是做了惡,你是做了盜惡,你要是受了戒就破盜戒,而且男女之間胡鬧。所以眾生不知不覺都在犯。你敢犯,你這麼大膽,你敢來犯這些惡的事情(罪業),你的結果(因為它是要輾轉發展的),你一定要經歷到惡趣,三惡道裡面去。所以這句話咱們不要把它看得很小,你就是不受戒,它還是惡。而且這個惡它會造成其他的因,造成之因,侵犯了別人,別人就要報復,種種的,愈來愈發展,愈來愈大,要經歷到惡趣。所以不要看這個事情很小,一個小事、小節。常常有人說,大人物不拘小節,這是自己掩蓋自己。現在所謂大人物就是說我位置高,位置高當然犯點小節也沒人敢提意見。敢犯這個的話,「或其今世,先被病殃」,被這個地方就當作受字解,要按西法的文章說,你是被動的,當作被動解釋,你就要被動的得病、得殃,這麼也可以講,不過中國文法不是這麼用,就是受。或其今生,你受到的病,也是一種禍害,殃是禍,受到痛苦,受到災禍,而且「死生不得,示眾見之」。

  像北京一個大和尚,最後身上插了五根管子,插了多少時間,他痛苦得就拔掉兩根管子。死這個事,他求死求生都不得自由;不但他求死不得自由,他就想把兩根管子拔下來都不行,別人又給他插進去了。所以生時知名度很高,死後還要入惡趣,知名度管什麼事?法源寺還有一個,這個是極荒唐,他就是慘叫,幾條街都聽見他叫,這是解放以後死的。送到醫院他就不疼不叫,醫院說你沒病,就送回來。送回來,一回到他住的地方就叫。再送醫院,醫院說沒病我們怎麼能收?到醫院就沒事,醫院就不收,就回來,回來就叫,就這麼叫死的。所以他就是活入地獄,罪惡萬端沒法說,當時也是方丈。所以有一個人跟他開會,就說這個什麼人,說話這麼輕佻?後來別人告訴他,說這是誰誰誰。噢,怪不得,原來是他,不然怎麼會這麼輕佻。所以這些人,我們絕不能因為是個佛教徒,就認為這個人就必定是向善的,這個完全不一定。不管怎麼樣,他就是受了戒之後,他加了破戒的罪。一般人作惡只有作惡的罪,沒有破戒的罪,他加上破戒的罪。你持戒,你行善,你不光是有行善的功德,你還有持戒的功德,持戒功德很大,但是你要作惡同樣的,這是均等的,這才合理。這人不但有作惡的報,而且有破戒的報,那就是地獄的報。這種作惡就要在今世示現這種報,而且他現前,真事,一條街聽見他慘叫,叫個不停,就這麼叫死的。到醫院沒病,不是一回,醫院說你不能強迫我們收一個沒病的人,只好接回來,接回來就叫。罪有應得。

  或者今生,「或於壽終,入三惡道」。而且可以這麼說,往往是死生不得這種人,壽終之後看來只有入三惡道了。「愁痛酷毒」,這種憂愁,這種痛苦,酷毒是極嚴酷、極厲害的一種毒。在這種痛苦毒害之中,「自相燋然」,燋就是把他燒糊了,自己燒;然就是燃燒。古時候就當燃燒,跟加上火字旁那個燃字一樣的,自己就互相燒,你燒我,我燒你。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他就入三惡道之中和自己有怨的人,又互相在這你殺害我、我殺害你。「從小微起,成大困劇。」所以菩薩畏因,而眾生就畏果,知道這個果可怕,而不知道去害怕為什麼得到這個果,是因為你種了這個因,而往往是因小果大,行善、作惡都是如此,一個小的因,它所結的果就大。這是自然的,你種一顆麥子,後頭長一棵麥子穗,這是多少顆麥子粒,這是自然的規律。你種了桃核,出了桃樹結桃,那有多少桃,整個那棵樹,這個果它就大。所以菩薩畏因。「從小微起」,做很小很微的一件事情。「成大困劇」,很大的,劇也是大的意思,大的困難。大困劇在別的譯本裡頭,《魏譯》就是「久後大劇」,久後變成更大了。所以,大困劇就是說這個苦它是增長的,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愈來愈大,愈來愈困難。而這一種是因為什麼?要追究原因,所以我們要知道畏因。我們要知苦、要斷集,你要找苦的原因,苦的原因是集,所以知苦就要斷集。

  這說了苦,我們要找苦因。這個苦因,「皆由貪著財色」。你貪戀,著就是你抓住了不肯放,所謂這個財就是一切,包括現在所說有多少大件,什麼黃金的首飾,再有錢大家都知道是財,住的房子,一切享受,這都是屬於財。這個財就代表錢財、貨物,各種近代這些新的設備都屬於財,大家很貪愛,很捨不得丟,就是著。色,嘉祥的話好,「或貪財,或貪皮肉。」就是在肉身的這種貪著,男女之間,現在還不僅僅是男女之間,同性戀同樣是,還都是色,還有人和畜生,這都是色。這個在戒條裡寫得很清楚,都在內,都是要禁止的,就貪著這些東西。所有壞的東西都是共同的,中國有,外國也有。中國古代有,一直傳到現在,現在還是有。中國在春秋時候就屬於男色,一直傳到現在,外國還很發達,各國都有,這壞的事情,這很普遍,這都是大家貪著。「不肯施惠」,這種利益好處不肯給人家,你不肯去給人方便,去救度別人,你的財物不肯布施。所以就是說這個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你貪財好色,你悭吝。

  「各欲自快」,每個人都是想自己痛快。「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忍辱這個忍字,中國清代忠心的名臣曾國藩,他的語錄有兩句話我是老記住,「千萬忍耐,忍耐萬千」。千萬你要忍耐,你所要忍耐的事不是一件、二件,你是要成萬成千的忍耐,所以千萬忍耐,忍耐萬千。佛教這個忍辱是六度之一。所以在《金剛經》裡頭特別指明了忍辱。一先講的是布施,應該要怎麼不著相的布施,三輪體空,具體舉例就舉的是忍辱,歌利王節節支解。所以忍辱很重要,所謂難忍能忍。一個人不能忍,處處要講自由,處處要講老子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你將來非干到地獄去不可。都要有所不為,所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言」,要自己有約束,哪裡能這麼放縱?我就只考慮我自己,我要干什麼,我要怎麼著,你侵犯人家對方的自由,這不就是造惡嗎?還自己覺得很有理。忍辱者就是克制自己,把自由讓給別人,你就忍辱了。他罵你,你要回罵,彼此都不自由。他罵我之後,而我沒有反抗,他不就自由了嗎?讓給對方。為什麼必須我得自由,不讓別人自由?「不務修善」,不肯修善。這一點耶稣教的話很徹底,當然是稍微有點偏,耶稣的話:當人家打我左臉的時候,我把右臉送上去。有的年輕人就各欲快意,我想怎麼痛快就怎麼做,這個很危險。

  「威勢無幾」,你要知道,現在你想痛快,你還想橫行,你還在享受,你還有威有勢,但是你這個威勢沒有幾天,沒有多長的時候。你前生修了善,你今生得了人身,你享受這個善報,這事等於說是一個人他繼承了這家的遺產,還容許他揮霍,但是你沒有多少,你坐吃山空,沒有幾天你就花完了。你這個威勢沒有多少,你就「隨以磨滅」,都消磨、除盡了,叫做滅,就全沒了,就全完了。「天道施張,自然糾舉」,施也就是張,天道就是講自然之道、因果之道,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很多外道就是求天,其實天它也是在執行這樣一個法度,執行的人也要秉公辦理,不能說因為你磕頭他就赦免你,你上上供就把你的罪減了,那不是天在受賄嗎?有很多人糊塗。天道,它就是自然的因果,就是如此,它就是要施張,它就是要起作用。「自然糾舉」,自然而然,所以自然兩個字就點出來了,不用造作,不用安排,自然而然。糾就是糾正的那個糾,舉就是舉發、檢舉。這一些自然而然的把那些個罪,把一切一切都給你暴露,都要有追究。「茕茕忪忪」,茕茕是一種憂思,是無所依,孤獨;忪忪是驚慌失措。你孤孤單單,萬般將不去,你的這些同伙、哥兒們、至親愛的眷屬,沒有一個誰能跟著你的,只有業隨身,孤獨得很,而且這個時候你恐慌得很。「當入其中」,你自然就走到你的罪業之中,就輪回在五趣裡頭,到你應該到的地方。「古今有是」,從古到現在都有許多這樣的事情,這些事情是悲痛、可傷。眾生本來是佛,自己不明白、不相信。自己不但是妄想執著,而且種種造惡,在冤枉之中受輪回,在這夢中,惡夢是愈做愈惡、愈做愈恐怖,不能醒,所以哀哉可傷,可痛。

  「汝等得佛經語」,就指在會的大眾,以至我們後世的人,我們後世說這是得佛經語,看見佛經就是得佛經語,當時在會的人更是如此。你們得到這一些,「熟思惟之」。你看這個地方是佛教大眾。所以大家往往不大肯思惟,只肯背誦,要好好的思惟。你就是在那背,那是走過程,也有功德。所以聞思修三慧,在那念只是聞,你要進一步就得思,思之後才有修。你不要以為你在念著就是修,這個不夠,這是程度水平太低的,所謂初步的,也可以叫做初步的修的准備,要經過思、經過修。這個不就是佛在這說的,你得佛經這個語,熟思惟之,你要很好的去思惟。現在這個經語之中,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淨土的經就要緊,淨土三經之中《無量壽經》是第一,這個就是詳談了本願之海。所以我們要對於這個經,別的經你不去思惟不要緊,你對於這個經要好好去思惟。你好好去想一想,它這句話什麼意思,你要把自己擺進去,聯系自己,哪一些都是說我的。

  有一個人她聯系了一下自己,當時她說是兩年的一個病好了,居士林的一個人,一個老太太。這大概是前年的事,我去了,她跑出來,她給我問訊,她說謝謝你,她說當時因為沒有工夫跟我說,她說我講了之後當時她的病就好了。我就講一個什麼?我舉一個例,你燒開水,你要一口氣燒開,燒開了之後,你就是再放涼了也是涼開水。你把壺擱在爐子上,你燒三分鐘拿下來,明天再燒三分鐘拿下來,後天再燒三分鐘拿下來,一百年之後它還不是開水。一曝十寒,水在這,燒一會只是幾分鐘,拿下來的時間,你就是寒的時間長,一曝十寒,你這不起作用。她說我當時聽了這句話,一曝十寒,這不就是說我嗎?她這樣一想,她說當時就覺得她害了一年多的病就好了。這都是真事,她也胖了,她說我要跟你說,今天我要告訴你。這兩個老太太在一塊,那個就是見滿屋子都是,要參觀音,結果著魔了,不能睡覺,多少人在屋子,擠滿了,都沒法治,都要死了。這不行,沒法睡覺,整天緊張,有人叫她念大悲咒對治。我說不要對治了,我就給她講了一個禅宗的公案,我說老僧不聞不睹無窮。她說我記不下來,我小女兒在旁邊,我說福良你寫個條子給她。第二次我再看見她,她就給我很深的問訊,她說謝謝!也胖了,自從那條子到手之後,這些現象都沒了。所以就是這些事,你把自己擺進去,不要就在那走過場。這個作用是很殊勝的,這些也沒有什麼叫法術,也沒有什麼特殊,就是很簡單,叫你不要一曝十寒,就是說不聞不睹就對了,平常得很,就是這樣子。熟思惟之,要在思惟上用功。

  「各自端守」,端守指按著佛經的話去做。讓你端守什麼?叫你思惟,你知道這個道路,知道這個道理,這就是修。「終身不怠」,你不要懈怠。「尊聖敬善」,大乘初地以上都是聖,小乘初果以上稱為聖,對於聖我們都要尊敬,要恭敬善,經中就是尊重這個。所以善男子、善女人,稱呼大家,都要止惡修善,要停五惡、修五善,要恭敬善。憬興說,說到聖那就包括佛跟僧。佛當然是聖,還有這些菩薩、羅漢以及僧,僧本來是和合眾,除了佛之外的修行人都通稱為僧,尊聖就包括了佛和僧。善是指的世間法出世間法。比方仁義禮智信,按儒家的話,你能夠把五常仁義禮智信都能夠實踐,你還可以保持人身,就相當於佛教裡受五戒。這都是善,這就是三寶。「仁慈博愛」,仁者安忍、普利,慈悲為懷。「當求度世」,要求解脫,要「自度度他、自覺覺他」。所以這個度世不是說只求自覺,而且要覺他,要普令一切眾生都永離生死。所以佛就說,你們得了佛的經語,要好好思惟,要好好去實修,不要懈怠,尊敬三寶,仁慈博愛,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就是說不是在那有一搭沒一搭的,而是要拔斷,要把這個生死,惡的根本拔除,要斷這個根本。「當離三途憂怖苦痛之道」,要離開三惡道這些憂愁恐怖,這些苦痛的道路。怎麼離?你要拔斷生死的根本。這就是說拔斷生死眾惡之本,你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貪瞋癡是根本,罪惡的根本。所以輪回六道,貪欲為本。要解脫生死苦海,就智慧能度。所以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拿智慧的劍來斬斷無明等等的煩惱,這樣就永離三途之苦了。佛悲憫,所以勸導。

  「若曹」,就勸導大家,要「作善」。進一步開示,你們說要行善,什麼是第一?我也常說,我們應當把鋼用在刀尖上。哪是刀尖?這就是佛反問大家,你們想想,什麼是第一?「當自端心」,要端正你的身心,這就是作善裡頭居第一位的,這是第一。作善淺說就是行善事,如果要說到究竟善、第一善,那就是「是心作佛」。既然是心作佛,我們就要在這一切之處端心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皆當自端,淺一點來講就是非禮勿視,不合禮的事情我不看,你那跳脫衣舞我不看,「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些叫端身端心。進一步說這個端,怎麼叫端耳?《楞嚴經》裡頭「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只有用耳根。他這個耳根,大家很多人在這錯了。一個外國來的居士,很有點名望,到處講,我說你講《楞嚴》這一段,我說你先說,我聽著聽著聽出他毛病來了。我說你先用聞中,這個是入流亡所,入什麼流?他說入那個聲的流,我說你錯了。美國有個沈家桢把問題講淺了,講淺了還可以原諒,他就整個講錯了,它不管這個聲,有好些人在這個地方錯了。它是聞的本性,它叫反聞聞自性,你還在那聽這個聲音,你還不是在那追那個聲塵,你還不是在務外,還不是向外奔馳嗎?那有什麼叫反聞?所以他錯錯在哪?他說這麼講凡夫才有法子下手,要是說這個聞字解釋為聞性,那凡夫無從下手。對,凡夫是無從下手,所以淨土法門才殊勝!你都想到凡夫能從這下手,遷就這個下手的地方,你非講錯不可。所以他是反聞者入流亡所,所是所聞,這麼一講大家也就很明白,肯定他是錯的,沒法子。他這個人很聰明,他馬上承認,他馬上要給我磕頭,我把他拉住了。我說這個入流亡所,你這個耳根的所就是聲,你是忘記了聲,不是在那個聲中待下來。所以很多人不思惟,這很淺,稍微能講過來就以為是這樣,不肯深思,你深思自己能發現矛盾,沒有什麼難懂。你這個耳朵的所是什麼?不是聲音,是什麼?入了流,當然跟那個所是對面的。把所忘了,把聲音忘了。你還說在聲音中待下來,天下糊塗人有這麼糊塗的嗎?這個人是極端聰明,說老實話。而聰明人才糊塗,我告訴你們。這是真理。這些糊塗人都是聰明人,他不聰明,他不糊塗。我們要端耳,這就順便講到這。我們要端耳,那就是如觀音;同樣的,不去追色塵,反聞自性是端眼,不是種種都一樣嗎?所以耳目口鼻皆當自端。端心就知道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樣的反觀自性就叫做端。如是六根都不去追六塵,而都反回來朗照自己的心源,本心之源,這才是端正。這就是這所說的一個端字。當何第一?就是應當這麼端,這樣才是第一。至於初步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初下手的人也是要做的,不可忽視。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你看這個善字,剛才我們對於善的解釋這就對了,不然一般的行善,跟你身上干淨不干淨有什麼關系?身心潔淨才跟這個善字相應。這個第一之善,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身心潔淨,你不去追逐六塵,不追逐塵不就干淨了嗎?朗照心源,這潔,這個跟善相應。不要隨著嗜欲,嗜好跟欲望。但是很多人還是離不開嗜欲,自己所嗜的留戀,不肯捨,更不肯斷,就是粘粘纏纏,像老太婆,沒有一點丈夫氣。「勿隨嗜欲,不犯諸惡」,剛才所說這些惡都不能犯。「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對待一切,我們都是和顏悅色;身行,我們每天身之所作,這一切一切都應當專一。底下還得接著往下講,當專就是說應當專精行道,從本經來說就是指的勸大家一向專念,身行當專。「動作」就指的行動,「瞻視」是看,這一切一切都應當「安定徐為」,很安定,很和緩,不是那種很粗暴,不能自制。現在你看跳舞這些動作,跟安定徐為都是相反的。所以吳季子觀樂,他聽見音樂,他可以知道哪一國是什麼音樂,這個國家過去是如何,今後前途是如何,都可以知道。現在這些歌舞就告訴我們,世界中有很多禍亂,這個禍亂是一天比一天要加深,等到達到了登峰造極,轉過來它就開始減少。現在還沒有,還正在爬坡。都能安定徐為。所以咱們中國的諸葛武侯,他教他的兒子就是淡泊寧靜。對,就是這個意思,不要隨著嗜欲,要淡泊。而且這個欲,最大的欲就是男女之欲,你不要去追求這個東西,你要淡泊。「淡泊以明志」,你有沒有志氣,看你肯不肯淡泊;「寧靜以致遠」,寧就是安,靜是清淨,寧靜就是安定,你安定才能致遠、才能經久,才能有遠大的作為和遠大的宏圖。所以不是跳躍、瘋狂、掙扎的這種變態。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做事沒有預計,都是臨時倉倉促促、忙忙亂亂、慌慌張張(倉卒就是慌張),失敗和悔恨跟著就來了。你之所為如果是「不谛」,谛就是審慎,你不審慎、不慎重,「亡其功夫」,你的這些功夫就滅亡了。你為什麼不謹慎?就是你把你的功夫都忘了,正因為你是亡其功夫,功夫亡了。這話怎麼講?有證明嗎?我這解釋,有。所謂「一點瞋心火,能燒功德林」,你的功夫不就是功德林嗎?這一點瞋心之火就能把整個功德林燒了,統統燒了不就亡了?你過去的功夫就全沒了。所以「修道千日,敗道一時」,大家要知道。所以就是善護己念,重重誨勉。剛才講到,「雲何第一?當自端身,當自端心」,又結合到觀世音菩薩的反聞;如果要結合到本宗,這個第一之善就是大勢至(觀音是第二十五,大勢至是二十四),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念佛,你的六根都攝住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攝住,而且是淨念相繼,這是第一之善。所以一聲佛號六根都攝住了,這就是六根自己都端了,「耳目口鼻,皆當自端」。心是佛,六根也都是佛,耳目口鼻,真正的自端,自然端正。所以自然身心潔淨,與善相應。善,剛才我已經提過,「是心是佛」。這就把這一段的意思更結合到咱們淨土本宗。

  下面,世尊對於大家是慈悲極了,一度一度的開導。底下再進一度勸說,勉勵大家就說「汝等」,如果是能「廣植德本,勿犯道禁」,能夠「忍辱」,還「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我們應當很珍重我們現在的時間,你在這個世界能夠修善一天一夜,就等於你往生之後你再為善一百年。現在我們先把這個文字看一看。「德本」,根據日本的《會疏》有兩個意思,一個六度是德本,再有一個六字洪名,具足萬德是為德本。所以這個實在是兩個意思都有,既然是廣植德本,也就是說念佛也兼行六度。如果你閉關念佛,你這個念佛之中自然包括了六度,實際是如此。由於念佛,你這就是利他,你天天回向,「願以此功德……同生極樂國」,你這就是很大的布施。你這就是持戒,你念佛,你的心這麼端正,什麼都沒有做,你的惡都止了,這還不是很好的戒嗎?你是忍辱,你沒有跟任何人鬧脾氣,什麼都忘了,什麼辱都忍了。這時候只有一句佛號,精進,一句接一句。禅定,別的都沒有,就是這個,這不就定在這嗎?所謂「迷時不念悟時念」,你念的時候就是悟,那還不是大智慧嗎?所以一句佛號,六度具足!但是我們是這樣,不要說因為我這個六度具足,所以六度的事我就都不用再做,那又不對了。相應的,六度具足,但是其他的因緣恰好,能做我們還是盡量的做。

  「廣植德本」,植就是種植。「勿犯道禁」,道禁就是六度的戒度。為佛道,我們要禁止作惡,這就是道禁。這是為修道者所禁,你不要去違犯,就是勿犯道禁,這就是指的持戒。「忍辱精進」,這就把六度中又特別提出幾個,要持戒、要忍辱、要精進,不是修兩天後來就不修了。咱們之所以不成功,就是退緣多。所以我們就是要不退,每個人都要注意這一點,要不退。要老是退,給自己打個楔子。汽車要上坡,你不開的時候那個車輪子後頭塞個楔;你要沒有楔,這個車就往後走,有時候就翻車,從懸崖摔下去。所以你停的時候你打一個楔,不要叫它往後退,退起來是可怕的,你不能控制的,你要有滅頂之災。所以要精進。

  「慈心專一」,要去為救度眾生。所以念佛求往生,就是自己怕受罪,怕入三惡道,求早點成佛,早點去享福,這樣來求生極樂世界絕對是往生不了的。我給大家都做了保,告訴你絕對。要利他,要慈心,要普利眾生的心。為什麼要往生?就是要盡早的實現我們廣度眾生的願望。現在你能分身塵剎說微妙法嗎?你只能在這個地球上胡說八道。實際就是這個,都是在地球上胡說八道,你能做什麼好事?只有往生之後你才能分身塵剎說微妙法,惠予真實之利。所以往生是為這個,這叫慈心,要專一去修。如果能夠這樣,「齋戒清淨」,你持八關齋戒,齋戒是八關齋戒。八關齋裡有過午不食,那是齋。持八關齋這個事要是一天一夜,這個功德也是很大的,何況你還是廣植德本,種種的這樣來持。能夠這樣的話,你在這個世界能夠堅持到一天一夜,八關齋可以受一天,有人就是長期的,現在就准許你就受一天,就這一天我要特殊的持戒。你高廣大床,現在大家都買那個講究的床,那你就完蛋了,你就不能受持八關齋戒,你不能用那個床。所以我都是用小木頭床,從來不要高廣大床,好的被、繡花的被我不能用。化妝品全不能用,愈好的化妝品沒一樣能用。電視也不能看,這些音樂、跳舞都不行,種種的。它加上幾條,除了五戒之外加上幾條。允許你受一天,受一天功德很大。咱們在這個世界上這一天受八關齋戒,持戒,這樣種種的廣植德本,你能夠這樣一天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你比那個再為善一百年還強。

  這是什麼道理?《寶積經》裡頭有這個話,「文殊師利授記會雲:若有眾生於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能夠在婆娑世界,於眾生能夠這樣一彈指的時間發生了慈悲心,你所得的功德就比在極樂世界億百千歲修種種的清淨行、梵行,超過它。還有《思益經》,這都是大乘經典,「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安樂土就是極樂世界。「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不但沒有苦惱,它連名都沒有,何況其實?沒有。「於彼作功德」,在那個地方作功德,「未足以為奇」,你作功德也沒有什麼可奇,你要什麼自然就來了,所以就把東西給人了。咱們現在,你這也算給,你好難,是不是?那個未足以為奇。「於此煩惱處,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你在這個煩惱的地方,能忍不可忍的事情,種種的不合理,種種的橫加於你,種種種種的事情,而且也教他此法。所以你要轉教,把彌陀這一種,就是「唯說彌陀本願海」,我們也教他修這個法,其福為最勝。這個雖然沒有說時間,但是稱贊了在這個世界這麼做,要教他,教別人這個法。所以大家都應當發這個願。這個不像禅宗、密宗,禅宗、密宗給人家演說確實是很難,不能隨便說,你要一說錯那就是不可挽救。淨土宗,只要你老實,你錯不到多少去,甚至於可以基本上不錯,這一點膽子要大一點。但是也要發大願,要很用功,要努力求佛加被,就在力之能及,緣分所到,也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就是如此。

  《善生經》還說,跟彌勒出世比,彌勒出世的時候,「百年受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不如現在在這個世界一天一夜。「何以故?我時眾生具五滓故。」我時是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除了五濁惡世,這個時候眾生有五滓(五惡)。彌勒的時候,那個時候人福氣很大,那時比現在的好,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高八萬四千尺。它雖然是個地球,地球就不是這個樣子了。彌勒成佛的時候,迦葉從雞足山就出來了,迦葉沒有般涅盤,他等彌勒。所以現在有人到雞足山,虛老和尚去的時候聽見裡頭敲鐘,大家就說虛老和尚很難得。來禮拜的人,聽見裡頭敲引罄就很好了,虛老在磕頭的時候聽見裡頭敲鐘。到那個時候迦葉就出來了,出來之後來禮拜彌勒,彌勒的諸大弟子就說:奇怪,來了一個長得像人的小蟲子。那時人都高大,迦葉當然比我們大一倍以上,但是當時那時候的人看他就像個小蟲子,長得跟人一樣的小蟲子,這是什麼?彌勒就告訴,你們不可輕慢,這是前一尊佛的大弟子,是傳佛心印的大弟子。這個時候迦葉把佛的袈裟獻給彌勒,袈裟都是很長的,彌勒接過這個袈裟,只能蓋兩個手指頭,你說要比釋迦牟尼佛大多少!但是他一展就合適了,就披上了。這時迦葉就湧身虛空中,現種種神變,般涅盤了,完成任務。所以在那個時候,在彌勒那個時候是好,你那個時候一百年受齋不如現在一日一夜。

  所以這就是說明,為什麼許多經典都說這一點,不是這一部經說,「若一日一夜,勝在極樂為善百歲,十日十夜,則勝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這個要追究一下。這個地方也可能大家又出了一個想法,既然這樣,這個世界這麼好,我們就在這個世界修好了,何必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說他這個地方修功德大,就是因為這個地方修難成,所謂難能就可貴,他是非常不容易,難得,不容易做到。所以我們不是一定要看那個時間,看你的決心、你的精進、你的勇猛。他這個難,他碰到這個,他很不容易。實際再說起來,能不能在這個土修下去?我看有誰真能在這個世界上一日一夜的在這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二十四小時,有誰能做到?你們自己就可以想想,自己做到過沒有,有誰能做到?所以看著就這麼一句話,你們也不妨誰下個狠心去做到二十四小時。所以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倒曾經是在除夕之夜徹夜的不睡,一直修到天亮,天亮之後到夏老師那拜年。但這只能說一夜,一年就這麼一夜。那時候每年都是這樣,也就是幾夜。但是白天那些時間干什麼?還是有人來有人往,還是要准備這些事,哪裡是在修行?所以不要把這個話看成很簡單,就覺得這個事很容易。所以它能抵那為善百歲。沒有誰真能做到,大家一不睡覺就困在那(昏沉),昏沉還在修嗎?所以這只是教你知道一個對比,要在這個世界上精進修,就是一個對比出來,你就知道差不多。這做一個例題,這兩個就這麼相比。如果你能用功三小時,當然有人說太容易了,用功三分鐘就不行了,你前提都不存在了,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就是說,你這可以做參考,知道這個地方要勇猛,這個事情是很難能的,很難能的就非常可貴。實際上這個是很少人做到,能夠二十四小時始終清淨、始終專念、始終專一。所以不要把這句話小看了。

  再有一個,為什麼要往生?因為你往生,雖然它那跟這比,好像時間的效果沒有這麼高,但是在極樂世界他沒有時候不修,沒有人不修。你在休息的時候也是修,你在聽點音樂,看見人家游泳,聞香,欣賞花,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增長你的善根;你喝水、吃飯,無時不在增長,無時不在修。但是我們在這個世界待下去,你雖然是修的效果這麼高,但是你能修的時候很少,就剛才我說,真正能做到一日一夜是很稀有的。所以說這個話不是勸大家,你們就別去極樂世界,在這修;是告訴大家,要知道在這為善,難能可貴,這個功德是非常殊勝,你在這修一天一夜就等於極樂世界的一百年。所以這個就是鼓勵大家的意思,鼓勵大家這樣去修,來求生淨土,這個是真實的意思。

  佛就自己做了解釋,「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他自然都有這個福德,他要布施什麼都有,他無所缺。像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阿羅漢化緣,碰見那個洞裡頭有一個女的,她說你是阿羅漢的話你等一等,等我丈夫回來,我供養你一件毯子。這個女的不能出來,因為夫婦兩就只有一件毯子,男的要出去化緣,那毯子給男的,女的就沒有衣服,就不能出來,出來是裸體的,她就不能出來,說你等一等,等我丈夫回來。等丈夫回來,她說我要把這件毯子供養他。這丈夫說,你瘋了,供養他,我也不能出去要飯,咱們不是都餓死了嗎?她說咱們今天這麼窮,就是因為咱們沒有布施,今天有這個機會布施,咱們再不布施,我們以後怎麼辦?沒有機會了。這兩個人一商量,好吧,這兩個人就在裡頭,從窗戶裡頭,因為兩個人都赤身裸體,這很不禮貌,就頂著,從頭上頂出來,獻給這個阿羅漢,阿羅漢接受了。這兩個人後來都證阿羅漢。難能!極樂世界有這個機會嗎?他要什麼有什麼,所以他就沒有機會做這樣的功德,這種功德只有咱們娑婆世界,你要知道。就是說大家都很困難,你得一點東西很不容易,你把這樣的東西肯拿來做供養,所以殊勝在這個地方。他方世界沒有造惡的地方,這個世界「善少惡多」,善事少惡事多,善人少惡人多。「飲苦食毒」,喝的就是苦,吃的就是毒,整天生活在苦和毒之中。「未嘗寧息」,沒有一個時間可以安寧、可以休息。

  「吾哀汝等」,我憐憫你們,我苦心的來勸喻你們,我教給你們經法,「悉持思之」。你看又有一個思字,所以大家這個思字,我現在再三跟大家說,已經說的時間不少了,今天借這個機會,這是佛在說,大家要注意,不光是念,要很好的去想,去持思之,而且去奉行之,教導我這句話我要去做。而且是「尊卑、男女、眷屬、朋友」,不管是地位高地位低、是男是女、是親眷朋友,「轉相教語」,互相告訴他們,教給他們。不是一律都不說,但是也不是一律的去宣傳,要隨緣度脫。而且自己要把這個當作是自己應當做的一件大事,不是自己沒有責任,我就不要做這個事,與我無關。你這個事情做得好,就你任務完成得好;你做得不好,你任務完成得不好;你沒有做,你沒有完成任務,要這麼看。是自己的任務,要轉相教語。

  「自相約檢」,自己要約束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管自己,誰也管不了,要自己來管。真正下了決心,管起來也很快。所以「三日不見,刮目相看」,說知識分子,三天不見你,再看見你,我得換個眼光看你。就是你不振作,你振作起來就是變化很快。「和順義理」,就是說你的一切言行舉止就合於義順於理,跟義是相合的,和理是相順的,合情合理,合乎道理,合乎這個世間的要求,也符合佛法的精神。「歡樂慈孝」,心裡很高興,皆大歡喜。夏老師的誓,願我遇事生歡喜。所以一個人要常常生出歡喜心來,要慈孝。佛視眾生等同一子,這就是慈心。要孝順,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要報他的恩。

  「所做如犯,則自悔過」。你要想不犯是不可能的,所以所做如犯,你如果是犯了戒,你馬上要悔過,忏悔。這個忏悔不是把它藏起來。夏老師生病之後見誰都說,我這次生病就是因為我放逸了,來了好些地方戲,我去看地方戲看多了,所以我生病。到處對人家講,不是藏覆起來,地方戲看多了,所以我生病。所以這是根,這根是一露就死了,植物怕露根,一露根,養花人就培上一點土。因此你的善根別叫它露,露出來死了;惡根要讓它露,希望它死,不要再作惡。所以世間很多人的做法都是自己害自己的,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悔就是改,一個人就是要不斷的改。悔不是後悔,後悔有什麼用?後悔不但沒用,還是一種消極的行動,灰溜溜的。悔就是改也,我要改,要去惡就善、止惡行善、朝聞夕改,你看這個改字點出來了,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改了,聽見這些道理我要改。

  「奉持經戒」,我要奉持這個經,守這個戒,「如貧得寶」,如窮人得到了寶貝一樣。窮人得到一個寶貝,一切都有了,一生都安樂了,那就要保護,如護頭目。所以這一品的名叫「如貧得寶」,我們聽到這些經上的話,我們如窮人得到了一個寶貝,要有這種情緒。「改往修來」,你看又是一個改字。所以學佛的過程是改造的過程,不斷的改造自己,不是老一套。我改得還很不夠,但是我確實改了好幾回,一次和以前不一樣,又一次又和以前不一樣,又一次又和以前不一樣,現在還在改。要改往,過去繼往的都要把它改掉。所以老就是自己老一套,堅持自己守的還是老一套,你的見解就是老一套,你沒有進步。改往,那個過去的改掉了;修來,你要修什麼?修未來的事,你比從前要好、要光明。「灑心易行」,這個心,你要洗除心垢。所以「君子革心,小人革面」,君子改革的是心,小人改革的是外表,那個不行,那是小人。要洗心,洗了心之後自然就換了行,行動就不一樣了。要這樣的話,「自然感降」,自然得到感應,得到佛恩的加被。「所願辄得」,你的心願就有願必滿,都可以得到。所以有願必滿這一切是有條件的,你能夠得到經戒之後,像窮人得寶一樣,你就改往修來,灑心易行,這才所願辄得。你才是真的,不然怎麼知道你表示是真的?我只想得博士,我就是不下苦心念書,那博士當不了。

  底下「佛所行處」,佛所經行到的地方,佛的經論所到的地方,以及現在我們能看到這些書,還是佛所行處,就是佛法所流通之處。「國邑丘聚」,國大家都知道是國家,邑是一鄉一邑,鄉裡。丘有人把它解釋成山丘,這個地方是不對的。《周禮》說,「四邑為丘」,四個邑叫做丘,丘是大一點的邑。聚是聚落。不管是大的城、鎮、鄉、市,這些小的聚落,沒有不受到教化的。化就是變,教化,人就化了。剛強難化,我們往往是不喜歡改,不喜歡化。要不斷的改、不斷的化,是一個改造的過程。要大變活人,我老講,要大變,你學佛是要大變活人。一般要變個活人你要再投一次胎,那太笨了。我們為什麼要必須得投胎才變,現在就變好不好?要大變活人。佛的行處,大家都變化,所以這個時候天下都和順,天下大同,沒有侵略,都是厚往薄來,沒有壓搾。厚往薄來,我這個國給別人東西很多,他要是給我的,我要得很少,如果國與國之間都是這樣那多好,這是中國過去的思想。「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風調雨順,「災厲不起」,災是災禍,厲是病。現在出了很多很多很奇怪的病,層出不窮。這個禍,最近這半年,地球上的禍太多了,火山爆發、水災、海嘯,各種的災患,森林大火,不停,沒有斷過。國內嘉陵江漲水,我在電視上看見,長江在武漢的水,江水跟岸平的。還是在賽跑,就是趕緊裝好沙包,江水在漲還要疊沙包。我這次看見這個局面,就是洪峰到了,當然最高檔就到這了,有些地方跟江岸就平了,水可以上江岸,這是第一次洪峰。所以天下就是災厲很多。

  如果佛所行處,佛經所經行之處,這個所經行之處就是要很多人都信奉,不是光在念經,要實踐,按佛的這些道理端正身心,這才是真的。你就是一個皮,我是佛教徒,到廟裡我就是去念經,到時候就是去捐點錢,這是個皮,皮不管事,要端正身心。這個世界上如果佛所行處,就「國豐民安」,國家很富,國家很豐足,人民很安,「兵戈無用」,武器沒有用了,裡頭也沒有盜賊要鎮壓,外頭也沒有人來侵略,也用不著兵戈。所以秦始皇就把武器鑄為金人十二,這都是說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尊崇道德,要興仁義。「務修禮讓」,要講理,一切要合乎情理,要讓。這個讓字很重要,原諒和禮讓。所以有人結婚,要請我去講話,我就很強調這個讓和諒。只有兩個人之間能夠互諒,諒解、原諒,要讓,要彼此得讓一讓,誰都有一個氣頭上,你讓一讓,天下太平。而且推廣,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讓一讓。正果法師他講他買個碗,結果買了一個壞的碗,他覺得很高興拿回來了。他說這個壞的碗我不買,就會賣給別人,我何必要把好的留下,把壞的給別人?我買也一樣。就是這種精神。你不要看是個小事,就買個碗,這種精神很好、很可貴。你就必須要挑,我就不能要這個壞的,我要得個壞的我很惱喪,你不肯讓,是不是?我就要拔尖,好的都要留給我,壞的給別人,一推廣就是這。所以我們為什麼說是一個改造的過程?就是要改。你念了半天佛,你就只是想占便宜,得佛保佑,我現在就平安,將來死了之後到個好地方,比別人都好。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不是佛教徒。

  「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國家大家都安居樂業,沒有盜賊。居官者都是很廉明,就沒有錯案,沒有錯案就沒有冤枉。你別看這個事,沒有冤枉這個事很了不起。「強不凌弱」,恃強凌弱,現在就是凌弱,我這寫的「霸國則恃其軍力以欺凌弱小」,稱霸的國家靠它的武力來欺凌弱國、小國;「富者則仗其財富而搾取貧窮」,經濟情況,大魚吃小魚,大公司吞小公司,我的錢多就把別人的給吞了;「執權者,常逞其權勢而魚肉人民」,他有權有勢,他就仗他的權勢來魚肉人民,拿人民當魚肉;「為非者」,就是做壞事的人,「則結成幫匪」,結成黑幫、黑社會,現在外國都有,非常黑暗、非常殘暴他們,「以迫害良善」。這都是什麼?都是恃強凌弱,靠著強,欺負弱小。佛所行處,強不凌弱,是有強的,但他不欺負小的,幫助小的。「各得其所」,各個得到他很安身安心之所。各得其所,各其所安,各其所得,各個都得到其所。所以夏老師把這個提出來做為一個願文,你看《淨修捷要》後頭就把這十二句拿出來了。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關心你們,我慈悲、我憐憫你們,勝過於父母哀念兒子。父母只是一生,佛就在無量劫。父母就不平等,有的喜歡老大,不喜歡老二,有的喜歡麼兒子,不喜歡其他的,而佛是平等的。父母不喜歡那個不孝的,而佛對於那個五逆一樣是憐憫的,一樣是救度的。所以勝於父母愛子。「我於此世作佛」,我在這個娑婆世界作佛,「以善攻惡」,提倡善來制伏那些惡,「拔生死之苦」,要拔掉生死的苦本。「令獲五德」,五德就是五善,「升無為之安」,達到無為之安樂。無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為法就不是夢幻泡影,是究竟,所謂常樂我淨,究竟真常。令獲五德,來一步一步的,最後能夠得到無為,入無為法。「吾般泥洹」,我般涅盤以後,佛要般涅盤,入寂,「經道漸滅」,經道要一天一天的滅下去。《法滅盡經》說,《首楞嚴》先滅,然後一部一部都要滅,最後就剩下這部《無量壽經》。在這個經道漸滅的時候,人民就谄偽,人民就拍馬、吹牛,都是欺詐、不老實,「復為眾惡」,又都來做種種的惡事。「五燒五痛,久後轉劇」,五惡、五痛、五燒就更厲害了。「汝等轉相教誡」,你們輾轉的互相來教導、來告誡,讓大家如佛的經法,不要犯道禁,不要破戒。這是佛當時囑咐大眾。

  這是彌勒當機,未來的佛。彌勒就合掌,代表大家,他匯報,「世人惡苦,如是如是」。彌勒當然知道這一切情況,這就是證明,世人的惡和所受的苦就是這樣。「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可是佛你這樣慈悲,你哀愍,你全給度了。這句話很重要,全給度了。這裡要稍微做一點解釋,在咱們本經中「決證極果品」裡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經生在極樂世界,或者是應當生,這些人已經都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要成佛,不退轉,那不就度脫了嗎?已生當然如此,當生,還沒有生,應當生,應當生咱們這裡頭是不是有人可以列入到當生?你要信願持名就當生,你當生你就是住了正定聚,你就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不就度脫了嗎?《阿彌陀經》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這個人已經發願,現在正在發願,還沒發願以後要發願,這些人他們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就更廣了,當發願還在這,咱們現在已經是發了願,是當發願,這些人早晚都得成就,也得度脫。《彌陀要解》說得更好,「不論至心散心」,不論你是至誠的心、散亂的心,「有心無心」,你有心念還是無心念,「或解不解」,或者理解或者不理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或者「此經名字」,《阿彌陀經》,「一經於耳」,不是用聞字,聞字有要求,一經於耳就是你一聽,「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千萬劫以後你究竟還是因為曾經聽過這個名字而得度脫。彌勒說「佛皆慈哀,悉度脫之」,這句話就完全合乎經義,都度脫了。因為今生、當生,今發願、已發願、當發願,都是要得解脫,悉度脫之。

  最後就「受佛重誨,不敢違失」。受了佛這樣重要的教訓,大家都不敢違犯,不敢把它忘掉。用了不敢兩個字,這個就包括是仰信。因為佛之說有時候眾生很難信,但是就是說你要仰信,你不要信你自己的意思。所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放棄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你承認它對、你承認什麼之後你才能信。既然基本上你接受了,承認了釋迦牟尼佛,你皈依了釋迦牟尼佛,對於佛的教導你一時你還信不了,最大的方便你就是仰信。給嚴新治病的那個人,他是曾經一下子念咒什麼的,他有時一閃,他自己說開悟了,其實沒有。好些人都是這樣,他原來不服,後來知道沒有。我說你就是擊石火,石頭打個火,冒個火星。後來告訴他,他說引了好些人學密,我說你都帶大家去學密,你這是錯誤,應該勸大家信淨土。他就是仰信,對於淨土他原來不懂,現在看了很多書,現在還算是生起信來了。有很多,深信淨土不容易,你看那個王,他對於淨土沒有信心。但是你如果能仰信,第一步先仰信,佛是這麼教導的,我先信上再說,然後你再去念經、再去思惟,如果佛有加被力,還有攝受力,你就可以信。因此彌勒說,受佛這麼重的教誨,不敢違失,也是感恩的意思。同時也就是一時大家智慧不夠,也應當仰信,信了之後當然就不能違犯,不能把它忘掉。

  所以整個這部經就是一篇極殊勝的文章。先就是一問,佛為什麼放光?佛就說出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因地如何發願、如何成就,願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怎麼才能夠往生,又談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什麼情況。這個說完之後,一轉就達到自然中自然相,登峰造極,沒有再說轉你們應當如何如何。你們應當如何如何,這就把這個世界上的五惡、五痛、五燒都擺出來了。再把五惡、五痛的本身說到極點之後,就是昨天那一品,今天又再勸勉,再告訴大家如貧得寶,要重視。這個可說什麼?突然間出來一個奇峰。所以經典有時候也是最美的文章。

  「禮佛現光」。這個眾生你只有依許多理論也可以信,但是有好些他就信得不結實。所以這一品是什麼?是不可思議的,你去拜了佛,拜了佛佛就出現,放大光明,一種極殊勝的境界,這就是第三十八品。現在到了這個裡頭,現在當機的是兩個人,首先是彌勒,其次是阿難。現在佛就對阿難說,「若曹」是你們,你們如果想見「無量清淨平等覺」,這是漢朝譯本的名稱,就是無量壽佛。所以咱們這個經名字,《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無量壽佛,漢譯的名字。你們要想看見無量清淨平等覺。所以這個經的名字,這個佛號,就很有啟發性,是清淨,是平等。咱們就是不清淨,咱們一點也不平等,種種的分別,好壞、是非、邪正,眾生、佛,好吃不好吃、好看不好看,種種的分別心,不能平等。佛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平等,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和佛和眾生這三個沒有差別,有差別就是眾生。我在天津大哭大笑的時候作了三個偈子,中間就有「生佛兩泯即是佛,才相對待便成魔」。生佛兩個都沒有了就是佛,你才相對待,有生有佛的對待,你就成了魔,要平等,你要有平等。所以這個佛號就有極深的意思。阿彌陀這個含義,可以翻譯成很多很多,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無量清淨平等覺等等都是,甘露王、無等光、無礙光,都是阿彌陀的翻譯,所以翻成無量的名稱。

  你們願意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及大菩薩和阿羅漢等等。這些阿羅漢實際上都是指的,極樂世界沒有阿羅漢,都是菩薩,都是大乘,從他斷惑的水平而說,他只達到阿羅漢的水平。所以你發心是發的大乘的心,你所證只證到阿羅漢的這種水平,斷惑只斷到這個水平,就斷了見惑思惑,就成為阿羅漢。這些人他們所居的國土,換句話說,你們想見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怎麼樣?你們應該起來,沖著西邊,「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當著太陽落的地方恭敬頂禮,去磕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口裡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一方面頂禮,一方面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你要想見佛,你就這麼做。

  這個西方,有人說何必要專說西方?這個事情善導大師回答得好,「指方立向」,要指出一個方,立出一個向來。要即事而真,這就是密宗的道理。這不是有個方、有個事嗎?這個事它就是真。所以給你指方立向,他說給眾生指了方、立了向,眾生心還不能夠專一;你告訴他佛遍一切處,哪都是,他心就更專不起來。所以念都是面必朝西,等等等等的,就是為了讓你這個心專趨向一個地方。《四十二章經》,「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制心到一處,你這個光要聚焦,一個太陽鏡就能燒東西。平常的太陽它就不聚在一塊,它就什麼作用也沒有,燒不了東西。所以制心一處,指方立向,即事而真,為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實際上無量光他遍一切處,怎麼專在西方?就在咱們這。不在咱們這行嗎?佛身上缺一塊。佛就在你身體裡頭,無礙光,沒有什麼東西能擋得住的,因為它透進來了;無邊光,它沒有邊,沒說到我皮上就是邊;無量光,沒有受限量。它無量、無礙、無邊,怎麼不透你的身體?佛他就是平等,他不垢不淨,他沒有這些分別,他沒有說你臭我就不進去,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在任何一切地方。所以這個西方的西,這是指方立向。所以現在西方,都是為眾生,實際是遍一切處。因此佛告阿難也是要面西,面西合掌,恭敬禮拜念佛。

  「阿難即從座起」,他就起來,朝著西合掌,頂禮磕頭,先啟白了一句,說「我今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現在願意看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發願了。我願意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願意供養、願意奉事(奉事者就是服侍),「種諸善根」,這就磕下去了。當然佛告訴他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阿難就念了。「頂禮之間」,就在他頂禮磕頭的時候,在這個時間裡頭,忽然間看見(所以這都是頓法,這些事情突然一現就全現了),「阿彌陀佛,容顏廣大」,阿彌陀佛現身,這個容顏是廣大。「色相端嚴」,這個相端莊嚴麗。「如黃金山」,金色光明的身,像一座黃金的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高,在一切世界之上。同時又聽到「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十方世界的諸佛如來,都在那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所以它這個事情說是事相,實際是個華嚴的境界。就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我們跟極樂世界就在對面,看見了阿彌陀佛。而且當時在會的二萬人,都聽到十方世界的佛在那贊歎阿彌陀佛。所以這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大家贊歎,而且贊歎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他演說的是四無礙辯,辭無礙、義無礙、法無礙、樂說無礙,一切都無礙。他演說四無礙辯,他也沒有間斷,都在那說。他們在演說這個辯智,當時大眾都聽到了,這是一個證明。所以證明確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而且十方佛贊,大家也都聽到了。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也可以說是瑞相。一部經中三度現瑞是很稀有的,一開始說經就現瑞,這等於中間的現瑞,這個瑞很突出,說完又現瑞,這一部經三度現瑞。

  阿難就對佛說,「彼佛」指的阿彌陀佛,他的清淨國土「得未曾有」,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我亦願樂生於彼土」,我也願意、我也高興能生到彼佛的國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眾德本。」你不是看見很多都生在極樂世界了嗎?這些生的人,他們已經親近過無量諸佛,種了種種的善根,種種功德之本都種了。「汝欲生彼」,你現在要生到那去,也「應當一心皈依瞻仰」。這指出一心兩個字,他們都供了無量佛,種了善根才能去,你現在也應是怎麼樣?要一心。所以一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你一心皈依瞻仰阿彌陀佛,就等於親近諸佛,植眾德本。他們是親近了諸佛,植眾德本,而能夠往生;你現在一心的皈依供養,你也就可以去,那不就是說你這個一心跟那些功德是相等嗎?所以我們難得一心,都是半信半疑,三心二意,要全心全意!這都是一心的初步,要一心,無二意,來皈依瞻仰,瞻仰是尊崇、仰望。

  而且釋迦牟尼佛說這個話的時候,「阿彌陀佛即於掌中放無量光」,手掌中放出無量的光明。阿彌陀佛這個掌,將來接引大家也是用這個手托著蓮花來接。所以接引佛像是一手捧著蓮花,一手是接引相的手印,是這個接引印,手垂下來、伸出來,也是這個手掌。這個掌中放出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現在我們讀經要身臨其境,依文作觀,隨著這個文字就要觀想。這個時候佛放光,光照著十方的佛土,這一切佛國都明現。《觀經》也是如此,佛給韋提希夫人也現出許多許多佛土,韋提希夫人她最有緣,她說我願意去極樂國土,所以再給她說《觀經》。這個時候一切的佛國都明現,「如處一尋」,一尋就是八尺。如果你眼睛很好的人,咱們這個世界看十方的佛國,就好像眼睛好的人看八尺遠近的地方一樣。阿彌陀佛的光明殊勝,「極清淨故」,佛的光明極清淨。所以,這個世界上一切「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大小諸山」,等等的山,以及「江河」是水,「叢林」是大的樹林,「天人宮殿」(咱們這個娑婆世界也包括天,娑婆世界不是指地球,南瞻部洲才是地球,娑婆世界就大了,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這些地方都照見,這個光全都照明,大家都看見了。就譬如什麼?像太陽一出來,就把世間照亮了。「乃至泥犁(地獄)、溪谷(很深的山谷裡頭,不見天日的地方)、幽冥之處」,都亮了,都看見了。而且「皆同一色」,都同一個顏色。皆同一色,這個地方我們從許多經典就看到,《觀經》說,「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在旁邊。「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這說明是金色。「又第八觀雲: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又是金色。《七佛神咒經》說:「其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作金色。」《法華經》裡放光現瑞的時候也是說:「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皆同一色,從有色來說應該指的是金色,都現金色光明。

  「猶如劫水彌滿世界」,像大劫的時候遍地都是水,大水的時候其中的一切東西都沒頂,都看不見。「滉漾浩汗」,這個水之大,唯一看見就是一片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這個世界就唯其所看的都是佛的光明。在這個時候,聲聞的光明,菩薩的光明,這一切的光明,「悉皆隱蔽」。這個光明,就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時候,星星就看不見了。那個星子它也有光,但是為月光所掩蔽,肉眼就看不見了,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候佛光明顯,所以菩薩的光、別的光就不顯現,隱蔽了。「唯見佛光,明耀顯赫」,光明照耀,明顯、赫奕,有威力。

  「此會四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八部就是八部鬼神,人非人等,都看見了。四眾弟子是人,天龍八部、人非人就是護法,阿修羅、緊那羅等等的,龍在天龍裡頭。「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在高座之上,「威德巍巍」,佛是有威有德。所以現在咱們漢地的像,把佛畫成胖坨坨的一個人,跟藏像不一樣,藏像都顯出佛的威德,威!大雄寶殿,高座。威德巍巍是莊嚴貌、高大貌,崇高。「相好光明」,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種種的光明。許多弟子,聲聞弟子,菩薩弟子,「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明現照耀,清淨平正,無有雜穢」。佛這個相是什麼?就像是須彌山,須彌山是咱們四大部洲的一個中心,它是在海面出來。這個海不一定是水所形成的海,比方說像空中到處都是微中子,微中子的海,不一定是氫二氧制造水的海,到處都是微中子。須彌山就在這樣的海裡頭,明現照耀。因為須彌山是四寶所成,不是咱們這個土地所成,它這個可能就是在生成的時候高熱高度的結晶。明現照耀,看得很清楚,它也放光,很清淨,很平正,沒有雜穢。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須彌山是寶所成,它也很清淨,這個是做為譬喻,譬喻佛在高座上光明出現,他的光明普照,菩薩的光都不顯了。同時也看見國土,國土也明現、也照耀、也清淨、也平正,沒有雜穢,沒有一切不干淨的東西,也沒有異形類,都沒有。「唯是眾寶莊嚴」,都是七寶莊嚴所成的。「聖賢共住」,凡聖同居,地上的菩薩是聖,剩下的地前三賢就是賢,還有凡夫,共住。都見到了,見到了佛,高座巍巍,譬如須彌山王,世界是清淨、平正,無有雜穢,眾寶莊嚴,聖賢共住。

  「阿難及諸菩薩等,皆大歡喜」,當時大眾不是阿難一個人,所有的人都非常歡喜,「踴躍作禮」,歡欣鼓舞。大家這個情形你要想,要比那個足球進球要恭敬、要生動、要踴躍誠懇得多,大眾歡喜,在這禮拜。在這個時候,都稱念「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三藐三佛陀,我們咒語的話就三藐三布達亞,翻譯為正遍知,就是佛,佛的十號之一。大家都在念南無阿彌陀,正遍知。不但是四眾,跟人非人等、天龍八部,我們這裡天界的人民,以至於小蟲蟲,能夠看到阿彌陀佛這個光的,「所有疾苦,莫不休止」,自己的疾病、自己的痛苦都停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都得到解脫。「悉皆慈心作善,歡喜快樂」,這一個大加持,在這裡頭。所以這個加持,大家要知道,這是很殊勝,普及一切。地藏是個女的,她母親入了地獄,她超度她母親,結果她母親出了地獄,不但她母親出去了,同地獄的人都出去。就像那個董兆榮,現在還在郵電部當技術處處長。南下工作的時候,半路上有人告訴他,你怎麼還不念咒?就念起來了。結果過一個公路橋,一個車隊,前頭的車、後頭的車都掉下去了,他也掉下去了,別的車的人都死光了,他這個車上沒死人,他在念咒。所以這些事情,佛就是平等,只要有人在念,佛所救度的那是很平等的,別人都同樣得到好處。所以在這個情形之下,蜎飛蠕動、小蟲蟲什麼都得到法益。

  一切的「鐘磬琴瑟,箜篌樂器」等等的,都是不要人彈自然就奏樂,演奏。「諸佛國中,諸天人民」,其他的佛國,還有諸天界,都有菩薩拿著花、拿著香,到我們這個虛空界來了,來散花,來燒香,來作供養。你們現在要把這整個場面要心裡想一想,這個時候是釋迦牟尼佛在說法,大會中二萬多人,極樂世界在我們眼前,十方佛國都顯現,我們大家都在這歡欣鼓舞,而且十方佛國的菩薩大眾都來獻花、燒香。「爾時極樂世界,過於西方」,從這西方過去是「百千俱胝那由他國」,就是十萬億佛土,「以佛威力,如對目前」,以咱們二土佛的威力,就像看眼前一樣,「如淨天眼觀一尋地」,像清淨的天眼看距離八尺的地方。「彼見此土,亦復如是」,他們看見我們這個世界也是這樣。「悉睹娑婆世界,釋迦如來,及比丘眾,圍繞說法。」看到這個娑婆世界,看見釋迦牟尼如來,這些大比丘眾有一萬二千,四眾弟子加起來是兩萬,圍繞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說法。釋迦牟尼佛在說什麼法?在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他們也都聞到。

  底下還有一點討論,今天時間不多了,今天我們介紹經文就到這為止。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無量壽經(大經解)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第三十三集)  1991  檔名:51-001-0033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