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賢法師:萬裡求戒不忘初衷捨命為道復興律宗


 2015/2/25    熱度:1345    下載DOC文檔    

  編者按:讀體見月(1601~1679),明末清初律宗高僧,律宗千華派第二代祖師。見月律師認為整頓佛門應當建立規制、革除弊端,按照制度辦事,提出十條規約,要求全寺僧眾共遵,其後寶華山隆昌寺宗風聞名全國,號稱“天下第一戒壇”。明清之際律宗重興,見月律師功不可沒,法席之盛近古未有。見月律師著述眾多,有《傳戒正范》《剃度正范》《僧行規則》等。近代弘一大師曾評價說:“師一生接人行事皆威勝於恩,或有疑其嚴厲太過未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識多無剛骨、同流合污,猶謂權巧方便、慈悲順俗以自文飾,師之言行正是對症良藥。”

    見月讀體律師(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律宗第一名山、天下第一戒壇(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隆昌寺傳戒大法會(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讀體律師,號見月,世稱見月律師,是明末清初復興律宗的巨匠。未出家時,見月律師曾拜谒兩位善知識,一位是慈悲攝受他的大力老和尚,一位是折其貢高慢心的白雲老和尚。

  大力老和尚初始攝受見月律師時,曾詳細詢問他的個人根底和信佛緣由,幸得垂慈應允,命其自己准備衣缽,接納為弟子。但是白雲老和尚認為:“此人終究要成佛門大器,不可草草行事。恐怕出家容易、持戒不堅,必須要他自己沿門乞討化緣,以折服他的我慢習氣,考驗他的心志,乞化得了衣缽,再回山披剃。”

  見月律師於三十二歲時,見有初出家者俗態厭人,求教於老和尚,師言:“威儀不具,不名為僧。”於是師前拜求,乞師為受比丘戒。師答雲:“須請律師。”於是,見月律師決心行腳參方,至江南一帶尋三昧老和尚求戒。

  見月律師於雲南棲雲庵啟程,僅有衲衣蒲團隨身,途中種種艱辛不以為患,從南至北,求戒不成,復又從北至南,尋訪參方,歷盡種種坎坷,而祈求律師受戒之初念不怠。

  當時社會混亂,沿途流寇猖獗、官兵不良,而見月律師從來不為所動。律師即使繞道而行,縱使路途艱辛,也不退其求戒之志願。有人勸律師雲:“世道既亂,且緩住此,太平再行,何以急迫?”律師雲:“我志已決,時不待人,求指別徑。”途中荒僻,少有行人,重重山嶺,不睹村莊,荒涼之極。律師或清晨一餐至晚,或全無早餐即行。每日途行,不減七八十裡。

  很多地方地形十分復雜險要,律師不惜身命,不為危險所動。如在過關索嶺和盤江時,律師記載雲:“行數日,過關索嶺。此嶺勢極高峻,周百余裡,上立嶺營,有關索廟。又行數日,過盤江,山路屈曲,上下崚險。頃刻大雨,澗流若吼,山徑成溝。四面風旋,一身難立,水從頸項直下股衣,兩腳橫步,如跨浮囊,解帶瀉水,猶開堤堰,如此數次,寒徹肌骨。”

  又雲:“次日,至安莊衛道上,砂石凸凹,崚嶒盤曲。不覺履底已穿,脫落難著,即雙棄跣足,行數十裡。至晚歇宿,足腫無踝,猶如火炙錐刺。中夜思之,身無一錢,此是孤庵野徑,又無化處,不能久棲,明早必趨前途。次日仍復強行,初則腳跟艱於點地,漸漸拄杖跛行;行至五六裡,不知足屬於己,亦不覺所痛,中途又無歇處,至晚,將踐五十余裡,宿安莊衛庵中。次日化得草鞋學著,皮破繭起,任之不顧。”

  律師不但自己不為困境所轉,並鼓勵同參道友道:“古人參學,捨身求法不以為苦,莫因此雨而退其心,將來好說行腳。想世人為貪功名富貴,尚耐若干辛苦而後遂,今為出家修行求解脫道,豈因乏履而退初心。”

  見月律師一路行腳,不但自然條件極其艱險,要忍饑挨苦,一路上也倍遭他人之欺騙與辱罵。他不但不起嗔心,反之以其為修忍辱之對境,成就道行:“廬山東林寺一帶,化主老僧留飯許宿,彼當家僧復來責其老僧,即以水潑地令濕,使其不能坐臥。余等謝彼老僧出門,謂成拙覺心雲,多生曾與彼種不如意因,今當還報,可作善知識想,成就我等忍辱行,切勿起怨恨心。”

  行腳途中雖然路途險要,律師忍饑挨苦,歇息荒塚樹下,歷盡艱辛,但仍不廢修學,在夜晚歇腳之時燃燈苦讀,或研讀義理,或抄寫經典。在啟程後不久,律師就建議同參夜晚輪番學習:“余謂諸友雲,我等此行非類泛常游方僧,但觀外境,不務正修。應就此處置羅漢燈一架,上可燃燈,下可貯油,日則擔行,夜則備用。每晚輪次當執,飯罷戌時點燈,眾人圍坐燈前,隨各所學之經,或讀文或味義,至中夜放參,以為行腳定規。”

  行至冬季,天寒地凍,不能前行之時,律師在寺院掛單過冬期間,仍每日冒著嚴寒抄寫佛經:“方到湖廣武岡州,宿止水庵。主僧異卉,極有道念,詢問余等,知從滇遠來,留住過冬。一日,請余入房吃茶,見案上有《法華知音》一部,在滇時聞師贊此解,落影於懷,欲借鈔寫,奈無紙筆。彼弟號中立好學,識余所欲,一切成就。是年冬每日大雪,加之屋空,朔風貫入。余惟一衲,就單縮頸鈔寫,雖手指凍皴、筆墨凝滯,亦未少停。”

  律師行持精嚴,為道忘我,坦蕩無私,戒若冰清。行至大報恩寺時,方丈見其行持極好,遂請任後堂,律師懇辭不受,方丈堅定相請,於是律師答應,但向方丈要求兩件事:“一仍隨衲衣蒲團入堂坐臥,次懇方丈莫頻呼賜食,但餐法味,佩感無涯。”

  律師行至華山上的寺院,在廚下安單,廚下典座常留少分據為己有。一日,這位典座請律師吃飯,律師正直坦蕩,責問其大眾吃的是粥飯從何來?於是拒絕受用,縱使受到無情的孤立也不為所動,《一夢漫言》記載雲:“從此廚下皆回互,難容共宿。典座私與都管議之,板堂無人,將余在內看香接板。此堂空,單寬獨眠,如臥冰室。”

  律師萬裡行腳,苦心孤詣,只為求戒。他逢溝涉水,路錯繞道,自滇而南,自南而北,復又自北而南,往返二萬余裡,徒勞跋涉,尋師乞戒,往返南北,歷盡種種坎坷,依然不改初心,終於在江蘇鎮江海潮庵三昧老和尚座前求戒圓滿。

  此後,律師以冰霜之操自勵,以慎重之行利生。輕身重道,以戒為尊,即便白水過堂,也不忘失法度。順治九年,江南蝗旱,寸草無收,人民饑馑,村莊老少男婦奔山求食,動止一二百人。律師率僧眾周濟百姓並方便開示之雲:“汝等今日不得已登山者,人人當觀往因,為前世不信三寶、悭貪不肯惠施貧苦,所以招報如是。今化眾僧,施汝等每人三文錢。吾復親至汝等前,每人施吾錢一文,皆要口中念佛,雙手奉之,為汝等供眾,植清淨福田,當來離貧窮苦。”律師如此開導大眾後,漫山佛聲震吼,即掃倉煮飯,隨量飽餐,念佛而去。常住無隔宿糧,次日早齋惟燒白水過堂。

  律師五十二歲時,有武漢漢陽比丘尼心聞師,五十左右的年齡,志在持戒,同弟子眾等九人一帆,不憚險遠,登山乞求安居三月,供米六十石、銀二十兩。律師觀彼意誠言切,遂憐愍許之。於次日設齋時,此尼卻不肯入堂禮拜。律師齋畢集眾,呼彼語雲:“汝發心遠來學戒,為何不進齋堂禮僧?律制比丘尼縱年百歲,當禮初夏比丘,今自大慢僧,非學戒者。”尼雲:“我在湖北,若有善知識處俱往設齋,方丈皆以客禮相款,並不禮拜。”律師雲:“彼貪圖利養、敗壞法門,凡見有因緣尼,敬如生母,以望更得厚供,是獅子蟲,非真善知識也。吾華山今雖淡薄,寧絕糧斷餐,必不敢違制邀利。今日所設之齋,作常住自用,其銀還汝,米在下院,可將別去。”該尼師將此事作無明會,接銀領徒即下後山,在出水洞靜室暫住。律師有弟子入室白雲:“彼尼遠來,常住空虛,和尚且方便攝受,一則不退彼心,次則大眾有半月之供。”律師正色雲:“但肯真實修行,大眾自不懸缽。樹立法門,正在淡薄時操履。律師行律,豈見利而違聖制耶!”弟子愧顏,作禮而退。至三日後,心聞尼復領徒上山,齊跪方丈門外涕泣,謂曰:“某在楚地,朦胧如此,實非自大慢僧,懇和尚慈悲容忏悔,所有言教,盡行遵依。”諸首領為其拜求,律師由是令其在鹿山莊結界安居,遣法師半月前往彼處教誡,為講本部毗尼。律師因此事而發起撰集《教誡比丘尼正范》一卷,以廣流通。

  當年佛陀在弘法過程中也曾遭遇類似的障緣,有居士慢供不尊、誹謗僧團,世尊便以結“覆缽羯磨”的方式令全體僧團拒受其供養,最終折其我慢,使彼居士證悟阿羅漢果。見月律師以萬裡求戒、捨命為道的殷重道心,以法度為生命,即便斷絕食糧,也決不以佛法做人情,乃良有以也。

  頌雲:“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暗;戒如珍寶鏡,照法盡無遺;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離世速成佛,唯此法為最。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見月律師有如冰霜般的操履,是後世代代弟子的楷模。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介绍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