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三年,宛若新生
《淨土》雜志 文/悲智 我在大雄講寺出家三年了,真正體會到出家之路並不是看破紅塵、心灰意冷的絕望之路,而是另一種崇高新生命的開始。 尋找生命的答案 “我”從哪裡來?人為什麼而活?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事業成功、家庭幸福是多數人的生活目標,這真的就是人應追求的終極目標嗎? 在我少年時期,這些問題經常會影現在腦海。由於一直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我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在迷茫和妄想中度過。以前從來不了解佛法,周圍也沒有信佛的親友,後來是一位法師的《心經》講解,接引我走入了佛門。那次無意中的翻閱,使我猛然解開了心中的困惑,之後就進一步地深入學習,出家的念頭由此生起。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兩年,辭職後就在家中專心靜修。一晃兩年過去了,到了2011年,我感覺剃度出家的時間到了。 無比感恩佛菩薩的加持!自從學佛後,很多事情變得順利起來。機緣巧合,有佛友介紹我來杭州大雄講寺。母親也學佛,所以非常支持我出家,還親自送我到杭州。 8月2日下火車後,天色已晚,我們便決定在火車站附近暫住一晚。當時師父主動打來電話,關心地問我們是否已經到了。一聽到師父的聲音,我就感到有種親切感。第二天一早,恰巧寺廟裡的法師到火車站有事,順道接我們,我和母親就順利來到了寺裡。當時車裡坐了三位師父,看起來都很年輕。我想,這麼年輕就出家了,真有福報啊!那天下午,我和母親拜見了住持心皓法師,向師父匯報了想出家的緣由。師父當時沒有直接答應,先讓我適應一下寺裡的生活。當時還有幾位師父也在場,大家一起喝茶,師父時不時說些幽默的話語,把大家逗得很開心。感覺師父很謙和,但又透出一種威嚴。 身苦不算什麼,心裡不苦就好 出家前的考驗是必不可少的。對我自己來說,身心是否能適應新的環境,需要時間去磨練和改造。當時的大雄寺還沒建好,大殿前是長長的土坡,直通到天王殿。鐘樓、客堂那裡也是土坡,地上長滿雜草。鼓樓、雲水寮是空架子,沒有裝修過。院子裡都是泥土,一下雨,鞋子上就會沾滿了泥巴。那一年,師父接管寺廟不久,所以很多設施都沒完備,房間的物品需要一樣樣地安置,櫃子、桌子、凳子、床等基本家具都要從一幢樓搬到另一幢樓。當看到只有兩位師父抬一個鐵皮櫃時,覺得她們好厲害。那時,我的身體很瘦弱,每次搬東西時,都會得到師父們的照顧——總讓我搬輕的,我自己很不好意思。有幾位師父雖然過午不食,但她們的力氣卻很大,干起活來也沒有勞累的表情,因此令我更加敬佩。 她們說,我當時的身體單薄得像風一吹就要倒了似的。的確,那時經常會覺得疲乏,但是有一個信念一直在腦海裡:“雖然世人都覺得出家苦,其實在家更苦。而出家的苦吃的更值得。出家是為了解脫煩惱,度化眾生。身體的苦不算什麼,重要的是心裡不苦就好。”每次和師父們在一起干活都很開心,大家在一起相處很融洽。師父們的歡喜心,帶動了整個勞動氣氛,因此,每次都在歡喜中勞作。 最開始,早起上早課有些不習慣,但慢慢地到那個時間就會醒來。齋堂的飯菜很合口味,廟裡的生活非常寧靜,師父又那麼慈悲。這裡,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過了一段時間,師父說,我的考驗期已經通過,大眾師父也認可我的表現,可以擇吉日剃度了。 剃度出家 剃度那天是八月初一,我至誠跪在佛前。師父主持剃度儀式:第一刀,願斷一切惡;第二刀,願修一切善;第三刀,誓度一切眾生。這就是我出家的目標和願力。出了家,從此世俗間所有的名利、物質追求,通通要放下了。所有的親情,化作了另一種感恩之情。 對我而言,這是一種重生。沒有熱淚盈眶,只有無限歡喜。出家,出的是煩惱之家,出的是生死之家。出家是大孝,為度父母解脫煩惱,為度眾生出離苦海。我默默地告訴自己,我將擔負起自覺覺他的光榮使命,朝著前方永恆的光明之門邁進。不管路多艱辛,不管路多遙遠,我都會勇往直前。正如四弘誓願所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終於成為如來神聖的法子,圓頂方袍僧相現,宿願得償,實是滿心歡喜!剃度後,大家都說我的相貌莊嚴了許多。 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城市的喧囂已離我遠去,映入眼簾的是青山綠水,回蕩在心間的是聲聲佛號。剃度後的法喜一直持續著,師父說我的臉上總掛著知足的笑容。 母親看到我的出家生活法喜充滿,心生羨慕,以前從未想過要出家的母親也於次年剃度出家了。師父說,她的氣質寧靜,不像半路出家的。出家後的修學課程充實緊湊。每天上午,早讀過後便是練字;下午誦經;晚上,師父給我們上課。練字的同時,也是在練心。把字寫的大方、美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字寫的太小會顯得小氣,寫的太大會顯得傲慢,字太方會顯得太剛,不夠柔和,所以“字如其人”這話是有道理的。 下午,我們誦《妙法蓮華經》。還記得那次,師父親自送來一本拼音版的經本,讓我先讀熟,師父要給我們考試。我翻開經書,都是繁體字,很多字都不認識,幸好有拼音幫忙。後來,一一把經中的生字背下來了。裡面有些難讀的段落,師父也讓我們背下來,這樣讀起來就流暢了許多。逐漸地,誦經速度提高了,難解的經意也理解了。 晚上是上課時間,佛學課和國學課交替進行。新出家者先學基本的佛學知識,僧臘年長的師父學習天台教理。夏安居和冬至期間,是專一實修期,出家眾集體坐禅,誦經,念佛。放下雜事,一心精進,爭取克期取證。在這樣學修並進的修行環境中,道業想不增進都難。 甘露法水灌溉心田 在這裡,每天滋潤身心的是甘露法水,一點一滴灌溉著心田,漸漸地,感覺自己的心量擴大了,智慧增長了。師父說,我剛來的時候,有些木讷,氣有點濁。現在,心智強大了,氣變清了,人也變伶俐起來了。 這些改變,都是師父教導有方,因材施教,慢慢引導我改正缺點,才使得我有這些進步。師父的心念非常細,平時的生活小細節她都非常注意,並且教導我們也要注意。例如:喝剩下的茶葉水和茶葉,應倒在樹下或花草中,不要倒入洗漱台中,更不能倒入馬桶裡。因為茶葉和米飯一樣,不能隨意傾倒。古人對此極為敬重!還有吃剩的食品,或有字的紙也不能扔到廁所的垃圾桶。衣物不能放在桌子上,桌子是寫字讀書用的,否則就不恭敬。對書本要恭敬放置,輕拿輕放。文字是長養我們慧根的,對字多一分恭敬,就能多增長一分智慧,“佛法從恭敬中求”。如今這些細節也成為我的生活習慣了。 在家沒做過的事情,或不會做的,出家後,一樣樣都要學著做。我們這兒的師父個個都是能手,典座師父不僅飯菜煮得美味,編中國結也是高手。知客師父不僅是裁縫高手,典座師父不在時,還兼職典座,同樣能做出好吃的飯菜。盂蘭盆法會48樣小菜就是她做的。維那師父不僅梵呗唱得好,針線活好,還是個背書高手,幾乎過目不忘。副寺淨遠法師更是全能人才,她字寫得漂亮,開車技術一流,菜煮得好吃,法器打得悅耳,縫紉,接水管,塗油漆,砌水泥牆,十八般武藝樣樣通。講經說法,也令聽眾歡喜贊歎。淨遠師父謙虛慈悲,性格爽朗,和藹可親。她全身心地為常住付出,不畏艱難,不怕勞苦。鋤地,挖土,搬磚,搬砂袋,運石子,什麼髒活累活,師父們都不怕。而且每次勞動後,大家都有一種成就感。在僧團裡,大家共住在一起,生活中互相關心照顧,修學中互相鼓勵督促。《出家三十要則》裡有一句話:“出家要斷煩惱,一了千百俱了,終朝煩煩惱惱,驢年哪得悟道。”隨時保持快樂的心,當煩惱來臨時,要會很快降服它,若能降服,才是功夫。對於修行,學會用“心”是關鍵。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師父總是給我們帶來歡樂,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帶動著我們。特別是自己有時感到疲乏時,師父一出現,我的精神很快就提起來,妄念自然就消失了。自從師父來到大雄講寺,全身心地投入寺廟建設,她和淨遠師父勞心勞力。一方面,要為建設費心,另一方面,還要操心大眾師父的修學,給我們安排課程,批改作業,大事小事,無不周全顧及到。除此之外,師父還要定期舉辦禅修活動,給居士們上課。師父的願力大,心量大。雖為女身,但師父透露出的,卻是大丈夫氣概。 求受大戒 續佛慧命 現在的大雄寺已經建好五分之四了,樓梯,長廊,地面都建好了,殿內的佛像也已雕塑完成。晨曦初露的清晨,走在恬靜的院子裡,深深吸一口氣,自在悠閒,何樂如之? 到今年,我出家已經三年了。師父說,我當小眾(沙彌尼和式叉尼階段)謙虛好學,做事認真勤懇,可以去受大戒了。受大戒對於出家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起點,這意味著真正成為續佛慧命的僧寶。“戒、定、慧”,戒是基礎,使我們制心;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三者彼此互融,缺一不可。今年夏天,我去了五台山受戒,那裡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能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一個月的戒期生活,使我對師長生起了強烈的感恩之心。感恩剃度恩師、依止恩師、授戒恩師栽培和養育了我的法身慧命!此生唯有發大菩提心,精進用功,早開智慧,廣度眾生,才能報答如此深恩。 我深知,修行不能空口說白話,要腳踏實地去做。做事能積累福德資糧;拜佛能幫我們忏悔業障;念佛能幫我們制心一念;誦經能幫我們開發智慧。這些修行的功課必不可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改正習氣毛病,學會為他人著想,破除我執、我見。把佛法運用到實際中,修行才會進步。出家三年,只是一個起步,今後的道路還很漫長。走著和常人不同的路,我願永不迷失,永沐佛光。願普天下的眾生,都能早日開啟智慧的大門,讓生命的自性之光,永遠光輝燦爛。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