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兄弟姐妹如何和睦相處?_太上感應篇
前面觀察了“忠孝友悌”中的“忠孝”,下面觀察“友悌”。友,是指兄長對弟弟的友愛;悌,是指弟弟對兄長的恭敬。友悌,泛指兄弟姐妹之間的和睦相處。實際上,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悌,對於自他的幸福與社會的和諧非常重要。 首先,“友悌”是“孝”的重要組成。《弟子規》中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說:“兄長對待弟弟應該友愛,弟弟對待兄長應該恭敬,兄弟和睦相處,就是在盡孝。”為什麼兄弟姐妹和睦就是在盡孝呢?因為從父母的角度看來,兄弟姐妹是一個整體,兄弟姐妹不和睦,父母內心就會憂愁不安;相反,父母如果見到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就會感到很開心。所以,只有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才算是將孝道奉行到完整;也只有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一個家庭才能真正地溫暖幸福。家庭溫暖幸福了,一個人的性格才能健康。一個人性格健康,走向社會的時候,就能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相反,不幸福的家庭,會造就病態性格的人,具有病態性格的人走向社會的時候,必然會傷害他人,危害集體。 特蕾薩修女曾說:“有愛的地方就有祥和,而愛始於家庭。”又說:“當今世界有如此多的苦難、仇恨與動亂,這一切源於什麼?都是因為家庭生活的破碎。因為破碎的家庭會造就不健康的人格,不健康的人格會給社會帶來災難與痛苦。所以,沒有健康的家庭生活,世界就不可能和平與安寧。一個人能夠奉獻給社會的最好禮物,就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孩子。” 佛陀在《梵網經》中教誡說:“於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在《無量壽佛經》中又教誡說:“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毋相憎嫉。有無相通,毋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如何奉行孝悌呢?《弟子規》中說:“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意思是說,兄弟之間應當看輕財物,看重親情,不為財物斤斤計較,就不會彼此生怨恨。即便對方有不合理之處,也不要出言不遜,用言語傷害對方,這樣彼此就不會產生忿恨。在飲食、就坐、行走等日常生活中,年幼的應當禮讓年長的。 袁世范說:“父兄愛子弟,不必責子弟之必順;子弟愛父兄,不必責父兄之必慈。各務自盡,責望之病自除。”意思是說,父親愛護子女時,不要責求子女一定要孝順,兄長愛護弟弟時,也不要責求弟弟一定要順從;子女愛護父母時,也不可責求父母一定要慈祥,弟弟愛護兄長時,不要責求兄長一定要慈愛。各自只管盡自己的責任,只要求自己,不要去要求對方,這樣家庭就會和諧。 《勸發菩提心集》中說:“親屬朋友當有五事:一、見作非惡,私於屏處,谏曉呵止;二、有小急,當奔赴救護;三、有私語,不得為他說;四、當相敬歎;五、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意思是說,兄弟姐妹等親屬朋友相處時,應該做到五件事:第一,見對方作不好的惡事時,應該私下在沒有他人見到的地方,好好勸說、曉之以理,或者言辭呵斥,令其停止作惡;第二、哪怕對方有小小的急難之事,也應該立即去救護;三、不得洩露對方的隱私;四、要相互尊敬,稱揚贊歎對方的優點;五、有了好的飲食等受用,應當或多或少地與對方分享。 法昭禅師曾說:“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意思是說,兄弟好比是同一個樹根上長出的不同樹枝,他們各自開花結果,形成一顆完整的樹,因此不要為一些區區小事而出言互相傷害。兄弟之間見一回老一回,不可能永遠都活在世上,所以應當彼此珍惜。兄弟居住在一起,相互之間忍耐包容就會平安無事,不要因小事而起爭執。自己生的孩子彼此也是兄弟,自己兄弟和睦,為他們做個好榜樣,他們將來也就會和睦相處。 漢代時,有田真兄弟三人,父母去世之後,商量分家產,決定所有的家產都平分。堂前有一顆紫荊樹,他們也想分為三份,打算第二天就操辦此事。不料,這顆紫荊樹當天就枯萎了。田真大驚失色地對兩位弟弟說:“這顆樹的樹枝都是從同一個樹根長出來的,聽說將要被分開,所以枯萎了。如此看來,我們弟兄三人,連這棵樹都不如啊!”說完,心裡非常難過傷心。弟兄三個決定不再分這顆樹,這顆紫荊樹聽到他們的話之後竟然又奇跡般地復活了。於是,兄弟三個大受感動,又將已經分好的家產合並起來,住在一起。當時他們的義舉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宋代有個叫司馬溫的人,他的兄長已經八十歲了,司馬溫恭敬他就像對父親一樣恭敬,而愛護他又像愛護嬰兒一般。每當兄長吃得少了,司馬溫必定問兄長:“吃飽了嗎?”天氣稍微有點寒冷的時候,一定摸著兄長的背問:“衣服沒有穿得太薄吧?” 漢代有個叫許武的人,從小就失去了父母,有兩個年幼的弟弟。為了撫養兩個年幼的弟弟,許武白天耕田夜裡讀書。白天耕田時,兩個弟弟雖然不能拿鋤頭,但一定讓他們在旁邊觀看,教他們種田。讀書時,就坐在兩位弟弟旁邊,親自一句一句地讀,並詳細講解給兩位弟弟聽。教他們待人接物的禮義,指導他們如何做人。有時,兩個弟弟不愛學習,許武就自己跪在父母牌位前,責備自己沒有德行,不能教誨兩位弟弟,父母有靈,望開啟教導兩位弟弟。就這樣,一直到兩位弟弟流淚請罪才起來,但從不用過激的言語訓斥他們。許武年紀大了也不娶妻,有人勸他,他就說:“萬一娶的女人不賢惠,就會讓兄弟之間產生隔閡。”因為這些原因,鄰裡都稱許武為“孝子”,這個縣有名望的人都爭相推薦他到朝裡做官,於是皇帝征他為“議郎”,從此名聞遐迩。後來回鄉時,先給兩個弟弟議親娶妻之後,自己才娶。他們和睦地居住在一起。後來,兩位弟弟也德行高尚,很有出息。 五代時,有個叫張士選的人,年幼時父母就去世了,等到他長大時,也只有叔叔在了。他叔叔生有七個孩子。一天,叔叔對他說:“我想把祖上留下的家產分一半給你。”張士選說:“我不忍心您七個孩子只得一份,而我一人卻獨占一份,可以將家產為八個孩子分為八份,我只要一份即可。”叔叔堅決不答應,執意只分成兩份,張士選也執意自己只拿八份中的一份。叔叔沒有辦法,於是就聽從了張士選的建議,將家產八份中的一份給了他。那年張士選剛好十七歲,入京參加考試。同住在賓館的有二十多人,有個相面的人指著張士選說:“此次只有他能考中。”那些住在賓館的人都笑著駁斥這位相面師。相面師說:“至於你們寫文章的水平,不是我能知道的。但這個少年,滿臉有陰德之氣,一定是積善所致。”等到揭榜時,這二十多個人中果然只有張士選考中了。 北齊時代,普明這個地方,有兄弟為了爭父母留下的田產,吵了一年都無法達成協議,最後他們決定讓太守來為他們做主。當時的太守蘇瓊對他們說:“天下難以得到的是兄弟,容易得到的是田地。假如現在讓你們中的一個得到田地而失去兄弟,你的心會怎樣呢?”這些兄弟想想都流下了眼淚,旁邊的證人也感動地流淚。於是,這些兄弟都爭相禮讓父母留下的田產。 上面這些故事中所說人物的友悌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確確實實,當今社會的一切混亂與紛爭,都是源於家庭的不幸福,因為一個和諧的家庭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是和諧的,一個不幸福的家庭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是痛苦的。讓我們再次回味一下特蕾薩修女的另外一句意味深遠的話:“如果你的家人患病,或是感到孤單,請不要走開,也許你只是握他的手,也許你只是給以微笑,這是世間最偉大而美好的事情!”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