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7集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六頁: 【初明性】 這是個科題,是個題目。下面是序文,第一段是明性。 序【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欤。】 演【靈明二句是純真,非濁二句是絕妄。】 好的文章它有四個條件,那就是簡要詳明,簡單、扼要、詳細、明白。蓮池大師的文章,兩句就是一個意思,真正符合這個標准。有很多同修常常想著,我們應該如何去學文言文?讀《疏鈔》就可以,第一流的文章。這一大段,第一小段是講純真,真如本性,第二小段是純真裡面沒有虛妄,第三小段大哉真體,這是贊歎,也是前面所說的真體,末後這一句是結歸。這裡面是四個小段,清清楚楚。 演【靈明是照洞徹,言此照體橫遍十方。湛寂是寂常恆,言此寂體豎窮三際。即楞嚴所謂,常住妙明不動周圓也。】 這個意思還是有相當的深度,因為講到真如本性,可以說是講到究竟的理體。『靈明洞徹』,這一句是說本體本具的大用,大師在此地說『此照體橫遍十方』。這是說什麼?就是說我們六根的作用,我們眼能見周遍的法界,我們耳能夠聞周遍法界,就是橫遍十方,六根有這樣廣大的功能。現前聽說有一些小神通的人,那不足以為奇,他的天眼、天耳、他心通都相當有限;此地所講的,沒有限量,無量無邊,真正是神通廣大。這種廣大的能力,是我們每一個人本體上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每一個人都有,很不幸的,我們雖有,現在變成沒有了。現在沒有了,這個話不是真話,這個話叫方便語,為什麼?現在還是有,雖有,你自己不能覺察,不覺得自己有,好像是沒有了,是這麼一回事情。不是真正失掉,真正失掉就不叫真,怎麼能叫純真?這是說明我們的見聞覺知都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是我們的本能,禅家所謂本來面目。佛法的修學,無非是恢復我們本來面目而已。 佛法裡面決定沒有迷信,沒有牽強附會,佛法要找的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佛法是自悟、自修、自證,即使是淨土法門,所謂二力法門,最主要的還是靠自己。如果完全依賴別人,最後一定要落空。大師在此地引用《楞嚴經》,《楞嚴經》上說得太清楚了,阿難尊者跟釋迦牟尼佛密切的關系,阿難尊者能不能依靠釋迦牟尼佛?在他自己以為,「佛是我的大哥,這最可靠了」,結果也落空,靠不住的,一定要靠自己!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世間一切外道,他要是依賴神明,依賴上帝,最後必定落空。學佛不知道佛法的真實義,去依賴佛菩薩,連阿難都沒法子,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的關系更微薄,更是不可靠,一定要曉得依靠自己!前面講過,就是求佛菩薩加持,也要靠自己本身的能力,本身沒有力量,佛菩薩的神力加不上。本身具足三學三資糧,佛的神力就加得上,本身是一絲毫條件都沒有,完全依賴佛菩薩,那是決定不可靠,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大師把這個意思給我們說出來,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有真實理論的依據,我們才能相信。他所講的,這個法門是赅羅八教、圓攝五宗,我們就相信了,曉得這個說法是事實不是誇大。 『湛寂常恆』,「湛」是比喻,好像水清淨一點污穢都沒有,從水面上一看,看到池子底下,清清楚楚干干淨淨,這是比喻我們的真性。六祖大師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湛寂」是常恆的意思,常是永遠是這個樣子,決定沒有改變,無始劫以前是這個樣子,無量劫以後還是這個樣子,覺悟的時候是這個樣子,迷惑顛倒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絕對不可以說,佛的本性跟我們的本性不一樣,沒有這個說法。佛的本性,跟畜生的本性,跟餓鬼地獄的本性完全一樣,從性體上講,決定沒有兩樣。這個叫「真」,真就是「純真」,真永遠就是真的。從真的方面來看,就是《華嚴》《圓覺》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句話就是從純真上講的。沒有兩樣,變成兩樣那是迷,迷了才會變樣子。迷了只是在相上變樣子,體上沒變,體上是永遠都不變的。 『言此寂體豎窮三際』。諸位一定要記住,「照」跟「寂」是一個體,所以寂跟照可以互為體用,照是體,寂就是用;寂是體,照就是用。因為寂照不二,所以都可以做為體,都可以做為用。照是智慧,寂是禅定,就是一心,所以定跟慧關系非常密切。第一句是講本性裡面的慧體,第二句是講定體,《楞嚴經》所說的「楞嚴大定」。楞嚴大定就是底下所說的這一句,『即楞嚴所謂,常住妙明不動周圓』,這就是楞嚴大定。楞嚴大定不是修來的,是本來具足的。「常住」跟「不動」是湛寂常恆的意思,「妙明」跟「周圓」是靈明洞徹的意思。語句文字不相同,意思完全一樣。下面這一段解釋「非濁非清,無背無向」: 演【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故非濁。】 這是我們在《壇經》裡面所看到的,懷讓禅師見六祖的時候說過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很重要,千萬不能夠疏忽。既然「靈明湛寂」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具足,那還要修什麼?不要修了。如果你有這個想法,這就叫執理廢事,執著在理上,把事修捨棄掉,這是落到狂慧,諸佛菩薩都救不了你,狂慧之人沒有不墮地獄的。『修證即不無』,有修!還是依教奉行,依照佛經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來修行,雖修行怎麼樣?『染污即不得』,心清淨,這個「染污」是修行的染污,連修行都不染污;所謂染污就是著相,就是執著。這兩句話看起來是很矛盾的,修行就要執著,不執著還修什麼行?修又要不執著,不執著又修;執持名號是修行,執著就是不執著,不執著就是執著,執著與不執著不二,就是這兩句話的意思。這個意思是說明,事上有執著,理上沒有執著。事上我一天要念一千聲佛號,一聲都不缺,這個要記住,事上執著。理上曉得,清淨心裡面一塵不染,能念所念、能持所持俱不可得,這就是「染污即不得」。這樣用功夫,能用上三年沒有不成就!成就都相當的高明,決不是普通的成就。他這個念佛是理念,理事不二,理事一如。這是『非濁』的意思。我們在一切法裡,只舉出這一條,諸位要會聽。像《華嚴》裡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古德所謂一聞千悟,一樁事情如是,樁樁事情都如是。事有理無,理事都不能夠偏廢,有事有理,這才能入道。 演【一切浮塵相,無非妙覺體,故非清。】 『浮塵』,「浮」是虛浮,不是真實的,「塵」就是指六塵;這一句是泛指宇宙人生、森羅萬象。這些相從哪裡來的?『相』都是妙覺明心變現出來的。它的體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的樣子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這個意思,要是一下子會不過來,我們再舉個比喻:黃金。黃金是什麼樣子?你看看那個金器,不就曉得了嗎?那就是浮塵相,黃金的浮塵相。要是黃金是一塊塊的,你們承不承認?承認了,黃金是一塊一塊的。不是一塊一塊的,那就不是黃金了嗎?金镯子、金煉子,那都不是嗎?沒有相,能隨緣現一切相,那一切相都是黃金;金比喻體,器比喻相。一切浮塵相。 你要問真如本性是什麼相,什麼樣子?我們現在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那就是真如本性的樣子。你要是恍然大悟了,你不就見到性?「我沒見性!」就好像看到一大堆的金器,我沒有見到黃金;我看到這是手镯,那是項煉,沒有看到黃金。我們今天沒見性,就像擺在面前千千萬萬金器,沒有見到黃金,沒有找到黃金。所以佛講「可憐憫者」,怎麼可憐?擺在面前不認識!一下覺悟了,眼見的是色性,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這就叫明心見性。禅宗是用種種方法逼著你自己去悟,自己去說出來;教下不逼你,直截了當告訴你。禅宗逼你悟出來,真實你親自體悟到。教下這個方法告訴你,往往你不善於用心反而把你的悟門給堵死,換句話說,你永遠不能開悟,為什麼?死在教相之上,死在言語文字裡,你就不會開悟;如果善於用心的話,跟禅宗沒有兩樣。這是兩種不同的教學法,各有利弊。 所以,真性在眼前,真性就是毗盧遮那如來,法身佛。「毗盧遮那」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遍一切處」。你們想想,是不是遍一切處!什麼遍一切處?法性遍一切處,法相遍一切處。性相是一不是二,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我們凡夫所以不見性,把性相分開了,分作兩樁事情;譬如器跟金,器不是金,金不是器,那你永遠找不到了。不但金迷失,器也迷失了,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沒有說是迷這一邊、悟那一邊,沒有。這是給諸位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就是一切浮塵相,全是『妙覺明心』變現出來的,所以『非清』。 演【迷時似背,而此本不屬迷,故無背。】 這是講『無背無向』。迷的時候好像是違背了,所謂是「背覺合塵」;修行人要求的,是「背塵合覺」。你現在明了了,這些說法統統叫方便法,真實法裡頭沒有迷也沒有覺,沒有背也沒有向。所以《壇經》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那也是言簡意赅,六祖說「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迷覺是二法,向背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從這裡面去悟入。所以迷的時候,好像是違背了法性。『而此』,「此」是指妙覺體、浮塵相。妙覺體跟浮塵相,這個裡頭沒有迷。誰迷?是自己迷了。外面境界沒迷,外面這個相沒迷。譬如以金作器,你迷失了,你不但沒有見到金,你連器都不認識。但是金還是金、器還是器,它沒有迷,我們迷了。我們自己不認識,迷了,不認識性也不認識相,性相統統迷了。所以迷是自己迷了,與性相統統不相干。就性相上來說,沒有『背』,這個背的現象找不到。 演【悟時似向,而此本不屬悟,故無向。】 覺悟的時候,好像回轉過頭來『向』著法性。『而此本不屬悟,故無向。』真如本性裡面,沒有迷也沒有悟。有迷才說悟!迷是對悟說的,悟是對迷說的,它本來沒有迷,哪來的悟?覓迷悟了不可得。我們講本性、真心、真如,都不太好體會,往往被這些名詞困擾了。我們就本經這個術語來說,一心不亂,就是一心,什麼是真如本性?一心就是。如果有迷悟,那是二心,如果有向有背,也是二心。我們常講「三心二意」,這是我們社會上一個口頭語,這句話從佛經上來的;可見得佛法對於中國文化、對我們生活影響之深。三心講的是心、意、識;二意,末那識是意根,第六識是意識。這是虛妄的,這不是真實的,真實裡面沒有這些東西。我們有三心二意,一心就得不到了。我們今天修這個法門,求的是什麼?一心不亂!一心就不亂,實在講就是「一心」兩個字。二心就亂了,一心不亂,一心就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本來是一心,你的一心到現在沒有失掉!迷的時候好像失掉,其實一心裡頭沒有迷,可見得一心沒失,悟的時候好像得到了,一心裡頭沒有悟,沒有得失。我們今天用這句佛號,求什麼?求我們的真如本性,求我們的一心。幾時一心現前,那個時候你就叫做佛,證得一心就叫做成佛。佛心跟眾生心不一樣的地方,佛是一心現前,一心起用。凡夫雖然有一心,一心也現前,他是迷而不覺,他是妄想起作用,這叫凡夫。 演【即圓覺所謂,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盤猶如昨夢也。】 舉《圓覺經》上一段經文來證明,《華嚴經》上也是這麼說的。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從哪個角度看出來的?我們明了了,是從真性、真心本體裡面看出來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生死』跟『涅盤』是相對的,這是二法,二法虛幻不實!就好比作夢,不是真實的。「夢」有沒有?夢有;夢可不可怕?不可怕。你要是不知道那是夢,夢就可怕,你曉得那是夢,就無所謂了。古大德常說,「大作夢中佛事」,這是所謂作而無作,「啟建水月道場」,水裡面的月亮,那也不是真的。道場是水月道場,佛事是夢中佛事,不要以為這是真的。事有沒有呢?前面講,「修證即不無」。 諸位要曉得,作佛事不是給死人念經超度;佛經裡面從前講的作佛事,沒有指這些。佛事是教學,講經說法、領眾修行,這叫作佛事。我們念佛參禅,都叫作佛事,佛事是覺悟之事。佛法在世間是度人的,不是度鬼的;餓鬼道裡面,有餓鬼道的佛法。佛門裡面這些佛事,到唐朝時候變成度鬼、度亡魂。過去道安法師跟我們提到,他說:超度這個事情是從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就是唐明皇,這時國家有很大的動亂,安祿山叛變,唐朝大功臣郭子儀平定這個亂事之後,全國死傷的軍民很多,於是朝廷在每個戰場建一個廟,叫開元寺,請這些高僧做追悼儀式,誦經超度。政府這麼做,老百姓個個仿照,家裡老人過世都請法師超度。佛門是以教學為主,超度是附帶的,現在附帶變成主,教學變成沒有了,喧賓奪主。現在佛教是超度亡魂的,那叫佛事,糟糕不糟糕!把「佛事」兩個字的本意變質了。在唐以前沒有,寺院裡面翻譯經典、講經說法,沒有超度的事情,也沒有供亡人的牌位;晚唐、宋以後,逐漸才有這些事情。我們學佛,一定要認識佛教的本來面目。佛教的本來面目,決定沒有迷信,給你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谛。 下面解釋序文「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欤」: 演【大哉,是贊詞。以非幻不滅,故雲真體。】 『非幻』是真性,我們從本經來說,一心,一心是真的,二心會滅,二心是妄念,妄念有生有滅。一心是真心,當然沒有生滅,『故雲真體』。這是贊歎一心就是真體,是我們自己的真體,是整個宇宙的真體,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真體。 演【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有何可思。】 這是講不可思議。這幾句話,是《楞嚴經》上「十番顯見」最後一段所說,這是顯見顯到了極處。這一句有三個見字,這三個見字有真有妄。第一個見是真見,就是見性。真見猶離妄見,妄見是識心,是七轉識的見分,當然包括五十一心所,心心所的見分都叫妄見。見性不是相對的,是絕待的;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是生滅法,是有為法。真見完全不是這些妄見。下面那個見也是妄見,『見不能及』,妄見怎麼能夠緣得到真見?這就是說出不可思議。『思』,用什麼思?還不是用心意識。它超越心意識,沒有法子思!「思」是妄念,是妄心、生滅心,它這個是不生不滅。思是二心,是三心二意,一心裡頭沒有思、沒有想。 演【三世諸佛,到此口掛壁上,有何可議。】 『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果跟你說法,說到這個境界,沒法子說了,只好『口掛壁上』,意思是:沒得說了,口掛在牆壁上。不能思不能議,這句話絕不是遁詞,是真實話,為什麼?超情離見。所以講到真實法,是不可思議的。凡是能夠思議、能夠說得出來的,統統叫方便法。我們曉得,在一切經裡面,這都是我們要認識的。佛陀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四十九年所講的經論非常多,翻譯成中文大概是一半而已,還有一半沒翻成中文。這麼多的經論,我們修學應當如何選擇?以哪個法門來修學?這個對我們來講非常的重要,如果我們選錯就不能成就,選對了,一生成佛,太幸運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不會選擇,可以請教他老人家,他可以代我們選擇,這個事情好辦。佛陀滅度之後,為我們做擇法眼的,就是歷代這些菩薩祖師大德,能給我們幫一點忙。但是我們自己信不信?如果自己不能夠相信,那就沒法子,那只好把大藏經從頭到尾細細的看,你把它看遍了,在裡面挑一、兩樣自己去修行,只有這個法子。你把大藏經讀遍,未必開慧眼。沒有慧眼,沒有法眼,還是不會選擇,依然是當面錯過,所以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在我們中國,有一些經典自古以來為歷代祖師大德們公認,最適合於我們修學的,有幾部經,就是各宗他們所標榜的經典。賢首宗標榜的是《華嚴經》,天台宗標榜的是《法華經》,淨土宗標榜的是《三經》,三論宗標榜的是《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以後又加上《大智度論》,唯識宗標榜的是六經十一論,這就把范圍縮小了很多。我們從古德先賢,他們在寶藏裡面所發掘的這些,值得我們做參考。可是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比起過去要復雜得太多,如果用本經術語「五濁惡世」,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濁惡不堪,比從前差太遠了。在這個時代,怎樣選擇一個無上的法門,幫助我們一生成佛,這是大事。特別是這個時代的佛法,假的多,真的少,正是《楞嚴經》上所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自己不認識,把假的當作真的,把不究竟的當作究竟的,他自己修不成,還要把這東西推銷給別人,也誤了千千萬萬眾生的法身慧命,這個罪過就大了。 在一切經裡面,古人的判教,屬於一乘經的,這個一乘在大乘之上,只有三部經:《華嚴》、《法華》,圓教一乘;《梵網經》,別教一乘。一乘經只有三部,我們這個經算什麼?這是一乘經的結論,一乘經的歸宿,諸位就明了了。華嚴會上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這個經上來,你就曉得這一部經,在釋迦摩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典,它是至高無上,四十九年所講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我們要認識。修行,以念佛為宗旨,以一心不亂為目標,這是本宗的指歸。學華嚴,在中國歷代華嚴宗要修「法界觀」,要入「法界大定」,才能成功。而法界觀、法界大定,要達到究竟圓滿,還必須要修普賢行,要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法華經》也不例外。 日本的佛教遠不如中國,與我們差很遠,這是諸位要曉得的。從前有人說,日本的佛教比我們進步六十年,說我們不如日本人,日本有些法師到台灣來也是趾高氣昂,目空一切瞧不起我們,我們台灣確實也沒有能人,能夠把這些狂妄的人降伏住。佛教裡沒有人,教育界裡有人,方東美先生把這些人狠狠的教訓一頓,叫這些日本人頭都抬不起來。方先生能說得出來,他把日本從古一直到現在,日本佛教界成就的人,方先生比較,他們最高的,連我們中國的蓮池、蕅益大師都不如。我們中國成就一流的人像玄奘、智者、清涼,在日本歷史上一個也找不到,禅宗像六祖那樣,日本哪裡有!日本第一流的比不上我們中國第三流的,成就在哪裡? 今天如果說日本佛教的成就,日本是佛教企業成就了。它的寺廟有組織,企業化,一個寺廟信徒有幾百萬,這是它的成就。這個寺院住持一道命令下去,大家都遵守。所以連日本政府都害怕它,連首相也皈依,不皈依選舉的時候沒有選票。它一個寺院裡面有幾百萬人,他要說把選票投給哪一個人,這個人馬上就當選了。所以日本的議員,日本的縣市長,日本的首相都要加入佛教會作他的信徒,他才有選票。還有作生意的人,一定要加入,為什麼?生意有銷路,他一個命令下去,買你一家的東西,你的生意就起來了。他一個命令說不買你的東西,你非得關門倒閉。所以日本佛教的成就,控制了政治、控制了經濟,除此之外它有什麼成就?而我們今天政府最害怕的,就是怕我們佛教發展成日本形式,那就不得了,它搖身一變就是政黨。我在日本看過幾個教會都是這樣的,的確有勢力,日本東京大的觀光飯店都是他們開的,資金太雄厚了。不但在日本各處有他們的分會,道場遍布全世界。在美國佛教,他們的勢力占百分之九十,一百個寺廟有九十個是日本人的。從這一方面來講,的確我們落後日本六十年,真落後了。如果從佛教教理修證來講,那日本人遠不如我們。 《法華經》要修止觀才能成就,天台三大部他捨棄了,只念一個「南無妙法蓮華經」,那能成就嗎?錯得太離譜了。只是念經題就能成就的話,就跟基督教信上帝,信了就得救,那不是一個意思嗎?有什麼兩樣?天台大師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力氣,那麼多的精神,寫那麼多的著作來教學?教大家念個經題就完了,這多省事。哪一個法門都不容易,都有它高深的理論作依據,有它周密的方法來修證,這是決定不能忽視的。就是淨土,你看看蓮池大師寫這個《疏鈔》,不容易!不這樣詳細跟我們講,我們怎麼會相信?怎麼能夠把我們的疑慮都斷掉?建立信心,一生成就。前面說過,這個講義把賢首的《華嚴》、天台的《法華》乃至於性相各宗精華都包括在這裡頭。並不是蓮池大師有能力把各宗教義精華統統融會到此地來發揮,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你這樣看的話,那你就看錯了。而是本經字字句句裡原本含有這個意思,蓮池大師把它發明出來,與各宗的精華一下會通,是《彌陀經》本來的意思,真正不可思議。這是序文前面的一段,簡單介紹到此地。 疏【通序經意,大文分五,自初明性,乃至五請加。】 這個前面都說過了。 疏【今初明性。】 向下注解前面大師所作的這兩行文字,從「靈明洞徹」到「其唯自性欤」這一段,注的文相當長,注得非常的詳細。這也是這部《彌陀經》理論的發明,所謂是教理,研經要特別注意到這個層次,因為教理要是貫通,可以說世出世間法統統貫通了。古人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通,通什麼?通其教理,就是它的理論依據,因為一切經都是一個理論。「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經就好比器,理就好比是金,你得到金,一切器都得到了。會學的要從理上去悟,這一段純粹是給我們講理,講教理。 疏【此經蓋全彰自性,又諸經皆不離自性,故首標也。】 演【此經以自性為宗者,自性謂眾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圓常大覺之體。】 『此經』就是指《佛說阿彌陀經》,『彰』是彰顯,很明顯的擺出來,這部經完全彰顯自性。古德在注解裡頭說,這部《彌陀經》是以「自性」為宗。『又諸經皆不離自性』,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剛才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定要明心見性,見了性一切經都通了。我們要問,見了性之後,這個經沒有看,通不通呢?也通。六祖大師是一個例子,六祖不認識字,他老人家開悟之後,見性了。許許多多的人到他那裡去請教,六祖都說「我不認識字,你經文裡頭什麼地方不懂,你念給我聽」,人家一念,念完之後,他就能對人家講解,講得一點都不錯。為什麼?能叫聽的人當下開悟,那就對了。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非常明顯的例子,只要你真正見性。《彌陀經》能幫助你見性,因為它是全彰自性。 什麼叫「自性」?『自性謂眾生性德之佛』。佛在哪裡?佛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性德。大師在此地教給我們,『非自非他』,自他是二法,『非因非果』,因果也是二法;自性裡面沒有,一心裡面沒有。我們現在要想得一心,天天人我是非,分得清清楚楚,堅固的執著,我們怎麼能得一心!也許諸位聽了這個,愈聽愈疑惑,沒有人、沒有我、沒有自、沒有他,這還成什麼世界?是非、人我、自他、因果,這是事,「修證即不無」,有!事上有,心裡沒有,這是修行。自受用的,一心;他受用的,三心二意。從一心裡頭變現出三心二意為他受用,可不能作自受用,他受用教化眾生,這就叫方便法。 佛為我們說法,佛也示現身相,也示現有生有死,住世八十歲,說法四十九年,這不都是有事嗎?佛也常常說「我、你、他」,不也這麼講法嗎?佛是不是三心二意?佛不是的。佛自受用一心,三心二意是給他受用的,對別人說的。權巧方便為他說法,一心是真實,方便是從真實裡面生的,所以方便就是真實,真實就是方便,真妄不二,性相一如,這才叫大覺。這才是底下所講的『圓常大覺』,「圓」是圓滿,「常」是永恆,圓常大覺之體!我們今天不明了這個道理,我們迷在什麼地方?就是迷在圓常大覺,迷在原本性相一如,我們把性相打開分成兩段,性不是相、相不是性,真不是妄、妄不是真,這就叫迷,迷就是迷在這個地方。如果曉得一切法真實相,那就叫覺悟。你的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沒有,都消除了,這才叫正覺。大覺是講的正等正覺,圓常大覺是無上正等正覺。 演【此經所談行法,正為顯此之覺體。】 『行法』是修行的方法,那就是信、願、行。信願行三資糧,持名念佛,就是彰顯這個圓常大覺本體。由此可知這部經的重要性,這部經的不可思議!不是其他經典、其他修行方法能夠跟它相比的。拿《華嚴》、《法華》來較量,《彌陀經》是《華嚴》、《法華》的精髓,真正是妙不可言。可惜一般學佛的人當面錯過,沒有把《彌陀經》看在眼裡,在一生當中遇到了等於沒有遇到,如果真正能認識,我們這一生決定成佛。 疏【稱彼名號,名號可彰,托彼名號,觀於心性,心性易發也。】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因為本經三資糧當中,執持名號是主修的法門。可是執持名號,一定要依於信願,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條件都不能缺少。『稱名』是執持名號,『名號可彰』,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它的意思是皈依無量覺,那個覺是圓常大覺。更重要的是,依這個名號要起觀想,『托彼名號,觀於心性』。什麼叫觀想?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有一念迷,馬上這一句名號提起來,就不迷了,又回到覺了,這就叫「觀於心性」,功夫用久了,自自然然就明心見性。比禅宗的觀心、參話頭容易,高明多了,觀心、參話頭很容易遭魔障,這個絕對不會有魔事。這個法門實實在在說,無量法門裡第一法門,可惜一般人不知道,的確不容易認得,你要是認識,你就得到了。今天時間到了。 資料恭摘: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七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07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