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昆蟲草木,猶不可傷_太上感應篇


 2015/3/11    熱度:5032    下載DOC文檔    

《感應篇》中的“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是對人的善,而“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則是對人之外的一切生命的善。

昆,是“眾多”的意思;昆蟲,是指各種各樣的小蟲子,如螞蟻、蚯蚓、蝴蝶、蜜蜂、蚱蜢等;草木,是指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猶不可傷,意即“尚且不可傷害”。“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的意思是:一個仁慈善良的人,連小蟲子、花草樹木等,尚且都不忍心去傷害,更何況去傷害其它具有強烈情感的生命呢?總之,“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是教誡我們,不僅要愛人,而且要愛護其它人之外的一切生命,即便是小蟲子、花草樹木,也不能認為它們微不足道而隨隨便便予以傷害。

確實,一顆仁慈的心必然是柔和的。心的柔和表現在柔和地對待世間一切萬物,不用說具有情感的生命了,即便是沒有情感的草木、土石、山河大地以及日常用品等等,仁慈者也必然是用柔和與愛護的心對待的。例如,對待人,眼光柔和、語氣柔和、動作柔和;對待動物,也是眼光柔和、心柔和、動作柔和;尤其是對待小蟲子,更是小心翼翼,唯恐弄傷它們,正所謂“掃地恐傷蝼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對待花草樹木,也是內心柔和愛護,常常澆水施肥,希望它們茁壯成長,枝繁葉茂,不忍心隨意毀壞它們;甚至對待自己使用的物品,也是柔和愛護。總之,仁慈善良的人對待世間萬物的心就是柔和而仁慈的。

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狠戾而粗暴,則對人對物的態度就會很粗暴。例如,對人說話時,聲音會很粗暴,而且很隨意,口無遮攔,毫不顧忌別人的感受;動作也會很粗猛,例如關門用力很重,為他人放碗筷時用力很重等等;心也很粗猛,對腳下的小蟲子毫不顧及,甚至隨意傷害,對花草樹木是否需要澆水施肥等也毫不關心,甚至任意無辜地踐踏與毀壞。

有人疑問:小蟲子是有生命與情感的,不去傷害是合理的;花草樹木等雖然有生命,但沒有情感,為什麼也不能隨意傷害呢?答:正如前面所說,花草樹木雖然沒有情感,但也要柔和地對待,不能隨便傷害;若隨便傷害,內心便播下了“摧毀”的習氣與種子,這就會對自己的將來造成危害。例如,對於一朵盛開的鮮花,內心應該生起呵護之心,希望這朵花開得更加美麗動人,讓更多的人看到並生起喜悅,這種心態是健康的;但如果隨隨便便破壞這朵美麗的鮮花,這種人的心態必然是粗猛而不夠仁慈的。此外,有些花草樹木之上是有其它具有情感的生命居住在上面的,只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對於這些花草樹木就更不應該破壞;如果破壞了,就會讓這些居住在上面的有情眾生感到痛苦並且生起仇恨。

有一次佛陀說法時,有一只蛤蟆很歡喜地從池子裡面跳出來,很認真地傾聽佛陀說法;但是,卻被聽法者的拐杖不小心刺死了。這只蛤蟆因為聽聞殊勝妙法而死的緣故,死後立即生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子;這位天子立即就以天子身又來到佛陀說法的地方,繼續聆聽佛陀宣說微妙的佛法,並且因而開悟證得了須陀洹果,永遠出離了生死輪回的苦海。蛤蟆在不少人眼中是微小丑陋的動物,但後來也能證得很高的解脫果位,由此可見,即便是微小的動物,也具有佛性,是不可傷害的。

以前,杭州有一位婦人,性情凶悍,每次看到螞蟻在自己廚房的灶邊爬行時,就會拿火去燒死它們。就這樣幾年下來,不知燒死了多少螞蟻。此外,她還常常用石灰把蚯蚓的洞穴塞住,活活悶死蚯蚓,不讓蚯蚓爬出洞穴。有一年,她生下一個兒子,還在喂奶階段,一天她因事外出,將孩子放在床上。辦完事回家後,看到床上一片大黑團,於是大吃一驚,仔細一看,原來兒子已經被一群螞蟻咬死。婦人傷心欲絕,不久就暴斃了。

《太上感應篇圖說》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公案:廣南有個叫郝寬的人,居住在越王台畔,性情仁愛慈善,從不殺害生命。夏天他用紗布籠罩燈火,防止飛蛾被火燒死。大小便時必定選擇干淨的地方,恐怕傷害昆蟲。蒼蠅蚊子來了,只是把它們趕走而已,從來不去撲打。廣南這個地方白蟻很多,常常咬穿箱子,鑽進書箧,損害衣服書籍,而且這些白蟻還吃銀子。只有竹雞是白蟻的天敵,郝寬恐怕竹雞吃白蟻,禁止家人養竹雞。他有千金長期放在箱子裡面,不料被白蟻吃掉三百金。家人看見地上碎銀點點,尋到一個洞口,見一只破甕底下有無數白蟻,收集起來可以有一斗之多。家人合謀說:“把這些白蟻放進火爐裡燒煉,大概可以得到原來吃掉銀子的七八成。”郝寬說:“為了那三百金,傷害幾十萬的生命,我不忍心這樣做。”於是急忙把它們掩蓋保護起來。這天夜裡,他夢見有幾十個穿著白衣服的武士,駕著馬車來迎接他。武士說:“蜉蝣王有請!”郝寬恍惚中登上馬車,來到一座城市中。城中人民富裕,房屋華麗,是一處大都會。又有無數官員,跪伏在道旁迎接他,請他進王宮。國王穿著绛紅色的袍子,頭上有玉簪,腳穿紅鞋,又威風又肅穆。國王走下台階,拉住他的手,敘賓主之禮,並說:“寡人依托於仁人家中,不聞竹雞翰叫之音,保全了性命。由於我缺少智慧,功德淺薄,政令刑罰不嚴,國內百姓為盜,損傷了你的財寶。昨天在甕山打獵,又得到您的保護,這樣的厚德怎能不報答呢?越王台左邊槐樹下有一窖銀子,是漢朝趙佗埋藏的,您可以取出歸您所有。”國王接著又說:“寡人聽說麒麟不吃生物,不踐踏生長的野草,您可算是人中麒麟了。只可惜您年齡大了,不會有什麼成就了。這些銀子也只由您留給您的兒女了。”國王說完,令武士將郝寬送回。郝寬夢醒之後,仔細回想夢中情景,才恍然大悟說:“蜉蝣是螞蟻的名字,‘翰’音是竹雞的叫聲。這是以前所救的白蟻,在顯夢報恩啊!”於是他讓家人到槐樹下去挖,果然挖出一窖銀子。後來他生下兒子取名瑞麟,考上進士後官至翰林,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

明代人胡僖,家在蘭溪居住,做官做到按察使。一生救活烏龜、魚鱉、螺蛳、蛤蟆一類的生物不計其數。起初他來到京城參加考試時,計劃尋找個僻靜的地方看書學習,找來找去,找到潘氏花園。住進去時,發現一群螞蟻聚集在房子裡,大概有幾十萬只,其他學生要點火燒死螞蟻,胡僖皺著眉頭說:“拿我們一晚的安靜要幾十萬生命作代價,我不忍心這樣做。”於是立即返回了原來住的地方。進入考場後,腦子遲鈍,答不上題。忽見螞蟻爬在筆端,趕也趕不走,過了一會兒,胡僖靈感大發,才思如泉湧,很快答出了考題,螞蟻也不見了。他順利地通過了考試,監考官認為胡僖有神幫助。胡僖心裡知道是螞蟻來報答日前不殺之恩。從此以後,胡僖更加愛惜生物,絕不殺生,行持善業更加努力。

以前,太倉州有個叫吳怡的人,有一天夜裡夢見兩個穿著綠衣的男子來請求他救命。吳怡醒來後說:“今天一定有生命要死亡。”於是早晨就出門觀察,見到幾個人拿著斧頭鋸子來,要分解剛剛買來的兩顆銀杏樹。吳怡恍然大悟,趕緊從這些人手中買下這兩顆銀杏樹,重新栽種在合適的地方,使得它們避免了被肢解。

經書中記載,過去有一個出家人,沒有開道眼,卻接受了具有很高德行的父子二人的供養。命終之後,就投生為這父子倆家菜園中的蘑菇,被他家作為蔬菜食用。別人想來采摘,蘑菇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像蘑菇這樣微不足道的植物,卻會有這樣特別的因緣,由此可見,不可隨意傷害花草樹木。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努力培養仁慈之心。即便是螞蟻那樣的小蟲子,也要慈悲愛護;甚至是花草樹木,也不可以隨意毀壞。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