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第36集)


 2015/3/11    熱度:3668    下載DOC文檔    

  到四十三品以後是這部經的第三部分流通分。流通,這個意思很清楚,要流行,普遍的流行,叫流通。我們今天開始人也多一點,也就表示流通,更多的人能夠聽到、能夠得到、能夠修習,而且輾轉的接引。流通分從四十三到四十八品,其中第四十三品就是「非是小乘」,淨土法門不是小乘。佛有大乘法、小乘法。乘做譬喻,像一個小車子,只能夠坐一個小的人叫兒童車,只能坐兒童,坐不了幾個人;列車,什麼人都可以坐上去,人坐得很多,叫大乘,就是打譬喻。乘者,就是我出車三百乘,古時候出三百輛兵車,乘就是車,這是譬喻。這個不是小乘,這是件大事因緣,很多人不知道,往往說錯話,說淨土宗是小乘,就看不起;是愚夫愚婦都能夠修的,很低,自己不屑於來修這樣的法。其實不是他高,而是他很愚癡、顛倒,很可憐憫。

  這一品就是佛對彌勒,慈氏就是彌勒,佛對彌勒菩薩說:「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你看到沒有,上面所說的那些菩薩摩诃薩,摩诃薩是大,那些大菩薩他們都求生淨土,生到淨土善獲法益,都善於去得到這些法的利益,這些大菩薩都是如此。以前講了,這些大菩薩如此,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諸大菩薩,他們都聞名往生,得大利益。這個利益有多大?《大智度論》說,菩薩不到八地,七地以下的菩薩,他到了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他馬上就跟上地的一切菩薩身等法等,身也相等,法也相等。頓時就是說超越了,跟上地的菩薩同等的身、同等的法。所以說是善得利益,你看到沒有,諸大菩薩都善得利益。所以就勸大家,我們十方的眾生也應當深信,也應當如此求生淨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論是哪一方,哪一個世界,行善的男子,行善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諸佛名號,阿羅漢都不知他方佛的名號,除本方佛的名號之外,他方的佛是很難得聞,阿羅漢都不能得聞,他不知道,除非遇見因緣,佛告訴他。所以極樂世界距我們於十萬億國土之外,而以彌陀的願力,所有的人才能夠得聞。所以我們現在誰都知道念阿彌陀佛,不管信不信的人,都知道這個名號。甚至於咱們本土的佛釋迦牟尼佛,你去問那個念阿彌陀佛的人去,那個會念、知道阿彌陀佛的人,你問問他,咱們這的佛叫什麼?他知道,如來佛。如來佛,那不是名號。所以就是說彌陀的願力所感,第十七願十方佛都稱歎,十方的眾生都能聞到名。所以十方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夠聞到阿彌陀佛名號,能夠聽到名號之後,「能生一念喜愛之心」,你能夠生起喜愛之心,哪怕只是一念。「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瞻禮就是禮敬、供養等等,「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同樣這個人得大利益。

  「一念」,在《無量壽經》中說是「一念喜愛之心」。參考其他的譯本,「《漢譯》雲:聞無量清淨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清淨。」它沒有用一念的字樣,可是把當時的心情描寫出來了,聞到無量壽佛的名號就生起了慈心,就非常的歡喜,踴躍歡喜,身心都踴躍,手舞足蹈,心意清淨。手舞足蹈不難,難的是心意清淨,自己內心是非常清淨,這樣的手舞足蹈才是可貴的。現在大家都是手舞足蹈,但是心中狂亂,跟這裡就沒有共同之處。這種就叫狂歡,那不是歡喜,是狂歡。加一個狂字就不得了,就是狂,狂心不歇,就是眾生;狂心一歇,歇即菩提。所以這個就表示,這個念是個什麼念?一念喜愛之心,他是心裡很踴躍、很清淨。《吳譯》基本也是如此。「《宋譯》曰: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一念信心,這裡是一念,是一念的信心,我們這一念喜愛之心。「《魏譯》雲: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魏譯》的解釋就可以有兩種,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只有這一念,只有一念喜歡這個心,這個也說得通,乃至於達到一念的境界,這個歡喜清淨沒有二念。你可以參考《漢譯》,他是清淨,他心裡很清淨,他沒有別的念頭,生清淨心。所以無量壽佛叫無量清淨佛,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就是三輩往生品中所說的「發一念心,念於彼佛」,跟這的「一念淨信」是相同的。所以這個裡頭可以這麼講,也有一個范圍,有個上限、下限,用咱們世俗的話來說好懂一點,低的就是乃至於只產生一念,高的就是達到一念淨信,這是一念。所以慈舟法師判一心三輩,就超出三輩往生之外,這是一心的三輩。日本人有一個宗派就是崇奉這個,他們並不念佛,他們就認為我只要能達到一念淨信就往生了。這又稍過了一些,失掉了淨土宗的原意。但是它這個也還是從淨土宗主要的裡頭所流出來的一種支派。

  嘉祥大師是三論宗的祖師,他說「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說明任何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聽到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諸大菩薩的功德他也可以得到。這一念能有這麼大的功德,就明這個利益深遠,明這個利益之深、之遠。所以它就是到這個情況,這個人他就難於生信。所以《金剛經》說,有人聽到就狐疑不信,你這個有這麼大的功德嗎?《金剛經》說,你早上起來拿無量的身命布施,中午又這麼做,晚上又這麼做,這麼做做了多少多少年。你看,人能把性命布施了,施捨給人,捨自己活人的命救別人,多麼偉大!這樣子做多少多少萬遍,天天做,不知做多少萬遍,做多少年,這個功德不如把《金剛經》四句給人家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怎麼能夠騙人?真實就是如此,大家要知道。因為你犧牲了性命去救別人,這是救了他的身命,跟他的慧命無關,你去說法,你是救人的慧命。身命何足貴?夢幻泡影。要緊的是人的慧命,他要解脫,他要超出六道。所以這個就不能相提並論。但是凡夫愚癡,他就覺得那個難,捨身命這個難,講四句偈算什麼,這就狐疑不信,就按自己的情見。所以對於這的生一念淨信,就這樣的話就獲無上的利益(對於這一些就是蕅益大師六信裡所說的信因、信果,這一念是因,得這麼大利益是果),這個你信不來了,你就懷疑,有這麼大的果實嗎?你一懷疑就完了,你一懷疑就完全不是一念了,你都是狐疑。你這個狐疑,不但你沒有利益,你還有罪,上次不是說了嗎?罪過大極了。所以不在無信無智的人說這個經,就是這,他聽了之後他要狐疑,他要懷疑,懷疑他有罪。所以大家要知道,我沒做錯事,我沒有罪,你不知道那個有,是罪已經犯了很多很多了。所以要從這個地方考慮。這是慧命,眾生最大的利益是這個。所以這個就是能生,能得到這樣大的好處。底下就解釋,因為你「一念至信」,你是一念的信,是至誠的信,沒有別的任何摻雜,也沒有任何的顛倒,沒有任何的錯誤,是清清淨淨這一念,這樣的至信,你來發起行動修行、來發願,你「必生淨土」。必定生淨土,這個必字大家要注意,這不是兩可,我准能行准不行。「終得佛果,故雲無上也。」為什麼說具足無上功德?因為這樣的話他必定要成佛,所以就說是無上,這是嘉祥大師的話。菩薩都是如此,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夠這樣也是如此。「如上功德者」,就是「橫出三界、圓登四土」,最後是究竟成佛。

  這個人「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所謂「心無下劣者」,就是說「於自善根,能生信故」。上次說了,生邊地的人於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總之我就是眾生,我怎麼能說是佛。是心本來是佛,現在是心在作佛,我焉得不成功?這就是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有的人就說,我這麼想豈不是貢高我慢嗎?那不對,沒有貢高我慢之心,你信佛就是明信佛智,能明信自智,也明信佛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是平等,你信的是佛的平等智,你說我就是佛,你哪裡有貢高?有的就覺得我要是佛我就是貢高我慢,沒有說你這個妄心是佛,說你本來的那個心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貢高在哪裡?比誰高?平等。所以心無下劣,亦不貢高。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你信自己的智慧,是心是佛,又明信佛的智慧,而且是心在作佛,所以這樣的人成就善根,要作佛。《阿彌陀經》在六朝石刻的本子,經文刻在石頭上的,在六朝石刻的,離鸠摩羅什翻譯的時候非常近,就有這個話,現在我們經文丟掉了,所以幽溪大師認為需要補上,「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你稱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成就善根。這就是根據六朝經上的話。「悉皆增上」,善根都在增上、增長,都在向上。因為你既然念就淨念相繼,精進再精進,所以這些善根它都能增上,念念在增上。《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說,「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凡聖同居的這個淨土,是增上的善業所感應的。你念佛是善,但是你老在念就增上,增上的善業所感應的。

  講這個緣,它就是有親因緣、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這四種。因為你念念都是佛,是成佛的親因緣,你念念都是佛號,你念念念的是佛,你念念就是佛。「以念念即佛,為成佛之親因緣」,成佛最親的因緣。你念念是佛,這是成佛唯一最親的因緣,所以這是親因緣。「淨念相繼,乃等無間緣」,這是平等是沒有間斷的緣。所以一切就是怕間斷。常常比方說燒開水,燒了兩分鐘拿下來它就又涼了,你要再燒兩分鐘拿下來,這個水永遠不會開。就是你間斷,心裡一跑,心裡就佛全沒有了。你一上班就是上班的事,就是煩惱什麼跟著都來了,清淨也沒了,佛也沒有了,什麼也沒有了,什麼全都忘了,間斷。你不要間斷!我常常打比方,老母雞抱蛋,它出去打食去的時候,心裡還不忘那一堆蛋。所以等無間緣就是個殊勝的緣。「以佛號為所緣境」,他的心所住的境是什麼?所住的境就在這句佛號上,「乃所緣緣」。所緣又殊勝,因為佛號就是他所緣的境,這個佛號就是萬德所成,這個佛號中就具有萬德,名字就能召來萬德,以這個為所緣,這是所緣的緣。「言增上者」,就把前三個都總在一塊,擱在一起這個念佛是「有大力用」,有大的力量、大的作用,就是說都增上。這把增上做了一個解釋,這四個緣。所以他就成就善根,當得如上的功德。

  釋迦牟尼又告訴彌勒,「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你要知道這個人不是小乘。他不是為了自私自利,他不是為了只是自己想生淨土,不是小乘。小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以佛在《法華》上說,阿羅漢這些都是化城,你暫時在中間休息休息,你將來還得發心去成佛的,你要回小向大的。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都是大乘菩薩。所以到了《法華》的時候,用三個車做譬喻,把小孩從火宅中叫出來,外頭有羊車、鹿車、牛車,快出來玩,孩子們就跑出來找這三個車來了,外面沒有這三個車。這三個車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讓大家成佛,就是大白牛車,都給大白牛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極樂世界就是如此,最後大家都成佛,二乘種不生,皆是大乘菩薩,純一無雜。所以法華上五千人退席,佛說「退亦佳矣」,這就不雜。因此有人鄙視,這個就是沒有明白佛的意思。念佛不是自了,說這種人,佛親口都做了證明,這樣的人不是小乘。極樂世界純是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所以說非是小乘。

  底下再進一步來贊揚,這樣念佛的人在我法中,我字這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在我這一代時教裡頭,在我這個法裡頭,應該叫做「第一弟子」,這樣的人應該叫做是整個佛法門中的第一弟子,第一流的,居首位的,非余人所能及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而且直捷究竟。不管你是什麼水平,你不能明合道妙,你只要老老實實念(只怕不老實,只要肯老老實實的念),自然暗合道妙。自然暗合道妙就巧入無生,潛通佛智,這是無上的方便。所以阿彌陀佛用五劫的工夫來思惟出來四十八願這樣的法門,是巧妙,是再巧妙沒有了,是無上的方便。

  所以密宗就是說方便為究竟。你覺悟是不是究竟就看在你度生的方便上,你有方便達到了究竟,徹底的方便,你成佛也就徹底。所以念佛法門是人人能修,三根普被。所以法門是最為第一,最為難信故。為什麼說是第一?難信的,你能信。所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是世間,連天人什麼都在內),都是不容易信受這個法。還可以補充一句,這是深契佛心故,這個法門是深深的契合於佛的心。佛為什麼要成就極樂世界?是利益眾生。佛要這麼一個世界干什麼,是不是?佛的自受用就是常寂光,還要實報莊嚴、方便有余、凡聖同居做什麼?利他。這樣一個法門,使得眾生都容易達到,都能在這獲利,都統統究竟成佛,這才是佛的本心,是深契佛心。因此對於這個難信之法能信,「如教奉行」,應該稱為第一弟子。

  佛底下又說,「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所以我要來告訴你們,諸天來聽的很多,人有兩萬人在聽講(一萬二千和尚、七千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這是天人、人世間,還有阿修羅、天龍八部,還有個等,金翅鳥、龍等等都在內。所以來聽經的很多,無量無邊,我們不要看成是一個小法會,實際上它都可以是一個很大的法會,肉眼不能見。你們都「應當愛樂修習」,都應當喜愛這個法門,應該感覺到要來如教修行,應該「生希有心」,覺得這個法門是稀有難逢的,不是輕易可以遇到的。所以信佛的人很多,真正能深信淨土的人就不是很多。信了淨土是有名無實,他是迷信,迷信就不行,你信願不具。信願持名,頭一個,你信就不夠。所以要生稀有之心。「於此經中生導師想」,對於這個經,你應該說這是你的導師。我對於導師後面還有,要求善知識,最要緊是依教奉行,依這個經的指教我去做。所以一切在法會上的大眾,你們都應當愛樂修行淨土法門,應該都對於這個法門生稀有心,就是難遭難遇,對於這部經要護持,認識就是導師。佛在世的時候可以問佛,佛已經涅盤了,那你以誰為師?佛這不就告訴我們了嗎?這部《大乘無量壽經》就是導師,依止這部經。就是善導大師的話,「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十方的佛要出現於世,他只是要來說彌陀本願之海,咱們這部經就正是說彌陀本願之海。淨土五經裡頭,別的經典沒有這麼說,五經裡頭只有這部經說了彌陀怎麼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怎麼成功的,四十八願是什麼內容,所以在這裡頭就應該生導師想。

  「欲令無量眾生」,這都是對大眾說的話,你們中間有人想要令無量的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很快的就能夠安住,不是動蕩不寧、徘徊、猶豫,能安住,得不退轉,要得到不退轉。這個世界就是進一退九,要疾速,讓別的一切眾生都能夠住而且很安,現在是憂愁苦惱、悲痛萬端,很安的就得到不退轉。有這種心,一個是要度眾生,一個是要「欲見彼廣大莊嚴」,我願意看到彼(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看見極樂世界那種廣大無沿無邊、多少眾生都往生,他就沒有說這擠了。這種廣大莊嚴,眾寶莊嚴,一切萬物都是種種妙香之所合成,眾寶之所合成,而一一的東西都在放無量的光、無量的香,遍滿十方一切國土,如是莊嚴。你想看到這個,你自己也就生了一種殊勝的心,要自己攝受佛剎,來圓滿自己功德。這是兩個,一個是要度眾生,一個是願佛圓滿自己的功德。

  「當起精進,聽此法門。」你要起精進的心,來聽這個法門。所以今天有人來聽,這都是符合釋迦牟尼佛的心願,你要來聽這個法門。這些攝受佛土,上次我不是說了嗎?你發一個願,你這個願就投在阿彌陀佛的大願海中,同時阿彌陀佛這個無量大願之海也攝在你一念心願之中。所以要這樣圓融體會。也不是說另外我要找個地方,我又成就一個什麼什麼世界,跟極樂世界可以相等,這些都是很執著很執著一些眾生的想法。也就是說(這個地方言語就不大好表達),自己所攝的佛剎跟阿彌陀佛所攝的極樂世界的佛剎是不一不異,沒有兩樣,不是兩個。

  對於「於此經中生導師想」,底下再補充幾句。隋朝的淨影他說,「是故已下」,就勸大家來學這個《大乘無量壽經》。因為這個經中說了無量壽,所以你聽到了這個經,你得很大的利益。「故設大火滿三千界」,這麼大的火,「亦須從過聽受此經」,我寧可從這麼大火裡頭經過,也要來聽這個經。這是淨影大師的話。三千大千世界,豈但是地球,連太陽系、銀河系都燒了,這麼大的火,我也要通過這個火去聽這個經。「況余小難」,何況其余的一點小難?現在有人學了點佛之後,想我怎麼念佛之後還碰些倒楣的事,又這不順那不順?這說明什麼?是佛不管你了,還是什麼?就是說明你最初發心念佛那個心就不對頭,你只是求平安求福,一點點考驗、一點點苦惱、一點點困難就抱怨。這有這麼大的火我都應該過去,哪裡能說我信了佛、念了佛、修了法,還遇些困難的事就抱怨?那就說明他最初的發心、最初的信念都要打很大的問號。所以真實發心的人很難!這是說老實話。

  為什麼淨影這麼說?「因此經乃是淨宗第一經」。《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第一部經,把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怎麼發願、怎麼修行,極樂世界如何的依報正報莊嚴,往生有三輩,三輩往生以什麼為正因,必須有正當的因,有因才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正因都在這部經裡頭。兩土的穢淨,咱們是同居穢,極樂是同居淨,這個因因果果,彼土的極樂,咱們這個世界的極苦。不過咱們這個苦還是堪忍,還能忍得住,所以現在我們還能坐在這來聽經,堪忍!你還能忍得住,還能夠咬住了牙,不管那些來看經、來修行,這就堪忍。但是這個世界是險極了,險!我們不要,有時候人到了最後一考驗就要失敗,十分可怕!不在乎情勢。

  而且「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經裡頭,這是極高的境界。說到一切空,這是理;極樂世界又怎麼怎麼殊勝莊嚴,這不是事相嗎?這個事跟理沒有妨礙,莊嚴不妨礙寂靜,寂靜不妨礙莊嚴,而且事事無礙,打破時間、空間這一切。由於我們世間空間、時間這些概念,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六十分鐘,一分鐘六十秒,極樂世界一秒鐘五萬年,小的可以包括多的,這個就是事事無礙。這個房子裡頭包含桌子和人,我們說桌子包括房子、包括整個地球,小的裡頭可以容大的,這個都是空間的概念。一個是時間。現在科學家都明白了,愛因斯坦都明白了,空間和時間是人類的錯覺。所以說事事無礙,極樂世界這一切一切,於一念之間可以到很多佛的世界,一個手掌之中可以出無量的莊嚴之具,小的裡頭包括多的、包括大的,種種事事無礙境界。事事無礙的境界,唯有《華嚴》才講得多,都攝無不盡。所以應當「於此經中,生導師想」。這不是一部很淺的經,是一部極圓極頓的經,是圓頓教。所以圓人修法一天,等於普通人修行一劫,他圓。什麼叫圓人?就是他見是圓的。你就執著,那你就等三大阿僧只劫也可以成功,你慢慢等。

  底下就看下一段,釋迦牟尼佛又對彌勒菩薩說,「為求法故」,眾生要來求這個殊勝的大法,要「不生退屈谄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你看看又是這樣,剛才我們已經說到一些,你要求這個法,你不要生退心。退就是退轉,往後退;屈就是彎曲,頂不住了,我就拐彎了;谄偽就是虛妄,假的。所以說有人佞佛,你是在那巴結,佛是巴結能夠感應的嗎?恐怕只應該挨打,要去巴結。所以不要生出這種心。求法就是直心。而且要求法,四宏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何況這是淨土宗第一之法,而且也是淨土宗第一之經,而且也是整個佛教中可以說第一之經。日本就是這麼說的,在中國說好多人要反對,日本的大德就是這麼說,《華嚴》也比不了這個經。在中國過去就是不敢這麼說,蕅益膽子大一些,蓮池大師說也就像《華嚴》,《華嚴》是全圓,這個經是部分圓。「第一之經!」咱們這個經中彌陀發願,「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你去供養恆沙的聖,你不如很堅定、勇猛的來求正覺。所以就是說應當堅信,不要生退屈谄偽之心。就是入了大火(是假設),假設你身入大火,你求這個法,身在大火裡頭,招來這樣的禍,你也不要懷疑、不要後悔。「當如彌陀因地,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你在大火之中也不應疑悔。

  佛就怕眾生不懂,所以就問「何以故」,為什麼?底下就說明這個意思,從兩方面說,一反一正。從正面說,「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無量無邊的億,億就是萬萬,無量萬萬的菩薩,都要求這個微妙法門。「尊重聽聞」,要聽,而且尊重的在聽。「不生違背」,對這經裡的話不要違反、不要相背,相背就是差一百八十度,就背了,叫你往東你往西;違也就是違反,都是一個意思。所以一個就是正面說,多少菩薩都求這個法門,尊重聽聞,不會違背的,這是正面的。因此大家不要生退屈谄偽之心。從反面說,「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所以今天我們在這人手一冊,這是多少億菩薩想求而求不到的。這種因緣,不是說大家已經超過這些菩薩,我們應當相信、寶貴這個因緣,這個因緣確實難遇。你這個機會不會再來的,英文Time and tide,it’s never come again(時機跟潮水不會再來的),這個不會再來的,就是說稍縱即逝,要把握住這些機會。所以古來那些大徹大悟的人,他就是當機立斷,他掌握住這個機會,稍縱即逝就跑掉了。對於聞此經而不能得,佛不騙人,現在他有這個因緣來說這個法。所以很多事情大家都要注意,大家要是聽了點密咒,聽了點密法,都要知道,這是非常難遇的。賢劫千佛裡頭沒有幾個佛說密法,釋迦牟尼佛是一個,釋迦牟尼佛之後要很久很久才有佛來傳密法。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自卑,自己現在是不行,確實不行,而自己本來是佛,自己又再有這種機緣,遇到了這樣的大法,也不應該錯過自己的機會,把自己應當挑的擔子就把它甩在一邊。所以佛就勸大家,「是故汝等應求此法」,就這個意思。從正反兩面來勸。這個是非是小乘,而且是第一弟子,這是第四十三品。

  第四十四,這個就是勸說法的人,當然還繼續前品的內容,增加一些對於說法人的鼓勵。「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在以後,乃至到了正法滅的時候。一代時教經歷正法、像法、末法這三個階段。嘉祥說,「佛雖去世」,可是法的儀軌、儀式沒有改,叫做正法。佛去世時間久了、時間長了,「道化訛替」,這個道、這個教化,訛就是錯,替是把別的東西混進來,來冒充佛法,這個就叫做像法。「轉復微末」,轉又更進一步,更進一步叫做微末,就是一些末節,微細的末節,就叫末法。「所雲正者,證也」,證道;「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微小,沒有什麼了。青龍《仁王經疏》說:「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教也在,人也在,有人在行,有的得到果、得到證,這叫做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教也有,修行的人也有,但是得果和證道的人沒有了,這個是像法。「唯有其教」,就剩下個教,「無行無證」,也沒有人正式修行,當然更沒有人證果,這就叫做末法。現在就是這時候,有教,你說到哪有廟、有塔,大伙也念經,也敲鐘打鼓,嗚噜嗚噜在那念,不是真修行,心裡不知想什麼,也不知是為什麼,這時候就是無行無證,無行你談什麼叫證?

  這個年數有許多說法不同,我們采用一個比較多的,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這樣子來說法。所以到現在,現在在流行的佛歷來說,現在是佛歷二千五百多年,正好正法五百年也過了,像法一千年也過了,末法也過了一千年,還有九千年。按古老的說法已經三千年了,那就是說末法已經過了一千五百年,還有八千五百年。這就是說到了法滅的時候,廣泛的說就是指的像法和末法,因為像法已經在那一點點滅,訛替,假的來了,別的來替代,就是來冒充、來混淆。現在印了一本書,《極樂世界游記》,荒唐透頂,很多人印,拿來流通、來說。所以群眾的水平太低了,它完全違反聖言量,完全是騙人的東西。所以就是說訛替,造假的人很多。上次大家聽的那個黃念祖居士念佛,美國來的,根本不是我。所以作假的人遍天下,可以這麼說。像我這無名小卒,冒我的名做什麼?這個就是好事者所為。

  等到正法滅時,這個時候就怎麼樣?眾生的善根更差了,到了末法就是無行無證。所以到法滅的時候,人的根器就更差了,可是還會有眾生特殊的,這只是指一般的。但是其中必定還有,就是到了正法滅的時候,像法、末法,一直到最後法都要滅的時候,必定還是有在過去生中廣修功德,現前還供佛念佛的人,還是會有的。「當有眾生,植諸善本」,供佛念佛是諸善之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他在過去生中供養過無量諸佛,現在又再供佛念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這句話很重要。這個眾生就包括我們,而且從菩薩以下一切都包括。過去生中有善根,今天又再修,「能得如是廣大法門」,由於佛的威神加被,在現世他能得到這樣的廣大法門。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能遇見這個法門,我們應當深自慶幸,為自己慶賀,我們就得下定決心,不要錯過。大家信也是信,但是這個決心還是不夠,要切莫錯過。台灣一位老居士很有名,我也是真實相谏,我說你的問題就是信不深、願不切。所以大家就是要深信切願,不要錯過。

  必須要「攝取受持」,你要攝取這個法門。什麼叫攝取?「《往生論》謂極樂依正一切莊嚴功德成就」,極樂世界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這一切莊嚴功德成就,「略說入一法句」,把它匯總起來說,就是三種莊嚴入到一個法句裡頭。「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所以極樂世界全部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之顯現,就入一法句,清淨句。蕅益大師也說,「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每一樣每一樣的莊嚴,全體是理性。如果你能夠了達極樂世界的一切莊嚴成就都入一法句,你就從事達理,從這些事相你了達了什麼是理體,理體就是本體,從現象而能夠入到本體。「彌陀名號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就是一法句,清淨句,這個就是無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議」,法身功德就入了一法句名號之中,所以名號的功德同樣是不可思議。你念這個名號,你念的是法身,所以法身功德就不可思議,你就在這不可思議之中,這就是攝取。所以這個裡頭有理有事。

  「受持者,受者,信受」,我接受,信了才能接受,「依教奉行。持者,執持名號與持誦本經」。所以,「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受持這個經就要依這個宗來修,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十地菩薩不離念佛」,地地都念佛。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夠究竟理解。我今天雖然是這麼贊歎,我所知者還是如大海水中的一滴水,唯佛與佛才能究竟這個功德利益。所以等覺大士(等覺菩薩),離佛只差一位的,也不離開念佛。我們凡夫應該怎麼樣?就應當老實念。這個「老實念」三個字是非常好。所以夏老師說,「三字真傳老實念」。美國就來了一個人,拿這句話問我,他說三字真傳是哪三個字?我說不告訴你,老實念,三字真傳就是老實念。這也就反映什麼問題?也就是不相信,老實念就是三字真傳。所以眾生遇見這個法就是一點一點破,要破自己那個原來的東西,你不破你處處是障礙,你那個東西在那,它在那堵著。瓶子上有個塞子,這還是好的,有個塞子,所以東西倒不進去。拿一點髒東西,就像王致和的臭豆腐,你剛裝碗裡,來裝牛奶,那個味不好聞。再有一個,你剛才裝了敵敵畏,這樣的瓶子你拿來倒牛奶吃,你吃了毒死。瓶子很要緊。所以老實念。

  老實念,《彌陀要解》裡有一句話,「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你持名,你的善根福德就跟佛相同。當然這裡我們有很多人是持咒的,也不是要你把這個咒不念了,換成名號;也同樣,咒是佛心,名是佛的名號,這是不二。這裡頭憨山大師的話最好,如果人能念佛,那就沒有說的,那就好極了。如果他念了,近來就不踏實、不安定,種種的不相應,他念不下去,那就不如讓他念一句咒,那又比打坐、研究教不知強多少倍。這個話是最圓融了。所以各個要安於自己所修之法,就是要真正徹底的修下去。你持名,這個善根福德就跟佛一樣。所以,我這贊歎靈峰大師的話,這個話「真得十方如來之髓」。這個是奧妙,這個重要,這是心髓。十方如來就是如此,因為佛就是要把一個最好的東西給大家。佛愛眾生等同一子,誰不是要把自己的產業給自己最心愛的孩子,還有什麼別的心?拿世間的事情,大家好懂。就是方便為究竟,就是要度眾生,就是要最方便的法子給大家!所以佛的父親跟佛學法,佛就教他念佛。他父親說,有很多很多殊勝的法,為什麼不教我修?佛說不行,你做不到,念佛凡聖都可以做得到,而且一下子就跟佛的善根福德相同。所以這個是不可思議的事,是如來之髓,是應該盡未來際頂禮這一句話,念佛時就是善根福德同佛時。蕅益大師還有一句話,就是「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完全你把佛的功德攝成你自己的功德,佛的功德就是你的功德。剛才我的話說了一半,極樂世界的剎土就是我成就的剎土,自他不二。還有就是「從事持達理持」,我把《要解》裡頭兩個地方的兩句話,這是一句,另外一句,「即凡心成佛心」,正好是一個對聯。「從事持達理持」,兩個持字;「即凡心成佛心」,兩個心字,這都是極精彩的話。你從事持才能夠達到理持,你一上來就要理持,那就是自欺欺人,說了唬唬老鄉、唬唬土包子可以,明眼人你是唬不住的,你那是自欺,最後還是自己臨死的時候痛哭流涕。即凡心成佛心,妙就妙在這,你是凡心就成了佛心。你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你的善根福德同佛,你的心不就是佛心了嗎?還有什麼不是?所以這是極圓極頓之法。

  底下一句就來了,這個末法,他曾經這樣子無量諸佛都供養過,加威力故得到這個法門,他能夠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他就能得到廣大的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佛的智慧。本來是一切智,但是二乘也稱為一切智,所以又再加個智字,以分別於二乘也能得的那個一切智。這是名詞上的問題,這個不是關鍵。如果我們明白這個一切智智,這是跟二乘不共的,唯有佛得的智慧。所以《仁王經》說,「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自性清淨叫做本覺的體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所以皆是明白自心,不是心外有法。所以就是說,從上面來看,今天我們能夠聽到這個法門,能相信這個法門的人,這個微妙淨土法門的人,都是由於過去生中,已經供養過無量的諸佛,廣泛的修行種種的善,「憶佛念佛」,因此現在能得到諸佛的威力加被,所以才能夠得到這樣的廣大法門。

  「此淨土法門廣攝萬法」,無一法不在此一法門之內。這也就是《華嚴》十玄的道理,一切法都入一法中。如帝網千珠,一千個珠,所有的一切都入在一個珠之中。「普收眾類」,一方面是廣攝萬法,一方面是普收眾類,不管你是什麼樣的眾生,你是菩薩、聲聞(這個聲聞當然要回小向大),一切天人、阿修羅,以至人、地獄中眾生。地獄中眾生如果念佛不絕,罪業消除之後,一出地獄就是清涼華菩薩。所以廣大法門。「於此法門,若能信受奉行,當得一切智智。即是得佛智,如實了知自心本來清淨。」密宗也是講如實知自心,與密宗何曾兩樣?就如這個實際知道自己的心。我常說大家現在的毛病就是這裡,不在心上,把自己的真心沒有看重,忘了,對於自己的妄心估價得太高,偏高。如實了知自心本來清淨。

  「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這個彼法就是指的淨土法門。佛當時說的,就是於那個法,就是彼法,那個法是剛才說的。這個無上廣大法門,廣大殊勝的內容自己得到勝解,得到大的歡喜,產生大的歡喜心,這個法樂是不可形容的。只有這個樂,是清淨,一切世法不能相比,稱為大歡喜。於是「廣為他說」,就廣泛的為別人來做說明,來勸說,來演說,來講說。「常樂修行」,不但是說,而且自己也常樂於修行。單單去說,這是言教,他這個還是要自己常常修行。這個廣大的勝解,了達淨土宗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修淨土是是心在作佛,而殊勝的一句在底下,這個心就是佛。說作佛誰都好懂,我現在要修佛、要成佛,我是心在作佛。這個心就是佛,這句大家往往不懂。「心佛不二」,不是兩個,「念佛即佛」,你念佛時就是佛,你不念你就是眾生。「必能歡喜信受,常樂修行,復以此廣勸他人」,這是指說法。

  「廣為他說,常樂修行」,底下還有話說,「為他演說」,最後還有「專心信受,持誦說行」,這三個地方都說到這個說,這是普勸大眾演說弘揚這部經、演說弘揚淨土法門。現在正是到了流通分,所以就勸演說,你不演說不能流通。「願力宏深品」裡頭,就有「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這就告訴我們,我們喜歡給人家去說,高高興興為人家去說,勸導眾生都來發這個願,投入彌陀一乘願海,求生淨土,這才真是知恩報恩的正行。我們得到了佛的恩惠,我們就知道了這個恩,你知恩才能報恩。我知道這個恩,我怎麼來報恩?你買了很多東西去上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你這個東西干什麼?所以有的人刺血寫經,我說的話當然是過了一點,我說你那個臭烘烘的血有什麼可貴?說真實話,要你這個干什麼?當然這是很難得的事情。這個就是說法,有的時候要折,有的時候要攝,這是折伏,免得他驕傲。知恩就要想報恩,這個就是正行。「妙法流通」,我們使這個法能夠流通,輾轉教授,「正符如來本願」。

  所以如來說,十方的佛都在那稱歎阿彌陀佛的名字。這個我們可以參考《法華經》,「《法華經法師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底下咱們簡略一點,「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於《法華經》,哪怕只是一句,你能夠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一切世間都應該當佛那樣來供養你,你這個人就是大菩薩,你已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極贊這個說法的人。「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善男子、善女人,在我滅度以後,你能夠偷偷的給一個人說《法華經》,並不是要公開爭名爭利,也表示你登座說法,具種種威儀,就是不具威儀,所謂竊就是這個意思。「乃至一句,當知是人是如來使」,是如來所派的,他所做的是如來的事情。「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這都是贊歎說《法華經》的功德。蕅益大師說:「《華嚴》奧藏,《法華》秘髓」,秘密的心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指南針,「皆不出於此矣」。故知演說《無量壽經》也就是演說《法華》的秘髓,所以這個功德與《法華》裡頭所說的是相等。但這裡頭是一種完全利他的心,你要自己對於你所說的要很有把握。如果是貪圖功德,這個心就是貪心,已經是三毒了。貪功德同樣是貪。所以這個事要善護己念,要很分得清楚,不要夾雜。萬一自己還沒有把握,明知道還有錯,就這麼著為了名聞利養跟人說,這不但沒有功德,而且是地獄業。

  底下就是經上說,「廣為他說,常樂修行。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善男子、善女人,你對於這個法,就是淨土法門,你已經在求的、現在正在求的、還有將來要來求的,都得到大的利益,你們都應當安住無疑,應當安住於這個法門不要疑惑,這是勸斷疑,要斷疑生信。所以想說法利人,「自身首須斷盡纖疑」,極微細的疑惑都要把它斷掉。你自己還是懷疑不解,疑慮重重,不知道對不對,這個時候應當很好的去進修。所以就是要斷疑,要「老實持念,勿生疑惑」。我們老實念也是這樣子。所以咒裡頭有極殊勝的功德,常常下面講咒的經典的時候,「唯除於咒生疑」,你對這個咒懷疑,你就得不到功德。你要老想能有這麼大的功德嗎?這就叫懷疑。你說這個咒是假的吧,那你還念它干嘛?你對於這個咒的功德不能相信,我念能有這麼大的功德嗎?這都是疑。不是說這個咒是別人編出來的,是騙人的,那就是更粗的疑了,那就更提不上了。所以疑就是這樣,有這麼大的功德嗎?我念有嗎?我怎麼念了半天沒見到什麼?這都是疑。所以這個念,應當老實持念,皆獲善利,但是要安住無疑。「應常修習,使無疑滯。蓋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所以斷見惑,初果要斷貪瞋癡慢疑,思惑是二果以後才斷的,見惑第十樣就是疑,到初果就沒有疑。

  要斷這個疑根,應當知道如何去斷,知道這個方便。疑惑所以不斷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的智慧不夠,慧心不明朗。自己這個慧心,你本來是佛,你為什麼不明朗?就是因為你貪瞋癡這三垢障礙很深。所以我們不要生疑。怎麼能夠解決?一方面我們要明理,理明就信深,再一方面就好好念佛。《安樂集》,道綽祖師的,「念佛三昧能除過去、現在、未來貪瞋癡一切諸障」。有的三昧能除某一種,有的三昧能除現在的,有的三昧能除未來的,只有念佛三昧,過、現、未貪瞋癡三毒障礙都除。垢一去,光明就生,就沒有愚癡、沒有疑滯,才「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所以佛就勸,你們不要有疑,有疑你們就會進入到什麼?經中剛剛說過,有邊地疑城。於佛的智慧不能生信,或者能信佛的智慧,但是於自己的智慧不能生信,你就生到邊地疑城,還甚至於生到懈慢國。這種處所受種種樂,所以稱之為珍寶。確實也都是七寶所成的,宮殿、樓台,在那裡頭生活。但是你不能夠自由去見佛,所以稱為牢獄。所以叫大家要斷疑,不要跑到這樣的牢獄裡面去。我們可以再進一步來看,天、二乘、懈慢國、邊地疑城等等的,都是屬於珍寶所成的牢獄。這個地方,對於這個念佛,我們提倡老實念,《安樂集》就說要斷疑。

  「又《安樂集》曰: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你能專一,而且是至一,所以這裡頭就沒有疑,專心、專一這樣念,一定可以生在佛前。所以勸後代的學者要明白,深入的明白,「但知念念不可得」,每一念每一念皆不可得。你說這一念哪去了?不可得,這就是智慧;可是我還是在念,相續不斷,這就是功德。菩薩就是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莊嚴其身,這不就是兩種莊嚴嗎?但是開始學的人他不能夠破相,就是智慧不夠。「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這一點很重要,你就依相,但是只要專至,也沒有不往生的。這一點,我們前頭也是大勸,以無相智慧,植諸德本,那都是上根利器,應當去做。這個一般的人很難體會,不要說去修行,那麼怎麼辦?你只要依相專至,你就是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這些相,你供著佛也是相,你念著佛也是相,你就依著這些相,你專心致志,專一。至是專一到登峰造極,你別管它有相沒相,這個你也把它放開,你就是去念,只念當前這一句,這個就是老實念。這些你都甭管了,什麼叫有相,什麼叫離相,什麼叫無相,你都不要管,你就是念當前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這一句,就老念當前這一句,沒有不往生的,不要懷疑。所以這個幫助我們斷疑。你說又要離相,又要什麼什麼,那是上品生的事,一般還都是凡聖同居土,能達到中品就很不容易了。所以這個話,真正淨土宗的密藏、淨土宗的心髓就是這。真正能信受奉行,依著這個相專心至念,老實念,縱然沒有離相,你暗合道妙,決定往生。依相專至凡夫也能夠做,離相是菩薩境界。《金剛經》裡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所以非凡夫境界。所以淨土宗的妙用,暗合道妙,是方便中的方便。

  底下佛又叫彌勒,「阿逸多」是彌勒的名字。「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世界上有許多等類有大威德的人,他能夠在佛法生出廣大異門。廣大異門就是對淨土法門說的,淨土法門以外的法稱為異門。這樣有大威德的人,他對於淨土宗以外的一些法門,他能夠理解、能夠演說等等的,能生廣大異門。這樣的大士,由於對於淨土法門不聽聞故,沒有聽聞,就有一億的菩薩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方面就退轉了。菩薩為什麼還退轉?剛才說信位的菩薩就如空中的柳絮。為什麼不聞這個法就退轉?因為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你沒有聽過這個法,沒有修習,你也難於究竟自覺,你這個自覺達不到究竟,所以說不能成功。再者,念佛法門是度生方面徑路中的徑路,你沒有聽到這個法,你就不容易去普度眾生,你也圓滿不了利他的勝行,所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就都困難。「於自身則跋涉於艱險之途」,你自己就在艱險的道路上跋涉,苦得很,「於眾生則導引於坑坎之路」,引導大家走在坑坎路上,沒試過平坦的路。你沒有契會到如來的方便,你就難入一乘願海。這一乘願海的殊勝加被力達不到菩薩的身上,所以有一億菩薩沒有聽見淨土法門,而退轉於無上菩提。釋迦牟尼世尊要想一切凡聖都能聽到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所以就勸。說到這有人就說,你說這話說得不對,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法的時候,《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還沒出版。這就是時間的錯覺,又陷在時間的錯覺裡頭去了,超時間,大家要知道,都聽到這部經。所以勸令大家「書寫、供養、受持、讀誦」,信受奉行,並且還要流通。雖然僅僅是「於須臾頃(須臾之間是四十八分鐘),為他演說」,為他人來演說,「勸令聽聞」,勸他聽這部經,使他聞到這部經,並且讓他「不生憂惱」,這樣說法,「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一個就是說須臾頃已做了這檔事,乃至於晝夜都在思惟彼剎跟佛的功德,這又精進一些了。「於無上道,終不退轉」,這個人在無上道裡頭始終都不退轉。

  此人臨終的時候,「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哪怕這個時候三千大千世界,咱們這個地球、銀河系、太陽系,種種的天體都在火劫之中,都燃燒了,你也能超過那個大火,往生極樂世界。「是人已曾值過去佛」,這個人已經過去遇見過過去佛,「受菩提記」。受記就是佛在他成佛之前給他授記,說這個人將來一定成佛,這就叫做受記。像釋迦牟尼佛,燃燈佛就給他授記,將來一定成佛。這都是一些例子。這個人他假使這樣的話,有的人在這個經典能夠讀誦、書寫,為人演說,以至於晝夜思惟等等,這個人他在臨終大火滿三千大千世界也能超過,往生極樂國土。由於什麼?由於這個人過去已經遇見過佛,已經受過菩提記,佛都給他授過記要成佛的。「一切如來,同所稱贊」,這樣的人是一切如來都同所稱贊。

  這個劫火大家要知道,經上說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這不是個假設,這是事實。因為這個成劫、住劫、壞劫、空劫,每一個劫要二十小劫的時間,住劫之後就有壞劫,壞劫之末底下就是空。這是成,成了之後住,住了之後就要壞,壞劫之末有火、風、水三災。這個是「劫火洞然,大千俱壞」,大千世界都燒壞。風吹的猛焰燒到天宮,這是天親菩薩的《俱捨論》說的,乃至梵天宮殿連灰渣都燒到沒有,這是劫火。這樣看來就是宇宙的大崩潰,大的核爆炸,互相感應,全世界的核爆炸,也就是說這個毀滅很厲害的。就在這種情況之下,這種人在這個環境之下還能往生。所以勸大家,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專心就是心專一,沒有余念,沒有雜念;持誦就是受持、讀誦;說行,如經而說叫做說,依教奉行就是行,勸大家。

  下面一品是「獨留此經」。「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現在我讓大家看見無量壽佛和他的國土一切所有。因為當前正是極樂現前,大家都看到極樂,佛正跟彌勒看到這個情況,說你們看見沒有?看見邊地沒有?這說到邊地,說到懷疑等等。我就讓大家看見極樂無量壽佛和他的國土,一切大家都看見了,「如對目前,會中大眾,人人皆見」,讓會眾生起實際的信心。同時又有阿彌陀佛的威德加被,大家都見著彌陀,大家善根都增上,「故雲所當為者,皆可求之」。日本《會疏》解釋這兩句話,「所當為者,當為往生願行者也」,你為了往生發這個願,要達到這個行動,圓滿你所應當做的事;「皆可求之」,都可以順佛經而得到它。皆可求之就是皆可得之,這一切願、一切行。所以大家看到極樂世界,這個所願所行都可以得到,「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再三勸導大家不要生疑。有了疑不是把它硬壓下去,每個人都需要注意這個,有疑應該很好的去解決,應當要找一找我還有什麼地方有疑,不要叫它障礙。疑像癌細胞,要醫治。要看經,要請教,要修法,種種方面,要去掉這個疑。所以《金剛經》的贊子,「斷疑生信」,一上來就是斷疑。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所以在流通分,佛再三告誡大家要去掉這個疑,不要因為我滅度之後再又生出疑惑來。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將來經道會完全滅掉的,會滅光的。善導大師說,「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也就是一萬年之後,三寶在世界上就滅了,可是最後這個經還長住百年。大家都同意這個說,所以我們也依止這個說,別的我們就不談了。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就是末法一萬年之後經道滅盡。《法滅盡經》講的是先滅《楞嚴》,《淨影疏》上說是《大涅盤經》先滅,不過總之就是這兩部經先滅,這兩部經都是談佛性,談佛性眾生不容易理解,就要先滅。《涅盤經》現在看不出來,但是《楞嚴經》現在已經苗頭很明顯了,《楞嚴百偽》,什麼什麼東西,大家就說《楞嚴》是假的。現在還有人護持,比如像圓瑛法師還在講《楞嚴》,講了一百多遍,還在印、還在念等等的。慢慢的幾千年後,呂學者他這個《楞嚴百偽》就要成為聖經了,《楞嚴》就沒人念了,沒人念就滅了,很自然。所以一本一本的滅。《無量壽經》就是最後滅,這在這個經上說的,「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經道滅盡,最後滅的經是哪部經?就是《無量壽經》。這個從《法滅盡經》可以參考,《法滅盡經》就把這個問題解釋得很清楚。所以佛說的話,自然而然各個經典可以證明。

  佛就打個譬喻說,燈在要滅的時候,忽然間到最後它就要放光,比以前還要亮。太陽,黃昏,夕陽無限好,人臨死回光返照,夕陽也就是回光返照,所以特別好看。所以在這個法也是如此,在法最後要滅盡的時候,這個時候也等於是回光返照,也等於蠟燭燒到最後,燒油燈這個可以很明顯,特別亮,亮得多。所以這個時候他還能夠接受《無量壽經》。不然人愚癡到那個程度,他還能接受《無量壽經》嗎?這個時候他出現了一個超前的智慧光明,這一百年還憑一部《無量壽經》得度。所以特留此經就是如此。我以慈悲哀愍眾生,因為別的經留下來之後,是佛的聖教,但是大家並不能因為有這部經就得度。《金剛經》我們就贊歎極了,我就得《金剛經》的好處,還願意要報恩。但是《金剛經》留下來之後,最後這一百歲誰能從《金剛經》得度?「無住生心」、「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都是了不起的法,你能懂不能懂?你懂了之後你又怎麼做?所以《無量壽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在最後經滅盡的時候,會念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人就是金剛阿闍梨。所以有時候我也想,現在我也不能去責備那些法師,都末法了,大家只有這個水平。將來還要差,最後的阿闍梨就只會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那就很殊勝了,別人不會念,就他會念。所以要隨著時節因緣,不能都要求現在的這些出家人也和蓮池、蕅益一樣,這不可能。但就是因為這個時候這種光明,所以還是依此得度。最後能說四個字;最後就是天空中有這四個字,大家看見,有人還能度。最後,再過去,什麼都沒有了。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所以這部經就是度眾生最寶貴的經,在法滅的時候還要靠這部經來度眾生。佛也慈悲,特別慈悲哀愍,特別留這部經來度眾生。所以這部經它的重要,它利生的這種究竟方便,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深深的去體會。「其有眾生,值斯經者」,眾生能夠遇見這部經的,必定可以滿足你的本願。在最後的時候這部經留下,眾生遇見這部經的都可以得度。因此我們就知道,在末法的時候眾生遇到得度,現在我們根器就好得多了,我們能遇到,當然也必然得度。底下說到,「得度者,渡生死之海」,超越生死,「而證涅盤」,所以得度。把生死看成是中流,咱們是此岸,極樂涅盤是彼岸,得度就是渡過這個煩惱的中流到達彼岸。

  底下釋迦牟尼佛說,「如來興世,難值難見」。如來出興於世是難得能夠碰見,同時難值,見著更難。當年佛在王捨城,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見到佛,聽佛講經;三分之一的人知道有佛在這講經,沒去聽過,聞名;還有三分之一的人,連名都不知道,不見不聞。「諸佛經道,難得難聞。」手裡頭拿著叫做得,耳朵聽見叫做聞,亦可以說你讀誦叫做得,你聽到算是聞,這都很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遇見善知識,你聞到法,你能夠行,這也很難。這個裡頭就提到善知識,這個善就是對我有益,我們相知相識,對我有益,廣泛的都可以稱為善知識。《圓覺經大疏》講的就進一步,「善能知真識妄」,知道真,能認識妄,「知病識藥」,知道病,認識藥,稱為善知識。能夠了別真妄,能夠通達真際,知道眾生的根器,病之所在,根據他的病給他藥,這叫做善知識。《安樂集》根據《法句經》說,這是《法句經》的話,「佛言,善知識者,能說深法」,什麼叫善知識?善知識要能說很深的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所講這一切都是理體、本體。「然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善知識這個定義就很清楚了,比以前還下得好,於畢竟空無所有,沒有這些差別,熾然建立一切法,熾然如大火蓬蓬勃勃的燒著,熾然。熾然建立一切法,所謂不落空邊。可是這一切法建立在何處?建立在畢竟空裡頭。所以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不是說夢中佛事就不作了,大作夢中佛事;雖然大作佛事,還是如夢。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者。善知識者是什麼?「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是生養你們、培育你們菩提身的父母;「善知識者,是汝眼目」,是你眼睛,讓你看見一切善惡的道路,你要分辨得清楚;「善知識者,是汝大船」,你要渡生死苦海,就只有這個才能把你運出去;「善知識者,是汝缰繩,能挽汝等出生死故」,有個繩子救你,把你從生死中拉出來。《法句經》後頭還說,「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剛才這就是說明遇善知識,及說明善知識的重要。

  「欲證菩提,當求善友」。怎麼求這個善友,這點很重要,所以我們就討論一下。《圓覺經》裡頭開示得最好,「末世眾生」,現在是末世,「將發大心,求善知識」,發了一個大的心,要求善知識,「欲修行者」,你求什麼人?「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要求那個正知正見的人。這種人「心不住相」,他不住於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他不執著於二乘的境界。他是「雖現塵勞,心恆清淨」,雖然他也示現有好多塵勞的事情在做,可是心很清淨。「示有諸過」,他也有過失,可是他「贊歎梵行」,他所主張的是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他不讓眾生去破戒。現在有人就是主張破戒,不是善知識。善知識贊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不讓眾生做不合律儀的事情。雖然他有錯,但是他的主張是正知正見,所以這個知見很重要。「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能求這樣的人,你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前我不大懂,我說這個條件太低了,現在才知道這個條件一點也不低。就是如此,佛說的一點也不能還價。這是愚癡,你才會在這個地方就不懂,現在懂了。你怎麼知道他是不是正知正見?你要能知,你是什麼水平?起碼你要知道什麼叫正知正見,你還能發現這個人還有哪些毛病,你能把他發現出來,這是特殊根器。

  「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正見之人」。什麼叫正知正見?《圓覺經大疏》,這是圭峰大師作的,圭峰大師是禅宗的祖師,華嚴宗的祖師,「善達覺性」,善於通達本覺的覺性,這個覺性是「不因修生」,不是從修而出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覺性就是性覺妙明,性覺就是你本性的覺,是妙明,微妙光明。你善於通達自己本有的性覺,這個性覺就是覺的本性,所以就叫做善達覺性。既然是你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因為修而得的,這是一個所謂行不到處,大家要知道這是行不到處,是由你種種行持修行你達不到的地方。在這個時候,在心裡入了無心三昧以後,你觸著碰著,不是行持所能直接達到之處,所以不因修生。但是也確實需要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不因修生,不是行所能到的,但是你不能離開行。抉擇,分別各種法,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什麼是正,什麼是邪。「抉擇者,善能分別諸法相也」。《華嚴》的話,「善能分別諸法相」,這是什麼法,抉擇。「無疑者,於第一義而不動也」。這兩句是《華嚴》的,「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雖然是很分別,但在第一義上他無有動搖;雖然第一義無有動搖,然而善能分別一切法相,這是抉擇無疑。所以這個叫做正知見。

  「心不住相」,《圓覺經大疏》的話,末法要求一切具正知見的人,心不住相。《圓覺經大疏》說:「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有一點點小法當情,就在你情見之內,情見就是你有所分別。所以說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有一法當情那就不是了,有一個人少法當情都叫做住相。「乃至菩提涅盤,尚不取著」,法執,要取菩提,要證涅盤,都是很嚴重的法執,這個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如夢如幻這些境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無住心,即契圓覺。」你應當無住而生心,等你得到無住的心,你就契會圓覺了。這個無住心要到地上的菩薩才能夠相契。

  《圓覺經》的話,「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我們就講《圓覺經》這幾句。《稱贊大乘經》說:「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所以大乘佛法這是特殊的,不共之處,我寧可在地獄中待百千劫,我也不發二乘之心,這就符合佛的本心。佛這個就是權說,沒有辦法,說了《華嚴》大家不懂,佛就要般涅盤,勸請說法,就委曲求全,將就眾生的根器,說了這些阿含部,說了這些聲聞緣覺之法,這也都是正法。但是後來佛就說這是焦芽敗種,你在這停下來之後,那就辜負佛的本心。所以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按密宗的戒律,同聲聞眾住七日是破戒,跟聲聞的大眾在一塊住七天你就破戒。所以《圓覺經》的話,「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正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底下,「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就是說他還是有一些毛病。《圓覺大疏》,圭峰大師說得很好,這個也是跟大家常常想的是相反的,所以我們還是存在著顛倒見,相反就是顛倒。圭峰大師說的,「壞見之人,雖不壞行」,這個人見壞了,他沒有壞行,沒有做壞事,行持上沒有毛病,「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他不堪給眾生當道眼,就是修道的眼目,他不堪。「雖壞行」,雖然壞了行,行為上有錯誤,「而不破見」,見沒有錯,「是則人天真勝福田」。所以一般人有的時候常常在這個地方就顛倒了,看問題看不清楚。不是說這個人可以做道眼,這個人是真勝福田,這個分量很重。所以這些大德下語,他這裡頭這個分量,很有感染力,很有啟發。

  《大智度論》說,「於諸師尊,如世尊想」,對於這些師尊,你應該像跟佛一樣的看。所以這個不僅僅是密宗。「若有能開釋深義」,有人能夠講出很深的意思來,能夠「解散疑結」,你疑打了個結,要把你這個結給它解開,「則盡心敬之」,你盡你的心來恭敬他,「不念余惡」,他有什麼毛病不要去想,不放在心上。打了個譬喻,「如弊囊盛寶」,你不能因為說囊上有什麼,就是這個話,不要,就不要這個寶了。又好像夜行險道,一個很髒的人拿著一個火把,你不能因為嫌這個人髒、這個人不好,他照路的光明你都不要。菩薩也是這樣,「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從師那所要得的是智慧光明,不計他有什麼過失。禅宗也是如此,「欲求無上道,第一莫疑師。但摘果子吃,莫問樹橫直」。你要求無上道,不要懷疑老師。你不是摘果子吃嗎?你管那樹枝是直的是橫的。「是故彼經結雲: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這樣的人是真善知識,你對於真的善知識能夠知、能夠求,所以就必然要證菩提。

  《圓覺大疏》又說:「但令善事明師,明師必自臨事指示」。你只要能很善的承事明眼的老師,這個老師必然到必要的時候就會指示你的。就同善財童子在文殊處,文殊就叫他去親近善友,告訴他去見德雲比丘,然後一個介紹一個,一個介紹一個,這是五十三參,自然就會得到指示。《大疏》又說,以《法句經》為例,有二十一個譬喻,善知識是父母、是眼目,是等等等等的,我們就不多說了。「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汝等親近。大眾聞已,舉聲號哭」,大家都哭。自己想到多少劫以來都是有善知識在守護我,所以今天我能遇見佛,能得到這樣的利益,可是我還從來沒有報過善知識的恩,我也沒有繼續親近他們。「說是語已,重復舉身號泣」,身體都蹦起來,趴在地下踴躍哀哭,感過去善知識的恩。所以《圓覺經.普覺品》普勸大家說:「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識。」叫修行的人應當盡命,命都拿出來供養善友。怎麼供養,怎麼恭敬?首先是如教奉行,不是說你要拿這些物質上的東西,表面上的禮敬,是要如教奉行。

  「蓋善知識難遇難識」,現在你得到了,彼善知識給你的指示,「不能信受奉行」,你只知道恭敬,「則良醫束手」,良醫真是良醫,但是他束手,他沒辦法,「如是則遇同未遇」。故於善知識的教化,「應聞而能信」,要能相信,「信即能行,是為甚難」。所以這個經典,「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值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你能遇見善知識,聞法還能行,這個又是非常之難得。但是上面這三種難莫過於底下這個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是乃難能中之難能」。如果你能夠聽到《大乘無量壽經》,你聽了之後還相信,還樂意去信受、去修持,是難中之難,沒有再比這個更難的。所謂這個難,不是說這個法門難修,是說這樣的人他的善根福德因緣難有,難找,難中之難。能遇見這種根器,他聽見這個經,能夠信樂,能夠受持,這個比遇見善知識聞法能行還難!這種根器是更難有,不是說這個更困難,不是這個意思,這就是最方便的。《淨影疏》說,「余義余經,處處宣說」,真正開顯淨土法門,「教人往生」,獨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最全,「為是甚難」。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如果有眾生聽到佛聲,根據古譯,我們知道這的佛聲就是指佛的名號,就是若有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他就聞了名,聞字就是聞了名,而相信,而能接受。因為這個名號具萬德,他又能夠信受,所以能讓聞的人「慈心清淨」,生起慈心,生起清淨心。「清淨者」,就是純淨無垢、干淨,心中沒有雜亂。「歡喜者」,就是內心喜樂、高興。「踴躍者」,就是形於身口,手舞足蹈。「衣毛為起」,渾身毛孔都開張,毛孔都豎立,汗毛都立起來了。「淚出」,眼睛流淚。這樣的人是什麼?都因為他前生曾經是從佛道中來。「曾作佛道」,也就是從佛道中來。佛道,「佛所得之無上菩提,名為佛道」。同行,在因地上的行也叫做道。佛道就是能夠達到佛地的一切萬行叫做佛道。總之就是說這些眾生都是曾作佛道,曾經修行,曾經趨向佛的菩提,所以是曾作佛道。「故非凡人」,他前生都作過佛道,不是普通世俗的人。

  相反,若有人聽到經語「都無所信」,一點也不信,念佛號狐疑,心中懷疑。狐是最懷疑的,所以過河,河凍了冰,人只要看見狐狸的腳印從這渡過,你就放心走。因為狐狸它是最懷疑的,走幾步都要聽聽底下有沒有水的聲音,完全沒有它才走過去。所以稱為狐疑。猶豫狐疑,猶也是動物。這個就是說能夠聽到,很殊勝,相反的,你狐疑不信,就是從三惡道中來。「宿殃未盡」,你過去的禍殃業障還沒有消除盡,你還沒有到得度的時候。「未當度脫」,就是你還沒有到得度的時候,時節因緣對你還不成熟,所以你心中就狐疑。像有些人聞佛號,心中狐疑,為什麼?就是你從惡道中來,你的禍殃業障未盡,你還沒有到得度的時候,所以心中就狐疑、就狂亂。《金剛經》說:「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在後末世,我說《金剛經》有這樣的功德;剛才我說那麼些身命布施,不如拿四句偈給人說,你就不信,這都是狐疑。狐疑不信,所以佛就不能具說,不能隨便說,這些人也是從惡道中來。所以法門愈殊勝,世間人就愈難信。

  淨土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樣難信之法能生信,就證明你不是凡人,而是一切世間稀有之人。對於這個圓教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你能夠進一步產生圓解,由圓解就能產生圓修,這就叫做圓人。圓人不是說你現在就是三明六通、一切具足,都不是,那都是聖末邊事,聖道中末了的邊邊上的事情。大家常常感興趣的都是在聖末邊事,這個正主要的事情是不關心、信不及,在聖末邊事就很有興趣。所以嚴新在美國又轟動,大家關心就這一類的事情。這些事情根本是邪法,不但不是聖末邊事,聖末邊事也談不到。所以很可憐,就是這個。我們圓信,圓解圓修,你就產生圓見,你就是圓人。圓人修行一天,可以當平常人修行一劫。所以現在密宗稱為決定見宗,就是要你這個見先要解決,見之後才有修,有修才有行,有行才有果。所以這個見字,大家要十分的注意,要注重。也不是悟,也不是理解,在這兩個之間。你要產生圓見,大密真見,那就是圓見,這是一味的。我們這是圓教,淨土宗是圓教之法,你念佛,你的善根功德就同佛,善根福德同佛那就是佛,「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這些都是圓見,你對於這個能信就是圓人,你念一天佛比別人就等於修一劫;他要懷疑不信,那還不止一劫。所以這個事情就是全在當人。

  今天就到這,下一次也稍微超一點時,把這個經講圓滿。總之這個經經過兩年,現在能把它講圓了。這個錄音帶有一個整齊的,也是在這個末法期間一件很有重要性的事情。希望大家從這個地方結了這個善緣,要常常依止這個經作導師想。這個經一直到最後都有很殊勝的意思,比方今天講的善知識,怎麼去求善知識,怎麼分辨,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什麼是善,都是我們修行中最關鍵的問題。今天就供養到這圓滿。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無量壽經(大經解)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第三十六集)  1991  檔名:51-001-0036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