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憫人之凶,樂人之善_太上感應篇淺釋
接下來我們學習《感應篇》的如下文字:“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對於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一些事情,如他人的凶善、急危、得失,人短己長,善惡,多少,寵辱,施恩與人等等,應該采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呢?這段話給出了詳細的答案。其中,“宜”就是“應該”的意思,此處“宜”字一直管到此段最後一句“與人不追悔”。下面我們一一觀察這些話。 什麼是憫人之凶呢?“凶”,與“惡”同義,包括“凶因”和“凶果”兩個方面。例如,某人正在行凶作惡,這是凶因;某人正在遭遇痛苦、令人恐怖的凶事,這是凶果。一般來說,凶因可以概括為十惡業,也就是殺生、偷盜、邪YIN、妄語、惡口、兩舌、绮語、貪婪、嗔恚、邪見;而凶果則包括一切痛苦。所以,從總體上來說,凶就是指痛苦以及痛苦之因十惡業。 面對他人的凶惡,人們常常會以牙還牙,以暴制暴;而面對他人的凶報,也即痛苦,人們有時會無動於衷,有時會幸災樂禍。這些,都是對待“凶”的不正確的態度。對待他人的凶因與凶果,正確的態度就是憐憫,也即應該“憫人之凶”。 憐憫分為心念上的憐憫與言行上的憐憫兩種。什麼是心念上的憐憫呢?就是看到他人作惡時,心裡憐憫他,祈禱他停止作惡,因為一切惡業到頭來一定會感受痛苦,而對方因為愚癡,不知道這個道理才作惡。什麼是言行上的憐憫呢?言語上的憐憫,就是口裡出善巧方便的語言,用因果報應的道理勸說對方停止作惡;行為上的憐憫,就是用一些善巧方便的行為,使得對方的惡行不能得以承辦。以上是對凶因的憐憫。 如果看到他人受苦時,也不要幸災樂禍地在心裡說“活該!惡有惡報!”,也不應該“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要知道這是他往昔作惡的果報,要心生憐憫,祈禱他惡業盡快消盡;此外,在言語上應該安慰對方,勸說對方安心忍受目前的痛苦,努力斷惡行善;行為上,幫助對方盡快遠離痛苦。 為什麼對人的惡行最好不要以牙還牙、以暴制暴,而應該以悲憫心勸說其棄惡從善呢?因為不管對方是一貫惡還是偶然惡,如果用凶狠來應對凶狠,就只會加劇對方的凶狠。即便對方因為勢力弱小而暫時讓步,但內心的仇恨卻在增加,也即在心中埋下未來更深的仇恨,這個仇恨的種子將來一旦發芽,就又會讓雙方陷入仇恨之中。所以,以凶狠只能吸引更多的凶狠。相反,如果以悲憫心勸說,卻有可能使對方懸崖勒馬。 《感應篇圖說》中有這樣一則“憫人之凶”的公案。山右人伍仟筋有一身力氣,而且十分凶悍,以舞拳弄棒稱霸一鄉。一句話不合心意,就出重拳打人,把人打個半死。或爭奪別人的財物不償還,或借人錢財不立借據,什麼暴行他都敢犯,人們都害怕他。一天,天很熱,他上城樓乘涼,有幾人先在樓上乘涼,看見伍仟筋來了,都嚇得到別處去了,只有一位老人仍坐在那裡不理會伍仟筋。伍仟筋盛氣凌人地說:“眾人都跑了,你老漢不動,是不是認為為我的拳腳不夠厲害?”老人悲憫地對他說:“太過分了!你執迷不悟。你父母十月懷胎,三年懷抱,為的是望你長大成人,為朝廷建功立業,向上則光宗耀祖,向下則封妻蔭子。你有這麼大的才能,不思報效國家,卻甘心作一個無賴下流,不但國家少了一個可用之才,你父母也會在九泉之下抱恨。可惜!”伍仟筋聽了老人一番教誨,萬分忏愧,汗流如雨,說:“世上人都說我是可惡的壞人,我就也當自己是凶人,今日聽您一席好話,如同聽到晨鐘暮鼓,令我猛然清醒過來。只是我作壞人時間長了,就像月亮殘缺難圓一樣,縱然痛改前非,不知能不能成為正人君子?”老人說:“屠夫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你果真回心轉意,努力向上,定能成聖成賢,封侯拜將,青史留名,何止是一個正人君子呢?”伍仟筋跪在地上拜謝老人的教誨。從此改惡從善,從軍報國,後來一直升到副帥的寶座。 這個公案中,老人首先對伍仟筋的凶惡在心裡悲憫,然後在語言上慈悲地加以勸說,這就是憫人之凶。通過老人的悲憫勸說,伍仟筋終於改過遷善。所以,憫人之凶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可以使得浪子回頭。 什麼是樂人之善呢?“善”,包括善因和善果。例如,某人正在行持十善業,這就是善因;某人正在享受安樂,這就是善果。也就是說,這裡的“善”,實際上就是指安樂以及安樂之因十善業。十善業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嗔、不邪見。 面對他人的善因,我們不應該無動於衷,也不應該阻擾、制造障礙,而是應該心生隨喜;面對他人的善果,我們也不應該心生嫉妒,而是應該心生隨喜。總之,隨喜他人的善因與善果,就是所謂的“樂人之善”。 隨喜分為心念上的隨喜與言行上的隨喜兩種。什麼是心念上的隨喜呢?就是看到他人行善時,心生隨喜,祈禱他的善法能夠沒有障礙地成就。什麼是言行上的隨喜呢?言語上的隨喜,就是口裡出種種鼓勵贊歎之言,使得對方行善的決心更加堅固;行為上的隨喜,就是用一些善巧方便的行為,使得對方的善法能夠盡快地沒有困難地得以承辦。以上是對善因的隨喜。什麼是對善果的隨喜呢?就是見到他人獲得財富、地位、眷屬、長壽、無病等善報時,內心沒有絲毫嫉妒,而是為對方高興,希望對方獲得更大的善報,直至成佛。 隨喜他人的善因與善果,不僅可以使自己得到他人行善的功德,增上與穩固自己內心善法的習氣,還可以使得對方能夠更快地成就善法,去除成就善法的障礙。 《感應篇圖說》中有這樣一則“樂人之善”的公案。章景綸生性好善,看見前人賢德的語言和高尚的行為,一定要表示恭敬並且照著去說去做。當時,元朝大兵侵犯南方,擄掠了婦女上千名,關閉在菩提寺中,讓社長李德揚看守她們。李公是個善人,告訴章景綸說:“在這裡關閉的婦女,都是官宦人家的美婦人,名門閨秀。要是被元兵帶到遙遠的北方,必然會因守護貞潔而死在那裡,埋香沉玉在荒沙野草之中,實在令人不忍。我想把她們都放走,因為家中還有老母在堂,恐怕連累老母遭殃,因此猶豫不決。”章景綸聽了之後,慷慨激昂地說:“我是個單身漢,你把看守的差事交給我,由我把她們放走,元兵追查此事,由我承當。就是他們殺了我,我也不後悔。”李德揚知道章景綸說的是真話,便上報元人,將看守婦女的差事交給了章景綸。章公上任後告訴這些婦女,讓她們做好逃跑的准備,到了晚上就把千名婦女放走了。他又放火燒了菩提寺,到官府投案自首。官府報告了元兵主帥,主帥感動於章景綸的義舉,下令元兵不許再去追趕逃走的婦女,也不准也去擄掠其它婦女,章公也被無罪釋放。 後來章公娶妻,連生五個兒子。因常常想到放走婦女幾乎招來殺身之禍這件事,而看破人情世故,削發為僧,四處募化錢財重新修建菩提寺。臨死時,他把大眾叫到一起說:“積善行德,何必讓別人知道。各種勸善之理都一樣圓滿,沒有一點殘缺虧欠。我在世時沒有別的,只是喜歡他人的仁善。”於是合掌坐化。五個兒子都中了進士。李德揚因最初的善念,後來也因此得到了大福大壽。 像章景綸這樣,對李德揚自身能力所不及的善法,隨喜幫助,最終成全了李德揚的善願,自己也因此獲得了善報,了悟了人生的真谛。這就是樂人之善的好例子。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