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濟人之急,救人之危_太上感應篇淺釋


 2015/3/17    熱度:6324    下載DOC文檔    

急,是緊急的意思。例如,生病之時,就醫吃藥是緊急之事;饑寒之時,得到衣服食物是緊急之事;失火之時,救火是緊急之事;歹徒行凶,救人是緊急之事;孩童誤入歧途,耽著上網游戲,則勸說引導是緊急之事。總之,人的一生當中,可能遇到的緊急之事不可勝數,這些緊急之事的特點就是不可拖延,必須要迅速解決;一旦拖延,就會給當事人造成巨大的損失,甚至會葬送一生的幸福;而且,當事人面對這些急事,可能正束手無策、無能為力。當他人遇到這樣的急事時,我們一定要用各種方便,毫不猶豫地幫助他人度過難關,這就是“濟人之急”的含義。 

危,是指危及生命之事。例如,翻船、失火、水災、交通事故、病危、地震、斗毆、一時想不開要自殺等等,這些事情發生時人命就會受到威脅。當他人遭遇這些危及生命之事時,要毅然出手相救,使人命得以保全,就是救人之危。

顯然,“危事”比“急事”要嚴重,凡是“危事”一定都是“急事”;此外,“急事”在很多情況也會演變為危及生命的“危事”。所以,在漢語裡面,常把“危急”兩個字連在一起用。

實際上,對他人的危急事,能否出手相救,是檢驗一個人內心是否善良的重要標志。在他人處於危急的關頭,或者內心麻木不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或者擔心自身利益受損而麻痺自己的良知,不去施與援手,這都是內心被自私自利之魔侵占而喪失良心的表現。

從究竟意義上來看,一切眾生都是自性眾生。所謂“自性眾生”,就是說,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眾生,實際上都是自心的變現,就像夢中見到的人都是自己的夢心變現的一樣。如果自己有福,夢中見到的人都是祥和有福的;如果自己內心有惡業,夢中見到的人就會惡業深重。所以,說到底,見到他人危急,實際上就是自心缺乏福德,如果不去援救,就等於讓自心繼續沒有福德下去,今生來世就會與福報越來越差的眷屬相處;所以,援救他人,實際上就是在援救自己;不援救他人,就是不援救自己。他人沒有福報了,實際上就是自己沒有福報了;他人有福報,實際上就是自己有福報。對於這個道理,一定要參透。

在幫助他人去除危急的時候,其實並不會花費自己很多。在危急之人看來很困難的事情,在自己可能就是舉手之勞。例如,那些沒有錢上學的孩子,他們一年的學費也就是幾百元,而幾百元在於很多人來說,就是和朋友一頓午飯的熱鬧而已。用自己一頓午飯的熱鬧去換一個孩子的前途,真的非常值。又如,對於有了孩子卻因一些小事而鬧離婚的夫妻,用言語勸和,只不過是動動嘴皮而已;但是,這夫妻倆的離合,卻事關他們小孩一生的幸福,要知道,失去了父親或母親的單親孩子,心靈會遭受很大的創傷,將來很可能就是性格不健康的人。只是動動口就能使別人一家團圓的事情為什麼不去做呢?又如,遇到一時想不開想自殺的人,好言好語給予安慰,就能幫助這個人度過難關,保全生命,這樣的事情不應該嫌麻煩不去做。

其實,很多人不去幫助他人去除危急,不是自己沒有能力,而是內心自私,寧願將時間花在讓自己享受一些微不足道的安樂之上,也不願意花在幫助他人去除危急之上。古人說:“人在患難顛沛中,善用一言解救,上資祖考,下蔭兒孫。”是說,別人在患難危急之際,即便用一言相救,也是功德無量之事,依賴這樣的功德,向上可以讓祖宗以及父母得到安樂,向下可以使兒孫發達。又說:“推人與扶人,都是一般手,陷人與贊人,都是一般口。寧使扶人手,莫開陷人口,若能依此言,前程自永久。”別人危急之時,是幫助還是乘機危害呢?如果總是給予他人援手,前程一定永久。

宋朝有個人叫許叔微,年輕的時候不斷祈禱自己科舉考試能成功。有一天夜裡夢見一個神對他說:“你想登科,要積累陰德。”醒來後,許叔微自念家裡貧窮,沒有太多的財力去幫助他人,通過布施錢財積累陰德暫時不可能。他想到學醫救人,不需要本錢,就能積累很多陰德,於是開始研究醫術,漸漸精通,而且在當地無人能比。很多重病人,都到他那裡看病,被他看好的病人很多。他的名聲也隨之越來越大,行善的心也越來越迫切。後來,他科舉時果然成功了。為人去除疾病,就是濟人之急、救人之危,通過許叔微命運的轉變,可以看出在他人危急之時,給予幫助,確實功德不可思議。

宋朝有個人叫王曾,在趕往京城考試的途中,遇到母女兩個在路邊哭泣,哭聲很悲慘。王曾向附近的人詢問緣由,被告知,他們家男人重病在床,只有母女相依為命,因為欠了官府的錢無力償還,要賣掉女兒,所以哭泣。王曾於是就親自尾隨母女到這個人家去,詢問緣由,他們所說的與在路上被告知的情況一模一樣。王曾於是對他們說:“你們的女兒能否賣給我呢?我因為與仕宦往來,經常要路過此處,這樣你們母女將來還有不少機會相見。”他們聽了之後也就同意了,於是王曾按照他們開的價格付了錢,約定三天後再來帶人。但是,過了三天,王曾卻沒有來。這個女孩的母親到王曾住的旅店去詢問,店主說王曾已經離店數日,並且留下一封信給他們,信上說:“買女是假,贈錢是真,因擔心他們不安心接受幫助,故而假托說買他們的女兒。並囑咐母親為女兒選擇好人家嫁出去。”後來,王曾在科舉考試中,鄉試、會試、殿試都取得了第一名,官位一直做到沂國公。欠債賣女實屬危急之事,王曾解囊相救,足見其內心仁慈。而仁慈者必得大福報,王曾後來的人生經歷也證明了這一點。

宋朝孫覺,曾經在福州做知縣。有不少老百姓因為欠了官錢不能還,被關在牢裡。當時有個富人要出錢五百萬,修佛殿。孫覺對他說:“你布施錢財,無非是想得福。目前,佛殿也沒有怎麼損壞,不急於修葺,你還不如將這些錢用於為那些犯人還錢,可以讓幾百個人免除牢獄枷鎖之苦,佛祖知道這件事後,也會非常高興的,你這樣做所獲得的福報不是更多嗎?”這個富人聽從了孫覺的勸告,將錢用於為犯人還債,使得幾百人免除了牢獄之苦。這個富人後來子孫非常顯耀發達,孫覺的官位也做到了勳官中的“柱國”。

宋朝的富弼,做樞密副使時,有人誣陷他有勾結契丹起兵的嫌疑,仁宗皇帝很生氣,就將他貶為青州知縣。當時附近的河朔縣發大水,很多災民流亡進了青州,沒有糧食,坐以待斃。富弼於是募集了糧食十萬多斛,隨處發放給災民,並且征集了公家以及私人的閒置房屋十多萬,分散安置災民,而且還為他們提供醫藥。規定山水等自然資源,任憑災民取用,主人不得禁止,對於那些死亡的災民,官府負責統一在公墓埋葬。因為這些措施,災民投奔如潮,而且絲毫沒有受災的痛苦。當時有人說:“富弼是貶官,這樣做容易招來朝廷中反對者的非議,惹禍上身。” 富弼說:“以我一個人的生命,換來六七十萬人的生命,值得啊!”於是更加努力地行持救災善行。次年,麥子大豐收,富弼按照災民的遠近,給予他們糧食讓他們返鄉,這樣存活下來的災民有五十多萬。皇帝聽到此事後,特地派使者慰問表彰富弼。拜他做禮部侍郎,後來又拜為宰相,封號鄭國公。富弼一直活到八十歲才安詳離世。

以上都是“濟人之急、救人之危”得善報的例子。在他人遇到急難、危險之時,一個善良的人應該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