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見人得失如己得失_太上感應篇淺釋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的意思是,見到他人得到名聲、地位、財富、眷屬等安樂,就像自己得到一樣;見到他人失去這些,就像自己失去一樣。“見人之得,如己之得”在佛法中也稱為隨喜,也即隨順他人的安樂以及安樂因而生起喜悅。“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實際上是悲心,也即隨順他人的痛苦與痛苦因內心生起悲憫,希望幫助他遠離痛苦及痛苦因。 一個愚昧的凡夫在見到他人失去安樂及安樂因時,內心會有一種莫名的快感,而見到他人得到安樂及安樂因時,內心會覺得刺痛,好像自己失去了什麼似的,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不善業,依靠這種不善的心態,即便沒有去用言語與行為做什麼真實的害人之事,也會遭遇諸多難忍的不幸與痛苦。 《遷善錄》上記載了這樣一則公案。宋朝大夫蔣瑗有十個兒子,個個都有毛病:一個駝背、一個跛腳、一個手腳不能伸直、一個兩只腳都失去作用、一個瘋癫、一個愚癡、一個耳聾、一個瞎眼、一個啞巴、一個死在監獄中。他的好友子皋看到之後就問蔣瑗:“您到底做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遇到這麼大的災禍呢?”蔣瑗說:“我平生也沒有干什麼大壞事,只不過內心經常會嫉妒別人,而喜歡對我巴結的人。聽到別人做了善事,內心就懷疑不信,聽到別人做了惡事就深信不疑。看見別人得到好處,好象自己失去了什麼似的;遇見別人有了損失,好象自己得到了好處一般。”子皋感慨說:“您內心這麼邪惡,按理說應該滿門全滅,惡報可能還不止這些啊!”蔣瑗聽了他的話,突然感到很畏懼。子皋又說:“如果您能夠改過向善,應該可以轉禍為福,從現在開始,改正自己的心態,仍然不晚啊!”蔣瑗從那時候起,就痛改前非,努力改正心態,廣修善行。過了幾年以後,他九個兒子的毛病都逐漸痊愈了。 有人問:“為什麼蔣瑗以希望別人不好的心會遭致如此惡報呢?”因為世間萬象都是空寂的法身對人心念的回應。唐朝傅大士說:“有物先天地,無形長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意思是說,有一個東西在天地萬物形成之前就有了,它無形無相,是萬象的“主人”,而且不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傅大士所說的這個“先天地”的東西就是真如法身,它會如實地回應我們的念頭,將我們所輸送出來的念頭以實物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修心銘》中說:“夫法身湛然,遍一切處;報化一體,感應隨機。”法身湛然空寂,周遍一切方所,它會感受我們的心念並作出回應,將心念中的心相化現為實物。所以,一個人的心念如何付出,就會如何得到。願人得安樂,自己就會得安樂;願人受苦,自己就會得苦。蔣瑗過去的心態惡劣,願人失敗與痛苦,不願人成功與快樂,他的念頭不斷向真如法身輸入了這樣的“指令”,最終這些“指令”都應驗在了他自己身上。 凡夫為何見到他人的安樂及安樂因會不高興呢?究其根源,就是“我愛執”在作怪。凡夫由於愛執自我,無論在自己所享受的安樂以及所具備的安樂因方面,都希望超勝他人。所以,當別人遭到失敗不如自己時,這個“我愛執”的壓力就得到減輕,因而覺得輕松、高興;而當別人超過自己時,自己心中的這個“我愛執”就遭受了打擊,壓力增大,因而不悅。例如,渴望名聲者,在他人的名聲超越自己時就會不悅;希望自己的子女出類拔萃的人,在他人的子女超過自己的子女時,就會不悅。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以“我愛執”而引發的嫉妒心,是一種非常邪惡的心,這種心是與天下人的安樂與安樂因為敵的。他人安樂了,自己就不快樂了;他人痛苦了,自己就高興了。在人的所有心態中,還有比這更邪惡的心態嗎?我們要知道,凡是心靈,最本質的期望就是遠離痛苦得到安樂了,有情眾生即便在睡夢之中,也是渴望離苦得樂的;而嫉妒心卻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希望所有其他人的這種願望不能滿足,只是自己一人的離苦得樂願望得到滿足,這真是愚癡至極的一種心態!以這種心態,只能扼殺自相續中的一切美好,讓各種痛苦降臨在自己的生活中,使自己的諸多願望化為泡影。有些人一生中做什麼事情都成功不了,究其原因,就是內心深處有不希望他人獲得成功與安樂的沉重習氣。 面對他人的安樂及安樂因,嫉妒並仇視,就會在自心豎起一道厚厚的屏障。這道屏障會障蔽內心福德的種子,使之無緣萌發出來,因而所求難以如願,即便如願也要花費九牛二虎之力。相反,如果我們將心打開的,讓自心與他人的心交融為一體,此時,他人快樂就像自己得到快樂一樣,他人悲傷就像自己悲傷一樣。如此,內心就通透無礙,一切障礙就會被掃除。在這種情況下,往昔所培植的福善成熟為安樂就沒有任何障礙,自心向真如法身輸送的願望也會很容易得到承辦。 隨喜他人的安樂與安樂因,不僅可以使自己心想事成,而且還可以使自己積累功德與福報。《極樂願文》中說:“聞聽他人行善時,若捨嫉妒不喜心,誠心歡悅作隨喜,佛說同獲彼福德。”永明壽大師亦言:“隨喜贊善,助他勝緣,雖不親作,得同善根。”《普賢行願品講記》中說:“隨喜下等者的功德,可獲超勝彼之功德,譬如,一人行善未以菩提心攝持,另一人以菩提心攝持,隨喜其功德,隨喜者可獲超勝行善者之功德。隨喜平等者功德,可獲等量功德。隨喜上等者功德,可獲相應自己心量之功德,譬如凡夫隨喜八地菩薩之功德。” 往昔,勝光王迎請佛陀及僧眾應供時,以一切資具受用,連續供齋一百二十天,場面龐大,只有國王能承辦如此盛大的供養,常人無此財力。當時有一個貧女,見後心想:“勝光王財富如此圓滿,也是前世積福所致。如今又遇到佛陀這樣極其殊勝福田,積此大福德,真是希有啊!”貧女如此隨念勝光王的功德而生歡喜。世尊知道後,當晚回向時問勝光王:“你所積累的福德,是回向自己,還是回向福德超過你的人呢?”勝光王回答說:“回向善根大的。”結果,世尊先念貧女之名作回向,連續三日皆如此。依常理而論,勝光王出錢供養佛陀及僧眾,理應為最大功德主,但他的用心不如貧女隨喜心善,所以所得福德也不如貧女。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說:“在修喜無量時,觀想任意一位具有種姓、權勢、財富、地位等生在善趣當中幸福快樂、長壽無病、眷屬眾多、受用具足的一個眾生作為所緣境,對他既沒有競爭的心理也沒有嫉妒的情緒,反而在心裡想:但願他具有比這更高一等的人天福報,擁有吉祥富足、無損無惱、智慧廣大等等眾多圓滿的功德,如果其他眾生也能處在這樣的位置,那我該有多麼高興啊!反反復復觀修。首先,對自己比較容易生起喜心的任意對象作為所緣境來修喜心,比如自己的親朋好友等具有功德、幸福快樂的人;其次,當相續中對他們生起了喜心以後,接著再對所有中等人觀修;最後,針對那些損害自己的怨敵、特別嫉妒的對象來觀修。徹底根除對他人財富圓滿忍無可忍的惡心,對凡是擁有安樂的所有眾生,修喜不自禁的歡悅之心,最終於無緣中安住。 “所謂的喜心就是指無有嫉妒的心態,所以我們必須以各種方便來修煉自心,想方設法努力使自相續不生起嫉妒的惡心。尤其是,佛子菩薩們發心利益一切眾生,所要做的就是究竟將這所有的眾生都安置在永久安樂的圓滿正等覺果位,暫時讓他們擁有人天增上生的福報,又怎麼能對於眾生由各自業力而獲得的微乎其微的功德受用心不歡喜呢?如果自相續被嫉妒蒙蔽,從此之後對他人的功德就會視而不見,並且自身積累滔天大罪。”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