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不彰人短_太上感應篇淺釋
“不彰人短”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對別人的短處,不可以掛在嘴上,人前人後地強調,反復宣說。例如,自己的孩子行動遲緩,不可以面對孩子直接說:“你行動太遲緩,真笨!”,也不可以在這個孩子的老師、同學,或者其他人面前反復說:“這個孩子行動太遲緩,真笨!”又如,自己的丈夫有不講衛生的習慣,不可以當著丈夫的面反復告訴他:“你真是太不講衛生了,真是邋遢!”或者在別人面前反復宣說:“我們家的那位真是太不講衛生了、太邋遢了!”總之,我們遇到任何人的任何缺點,不可以在人前人後反復宣說。 為什麼不可以反復宣說他人的短處呢?因為人的語言是有加持力的——也就是說,語言會引發說者與聽者內心對語言所指內容產生相信,而說者與聽者內心的相信就能夠加持這件事成為真實並且長久駐留。例如,當我們說“這個孩子行動太遲緩笨拙”時,如果孩子自己聽到了,他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反復宣說,孩子就會自我定位:“我是一個行動遲緩笨拙的人”。孩子的這種自我心理定位,就成為最隱蔽殘忍的扼殺自己能力的方法。此外,說孩子遲緩笨拙者的內心以及其他聽者的內心也會相信這個孩子行動真的太遲緩而且笨拙,而說者與聽者內心的這種相信,也成為加持這個孩子行動遲緩並且變得笨拙的力量。不要以為這種觀點是迷信,因為世間的萬法都是唯心所現的,就像夢境一般,當做夢者的夢心產生某種信念時,夢境就會與此信念合拍。 當一個孩子相信自己是遲緩笨拙的,他就會真的遲緩笨拙下去。實際上,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定位,基本上就會決定這個人的一生。一個人怎樣相信他自己,他自己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對於這個道理,我們自己通過觀察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是真實不虛的。其實,不良的自我相信對自身產生的危害,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像,它甚至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奪去一個人的生命。有一件事是這樣說的:某人因為一周的咳嗽不愈到醫院看病,醫生根據化驗單顯示,說他得了癌症,而且到了晚期,沒有辦法醫治了。此人回家之後就病倒在床上,各種癌病患者的症狀陸陸續續都呈現出來,最後奄奄一息,這時醫院打來電話說,他的化驗單與另外一個與他同名的人搞錯了,他並沒有得癌症。聽完醫生的電話,此人身上的癌病症狀在一天之內就全都沒有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人對自我的相信,其力量是多麼的巨大! 此外,一個孩子在我們面前是聰明伶俐還是遲緩笨拙,與我們內心對這個孩子的信念也是密不可分的,相信這個孩子是遲緩笨拙的,久久地這樣相信下去,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業力,使得這個孩子莫名其妙地顯現遲緩笨拙。有一個成語叫“眾口铄金”,意思是眾人的語言,其力量甚至能融化金屬。人心就有這種神奇的力量! 眾人的信念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這個事實在現代心理學中叫“皮革馬利翁效應”。據說,皮革馬利翁效應的發現者羅森塔爾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和一些同事以專家的身份來到某所中學,宣稱他們研究出一套發現兒童具有超常智慧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校提前發現那些具有超常智慧的孩子。於是他們煞有介事地巡視了學校的各個班級,並且給出了具有超常智慧的孩子的名單。臨走時,他們鄭重地關照校長與老師,切切不可向學生透露名單,只是請老師特別注意這些孩子的發展與變化就行了,並且說一年之後,他們會再來這個學校了解這些孩子的智力發展情況。一年之後,他們如期來到這所學校,校長興奮地告訴他們:他們發現的這些孩子果然智力超群,大概在他們離開半年之後,各自的超常智力就漸漸浮出水面了!校長同時表示,他非常有興趣想了解,他們是用什麼方法發現這些孩子具有超常智力的。羅森塔爾告訴校長:“我們並沒有什麼測試孩子具有超常智力的方法,這些孩子只是我們隨機挑選的。”他接著說:“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測試老師對學生的態度以及信念,對孩子智力水平發展的影響。我們不讓老師向學生透露任何這個試驗的信息,就是為了排除學生自己的自我心理暗示等因素,而單純地觀察老師內心對學生的相信,將會對學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最後,羅森塔爾得出結論:在這個試驗中,老師即便沒有向這些學生透露“他們是超常的”,但由於老師自己內心真正相信了這些學生是超常的,而老師內心的這種相信確實影響了孩子的智力發展。 我們要意識到,當我們在宣說一個人的短處時,實際上就是在摧毀這個人。如果是在這個人面前宣說的,實際上就等於在暗示著這個人,引發這個人的不良自我相信與自我定位,一旦這個人將自己與這個短處進行永久連接,認為這個短處就是自己的屬性時,這個短處就會永久地駐留在這個人身上。如果是在其他人面前宣說的,就等於在引導他人樹立對這個人的不良看法。而這種不良看法本身就是一種相信,具有塑造與加持的力量。此外,這些被我們影響的人,在遇到這個人時,也會直接和間接地透過語言與行為,將他自己內心的相信透露給這個人,從而形成對這個人的再次暗示。所以,言語之道,雖小實大,明白了隨意宣說他人短處的危害之後,就要非常小心翼翼,切切不可說人短處。 不彰人短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對他人一時犯下的過失或惡行,也不可隨意宣說、揭露。他人的過失或惡行,有些是在某種特殊緣分之下,不由自主地犯下的,有些是一時糊塗犯下的,如果隨意散布、宣傳、揭露,就會使此人身敗名裂,惡名遠揚。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他“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從而走向徹底的邪惡。此外,宣揚惡行,還會使社會風氣急劇敗壞,因為人們耳濡目染惡行之後,自心就會被這些惡行染污,漸漸也成為那樣子。 《太上感應篇注解》中有一個公案是這樣說的:麻城有個人叫劉仲輔,自幼仁恕寬厚。與夫人董氏成婚之夜,一個小偷進了他的屋子,劉公被驚醒,起來一看,小偷是他所認識的人,他對小偷說:“你是由於貧窮才不得已做小偷的。”說完之後,劉公把夫人的首飾給了小偷,並誠懇地勸告他說:“你以後一定要改正作好人,我保證不將此事告訴任何人。”後來夫人常問起小偷的名字,劉公說:“我已經承諾不告訴任何人,你還問什麼?”劉公後來一直活到八十九歲,家中吉慶喜事年年都有,兒子和孫子都考上了進士,當了大官,家中封賞很多。劉公死後,族中有一個人來吊孝,用頭悲傷地撞著劉公的棺材痛哭,由於此人原來德行並不高尚,後來突然成了一個非常努力行善的人,因此大家推測,這個人可能就是當初的小偷。假如劉公當初抓住這個小偷,繩之以法,將其惡行公布於眾,或許就毀掉了這個人的一生。但是隱蔽其惡行而勸善,就從根本上挽救了一個人。 隱秘他人的過失,不僅可以給造惡者一個改過的機會,遮止社會人心受到污染,而且還會培養自己內心的包容與慈悲。其實,沒有包容心的人,內心很難有真正的慈悲;而沒有慈悲,則很難有什麼真正的福德與善行。古人說:“有容乃大!”又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個人如果內心能夠包容別人的過惡,這個人就是有福之人。相反,如果不能包容別人的過惡,這樣的人就是福德淺薄之人。 《自我教言講記》中說:“在隱秘他人過失方面,過失小的應當隱,過失大的尤其應當隱;男子的過失應當隱,女人的過失尤其應當隱;一般人的過失應當隱,祖先的過失尤其應當隱;個人的過失應當隱,涉及到團體的方面,尤其應當隱;下劣者的過失應當隱,德高望重者的過失尤其應當隱。惡名越大,隱惡的功德就越大。不能隱的人,都是自己無福隱惡。” 所以,面對他人的缺點與短處,不可隨意宣揚、傳播,甚至諷刺,而應該慈悲地加以鼓勵、稱贊。例如,如果一個孩子行動遲緩笨拙,千萬不要讓孩子知道,你心中認為他遲緩笨拙;相反,你要說鼓勵的話語,讓他相信自己是聰明的。此外,遇到他人一時的惡行時,要憫人之惡,不可隨意揭露與宣揚,要學會隱秘。在隱秘的基礎上,勸人於暗室中。 讓我們認真思惟比寶石還要珍貴的教誡“不彰人短”,參透其深邃的道理,認識這個教誡的重要性,然後好好落實在行動上!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