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受辱不怨_太上感應篇淺釋


 2015/3/25    熱度:3650    下載DOC文檔    

辱,是指來自外境的羞辱,包括他人的指責、誹謗、诋毀等一切不如意的失敗之事,遇到這樣的逆境時,內心沒有絲毫抵觸、反抗與怨恨之心,這叫“受辱不怨”。

我們知道,面對外境上的羞辱之事,需要內心非理作意之後,才會生起怨恨。例如,認為自己不該受這樣的委屈,之所以受這樣的委屈全是因為別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等等,這就是非理作意。如果能將非理作意換成如理作意,就不會生怨恨了。什麼樣的作意是如理的呢?達摩祖師《入道四行觀》中說:“雲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也就是說,遇到痛苦之事,應當想:我過去無數劫中,捨棄心這個根本,在外境上追逐,在三有生死的苦海中流浪,起了很多貪嗔癡,危害了很多人,現在我雖然沒有冒犯別人之事,但是眼前這個痛苦,一定是我過去的惡業成熟,並不是什麼鬼神與人能夠加在我身上的,所以應甘心承受,內心沒有怨恨、委屈或抱怨。經書上:逢苦不憂。一個人為什麼能做到逢苦不憂呢?是因為他內心認識到了因果不虛的道理。上面這個想法產生時,內心就與真理相應了,這樣受辱不怨而修道,就是所謂的“報冤行”。

其實,如果一個人面對逆境而生起怨恨,不僅不符合因果的真相,而且還會進一步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

首先,怒火能燒功德林,《入行論·安忍品》雲:“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也即,一個嗔心生起時就能摧毀自己在千劫之中所積累的布施、供佛等一切善業,以致再也享受不到過去的善業可招致的善報。這就像擺放在糧倉之中的糧食,瞬間被火燒光了一樣,過去辛辛苦苦的勞作就白費了。同樣,我們過去所行持的善業以種子的方式埋藏在我們的心田裡,怒火就有燒毀這些善業的力量,使得這些善業再也無法成熟,於是過去所行的善業就付之東流了。

第二,怒火生起的時候,自心一定是在痛苦中度過的。生氣時內心就像處在地獄之中一樣受著煎熬,絲毫感受不到快樂。不僅如此,生氣過後的很多天,自心都會處在郁郁寡歡的心情之中。如《入行論·安忍品》雲:“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心生氣的時候,就像握住了一個燒紅的鐵塊,內心會難以寂靜,喜悅與快樂難以生起,內心煩躁甚至會睡不著覺。所以,發火生氣,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折磨。本來想用生氣解決問題、獲得安樂的,而生氣卻讓自己更加遠離安樂了。可見,用生氣解決問題是愚不可及的。

第三、怒火會極大地危害自己的健康,摧毀自己的容顏。生氣不僅使自己臉色難看,見者生厭,而且經常生氣會使得自己相貌丑陋,他人不願見到自己。此外,科學研究表明,生氣還會極大地毀壞自己的身體健康,如傷害大腦與神經系統從而使得自己智力低下,傷害五髒六腑,破壞自己的內分泌系統以及免疫系統等。因為生氣使得自己心髒病爆發而一命嗚呼的例子也舉不勝舉;因為生氣而損害肝髒,使得自己得肝癌與肝硬化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所以生氣是一個人健康的克星。據說,俄羅斯的植物學家曾經做過這樣試驗,讓一個人對著一杯水生氣,用這種水在試管中去培育一些植物,這些植物的成活率居然只有48%,而用正常的水去培育這些植物,成活率卻可以達到98%。還有,美國科學家曾經做過試驗,讓生氣的人對著試管呼吸,收集試管中凝結的水珠,在這些水珠中居然發現了毒素,而這些毒素的量如果達到一定濃度就可以殺死一只白鼠。上述試驗表明,怒火確實會損傷自己的身體,讓身體的健康惡化。

第四,發火還能惡化人際關系,使得家庭不和諧,朋友遠離,同事厭惡。《入行論·安忍品》中說:“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即使有人用財物、飲食等布施給別人,有時甚至也恭敬對方,但是若此人容易發火,則受恩的人不但不會感激,有時甚至反而會殺害這個布施的人。發火會使得親友遠離,即使布施錢財、衣食等給親人,親人也不會聽從與依靠。可見發火的人,是人人厭惡遠離的人,即便有一點善心,別人也不會認為此人是善人。

第五,發火會讓自己越來越不順,甚至會給自己招致意想不到的災難。人心具有神奇的感召外境的力量。如果內心長期處在發火不開心的狀態,就會將以前嗔心所造的一些惡業漸漸吸引出來,提前成熟果報,於是自己今世就會感受一個又一個痛苦與不幸。例如,愛生氣的人,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被硬物撞擊,被刀割傷,被凶猛的陌生人毆打,被凶惡的動物咬傷等等;而且周圍的人會對自己非常厭惡,人人都希望自己倒霉、早死。一個人如果到了這種狀態,就會遭遇天殺,也即遭遇橫禍而身亡。此外,沖動是魔鬼,人發火時通常是喪失理智的。一個人在喪失理智的情況下,也極易做出自取滅亡的事情出來。

綜上所述,怨恨生氣有無量無邊的過患,我們應當下定決心,在遭遇不如意的外境時,修習忍辱,不讓自心陷入怨恨嗔恚的狀態。

上乘修習忍辱的方法,就是修習“人無我”空性。遭遇不如意時,內心之所以生起羞辱感,是因為有“人我執”;如果“人我執”被去除了,就不會有羞辱感;沒有羞辱感,就不會生起嗔怨心。如《佛子行》中說:“一切境現唯心造,心性本來離戲邊,了達此理於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又說:“諸苦如同夢子死,迷現執實誠疲憊,是故遭遇違緣時,視如幻相佛子行。”也就是說一切境相都是自心幻現的,沒有絲毫真實性,心的本性也是遠離“有無”二邊戲論的,對此生起定解,遭遇違緣痛苦時,就能視如幻相,內心不去生起嗔恚。

如何在逆境違緣中修習忍辱呢?《佛子行》中有不少教誡,如說:“何人以大貪欲心,奪或令奪我諸財,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於他佛子行。”也就是說,什麼人以大貪欲心,奪走了我的財物,或者叫他人奪走了我的財物,自己不但不生氣,反而從內心深處將無始以來的善根回向於他,真心希望他獲得快樂,這是佛子覺悟的行為。

有人疑問:“別人奪走了我的財物,不但不生氣,還為他祝福回向,這不是傻子嗎?”其實,這不是傻子行為,而是使得自己和他人獲得安樂的最殊勝的智慧;相反,與對方抗爭,反而是讓自己越來越痛苦的傻子行為。為什麼這樣說呢?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一切境相都是自心之中的業力在“放電影”。既然外境上有人奪我的財物,說明我過去奪過他人的財物,讓他人感知過痛苦,如今深埋在心中的這個惡業種子成熟了,外境上就顯現此人來追討過去自己的所欠。所以,此時智者應當欣然應允,並且從內心深處希望他離苦得樂,這樣就能徹底還清過去欠下的債務,改變業力,在內心播下美好的種子,將來這個人在自己面前顯現時,就會是彼此慈愛的悅意場景。所以,將一切痛苦違緣歸咎自心,這是佛子的覺醒之道,而將一切罪過歸咎於子虛烏有的外境,與外境抗爭,只是對影狂吠的愚者所為。

《佛子行》中還說:“我雖無有些微錯,何人若斷吾頭顱,然以悲心將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有者百般中傷吾,惡名縱遍三千界,然我深懷慈愛心,贊其功德佛子行。何人大庭廣眾中,揭露吾過出惡語,於彼亦作上師想,恭敬頂禮佛子行。吾如自子愛護者,彼縱視我如怨敵,猶如慈母於病兒,尤為憐愛佛子行。與吾同等或下士,雖以傲慢而凌辱,然吾敬其如上師,恆時頂戴佛子行。貧窮恆常受人欺,且為重疾惡魔逼,眾生罪苦自代受,無有怯懦佛子行。……自嗔心敵若未降,降服外敵反增強,故以慈悲之軍隊,調伏自心佛子行。”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