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福祿隨之”善人之七種善報_太上感應篇淺釋


 2015/4/3    熱度:4052    下載DOC文檔    

善人的第三種善報就是“福祿隨之”。福,是指內在身心的快樂;祿,原意是官員的薪水、俸祿,這裡是指外在的物質生活資具、受用、地位等。“福祿隨之”的意思是,不僅內在身心快樂,而且外在的受用、資具、地位等也跟隨著善人。

內在身心快樂,是行善的感受等流果;外在受用、資具、地位充足,是行善的增上果。善人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從內心深處希望一切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永離眾苦及眾苦因,別人得到安樂就像自己得到一樣,見人得到痛苦就像自己得到痛苦一樣。以此發心,久久熏習,阿賴耶識中種下的全是導致自他安樂的種子,因而這些種子現行時,必然享受內在的身心安樂以及外在的資具受用。如《詩經》中說:“樂只君子,福祿申之。”意思是說,快樂賢良的君子,幸福與受用跟隨著他們。

唐朝郭子儀,早年從軍,立功漸漸升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河北、河東,升任兵部尚書,後來又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他一生將天下人的安危放在心上,幾十年如一日。因其善業所感,富貴長壽,子孫顯貴,福祿雙全,古今罕見。後人評價說,他福完備、祿豐厚,是平息叛亂的功勞以及自己個人善德完備所感召。

明朝鳳陽的鄭照,每日所做之事就是利益他人。一天晚上,夢見自己來到天府,見到神在一個空座位邊等待自己,並說:“你原來命中貧寒,因為厲力行善,所以福祿二神,會跟隨你。命終之後,你會投生天道,這個位置就是你的。”鄭照醒來後,善念更加堅固,名聲也更顯著。腳踏之處甚至有金銀襯足,所至之處備受恭敬,子孫富貴昌盛。後來長壽而終,果然身體羽化成仙。

明朝袁了凡,早年被一算命高手算中生平一切——能活到多久,有無子息,官位做到什麼程度,即便什麼時候吃多少米都被算中,而且自己的遭遇也印證了算命先生的預測,於是覺得命運天定,不思進取。後來,被金陵棲霞寺雲谷禅師點化,告訴他“命運是由自己的起心動念所決定”的因果法則之後,就開始努力行善,結果很快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不僅自己一生幸福,而且受用豐厚,子孫興旺。他將自己一生行善積德的經驗總結成四個教誡,撰寫成《了凡四訓》,以流傳給後代子孫。直到如今,《了凡四訓》這本書仍在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人,激勵著他們使用因果法則,斷惡行善,改變命運。

明朝俞淨意,早年與同學結文昌社,行善積德。但由於自心習氣所致,導致行善流於形式與表面,內心的惡習仍未得到有效根除,結果自己的命運坎坷。多次考試都失敗了,最後只能以教書為生,生下的子女,死的死、丟失的丟失,妻子也因為子女的死亡與丟失哭瞎了眼睛。後來得到灶神的指示,指出了他行善的不力以及內心未斷的意惡之後,幡然醒悟。從此之後,猛利斷惡,不讓絲毫的惡念在內心生起,凡是應該做的善事,都很努力地去做。這樣行持了三年,命運得到了很大的改變。被推薦到京城教書時,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兒子,並且妻子的眼睛也復明了。俞淨意先生自從認真斷惡行善之後,內心就開始漸漸幸福起來了,外在的受用也漸漸改善了,眷屬也越來越圓滿了,而且後來,他的子孫都很興旺發達,自己也長壽而終。俞淨意命運的轉變,充分說明了一點:快樂與受用永遠伴隨著那些善良的人。

有人疑問:有些人一直在努力行善,為什麼還在遭遇種種不如意呢?有些人一直在作惡,為什麼還在感受快樂呢?答:善人行善仍在受罪,那些罪是他過去的惡所致,現在的善必定會招致未來的快樂,這一點沒有任何疑慮;惡人仍在享樂,那些樂是他過去的善所致,現在的惡必定會招致未來的苦果,這一點也是毫無疑問的。

行善積德的第四個善報就是“眾邪遠之”,第五個善報就是“神靈衛之”。由於這兩個善報是以對比的方式出現的,所以這裡一並加以觀察。“眾邪遠之”意思是,各種邪惡的鬼神都會遠離善人;“神靈衛之”意思是,各種善神善靈都會幫助護衛善人。

有人問:這裡的“神靈衛之”與前面所說的“天道佑之”有什麼差別呢?答:前面講的“天道佑之”是指上界天人會保佑善人,這裡所說的“神靈衛之”是指下界旁居於人附近的神靈,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居於人體內的身神、肩神等,二是居於人周圍的神靈,如土地神、灶神、城隍、山神、樹神、禾苗神等等。

如麥彭尊者的《二規教言論》中說:“顛倒利害隨意行,得勢諸天亦役使,失勢恭敬怨敵故,守神戰神皆不悅。……違盟無恥非法行,所獲財食無愧用,不顧閒言惡語故,身神肩神皆消遁。”這裡所說的“守護神、戰神、身神、肩神”都是住在人體內的神,當一個人道德敗壞時,這些體內的神靈就會離去,使得這些人喪失一切威德。相反,如果一個人不斷積德行善,這些體內的神靈就會守護這個人,如《二規教言論》中說:“何人勇敢不脆弱,親怨悲恨不顛倒,國王亦為護如眼,諸神護之何須說?”也就是說,對於善人各種神靈必定會不請自來地護衛他們。

為什麼對於善人,各種邪靈會遠離,而各種善神會親近護佑呢?古語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樣,善人周圍也會積聚善神,惡人周圍也會積聚惡神。惡神內心邪惡,所以他們就希望見到與自己一樣的惡人;善神內心善良,他們就希望見到與自己一樣的善人。例如,當一個人生起要殺人的惡念時,此時周圍有殺生習性的惡鬼邪神,就會心生歡喜,並且加持此人發起沖動去殺人;一個人生起偷盜惡念的時候,此時周圍有偷盜習性的邪靈就會暗地裡加持慫恿此人去偷盜。而善人心中生起的都是善念,與惡神的起心動念格格不入,所以惡神就會遠離善人。相反,由於善人的起心動念與善神相應,所以善神就會生起歡喜心,加持並護佑善人善願成就。

《德育古鑒》中一則公案是這樣說的。從前有個人叫元自實,他對缪材有恩,可缪材卻忘恩負義,做出很對不起他的事情。元自實感到憤恨不平,天未亮就帶著刀,准備要去殺死缪材。路上經過一座庵堂,庵主軒轅翁是位有道之士,很早就起來誦經。他見幾百個奇形怪狀的鬼跟著元自實,每個鬼的手中都持有刀斧,殺氣騰騰,樣子非常凶惡。沒過多久,元自實又回來了,軒轅翁看到這次跟隨他的,都是頭上戴著金冠、身上佩有玉佩的神人,手持香花幡幢,露出祥和愉快的表情。軒轅翁深感訝異,就上前詢問元自實原因。元自實說:“姓缪的忘恩負義,我正要前去殺他,但到了他家門口,我突然心想:他雖對不起我,但他妻子兒女卻是無辜的,況且他還有老母在堂,我若殺了他,豈不是等於殺了他一家嗎?因而於心不忍,念頭一轉,就回來了。”軒轅翁將剛才所見告訴了他,並恭喜道:“你的所作所為,神明都已知道了,你將來必定會有厚福!”元自實聽了這番話,更加精進認真地行善,後來考取了功名,官做到宰相。而缪材卻頹廢身亡。

由這個公案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心若是特別惡,旁邊就會有惡魔非人推波助瀾,加持此人惡願成就,從而招致很多災禍;相反,若是內心特別善良,邪靈就會遠離,善神就會跟隨。所以,善人會得到“眾邪遠之,神靈衛之”的兩個善報。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