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婚姻是家道的承傳延續
所有我們傳統的禮儀,最隆重的就是婚禮。婚姻到底是什麼重要的意義?在《禮記·昏義》裡面就給我們講到了。所以我們接下來跟大家交流夫妻這一倫常相處之道,首先,我們先要明白婚姻的意義。“昏義”裡面講到,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合二姓,你看以前就懂得優生學,幾千年前就懂了;而上以事宗廟,其實就是婚姻是家道的承傳延續,所以侍奉父母,奉祀祖宗,讓祖宗不用擔心,這個家道可以靠我們傳下去;而下以繼後世,就是好好的教育下一代。所以上以事宗廟是時時能想到父母、想到老人、想到祖先,下以繼後世是可以想到後代子孫。這個婚姻,其實就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分不開的,合在一起就是這一個孝字。所以婚姻也是孝道的實踐、落實。 所以這個婚姻的禮節,當天迎娶的時候要先祭拜天地,因為婚姻是大事,對社會、對家族都是大事。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安定,社會就安定。所以結婚也是要對社會負責的,不是說我們兩個高興就好,不高興又離婚,那是對社會不負責任的。孩子假如沒有健全的家庭,他很有可能就會染上很多的習性,最後德行不好,犯罪了,都將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我們走向婚姻應該對社會負責。在《易經》裡面就有提到,六十四卦當中有一卦叫“家人卦”,裡面就提到,“家道正,正家則天下定矣”;這個卦前面是這麼講,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這些角色都扮演好,家道就正了;而正家,天下就能安定。所以家庭跟天下、社會是分不開的,好的人才從家庭出來。所以夫妻第一個大局為重,夫妻結合對家族、對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 出去迎娶,一開始拜完天地以後,要出門前,父親代表祖宗敬兒子一杯酒,兒子不用回禮,非常隆重。平常我們跟父親一起吃飯,爸爸說:來,兒子,爸爸敬你一杯。我們可能都從椅子上面掉下來,是吧?都是我們伺候父親的,哪還有父親給我們敬酒的道理。但是那一天不一樣,父親代表祖宗。所以這個新郎出去的時候,他整個心情都是留在父親給他敬酒那種莊嚴肅穆的禮節當中,他感覺到結婚是責任的承擔,不是兒戲。所以去迎娶。到了新娘家,是岳父岳母親自迎接,然後把女兒交到新郎的手上。所以我們要對得起祖宗,也要對得起對方的父母。人家養了二十幾年的女兒,就這樣托付在我們手上,我們得對得起岳父岳母的信任,更重要的也要對得起太太的信任。女子很重感情,能把一生托付給她的先生,那是何等的信任。所以人這一生要對得起良心,要把所有真心信任你的這些家人,你不能讓他們失望,不然你就糟蹋了父母的信任,糟蹋了另外一半真誠的信任,糟蹋了孩子對我們的信任。 所以夫妻上了花轎,把太太迎娶回來。而上花轎以後,這個女子還有一個禮俗,就是從窗口把扇子扔出去,你們有沒有扔過?回去補扔。該補的要補,不該補的不要瞎補。你看現在都趕流行,人家拍二十年結婚照、四十年結婚照,都趕流行,然後去拍的累得半死。然後花了幾千塊錢,從此放在抽屜裡沒拿出來。你看很多人結婚花那個婚紗照不少錢,結果放在那裡,突然五年後,他的兒子把抽屜打開,打開來:這個人是誰?連他媽媽都不認識。所以我們搞那些形式,累死人。我都覺得我的姐姐結婚那一天看起來特別奇怪,一不小心,那個妝化得太濃都掉下來,自然比較美。所以迎娶的時候,那個扇子丟出來是有意義的,代表從今以後不是大小姐了,要嫁為人婦,要當人母,跟丈夫操持一個家庭要任勞任怨。所以大小姐的生活要從今告別。你看那個扇子就是大小姐說:啊!這麼熱,趕緊放冷氣。這是表那個意義的。 到了夫家,夫妻走上台階走的是主人的那個位置,公公婆婆站在客人的位置,那一天開始家道就交給夫妻了。那是很隆重的,你從此要承擔起來。進去以後,夫妻喝交杯酒,那個杯子是用葫蘆瓜做的,肉是苦的,盛的是甜酒,代表這一杯交杯酒喝下去了,夫妻從此同甘共苦,你們都喝了沒有?好,禮拜天回去以後要補喝,這個太重要了,沒關系,只要有開始就不嫌晚。那個不只喝下去是同甘共苦,因為那個杯子是同一個葫蘆瓜劈開來的,代表夫妻是一體不可分。所以這整個禮儀的過程都含有很深的意義在其中。這是不分彼此,是道義之交,道義、情義的人生態度。不分彼此就不計較,金錢不計較,付出不計較。 而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時時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當時候,這個丈夫走入婚姻對自己的期許,對另一半的承諾這個心要時時提起來,能時時想到自己的承諾,那再多的困難、挑戰都能夠突破得了。而在《詩經》當中就有敘述到女子出嫁的心境,有一篇文章叫“桃夭”,叫桃之夭夭,Any question?“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你看那個女子出嫁叫於歸之喜,就是這個典故來的。這首詩的意境就是女子出嫁的時候,看到剛好春天,桃樹長得特別茂盛,不管是長葉子、開花結果,都非常的茂盛。看到的時候,就期許自己,我一定讓這個家的家道興旺起來,這是她的初心。有沒有哪一個女子出嫁的時候,在花轎上想著:好,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了,我非搞得他個雞犬不寧不可。沒人這樣嫁的吧?所以夫妻當中能不忘那一個初心。相同的,所有人與人的關系都能不忘那一顆初心,就能至誠感通。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