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很可能在明天就消失殆盡,所以要有一顆惜福和布施的心


 2015/4/15    熱度:2186    下載DOC文檔    

  一個人活在世上,不管家境的貧富,也不管地位的高低,都應該要有一顆惜福的心。要知道福不能享盡,福如果享盡了,後果就會十分可怕。曾經看過這麼一首詩中寫道:“處世持家年復年,總須慮後更思前。”這並非是要人們斤斤計較,而是提醒人們,生活之路無常而多變,幸福很可能在明天就消失殆盡,所以當你擁有它的時候,千萬要記得珍惜。

  我們一旦放縱欲望,把幸福享用殆盡,那麼幸福快樂的源泉就會枯竭。我們所說的惜福一是要愛惜自身,無度的放縱,必然會使身體過早衰老,染上疾病;一是要惜物,對一針一線,乃至一碗米飯都要有愛惜之心,這樣才不會物品浪費。想一想一碗飯吃不完,便把它當作垃圾倒掉,這是莫大的浪費。或是吃不完也要塞入口中,這樣做同樣不是惜福,勢必傷害身體。另外,我們還要珍惜紙張、水電等周圍一切為我們造福的事物,時常保持一顆愛惜之心。每一件物品的生產都是需要投入精力和財力的。不愛惜這些東西就是不愛惜自己。

  在佛門之中,有許多祖師大德都非常注意惜福。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的一點點小事做起,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弘一大師就是一位惜福的典范。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受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樣啊!

  假如你用惜福的心對待友情,那麼你會擁有很多朋友,每個人都會帶給你快樂,你永不會孤寂;假如你用惜福的心對待親人,對待家庭,你就會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從這外角度講,惜福其實也是一種權衡。

  當我們處在失業、失學、薪資低下、工作環境郁悶、大氣污染、路途遙遠、病痛折磨、生活壓抑、事業不順、遭人誤解、辛苦勞累而沒有回報等等困境之中的時候,也許會報怨命運的不公。但少欲知足,想想我們依然擁有信念,擁有關愛,擁有遮風避雨的地方,擁有填一填肚子的東西,擁有陽光,擁有希望……而且在所有的困苦和煩惱之中,又無不孕育著無限的生機和美好,我們又何不心存感激,視挫折和困苦為理所當然,去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振作精神奮斗呢?

  “富人一席酒,窮人半年糧。”當我們享受著極大富足的時候,我們應當懷有一顆惜福的心,常想“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並將自已所珍惜下來的財富布施給那些依然處於饑寒交迫中急需救助的人,我想這種布施所帶給人的快樂,遠遠不是自己獨自享受物質財富所能比擬的。

  擁有一顆布施和惜福的心,我們就會時時對周圍的人和事充滿感恩。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對生活多一分知足,少一分抱怨,你才會活出生活的多滋味。

  布施有三種:(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

  (一)財施。財施有內財和外財。內財是身心性命;外財就是一切的金銀財寶,即是屬於身外的財產,都能布施。大抵來說是:

  (1)能把自己國家的財產都布施給其他人,自己不做國王,請其他人做。好像釋迦牟尼佛,他就是有國王的地位,卻讓給其他人,這是以整個國家的財產來布施。

  (2)妻子也布施給人,也不要了。人最放不下的事,第一是財,要是能布施給人,這是打破對財的悭貪。第二是色,色也不容易布施。但是不容易的事情,你能做得到,那就是你有一種真心。所以真正修道的人,為了求法,也能把自己的妻子布施給人。

  但是布施要真正為求法而布施,不是說我把這一個妻子布施給人,然後再找一個比這個更美麗一點的,那個不算!而且這也等於沒有布施一樣,因為你討厭舊的,想要換一個新的,這談不到布施,只可以說是貪而無厭,是一種欲念,不知足。

  財施,自己外面的財可以布施,裡面的財也可以布施,把自己頭、目、腦、髓、皮、血、肉、筋、骨都可以布施出去。

  (二)法施。就是學會佛法,不要“懷其寶而迷其邦”。

  怎麼叫懷其寶而迷其邦呢?就是你拿著一個能救人生命的寶貝,好比拿著一顆如意珠,在這個如意珠裡,你要種種的金銀珠寶也可以,種種的飲食也可以,什麼都可以。你有這個如意珠,甚至於一國裡面有災荒困苦,你也都可以解決的;但是你不用它,反而在這個國家裡面,瞅著這些人都餓死了,你也不管、也不救,所以這叫 “懷其寶而迷其邦”。也就是說,你懂得說法而不說法,心想:“現在我明白佛法,你們不明白佛法,我比你們高,我要是給你們講法,你們就聽到佛法,都明白了佛法,我就變成和你們一樣。”有這種思想,這就是懷寶迷邦。

  所以要隨時隨地給人說法,教一切眾生聞法修行,返迷歸覺,離苦得樂。因為令他人聽見佛法,他就明白了;明白,就不再作糊塗事了,就離了苦。而“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你要是以法供養人,這功德是最大的。

  (三)無畏施。

  用自己的內外財、知識智慧、言語等等,在他人有急難、困苦的時候,使他身心安穩。如果我們有能力,看到有人生病,治病有困難,我們應當伸出援助之手,布施醫藥、布施錢財,幫助他治病以脫離病苦。如果看到他人遇到了災禍,急需要幫助,我們應當盡自己的一分力幫助他渡過難關。看到人有憂愁,軟言相勸,使他心開意解。看到人有過錯,好言相勸,說明道理,使其懸崖勒馬,浪子回頭,另外包括放生等等。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