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孤獨夫婦
【原文】 有一次,須達長者為他最小的兒子,到王捨城首羅長者的家中議親,在無意間拜見到佛陀,並聆聽到佛陀的法音,心中非常高興。當時就發心建築精捨,要請佛陀和比丘們到捨衛城去施行教化。佛陀很喜歡須達長者的發心,就答應他,等精捨完成後,一定前去。 須達長者返抵捨衛城,馬上開始四處探訪一塊合適的地點。在探訪許多地方之中,他看中了祇陀太子擁有的一座園林。這座園林的面積非常廣闊,園中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真所謂山明水秀,林茂花香,是一個清淨幽美的好地方。如果用這地方來建築精捨,供養佛陀講經說法,及比丘們的安住,那是再好也沒有了。可是須達長者又想到這座園林是祇陀太子所最喜愛的,要用什麼方法才能使太子肯把這座園林讓出來呢?須達長者思索不出好辦法。但是他還是去見太子,請求太子把園林賣給自己。祇陀太子無論如何也不肯答應,須達長者再三地請求,太子覺得不好過分拒絕人家,因為須達長者是國中很有聲望的人。他想說出個最大的數字,使長者買不起,斷了這個念頭,於是說道: “本來我是不願讓的,既然你這樣的需求,好吧,只要你能用黃金把園地都鋪滿,以那鋪滿的黃金為代價,我就可以讓給你。”好不容易,太子才說出了這個數目,須達長者高興萬分,立刻回家叫家人用車輛把黃金一車車地拉到園中來鋪地。祇陀太子起先本想難倒須達長者,叫他買不起,現在目睹此狀,也很受感動,就對長者說: “地算是你長者的了,但園中的花草樹木,我並沒有賣給你,佛陀究竟是什麼人,你肯這樣為他熱心?現在,請你允許我把這些樹木供養佛陀好嗎?”須達長者聽太子如此一說,就把佛陀怎樣偉大詳說了一遍。太子深受感動,萬分欣慰。 精捨建成,須達長者馬上迎請佛陀和僧眾們到來,因為是給孤獨長者布施的園,祇陀太子布施的樹,所以佛陀就用他們倆人的名字,把這精捨命名為“祇樹給孤獨園”。此事為須達長者生平布施金錢最多的一次,也是促成他赤貧原因的一次。 須達長者因樂善好施,而致赤貧,差點就給餓死。他已經到了庫空如洗,手無一錢的地步。他後來,在垃圾堆中撿得一個木斗,木斗的質料是無價之寶的栴檀木,但因為不潔淨了,市上很少有人收買,勉勉強強才換得白米四升回來。 須達長者的太太量了一升米,才煮熟,門口站著捨利弗,來托缽乞食。她高興地把一升米煮成的熟飯都供養給捨利弗。她又再拿了一升米去煮,正當煮熟的時候,目犍連又立在門口。於是她又把飯供養給目犍連。第三次的熟飯又供養給大迦葉。現在只剩下最後的一升米了,正將煮熟,佛陀到了,她想:“剛剩下這升米,才煮熟,佛陀就到了。莫非是應受的苦報已畢,新福將要現前?”於是把鍋裡所僅余的飯,悉數供養佛陀。佛陀親口為他們一家祝福說: “罪滅福生,從今日起,永恆富饒,更無困乏。” 剎那間,家人來報喜訊道: “家裡的金銀錢財,珍珠寶貝,和倉庫中的米谷布帛,不知什麼原因,堆得滿如山丘,比前富有的時候還要多。” 須達長者心中明白,這是佛陀憐念所致,於是大設齋供,供佛及僧,虔誠地求佛陀說法,使大家都受到很大的法樂。 把自己的所有布施給人,看似窮了,但種子埋在土地裡,遲早總會收獲的! 【學文解讀】 這個故事非常有名。讀過佛經和佛本生傳都知道須達長者這個故事。他給我們表演了這一幕,就是告訴我們:不要為自己,為別人去行善、布施,最終才能得到福報、福德。不能靠別的,不能靠競爭,不能靠偷、搶,不能靠做股票,不能夠靠買彩券,不是那些,要靠行善,為別人,發自內心地讓別人好,這麼來得到福報、福德。所以說,我們真正行善,發自心裡面行善,能改變命運。我們熟悉的了凡先生、俞淨意公,都是這麼做的,三年命運就變了。我們如果實實在在地、發自內心地為別人,三年一定能改變!關鍵是咱們現在不相信、不真信,偶爾做一下,等到三年以後還在埋怨:怎麼福報還不來? 在我們的觀念中,佛是什麼呢?可能就是牆上貼的畫,供桌上擺的那個像,無非就是紙張,頂多就是全銅的,就不錯了,這就是佛了。我們不懂得佛,佛的功德,他的好處、美妙啊,我們不知道,我們沒有親身的感受,見不到佛,不知道,所以我們現在學佛信心不足。 《普賢行願品》一開篇就說了:所有一切佛都來贊佛功德,要用多少時間呢?無量無邊的時間來贊佛的功德,而且不能重復,永遠說佛的功德都說不完,佛的好處太多了!現在我們見不到,不知道佛的好處在哪兒,不懂得。現在我們被自己的業力束縛著,每天都是我們自己吃了、喝了、睡了,無非就這點事兒。自己不能夠從自身的這些現狀突破出去,就跟井底之蛙一樣,看不到天空,真的不知道佛的好處在哪裡,只能看看畫像,覺得這個就是佛了。不是!這個真的不是佛。佛的功德、偉大、好處,太多了。如果我們將來有福德,真正能好好修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那福就大了,那才知道佛的好處,那是無量無邊的好處。能見到佛,那是最大的福。所以這裡邊說,供佛的功德太大了。 這個故事裡,佛和這幾個阿羅漢也使“壞”,須達長者好不容易換了四升米,一個一個地去跟他要,不給他余地,這也是考驗。我們平時可能做不到,把這麼多的家產全供養布施完了,變成赤貧,還做不到。 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現在我們孩子努力學習,往往就叫自強不息了。不自強也不行,家長逼著我們得自強,要不學校也得逼著我們做作業。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天天干嘛?就是自強不息,就干這點事兒,但是忘了一條,還要厚德載物。往往忘了這個厚德了。 按佛法講,我們這個世界,有天道、人道、修羅道、動物道、鬼道和地獄道。這六道依靠著什麼來安立呢?靠的是福德。有福德了,我們可能在天上,也可能在人道。沒有福德了,我們可能在鬼道、動物道。我們現在腳踩著大地,我們以為是土地在支撐我們,不是,是福德在支撐我們。如果我們的福德不夠,我們在土地上一刻鐘都待不住,立即就到我們應到的地方去了,無論是動物道、鬼道。沒有福啊,沒有辦法承載。所以無論孩子,還是我們,都要積累福德。這個福德從哪兒來的呢?行善,持五戒十善。 聽說有人自己沒多少錢,借好多錢放生,有的拿信用卡透支放生。目的是等布施完了,很快就來錢了,這個放生心思,目的是啥呢?目的是掙錢,掙更多的錢,這個不對。借錢放生了,或者是用各種方法放生,有沒有用呢?有用。不是說我們現在沒錢,還沒發財,就沒用,有用!這個因已經有了,有可能等我們五十歲,它才來了,或者等下輩子它才來,不一定的。因果非常復雜,不一定的,但是只要做了,一定能起作用。就像須達長者,他干得也挺猛的,把那麼多家產全都布施出去了,啥也沒了。但是有佛在就好辦了,佛有極大的能力、無量的功德,把這個果迅速地變現,把這個因果表現出來了。 我們學了這個故事,要堅定信念:只要行善,只要為別人去想,為別人得好,放心好了,遲早我們會得到人家的幫助,遲早我們會得到過去種下善因的善果,一定得到。要是讓咱們把這麼多家財布施個完了,變成赤貧了,可能心裡就罵上了:“佛真不是東西,布施你這麼多,還不給我點兒回報。”惡念起來了,不堅信因果。須達長者人家堅信,還有最後一升米,佛陀來了,人家不僅沒有說,我也沒吃的,不是這麼想的,而是歡喜地想,佛陀來了,看來我這個苦報快沒了。這是真正相信因果。不像我們可能還想,有一升,我給他半升算了,留個半升我們還得吃,要不明天餓死了,可能是這麼想的,這是我們的差距。為什麼布施了半天,還沒來呢?心裡邊總想留點兒。這就是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根本的差距在這兒呢,依然在於我們的心。心裡真正地相信了,這個力量一定很大,心的力量很大,表現出來的果一定也很大。
須達長者(亦稱須達多)是位樂善好施的大慈善家,他喜歡救濟貧窮的人,常常布施他們衣食物品。在捨衛城的全境內,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困苦的沒依投的,一旦去求他,他一定會很樂意地幫助他們,因此,大家又稱他“給孤獨長者。”
:佛教故事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