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28集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十五頁: ◎【二果證】 序【乃知匪離跬步。寶池湧四色之華。不出戶庭。金地遶七重之樹。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珍禽與庶鳥偕音。瓊院共茆堂並彩。】 這一段文裡面有四個小段,第一段就是前面的兩句,已經介紹過了。今天我們看第二個小段,就是『不出戶庭,金地遶七重之樹』。序文,《疏鈔》跟《演義》都要細細的讀,然後才能體會到玄妙的義理,可以說字字句句都給我們很大的啟發。這些全是屬於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也就是《華嚴》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一般稱之為一真法界,在《疏鈔演義》裡面都給我們說出來了。 演【戶庭繞樹者。】 『戶庭』都是很近的地方,戶是門戶,門戶外面是庭院,這是從前中國房屋的建築,跟現在公寓房子當然不一樣了。我們現在門戶是有,庭院不見得家家都有。 演【謂覺林增長,道樹滋榮,長養眾善之體,隨處發現也。】 是說的這個意思。西方世界是黃金為地,所以稱為金地。地上,經上說得很好,有七重行樹、七重羅網,這是說地上的莊嚴。七重這個七,它是代表圓滿的意思,並不是數目字,如果你把它看作數字,那就錯了。如果我們到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所有的房屋統統都是一樣的,諸位想想那有什麼好看的?那就沒有什麼好看。什麼叫圓滿?我們自己心裡喜歡什麼樣子,它就現出什麼樣子,這就叫圓滿。換句話說,西方世界無有一樁事情不順心,沒有一樁事物不稱意,這個環境實在是莊嚴之極。反過來看看我們現前的環境,我們理想當中的環境,心裡面向往不容易得到,得不到!不如意、不稱心的環境,我們想離開它,也不容易擺脫得掉,正是所謂「好難求、惡難遷」,哪有西方世界是樣樣稱心如意!「七」代表稱心如意,代表圓滿,與《華嚴經》上所說的「十」是一個意思,都是代表圓滿的意思。 『覺林』、『道樹』都是比喻自己的身心,這兩句話就是指智慧增長,功德滋榮,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長養眾善之體』,「體」是自己的本性,真性是萬善之體。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真性是至善之體。如果我們心裡面有一絲毫不善,那就證明我們的真性在迷,沒悟!如果真性在覺,一定是純善的,決沒有一絲毫惡;真性是清淨的,決沒有一念雜染。 這個世間,我們講娑婆世界,這個世界是染污的世界。修道之人如果善於運用這個環境,這個地方正是大好修行的場所;如果不善於運用這個環境,給諸位說,沒有不墮落的。雖然講六道,三善道比喻「頭出」,三惡道比喻「頭沒」,實在說,眾生在三善道的時間非常短暫,在惡道的時間是極其之長,這些都是娑婆世界的事實真相。善於運用這個環境作為自己修行的道場,古今有許多榜樣,那就是在五欲六塵繁華的世界裡面,他能捨,他能放下。昨天我們念的,「休之又休」,所謂是精進更精進,放下再放下。 佛門裡面無論是出家在家的大德,真正是一個精進修行人,他決定不貪戀五欲六塵,他把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准。佛陀當年在世的時候,三衣一缽,這是降到最低的水准,三衣之外無長物,這個環境是修行的好道場。蓮池大師教給我們,真正修行人決定不貪戀名聞利養,要把這個捨盡,要能夠甘心於淡泊的生活,道業才能成功。第二、決定不攀緣,除非是實在不得已的應酬,沒有法子,能省的統統省。我自己所見到的有兩位法師,現在都在美國,一位是仁俊法師,一位是日常法師,這兩位在國外都稱之為怪人,沒有交際應酬,不接電話。辦道要緊,哪有閒功夫搞這些應酬!我們看了非常的敬重,這是眼前的榜樣。 古大德的榜樣太多了,像近代的高僧虛雲老和尚、印光老法師,諸位都曉得的。一件衣服總穿三、四十年,破了再補!你看老和尚穿的衣服,補釘補了多少?他們的信徒滿天下,大財主多得很,供養是不計其數,老和尚連一件新衣服都做不起嗎?老和尚不做。信徒是常常給他做新衣服,新衣服一送去,他一看到哪個沒衣服穿的,他就送人了,他還是穿那個破爛衣服。一生沒有改變,不貪戀享受,不攀緣權貴。不管什麼事情,能省就省,修行人以省事為第一,才能夠長養眾善之體。萬萬不能多事,出家人如是,在家的高人也是如此。 龐居士,這是個財主。他學了佛,下定決心要了生死出三界,他把家裡的財產金銀財寶裝上一條大船,把這個船劃到長江的江心,船上打一個洞,整個沉下去,統統不要了。以後生活怎麼辦?編草鞋。每天編草鞋賣幾文錢,過清苦的生活。有人問他:你那麼多錢,如果不要,拿去做好事不是很好嗎?他告訴人:好事不如無事!你們想想這個話的味道。無事,是第一等的好事!無事是無漏業,好事還是有漏業,不一樣。 你看他一家,一家人個個成道,他自己要走的時候,給他太太女兒說,他要走了,替他准備後事。他的女兒比他更高明,她說:爸爸,你稍微等一等,我出去一下。她出去的時候,在田野裡她就往生了。生死自在,來去自如,一家人都證果。所以我們要是真修行,要放下再放下,我們這個道心才能夠建立。 現在先別說增長,為什麼?現在咱們沒有道心,我們那個道心是古人所講的露水道心,現在在此地坐著聽經,白天在這裡念佛,好像有點道心,到街上轉一下,道心就沒有了,那怎麼能成功?所以念佛念了幾十年,連個消息都沒有,什麼原因?沒放下,這是大障礙。經論裡面給我們所講的,是教我們看破。什麼叫修行?放下就是修行,放下就是功夫。在這個世間,決定要遵守「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身心清淨,一絲不掛,這樣念佛沒有不成功的,那真是永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 印度的甘地,他不是佛教徒,他能夠被世間人這樣的尊重,這樣的敬仰,就是他能夠過佛教徒的生活。當年他從英國回來之後,買了一塊小小的地皮,建一個新社區,他那個社區是過原始的生活,幾個志同道合的親戚朋友在一起,自己建房子,自己耕種,把生活減少到最低的程度。家裡的用具都是必需的,多一樣都沒有,三個人就三個小凳子,四個人就四個小凳子。幾乎像出家人,三衣一缽。他為什麼這麼做?省事。沒有一絲毫憂慮牽掛,身心自在,智慧增長,這是個世間聖人。 我們道業不成就,就是被五欲六塵、世間人情世故所拖累,這些是魔,決不是佛。這有福報,什麼福報?魔報。某人的信徒多,那是魔多,他後頭跟的魔多。出家人的信徒是法眷屬,法眷屬是魔,不是好事情!信徒太多,你就不能往生,你還得要生死輪回,還得要墮落。如果一個信徒也沒有,一定講「我很苦惱,我趕緊好好念佛求往生」,他真成功了。沒有人供養他,他一心向道,天天念佛,求了生死。供養太多,不錯!這個地方還有福報可享,把西方極樂世界給忘掉,糟不糟糕!這些地方都要以智慧來觀察。 前面是講修因,因修成了,這個地方講果報,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果報是自然的,不是我們起心動念去求得的,自自然然的。這個福報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不是人為的。西方極樂世界如是,我們在《華嚴經》裡面所看到的,華藏世界也是這個樣子的,都是善根發現,隨處發現,也像《楞嚴經》裡面所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所發現的。 演【又法界唯心。】 『法界』是講一真法界,也包括一般所講的十法界。悟了,叫一真法界;迷了,叫十法界。其實法界沒有迷悟,迷悟在人心。 演【既妙悟一心,即萬億剎外之行樹,亦不出戶庭也。】 這就是不思議解脫的境界了。這一段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妙悟一心」;前面一段有這四個字,這個地方又有這四個字,這四個字重要!佛法的修學就在這一句。而修一心不亂,持名念佛是最簡要、最穩當、最容易。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修一心,雖然名稱不一樣,事情是一樣的,統統都是修一心不亂。前面說得清楚,功夫就是在伏煩惱、斷煩惱、開智慧,這是經上常講的。換句話說,這個功夫就是放下、放下、再放下,為什麼?不放下,不能得一心。首先把見思煩惱放下,再把塵沙、無明放下,把分別執著一切妄想放下,一心就現前,這是真實的功夫。 有一絲毫放不下,一心決定不能現前。為什麼?你心裡頭還有一物。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你有一物,就不是一心。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能有,有佛法也不行。真如本性裡面,連佛法也沒有!所以佛在《般若經》裡面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時候,才叫做妙悟一心。這是不得已建立這個假名,千萬不要執著這個假名,到那個時候,我還有妙悟一心,那就錯了,你這真性裡頭哪有妙悟一心?不得已,沒法子,建立這麼一個名相。到這個境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圓滿報身、清淨法身都現前了,空間跟時間都消失,成了一片,這才叫一真。時空打破了,萬億剎外之行樹也在眼前。這是第二段的意思。 再看第三段,『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這兩句《演義》裡頭有兩段注解: 演【彌陀說法者,鵲噪鴉鳴盡是深談般若,溪光山色無非全露遮那也。處處者,即古人所謂熾然說無間歇也。】 同學們對於這一段要特別的注意,因為有不少同學常常來問:我們念佛要不間斷,可是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佛號就間斷了,那這樣不就不能成功了嗎?在此地就詳細的給你解答這個問題。 『說法』,「說」是說明。言說,你一聽,明白了,這叫說法。如果你眼睛一看,看明白了,也叫說法。我既沒用耳聽,也沒有用眼看,我舌頭嘗一嘗就明了,那也叫說法。我手一摸,手接觸到,明了了,也叫說法。「說法」這兩個字,意思既深又廣。所以,著言說相、名字相,你就不能解如來真實義。 『彌陀』就是阿彌陀佛,此地是略稱。「阿彌陀佛」,這個意思是無量覺,換句話說,你在一切事物當中,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是覺而不迷,對外面境界來說,他就是說法,對你自己感受來說,就是念佛,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我們身心無事的時候,這一句佛號念念相續,沒有中斷。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佛號雖然不念了,全部精神貫注,把我們的事情做得好好的,做得很圓滿,那也叫念佛。念佛是什麼?就是念念要喚醒自己覺而不迷。無論在什麼境界上,覺而不迷,這叫念佛;正而不邪,這叫念佛;淨而不染,這叫念佛。如果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事情都是迷惑顛倒,你這句佛號叫白念了,那不叫念佛,那個叫有口無心,正是古人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迷惑、邪見、染污,你這個佛號白念了。要曉得,這個佛號是句句喚醒你自己覺正淨,覺正淨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這個佛號才叫真正念得有作用,有用處了。 這個地方舉個比喻,「鵲噪」是喜鵲叫,這是我們一般人都歡喜的,喜鵲來報喜。看到喜鵲在叫,心裡就歡喜,怎麼樣?你迷了,動心了,你被境界轉了。「鴉鳴」是烏鴉叫,每個人都討厭,烏鴉叫的時候不吉利,一聽到烏鴉叫,你就皺眉頭,今天要倒霉了,一定要把它趕走,那你也迷惑,也被境界轉了。喜鵲叫,聽得清清楚楚,心裡如如不動,這就是般若,這是智慧。烏鴉叫,也聽得清清楚楚,心裡也是如如不動。這代表兩種不同的境界,一個表順境,一個表逆境。順境,你生歡喜心,逆境,你起瞋恚心,那麼你就被境界所轉,心為境轉。 學佛的人,他真正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叫金剛般若,金剛般若在境界裡面就現前了,那就是阿彌陀佛給你講《金剛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給你講《金剛經》。一定要對著《金剛經》本子念,那叫《金剛經》嗎?給諸位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金剛經》,這是活的《金剛經》,真的《金剛經》。活的、真的,你不認識,你只認識白紙黑字的死經本子,所以念《金剛經》都念死了,死在字裡行間,念到最後都變成佛呆子,那有什麼用處?只可以說有一點好處,比一天到晚在那裡罵人好一點,除此之外,你想想看,你還能得什麼利益?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諸佛菩薩講經說法什麼時候中斷過?這一句是代表有情說法。 再看下面一句,無情也說法。『溪光山色』,溪是溪水,小河流。這句話的意思,是從蘇東坡居士游廬山那首詩上來的,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這是講無情,無情也在說法。『無非全露遮那』,「遮那」是毗盧遮那,法身,清淨法身。這個就是毗盧遮那佛的清淨法身嗎?毗盧遮那佛是誰?是自己,不是別人。禅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毗盧遮那,梵語叫毗盧遮那,是自家的法身。 這兩句就是所謂情與無情說法從無間斷,你要是明白了,真正懂得了,你會了,你念佛的功夫也從來沒有間斷過,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諸佛菩薩說法沒間歇過,你聞法也沒間歇過,你念佛也沒有間歇過。你要是會了這個道理,會了這個方法,你這一生怎麼不成佛?你這一生怎麼不往生?不但往生,上品上生決定有分。大家聽了這個話,心裡如果羨慕,那你就得要放下,就得要捨,要捨得干干淨淨,你才能夠圓滿的得到。 演【蓮花化生者。】 『蓮花化生』是什麼意思?首先要明白「蓮」它代表的意思,佛法裡面常常用蓮花來表法。蓮生在污泥之中,花開在水的上面,佛用這個來表法,把污泥比作六凡世間,上面的清水比作四聖法界,蓮花開在上面,四聖六凡他都放下了,都捨了,這叫真清淨。如果你把四聖六凡統統捨掉,你就是蓮花化生。 演【從悟而迷,是為胎藏受生。】 凡是胎生、卵生、濕生的,化生裡面是一部分,決定是迷不是悟,所以六凡境界裡面,這個生態有四大類:胎、卵、濕、化。覺悟之後,這個悟是大徹大悟,是真正的覺悟了。真正覺悟,最起碼要把見思煩惱放下,確實捨掉了。見思煩惱通常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見惑,一類是思惑。見惑裡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真放下了,確實沒有了。思惑裡面,悭貪、瞋恚、愚癡、傲慢、對於聖教的懷疑,就是對於佛法所講的這些理論方法懷疑,這些也統統放下了。見思煩惱統統放下了,這個時候才叫正覺,覺悟了,所以佛法裡頭「悟」的標准是在此地。 說某人開悟了,開悟,他還有貪心,他還有瞋恚心,這個決定沒有開悟。悟了的人,決定沒有貪瞋癡,悟了的人,心一定是清淨的、平等的、慈悲的。所以從清淨、平等、慈悲,能夠檢查我們自己是不是真的開悟?如果還有人我的界限,沒開悟,為什麼?我執還在,沒有斷掉。如果還有高下之分,沒有開悟,決定是迷,沒悟!悟了的人,他的心是清淨、平等、大慈大悲。 騙人是造罪業,騙自己那是最愚癡之人。如果是自欺欺人,這樣的人果報是在三途,他怎麼能成佛作祖?哪一個佛菩薩是自欺欺人的呢?沒這回事情。別人怎麼做法,不管他,要緊的是自己應該怎麼修法。所以佛法,經典是教訓我們自己一個人的,與別人不相干;戒律是教我們個人遵守的,也與別人不相干,我們的心才能得到清淨。所以在境界裡歷事煉心,煉什麼心?就是把經論戒律統統拿來約束自己,這個標准是自己遵守的,不是給別人的,就煉這個。如果我學了戒律,處處拿這個戒律標准去衡量別人,「這個人破了戒,那個人不守規矩了」,我們一天到晚在胡思亂想,一天到晚在分別執著,結果怎麼樣?把自己毀掉了。這個就是佛法你會用不會用,會用的,成就自己,不會用的,決定毀滅自己,叫自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 什麼叫迷?什麼叫悟?迷的樣子是什麼?悟的樣子是什麼?自己總得要明了。覺悟之人,身心清淨,這就叫蓮花化生。所以在四種生態裡面,覺悟的人只有一種:化生,決定沒有胎、卵、濕,除非他故意裝那個樣子示現,那是為了利益眾生的方便,不是真實的。 演【時時者,即經中所謂,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也。】 這是講『時時』,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無論這個境界是順境還是逆境,身心總是清淨,決不為外境所干擾,這就是時時蓮蕊化生。我們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來鍛煉自己,這叫真修行。在一切時中,一切處所,我們求的是什麼?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那麼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不是蓮花化生?當然是蓮花化生,那是毫無疑問的。所以,從果上能夠看出我們現在如何來修因。 演【禽鳥指有情,堂院指無情,舉此二種,見情與無情,同成正覺也。偕音並彩,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處。】 顯示這個意思。「珍禽」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像《彌陀經》裡面所講的孔雀、鹦鹉、迦陵頻伽共命之鳥一類的,那些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庶鳥」是指我們娑婆世界的禽鳥,那是畜生道。「瓊院」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七寶宮殿,殊勝莊嚴。「茆堂」是茅蓬,是最簡陋的居住所在。從前出家人在山林之中,自己砍樹蓋一間小茅蓬,都是自己動手。四面圍牆多半都是用木材,也有用竹籬笆編成的,能夠避避風雨就如此而已,那是真正名副其實的茅蓬。這兩種是講無情。 『同成正覺』,這是《華嚴經》的境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大乘經上也常常說,諸佛如來初成道的時候,那個境界是一切世間「情與無情,同成正覺」。正覺是什麼?正覺就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本覺」。馬鳴菩薩說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是自性本具的德用。為什麼見到情與無情同成正覺?是因為他見性了,這一見性,真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一切有情眾生是自性變現的,是自性的相分,一切無情的眾生還是自性的相分,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就如同金與器一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試問問哪一個不是自性?哪一個不是種智?哪一個不是正覺?所以這個時候才真正顯示出,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也正是《法華》裡面所講的「百界千如」。這是一真法界裡面的真相,也是西方實報土的真實相。 諸位如果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就現前了。西方極樂世界如是,我們眼前的世界絕不例外,也如是。現在這個真實境界不能現前,是我們業障太重,迷惑顛倒!所以整個境界,我們見不到它的真實相。我們見的是虛妄相,虛妄相裡面是不平等的,是有高下的;真實相,沒有高下,決定平等。真實相要用真實心才能見到。我們這個虛妄的心想見真實相,那是見不到的;一定要用真心,才能見到真相。所以你要是得一心,就見到一真法界了。一心是能證,一真法界是所證;一心是能入,一真法界是所入。所以《彌陀經》跟《華嚴經》是一不是二,《華嚴》裡面講一真法界,這個經講一心不亂,得一心就得一真。 我們要想得到《大方廣佛華嚴經》,你把這一句彌陀念好,就得到了,真得到了,不但《大方廣佛華嚴經》你理解了,你入了那個境界。由此可知,小本《彌陀經》它的價值,在一切經裡面,我在講席裡面告訴諸位,這是一切經中第一經,諸位要相信!我決不是故意高抬這個經的身分,不是的,而是事實如此。不讀《華嚴》,你體會不到,讀《華嚴》之後,才發現這個經是第一經,是《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經》的結論。仔細再去看,原來善財童子就是修這個法門,一門深入,一生成佛。我們看修其他的法門,沒說看到一生成佛的,修這個法門,一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今天台中有個人打電話給我,問我:閉關怎樣修行法,是要念楞嚴咒,念許多經論嗎?我跟他講:你統統去掉,既然是閉關,要以了生死為第一。課誦怎麼做?我告訴他:一支香,一卷《彌陀經》,七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拜一百拜阿彌陀佛,就這樣做法,你閉關,關裡頭沒有事情,隨你的體力,你一天做得愈多愈好。我告訴他:一天決定不能少過四支香,最好能夠達到六支香到七支香的標准,換句話說,每天七遍《彌陀經》,七千聲佛號,拜七百拜佛,這是閉關起碼的標准。我說:你就這麼一直做下去,其他的經論、咒語統統把它放下,全不要理會,這才能成就。 聽說楞嚴咒能夠降伏魔障,阿彌陀佛不能降魔?我看楞嚴咒不但不能降魔,恐怕會招來好多妖魔鬼怪,恐怕你對付不了!能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就行了,就能成功。他要真正能聽我的話,把一切萬緣統統放下,照這個方法來修行,他三年,一心不亂不保險,功夫成片決定可以得到,決定可以往生西方,這是我們毫無懷疑的。除非你不肯照這樣做,你還是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身在關裡頭,心在關外,那就糟糕,那就沒法子,閉上三大阿僧只劫也沒用處。 疏【既得一心不亂,始知蓮華行樹,種種莊嚴,並非心外。】 前面的序文是蓮池大師作的,他作序文之後,又怕後人看不懂,所以大慈大悲再加以注解,再為我們講解。『既得一心不亂』,這是講前面一段文說的功夫成就了,然後你才曉得,所謂『蓮花行樹,種種莊嚴,並非心外』。悟一心之後,才真正知道「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正是前面所講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疏【何必耳聽金言,方是彌陀說法,娑婆印壞,始名淨土文成者哉。然則珍禽庶鳥,瓊院茆堂,何劣何優,何淨何穢,故曰西方在目前也。】 這四行的注解,《演義》裡頭還要加注子,真正是慈悲之極。我們看《演義》,前面這一段是總說,說明這注子裡面的大意。 演【既得四句。】 「既得一心不亂」底下這四句。 演【明,即此一心,即是淨土。】 是說明這個事實。 演【何必四句。】 「何必耳聽金言」底下這四句是說明: 演【不必往生,方成淨土。】 只要得一心不亂,哪個地方不是淨土?處處都是淨土。這樣說起來,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淨土?跟諸位說:有,確實有淨土。 演【然則四句,顯唯心境界,無差別相,等同一味也。故曰句總結。】 末後「故曰西方在目前也」,這一句是總結。這三行半的文字,裡面一共有四段,這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科判,學講經的同學要特別注意,你要有能力看出它的段落章法結構,然後才能真正明了它的思想體系。 演【印壞文成者,涅盤二十七雲:譬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 這是《大涅盤經》第二十七卷裡面所說的。古人鑄印,這個印不是刻的,是鑄的,他先做一個印模,這個印模是用蠟做的,然後才做泥的印。中國古時候,磚瓦上面印佛像、人像或者文字,都是用這個方法。他做個模子,把泥和在這個模子裡,然後去燒,一燒,當然蠟沒有了,泥燒干之後就變成瓦塊,土都在瓦上,這就叫「印壞文成」,從前人鑄印是這種鑄法。那個瓦放在窯裡面燒,燒成之後,蠟已經燒掉,文成就了,它的模型成就了。這個比喻什麼?底下有說明: 演【以喻凡夫現在陰滅。】 『陰』就是中陰身。我們俗話說,現在人死了,這個「陰」就是靈魂。 演【中有陰生。】 靈魂離開了身體。 演【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行人,此土陰滅,彼國陰生。】 取的是這個意思。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是這個身體去,是我們的神識去。我們這個身體在此地壞了,我們的神識在西方蓮花化生,是這個意思,取這個比喻。 演【須知垂終自見坐金蓮身,已是彼國生陰故也。】 諸位要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我們講臨命終,其實他並沒有命終,他看到佛來接引,跟著佛走了。我們這個地方凡夫肉眼看到他死了,其實他並沒有死,而是跟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所以,凡是往生決定是活著往生,不是死了往生的。死了,他要投胎,他要輪回,那個事情就麻煩大了。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往生的,預知時至,見到佛來迎接,有種種瑞相,這些瑞相都在他沒有斷氣之前所顯現的,這是講「垂終」,垂終是還沒有終。還沒有終,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佛來接引,見到自己蓮花化生,這個時候就已經到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淨土。 演【成論明極善極惡,俱不經中陰。】 『成論』就是《成唯識論》,《成唯識論》上也這麼說。『極善』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中陰身,『極惡』之人墮阿鼻地獄,也沒有中陰身,『俱不經中陰』。換句話說,除極善、極惡之外,統統都有中陰,中陰通常停留的時間是四十九天,佛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所以一般人過世做七,都是根據《地藏經》上所講的來做。極善、極惡之人雖然沒有中陰,我們為他做七也好,給他培福。好處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有好處?《地藏經》上都說得清楚明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資料恭摘: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十八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28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