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30集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十七頁: 序【蓋繇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 昨天我們講了這三句,今天再繼續看底下這段一文: 序【生彼不離生此。心佛眾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故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這一段總結含義非常的深廣,我們應當要特別注意,無論是解與行,都有很大的幫助。 演【生彼生此者,既到無生田地,則其淨土已無彼此。】 這兩句話是從理上講的,確實是如此。無生忍,前面說過,一心才能夠證得,一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既然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哪裡還有彼此?如果有彼此,那就是有分別,那就是有執著,那就不是一心,也不是淨土,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換句話說,我們自己念佛功夫有沒有進步,念的得力不得力,都要從這些地方來勘驗。就是我們在一切境緣之中,分別心有沒有淡幾分,執著妄想有沒有比過去輕一些,這裡才能見到功夫。 可是事有沒有娑婆?有沒有極樂?有的。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無礙。念到一心,西方是淨土,此地也是淨土,因為你在一切境界裡頭都不染著,所以無有一處不是淨土。也許同修要問:既然全是淨土,那我何必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起這一念,那就證明你沒有證得淨土,為什麼?你還有彼此之分,你這個妄想分別執著並沒有打掉。 演【游神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 『剎』是講諸佛的剎土,事上確實有。只要你證得一心,就有無量無邊的神通,可以在一彈指之間分身無量無邊的剎土,因為無量無邊的剎土沒有離開自己的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演【孕質九蓮,匪逃乎剎那際內。】 這是講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一邊是蓮花化生。『九蓮』是講蓮分九品,這是各人功夫程度上顯出的差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剎那之間的事情,所以才說: 演【彼即是此,此即是彼,彼此無分,雲生彼不離生此。】 這一句意思很深。十方世界確實是無二無別,一味清淨,這種境界初得理一心就見到了,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可是從初住往果地,還有一段相當的距離,在這種情形之下,西方世界修學特別的方便,容易成就。因此,十方世界的菩薩沒有不選擇極樂世界的,道理就在此地。這個是說,一切境界在你心中固然是一味平等,可是增上緣不相同,西方世界有特別殊勝的增上緣,能夠幫助你既快速又穩當的成就。在這個境界裡面,決定沒有此土彼土之分,如果還有這個念頭在,那就不是理一心不亂,不是實報莊嚴土。 演【心佛眾生一體者。】 『心、佛、眾生』,這三樣合起來就是整個法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它是一不是二。心是講能變的理體,佛與眾生都是心變的。 演【佛者果德之稱,眾生穢惡之號,心者靈明之體。】 『靈明之體』,在覺悟的時候就叫『佛』,在迷惑顛倒的時候就叫『眾生』。「佛」是說的心,覺心,「眾生」是講的迷心,迷悟都是它。我們現在是在迷,不是在悟,現前最要緊的是如何破迷開悟,返妄歸真。 演【念佛未至一心,心不是佛,佛不是生,判然不一。】 我們今天講的十法界,四聖不是六凡,六凡不是四聖,這是我們現前的境界。如果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那就進入一個真實的境界。 演【今既念佛即是念心。】 這才是一心。 演【則返本還源。】 『本』是本心、本性。『源』是本覺。『反本還源』的時候,他心是一心,一心裡面沒有二念。 演【不見生佛假名。】 『生、佛』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為什麼不是佛法?佛法是覺法,二就不覺,就迷!所以說二法不是佛法。覺一定是一,因為覺裡面沒有分別執著,離一切分別執著才是覺;執著這一切分別,這是迷。『不見』就是不執著了,再沒有這個錯誤的見解。 演【惟一妙明,周遍法界。】 妙明真心是一心,這個心非常的廣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你妙明真心所現之物,所以說『周遍法界』。 演【以即佛之生,念即心之佛,無二相也。】 這就是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不念?念,天天念佛,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從來沒有間斷過。為什麼說無念?『無二相』。不執著能念之心,也不執著所念之佛,不但不執著,連分別的心都沒有,這時候才叫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六歸了一,一即是六,六即是一,《華嚴》所謂「一多不二」,這是真正的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下面是教給我們用功重要的原則: 演【中流兩岸不居。】 兩邊都不執著,這才是一心的境界。 演【苦域是此岸,樂邦是彼岸。】 『此』是指娑婆世界,『彼』是指極樂世界。這兩個地方要是以我們凡夫來觀察,那真是苦樂懸殊,完全不相同。在一心不亂的人,這是講到理一心,他們的看法當然是不一樣,這兩岸是平等的,那不是我們的境界。 演【非苦非樂是中流。】 兩岸我們要放下,中流也要放下。『中流』是代表中道,正是所謂「兩邊不立,中道不存」。因為你落在中道裡面,你還是有住,你的心還是有執著,心裡面還有東西,還是不清淨。《般若經》裡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還住在中流,怎麼行?你還住在中道、還住在第一義谛,那還是不行,應無所住。這種境界,雖然比凡夫高明,比二乘人高明,但是他不見性,他不能開悟,他還是有障礙。 演【念佛未至一心。】 功夫沒到一心。 演【中流兩岸,截然不同。】 這個界限清清楚楚,它有界限的。界限從哪裡生?從分別執著裡面生的。這個境界從什麼地方現前?是從念頭上現前的。《起信論》說過:一切法都是以念為體。從我們心念而生的。 演【今既生彼不離生此。】 知見圓融了,所謂圓融就是當中沒有界限,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才叫知見圓滿、知見圓融。這個時候: 演【則不見彼岸,不見此岸,並不見非彼非此之中流。】 『彼岸、此岸、中流』,事相決定是有。不能說這個事相沒有,事相決定是有,而是你心裡面再不會在這裡劃界限了,換句話說,極樂世界你沒有樂受,你心清淨的,縱然在阿鼻地獄,你沒有苦受。我們要問:地獄、天堂有沒有?有,這個境界確實有,可是你在這個境界裡頭一味感受,你的感受是相同的,也就是苦樂憂喜捨你都不受,你這個心多清淨!不是沒有境界,境界是有的,娑婆、極樂是有的,你在娑婆世界沒有苦受,在極樂世界也沒有樂受,甚至於不苦不樂的受你也沒有,這真正是自在,這叫做正受,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亂。 大師引用古德的一首詩,這個詩裡面就藏著很微妙的禅機,可以做這一句的注腳: 演【古雲:海藏多羅一葉舟。】 這是比喻,大海裡面有這麼一艘小船。『多羅』就是貝多羅樹,『一葉』是形容它不大,小船。 演【不居兩岸不中流。】 這船在哪裡?它沒有靠兩岸,也不在水裡面。這在以前真是不可思議,現在不希奇了,飛船、太空船不在兩岸也不在中流。 演【一篙撐出虛空外,惹得春風笑點頭。】 這個境界比我剛才講的又高了,因為我們現在的飛船還在虛空裡頭,還沒有超越虛空外,它這是超出了虛空,這個不可思議!這首詩是形容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但不染六凡,連四聖的境界他都不染,這是超出了。超出四聖六凡,這是十法界,那他在哪裡?不得已再給它立一個假名,叫一真法界,他在一真法界,淨土法門裡面所說的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是屬於這個境界;換句話說,絕對不是同居土、有余土。可是極樂世界奇妙,妙在凡聖同居土的眾生居然也有這種受用,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謂是難信之法就在此地。這一段是說序文當中的大意。再看底下一段疏文: 疏【承上殊因妙果,正繇念佛至於一心。】 希望大家把這一句要牢牢的記住。『因』是講修因,你所修的是非常殊勝之因。『果』是說果報,是指前面的兩段序文。『殊因妙果』統統是由念佛到一心不亂。 疏【則念極而空,無念之念,謂之真念。】 這裡面意思有相當的深度。 演【念極而空,約修邊說。】 『約修邊說』,就修行這一方面來講。念到極處,空了。空了是什麼?能念所念都放下了,換句話說,把你的心意識念掉了。『空』,空個什麼?空了心意識。心意識沒有了,一心就現前了,正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所說的「捨識用根」,唯識學裡面所講的「轉識成智」。這一句佛號真有這麼大的作用?給諸位說,一點都不假,問題在你會不會用,會用決定成就。這個成就,像經上所講的,了不起的成就,一生成佛。 我們一天到晚在生活裡面起心動念,你想想那些念頭是不是分別心、執著心?分別心是第六意識,執著心是第七末那識。分別執著才現前的時候,馬上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決定不叫分別執著心相續,這就叫功夫,這就是轉識成智。不用分別心,你所用的是樣樣明了;決不是說我不用分別心,我眼睛看外面就一塌糊塗,沒這個現象。你用分別心見外面一切色相,是第六意識見,是眼識見;你不用分別心,見外面色性,叫妙觀察智。我們沒有能力轉識成智,用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佛號來幫助你轉識成智,這個真是妙絕了!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找不到這麼一個妙法。 於一切境界才起執著,要曉得執著是末那識,這個念頭才起,立刻又轉成阿彌陀佛,不叫妄念相續。因為有執著,一切法都不平等,離開一切執著,哪一法不平等?剛才講了,西方跟娑婆平等的。為什麼?你在西方世界沒有樂受,你在此地沒有苦受,你的感受是平等的,平等智現前。這個平等是真平等,為什麼?極樂世界七寶樓閣,黃金為地,是你自己識心所變的,我們現前這個境界,泥沙瓦礫也是自己識心所變的。換句話說,能變的沒有兩樣,能變是相同的,所變境界差別在哪裡?能所不二!現在科學家逐漸逐漸也明白這些道理,科學的昌明對我們佛法的理解,確實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我們才真正明了萬法確確實實是一如,是不二的,所以在一切境界裡頭不應該起分別執著。這是念到極處,就是把分別執著妄想空掉,全都斷掉了。 疏【又念體本空。】 演【念體本空,約性邊說。】 這一句是就體性這方面說的。『念』的體是真心,真心裡面無有一物,六祖說「本來無一物」,所以說它『本空』。這個空跟前面念極而空,這兩個「空」字意思不一樣。前面這個空當作無講,這個空是有,不是無。《心經》裡面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跟《心經》裡面講的空字是一樣的,不當作無講,它是有。有,為什麼說空?因為它沒有跡相。它是真有,它沒有跡相,我們六根沒有辦法接觸得到,眼見不到,耳聽不到,連心裡想也想不到,因為它裡頭沒有想,它沒有念頭,它有沒有呢?有,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這個空叫真空。 疏【念實無念,名真念也。】 這個地方把『真念』從兩方面來說明、解釋,希望我們真正能夠明了體會到這個念佛什麼叫真念。 演【無念之念,是終日無念,終日念佛也。】 『終日無念』是無妄念,不是不念佛。終日無念,好,佛不念了,一天到晚打妄想,諸位想想對不對?「無念」是無分別執著妄想,沒有這些念頭,只有什麼念?只有佛念。一天到晚就是阿彌陀佛,『終日念佛』,這一句佛號決定不中斷。初學的人實實在在不容易到這個境界,這個是要有恆心、要有毅力。我們一般人的功夫不能成就,實在說是懈怠放逸,這是業障、這是罪障,使我們的功夫不能成就,常常把佛號忘掉了。現在科學工具發達,我們應當盡量利用它,最方便的就是錄音機,你常常放佛號聽,提醒自己。現在錄音機很便宜,可以幫助我們提醒我們,佛號只要相續不斷,妄念自然就不會起來;心中沒有佛號,必定起妄念。譬如用電視,你還得看,還得坐在那個地方;小錄音機裝在身上,行住坐臥都不礙事,真正是方便極了。所以這些科學工具,有許多我們可以利用,幫助我們念佛。這是我們要曉得,什麼叫無念,什麼叫念佛,意思一定要搞清楚。 演【念實無念,是終日念佛,終日無念也。】 一天到晚念佛,一天到晚沒有妄念,那個功夫到了極處,就是這句佛號雖然一天到晚掛在嘴裡面,六字洪名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連這句佛號的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那就到一心不亂。如果對這一句佛號還有分別執著,其他的一切妄念沒有了,這叫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決定往生。我們念佛,最初就要求得這個階段的成就,這是第一個階段的成就。我們執持名號,分別執著這個名號,把其他一切世出世間的事那個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就是功夫成片。雖然在淨土裡面講,這不是什麼高的功夫,但是預知時至、生死自在可以做到。到了這一階層之後,我們壽命、業報之身還沒盡,大可以利用多余的時間把自己的功夫再向上提升,提升到一心不亂,不要止於這個境界,這樣才好。 演【又此二義,亦乃相須。】 『相須』是相輔相成,互相幫助。 演【由念極而空,方知念體本空,工夫不到,不悟本體也。】 『悟本體』,就是禅家所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淨土所講的「理一心不亂」。這不是我們憑著胡思亂想能夠得到的,一定要功夫到家才行。功夫到家,前面一再跟諸位說,要放下,要捨;有一樁事情放不下,都是嚴重的障礙,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自己的修行不能成就,不要說一心不亂,連功夫成片都做不到,原因在哪裡?放不下,這是我們的大病。放不下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如果要想超越生死輪回,就得要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愛。經上講得很好,「愛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輪回,為什麼有六道輪回?貪愛太重;「念不一不生淨土」,一就是一心。功夫成片雖然沒到一心,不是真正的一心,但是接近一心,是相似的一心,所以他也能生淨土。所以不捨、不放下,我們這一生又要空過了。 學佛,聽經、念佛,如果不能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等著來生來世還繼續干,為什麼?沒法子超越輪回,沒有辦法往生淨土。也許諸位要問,來生是不是比這一生要進步一些?不見得。也許比這一生更迷惑,怎麼知道?因為你現在在此地,你在這個地方坐了一個半鐘點聽經,你不是這一生才學佛的。你多生多劫之前生生世世都學佛,在無量劫中親近諸佛如來,不知道親近了多少。親近那麼多諸佛如來,今天還落得這個樣子,為什麼?就是因為你放不下。親近佛有什麼用?放不下有什麼用?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這個我不忍心放下,換句話說,六道生死這麼苦,我不忍心離開,那有什麼法子!極樂世界再好,是想去,這個地方不忍心,這個不忍心就叫你生生世世生死輪回,永遠沒完沒了,這就是無明,就是愚癡,就是業障,這就是情。 佛法要把情轉變成智慧,所謂智慧是理智的感情;情是愚癡的智慧,迷了智慧。你今天是放不下,不忍心,你憐憫他,想幫助他,你自己本身沒有能力。現在暫時離開他,學成佛作祖的本事,這一身本事學成之後,倒駕慈航來幫助他,這才真正收到效果。所以我們這一生不求解脫,要到什麼時候?這一生不往生,你還等到哪一生?何況生生世世未必有因緣遇到佛法,更難得的是遇到正法,實在不容易。 有許多學佛的同修,有的是我初次見面,我就問他:你學佛多久?他說:我學了好幾年。有沒有聽過經?有。在哪裡聽經?在行天宮,在媽祖廟。可見得正法不容易遇到!他把那個也當作學佛。一貫道也講《金剛經》、也講《心經》。上一次我跟諸位說了,有一個同修送了一本《金剛經》的注解、《心經》的注解給我看,那個注子簡直是胡說八道。經文是沒錯,可是他講的完全不是這個事情,這個不得了!這造的罪業太重太重,斷絕一切眾生法身慧命。由此可知,正法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要想功夫到家,一定要統統放下。所以菩薩修行法裡面,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捨,就是放下。心裡面對什麼事情都不牽掛,布施波羅密就圓滿了。圓滿的放下就開悟了,就得到一心不亂。這是講功夫到家,你就能開悟。 演【又由念體本空,方得念極而空。】 這就講相輔相成。我們今天明白這個道理,曉得真心裡面無有一物,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樣我們才肯放下。不明白這個道理,要我放下,為什麼要放下?為什麼要我捨?我捨了,你得去了,他不能相信!理真的明白了,這才曉得放下有這麼多的好處,有這麼多的利益,這才肯放下。也正是古德所說:好事不如無事。做好事是放下了,沒放得干淨,我還有多少好事沒做完,還有牽掛,藕斷絲連;無事是真斷掉了。 所以龐居士那一招真是給我們當頭一棒。他是一個大富長者,他那麼多金銀財寶不去做好事,他把它丟到水裡,統統不要了,這叫斬草除根,一絲不掛。如果是發心去做好事,到處去布施,你想想看,豈不是藕斷絲連,不干不淨。捨要捨得干淨,要捨得痛快,這是真正修行人最好的榜樣。他這種行持就是現身說法,做給我們看,使我們覺悟到這樣才叫做放下,才叫做布施,才叫真正一了百了,難怪他一家人成道。我們曉得這個道理,我們真肯做了。所以,理可以幫助你的功夫,理解能幫助你修行,修行功夫又能幫助你理解,相輔相成。 演【本體不空,縱念不空也。】 這兩句話又怕你著空了,前面說「又由念體本空,方得念極而空」。空與不空是一不是二,如果有一個「空」,還有一個「不空」,諸位想想這又是二法,二法就錯了。二法,分別才有二,不分別哪有二?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空與不空俱不可得,這才叫真念。 說到這個地方,我再把這幾句做一個總結。真念佛,就是以清淨心念佛。如果你心裡還有一絲毫牽掛,你就不叫做真念佛,這個標准太高了。我們現在打佛七,一天念到晚,都不是真念佛,都有牽掛。這是祖師在此地給我們訂的真念的標准。什麼人真念佛?理一心不亂的人是真念佛。幾時我們念佛念到功夫到家,念到見到本體,往後這個念佛都叫真念。換句話說,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個個人都是真念,因為他們符合這個標准。 底下這一句講生無生,「生彼不離生此」,跟我們談這個問題: 疏【生無生者,達生體不可得,則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是名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如後教起中辯。】 將來講到後面玄義「教起因緣」裡面,還要詳細的來討論,這個地方是略說。《演義》裡頭也有一段注解: 演【達生體不可得者。】 『達』是通達,真正通達生的體性不可得。這是什麼意思?這個地方簡單的解釋: 演【由心空故。】 本來無一物。 演【大地平沉,虛空粉碎,推求五陰色心,了不可得也。】 這幾句話表面上看很淺顯,可是意思太深太深。《金剛經》上也有這個意思,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說法不一樣,《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果你知道三心不可得,你就能夠悟入真空之理。用現在的話來說,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都是『五陰色心』所變現的。 所以阿羅漢他證得九次第定,悟入人我空。換句話說,他真正徹底明了一切法裡頭無我,雖然無我,但是他以為還有法,法是五陰,「我」是沒有,但是色受想行識這個還有,所以阿羅漢我執沒有了,法執猶存,他不能開悟。所以,他的心沒空。阿羅漢的心沒空,《楞嚴經》上有證明,佛說阿羅漢的境界,說他「內守悠閒」,他沒空!他還內守悠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末後這句話說得好,他守什麼?守虛妄的一種抽象的概念,根本沒這個事情,法塵分別影事,實在是很冤枉!所以他的心不空,換句話說,他沒有放得干淨,我執是放下了,法執沒放下。 要是說真相,真相是『推求五陰色心,了不可得』。動植礦是五陰色心變現之物,動植礦是假的,都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無自性,沒有自體,所以說當體即空。「五陰」也是因緣所生法,也不是真的,同樣一個道理,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菩薩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緣生性空」,性就是體性,體不可得就叫做空。那個境界是什麼?就如同夢境一般,跟夢境完全是一樣的。我們在作夢的時候,夢裡面有,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醒來之後,你在夢裡所得的那些東西,你帶出來沒有?你哪一樣東西帶來了?幾時我們能把現前的境界完全看成是一個夢境,你就自在了,真的得大自在。為什麼?得失的心沒有了,捨掉了,得失心無了,得失心空了。所有的煩惱都是從患得患失而來的,你沒有得失心,你就沒有煩惱,就得大自在。 曉得一切法如夢幻泡影,真的,確實是夢幻泡影,你就隨緣度日,像普賢菩薩所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罣礙,沒有障礙了,沒有一法不可以隨喜。功德是什麼?成就自己的覺觀,成就自己的無量覺。在一切法裡頭,不是用分別心,而是用觀照。像《心經》裡面所講的「觀自在」,他照見一切法的真實相,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求五陰色心了不可得,《心經》上也是這麼講的。這心開意解,真正離苦得樂了,「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也都沒有了,也都空掉了。這是智慧,達是智慧通達,以智慧觀照,照見事實的真相,然後「則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注子裡有說明: 演【不生而生者,如以不生為不生,非真不生也。】 為什麼?落在相對的裡面。有一個『生』,一個『不生』,又是二法,要曉得「生」跟「不生」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正的不生。所以此地講「生即不生」,不生就是生,生就是不生,這才叫「真不生」。下面他老人家引永嘉大師《證道歌》上一句話來證明: 演【故永嘉謂: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等。】 前面兩句是假設一個問的詞句,哪一個沒念?哪一個沒生?如果講到真實的,真實的是生與不生統統沒有,『無生無不生』,生不生兩邊都離開。兩邊離開、兩邊都是,這才是事實的真相。所謂是雙遮雙照,永嘉大師用的這個是雙遮,兩邊都離開,無生亦無不生,生不生統統沒有,真清淨。說生即不生,不生即生,這是雙照。事實存不存在?存在,兩邊的相存在。雖存在,兩邊之理沒有,理上決定沒有,相有理無!既然相有理無,這個相是幻相,不是真相,所以相是虛妄的。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我們應該要好好的記住。 所以在一切相裡頭不要認真,不要執著,要有智慧來觀照,決不能夠迷惑。你如果是與諸佛菩薩相處,這個事好辦,都不著相,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華嚴境界。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要跟六道凡夫相處,那就不行了,只能夠到理事無礙,事事還是有障礙。你到了無礙,對方他有障礙,得遷就他。菩薩要恆順眾生,你查查經上,哪個經上說眾生恆順菩薩的?沒有。有沒有說眾生恆順佛的,沒有;只有佛菩薩恆順眾生。如果眾生要恆順佛菩薩,那眾生就成佛了,就成菩薩了,他就不叫眾生。 所以諸位一定要明了,菩薩要恆順眾生,菩薩跟眾生相處是事事有障礙,但是理事無障礙。事事是有障礙,為什麼?眾生有分別有執著,不得不遷就他。譬如眾生說雙耳垂肩這個相好,佛菩薩恆順他,就變這個相,其實佛菩薩境界裡頭,一切心清淨,一切法平等,有什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沒有!可見得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恆順眾生。你覺得這個相好,就示現這個相,其實好壞沒有標准。 古今中外說好壞的標准都不一樣,我們大眾坐在一起,看到講堂這個布置,我們每個人觀點也不一樣,有人覺得這個布置不錯,有人不滿意,標准不一樣。其實根本就沒有標准,什麼叫標准?是你自己分別執著妄想裡面建立的。真實法裡頭統統沒有這些,一切都沒有了,那就是事事無礙。只要你有建立,那菩薩就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除這個辦法,沒有第二個辦法。所以才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雖然恆順隨喜,要覺,不能迷,覺而不迷,這叫做佛法。這個道理很重要,決定不能錯會了佛法,不能錯用了佛法。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資料恭摘: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三十集) 1984/12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