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為菩提


 2010/2/7    熱度:1990    下載DOC文檔    

我們看第三段的總結:“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所以我們要判定一個人他是不是開始成就大乘的功德,是以他是不是發起這樣廣大的心願來安立。那麼我們要判定這個人是不是已經失掉了大乘的功德,也是以離開此菩提心來安立的。所以我們的修學,你的行動可以緩慢,你可以暫時不采取利他的行動,但是你的心量是一定要早一點發起。在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講到一句話說,諸法無性,境隨心轉。心為名利,一切法趨名利;心為菩提,一切法趨菩提。這句話大意就是說,當我們去造一個法的時候,你去做布施,這個布施到底會對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影響不決定,到底是一個很大的功德還是一個很微小的功德,不一定。那麼誰做決定呢?

境隨心轉,就看你當時在布施的時候你的動機是怎麼樣。你為了你的名利,為了你的私心而去布施,這個是一種雜染的果報。你真正為了要成佛,為利他的心去布施,那麼成就的是一個大乘的菩提的功德。

有關這一點,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講出一個譬喻,他說佛陀跟魔王的差別。他說為什麼佛陀在因地的時候做很多的布施的善業,結果他變成一個萬德莊嚴的佛陀?魔王在因地的時候,他也供養一個寺廟,他也做了很多很多的無遮的供僧大會,也做了很多護持三寶的善業,為什麼這個善業跑到魔王的心裡面變成一個雜染的魔王的果報?同樣一個善業跑到佛陀的心中變成萬德莊嚴,跑到魔王心中變成了一種雜染的五欲的果報?為什麼呢?印光大師說,這就好像牛跟蛇的譬喻。牛跑去喝水,結果它因為一種慈善的心,這個水跑到牛裡面變成牛奶。蛇也跑去喝水,但是蛇有一種嗔恨的害他之心,所以水跑到蛇的腸胃轉成毒液。那麼為什麼同樣的水,在牛當中變成牛奶,而在蛇當中變成毒液呢?因為心態不同。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他影響到你所修的善法可能會變成一種五欲的雜染果報,或者變成一個大乘的莊嚴功德。這是因緣的一個根本。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