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33集


 2015/5/7    熱度:1256    下載DOC文檔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十一頁,序文第三大段「感時」,這一段也分三小段,請看序文:

  序【奈何守愚之輩,著事而理無聞;小慧之流,執理而事遂廢。著事而迷理,類蒙童讀古聖之書;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

  前面兩句是法說,後兩句是比喻,我們一看就明了。前面將淨土法門的殊勝都為我們說出來了,在這一段大師有很深的感懷,那就是這樣殊勝希有的法門,能夠深信修學的人太少了。換句話說,多多少少學佛之人當面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這一段是「總歎」。我們先看什麼人是守愚,守愚之輩是指哪些人?

  演【守愚之輩者,愚亦不能障道,故雲人一能之己百之等,而過在守字,乃高推聖境,畫地自限之輩。】

  這一段解釋對我們來講真是當頭一棒,希望這一棒能把我們打醒,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很愚癡,自己不能成就。祖師跟我們說:愚沒有關系,愚並不能障道。這樣說起來,愚也能學道,愚也能夠證道,這是真的,一點不假。淨土法門裡面確實有很多是愚夫愚婦,他都能夠往生,甚至於還有一個字不認識的,他還能夠上品上生,這在《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都有,可見得愚不怕!愚怎麼樣?要發憤努力、精進不懈。古人說: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那個愚人是:人家學一遍會,我學十遍;他學十遍會,我學一百遍。只要肯下功夫、肯努力,沒有不成就的。

  古今中外那些成就之人,不一定個個都是上根,不一定人人都是聰明人,可以說一半以上都是愚人。他肯努力、肯學,方法又恰當,他成就了。愚人不能成就,過失在「守」,守在這個位子,不敢再往前進,他就不能成就了。二乘人不能見性,他的過失也在守,「內守幽閒」,所以他不能明心見性,不能回小向大。『高推聖境』,諸佛菩薩境界太高,不是我們能做得到的,不是我這一生能學得成的,只要有這麼一個念頭,他就不能成就,這就是『畫地自限』,大地沒有邊際,他在地上畫個界限把自己范圍住,這是比喻守愚之輩。

  其實,佛法的修學比世間任何法門都容易。世間法的成就,得要靠因緣,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好,不容易求到,惡也很難排除,這裡面有果報。佛在《法華經》裡面說,「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要改變果報,談何容易!可是要修行成佛,不難!為什麼?因為佛性種子人人具足,這個本錢你有,缺乏的是緣。換句話說,你缺乏的是信願持名,只要具足這三個條件,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這樣看起來,成佛確實比辦世間任何事業來得容易,只要自己肯努力,一門深入。如果你發大心、修大行,像《觀經》裡面所講,「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發大心、修大行。勸進行者就是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講解給別人聽,勸別人學佛,我們今天講弘法利生,這是大心菩薩所作的。我們自己是不是個大心菩薩?這就問自己,你肯不肯發心?

  愚癡不怕,程度不夠也不怕,甚至於年歲老大也不怕,怕的是你高推聖境,畫地自限,就怕這個。今天修學比過去方便很多,尤其是愚人,真正有福了。從前愚人苦,聽法師講經聽一遍記不得,如果請法師再講一遍,不容易。現在有錄音帶,法師講經把它錄下來,我這一遍聽了沒記得,不要緊,我放錄音帶再聽一遍,還記不得,我再聽一遍,就像此地所說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一遍聽會,我聽一百遍。果然有這樣的毅力、這樣勤奮,愚癡之人也能變成上根利智。把經文的意思聽清楚、聽明白,勸進行者就是講給別人聽,那你自己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講的不是人家的言語,真正把道理聽懂了。這樣學法的時候,你自己在講台上也是活活潑潑,不會顯得很呆板。這是現在愚人有福了。

  現在愚人這個福報,比從前古代的時候那些愚人,不曉得要大多少倍?從前人聽老師講,聽一遍不懂,就請求學長,請那個聰明人、那個一遍就會的,請他來幫個忙,那也得要求人!人家好心,好,幫你忙,再解釋給你聽,那就很難得了。所以現在我們要盡量利用科學的工具,使我們的愚變成智慧。愚不怕,愚不會障道,只要不守愚,往往愚人的成就在聰明人之上。所以古人常說:聰明反被聰明誤!被自己的聰明耽誤,他不肯努力精進,最後比不上愚人的成就。

  因此,修學貴在一門深入,開頭一定要學一樣,要把這一樣東西學得熟透,為什麼?唯有熟透了,才能提得起觀照功夫。所謂觀照功夫,就是把你所修學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上,用在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用在處理世間一切事務上,這就叫做觀照功夫,這樣學佛就學活了。活學活用的佛法決不在多,多了就功力不夠。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經上下功夫,一門深入。

  我過去做學生的時代,學經的時候,我自己就有一個做法,那就是學一部經,這一部經一定要從頭到尾講十遍,不講十遍,絕不學第二部經。十遍講下來,雖然不能說熟透,也相當的熟,自己能得受用;再學第二部,事半功倍,容易多了,因為有底子,有基礎了。第一部沒有基礎、沒有底子,學起來很吃力。可是每一個人都要經過這個步驟,都要通過這個難關,只要第一關過了,以後就愈來愈容易。

  至於說我將來要決定一個法門,一生要在一個法門上成就,不必一開頭就決定,學個十部、八部之後,然後再決定一門深入,那你的信心就更足,不容易被外境所轉。因為你單單只學個一部、兩部,有的時候會被境界所轉,聽說這個大經好,那個經也不錯,心就動搖了。果然不為外境所動,這一門決定成就。這是說一些守愚之輩,完全著了事相,不明究理,所以自己限制自己,這是第一類。第二類是小慧、狂慧之人:

  演【小慧之流者,學般若菩薩,須求大智慧。】

  小慧之流,特別是指學般若的菩薩。學般若菩薩,須求大智慧。

  演【小慧者狂慧也,偏慧也,非真智慧。】

  『小慧』是講狂慧、偏慧,不是真慧;這個特別是從般若下手的。諸位要是讀一讀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你就明白了。《金剛經》自古以來,講經的法師對它都十分的慎重,不輕易講的,為什麼?怕人誤會了,怕人聽了之後,走上斷滅空的道路。一切都空,空了,那還有什麼好學的?這種智慧是狂慧。當然裡面也包括世智辯聰,那是偏慧。不是偏在一邊,就是狂妄,這些人不是真智慧。真智慧的人,是理事圓融、理事無礙、理事雙運,同時的修學,不會只顧理而不顧事。在事上才能顯出理,依理才能成就事。如果執理廢事,古大德常說,沒有不墮落的。不如著事而廢理的,他著相修行,他還能得個小果,那些執理廢事的人必定墮落。古德常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這是守愚之輩,「不可執理如芥子」。執理廢事的病,諸佛菩薩都沒辦法救。

  演【又此二人之病,在執著兩字。】

  守愚跟小慧,他們的病根就是在執著。

  演【故經雲: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這也是道出佛陀教化眾生的本意,眾生是處處執著,不是著空就是著有。什麼是佛法?佛法無非是引導這些執著的人,突破執著,超越執著,使他成就。佛法自始至終都是破執著,尤其是般若經典所顯示的。

  疏【上言佛慈雙被智愚,今言眾生不體佛意,有善教,無善學,故可歎也。】

  這是蓮池大師不勝的感歎,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教化眾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像孔老夫子有教無類,現前這幾句話是說眾生不能夠體會佛的意思。佛確實善教,是一位最好的老師,他有最高的智慧,有非常圓滿的教學技巧,我們今天所講的高明的教學法,這樣一個好老師,真正是難遇到!佛慈善巧,我們在經論裡面是處處都能夠見得到、處處能夠體會到,過失在哪裡?過失就是學的人他不會學,不善學!有好老師,沒有好學生,好老師雖然有道、雖然有法,也沒有辦法傳下來,沒有傳人。我們讀了這一節之後,自己總得要明白,佛陀真正的傳人,不一定要很高的智慧,不一定要聰明利根,像我們這個樣子也行,為什麼?愚不能障道,問題是我們善不善學。人一能之己百之,這個就是善學,那就沒有學不會的,這一生沒有不能成就的。

  今天上午,有個台大的同學到我這裡來訪問,他們也有個小團體,也常常在一塊研經,我就問他:你們研究的宗旨是什麼?宗旨、目標、方向,他都說不出來。我說:跟誰學?他們常常請不同的法師大德來講東西,一個老師一條路,十個老師十條路,太難太難了!所以我就勸他,如果常常在外面請法師大德講演,不如專門請一位法師長時期指導,修學才有成功的可能。我就舉個例子,一年當中聽十個人講經說法,學十樣東西,不如以一年的精力專學一樣東西。唯有一門深入,才能徹法底源,真正做到一經通一切經通。

  今天十五元宵節,月光圓圓滿滿,諸位能夠犧牲佳節到此地來聽經,希望你能在佛法、在智慧功德上圓圓滿滿,圓圓滿滿一定要一門深入,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就告訴他,我們現在這個道場專講《彌陀經》,星期天專門念佛,這部《彌陀經》講完,從頭再來,周而復始永無止盡。諸位想想,這個學法自己有沒有進步?如果沒有進步,停在這個地方,你這個經講了一遍,第二遍講的跟第一遍一樣,誰還來聽?不來聽。講十遍十個樣子,講一百遍一百個樣子,遍遍不相同,來聽的人是次次都有悟處,每一次都能得到利益,沒有一天空過,那他一定要來!有些人認為,《彌陀經》講過一遍,再講第二遍,這些人還來聽嗎?不來聽了,換別的經!自己不能成就,也誤了別人。由此可知,一門深入真是具足無量的功德。所以我們要體會佛祖的意思,要懂得什麼叫善學。

  古大德的道場,有獨特的道風、學風。我們專研一部經是學風,每個星期天念佛是道風,學風與道風才能夠建立。今天換這樣,明天換那樣,那就是盲無目標,盲無宗旨,道與學都失去,這就很可惜。譬如學禅,以《六祖壇經》為主,一遍一遍參究,每個星期天大家一起靜坐,也能建立道風、學風。最怕的是今天張三、明天李四,那個麻煩就大了,白白的浪費寶貴的精力、時間,到頭來一事無成。

  疏【守愚者,愚而甘愚。】

  『甘』是甘心,他甘心情願,不願意突破,這也是一般所講的自卑感,自卑感太重,對自己失去信心。明天文化大學請我講演,題目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如果我們對自己失去自信心,怎麼能獨尊?假如真正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又變成了狂慧,不落在守愚就變成了狂慧。這個題目裡頭一定要講「我」的定義,什麼是我?《涅盤經》裡面說「八自在我」,我的定義,經上跟我們講八條,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那是真我,不是分別執著的假我;佛法是破我執,我執破了後才有真正的常樂我淨,是常樂我淨裡面的我。必須對自己充滿自信,才能成功。

  疏【小慧者,慧而不慧。】

  這就是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看起來好像很聰明,其實他太愚癡了,為什麼?底下給我們說:

  疏【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資,不可偏廢。】

  理與事決定不能偏廢。

  演【事依理起者,事不自事,因理而事。】

  這是說事不能獨立,凡事都有個理,決不會沒有理而出來事相。從淨土裡面來講:

  演【因自性彌陀,故勸人念彌陀。】

  念這句阿彌陀佛是有道理的。換句話說,我們一定要明了,藉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一定要把自性阿彌陀佛念出來,這才叫功德圓滿。自性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覺,自性阿彌陀佛就是自性無量覺,覺而不迷。你能夠把自性覺,就是自己的覺性念出來,與禅家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同樣的境界。禅是用參究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念佛人就用一句阿彌陀佛也能夠達到這個境界。說明諸佛如來為什麼勸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定要懂這個意思。

  演【因唯心淨土,故勸人生淨土。】

  勸你生西方淨土,也是有道理的。求生淨土是事,『唯心淨土』是理,因為西方淨土是自己覺性變現的,不是心外之法。譬如,我們自心有善念也有惡念,善念清涼自在,惡念種種煩惱。求生淨土就是捨我們的妄念,增長我們的善念,我們身心多麼愉快,何必自尋煩惱!就是這麼一個意思。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唯心所變,穢土是唯心,淨土還是唯心,既然同是唯心,那就是「自心取自心」,這完全合理,一點都不勉強,而且決定成就。為什麼?沒有求別人,這個法門是求自己,自心求自心,那還怕不能往生嗎?所以愚人也能往生。愚人那個愚也不礙念佛,不礙求生淨土,不障道。這是說明事依理而起。

  演【理得事彰者。】

  理如果沒有事,這個理顯不出來。

  演【理不自彰,由事乃彰。】

  『理不自彰』,彰是顯明的意思,理顯不出來。譬如布施波羅蜜,布施是捨、是放下,單講捨、講放下,這是抽象名詞,我們在事上,把一切財物、自己一切所需所求的這些事能放下、能捨,這理才顯出來。像龐居士那種行為做法,那是布施波羅蜜圓滿之相,你們想想對不對?我們要是有這麼多錢財,不要了,拿去做好事,好事不如無事,這點錢財不要了、捨掉了,好事也捨掉了。好事都捨掉了,壞事當然捨得干干淨淨,一切善惡好壞統統捨掉,這是布施波羅蜜圓滿的相。我們今天壞事捨掉,好事還沒捨,還沒能放下!他示現是這麼一個相,是一個圓滿波羅蜜的相。這就說明理沒有事無法顯示出來,由事乃彰。我們再看念佛這個法門:

  演【因念彌陀。】

  你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事。一天到晚在念佛,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念到最後把你自性彌陀念出來了,就是把你的覺性念出來了,果然六根對六塵境界都能覺而不迷,這是理。

  演【方顯自性彌陀。】

  把自性的理體完全顯露出來。

  演【因求淨土。】

  我們求願往生是事。

  演【乃悟唯心淨土。】

  這是理,理是什麼?就是禅家所講的見性,明心見性,一定要靠事才能顯示出來。古大德常講「歷事煉心」,這就叫修行。歷是經歷,我們從早到晚,不曉得遇到多少人?遇到多少事情?就在這個人事裡面煉,煉心!心是什麼?心就是理。要在事上顯理,這叫真修行。如果遇到事就迷惑顛倒,那不叫修行。修行絕對不是空念這句佛號,一天到晚念佛、拜佛,與我們這個生活無關,與我們的生活脫節,這不叫修行。

  佛法就是生活,與我們生活沒脫節。不但見性之後不脫節,見性之前也不脫節。學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學兩分就有兩分的受用,活學活用,不是念死書!那個讀死書,食而不化,就是此地守愚之輩,那是不解如來真實義,就是此地講的「眾生不體佛意」,不能體會佛的意思。一定要活學活用,這才叫做真修行,你自己就能得受用。你自己的境界一定是天天提升,你的煩惱一天比一天輕,你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你的信心、願力愈來愈強,這種現象才是在佛法裡真正得到受用。講到這個地方,底下這幾句就不難懂了。

  演【由是心是佛,方乃是心作佛。】

  『心』是個理,『佛』是事相。因為『是心是佛』,所以到最後他『是心作佛』,成佛了。

  演【因是心作佛,方顯自心是佛。】

  理與事相輔相成,互為因緣,到這個境界,理事是一不是二,完全圓融,如水乳交融,成為一體。蓮池大師在《疏》裡面說『事理交資』,資就是資助,事幫助理顯,理幫助事成,他是互為因緣。因此理事『不可偏廢』,這是我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今天在我們現前,理是什麼?理是我們研經,我們在經典、注解裡面研究討論就是求明白這個道理;事是什麼?事是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執持名號,這是事。兩者要同時並進,決定不能偏廢。尤其是我在前面所講的,一門深入,在沒有成功之前絕不換法門、絕不換另外一個道路。

  讀誦大乘,《彌陀經》是大乘,特別是《彌陀疏鈔》,《彌陀經》這麼薄薄的一卷經文,我念起來,念得太多,念煩了,沒什麼意思,《疏鈔》好!《疏鈔》幾乎是節錄《大藏經》的精華,念《疏鈔》就是念一切經的精華,而這一切經的精華就是發明《彌陀經》的道理。所以讀誦《彌陀疏鈔》就是讀誦大乘,為人演說也專門演說這個法門。理事圓融,理事圓修,這叫善學。

  疏【著此執彼,厥弊等耳。】

  這是說明兩種過失同樣的,愚者執事廢理,小慧之人著理廢事,都不能得一心、都不能達到功夫成片;換句話說,都不能往生。為什麼?沒有成就。這兩種毛病一樣的錯誤。

  疏【童蒙喻全愚。】

  『童蒙』是孩童,他著事迷理,譬如小孩在過去小學念古書,不懂!只是念,把它背熟。童蒙的教學著重在背誦,不講解的。為什麼不講解?他智慧沒開,你給他講他也不懂,只教他背誦。有沒有好處?有很大的好處。童蒙他雖然智慧不開,記憶力好,凡是需要記的東西,在這個時候統統教他記住,到十二、三歲漸漸懂事,智慧開了,這才聽講。

  中國過去教學是分兩個階段:小學著重在讀誦、記誦;太學,太學相當於現在的大學,著重在講解、研究討論。所以小學童蒙教學的時候,學生很苦,可是到太學念書,那就樂,讀書樂,非常的自在。為什麼?所有需要研究討論的這些典籍全都背熟了。所以上課不要帶書本,講到哪一頁第幾行,什麼字都曉得,老師也背過了,學生也背過了,所以講學不必在課堂。古人講學多半帶著學生游山玩水,一面走一面講,多自在!現在人沒那個福氣,為什麼?現在人因為不背書,所以到大學還是背個大書包,讀書不樂了。從前讀書樂,苦只苦幾年,那個小孩受一點苦,他也不覺得苦。所以童蒙教學:

  疏【昏稚未開,僅能讀文,了不解義。】

  從前小學生七歲上學,大概到十歲左右,這是屬於童蒙。諸位要是看看《五種遺規》,你就明了我們中國古時候童蒙教學大概的狀況,你就了解他們那個方式確實是相當高明。我們今天所講的科學的教學法,實在講不能跟那個時候方式相比,那個時候的確有它的長處。合到經義來說:

  疏【所謂終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

  這就是比喻一般不明教理,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幾千聲、幾萬聲,念念當中求阿彌陀佛臨命終來接引他往生,能不能往生?能!帶業往生,品位不高,為什麼?沒開智慧,沒有把自性彌陀念出來。自性彌陀念出來,那是上品上生,屬於理一心不亂。不明理,頂多是念到功夫成片。所以,一定要明理。可見得這個念佛法門、《彌陀經》不能不講,不能不研究。如果說念佛人只要一句彌陀,老實念佛就好了,不要研究經,那麼,蓮池大師為什麼寫這麼詳細的注解?蕅益大師為什麼要做《要解》?都是給你講解的。特別是《疏鈔》,博大精深,唯恐你不明了,唯恐你明了的不夠透徹。可見得念佛人要明理、要徹底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這句佛號才會得力,所謂得力就是把自性彌陀念出來。

  疏【貧士喻小慧。】

  這是講執理而遺事的,執理昧事這一類人比喻小慧。這個地方有一段公案,就是個小故事。

  疏【昔有窘人。】

  就是貧困之人遇到困難。

  疏【路獲遺券。】

  在路上撿到契約、所有權狀。

  疏【見其所載田園宮室,金帛米粟,種種數目,大喜過望。自雲巨富,不知數他人寶,於己何涉。】

  這自己窮得不得了,路上撿到別人的所有權狀,上面列種種這些財產的數字,金銀寶貝,他就以為自己發了大財。其實那是別人的,與自己有什麼相干?自己不修得不到!千萬不要聽了,經上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是我自性變現的,那我還要修嗎?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的!這就跟狂人沒兩樣,錯認了。雖然是性德所顯,沒錯,這在理上決定能講得通,可是沒有修德,性德所顯的自己一樣得不到受用,可見得不能廢事,一定要懂得事修。

  事修,那就要真修行。諸位要特別明白「修行」兩個字的含義,行就是行為,我們身體造作、口中言語、意裡面的念頭都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譬如菩薩六波羅蜜,這是六大修行綱領,因為我們有貪心,所以佛教我們修布施、修捨,捨什麼?捨貪心。因為我們常常造惡業,佛教我們持戒,持戒是修正惡業,改惡向善。我們有瞋恚,佛教我們修忍辱,以忍辱來修正瞋恚,乃至於以般若來修正我們的愚癡。由此可知,六種毛病是個錯誤的行為,佛用六度的方法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這叫修行。可見得修行的確是在一切人事環境裡面歷事煉心。決不是說我一天念多少佛,一天拜多少佛,一天靜坐多少個鐘點,心裡面貪瞋癡還是不斷,那不叫修行,為什麼?你那些毛病、錯誤的行為並沒有修正過來。

  演【數他寶者。華嚴雲: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就是這個意思。

  疏【所謂雖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

  理上講沒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觀經》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是理。我們現前怎麼樣?心不是佛,佛不是心。

  演【判然心不是佛者,是口口談空,步步行有,吃得肉已飽,來尋僧說禅者。】

  這是什麼意思?口是心非,心口不能合一,理事不能圓融。酒肉吃飽了,找法師去談禅,這不是笑話嗎?這就是心不是佛,佛不是心,口裡說的跟他自己所作所為完全不一樣。下面再做一個總結:

  疏【是故約理則無可念,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無念故,理事雙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後謂之大智也。】

  這幾句話很要緊,意思很深。

  演【是故下伸正義。約理則無可念者。】

  「是故」以下這幾句,伸明正確的意思。如果就理上來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佛亦無眾生。這理上說的,無可念。

  演【以實相理中絕思絕議。】

  『實相』就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裡面不可思議。

  演【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故。】

  不能起念頭,起個念頭就錯。起個念頭就錯了,哪還能言語?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從理上講的。如果從事上講,無念當中可以有念,理不礙事,事不礙理。

  演【念即無念者,以即事即理,即念無念。】

  『念』是事,『無念』是理。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以念就是無念,無念就是念。

  演【捨念而求無念,是猶撥波求水,滅器求金,是斷滅見,豁達空,非無念本體也。】

  這幾句諸位要牢牢記住,這是我們很容易犯的大錯。我們往往把有念跟無念區分成兩截,完全不相同,不知道有跟無是一不是二。我們天天念《心經》,幾個人能會得其中的意思?《心經》裡面幾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空,色是有,空是無,有無是一不是二!空是講理,色是講事,事跟理是一不是二,所以理事不可廢。為什麼不可以?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一聽說「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念就是念,那我就不要念了!豈不是搞錯了。那就是什麼?『斷滅見,豁達空』,不是佛講的無念,把佛的意思錯會了。佛所講的無念是講的體,念、無念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正的無念。所以,這叫『理事雙修』。

  演【即本智而求佛智者,本智即本有之智,不因修得,不由學成。本自具足者,所謂本覺是也。】

  『本智』就是本有的智慧,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講的本覺,「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所以,本有之智,哪個人沒有?個個都有。『不因修得,不由學成』,是你本具的,本性裡面本來具足,不需要你學來。本智求佛智,佛智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始覺,本智就是本覺。

  演【佛智由斷惑而顯,修證而成,出纏方得,所謂始覺是也。本智約理具,佛智約事造也。】

  本智是『理具』的,是理;佛智是『事造』,是修成的。沒有修德,你的性德不能現前;沒有性德,你的修德也不能成就,可見得理與事它的關系多密切!實實在在講,它是一體。因此真正是一個大智慧的人,他決定理事不廢。我們讀《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修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理,淨念相繼是事,一句阿彌陀佛聲聲相續,二六時中都不間斷,這是念佛的好榜樣,有理有事。等覺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才初學?希望同修們要好好的勉勵自己。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資料恭摘: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三十三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33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