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與福田並附故事兩則


 2015/5/10    熱度:3674    下載DOC文檔    

   《金剛經》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又言: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眾生為何貧富懸殊?為何地位懸殊?為何壽命懸殊?為何健康狀態懸殊?為何有的高壽而善終,有的遇橫禍而夭亡?須知,人的福祿壽,皆為福報之化現。推究根源,財富從布施中來,人、我本無差別,欲廣福田,須憑心地,假使有人,設欲求財富,則應將財富布施給貧苦之人;設欲長壽,則應將生命施與眾生,也就是放生;設欲健康,則應為病患提供醫藥、飲食、衣服,使令安樂;設欲免於人世間九種橫死,則應孝養父母,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YIN,不飲酒)。

   雖然財富、長壽等從布施中來,但企求人天福報而布施,非解脫之道。須知,名聞利養皆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無益於解脫六道輪回。要尋找解脫之道,就要去培植殊勝的福田。最殊勝的福田是什麼呢?佛法僧三寶。供養佛法僧就是培植最殊勝的福田。供養佛,就是淨化自己的心靈,禮敬自心之佛;但要禮敬自心之佛,先要禮敬外在之佛,形式與內容統一。因此塑像建廟是殊勝的福田。供養法,就是把佛法的真理傳播給眾生,佛法流傳至今是靠經典傳下來的,因此印經贈書是最殊勝的福田。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建廟若是形式,印經就是內容了。供養僧就是清淨六根,僧是六根清淨的象征,也是表法的,比丘,比丘尼,天人見了也要頂禮。要清淨六根,先要供養世間僧。《楞嚴經》有言: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YIN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贊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所以,真正的菩薩、阿羅漢,不會自稱是菩薩,阿羅漢。我們皆應禮敬供養世間僧。

   不住於相布施,不求自身或自家利益,而將功德回向給十法界眾生,回向給佛淨土,正如《地藏菩薩本願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中有言: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罪,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以兩則摘錄自《安士全書》的故事兩則,與君共勉。

五裡銅盆,裝滿金錢

   據《雜寶藏經》記載,拘留孫國,有個惡生王,看見一只金貓從園堂東北,走入西南角。叫人挖掘,獲得三層銅盆,中間裝滿了錢,延伸五裡外。國王很奇怪,問尊者迦旃廷。回答說:“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屍佛(莊嚴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我們目前的劫名賢劫,有一千尊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下一尊佛是彌勒佛)。這尊佛涅槃後,有比丘乞食,把缽放在路上,對人們說:”如果有人把錢財,放到這個堅固的倉庫中,一切盜賊水火都不能奪走。”當時有一個窮人,聽說後特別積極,正好身上有賣柴得來的三文錢,就拿出來布施了,走回家有五裡路,他步步發歡喜心,到家門口要進屋時,還遙向僧人頂禮發願。當時那個窮人就是大王您啊!”

一束葡萄,一月布施

   據《法苑珠林》記載,捨衛國有一窮人家,布施一束葡萄給比丘,比丘說:“你已有一月的布施了。”窮人說:“我只布施一束葡萄罷了,怎能說布施了一個月呢?”得道比丘說:“這一束葡萄,一月前已有布施的念頭,念念不斷;不就是一個月嗎?”

【按】布施的事情,或者會暫時間斷;布施的心念,卻不能暫時間斷。念念相續,才能培植菩提種子。供養庵院一缽飯,使人得益最多,使得他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天天供養三寶。正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中: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入三摩地(三昧),斯為第一。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故事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