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婚姻


 2015/5/12    熱度:7697    下載DOC文檔    

  本文載錄至《佛法與婚姻》的前言

  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等種種劫難的大陸佛教,至今也未能完全恢復元氣。

  對佛教的宗旨、理念,社會上的普通民眾,一直存在著相當多的誤會,加之教內也存在著不看對象、不善對機的解說和接引,故給佛教蒙上了一層迷信、落後、禁欲的色彩,似乎學佛者皆應斷欲去愛、老氣橫秋一般似的。故不少人對佛教心懷敬畏,退避三捨。還有人以為學佛就要遠離人群,不近女色,拋家棄子,不要財富,這些觀念使得很多人不敢去學佛。

  事實並非如此。其實一般人都可以學佛,也不須要有什麼特殊的限制。佛法不離世間法,人們如果都不學佛,甚至怕學佛,那佛法又有何用呢?

  常在城市裡的寺廟裡,看見有這種情形:當一些年青人聽聞了佛法,且感興趣的索請贈閱佛書、錄影(音)帶時,如若有人勸他們皈依佛門時,他們則往往搖頭擺手:“不行不行,我們現在太年輕了!守不了戒,等我們老了,退休了,再來學。”

  問守不了什麼戒時,回答則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如:不能吃素;還喜歡穿好看的衣服;還有、還有……就是那個事斷不了。

  問:“什麼事斷不了?”

  答:(面面相觑,神色尴尬)“┅┅”

  半晌,丈二和尚終於摸著了頭腦,從他們的眼神明白了是那件事(夫妻生活)斷不了┅┅。

  學佛必須吃素嗎?回答是否定的。

  在家學佛必須斷夫妻生活嗎?回答也是否定的。

  問:聽說學佛會影響家庭關系,是嗎?

  答:不會,對在家人來說,學佛反而有助於和睦家庭。但若偏面理解佛法,行為不合中道,則會影響家庭婚姻關系。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

  在中國,傳統道德和宗教信仰,歷來皆是婚姻、家庭穩定的最重要基石。

  宗教——是社會的晴雨計和解毒劑,是維護社會正義最重要的精神資源之一;它不僅對個人提供安身立命之處,獲得心理上的平衡;也對社會提供了一種“宣洩”和“解毒”機制,維護著社會的安定和“精神生態”平衡。

  但在今天這個急速變化、道德崩潰的時代,傳統道德和宗教信仰的作用已大為削弱。

  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社會環境及道德意識的變化,構成了對婚姻的穩定的最大沖擊與挑戰。二十世紀以來,雖不過百年,但世界政治、經濟、科技、社會道德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超過往昔數千年;世事大變、人心大變,人類婚姻家庭經歷了前所未有沖擊,許多家庭因此而土崩瓦解。

  現實生活中,20年前乃至10年前不可想象的婚前性行為、婚外情、一夜情、網婚、性派對、性騷擾、同性戀群體等,已經成為了普遍社會現象,這些現象是對家庭穩定的挑戰,是對傳統道德規范的背離。而對傳統婚姻家庭觀的反叛,更是推波助瀾,使“殘存”的道德感幾乎消失殆盡……

  雖然人類的目的不是為了佛教,而佛教的目的卻是為了人類。

  佛陀出世,本是為了教導人們合理地過好人間生活,完善道德,從而漸次超越人生,趨向佛道,走向解脫。

  佛陀的法語,是全人類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其中有關居家生活的開示,無論對佛教信奉者,還是非信仰者,均是一劑清涼劑,足以熄滅紅塵的愛欲煩惱,也能提供居家生活的現實指導。

  佛教教人要離苦得樂,但現實中的人們所為卻相去甚遠,到底問題出在那裡,這就是本書要努力探索和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你的時間寬裕,建議你從第一章開始,慢慢讀完全書;

  如果你工作忙、時間少,則不妨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章節讀,或者直接從第六章“常見問題答疑”讀起,當你有了興趣,再從頭讀起。

  但願諸位讀者有所收益。願增吉祥!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