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核心講記


 2015/5/22    熱度:1815    下載DOC文檔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

  淨宗法師

  序 講

  《阿彌陀經》核心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段經文,總共不足區區一百個字,說明往生極樂的正確方法,是整部《阿彌陀經》的核心,非常重要,但也經常被誤解,一旦被誤解,整部《阿彌陀經》的意思就全變了,往生就成為泡影了。

  遵循三點

  為了保證大家對這一段經文的正確理解,先確立以下幾個基本點。

  一、依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為根本指導。

  二、會通“淨土三經”中另外二部——《無量壽經》、《觀經》中相關的經文,尤其是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來解釋。

  三、舉事例為證,同時也會舉一些譬喻。

  正因正果

  這一段經文,從義理上來說有“排除非因,選擇正因,明示正果”的關系;從一般信眾的心理上來講,有所謂的“三大苦惱,兩處疑問”。

  一、排除非因。經文說:極樂世界的境界高妙,靠少少善根福德,不可能去往生。“少善根福德”就是非因,先排除掉,好讓我們心無旁鹜,一心直進。

  二、選擇正因。“執持名號,即得往生”,“執持名號”就是正因。所謂“正因”,(一)正確,正確而不錯謬的因;(二)純正,純正不雜的因;(三)正直,正直不曲的因;(四)必定,必定往生的因,不存在任何不確定性。

  三、明示正果。有因必定有果,執持名號為因,能得兩種果:(一)臨終“佛及聖眾,現前來迎”的果。(二)命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的果。

  三大苦惱

  這一段文,是《阿彌陀經》的關鍵,如果能夠依照善導大師的解釋,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個個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心中就有大的苦惱,對這部《阿彌陀經》,會越誦越害怕;你修淨土法門,就會越修越苦惱,甚至干脆放棄了,不願意修了。

  有什麼苦惱?

  第一點,“多善根”。往生需要多善根,誰敢保證自己就是多善根呢?沒有多善根,就不能往生。這是一個大苦惱!

  第二個苦惱——“一心不亂”。有句成語“談虎色變”,一講到老虎,臉色都變了;一講到“一心不亂”,幾乎個個都亂掉了。自己整天妄念紛飛,心如野馬狂象,怎麼收也收不住,根本達不到一心禅定,怎麼辦?達不到能不能往生?這是個苦惱!

  第三大苦惱——“心不顛倒”。“死的時候要心不顛倒……那我們怎麼保證自己死的時候心不顛倒呢?”在座的每一位,我們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死,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死法。現在的交通事故也多,礦難、水難、空難、車難、船難……得腦溢血、心髒病突發、植物人、中風……高空摔死、遇火燒死、落水淹死……種種的橫死暴亡,萬一自己遇上了呢?誰敢說自己有把握臨終能正念?

  這三點,是讓我們心中最苦惱的,就像三個巨大的石頭,壓在我們心中。

  兩處疑問

  還有兩處疑問。

  第一個,“善男子、善女人”。我們算不算善男子、善女人?“只有善人才能往生嗎?我多少造了惡,我曾經開了飯店,殺了很多生,我曾經也坑蒙拐騙,我曾經也欺負過人家,罵過人家,打過人家,賺過不該賺的錢,動過不該動的念頭,這樣造了種種的罪業,還有沒有資格念佛往生呢?”這是第一個疑問。

  第二個,“若一日……若七日”,“就念一天、七天嗎?”

  對於這幾段經文,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那就迷霧重重,往生路上充滿艱難險阻。

  【正 講】

  一、怎樣才是“多善根”

  (一)由專雜得失判斷

  兩種相反的觀點

  經中說:“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彼國”,那什麼是多善根?大家都認為,想往生,念佛不能少,在這個前提下,又有二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單單念佛,就是少善根,不能往生;念佛再加上種種的善福修行回向,才是多善根,才能往生。

  另一種觀點認為:念佛就是多善根,即使沒有其他修行,專依念佛,也決定往生;其余都是少善根,修的再多,如不念佛,不能往生。

  第一種觀點,聽起來比較直觀,也就是:(念佛+余行)大於(念佛)。

  第二種觀點,聽起來有點武斷。但它也有道理,它說我是:(念佛+念佛)大於(念佛+余行)。

  到底哪一種觀點正確呢?我們先不判斷。我們來看依這兩種觀點修行,會有什麼不同結果。

  專雜得失

  根據第一種的理解,他一定會修行種種的法門,來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認為這樣善根福德很多,所以他這個經也誦,那個咒也持,這個法也修,那個佛也拜,這樣,恰恰落入善導大師所講的雜行雜修。

  根據第二種理解,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會專修念佛,一向專念。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裡說:

  余比日自見聞:

  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我善導近來一段時間親眼見到,親耳聽到,大家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不一樣;理解不一樣,行持方法就不一樣,有專有雜。”如果認為單念佛是少善根,要種種法門都修才是多善根,他是這樣理解的,就去雜行雜修;如果認為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會一門深入,專修專念。得到的結果怎麼樣呢?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善導大師親自所見到、親自所聽到的,他說:“只要專修念佛的人,十個,十個往生,百個,百個往生;那麼雜行雜修的人呢,一千個人裡邊,沒有一個往生。”

  答案就很明顯了,專修念佛,十即十生,當然是多善多福;雜行雜修,千中無一,自然是少善少福。

  (二)由道理說明

  這樣講,恐怕有人心裡還是不能平,想不通:“明明我比他修的法門多,修的善根多,也比他會誦經,會持咒,怎麼我反而是少善根,往生不定?他只會念佛,什麼也不會,怎麼反而是多善根,往生一定?”心裡想不通。下面我們從道理、比較、譬喻、經文、祖語、事例等方方面面、各個角度來說明念佛是多善根,讓大家能建立決定性的信心,安心於“專修念佛必定往生”。

  開會喻

  前面經文說:極樂世界都是不退轉甚至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這樣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地方,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總要相同差不多的人才可以相聚一處。那麼,要到達這樣的地方,不要說一般凡夫,就是諸大阿羅漢也不夠資格,所以《往生論》就說:“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

  上善俱會之處,少善不得往生。上與下相對,多與少相對,上善就是多善,少善就是下善。《阿彌陀經》中什麼樣的人是上善人呢?“阿鞞跋致”、“一生補處”的諸大菩薩!達不到這個級別都是少善、下善,至少要達到不退轉菩薩甚至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的善根標准,才算夠格。要靠自己的力量,想和這些人俱會一處,你沒有這個水平怎麼可以?比如省長級的會議,市長就不夠資格參加,普通老百姓更沒有資格參加。極樂世界是這樣的大菩薩俱會之處,我們的善根、福德,夠嗎?不夠!靠自己,再怎麼努力地修行,再怎樣積累善根福德,都不夠,都是少善少福,差得太多,天差地別。

  這樣高妙的國土,只有念佛——持佛的名號,靠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才可以往生,除了佛的名號之外,凡夫自己所修的一切有漏善法,都不可能往生。

  國王召見喻

  好像王宮,是國王所居,文武大臣出入朝政的地方,一個平頭百姓,要到王宮裡去,靠他自己的身份,去不了。但是如果有國王的召見,有國王的號令,有國王的聖旨,老百姓可不可以去拜見國王呢?就可以了。

  下面跟大家講一個故事,大家聽這個故事的時候,要有一點想像力,要跟我配合,大家眼睛閉起來 ——時光倒流幾百年,在座各位都不是穿著現在的衣服,穿的是清朝的長袍馬褂,頭上扎了個大辮子;那個時候也沒有廈門市,只有一個小小的街鋪茶樓,大家在裡面討論;“皇上英明,聖主萬歲”,有人在開心:“哎呀,李老頭!什麼時候你能去紫禁城金鸾殿,拜見萬歲爺,官升三級,我們就好啦,都跟著沾光啊……”

  “別說夢話了,小老百姓怎麼能見到皇上呢!”

  這個時候,旁邊有一個人,氣宇非凡,聽到這些人在恭敬贊歎皇上,而且想見皇上的心這樣的急切,他就過來跟他們講:“我有辦法讓你見皇上。”

  “嗯?你是什麼人,你有這樣的辦法?”

  “我有辦法!”然後拿來紙筆,“你叫什麼名字?”把他的名字寫上,“特准某某,入宮觐見……”底下落款“康熙”。

  拿到了康熙皇上的聖旨,那麼,請問這個老百姓,他有沒有資格到皇宮裡去?

  (有。)

  我們就是平頭老百姓、五濁惡世的凡夫,我們所稱念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不是一般的字,那是阿彌陀佛親自邀請的簽名啊!拿著阿彌陀佛的簽名邀請,到阿彌陀佛的國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裡說“十方眾生(你我),欲生我國(邀請),乃至十念(簽名),必生我國。”

  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聖旨;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邀請函、召見書。有阿彌陀佛召見我們的六字名號,怎麼不可以到極樂世界呢?

  除此之外,比如說我們要去拜見皇上,你找一個九品芝麻官,找一個縣太爺給你簽個字,管不管用?你們說?縣太爺給你簽個字:“好吧!拿我的字,直接去就好了。”管用嗎?

  (不管用。)

  好了,找巡府大人簽個字,管不管用?不管用嘛!他也不敢簽哪!

  好啦!找尚書大人簽個字,管不管用?不管用。

  那麼,這說明什麼呢?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親自交待給我們的,其他所有的法門,就好像是尚書大人、巡府大人、縣太爺,找他們求生極樂世界,他們都搖手,“哎,我們還沒這個威德”,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告訴我們:“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們會把這個介紹給我們。

  所以,大家要明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有乘托阿彌陀佛的名號,因為這六字名號裡邊,包含了阿彌陀佛無上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直接對我們宣召,就如同國王的召見、國王的號令,沒有任何障礙。除此之外,一切臣民都沒有這個威德,“十方諸佛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在這部《阿彌陀經》裡告訴我們:執持名號是多善根。除此“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以外的一切,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道理就是如此。

  (三)由比較說明

  種種善根比較

  下面我們來比較,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這裡有四句話,我先讀一遍:

  五戒十善滯三界,

  聲聞緣覺非大乘,

  菩薩萬行未圓滿,

  較之六字皆少德。

  這四句話很好懂。五戒十善是善,但還在三界,不出輪回;阿羅漢是善,高超三界,永出輪回,但阿羅漢只是自了漢,沒有發大菩提心;菩薩更是善,發了大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誓度一切眾生,但菩薩修行還沒有圓滿;這些要和阿彌陀佛圓滿功德六字名號相比,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以凡夫來講,我們自己能修的善根福德,最多也就是五戒十善,能把五戒十善修圓滿,那你就太稀有了。連五戒十善都難做到的人,我們有什麼善根福德呢?

  五戒十善是善根福德—— 持守五戒和毀犯五戒相比,是善;十善和十惡相比,也是善。但五戒十善,還是滯留在三界之內,沒有出離三界六道輪回。五戒十善修得好,來世可以做人,做大官,發大財,可以升天,做天子、天女,但是這個善根福德,如果和阿羅漢的善根福德相比,能比嗎?

  (不能。)

  那簡直天地不能相比!阿羅漢已經出離三界了,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已經出離三界,是聖者了,五戒十善怎麼和他比呢?

  請問各位,阿羅漢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往生?

  (不能。)

  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裡邊是這樣說的: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大乘善根的境界,“二乘”,聲聞、緣覺——阿羅漢、辟支佛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想往生極樂,不夠資格。要到達極樂世界,阿羅漢的善根福德況且不夠,凡夫五戒十善怎麼可以呢?

  再來,阿羅漢的善根福德雖然比較凡夫很多了,但是如果比較菩薩來說,誰的善根福德多呢?

  (菩薩。)

  這個帳很好算,因為阿羅漢是自了漢,他是自己解脫自己的生死輪回;菩薩發廣大菩提心,要度脫一切眾生,所以,菩薩的善根福德跟阿羅漢相比,那又是另外一個層次,天地不能相比。

  再來,菩薩心量廣大無邊,善根福德也無量無邊,但是菩薩畢竟沒有成佛,沒有成佛,還在菩薩的位子,就沒有圓滿。那麼,菩薩的善根福德跟阿彌陀佛相比,哪一個為多呢?那又是天地不能相比,差得太多了。

  這麼比較下來,唯有佛的善根福德,最徹底、最圓滿。

  那麼,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體現在哪裡呢?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就含在六字名號當中。

  這個講的就遠了,講我們世間的,大家能夠聽得明白。

  名片與帝號喻

  各位,我們是普通市民,福報跟市長比,哪個大?市長大,我們小。

  市長的福報威勢大,還是省長的福報威勢大?省長的大。

  省長的福報大在哪個地方?大在他是省長,他出去名片一拿出來,“我是省長”,沒有別的,就是個省長的名,省長的名就代表他的福報。

  省長的福報大,還是國家主席的福報大?國家主席大。國家主席的福報大在哪裡?大在他是國家主席,他就有這個名義。有這個名義,就能依法治國,福蔭百姓,所謂名正言順,在其位,謀其政。你不是國家主席,你就沒有這個名義。

  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無量無邊,徹底圓滿,在哪裡體現?就在六個字裡邊,祂才叫“南無阿彌陀佛”。大家不要覺得這六個字很簡單,這六個字不簡單哪!有成佛的德能,才能有成佛的名號。

  縱觀中國歷史,向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亂的時候,諸侯混戰,但是沒有一個敢稱帝王。最後降服了各路的諸侯,平定了各地的叛亂,一統天下的,才能建都稱帝。人還是一個,稱帝不過是得來一個帝號,但這個帝號是來之不易的,經過幾十年的文治武功,南征北伐,天下平定,大功告成,才有了帝王稱號,所以帝號代表了一切的文治武功,一統江山。

  法藏菩薩經過五劫思惟、兆載修行,剿滅一切煩惱敵,拯救一切苦難眾生,累積無量功德,功德圓滿,祂才能稱為“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來之不易的,代表了阿彌陀佛從因地發心直到果上正覺,所有一切圓滿功德。一切菩薩的修行,一切阿羅漢的修行跟六字名號相比,那簡直是無法相比。(那我們凡夫的五戒十善更談不上了。)

  聖旨對土特產喻

  各位蓮友,是我們修的五戒十善善根多,還是六字名號裡面的善根多呢?

  (六字名號。)

  對呀!回答正確,一百分!

  我們有的人往往不明了這個道理,他會覺得說,“師父啊!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念得空空蕩蕩的,干干巴巴的,苦苦惱惱的,這樣空空蕩蕩地念幾個字能往生嗎?像我在那裡布施啦,寺院裡做根柱子啦,放生啦……善根功德很清楚啊!實實在在可以看得見哪!依靠這個往生不是更有把握嗎?”

  你們說哪個更有把握?

  我看還是打個比喻,打比喻才好懂。

  還是就剛才的比喻。這個老百姓蒙受皇上的召見,要去封官加賞,他當然高興,但他轉念一想:“自己一無所有,就這樣怎麼可以封官加賞呢?聽說封官加賞的人是要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我對國家毫無貢獻,這怎麼行?”他又一想,“有了!有好辦法了,我家裡有土特產,我帶一點家裡種的地瓜、土豆去上貢。” 他辛辛苦苦種好地瓜,挑到宮門,挑得滿頭大汗,但衛兵卻把他攔住了,不讓進,因為他忘了帶上皇上的聖旨,他覺得聖旨不過幾個字,輕飄飄的,而且一點也不是自己的貢獻,應該不重要吧。結果他進不了宮門。

  我們所修行的五戒十善、一切的功德,充其量是個地瓜而已,而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親自賜給我們的聖旨和號令。

  名號一稱超十地

  在我們淨土門裡邊,常聽說兩句話:

  莫訝一稱超十地,

  當知六字括三乘。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莫訝”,不要驚訝 —— 明明知道我們會驚訝,所以事先說“你不要驚訝”。不要驚訝什麼事呢?“一稱南無阿彌陀佛,超越十地菩薩”,哎呀!這麼厲害!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超過十地菩薩!敢想像嗎?不敢想像。為什麼呢?“因為這六個字裡邊包括了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都包含在六字名號裡邊”。

  就好像剛才打的比喻,縣太爺、巡撫大人、宰相大人的權力都包含在帝王的聖旨當中,他們都是依聖旨行事,行使他們的職權。

  阿羅漢的善根福德、辟支佛的善根福德、菩薩的善根福德,都濃縮在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裡面,都包括在裡面。所以,我們念這句佛,才可以超越十地菩薩。

  太子對群臣喻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邊也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

  譬如太子墮地,

  貴壓群臣。

  說這個小小的太子,才生下來,呱呱墜地,他的尊貴就超過了一切大臣,宰相也要向他禮拜。為什麼呢?他是太子,他將來長大就要做皇帝。

  印光大師說:我們念佛的人就好像太子墮地,我們的父親是阿彌陀佛,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的兒子,我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佛子誕生墮地,超過二乘之上——超過阿羅漢、辟支佛,直接進入菩薩的位子。所以念佛是多善根。

  (四)由譬喻說明

  房屋對門窗喻

  我們再來說比喻。

  比如說我們在這座彌陀寶殿裡邊,我們只要講“彌陀寶殿”這四個字,這裡面的佛像也包括了,柱子也包括了,門、窗、牆、屋梁……通通包括在內。

  可是,如果單講柱子,它就不能包括門;講門,就不能包括窗。隨便說哪一種,都是掛一漏萬。講彌陀寶殿就一含一切,總體包括了。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是總功德,就好像“彌陀寶殿”是總稱一樣;如果我們只是去讀某一部經、誦某一個咒、修某一個法,這些就好像門、窗、磚、瓦,都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功德,不是整體的功德。

  其他的修行,比如說我們修行五戒,有五戒的功德,可是呢,就沒有比丘戒的功德;修比丘戒呢,有比丘戒的功德,但是沒有菩薩戒的功德;你誦這部經,有這部經的功德,但是就沒有那部經的功德。可是,如果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經、一切咒、一切戒、定、慧通通都包括在內,所以是多善根、多福德。

  摩尼對雜寶喻

  第二、“摩尼對雜寶”的比喻。

  “摩尼”,又叫摩尼寶珠,又叫如意寶珠。摩尼寶珠雖然只是小小的一顆,但需要什麼寶物它就出什麼寶物。祈禱它說:“我現在要赈濟天下貧民,需要黃金一百噸。”話音還沒落,從摩尼寶珠裡邊就像下雨一樣,噴出一百噸黃金。如果說“還不夠,還需要一百噸珍珠”,它馬上像下雨一樣,噴出一百噸珍珠,這個寶叫做摩尼寶。

  什麼叫雜寶呢?就是金、銀、珍珠、瑪瑙、赤珠等等,這叫雜寶。

  比如說有一個大倉庫,裡邊有很多的寶物,有黃金、白銀、珍珠、瑪瑙,所有的一切,一應俱全。在最中間的位置,放了一顆小小的摩尼寶珠。我們進來要取寶物,去救濟眾生。有的人進來一看,“哇,大門旁邊就是一堆黃金!”他馬上就扛著黃金出去了。但是,黃金雖然貴重,很快就消耗完了。

  真有智慧的人,到這個寶庫裡邊,是取哪一種寶物?

  (摩尼寶珠。)

  對啦!大家都知道說“我是拿那顆摩尼寶珠”。摩尼寶珠你拿到手上以後,跟它說:“需要大米五十噸!”大米馬上出來了;“需要帳篷一千頂”,它都能出來。拿到摩尼寶珠,通通都有了;如果是扛黃金、扛白銀,又累又辛苦,仍然是有限的。

  所以,多少有時候並不只是看表面的數量,像摩尼寶珠,它就是一顆,但是它可以吐出一切寶;反而是很多的種種雜七雜八的雜寶,數量雖然多,比不上一顆小小的如意寶珠。

  這個比喻是要說明什麼呢?“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是摩尼寶珠,這六字名號裡邊,有《金剛經》的功德,有《法華經》的功德,有《地藏經》的功德,有《楞嚴咒》的功德,有《大悲咒》、《十小咒》的功德,通通都有,你如果需要這些功德,它都有。其他的種種修行法門,雖然都很尊貴,都不可思議,但那些功德就好像是雜寶一樣,是金、銀、珍珠、瑪瑙……尤其是我們凡夫所修的五戒十善,那就檔次太低了,簡直就是破瓦塊,因為我們所修的,還是有漏、有為的善法。可是有的人還以為自己修的一點點戒善比念佛還強,那就是抱著破瓦塊,棄了摩尼寶,只能說不識寶了。

  想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懷帶著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摩尼寶珠,這樣才能獲得圓滿的功德。修其他種種的法門回向求往生,只是得到雜寶的功德。

  我們經常聽到六字名號是“萬德洪名”,“萬”,是包括一切的意思,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號之內,那豈不就是摩尼寶珠嗎?昙鸾大師《往生論注》就稱彌陀名號是“清淨摩尼寶”。摩尼寶珠雖是一顆小小的珠子,可以吐出一切寶物;這句六字名號雖然簡短,只有六個字,但是含攝一切佛、法、僧三寶的功德,一切經教、一切咒語陀羅尼、一切修持的法門、一切菩薩、聲聞、緣覺的功德,通通包括在內。

  南無阿彌陀佛!把這顆摩尼寶珠介紹給各位,希望大家把它好好保存,不要丟失掉。

  五層樓喻

  再比如說有一棟五層的高樓,第一層人很多,有好幾萬人;第二層,也還不少,也有好幾千人;第三層,也有幾百人;第四層,幾十人;最上面那一層,只有一個人。雖然下面一層、二層、三層的人這麼多,但是,比較最高五層樓上的人所見到的范圍、景觀,是下面的多人見到的景觀多呢,還是上面那一個人見到的多呢?

  (上面的。)

  對了。在五層高樓上,他所見到的景觀是最多的。

  這就不單純是數量上的多少,而是有境界的高低,因為他的境界最高,所謂“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站在樓頂上,放眼看去,廣闊無邊的原野盡收眼底;底層人再多,東看西看,再怎麼看,范圍仍然是那麼一點點大。

  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第一層樓,代表人天善法;二層樓,就代表聲聞;三層樓,緣覺;四層樓,菩薩;五層樓的樓頂上,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善根功德都在六字名號當中,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等於升到五層樓上,我們站在樓頂上,遍覽無遺,沒有任何的遺漏。

  我們本來在哪一層呢?“我可能在第一層,五戒十善……”真正能在第一層是不多的,依我們來講,大概在地下室,因為五戒十善也不容易修行啊,五戒十善修不到,你就是地下室;地下室有三層:地獄、餓鬼、畜生,黑蒙蒙的,看不見任何景觀。

  (五)經文的證據

  前面我們講的夠清楚了,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講究“聖言量”,也就是要有聖人所說的言教為依據。沒有佛經祖釋的依據,你說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說法。下面,我們依照經文和祖師解釋做為標准,來證明念佛是多善根,其余的種種修行跟念佛相比,屬於少善根。

  先舉十條經文。

  1、《阿彌陀經》

  首先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先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但並沒有說明哪些是少善根,可是下面直接說: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這個就能往生!執持名號能往生,說明就是多善根。因為少善福不能往生,只有多善福才能往生;多善福,就說到“執持名號,即得往生”,所以說“多善福在念佛”,三學、六度,這些都不談。這是《阿彌陀經》上下經文的次第,義理如此。

  2、異譯本《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有兩個譯本,一般用的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另外一個譯本,就是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這部經對《阿彌陀經》中“聞說阿彌陀佛”是這麼翻譯的:

  聞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在名號之前加了十個字來形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這個豈不是“多善根福德”嗎?多到已經不能用數量來形容、來表示,而是用“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來說明,所以,名號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殊勝、超越、絕對性的善根福德。

  3、梵文本《阿彌陀經》

  現在發現《阿彌陀經》的梵文原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如果直接翻譯過來的話,怎麼翻譯呢?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眾生在此世所做的種種善行,都屬於“少善根福德”,靠這個,不可能往生。

  經文明顯說明:只有六字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而我們眾生此世所做善行,都屬於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無論我們怎樣地努力,我們所做的,跟六字名號相比,都屬於少善根福德。

  強弓喻

  其實,我們是沒有資格和六字名號相比的。我們所做的,充其量只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會讓我們獲得人天的果報。以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想做阿羅漢都不行,何況想去成佛呢?

  就好像弓箭一樣,弓的力量各自不同。比如說五戒十善就是一張弓,我們每個眾生就是弓上的一支箭,那麼,把五戒十善這張弓拉滿了,一放出去,“呼--”,射到哪裡呢?頂多是人道或天道;到了天道以後,沒勁了,“呼 --”,掉下來了,你還在三界的吸引力范圍之內。好像地球的衛星一樣,還沒有脫離地球的引力,還在地球的吸引力范圍之內。五戒十善的力量,這把弓的強度只能把我們送到人天,不可能送到阿羅漢那個境界;如果要得到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必需能夠修四谛、十二因緣法,這個強弓,力量很大,“嗖 --”,好!出離三界了,到了阿羅漢、辟支佛的軌道,但是,離菩薩的軌道還差得很遠,那必須用更大力量的強弓,發大菩提心,累世累劫修行,“欻--”,射出去,到了菩薩的軌道。

  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大家要知道,我們有一把強弓,我們這把弓已經不是五戒十善了,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把強弓,這把弓的力量非常強大,“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極尊”,“威神功德不可思議”,這把弓就是六字名號;我們眾生就是六字名號這把弓上的一支箭;我們來念佛,就是機關發動,阿彌陀佛就是強弓手。我們這支箭雖然在娑婆世界,但被阿彌陀佛往六字名號的強弓上一搭,“嗖 -- ”,超越人道 ——超越天道—— 超越三界——超越阿羅漢——超越地前小菩薩——超越地上大菩薩——超越十地等覺菩薩,直奔佛果。所以,“莫訝一稱超十地”,不要擔心“一箭放出去,怎麼超越十地菩薩?”一箭射到哪裡?你們知道射到哪裡嗎?一箭射到十萬億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極樂”),直向彌陀佛座邊。

  如果不靠六字名號的弓,五戒十善,頂多射到天上,又墜下來了。所以,往生西方,必靠六字名號,六字名號才是多善根福德,包含了所有一切法門、聖教,種種修持功德通通包含在內。

  落水喻

  梵文的經文其實也可以用一個比喻來相互印證說明。比如說我們掉到水裡邊了,請問:當我們快淹沒的時候,我們抓到水裡面所長的水草,能夠到岸上來嗎?

  不能。水草本來長在水裡。

  抱著水裡的石頭,能到岸上來嗎?也不能。

  水裡的東西永遠讓我們在水裡。要想到岸上來,一定要抓住從岸上伸下去的東西;如果抓住岸上來的一根竹竿,或是一個救生圈,岸上的人一拽,就把你拉到岸上去了。

  我們就是在生死的苦海當中,種種修行,眼睛所看、耳朵所聽……六根門頭所對的境界,都是三界之內的東西,都是生死苦海中的水草之類的東西,都是輪回的因果,不可能讓我們離開三界苦海。

  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就好像從極樂的涅槃彼岸伸向我們苦海當中的一把長竹篙,你抓住這把竹篙,阿彌陀佛一拽,就上去了!

  如果你不抓岸上來的竹篙或救生圈,靠你自己的在水中亂抓,“哎,旁邊一根稻草抓住了”,還是在水當中。

  我們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讓我們更深地扎根在這個世界。所以梵文經典才說:“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此世”就是此世間,五濁惡世),而應當依彼佛的六字名號——阿彌陀佛從極樂世界放大光明而舒展過來救度我們的六字名號,依六字名號的功德往生西方。

  4、《無量壽經》

  我們此世所做善行不能往生,那靠什麼往生呢?《無量壽經》說: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又說:

  令諸眾生,

  功德成就。

  又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幾段經文放在一起,就很清楚地看出來:阿彌陀佛普遍布施給我們六字名號的功德大寶,讓我們這些沒有功德的人功德成就,而且是具足無上功德。

  阿彌陀佛憐愍我們造罪造業,沒有出離之緣,無法脫離六道輪回,沒有功德法財,為我們打開佛法的寶藏,普遍、平等地布施給我們功德之寶。所以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眾”,就是十方苦惱的眾生。

  請問各位,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拿到了嗎?拿到了沒有?

  (拿到了。)

  阿彌陀佛“廣施功德寶”,如果你沒有拿到,那不能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我給你了。”“廣施”啊!一個都不會遺漏的。

  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是什麼呢?

  (六字名號。)

  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我們沒有功德,我們盼望功德,我們希望自己成就功德,我們擔心“我這樣修行、那樣修行,可是也沒開悟,沒契入諸法實相,頂多是有漏的人天善法,這怎麼辦?”《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兆載累劫的修行,是要“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要令我們成就功德。

  支票喻

  就好像父親養育兒子,兒子還小,為了讓他能夠安樂地生活,就辛辛苦苦地勞動,流血流汗,把自己所掙的一切財富,最後都放入存款單當中,說:“我的兒子,這個給你。”讓兒子能夠繼承他的財富。父母的心就是這樣,一切為了兒女,特別是兒女還小,要為他們作周詳的考慮。

  爸爸臨走時說:“孩子!我要走了,這張小小的紙頭,是我一生的積蓄,上面是一百億,給你,你可以過好日子。”

  這個兒子很小,把存款支票拿來看看,“父親說這是一百億,但是這只是一張紙嘛!這張紙,我現在餓了,還不如一個地瓜能讓我飽。”他不了解這張支票是百億的財產,所以他很輕易地把它丟到旁邊。這個可惜不可惜?

  (可惜。)

  太可惜了。這就是有眼不識珍寶。

  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慈父,祂經過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的修行,把祂所集聚的一切功德,濃縮在六字名號的存款單當中;這個六字名號,就好像是存款單,就好像是一張支票,你不要看不起它。

  我們沒有智慧,阿彌陀佛把祂的六字名號——無上功德的結晶布施給我們,令我們功德成就,但是,我們念念佛號,就把它擺在旁邊,“哎呀,這六字名號干巴巴的,空洞洞的,哪有我去誦一部經,或修什麼有味道……”就好像比喻中的那個兒子,智慧沒有開,他只認識地瓜,而不認識百億支票。我們也一樣,“你看,我做了某樁功德了,我看得到,我讀了一部經,厚厚一本,多實在!一句阿彌陀佛,六個字一念,就沒了!”這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什麼是真實功德。

  希望這個比喻能夠讓大家珍惜六字名號,所謂“寶此一行”,不再捨棄,不再丟掉。阿彌陀佛老爸那麼辛辛苦苦修來的六字名號給我們,結果我們都漫不經心的,然後把它跟別的比,“這個六字名號嘛,也不錯,但是如果我布施、持戒、打坐、拜忏,這樣種種修行,我這樣的功德應該也差不多吧!”不知那些都很小,頂多是一顆糖、一個地瓜、一個蘋果,跟這句百千萬億支票都不能比喻的六字名號,那是無法相比的。

  一塊錢買大樓喻

  講到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們上街去買東西,遇到和平常不一樣的情形,平常買東西都要討價還價,這天掏了一塊錢,結果買來了整棟大樓,就高興得不得了,“哎呀,今天賺了,今天買得很值得,一塊錢買了一棟大樓……”會有這樣的事情嗎?沒有!

  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一定是大樓的主人主動送給你的。一塊錢不可能買一棟大樓,居然買到了,說明是人家要送給你的,但送給你,又怕你不敢要,所以開個價賣給你,這樣你心裡就覺得安慰了,“這是我買來的!”

  我們很多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是什麼呢?成佛。我們就是每天磕十萬個頭,磕一百年,這樣的苦行,要跟成佛的因行相比,你值一塊錢,那麼,成佛簡直都不止一棟大樓。

  有人說:“我修五戒十善回向求往生……”是的,依五戒十善的種種修行回向求往生,也能夠往生,但這樣的往生不是靠你五戒十善的力量,因為我們修五戒十善,頂多是讓我們得到人天的果報,居然是拿這個五戒十善換得了成佛果報!也就好像剛才講的,用一塊錢換得了一棟大樓,你不要認為真是你買來的,這是人家送給你的。

  阿彌陀佛本來就是要把祂無量的功德無償地奉送給我們,但是我們志向狹劣,不敢當下接受,所以阿彌陀佛說:“你不敢接受,我就賣給你吧。”賣給我們,我們又買不起,那怎麼辦?“那就降價賣給你。”賣多少?一塊錢。本來阿彌陀佛說:“你想來往生,只要念名號,送給你,決定能往生!”我們不敢相信,阿彌陀佛就說:“那你修行,修行回向。”(就是賣給你)修行什麼?“你怎麼修都可以,五戒、十善、誦經、持咒等等,都可以,只要回向願往生就可以。”我們反而以為“往生是我自己修行得來的”,我們這小小的因,怎麼能感得那麼大的果呢?

  那是因為阿彌陀佛“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而布施給我們的。

  窮子喻

  《法華經》裡有一個“窮子喻”,很能說明我剛剛講的這個例子。

  有一位大富長者,他的獨生兒子從小離散,大富長者後來年紀也大了,廣大的莊園、豐富的財產找不到繼承人,他想:我現在已經年老了,就要走了,一定要把兒子找到!所以他就很辛苦地到處尋找,走一路就找一路。

  再說這個兒子,從小離開大富長者,在外面漂泊流浪,過著流浪漢的生活,被人欺負,餐風露宿,衣不蔽體,他只能靠什麼過活兒呢?只能做打工、作傭等低賤的職業,過一天算一天,吃上頓沒下頓。

  有一天,這個兒子東晃西晃,剛好就晃到大富長者的門口,他一看這座莊園,“哎呀!巍峨廣大”,從大門往裡面探頭一看,裡邊坐了一位非常威嚴的長者,旁邊有很多侍從,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氣派就像國王一樣。這個窮子畢竟做流浪漢做習慣了,來到這麼一個豪華威勢的地方,他感到不自在,“哎呀!不行,這不是我這樣的人找活的地方,這個地方不能久留,如果久留的話,或許有人出來抓我,逼迫我,治我的罪。我還是趕快離開,到貧窮鄉裡去找活兒。”這麼一想,他拔腿就走。剛好他的父親(大富長者就是他的父親)在裡邊一抬頭看見他,就認出來了,“這不是我的兒子嗎?我辛辛苦苦到處尋找的,就是他!”馬上喊人,“快快快,趕緊去把那個人給我抓回來,不能讓他走了。”

  侍衛聽到大富長者的指令,一個箭步就出去了,他們長得高大強壯,孔武有力,穿得也很華麗氣派。窮子正在那裡懷疑:此地可能不宜久留……果然看見從裡面出來兩個彪形大漢,“啊!壞了!這是來抓我的。”他撒腿就跑。他越跑呢,後面追得就越緊,追上後緊緊捉住,強行往回帶。這時窮子又恐怖、又擔心、又緊張,頓時昏過去了。

  大富長者一看,心想:“完了!我的兒子一定是因為這氣派的陣式,受到了驚嚇,他的心量還不成熟”,就對侍衛說:“這樣子,你們用涼水把他潑醒,潑醒之後把他放走。”

  果然把他放走嗎?大富長者不可能把他放走啊!幾十年才找到兒子,怎麼能放走呢,他還要想辦法。

  他另外找了兩個人,他們長得不是那麼高大威猛,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的,交代說:“你倆跟蹤他,跟在他後面。”

  這兩個人看起來跟窮子差不多,像乞丐一樣,搖搖晃晃,跟著去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乞丐跟乞丐在一塊兒就聊起來了:

  “你是怎麼討飯的?”

  “我怎麼討……”

  “你是怎麼打工的?”

  “我怎麼打工……”互相談得很熟悉。

  這兩個人就跟他講:“其實你呀,用不著這麼辛苦。我們打工那個地方的老板很慈悲,干一天活兒給一般地方兩天的工資。”

  窮子一聽,“這麼好的地方!那好,我去行不行?”

  “你去也可以。”

  “可是我什麼都不會干吶!我不識字,需要文化的活我都不會啊!”

  “你可以去打掃衛生,清理廁所。”

  “這個我可以!”做流浪漢的,專門搞這個工作。

  好啦!這兩位就把他帶到大富長者莊園來了,從後門繞進來(正門太高貴)。進來以後干什麼呢?天天除糞,他干得很安心,心想:“這個跟我的身份很相應,我就是掃廁所的。”

  可以講,他一輩子就沒有這樣幸福過,生活很安定,吃喝不用發愁,也有住的地方,他過得很安心,干得很賣力氣。

  但是,兒子天天在那裡除糞,長者心中有所不悅。“我的兒子怎麼可以就做這等下劣事呢?”他們父子還沒有相認哪!財產還沒有委付啊!所以,大富長者就想辦法接近兒子,想什麼辦法呢?他也把自己華麗的服裝脫下來,也穿上一身粗布衣服(下地干活兒、除糞的衣服),也拿了一個除糞的工具,跟窮子在一起除糞,和顏悅色地問候他,跟他話家長,問寒問暖。窮子一輩子也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溫暖,他遇到這麼一個長者,對他這樣的慈悲關愛,他感動得不得了,“哎呀,怎麼有這麼好的人!”他這時候還不知道長者就是他的父親,而長者也不能講。

  時間久了,彼此關系熟了,感到很親切了,這個時候,長者就略微暴露自己的身份,他說:“不瞞你說,我就是這座莊園的莊園主。”

  窮子一聽,嚇了一跳,就喊“老爺”(你看,對自己的父親喊“老爺”)。大富長者聽了,心裡很難過:“我是你的父親,你喊我喊老爺!”他就對窮子說:“我看你到我莊園來之後,人很誠實本份,干活很賣力氣。不然這樣,你就做我的干兒子,我年紀大了,也沒有兒子,你就做我的兒子好了,也可以幫我做點事,希望你不要推辭。”

  這麼一個乞丐,突然得到大富長者的寵幸,拜長者為干老子,他感覺很榮幸,他不知道這是他的親生父親,把親生父親拜做干老子,還覺得很榮幸。

  好了,故事再往下講。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富長者慢慢培養他,開始教他做會計、做出納,掌管財務。“我既然認你為兒子了,彼此就不外,這裡所有的一切都由你掌管”,工人的支派、財產的進出都要他負責。

  窮子做得很賣力氣,也很認真,“今天收多少、支多少……”但他還是住工棚裡,每天還是拿自己的一份工資,晚上算賬的時候,“這個是老板的,是他的;我自己呢,十塊。”

  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富長者一看,窮子(也就是他的兒子)的志向慢慢提高了,心量逐漸擴展了,能力也越來越具足了,這個時候,父親就准備宣布他們的父子關系。

  這一天,他就把國王、大臣,把有頭有臉的人物全部找來,開一個“新聞發布會”,父子相認。“有勞各位到這裡來,有一點事情跟大家講。我已經年老了,我的兒子是在哪一年丟失的……”窮子越聽越像在說自己;長者從頭道來,慢慢引導,“現在,我找到我的兒子,是誰呢?就是他。”長者指著自己的兒子說,“現在我把所有財產全部給他,由他掌管。”

  兒子這個時候才知道:原來對我這麼慈悲的人不是外人,正是我的父親!

  所以,在《法華經》裡才有四句話,說什麼呢?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又說: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我本來沒有想到我會擁有財富(沒有想到我能獲得這麼豐碩的功德),但是無量的寶藏怎麼突然就來到身邊,一夜之間華貴起來!今天才知道我真是佛的兒子!”

  故事就講到這裡。下面把這個故事做一番解釋。

  大富長者是哪一位?

  (阿彌陀佛。)

  是阿彌陀佛;乞丐是哪一位?

  (我們眾生。)

  對啦!我們無始劫來迷失本性,流浪在阿彌陀佛的涅槃城之外。阿彌陀佛看到我們的時候,就要把祂的六字名號功德布施給我們,說:“眾生啊!我的獨子,我把整個極樂世界送給你,你就這樣來!往生我的淨土!”

  我們嚇壞了,“我哪裡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啊?”我們不敢,所以我們逃跑,我們逃離阿彌陀佛。

  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用其他的法門來調化我們,讓我們來修行,回向以求往生。就是自力勞作,干除糞的活;除糞,就是除去我們心中的污垢。窮子要靠除糞的活才敢進大富長者的莊園;根機還沒有成熟的眾生,就要靠種種法門修持回向,才敢求生淨土。

  阿彌陀佛看見我們已經在自力修行回向求生了,又要用方法來調化我們,“你種種功德修行回向,很不錯,但可以念我的名號啊!”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法財的寶庫。讓我們稱名念佛,就是要把所有的功德布施給我們,但這時還不敢明講。就好像大富長者認窮子為義子,讓他負責庫藏的出納管理,其實心裡邊整個庫藏財寶都交給他了,但因為時機沒到,不便明說,窮子也不知道。我們也一樣,比如說我們每天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我們不知道這六字名號裡面的所有功德就是我們的,我們認為:“我念了兩萬聲,這兩萬聲的數字才是我的;六字名號裡面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的。”就好像窮子,他已經進到莊園裡邊,每天在那裡做出納、會計,他認為他經手的這些財產是大富長者的,他自己只拿他工作一天的工資,不知道他的父親要把整個莊園給他。

  這樣又經過一段時間,時機成熟了,阿彌陀佛才說:“汝今念佛,本是我子,極樂世界,歸汝所有。”全部送給我們。我們這個時候才敢歡喜接受。

  阿彌陀佛要把祂整個的極樂國土布施給我們,千方百計讓我們接受,讓我們在種種法門裡摸爬滾打,慢慢調熟我們的根器,我們才慢慢接受六字名號的功德大寶。

  根機成熟了

  大家能夠相信念佛的法門,能夠老實念佛,是已經經過了除糞的工作,是已經到了大富長者開新聞發布會的時候了,根機已經成熟了,是多善根福德,非少善根福德。沒有大善根、沒有大福德的人,決定不會老實念這句名號。

  就好像那個乞丐,他的根機還沒成熟,他決定不敢接受整個莊園,他逃跑了,他嚇昏了。

  你看世間的人,你對他說:“某某人,你念佛往生吧!”

  “哎--,不去不去不去。”

  學佛的人,你對他說:“你念佛往生吧!”

  “慢點!我求人天福報!”

  修行解脫的人,你對他說:“你念佛往生吧!”

  “我哪裡夠資格到極樂世界?”

  就好像那個乞丐,他認為自己沒有資格進這座莊園。

  我們的父親是“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極尊也”,彌陀慈父,救度我們四處流浪、桀骜不馴、違逆負心的眾生。所以,大家要隨順佛願,要孝順於佛。經中說“孝順於佛者,實乃大善”。

  生西比做人容易

  念佛往生很自然、很簡單。天底下第一等容易的事情就是念佛往生;第二件容易的事情,就是墮入三惡道。不往生西方,必墮三惡道,沒有不墮落三惡道的。就算你今生有修行,來生不墮三惡道,來來生一定墮落三惡道!所以印光大師才講:往生西方,比來世做人還容易;來世做人,比求生西方還困難。

  為什麼到西方成佛容易,來世做人反而難呢?因為來世做人要靠我們修持五戒的功德,靠自力;往生西方是靠佛力,故而容易。往生西方,《無量壽經》裡面有幾句話:

  其國不逆違,

  自然之所牽。

  升道無窮極,

  易往而無人。

  很容易往生,結果去的人不多。為什麼?大家不相信。什麼叫“自然之所牽”?自自然然地往生極樂世界,毫無勉強和造作,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人不往生,不需要你在那裡擔心害怕說“我這樣能往生嗎?”不必擔心,不必害怕。

  浮木入海喻

  比喻說我們把一塊木頭丟到長江裡面去,這塊木頭一定會隨著江水到達東海,會不會?一定會到達東海,除非在半路上被別人撈起來,或者是被樹杈擋住了。我們不需要駕著一條船跟在木頭後面看,“哎,看你到哪裡?嗯,到東海。”不需要!它自自然然會到,即使看不見,也知道必然如此。

  木頭,就是我們;江水,就是念佛的法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東海,就是極樂寶國。被撈起擋住,就是雜行雜修。我們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等於把我們的身心歸投於阿彌陀佛,所以:

  南無者,即是歸命;

  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我們歸命阿彌陀佛,這一生一輩子,就是念佛願生西方,等於是把我們這塊木頭投在六字名號的長江當中,沒有阻擋,它自然是前浪後浪,浪浪往前走,而自然地回到極樂淨土,這是靠六字名號的力量。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很自然,被阿彌陀佛的願力所牽引,“自然之所牽”。

  遠地易達喻

  出門旅行,有的時候,到達萬裡之外的地方反而比到達百裡之外的地方還要容易,為什麼呢?因為交通手段不一樣。比如說我們從這裡要去金門島,要自己游過去的話,那很困難;要跨過太平洋到美國去,反而容易,為什麼?坐飛機就可以了。為什麼那麼遠反而容易、這麼近反而難呢?因為我們所依靠的力量不一樣,一個是靠自己,一個是靠飛機。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就很難;坐飛機是靠飛機的力量,就很容易。

  我們到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反而容易,因為我們乘坐的是六字名號的航班;要轉生人天反而難,因為是要靠自己的力量。

  可知仰靠佛力的重要性。

  名號功德寶

  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祂令我們功德成就,祂廣施功德寶給我們,那麼,功德寶在哪裡呢?《無量壽經》〈流通分〉這段經文就很清楚地說明了。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佛告訴彌勒菩薩:“聞到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稱念的人,就具足了無上功德,就獲得阿彌陀佛所布施的功德寶。”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寶就是六字名號。

  歡喜踴躍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那個聽聞到彼佛名號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人”,“啊!六字名號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信順、歸仰。

  “歡喜踴躍”,為什麼歡喜踴躍?給你一百萬,然後說“不能往生,死後要去三惡道”,你會歡喜踴躍嗎?不會的。所謂“歡喜踴躍”就是說“我決定可以了生脫死、成就佛道,我今生雖然是個窮光蛋,在世間被人瞧不起,一旦閉了眼睛,眼睛一閉我就要去淨土成佛了。”這個叫歡喜踴躍,對往生有決定性的把握。如果對往生這件事情我們害怕,“能不能往生?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下了三惡道怎麼辦?”內心就痛苦了,就不會歡喜踴躍了。知道“六字名號決定能救度我,我稱念六字名號決定能往生極樂國”,這樣的心叫“歡喜踴躍”。

  乃至一念

  “乃至一念”,一念的信順,念念的稱名,“乃至一念”和“乃至十念”都是《無量壽經》所講的,“一念”、“十念”,前面有“乃至”兩個字,就代表並不只是一念、十念。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如果壽命延長,那就是一天、七天、一年、十年……;如果壽命當下就結束了,我們只念了十聲佛就斷氣了,那就十念;只念了一聲佛就斷氣了,那就一念,都能往生 ——“乃至一念”。

  稱名善根同佛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知這個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而信順歸命、歡喜踴躍的眾生,一念之間“為得大利”,成佛度眾生的利益,叫做“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一句名號裡邊圓滿具足無上功德。阿羅漢是有上功德,上面還有菩薩;菩薩也是有上功德,上面有佛;佛圓滿了,就叫做無上功德。阿彌陀佛把祂的無上功德放在六字名號裡邊,讓我們“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就得到無上功德,所以,蕅益大師才講:

  凡夫眾生稱念彌陀名號,

  善根福德與佛無異。

  我們念一句名號,我們的善根福德跟佛一樣,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在這句六字名號裡面,給我們,讓我們平等獲得。

  經文充分說明六字名號是圓滿、無上、具足、無缺的善根功德,所謂“無上功德”。

  5、《觀經》

  第五條經文出自《觀經》,這裡引用的是善導大師的解釋,因為《觀經》的原文前後相隔較遠,善導大師的解釋文把它們並列在一塊兒,來比較念佛一聲和修行種種法門的善根福德的大小。

  《觀經》的下品上生,這個人臨死的時候才遇到善知識給他講說佛法,講了兩個法門,第一個是跟他講說大乘十二部經典,他聽到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等:

  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大乘佛教經典分成十二個類別,“十二部經”代表大乘一切經典。聞經十二部,代表聽聞了種種、很多的大乘經典,效果怎麼樣?除了一千劫的極重惡業。一千劫,一個大劫有多長時間?那不可思量,一千劫的罪過除掉了,除了很多了,但是,還沒有讓他解脫生死輪回,因為我們罪過太重。後面說:

  稱佛一聲,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一句,當下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大家算算賬,念一口佛,除掉五十億劫生死之罪;聞十二部經,除了一千劫罪。如果拿聞十二部經的時間來念佛的話,那除了多少劫罪?那不得了!而且既然說“除生死之罪”,就代表不只是數量上的“五十億”,實質是反映佛名功德之大,一聲稱名,永不再會墮落在生死輪回當中,生死之罪已經滅除掉了;滅罪滅得多,說明他的功德多,功德大,滅罪才多,可見,這六字名號的功德能消除如此多的罪,頓超生死,頓歸極樂。其他一切法門沒有這個功效。

  米飯喻

  十二部經代表佛教的一切經典、一切法門。為什麼這麼多經典才除罪一千劫?

  有兩重原因。第一個,一切法門跟念佛名號相比,還是因地的法門,它不是果地的法門。比喻現在已到了中午,肚子餓了,給你一本書,《稻谷栽培技術》,讓你看這本書,怎麼去栽種稻谷;這本書看完之後,再看第二本,讓你學習怎麼加工米飯,沒有米飯給你吃,那你就會說“來不及了,我餓慌了。”

  什麼意思呢?佛經是告訴我們成佛的方法,比如說《金剛經》要我們破四相,“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成佛的方法;《楞嚴經》、《華嚴經》都有它的方法。菩薩在因地修行的過程當中,用這些方法來成佛。但是,我們來不及了,以我們的根機,這輩子眼睛一閉,就要墮落三惡道了。

  佛名是已經成就的佛果,就好像中午的時候,不再讓你去讀《稻谷栽培技術》了,而是直接把一碗白米飯端在你面前,你餓了,就去吃好了!

  這兩種方法,哪一種能解決問題啊?很顯然,是果地的法門才管用。

  聞經滅罪少,是因為它是因地法門;念佛滅罪多,是因為稱念佛號是果地法門。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大乘經典講諸法實相,如果我們能悟得諸法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千年暗室一燈即破”,但是我們不能開悟,沒辦法悟道,除罪就輕,所得到的福報功德就非常有限。

  聞香喻

  有兩種原因:一種從法上來講,一切經所說的都是因地法門,不如念佛是果地法門殊勝;另外從機上來講,這些法門不適合我們罪業深重、心地浮散、壽命短促的根機,所以除罪就輕。這在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裡有解釋。

  但是,稱念六字名號就不一樣,它是果地法門,直接吃飯。如果把飯端來,不給你吃,讓你聞香,那不解餓;十二部經典講怎樣成佛,對於我們這樣下劣的根機而言,講的都是成佛的香味,我們沒有能力品嘗到成佛的果實,我們只是聞到飄過來的香味,我們不能吃到。

  我們來念這句六字名號,念一口就得一無上功德,念十聲得十無上功德,實實在在的。同時,念這句六字名號,不需要我們開悟,也不需要說“有清淨心才可以得到功德”,任何眾生,只要開口稱念,只要願意念佛、願意往生,攬無邊功德入我們的識心,成為我們的功德,所以非常容易、非常簡單。

  容易而且殊勝、殊勝而且容易的法門,唯有念佛。

  名號之中獲大利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人“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從哪裡得到大利呢?前面說“得聞彼佛名號”,也就是說:大利、無上功德是從阿彌陀佛名號當中獲得的。

  《阿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接下來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我見是利”的“利”,就是往生,從“執持名號”中獲得往生。兩部經一致,都以六字名號作為無上功德,所謂多善根福德。

  6、《經》言

  第六條經文: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

  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

  得福甚多。

  這很多啦!以四天下的七寶,金、銀、珍珠、瑪瑙等等一切,供養佛、菩薩、聲聞、緣覺,那得的福報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說:

  不如勸人,念佛一聲,

  其福勝彼。

  這是經中明言,說你用四天下七寶供養佛菩薩,你得這麼大的福報,那不如勸人念一聲佛,所得到的福報超過他,“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那又何況自己念,何況天天念,一向專念!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經文的意思很明了,也不用解釋。

  有相福德不為多

  有的人喜歡誦《金剛經》,《金剛經》裡邊也有這兩句話可以做印證:

  若福德有福德相,是福德不名福德多;

  若福德無福德相,是名福德多。

  讀誦過《金剛經》的人應該知道,“福德有福德相”,這個不叫福德多,“我修持這個、供養這個、布施這個……修得很多”,這個都有相,這個不叫多;沒有福德相,才是福德多。

  我們念這句六字名號,“你看看,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空空蕩蕩的,好像不如我在那裡做一個實際的善事功德”——不知那是有相的,有福德相,不名福德多。這句六字名號,猶如太虛空,是實相的,是無相的,所以是福德多。

  7、《大悲經》

  《大悲經》言:

  一稱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

  不可窮盡。

  一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入涅槃界”,就是成佛了,成佛叫“得大涅槃”;還不能用盡,還有多余,叫“不可窮盡”。

  成佛有余

  近代的印光大師說: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熟,

  成佛有余,

  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能夠專念、熟念,成佛都有多余,不學其他法門,毫無遺憾。

  本來佛是圓滿境界,無有不足,也沒有什麼多余,這裡是說一句名號善根功德無窮無盡的意思。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這樣的善根,怎麼可以思議呢?

  所以,佛名是無上善根福德,是不可窮盡、直入涅槃界的善根福德;而極樂世界,就是涅槃界;稱念六字名號,就可以直入涅槃界——極樂淨土。

  8、《涅槃經》

  第八段經文是《涅槃經》裡所講的:

  假令開大庫藏,

  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

  把大寶庫打開,隨人拿,隨人取,“布施一切眾生”,功德很大,福德很大。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稱佛一口,

  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得到這麼大的功德,還不如人家念一聲佛,功德超過前面,無法比較,無法比量。

  《涅槃經》說的一點都不含糊。

  9、《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說: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

  若有稱佛名號,如構牛乳頃,

  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四事”就是飲食、衣服、醫藥、臥具等,就是我們的一切生活用品,如果以現在來講,就包括汽車、樓房等等,通通包括在內;“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簡單說,地球一切眾生,他們所有的生活用品、資具都由你一個人供養,你所得的福,那很多了;但是如果有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哪怕只有擠一杯牛奶那麼長的時間,“功德過上,不可思議”,超過以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的功德。

  經文通過比較,來說明念佛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其他無法相比。

  10、《大智度論》

  第十,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言: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

  即能一日行千裡,足一千年,

  滿中七寶,奉施於佛;

  不如有人,於後惡世,

  一聲稱念,阿彌陀佛,

  其福勝彼。

  打了個比喻:有人從一生下來,一天就能走一千裡,這樣走多少時間呢?一千年。我們算一下,一天是一千裡,一千裡是多大的地方?范圍很大,十天是一萬裡,那一個月是三萬裡,一年三十六萬裡。他經過一千年,這麼大的范圍,地下“滿中七寶”,他所經過的地盤,全部是七寶組成,這麼多的七寶,“奉施於佛”,拿來供養佛,他得到的福報大不大、多不多?這個福真的大得很!但是,“不如有人,於後惡世”,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像我們現在五濁惡世,這個末法時代;惡世的眾生,內心沒有清淨,並不是清淨心念佛,是惡世苦惱的眾生;“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一聲念佛的善根福德,勝過一天一千裡、走一千年的七寶供養——我們怎麼可以思量這句名號的功德呢?

  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多善根福德。

  航空母艦對小漁船喻

  大家學習到這裡,念佛就有信心了,就不會因擔心害怕空空蕩蕩的而左顧右盼了,“這樣行不行,那樣行不行……”如果念佛都不行,那就死定了,沒有什麼辦法了。念佛是最行的,如果還不行,那還有什麼辦法呢?

  就好像我們過海一樣,乘上一艘超級航空母艦,你還在那裡“這個能不能過海?是不是再加一條小漁船,防備一下,萬一航空母艦翻了,我這小船還能抵擋一陣……”——這種思惟不符合邏輯。航空母艦都不能過,你的小漁船還管用嗎?說明他既不認識航空母艦,甚至也不認識小漁船,為什麼?航空母艦沒有過不了的海,他不知道。小漁船是不可能過得了大海,他也不知道。他把航空母艦看得太低,把自己的小漁船看得太高了,兩個都錯誤。

  什麼意思呢?念佛就是乘阿彌陀佛的航空母艦,怕念佛不管用再種種雜行雜修,就是備用小漁船。有人講啦,“萬一念佛不能往生,再靠我修的這一點,補充一下”,就好像說“六字名號大願船如果不能救度我們,再靠我們修行的這一點點補充一下”,那個就是雜行雜修了,是不合邏輯的。念佛的航空母艦都不行,雜行的小漁船怎麼行呢?所以,念佛是決定往生之道。

  喜歡雜行雜修的人,就是把阿彌陀佛名號看得太低,把自己的雜行功德看得太高了。

  講這一切,是讓大家的心專注在這句六字名號上,並不是說“那我不用行善積德了。”這是兩個概念,那些是我們佛教徒應當做的,只是不可以把我們凡夫所做的有漏有為的雜毒之善,居然拿它凌駕於六字名號之上,這個就有點太自不量力了,這個也是不了解六字名號的殊勝功德。

  信佛

  上面是十段經文的證據,每一段經文,都是铿锵有力、擲地有聲——這些都是佛金口所講的,我們是佛教徒,要信佛,可是信佛不容易,因為我們是凡夫,往往執著。

  信佛怎麼信呢?佛怎麼說,你就怎麼信,這才是有智慧。佛說念佛往生,你不要打個問號,“念佛真能往生嗎?”

  “老李,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能往生,你看能不能往生?”

  老李說:“我看不行!”

  “唉唉,那我聽你的;老張,你看呢?”

  老張說:“我也覺得危險。”

  我們到底是信佛呢,還是信老張、老李呢?你問一萬個人,他們都說:“單念佛不能往生。”只有釋迦牟尼佛說:“一向專念彌陀名號,必生極樂!”結果我們不相信釋迦牟尼佛,我們相信凡夫俗子,這是因為我們心中沒有智慧。

  信佛,佛這麼講,當下信順,你能當下信順,你是有智慧的人。

  信佛,其實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你讀很多書,佛怎麼說,你怎麼相信就好了。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一開始就講了(這句話把我們嚇一跳):

  從是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十萬億佛土之外有極樂世界,你也沒有看見,你拿望遠鏡也看不到,科學家用哈伯望遠鏡對著太空看,也還沒有看到。你信了,就信了。並不因為你是教授才能相信這句話,也不因為我是老百姓,一字不識,就不能相信——你相信就相信了。

  信心是智慧的體現,同時,信心也是力量的體現,能相信佛講的話,有智慧,有力量!一個人再有學問,如果他不能信受佛語,他的心是軟弱無力的。

  (六)祖師的解釋

  我們再來看第六“祖證”,就是祖師的教證,證明念佛是多善根福德。也列舉了十條文。

  1、昙鸾大師《往生論注》

  真實功德

  第一段,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說:功德有兩種,一個是真實功德,一個是不實功德。什麼是真實功德呢?

  從菩薩清淨智慧業起,

  莊嚴佛事,

  依法性,入清淨相,

  是法不顛倒,不虛偽,

  名為真實功德。

  雲何不顛倒?

  依法性,順二谛故;

  雲何不虛偽?

  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這一段要詳細解釋不容易,但大意很明白:菩薩所修,隨順法性,為真實功德,不顛倒、不虛偽,能攝眾生歸入淨土,畢竟成佛。法藏菩薩歷劫順性而修,成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能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成佛。六字名號就是真實功德。

  不實功德

  什麼是不實功德呢?凡夫眾生所修的一切人天諸善,都不是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就是多善根,不實功德當然是少善根福德了。進一步來說,不真實,等於沒有,連“少”都很難說。我們看原文:

  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

  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

  是故名不實功德。

  我們是凡夫,所能修行的,不過是人天的善法,修行善因,能得善果,但不管是因中人天諸善,還是果上人天福樂,“皆是顛倒,皆是虛偽”。為什麼叫顛倒?前面說“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心不開悟,不離我相,不順法性,乖離法本,求升反墮,永遠沉在三惡道當中,不能出離,是名顛倒;怎麼叫虛偽?無常變滅,不是真實,沒有契入法性的功德,所以叫做虛偽。比如說布施,菩薩三輪體空,能施之我本空、受施之人也空、所施之物也空,所修功德無不真實;凡夫三相堅固:我在布施,將來得福——我相希求堅固;他受我施,得我恩惠——人相慢心堅固;這些財物,都是我布施的——物相貪惜堅固。這樣修行,窮劫累劫也不可能修出去。

  以佛性功德來說,我們這樣的修行是有漏有為的生滅法,叫做虛偽,叫做不實功德。

  因果相順

  請問大家:拿不真實的功德要往生真實功德的極樂世界,拿顛倒的因想得到極樂不顛倒的果,這個可能嗎?這個不可能!因果不相順。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清淨莊嚴、真實涅槃的國土,要往生真實涅槃的淨土,一定要有真實涅槃的因,這個因是什麼呢?就是六字名號,六字名號本來是實相法,是阿彌陀佛無上的功德,所以,持六字名號往生極樂國土,這個是因果相順。

  也像昨天打的比喻,拿到了國王的聖旨,到王宮裡去拜見國王,這才因果相順、完全相應、境界一致。你拿你自己開的條子,要去見國王,見不到的。

  “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給我們親自簽名的名號,祂以六字名號來邀請我們,“十方的眾生,稱念我的名號,我迎接你回歸我的淨土!”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邀請書。

  2、善導大師《法事贊》

  我們看第二段,出自善導大師的《法事贊》。《法事贊》是善導大師以贊偈的形式解釋《阿彌陀經》的要義,其中這四句話是非常著名的,也就是解釋《阿彌陀經》“少善根不得往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這一段往生正因的經文(《善導大師全集》437頁):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涅槃報土

  “極樂無為涅槃界”,善導大師判定極樂世界是報土、無為涅槃的境界。“為”就是造作,“無為”就是遠離人為的造作,是性地功德的自然展現。一切的造作,都是有為,不是無為。比如說我們造一棟樓,樓是有為法,將來會滅;建一座寺院,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荒廢,這都是有為法。只有佛性是無為,極樂世界是無為的,它是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滅,無衰無變,法爾常住。當然這個較難理解,總之,這是非常高妙的佛土境界,是佛性完全展現的境界。

  雜善不生

  像這麼高妙的佛土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就是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導大師把“少善根福德因緣”用“隨緣雜善”四個字來說明。什麼叫“隨緣雜善”呢?不是專念彌陀名號,而是隨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緣份,遇到這個學這個,遇到那個學那個,這叫隨緣;這個也修,那個也修,叫“雜”;所修的都是善法,所以說“善”。以我們凡夫的隨緣雜善(前面昙鸾大師說是“不實功德”),要往生涅槃界,不可能!所以說“恐難生”,“恐怕你不能往生啊!”善導大師講得比較委婉,意思是要我們捨棄隨緣雜善,而應當怎麼樣?專修念佛。

  專念必生

  所以下面說“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故使如來選要法”,就是經文所說的“聞說阿彌陀佛”。我們聽釋迦牟尼佛講說阿彌陀佛名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要法。既然隨緣雜善不能往生,前面釋迦佛又勸我們去往生,我們頂多只能修點隨緣雜善,又不能往生,那怎麼辦?釋迦牟尼如來既勸我們往生,祂就要為我們選擇一個往生的方法。選,是釋迦牟尼佛來選,所以,我們淨土法門,老師很高明,是釋迦佛,祂親自為我們選,選得很准,選得很穩,選得不復雜,選得很安樂;不可能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的,還會有差錯,還會有閃失。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的方法,人人都能做到,而且是最殊勝的,是第一的,不會是第二、第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所選取的“要法”,是什麼法門?“教念彌陀專復專”,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要專,還要再專,一個“專”字還不足以形容釋迦牟尼佛的老婆心切。

  “五濁惡世的眾生,你要專念佛啊!”

  “佛啊!我已經答應專念佛啦!”

  “專了,還要再專哪!”

  一路專到底,心也專、行也專,今天專、明天也專,在佛堂裡專、離開佛堂還專,叫“專復專”。

  總之,這段贊偈說明兩件事:“隨緣雜善”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稱念彌陀名號專復專,決定能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定的,這個就是多善根福德。

  3、善導大師《般舟贊》~一

  好,我們再往下看,善導大師在《般舟贊》中的一首贊偈,有四句話:

  種種思量巧方便,

  選得彌陀弘誓門;

  一切善業回生利,

  不如專念彌陀號。

  在《善導大師全集》570頁,大家回去可以對照上下文來看。

  釋迦牟尼佛費盡種種心思、種種考慮,運用種種善巧、種種方便,為我們選得阿彌陀佛弘誓大願業力的法門。“一切善業”,定善、散善等等一切修行善業,回向求生都有利益;但是,“不如專念彌陀號”,利益更大。所謂“種種思量巧方便”,就是用“一切善業回向求生”,這是釋迦牟尼佛巧設的方便,目的是由此方便導歸真實——選得彌陀弘誓門;“彌陀弘誓門”,就是“專念彌陀號”。

  一切善業回向求生,不如專念彌陀名號,很顯然,“專念彌陀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除此之外的“一切善業”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4、善導大師《般舟贊》~二

  接下來,《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576頁):

  萬行俱回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為尊;

  回生雜善恐力弱,

  無過一日七日念。

  種種修行,點滴諸善,通通用來回向求生,果然如此,也都能往生;但與念佛還是不能比,念佛一行最尊最貴,最上最高。靠種種的雜行雜善回向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力量只怕不夠,雜善回向求生的力量太薄弱了,叫“回生雜善恐力弱”(前面說“隨緣雜善恐難生”,道理一樣);那麼怎樣呢?“無過一日七日念”,回生雜善不能超過一日七日的念佛,“一日七日”就是《阿彌陀經》講的“若一日……若七日”專心念佛,不能超過這個。萬行皆非尊,念佛最為尊;雜善恐力弱,念佛功最強。萬行雜善是少善根,念佛名號是多善根。

  前面說“萬行俱回皆得往”,就是都能往生;底下又說“回生雜善恐力弱”,就是恐怕不能往生。這不是矛盾嗎?不矛盾!雜行回向雖然能夠往生,往生只在邊地,蓮胎之內;要想直入報土,不處蓮胎,那力量就不夠,必須專修念佛。

  5、善導大師《觀經疏》

  在《觀經疏》裡邊,善導大師這樣說:

  自余眾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自余”,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修行,“雖名是善”,“雖”這個字是轉折語氣,“是善”,比如說我們拜忏、誦經、持咒,都有功德,都有利益,都是佛教的善法修行;雖然是善,但如果比念佛呢?“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無法相比,你誦這個經跟誦那個經還可以比,但是跟念佛就沒法相比了。就好像同是地面上的東西,一層樓低,百層樓高;小山低,大山高,不管它們相差有多大,但總之還是可以相比的。但是,地跟天就沒法比了,那是不可高低相比的。其他的種種修行雖然是善,如果跟念佛相比,余行好像是地,念佛就好像是天,無法相比。

  這個是我們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解釋。

  6、蓮池大師《彌陀疏鈔》

  明朝的蓮池大師說得也很清楚,在《彌陀疏鈔》裡邊,蓮池大師這樣講:

  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

  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執持名號,願見彌陀,

  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要往生極樂淨土,需要多善多福,那麼,怎樣才有多善多福呢?“今持名”,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沒有其他的修行能夠得到這樣的贊歎,其他是善是福,但是名號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以持名做為我們往生淨土的正行;發菩提心是聖道法門、淨土法門各宗各教都非常重視的,可是蓮池大師在這裡解釋說:“你只要稱念彌陀名號,願生淨土,這個就是發菩提心了。”發菩提心叫做善根,修六度萬行叫做福德,我們念佛既是福德也是善根,因為這句名號裡邊通通包括了。

  7、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一

  下面是蕅益大師的解釋,他在《彌陀要解》裡這樣講: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

  皆不可得生淨土。

  這是解釋“少善根福德”。“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已經是離開三界的聖者了,但是以他們這樣,仍然不能到淨土,為什麼?“菩提善根少”,他們還沒發廣大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善根),他們自己了生死,菩提心不夠。而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靠聲聞、緣覺自己是不能往生的;凡夫所修的人天有漏的福業,福德很少。所以人天諸善、聲聞、緣覺,他們都不能往生彼佛淨土;那靠什麼能往生呢?往下看。

  8、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二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六字名號是萬德洪名,以名號來召引、含攝阿彌陀佛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名號之內,叫做“罄無不盡”,沒有一點遺漏在外。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圓滿的善根福德。

  “以名召德”,在世間很難找到相應的比喻,我們只是大致地通過世間的例子來啟發大家。比如說,有這樣一句俗話:“久聞大名,如雷貫耳。”這個人的道德、學識、功行都包含在他的名當中,人們聽到他的名,就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人物,這叫“久聞大名”。

  品牌商標喻

  再比如我們剛才講的商標的比喻。商標就是一個商業標志、一個標號,名牌也就是一個名字、一個招牌,但是一個著名的世界商標、品牌,往往價值多少億美金。這可以叫“以名召財”,財做成名,名就是財。還有我們講,縣長、市長、省長,也都是名,但有這個名,就有這個權,這叫“以名召權”,權構成名,名就是權。你有什麼名,就有什麼權。

  當然這是世間的,商界就以名召財,政界就以名召權,佛菩薩是出世間的,是功德界,所以“以名召德”。

  帝王赦罪喻

  像康熙大帝,他御筆一揮,“康熙”,啊!這個名裡就有他帝王的威德。犯了死刑的,可以免你的罪;平民百姓,可以提升官職。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威德,就可以讓我們免除三界六道的輪回,本來我們是判了死刑了,要墮落地獄了,但是六字名號能消除我們的罪業。

  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大赦十方眾生,“我成了佛了,就要普遍赦免十方眾生的罪業,讓他們不再輪回,通通回歸我的淨土。”祂憑什麼呢?靠祂的名號,“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六字名號含攝一切的功德,所以才可以普遍平等地救度我們,赦免我們的罪業。 阿彌陀佛,名就是德,德即是名;阿彌陀佛有多少功德,名號就是多少功德,多善多福,圓滿無上。

  9、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三

  下面: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蕅益大師這幾段話,確實講得非常到位,非常好。我們前面也講了,阿彌陀佛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怎麼令我們功德成就呢?《無量壽經》這樣講:“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就得到了無上功德。蕅益大師也是依這句經文做的解釋。《阿彌陀經》說往生西方須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為往生之因,福德為往生之緣,所以說“善根、福德、因緣”,有善根之因,有福德之緣,因緣具足,必得往生。只有因,沒有緣,不能往生;只有緣,沒有因,也不能往生。

  我們沒有善根,我們也沒有福德,既缺因,又少緣,怎麼往生?

  好,你沒有,佛來給你。祂怎麼給?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祂發的四十八大願,做為我們多善根之因。善根之因,說白了,就是願生淨土的願心,有此願心,即是有了往生之因。“造罪的眾生,你沒有大願,不敢求生諸佛淨土,我為你發四十八大願,令你願生我的淨土”,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好了,我們願意去往生,那等於是佛的願心成為我們的願心;佛的願心是善根之極,佛的願心成為我們的願心,善根還能不多?所以說“多善根之因”。

  我們沒有福德,佛“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所謂“大行”,就是兆載永劫的六度萬行,祂所有的一切修行,充天充地、充塞法界的福慧功德,含攝在六字名號裡邊,布施給我們,做為我們的福德,成為我們往生的“多福德之緣”。

  信願行一體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讓信願念佛的人,念念成就同佛一樣的功德。

  “信願持名”——信順彌陀的救度,願生彌陀的淨土,稱念彌陀的名號;信願行是一體的。信,信念佛往生;願,願念佛往生;行,行念佛往生。信願行,都是以“念佛往生”為體,信是信這個,願是願這個,行還是行這個。

  “念念成就”,信願念佛的人,念念之間,他每念每念的念佛,當下成就了跟六字名號一樣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名號,既是善根,也是福德,既是因,也是緣,念念念佛,念念因緣具足,念念因緣具足,念念往生成就。不是一念成就,一念不成就;也不是要達到禅定一心的念佛才成就,沒有達到就不成就;也不是平時念佛不成就,臨終最後一念才成就;是只要有信願,念念念佛,念念成就。成就,就是完成了,決定了,不可能再改變了。念念成就,就是念念往生決定,成佛決定。

  “如是功德”,佛的大願大行所成就的功德,就是名號功德。所以前面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怎麼令我們功德成就?就是把祂的大願、大行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包含在六字名號裡邊,給我們;五劫思惟的大願,兆載永劫的大行,成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讓只要相信、只要發願、只要念佛的人通通得到,與佛平等。

  所以念佛是多善根福德,多到與佛平等。其他還有什麼法門能這樣呢?

  孤島居民發願建船喻

  這裡需要再說明一下,有人講啦,“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我們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也要發四十八願,如果不發四十八願的話,那跟佛不相應,不能往生。發四十八願就相應了,就能往生”,這個說法正不正確?

  (正確。)(不正確。)

  不管它正不正確,請問,我們能做得到嗎?

  (做不到。)

  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經過五劫思惟,說:“我建超世願,發願逾諸佛。”祂的四十八大願是諸佛都發不起來的大願,拿來叫我們五濁惡世凡夫來發,發得起來嗎?

  我們發不起來,我們只要發一個願就可以了——願生彼國。如同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告訴我們的“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就可以了。四十八大願,無量無邊大願,通通都有了。釋迦牟尼佛沒有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發四十八大願,如同彌陀”,做不到嘛!

  就好像我們在一座孤島上,現在就要發生海嘯了,狂風、惡浪……有人要救我們,把船開來,喊我們說:“上我的大船吧!我救你離開這座孤島。”那麼,作為島上的居民,只要答應,願意上船,這就跟船長的心相應了。船長喊我們上船,我們就上船,就順了船長的心,這個叫相應。如果島上的居民說:“船長發了大願,建一艘船來救我們,我們也要發大願去建船。”這個反而跟船長的心不相應。“來不及了嘛!你建不了嘛!我才駕船來救你,你上我的船就好了。”

  船長就是阿彌陀佛,這艘大船就是名號,我們願意念六字名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就跟阿彌陀佛願願相應——佛願我們去往生,我們就願意去往生,這個叫做“一念相應一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不是你自己在那裡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拋開,自己發願,那就不要阿彌陀佛救你了,你自己救自己好了。

  孩子拒絕喂奶喻

  我們在座各位有做母親的,做母親的發願要給孩子喂奶,這孩子他偏偏不喝你的奶,他偏要自己發願說“我要有奶”,這個能行嗎?

  媽媽要喂奶給孩子吃,孩子就吃媽媽的奶,這個就母子相應了,他就會健康地成長。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奶水要滋養我們,增長我們的菩提道芽,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就來念佛,吮吸彌陀的六字名號的法乳,不就很好了嘛!這樣不就相應了嗎?這是我們的根機能做得來的,也符合彌陀的願心;我們到極樂世界之後,自然能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在這個時期,要發起那麼廣大的菩提心,是做不到。

  10、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四

  我們再看下面,蕅益大師講:

  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

  這些話都是很有力量的。

  “信願持名”——你相信阿彌陀佛要救你,能救得了你;你願意讓阿彌陀佛來救你;你稱念阿彌陀佛救你的名號。那麼這樣呢,“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全”是完全,沒有一點遺漏;“攝”是抓取,吸收。信願持名,就完全汲取了阿彌陀佛的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一點也沒有少。

  前面說“以名召德,罄無不盡”,這裡說“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道理一樣。

  下面說: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

  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我們讀了祖師這樣的解釋,應該再三地頂禮。祖師就是祖師。

  持念佛名的人,善根福德,跟佛沒有差別,跟佛平等、一樣,我們念佛的人,善根福德跟阿彌陀佛一樣,敢相信嗎?敢不敢相信?

  (敢相信。)

  “哎呀!師父啊!我是想回答相信,我也知道你是想讓我回答相信,可是我拿鏡子照一照,覺得不像啊!”拿鏡子一照,“哎!就我這樣子,善根福德跟阿彌陀佛一樣?”

  我們念佛,善根福德決定跟佛一樣,因為這個善根福德都在六字名號之內,我們信願持名,就得到佛的功德,所以是一模一樣,沒有差別。

  破布黃金喻

  當然我們現在還沒有佛的相好、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但這不能說善根福德就與佛不相等,還是平等沒有差別,只不過時節因緣還沒有到,我們念佛所內具的善根福德還沒有完全顯發出來。如同一塊破布,裡面塞進了黃金,破布還沒有掀開,看表面是破布,實際上裡面是黃金,等到破布一掀開,就露出黃金的本色,隨意取用。因為我們還在此世,這個色身報體還沒有謝,念佛雖是黃金,色身猶如破布,遮住了,所以看不出來,一旦身壞命終,色報謝去,到了極樂世界,立即與佛一樣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明六通,一時顯現。雖然那個時候顯現,還是現在念佛就種下了的,就具足了的。

  “則一一聲”,每一聲、每一聲的念佛,都包含、都具足多善根福德,佛的功德當然叫做多善根多福德啦!那你想想看,從來沒有說,六字名號之外,其他的叫做多善根福德。其他的,聲聞阿羅漢——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都叫少,不叫多。以信願持名,一一聲都具足多善根福德。

  祖師的教證明明白白地說明了這一點,非常的明朗,不含糊——只有念佛是多善根,其他都是少善根。

  (七)舉例說明

  經文祖語是“理證”,也就是教理上的證據,證明念佛是多善根,余行是少善根;下面講兩個實例,作為“事證”,也就是舉事實證明,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的修行,善根福德就不如念佛。這兩個事例都出自弘願寺印的《念佛感應錄》第一集。

  誦《法華》尼的故事

  《念佛感應錄》第一集的“誦法華尼,轉生官妓”,讀誦《法華經》的,前世她是個出家人,是個比丘尼,結果轉生來世,她墮落下來,成為官妓。我們邊讀邊解釋。

  “歐陽永叔知穎州”,歐陽永叔是人名,他在穎州這個地方當地方官,“知”就是做官,知縣啦,知府啦。“有一官妓,口氣作蓮華香”,她講話,人家在旁邊聞到,非常清香,像蓮花的香味一樣。大家看,這個人不簡單哪!講話都有蓮花的香味。“有僧知宿命”,有一個出家人,有神通,知道過去未來,他就說:“此妓前世為尼,誦《法華經》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於此”。她今生是官妓,那說到前世,她是做出家人的,她的修持法門是專門讀誦《法華經》;《法華經》在我們佛教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她誦了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於此”,什麼叫一念之差呢?就指她沒求生淨土,就差這一念,差這一念,沒有不墮落的。

  這個出家人雖然這樣講,歐陽永叔也未必相信,就問官妓:“曾讀《法華經》否?”(問她說:“你有沒有讀過《法華經》啊?”)

  官妓就回答說:“失身於此,何暇誦經?”(我淪落到這種地步,做了官妓,我哪裡還有閒暇來讀經呢?”)

  “與以《法華》,則讀誦如流”,試著拿一本《法華經》給她,她雖然沒讀過,但讀起來好像流水一樣,從頭到尾,一點沒有障礙。“與之他經,則不能讀”,換一本別的經呢,她就不會讀了。

  “以此知僧言可信矣”,由此可知那位出家人講的話是可信的。因為她前世讀《法華》三十年,有這個熏習,今生拿《法華經》給她,她雖然今生沒有讀經,但是讀起來很順暢,很流利,給別的經就不會讀了,所以知道她前生一定是讀《法華經》的。

  這是在宋朝王日休的《龍舒淨土文》裡邊所記載的。龍舒居士就說了:“使此尼知西方法門,則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墜墮於妓,可不哀哉!”她前世作為比丘尼,如果知道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個法門,以她三十年的功夫來念阿彌陀佛,哎呀!那上品上生都有余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沒念佛,她沒求生西方,結果今生轉下來,墮落成官妓,真是悲哀呀!

  我們在座各位的功行能比得上她嗎?她誦三十年的《法華》,我們未必比得上她。

  “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門教人者,其濟拔之功大矣,福報豈易量哉”,由此可知,如果用淨土念佛法門教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能夠濟拔眾生的功行、力量就非常大,福報也非常大。

  下面,慧淨法師寫了一個按語,畫龍點睛。“按:出家為尼,已是難得”,能夠出家修行,這個已經很難得了;“苦行卅年,更屬不易”,何況她能三十年苦行,讀誦《法華經》,更加不容易;“唯仗自力,無他力持,煩惑未伏,再度沉迷”,但是因為她誦《法華經》,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沒有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的護持,沒有斷除惑業,再一次地沉沒六道,反而一世不如一世,迷茫了前世的修行,今生就不再讀《法華經》了,今生也不能出家,墮為官妓了;“余門學道,蟻子登山,念佛往生,風帆順水”,其他法門要成道的話,那就好像螞蟻登山一樣,太困難了,念佛往生呢,就如同一帆風順,順著水,又順著風,非常快速;“不生極樂,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斷輪回”,你不往生極樂世界,總在娑婆世界輪回打轉,一旦往生西方,決定可以成佛。

  這個比丘尼,三十年苦修《法華》,可以說很不容易了,可是她仍然在六道打轉;那麼,如果念佛呢,就完全不一樣,決定往生西方。

  崔婆的故事

  下面再講一個故事(這兩個例子可以對照來說明):“崔婆作偈,舌如蓮花”,在《念佛感應錄》第一集。

  崔婆,一聽就知道,是個平凡百姓,普通婦女,過去婦女沒地位,也沒有人記得她的名字,是張家就喊“張婆”,是李家就喊“李婆”。崔婆是個很平凡的婦女,地位卑微,連名字也沒有人知道,但是她念佛,開了智慧,還能做偈子,結果她往生之後,舌頭像蓮花一樣。

  宋朝的時代,在東平這個地方,有一位梁姓人家,家裡的傭人崔婆,是淄州人,是宣義郎元明的乳母。“宣義郎”是個官職名稱,這個人叫元明。崔婆平生吃素,禀性可以講非常愚癡,沒有智慧,“不能與同輩爭長短”。在大官人家,有很多的傭人,她是其中的一位,但是她因為性情很愚拙,口舌也很笨,所以跟人家比,沒法爭長短,對了也是錯,錯了還是錯,只要有什麼事情,說到她怎麼樣,她就是錯,她也就這麼樣子過。

  她的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學”,修學禅宗。這個崔婆早早晚晚都在旁邊侍候主母,主母信佛,她也受到熏陶,也信佛,但是她不可能學禅,像她這麼愚拙的禀性,學禅學不來,她只會做什麼呢?念阿彌陀佛。主母學禅,她專念阿彌陀佛。“虔誠不少辍”,往往愚拙的人,她有她的長處,就是很虔誠,沒有計較的心,沒有那個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的心(所以印光大師說:“愚不可及。”她雖然愚,但是很多聰明人還比不上她),她聽說念佛能往生,她就願意念佛,老老實實地念佛,很虔誠;“不少辍”,“辍”是停止,她從來不會停止念佛。“不持數珠,莫知其幾千萬遍”,她平常念佛,也沒拿數珠來計數,所以也不知道她到底每天念多少、一輩子念多少,不清楚。總之,她是一個很平凡、很愚拙、很老實本份這麼一個虔誠的念佛人,專修念佛——她不識字,什麼都不會,只會念佛。

  “紹興十八年”,就是一一四八年,“年七十有二”,那年她七十二歲。人老了,要得病了,她也生了病,“洞洩不下床”,屙屎拉尿都在床上,不能下床,看來病得很重。“然持念愈笃”,雖然得了這樣的重病,念佛卻更加地虔誠、笃敬。“忽若無事,時唱偈曰”,忽然就好像沒事一樣,念佛雖然也生病,但少苦,她唱了一首偈子(你看這個不識字的,做奶媽的一個老太婆,到了七十二歲,居然還做了一首偈子唱出來了),她怎麼唱呢?調子不知道,有四句話:

  西方一路好修行,

  上無條嶺下無坑,

  去時不用著鞋襪,

  腳踏蓮花步步生。

  這四句很平實,很淺顯,也很好懂,意境也是非常的美。

  “西方一路好修行”,她說:求生西方極樂世果這條路很好走,教理上叫“易行道”,她不會講“易行道”三個字,她說“西方一路好修行”;那麼怎麼個好修行呢?“上無條嶺下無坑”,大概她住的地方可能是在山區,出門就要上山下坑的,就不容易,西方一路很平坦,上也沒有條、沒有嶺,下也沒有坑、沒有窪,平坦大道;“去時不用著鞋襪”,一般風俗,人死的時候,穿戴整齊,不然說死後沒衣服穿,但往生西方不必如此,即使是一個死在路邊沒人理的乞丐,破衣爛衫,赤著腳也照樣莊嚴往生。這個世界的東西到那裡都是無用,一到西方“法侶將衣競來著”,菩薩爭先恐後拿著天衣妙服來給我們披上,這裡的都用不上。“腳踏蓮花步步生”,念著佛號,我們每一步每一步赤腳踏著阿彌陀佛的蓮花,步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好!她唱的四句話,韻律、意境都很好,“諷詠不絕口”,她天天在那裡唱,唱這四句。

  那人家就感到奇怪啦!就問:“哎,崔婆啊!請問你唱的是哪一位做的?”

  她很自豪地說:“我所做也。”(“這首偈子是我做的。”)

  人家就她問:“哎啊!既然是你做的,那你什麼時候走呢?”(“西方一路好修行,要去了,那什麼時候去呀?”)

  她就回答說:“申時去。”古代計時不像現在,幾點幾點,是用十二個時辰,“申時我就要走了。”

  果然,到了那個時候,她就安然地往生了,這是在十月五日。

  大家用出家人的殡葬方法將她火化,火化以後,一切都化盡了,只有她的舌頭留下來了,像蓮花一樣。

  你看看,這個老太婆,她什麼都不懂,只是愚拙地來念佛,而往生是這樣殊勝。所以經中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她的主人是修禅的,她自己只會念一句佛,但是走得這樣潇灑自在,這可以講是“無上深妙禅”。

  六字超三祇

  關於什麼是多善根、少善根,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行持,也有不同的心理狀態。

  如果只是望文生義的理解,以為“念佛只是一項修行,那麼這個是少,再加上其他種種修行,這個叫多善根”,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會心生不安:“那我們到底要修多少法門?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達到了多善根?”

  如果我們知道:“六字名號裡邊已經總括了所有的善根功德,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有多善根、大善根、無上善根!”這樣我們內心就會安定,就會安心念佛,也不會擔心害怕說:“我年紀大,不會誦經、不會持咒、不會學種種的法門,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啊?”你剛好!越是不會其他的,剛好專修念佛,符合阿彌陀佛本願,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個能往生,這樣我們就會有喜悅。

  印光大師說: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憑六字出乾坤。

  這是兩句很著名的話。修行要修福、修慧,按照自力修行,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經過漫長時間的修福修慧,才可以出離生死輪回。但淨土法門不用,不用你三祇來修福修慧,這樣累積多善根多福德,用不著了。那憑什麼呢?“但憑六字出乾坤”,你只要憑“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可以出離三界六道。

  所以,這六字名號是超過三祇福慧的大善根、大福德。

  二、怎樣才是“一心不亂”

  兩種解釋

  接下來,《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四個字,是第二關,往往讓我們很多淨土的修學者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哎啊!一心不亂,做不到啊!”甚至最終放棄淨土法門。

  雖然說念佛是多善根,但如果說必須達到禅定一心的功夫才能往生的話,那麼,這樣的多善根還是不容易。

  “一心不亂”,有兩種解釋。依聖道門的解釋,就很難了,禅定的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你夢都夢不著。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是登地菩薩的境界,我們做不到啊。

  淨土宗的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不雜亂”。“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行雜修。這樣的解釋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

  淨土門別有規矩

  為什麼出現這兩種不同的解釋呢?那是因為立場、觀念不一樣。

  按聖道門的觀念,“如果不能夠降伏煩惱,進而斷除煩惱,要出離生死輪回是不可能的”,以這樣的觀點,對“一心不亂”的解釋,必然會說“一心不亂就是禅定清淨,降伏煩惱”等等。如果這樣的話,淨土法門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別法門”,跟一般法門就沒有區別了。印光大師說: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來衡量淨土法門,這個叫“以橫超法做豎出之用”,淨土法門本來是以佛的願力橫超三界,結果變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聖道法門修行一樣,這個就大錯特錯了,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門觀念的影響。

  來到淨土法門之內,應該放下原來修行的觀念,按照淨土門的規矩,按照淨土宗祖師的傳承來解釋、來理解才正確。

  (一)由道理推論

  凡夫一定做得到

  本來《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特別為我們凡夫所講的,是易行安樂之法。既然是為我們這樣的眾生所講,就一定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如果“一心不亂”是那麼艱難、那麼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濁惡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麼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就沒有意義,所謂“三根普被,利鈍鹹收”就成了一句空話。

  龍樹菩薩《易行品》說:念佛法門是易行的法門、安樂的法門、必定的法門。我們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覺得往生不定,沒有把握,這就不是念佛法門的特色。

  有的蓮友跟我講:“師父,我經常參加打佛七。”

  我問:“好啊,參加過幾次?”

  “我全國各地參加十幾次了,就是想得到一心不亂。”

  “哎呀,難得啊!怎麼樣?”

  “沒有得到啊!”

  “沒有得到?總得到了一點點吧?”

  “一點點也沒得到!”

  “一點也沒得到?那旁人呢?”

  “我在私下悄悄問了很多人,一個都沒得到。老張你得到一心不亂了嗎?沒有。老李?沒有。”

  他到處參加打佛七,四川有打,就跑四川;福建有打,就跑福建,全國走遍了,他所訪問的人,沒有一個人得到一心不亂。

  釋迦牟尼佛講法,契理契機,祂為五濁惡世眾生所講的法門,居然全國走遍了,沒一個人得到,這個就是不契機啦!不是佛說法不契機,是有人把“一心不亂”給解釋錯誤了,偏了,我們聽了就覺得難了,做不到了。

  搭橋喻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容易在哪裡呢?就容易在有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可以依憑。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正是這一條“念佛往生願”的願力。所以念佛一定是容易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如果《阿彌陀經》裡“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定要解釋為如何深入禅定不起妄念的話,那也就自然不容易。

  各位,阿彌陀佛為我們設定的往生方法,是難的好呢?還是容易的好,你們說?

  (容易的好!)

  那肯定是容易的好啦!容易我們才能做得到,才會有安樂;如果難的話,我們做不到,就苦惱了。阿彌陀佛了解我們的心思,祂是同體大悲,以我們的苦惱為苦惱,以我們的安樂為安樂,經中說“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祂不會因為眾生罪業重,又很懈怠,就要故意弄一個艱難的方法來治治他,讓他修得死去活來,然後才度他;反而會事先了解我們的狀況,預先為我們准備,說:“五濁惡世眾生,愚癡無明,罪惡深重,懈怠放逸,完全不能修行,我要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很容易地把他們度起來。”

  宇宙法界之內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比如說,這裡有一條河,很寬,河東窮,河西富,河東的人想到河西去,但沒有橋,水又急,下水過河的人個個都被淹死。有一個人發了慈悲心,建一座大橋,方便人員車輛暢通無阻。他既然是從慈悲心出發,所以考慮的都很周全,任何老人、小孩,甚至殘疾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上橋,任何車輛都可以很自然地開上橋,很順利地過去。不可能在橋頭弄得很難上來,更不可能在橋中間又設一道高牆,攔腰隔斷。

  六字名號就是從娑婆世界到達極樂世界的橋梁。阿彌陀佛就是建橋的人,釋迦牟尼佛就是站在橋頭喊我們上來的人。我們只要空著手走過來,順腳步就踏得上去,很簡單,很容易。不管什麼人,只要他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願意往生,就會很方便、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有人把“一心不亂”解釋得很難,說:“雖然念佛,如果不達到禅定屏除妄念就不能往生。”那等於是在這座大橋當中攔腰又起了一道好幾丈的高牆,把所有的人啊、車啊,通通擋住了。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要“一心不亂”,難道是在名號大橋當中又攔一道牆嗎?不可能!對不對?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要“一心不亂”,是要保護我們,怕我們念念又不念了,念念又是雜行雜修了,所以“一心不亂”等於是名號大橋兩邊的保護欄桿,保護我們不要掉下去,等於是說:“你要走好啊!留心啊,不要亂了腳步啊!不要離了這座橋啊!”所以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囑咐我們說:“你念佛要專心啊!不要雜啊,不要亂了主張,丟了念佛唯一一道又去修其他行不通的道啊!”

  (二)三經對照以明

  下面我們就引用有關的經證,來說明“一心不亂”的真意。

  1、《阿彌陀經》

  先看《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先說:“執持名號”,然後說“一心不亂”,意思就是說,執持名號,應當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是執持名號。

  險道火把喻

  “執持”兩個字都有提手旁,“執”就是抓住不放松,“持”就是相續不間斷。比如在黑暗中走險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四周一片漆黑,只能靠這把火把,必然我們會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馬馬虎虎,也不可能半路上就隨隨便便把它扔了。我們這一路拿著火把,就是一心不亂。為什麼?只有這一支火把,我們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棄,隨便亂抓一件別的什麼物品,所以是“不亂”。要是二心了,亂了,隨時就要掉到懸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亂。

  “執持名號”,也是這樣。名號就是這支火把,信心就是手,善導大師《觀經疏》說“常以淨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彌陀名號就是智慧火炬,要通過三界六道的黑暗險道,我們只有完全靠定這一句光明名號,從生到死,一路執持,絲毫也不敢捨了去學與我們的根機不相應的法門。這樣才是執持名號,這樣就是一心不亂。

  反過來講,心不執持,心有旁骛,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續,念有間斷,念佛不專,念念佛,又放一放學學別的,就亂了,就不是不亂了。

  不動亂、不雜亂

  亂有兩種,一是動亂,一是雜亂。“一心不亂”,就是一心靠倒名號,專修念佛,不動亂,不雜亂。什麼叫“不動亂”呢?聽到人家說“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沒達到功夫成片,沒有清淨心,你還有煩惱,你還有罪過,你這樣怎麼能往生呢?”雖然聽到這樣講,心不動搖,心不慌亂,不會因為他這樣說就覺得“完了,往生不了啦。”因為我們明了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威神功德,有這樣的弘誓願力,念佛決定往生。可一般人聽到這個話,就動搖了,就說:“是啊!”心就亂了,就不是一心了。什麼叫“不雜亂”呢?心不動亂,行就一定不雜亂,既然內心很穩定的話,我們就會老老實實地專念這句名號。外相雜亂的人,內心一定是動亂的,他念一句名號,覺得有所不足,別人一說,“對啊!是啊!不行啊,那你看看怎麼辦?”

  “怎麼辦?先跟我去誦《地藏經》消業。”

  “好好好,你教我。”然後就誦《地藏經》。

  誦《地藏經》好不好?當然好!然後誦《金剛經》開智慧,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來好去,最後往生怎麼樣?他自己就沒有底,動亂,雜亂。

  我們專修念佛的人只有一條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心,這個就是“一心不亂”。

  2、異譯本《阿彌陀經》

  再看《阿彌陀經》異譯本,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將《阿彌陀經》中“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八個字合在一起,譯作四個字 ——“系念不亂”,系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亂,這就很明白,很容易。這也證明我們前面說的“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本來就是一體,分不開,是一個意思,專持名號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是執持名號。

  3、《無量壽經》

  彌陀親定標准

  問大家一個問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娑婆世界,是哪一位告訴我們的?知道嗎?

  (釋迦牟尼佛。)

  哎,講對了!除了佛,沒有人能告訴我們。

  再問第二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念佛往生,和阿彌陀佛自己所設定的念佛往生,會不會不一樣?

  (不會!)

  不會不一樣!阿彌陀佛說“你只要這樣念佛就能來往生”,釋迦牟尼佛說“你必須那樣念佛才能去往生”,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佛佛道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念佛,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所設定的念佛,一定是一樣的,決定不會不一樣。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條大願,叫做“念佛往生願”,這條願規定了我們應該怎樣念佛往生,是阿彌陀佛親自定的標准,釋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諸佛也好,諸大菩薩也好,只要宣說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決定不可能離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往生的本源

  《阿彌陀經》當中所講的念佛往生,當然是源自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凡是釋迦牟尼佛在一代佛法當中說到極樂世界的莊嚴,說到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等等,都不可能離開《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尤其是淨土正依三經,更是一味的經典,是一個味道、一個性質。像《阿彌陀經》當中的“臨命終時,佛與聖眾,現在其前”,這一段經文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九願的內容,“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對不對?因為有這第十九願,在《阿彌陀經》當中就說臨終來迎;還有,《阿彌陀經》說:“彼佛國土,無三惡道。捨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這就源於四十八願當中的第一願:無三惡道願,以及第十六願:國無惡名願。四十八願當中的第一願說:“我成佛的時候,我的國土如果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我不成佛!”所以在《阿彌陀經》裡面就說“國無三惡道”。第十六願說:“我成佛時,國土純善,連不善之名都不會聽到。”所以《阿彌陀經》說“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總之,對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景象的描述,都和四十八願密切相關;只要是講到念佛往生的地方,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的內容。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經》的宗旨說:“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的內容。

  所以,我們學淨土宗,我們學念佛,不能離開阿彌陀佛的誓願,道理很顯然。

  推銷商喻

  比如一件產品,有生產廠家,有推銷商。推銷商推銷的產品,就是生產廠家所生產的,不可能說推銷商推銷的產品,跟生產廠家的不一樣。如果不一樣,就是推銷商做了假,搞假冒偽劣產品坑害消費者。這是個比喻。

  阿彌陀佛,是生產廠家;釋迦牟尼佛、六方恆河沙諸佛,都是推銷商。推銷什麼?推銷六字名號。祂們所講的念佛方法,不可能離開阿彌陀佛本人所發的第十八願,決定是一源一味,毫不摻假的。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觀經》、解釋《阿彌陀經》,都是站在阿彌陀佛念佛往生本願的立場。

  作為一個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也時刻緊緊地以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為標准,探求我們的往生之道。

  第十八願文

  第十八願說眾生只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十念”,善導大師解釋為“十聲”,是口稱名號,持名念佛;《阿彌陀經》也說“執持名號”,《觀經》也說“持無量壽佛名”,這些都是一致的。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說持名要“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說稱名要“至心、信樂、欲生”。兩個一對比,就知道“一心”就是“至心、信樂、欲生”的心,是信願之心,並不是要怎樣禅定的心,所以善導大師有時說“一心信樂”,有時說:“一心願生”。也就是說,你一心一意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懷疑,不退轉,這樣, 就是“一心不亂”。這也一點都不難。

  三輩往生文

  《無量壽經》下卷〈三輩往生文〉上輩、中輩、下輩都說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善導大師解釋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可知“一向專念”是釋迦牟尼佛勸導一切眾生念佛的總綱領、總要求,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專念”。《阿彌陀經》所對的根機不可能超出三輩之外,那麼“一心不亂”,也就是“一向專念”。一心向著阿彌陀佛,不向余佛余菩薩,所以“一向”就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雜余行余法門,所以“專念”就是“不亂”,不雜亂。“一向專念”就是“一心不亂”!這也絲毫不難。

  4、《觀經》

  再看《觀經》。《觀經》雖然說了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業,但是在最後〈流通分〉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卻不付囑十三定觀,也不付囑散善三福,而是順著《觀經》開顯的次序,付囑最後一觀、最後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稱名念佛,說“阿難!汝好持無量壽佛名”。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樣的持名呢?經文說:“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和《阿彌陀經》“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和《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都是同一個涵義。因為同是淨土三經,同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同是說的持念彌陀佛名,同是源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互相之間不可能不一致。

  相互對照的話,《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念”的“念”,《觀經》下下品“稱南無阿彌陀佛”的“稱”,《阿彌陀經》“執持名號”的“執持”,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稱佛名,所謂持名念佛,不是實相、觀想、觀像、參究等等念。

  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觀經》下下品“至心”,《阿彌陀經》“一心”,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願之心,不是禅定、清淨、除妄等等心。下下品的眾生,臨命終時,地獄相都現前了,他哪裡還有什麼禅定心、清淨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個仰救的心。

  第十八願“乃至”,《觀經》下下品“令聲不絕”,《阿彌陀經》“不亂”,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相狀,也就是專一不雜,相續不斷。善導大師解釋“令聲不絕”為“聲聲相續”。

  同時,“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時節,也就是一輩子念佛,並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過因為眾生遇到念佛時間不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所以表達不一樣。善導大師就總的解釋為“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這樣三部經所說的念佛時節,雖有長短不一,但通通涵概在內了,實質所指都一樣,都是一輩子的念佛,所謂:“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這樣,比較《阿彌陀經》與《觀經》,“執持名號”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是“至心不絕”,就是一心歸投阿彌陀佛的救度,相續稱念彌陀名號,不間雜。也很容易,不難。

  下下品的眾生雖然臨終死苦來逼,心中恐慌萬狀,絲毫也沒有禅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亂,為什麼?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來救,絲毫也不會雜有其他個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來救,我自己救自己?對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麼辦?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辦法?”這些想法都不會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亂。下下品臨終苦逼的眾生都做得到,還有誰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夠做不到,下下品有什麼功夫?是求救的心沒有,不歸命,不老實,驕慢,這樣就是二心,就雜亂,就達不到一心不亂。所以善導大師教導我們要“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能這樣深信,我們就是下下品的眾生。

  (三)祖師的解釋

  1、善導大師《法事贊》

  對於“一心不亂”,善導大師也有他的解釋。善導大師在《法事贊》裡用“專復專”三個字來解釋“一心不亂”,說:

  教念彌陀專復專。

  前面我們也學習過了。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怎麼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亂”。那麼“一心不亂”,善導大師就解釋為“專復專”,教我們專復專地念佛,專,還要再專。心專、行專,內專、外專,人前專、人後專,現在專、將來專;總之,一個“專”字。“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不雜修雜行其他的法門,所以,很簡單,“一心不亂”就是“專”。

  2、善導大師《觀經疏》~一

  《觀經四帖疏》的第一卷〈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48頁),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

  這一段善導大師的解釋,很明顯地看出來,“一心不亂”就是“一心願生”,你一心一意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就是“一心不亂”。

  在“執持名號”前,善導大師加了“即應”二個字,是顯示釋迦牟尼佛教勸我們的意思,所謂“教念彌陀專復專”的“教”。

  3、善導大師《觀經疏》~二

  《善導大師全集》250頁,《觀經疏.散善義》: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善導大師把經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合在一起解釋為“一心專念”。難不難呢?

  (不難。)

  “一心專念”,一點不難嘛!除非你不願意念這句名號。

  當然,也可以說不難,也可以說很難。有很多人,他就是不能夠專念。這個難,不是難在法門難,而是難在我們自己不願意接受。專念一句名號有什麼難?你從早到晚就這六個字;如果讓你一定要去背誦《法華經》、《華嚴經》,那個難。但是六個字,再怎麼難,你都會背,只要專就好了,一心專念。

  4、善導大師《觀念法門》

  《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355頁):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

  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與前面一樣,善導大師同樣用“一心專念”來解釋持名“一心不亂”,也是一個“專”。

  5、善導大師《往生禮贊》

  《往生禮贊》(《善導大師全集》539頁):

  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

  即應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稱佛不亂;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善導大師在經文“一心不亂”中間,加了兩個字——“稱佛”,“一心稱佛不亂”,這樣就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意義非常明顯。一心做什麼?一心稱佛。稱佛怎麼樣?稱佛不亂。就是:一心一意稱念佛的名號,不雜亂。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嗎?哪裡有那麼艱深復雜呢!

  一個字——專

  我們看上面善導大師對“一心不亂”的解釋,都非常簡單,毫不復雜,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沒有一處說到要怎樣的禅定息心、不起妄念,處處都說的很懇切:“你要一心專念,專啊!專啊!”總之,善導大師解釋“一心不亂”就是突出一個“專”字。“專”就是“一心”,“專”就是“不亂”,這個就符合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裡所說的“一向專念”。

  西方淨土不嫌亂

  不僅如此,善導大師還特別說明,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在《阿彌陀經》裡特別指示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就是因為極樂世界不嫌“凡夫亂想”,在《法事贊》(《善導大師全集》420頁)裡說:

  一切佛土皆嚴淨

  凡夫亂想恐難生

  如來別指西方國

  從是超過十萬億

  一切諸佛國土都非常莊嚴清淨,但凡夫亂想紛飛,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諸佛國土,必須澄心凝慮,悟入聖者之境,這對於末法五濁惡世凡夫來說,不可能做到。所以釋迦牟尼佛才特別指示十萬億國土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正是因為極樂世界不嫌凡夫亂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專稱彌陀名號就可以了。

  善導大師不愧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解釋,我們能安心!其他的,千解萬釋,越說越復雜,越說越玄妙高深,既不符合彌陀本願,也不符合我們的根機,搞到最後,往生無份。

  三經宗旨一致

  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作為核心。

  不然的話,我們會覺得:“哎?《無量壽經》裡邊講往生很容易,《觀經》裡邊講得就很難,要觀想,而《阿彌陀經》講得也難,要達到禅定息妄……”這樣,就不一致了。

  善導大師解釋這三部經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亂”也就是《無量壽經》裡邊所說的“一向專念”。

  施面包給餓人喻

  善導大師的解釋,能讓我們安心。念佛安心就對了。還有很多人念佛不安心,我們也有很長的時間不安心,“念佛真的能往生嗎?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那豈不是糟糕哩?”

  能安心,不容易。

  請問我們是靠什麼安心呢?

  我們安心,要有個安心的東西,我們自己給自己是安不了心的。

  比如說這個人餓得要死了,如果你不給他一顆蘋果,不給他一塊面包,不給他吃的,他能安心嗎?空說:“哎,某某人,你要安心哪!你肯定不會死!”但是你就是不給他面包吃,他不會安心;要他安心很簡單,你把面包給他,他就安心了。

  從“擔心”走向“安心”,有兩種。

  有人想靠自己的功夫,說:“等我念到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的時候,我就安心了。”這樣只能越來越擔心,因為我們做不到。一開始還以為差不多能達到,好,努力了三年,三年之後更加擔心,“哎呀!三年還沒有達到啊!”又經過三年,到最後就放棄了。當初是擔心,現在反而成為害怕的心。

  那麼,怎麼樣才能安心呢?是阿彌陀佛的誓願讓我們安心的。阿彌陀佛給我們保證說:“某某人,你只要念我的名號,你放心大膽,臨命終時我來迎接你,決定往生我的淨土。”

  我們還要問:“萬一不能往生呢?”

  “萬一不能往生,我負責!”

  “你怎麼負責?”

  “你不往生,我誓不成佛。我以成佛的功德來負你往生的責任,我負得起你這個責任。”

  各位!只有阿彌陀佛才能負得起我們這個責任。我們如果不能往生,祂全權負責,別的,都負不起這個責任,我們自己也負不起,我們不能往生還是不能往生。

  所以,往生這件事情是由阿彌陀佛所操辦的。

  6、源信大師安心法語

  一般的人,雖然念佛,但總是擔心說“有妄想,有妄念,心不清淨,這樣怎麼能往生呢?”我們來看下面這一段源信大師念佛法語: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

  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來迎。

  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

  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法語很好懂,我想這樣念誦下來,可能有的人已經知道它的意思了,很好懂,很讓我們安心。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說明我們凡夫的狀況,我們是什麼樣的眾生呢?不管是經文,還是祖師的解釋,“凡夫”前面往往會加一些修飾語,“罪業”的凡夫、“輪回”的凡夫、“妄念”的凡夫、“亂想”的凡夫、“不淨”的凡夫——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凡夫就是以妄念為本質,為體性;“妄念之外,別無心也”,除了妄念之外,沒有心了;所以“直到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從一生下來直到死,你不能離開妄念,你就是妄念的凡夫。離開妄念就是聖人了,肯定不是凡夫了。

  泥塑與木炭喻

  好比一個泥巴做的塑像,它是泥巴做的,泥巴就是它的本體,你怎麼樣去洗它,能洗干淨嗎?

  龍王廟裡用泥巴做的龍,上面有灰塵,你想把它洗干淨,無論你怎樣洗,洗到最裡面的龍筋,還是泥—— 它就是泥土做成的,所以,不論怎麼樣,它還是脫離不了泥土。

  我們凡夫就是妄想所組成的,妄念是我們的本體,我們不管怎麼樣也離不了它。有時候會出現假相,感覺清淨一點,但那是粗的妄念少了一些,微細的妄念還是很多。如果有這個覺照,我們就會發現,它總是存在著的。

  又好比一塊木炭(城裡現在見木炭的機會可能不太多,農村還有很多人靠木炭來取暖),它怎麼都是黑的,你再洗也洗不干淨,你不可能洗出一塊白的木炭,你怎麼洗下去,它還是黑的,你拿它來畫,還是一條黑線。

  我們的妄想心就像木炭一樣,我們再怎麼樣都是黑暗、無明、造罪的眾生,對這一點,我們要有深切的認識,不要在那裡做無用功,“你看,我大概這樣修修,到時候可能會好一些,那個時候再說……”如果以淨土法門來講,不要抱這樣的期望,是要認識到我們是一個造罪、必然墮落的凡夫,唯有仰靠彌陀的願力。

  自知病重喻

  所以,善導大師就強調兩種深信:第一點是相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沒有辦法出離,只有死路一條。在這個前提下,你才能完全信靠阿彌陀佛的誓願。你如果不相信自己是這樣造罪、墮落、沒有出離之緣的凡夫,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就沒有力量。

  就好像一個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病重將死,他對醫生講的話就不會重視,就會飄飄渺渺,“哎呀,我很健康啊!好像不錯……”他一旦知道自己大命將終,人家說:“這是神醫,可以救你的命。”那醫生鼻子哼一下他都會仔細聽,“哎!剛才說的是哪一味藥?”其實醫生是打了個噴嚏,他都要仔細聽了。

  我們如果悠悠散散的,覺得說“我靠自己大概也可以解脫生死輪回”,很高慢的心,那樣,對這個法門就不會尊重,就容易忽略過去。《無量壽經》說:“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所以,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

  通身放下

  印光大師有兩句話,他說:

  通身放下,

  徹底靠倒。

  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實,要認識到自己是個造罪的凡夫,這樣,就會把自己那個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們的身體完全放下——不光指身體,還指我們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徹底靠倒”。

  大家晚上都要睡覺,那每天晚上睡覺,我們怎麼樣?就“通身放下,徹底靠倒”,你不可能身子半放半不放,半靠半不靠,那樣怎麼睡?那樣子很累啊,堅持不到兩分鐘就不行了。

  “通身放下”,放在哪裡呢?放在阿彌陀佛的誓願裡,唯有阿彌陀佛的誓願可以依靠,可以有保證。阿彌陀佛以祂的大悲願力說:“十方的眾生,我來救度你:你的罪業,由我承擔;你沒有功德,我為你成就;你要墮落,我來濟拔你;你不能往生,我來迎接你,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翻成覺心

  既然我們體認到自己是這樣的凡夫,我們就以妄念凡夫的身份來念阿彌陀佛,“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知道我們是這樣的一個造罪的凡夫、妄想紛飛的凡夫、時刻不間斷妄念的凡夫,你只要念佛,臨終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

  “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哎!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坐上了阿彌陀佛的蓮花台,這個時候,剎那之間,善導大師說:“臨終聖眾持花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一坐上蓮花台,當下即得無生法忍,當下朗然大覺,所有的妄念當下粉碎,成為朗朗的正覺之心。以我們凡夫,哪裡有覺心?是被阿彌陀佛所接引,“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蓮花不染污泥喻

  下面幾句話尤其讓我們覺得安慰、感動:“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我們雖然有妄念,但是我們在妄念當中所發出的念佛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的心雖然是妄念,像污泥一樣的染污,但是,所稱出來的這一句名號,它卻是像清淨的蓮花一樣不染污泥,微妙香潔。

  這一點大家有感受嗎?我們的心是骯髒的,是染污的,是妄念的,可是,這句名號不被我們的妄念所染污,所以,淨土宗就叫“蓮宗”,蓮花的特點就是“出污泥而不染”,從哪個地方出污泥呢?從我們的心哪!我們的心像污泥一樣骯髒,有貪嗔癡的煩惱——誰沒有貪嗔癡的煩惱呢?沒有的,就是阿羅漢了。

  我們這樣貪嗔癡煩惱的心,反而成為念佛的動力。我們為什麼念佛?因為有罪業,我們要求解脫,所以要仰靠彌陀的誓願、稱念彌陀的名號。就好像蓮花池中的污泥,它反而成為蓮花的養分,這樣,一支清新的蓮花就從污泥當中獨立出來,飄散著微妙的香味。我們的心雖然是染污的,可是我們念的名號是清淨的。六字名號的功德、香味,可以說遍滿法界。所以說“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

  不要被自己的心騙了

  這朵不染污泥的蓮花,這句六字名號,它能救度我們,所以,我們念佛是念佛!我們的眼睛要看著蓮花,我們的鼻子要聞著蓮花的香味。大家來到蓮花池邊,不要把我們的鼻子扎到泥土當中,那樣聞出來的就全是臭味,對不對?我們的鼻子要聞蓮花的香味。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念佛,想到說:“雖然我的心染污、有罪業、不清淨,但是我所念出來的這句名號,它卻像蓮花一樣的香,是名號讓我往生的。”

  我們干嘛要考慮自己的心呢?這個心是我們要拋棄的東西,這是我們要扔掉的東西呀!我們不是靠這個生滅虛妄心去往生的,我們不是把這個心拿出來擦干淨了再來往生,我們是依靠不生不滅、真實不虛的名號。

  有的人,他的方向、觀念錯誤,他老是把自己妄想的心在那裡修飾雕琢,就好像不是關注這朵蓮花,而是把他的心放在污泥裡,然後把這個污泥在那裡洗啊淘啊,在那裡做成一個蓮花的樣子——你就是把污泥做成了一朵蓮花,它也沒有香味。

  心有兩種,一個是真,一個是妄,妄心用事,驢年馬月也不得解脫。凡夫雖然都有真心佛性,但不到大徹大悟,大悟等佛,真心佛性不能現前,日常用事的都是妄心,這一顆妄心,你怎樣地壓制它,你怎樣地凝定它,它仍然不是解脫之因,除非你已經是大徹大悟,消除了一切煩惱,粉碎了真妄差別,徹證妄本來是真,那才是解脫了。不然的話,僅僅是禅定的功夫,或者是一種比較清淨的輕安的狀況,那個,差得太遠了,與解脫根本毫無關系,不是解脫的因,反而是輪回的業。

  能解脫我們的,能讓我們出離生死的,就是我們所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是兩件事情。污泥裡面出的蓮花,蓮花能救我們;妄想心中出的佛號,佛號能救我們。佛號就是來救這個妄想心的。

  因此,大家不用擔心,不用害怕。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在口口聲聲地吐出蓮花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多麼自在啊!你何必管自己那個心呢?

  所以,在《無量壽經》裡邊,釋迦牟尼佛就用四個字告訴我們念佛的秘訣:

  一向專念。

  “一向”,就是唯一向著佛的方向,不向著自己的方向。我們不要顧及我們的心是妄想還是清淨,如果那樣想的話,我們的眼光就不是看著佛了,就又回到我們凡夫這一邊,念我們的心了。

  大家能夠體會嗎?如果我們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我們的心,那個怎麼能往生呢?我們的心不管是清淨還是染污,我們都不要被它騙了。

  各位,我們之所以這麼長的時間都在輪回,就是因為被這個心騙了,我們會覺得說,“你看,現在它比較安定啦!這是一個好心,我要你……現在很煩惱了!動蕩啦!這是一個壞心,我不要你!”你這就被它騙了。

  我們不管它是動蕩、妄想、雜念,還是比較安定,這個都是妄念,這個都是煩惱心,都是要拋棄的東西,我們唯一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以全副的身心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不顧。煩惱來了,也不顧;煩惱去了,也不顧。

  隨風雲彩喻

  煩惱對我們來講像什麼?就好像空中隨風而過的一片雲彩,你念佛就念佛,何必管這片雲彩呢?它來了,“哎呀,這塊雲彩是白的,嗯!白雲彩來了,我念佛大概能往生。哦!又來了一朵黑雲彩,嗯!黑雲彩來了,大概不能往生……”

  錯了!

  在我們內心裡邊,什麼叫做白雲彩呢?感覺“我念佛念得比較清淨一點。”這是一朵白雲。“我的心不清淨,哎呀!孩子啊,家庭啊!工作、事業……很多事,很煩。”這是一朵黑雲。但是,這些在我們心中了無障礙,來了就來了,去了就去了,跟我們的往生毫無關系呀!你停下了念佛的腳步,你停止了念佛的心,來關注它,錯了!

  所以,不要管你這個心,你再怎麼管它,它都不能替你爭口氣,而且你會被它騙。你越管它,它越得勢,它越是覺得自己了不起,你就越拿它沒辦法;你徹底地看透它,你徹底地拋棄它,你徹底地冷落它,它就乖了,它就聽話了。

  大家有做奶奶的,小孫子在那裡哭,奶奶去哄他,越哄,他就越哭,越哭,她就越哄,越哄,他就越哭,後來奶奶就沒辦法了,干脆不管他,哎,哭一會兒他就不哭了。

  我們的煩惱也是這樣。其實,我們的煩惱是我們自己養大的,我們每個人都養著一個胖胖的煩惱娃娃,我們天天養它,洗啊、摩啊,你拋棄它,不要理它!

  怎麼不理它呢?我們有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一向專念”。“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

  念佛放光的故事

  在這裡,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很感人。

  台灣有一位法師,他在美國弘法的時候,就有一位大鼻子的美國人來聽經。聽完經之後,這位美國人就來跟法師說:他是專門學神通的,他也有一定的神通,他看到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能吐出光明,念一聲佛,就吐出一道光。

  我們知道,唐朝的善導大師念一聲佛就放一道光,想不到我們自己也能放光!不過善導大師是證得三昧的聖者,他念佛放光,所有的人都看得到。而我們念佛放光,有神通的人、靈界的眾生、佛菩薩看得到,我們看不到。

  放的光怎麼樣呢?虔誠心的人念佛,光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大到好像要把整個地球包起來的感覺。

  各位,你們想不想抱一抱地球啊?你們想不想放放光啊?那就誠心地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誠心的人念佛呢,也放光,但光很小,噗一下,噗一下,像油燈一樣,閃一下就滅掉了。

  那麼,什麼叫有誠心,什麼叫沒誠心呢?誠心,就是信,就是專,你懷疑,雜,這就不夠誠心哪!相信,信順,專修念佛,信順不疑!很專注地念佛,那這樣的光就很大;如果只是結結緣,“別人念,我也念一句,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也不曉得。能不能往生?哎呀!碰運氣啦!”那這樣就不夠誠心,念佛的光就很小。

  所以,你想一想,我們雖然是造罪的凡夫,但是我們念一句佛就能出一道光。所以剛才說了,“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念佛的功德無量無邊,任何眾生,你真的願意往生,真的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醫生與病人喻

  所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我們剛好倒過來了)。大師了解我們心,他說:你不要討厭你的妄念多,你討厭也沒有辦法,它從生下來就跟你跟到死,所以你不必討厭它,你應該反過來換一個方向,應該悲歎我們的信心很淺,因為阿彌陀佛沒有說“你妄念多,我不救你”,恰恰相反,阿彌陀佛說:“你妄念多,我才要救你!”

  大家能聽懂嗎?我們妄念多,阿彌陀佛才要救我們;我們沒有妄念,就不需要阿彌陀佛來救我們啦。如果我們是阿羅漢,都已經出離生死了。

  就像醫生,醫生是給病人看病的,不是給健康人看病的。“因為你是病人,我才要給你看病。”

  阿彌陀佛是大醫王,我們有貪嗔煩惱,我們有妄念,所以阿彌陀佛說:“我要救你,你念我的六字名號吧!”

  所以,不必討厭我們的妄念很多,應該悲歎我們的信心很淺。妄念多,並不障礙往生;信心淺,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信不過,對稱名往生抱懷疑,就障礙往生。

  如果到醫院去看病,你不是在那裡抱怨:“你看,我得了這麼多病,很討厭”,你應該去找高明的醫生就好了,你的病反正已經得上了,這個時候呢,就要請一位高明的醫生。

  有的人因為自己內心有妄念、雜想,就懷疑說“我這樣念佛能不能往生?”這樣對念佛懷疑,對不應當懷疑的事反而懷疑,是應當悲歎的,因為這樣的人念佛,正好往生!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那麼,就以我們深信不疑的心而常稱南無阿彌陀佛。

  大街行人喻

  大家從今天回去之後,把所有的妄念抖下來,丟掉,不要管它。

  大家知道什麼叫不要管嗎?你說:“我不管它,可是它自己來了。”來了就來了,來了就不管它嘛!你管它,它才來。你不要管它,並不是叫它不要來,來了就來了,“來就來了,去就去了”,這個叫不要管它。

  大街上那麼多人來來去去,與你有什麼關系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善惡賢愚,應有盡有,有必要放下自己的正事,倚在窗戶上盯住看嗎?富貴的生羨慕,貧賤的看不起,論丑說美,評東道西,把自己的正事忘得一干二淨。叫他不要管外面的行人,只管做自己的事,他反而起煩惱,說:“我不想管他們,但他們老是在那走來走去,讓我的心靜不下來。”你這就不講理了。

  念佛也一樣,心中妄念紛飛,自是它的事,與你何干?妄念自妄念,念佛自念佛;念佛是正業(主),妄念是街客(賓),不要盯住妄念的街客看,更不隨著他走,更不要說他耽誤你念佛。念佛的正念一提起,就是有千千萬萬妄念,也好像沒有一樣,就好像那個人在房間裡一心做自己事,大街上人來人往,千千萬萬,都與他無關,好像不存在。

  對付妄念,就一條,絕招,只管念佛!不要管它!

  路邊花草喻

  不要管它,並不是我們把它扼殺掉。比如說我們在一條大路上行走,路邊有很多花,也有很多草,甚至於這草會往路中間長,會覆住我們的腳背,但是,我們的目的是要走路對不對?我們不要停下來,拿一把刀去割這個草——沒有必要,它長它的,我們走過去就好;我們也沒必要停下來聞聞這朵花香不香,“呀!這朵花很臭,真是麻煩!”趕快回去拿把鋤頭鋤掉它,在這裡栽上一棵鮮花——你是無事找事!你走過去就好,它香也好,臭也好,草覆住你也好,你跨過去就行了。

  這個香花、臭花、香草、毒草,就是我們心中種種的念頭;這條大路就是我們往生的道路,我們只管念佛走過去。

  昨天的妄想已不存在了,你何必管它呢!不要管它!這叫不管(不是說我們拿鋤頭把它挖掉),這個才叫真正的不管,它長就長,它不長就不長。

  很多人念佛,他不是去念佛,他是回來挖這個草,他不是在走路,他說“哎呀,你礙我的事”,你說這個人是不是在無理取鬧?他在大路上走得好好的,卻認為旁邊的花礙了他的事,一定要把它除掉才甘心。

  我們在念佛的大路上,我們會覺得妄想礙我們的事情——礙你什麼事呢?

  我這樣講大家能聽懂嗎?我們的妄想雜念絲毫不礙我們的事,我們只管走過去就好了。它是很自然的。比如說,我們吃到辣的東西就覺得辣,辣就辣吧,這是因緣;我們聽到不好聽的聲音,耳朵感到不舒服,這個都是很自然的反應,生理的反應,心理的反應,很自然,凡夫就是這樣子的。就是這樣的眾生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樣就能往生了,所以,不必管它。

  如果這樣念佛,就會很輕松,很自在,你會覺得我們一個人分成兩個了,念佛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另一個我其實就好像影子一樣,就好像一種……怎麼說呢,“影子”這個詞稍微貼切一點,像一個虛的影子一樣,它在做它的事情,我念佛往生啊!也可能聽到不好聽的話它會感到不舒服,那也不管它;也許因為某些事情它會感到心裡難過、悲傷,或者歡喜等等,有種種的情緒波動,這個都不要管它,因為我們的妄想本來是沒有根的;妄念本來沒有根,因為你執著它,它就有了根、有了業力,它就讓我們六道輪回。那我們現在轉過來,一心靠倒南無阿彌陀佛,根本就不管它,根本就不理它,它就拿你沒有辦法。如果你把它當做大爺,管它理它,你就被它所控制。

  7、印光大師的呵斥

  一般人念佛,都有“念好、沒念好”的觀念,認為到什麼樣的程度就是念好了,沒有到就是沒念好。如果說以此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念佛,精進念佛,專心致志,更加仰靠阿彌陀佛的本願,更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麼這種想法可以說是好的。如果說,“唉呀!我這樣佛沒念好,怕不能往生。”那就錯了。我們看印光大師的一件故事。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到普陀山拜見印光大師,就跟大師講了自己的一段經歷,說他一年前得了一場大病,病重的時候,人都快死了,吐血,奄奄一息了。回憶當時的情景,他說自己一不慌張,二不害怕,內心是很安定的(這個已經很難得了,一般我們到那個時候就慌張害怕了),但他還是感到一點點遺憾。他遺憾什麼呢?他說:“哎呀!我念佛沒念好。”因為他是修行人,淨土宗念佛的,他說:“我覺得我念佛沒念好,感到很遺憾。”

  印光大師聽他講到這裡,當下如雷霆般地呵斥他:“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汝做此念,西方去不得矣!”當下就批評他、呵斥他說:“念佛,什麼叫念好?什麼叫沒念好?十念就可以往生!你如果抱有‘我念佛沒念好,怕不能往生’這樣的想法,西方你去不了啦!”

  我們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標准”,“念佛念好了”,哎,什麼叫念好了?以什麼為標准?他又說不出來,“我念得口中有口水了,我念得身上發熱了,我念得心裡蠻清爽的,這個叫念好了。”這都是自以為是,似是而非。要說標准,也有,就是阿彌陀佛的誓願“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所以印光大師說:“十念當往生”。

  一心不亂很容易

  念佛很簡單,隨著我們每個人根性做得來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心比較靜定,就靜定念佛;如果當下是煩煩惱惱的心,就以煩煩惱惱的心念佛,同樣往生!

  印光大師這段話對我們很有警惕作用,“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十念當往生”的原因在哪裡呢?是阿彌陀佛的誓願。什麼叫念好?什麼叫念不好?你念十句就能往生;什麼叫念好?你說《觀經》下下品那個人,他能念好嗎?他那個時候如果說有“念好”的心,那他就不能往生了。“哎呀!某某人哪!你現在快死了,你念佛一定要念好啊,如果念不好不能往生啊!”他怎麼做得到呢?應該這樣跟他說:“你只要念佛,口稱彌陀名號,決定往生!”他自然就往生了。

  印光大師又說:“不論功德大小,功夫深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我們念佛往生西方,跟我們的功夫深淺沒有關系。你功夫深也往生,你功夫淺也往生。

  這樣說起來,“一心不亂”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專修念佛。

  大家能聽明白了嗎?

  (明白!)

  你們還怕不怕“一心不亂”四個字?

  (不怕!)

  如果不是這樣理解的話,我們讀誦《阿彌陀經》讀到這裡就會害怕了,“哎啊!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越來越亂,越來越亂……”亂到後來不可收拾了。

  如果知道是“一心念佛不雜亂,不動亂”,就會越念越歡喜,“我就是如此”。

  (四)舉例說明

  宋朝黃打鐵的故事

  再跟大家說一則宋朝黃打鐵的故事(在《念佛感應錄》第一集第65頁),對我們很有啟發。

  他姓黃,叫什麼名字也不知道,他是打鐵匠,所以就喊他黃打鐵。他邊打鐵邊念佛,一錘下去,“阿彌陀佛!”再一錘,“阿彌陀佛!”他老婆就很可憐他,說:“你打鐵本來就很累了,再念佛不是更累嗎?”

  他說:“哎,這個你就不懂啦!本來打鐵胳膊很酸,念佛反而就不酸;本來打鐵很累,念佛反而就不累。”他打鐵要拉風箱啦,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這麼打一錘念一句,拉一下念一句,這樣過了幾年。有一天,他身體好好的,沒有生病,突然深有感悟,但他不會寫字,只會打鐵,便請了鄰居寫了四句話,他寫了哪四句?(也跟他的生活有關系,和那個崔婆一樣,崔婆“上無條嶺下無坑”,她寫的也是她的生活;給人家做奶媽,補鞋補襪子,所以寫“去時不穿鞋和襪”,和她的生活很貼近。黃打鐵也一樣,他做了四句,他說什麼?)

  叮叮當當,

  久煉成鋼,

  太平將近,

  我往西方。

  講完這四句話,把錘子一放,往生了。多麼殊勝,多麼潇灑!

  什麼叫“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呢?他天天打鐵,叮叮當當,叮叮當當,天天打,對不對?打鐵是久煉成鋼的,慢慢打,這個也反應他自己的修行,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像錘子一樣,一錘一錘地打在他的心上,把他的心打得越來越軟,習氣越來越少,從凡夫打成了佛了 —— 到西方去成佛了,所以“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太平就要來了。如果不往生西方,不解脫生死輪回的大事,那沒有太平日子好過啊!閻羅王在那裡等你,哪有太平呢?他不一樣,他說:“太平將近,我往西方。”到西方成佛去。

  你說黃打鐵,他有禅定一心的功夫嗎?他能邊打鐵邊入禅定嗎?不可能啊!他沒有所謂的深入禅定、不起妄念,他還要出大力流大汗,邊打鐵邊念佛,但是,他往生了。他雖沒有禅定,但是他做到了一心不亂——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一點不夾雜,真正的一心不亂!他不識字,沒時間,要為生活忙,只能一邊打鐵一邊念佛,要他雜也雜不了。

  我們向他學,洗衣服的時候也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切菜的時候也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早上作操的時候——我們這幾位台灣蓮友做念佛操,甩手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念佛,就能往生。

  所以,不管我們的心有沒有達到禅定,有沒有這樣的功夫,都沒有障礙,只要念佛,決定往生。

  輕輕松松念

  當然,話說回來,我們念佛的人,總是希望內心清淨一點,妄想雜念少一點,那個也是有方法的,就是說我們要比較專注,除非我們出門、走路、搭車、辦事,不能那麼專注,自己一個人坐在那念佛,還是要專注一些。

  專注的方法就是自己念自己聽,可以采用印光大師提倡的“十念記數法”,一邊念一邊記數,能夠攝心多少算多少。

  不要用心過猛,很累,也不要說:“你看看,又跑了……”又煩惱了。跑了,抓回來再說,再跑,再抓,抓回來就看住,就像做游戲一樣,你這樣心很輕松,“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穩穩當當念

  還有關於記數,記數是很好的方法,歷代的祖師大德都提倡;老老實實記數念佛的,都會體會到它的妙處與受用。不過念佛也不要只是圖數量,為記數而記數,是為了念佛而采取記數的方法,可以一句一句穩穩當當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就一句一句地念。如果數定得太多,為了趕數,念得太快了,年紀大的人有時候會比較受不了,心髒不好的人更受不了,比如說每天給自己定了三萬聲,又沒有時間,然後在那裡使勁趕,就趕一個數字,太累了!把心髒念出了毛病。還說:“你看,念佛,把我的心髒病念出來了!”那不是念佛念出來的,是你自己不會調整啊!

  我們就很穩當地念,念不了三萬聲,就不必定那麼高,定二萬聲、一萬聲就好,就一句句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很好啊!

  (五)總結反顯

  六大過失

  關於“一心不亂”我們總結一下。

  從一開始就說明一心不亂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一般人理解的禅定一心、不起妄想雜念;一種是按淨土宗經教的理解,一心不亂就是一向專念,這也是善導大師的一貫解釋。

  只有按善導大師的解釋才是正確的,如果一定要解釋為如何禅定一心不起妄念,而且又堅持認為不這樣就不能往生的話,那過失就太多了。

  第一,那等於是說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淨土三經,相互矛盾。為什麼?因為《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說“上中下三種根機的人,只要一向專念,通通往生”;《觀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說“下下品的人臨終苦逼,精神惶恐,十聲念佛,即得往生”;這兩部經,往生都很容易,而同樣是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經》,卻說要如何的禅定一心,說的很難,那不是相互矛盾嗎?

  第二,等於說釋迦牟尼佛不僅自相矛盾,而且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矛盾。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本願說的很容易,眾生只要“乃至十念”念佛,但釋迦牟尼佛卻說的很難,說要達到息心凝想,這不是矛盾嗎?等於說釋迦牟尼佛背開阿彌陀佛,自己另開往生極樂的條件,加高了門檻。這怎麼可能呢?

  第三,又等於說釋迦牟尼佛說法不能對機。為什麼?因為《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對五濁惡世凡夫所說的經典,結果說的那麼高超,我們沒有人能做到,那不等於是法不對機嗎?

  第四,等於說龍樹菩薩判釋淨土法門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龍樹菩薩說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適宜下劣根性眾生的“易行道”、“安樂門”,而現在要達到事一心、理一心等等,那就不是易行道了,那等於是說龍樹菩薩判錯了。

  第五,也和古今見聞記載的事實相矛盾。為什麼?因為我們看到從古到今,許許多多的往生人,並沒有到達怎樣的禅定凝心,他就是老實念佛,一向專念,不懷疑,都往生了,而且往生的都很殊勝。

  第六,最大的過失,我們自己不能往生。

  如果依善導大師的解釋,上符彌陀本願,下契眾生根機,淨土三經宗旨完全一致,釋迦佛語誠谛不虛,人人安心念佛,個個都能往生。

  回復

  3樓 2008-06-01 00:11 回復 3樓

  儒醫

  儒醫

  三、怎樣保證“心不顛倒”

  關於《阿彌陀經》這一段,我們已經說明:

  第一點,專念彌陀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第二點,專念彌陀名號就是“一心不亂”;

  這兩關我們都過了,等於壓在心上的兩塊大石頭都搬掉了。好啊,我們可以歇歇氣了,來,讓我們擴擴胸,舒展舒展。“唉呀!一心不亂這塊大石頭,一直壓在心上,快憋悶死了,今天終於把它掀掉了,好暢快!”好,我們輕松輕松,我們現在有勁了,乘勝追擊,再來攻克第三個難關,怎樣保證“心不顛倒”?

  你看,前面兩關解決了,“念佛就是多善根,好了,夠了,我就專念佛;還要一心不亂哪,還有一個難題……噢!只要一心專念,就是一心不亂,我也能做到;但是師父啊,我還有一點困難,萬一臨終的時候昏迷啦,提不起正念啦,忘記啦,我念不出佛號來……那個時候怎麼辦?因為《阿彌陀經》講‘心不顛倒’,我們怎樣才能保證‘心不顛倒’呢?”

  有辦法!一點都不難。

  (一)破除誤解

  誤解之一

  其實啊!我們擔心的狀況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是這一段經文被我們誤解了,才有了擔心;如果能正確理解,我們就不會擔心。怎麼誤解呢?

  第一個誤解。一般人都認為:“不管平時念多少佛,如果臨終一刻沒有念佛的話,那平時念的也白念,所以必須臨終能念得出佛,佛才來接引,才能往生。”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臨終沒念佛就不能往生,是指平時不念佛、不求往生的人,他現在已經要命終了,這個時候再不念佛的話,就沒有機會了,就要命終去輪回去了,所以才說“臨終念佛”。像《觀經》下輩三品的人就是這樣,臨終念一聲佛、十聲佛往生了。《觀經》的意思是說:即使一生造作眾惡,直到臨終才遇到念佛的人,才念那麼十聲、一聲,都被佛接引,都往生;何況平時念佛的人,那往生更不是問題,所以善導大師才說“專修念佛是往生正定之業,十即十生”,並不是說一切人都要臨終念得出佛才能往生。

  以淨土三經來說,說的都是一輩子的念佛,不過表達的側重點不一樣。《無量壽經》“乃至十念”、“一向專念”是總綱,總原則,總要求,是上包一輩子的念佛,下含臨終十聲一聲的念佛;《觀經》下三品講的是臨終念佛的狀況,並以此涵概一生的念佛;《阿彌陀經》若一日到若七日,講的就是平生念佛的狀況,並以此涵概臨終的念佛,也就是遇到這個法門還有一天的壽命就念一天佛,有七天的壽命就念七天佛,隨壽命長短,一輩子念佛的意思。關於這一點,我們下面還會專門研討。

  這個平時“若一日、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也就是信願堅固專修念佛的人,這個人怎麼樣?他也會死啊,他是個一生念佛的人,現在臨命終了,怎麼樣?接著底下經文就說了: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平生念佛,臨終佛與聖眾自然現前,這個時候不管他有念佛沒念佛,佛與聖眾都來現前,所以經文並沒有說臨終的時候還要再念佛,只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其人”就是指平生專修念佛的人,因為他平時念佛,求願往生,平時已經種下了因,這個時候果就顯現了。所以認為:“雖然平生念佛,臨終也一定要念得出佛,不然佛就不來接引,不能往生。”很顯然是對經文的誤解。

  誤解之二

  再來,第二個誤解,認為自己要有能力保證命終“心不顛倒”,不然不能往生。這也是誤解。因為根據《阿彌陀經》的經文,命終之時“心不顛倒”是佛力保證的,是平生專修念佛,臨終佛聖自然來迎,佛一來迎,慈悲願力加持我們,自然讓我們心中住於正念,心不顛倒,隨佛往生。所以接下來經文說: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那麼,佛一顯現的時候呢,這個人見到佛了,一口氣歎下來,命終了。這個時候,剎那之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經文直接說,這個人命終的時候是“心不顛倒”的,沒有說還要做任何的努力;這也是佛來迎接加持的結果,不是我們凡夫自己的功夫。

  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說:

  慈悲加祐,

  令心不亂。

  “心不亂”就是“心不顛倒”。不是我們自己有能力心不亂,是阿彌陀佛“慈悲加祐”我們,令我們心不亂。臨死的時候,人很苦惱,四大分離的苦惱,家眷分離的苦惱,身體要拋棄的苦惱,過去所有的一切業力翻現出來……種種的苦惱。阿彌陀佛才安慰我們說:“我放大光明,這個時候一定來迎接你,來安慰你。”讓我們能夠安穩。在我們臨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來迎接我們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業障、所有的苦惱不安,當下變得清涼,內心就很安樂、歡喜。所以才說:“慈悲加祐,令心不亂。”佛的慈悲心、佛的誓願功德加持我們,護祐我們,讓我們的心能夠安定。不是我們自己有力量達到心不顛倒——不是我們自己先有力量心不顛倒,佛才來接我們。

  大家要聽好哦!不是我們自己先能夠心不顛倒,佛才來接,是我們平時念佛,佛一定來接我們;佛來接我們,我們才心不顛倒。這個要明白!

  誤解之三

  第三個誤解,認為:佛雖然臨終的時候會來接我,但如果那時我昏迷了,不知道怎麼辦?認為外相昏迷就是一切不知道,這也是誤解。因為外相雖然昏迷,心識還是清清楚楚的,佛來接我們,我們會一清二楚。像《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一三六則,就記載一位貴陽的蓮友蔣妙信,她是雙目失明的盲人,平時專修念佛,因解大便出力,腦血管破裂,昏迷不醒好幾天,一醒來就說“佛來接我,我要往生了!”說完又昏過去,於當天下午往生,走得非常好。一個天生失明、一生不辨顏色的盲人,昏迷中親見佛來接她,你看稀奇不稀奇!而且她昏迷之前也不是在念佛,所以佛來迎接,眼盲不是障礙,昏迷不是障礙,正臨終時有沒有念出佛來不是障礙,不靠這些,是我們平生念佛,我們的心與阿彌陀佛的心之間相互感應道交,自自然然往生的。心識不昧,永遠不滅,不壞,不死。後面我們還會講二個現實的例子做為證明。

  至於說有人休克,人事不知,那不過是一時的器官故障,堵塞了,迷悶了,那不是臨終心識的狀況。

  命終三位

  臨終到命終,人的心識有所謂的三位,即明了心位、自體愛位、不明了心位。

  第一明了心位:臨近命終,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還有作用,第六意識還能作主,心識明了,所以叫明了心位。但是這個時候,因為臨近死亡了,四大五蘊開始分散,所以身心遭受到極大的苦惱,但另一方面心裡又很明白,知道自己要死,面對妻子兒女、家產財寶等一生所愛的人啦,東西呀,心中難捨難分,真是痛苦萬分。

  第二自體愛位:由第一位,經過種種巨苦的折磨,這個時候身心更加虛弱,前五識已經不起作用,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也聽不到了,只有第六意識細想存在。這個時候,早已經是自顧不暇了,所以外在的妻子財寶等也就丟掉了,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執愛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身命,所以叫自體愛位。

  最後不明了心位:也叫“亂心位”,也就是正死的時候了。身體再怎麼樣執愛也不能保,這個時候,一切身體的器官功能停止,第六意識也就隨著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識沒有作用,主宰投胎輪回的阿賴耶識就會浮現。今生今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善惡業浮現,就好像做夢時,第六意識較薄弱,所以毫無順序、毫無邏輯、毫無條理,時間、空間都很混亂,而沒有一個能控制的主人。人死的時候就像這樣,業力種子浮現,就如一個國家沒有國王,因為國中無王,所以盜賊都出來相爭為王,這時就看哪一個較強,那個人就當王。相同的道理,命終之時,現生及歷劫的善惡業力,一時浮現,業力一現,眨眼之間,便隨其最猛烈的善惡業力,前往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主。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

  一般人死,都是如此,處在前面的三位當中不論哪一位都有極大的苦惱、恐怖、驚慌等,《無量壽經》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意思是說,壽命將終時,後悔與驚恐一直向心頭攻來。後悔什麼呢?後悔以前都是為名、為利、為家庭、為事業,從來沒有為自己的生死大事打算;後悔過去沒有行善積德,沒有修持佛法為生死大事做准備。驚恐是害怕到底要怎麼辦?會去哪裡?人到這個時候是做不了主的,便出現所謂的顛倒:或者起惡念,或者生邪見,或生系戀,或發猖狂,或起恩愛,這個時候怨家債主也就得著了機會,前來擾亂,令失正念。

  來迎在明了心位

  但是念佛的人,不會出現以上情況,因為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迎接我們,正是在第一明了心位。所以往往臨終助念的時候,都會聽到臨終的人說他親眼見到佛菩薩來接了。念佛的人雖然也有死苦,但很輕微,因為有阿彌陀佛、諸大菩薩來迎,佛光普照,佛力護祐,所以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在明了心,歡歡喜喜,正念往生。

  (二)對照三經

  三個時間段

  在《阿彌陀經》裡邊有三個階段:一個是平時,一個是臨終,一個是命終。

  平時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專修念佛,這是平時;那臨終呢,臨終你就自然得到果報了,“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佛就來迎接我們了;好,佛來迎接我們之後呢,第三個階段,命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是佛來迎接我們在前,我們命終心不顛倒在後,不是我們心不顛倒佛才來接我們。經文的次第很分明。

  那也剛好和阿彌陀佛的第十九願完全吻合,“臨命終時,我現前接引,不然的話,我不成佛。”所以,我們每一個專修念佛的人,你都不用擔心“臨終怕我心亂啦,佛不來接啊,怕我不能往生啊……”絲毫不必擔心。

  彌陀的保證

  在四十八願當中有第十九願,對於願生極樂世界的人,阿彌陀佛保證說:

  臨壽終時,

  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

  “你只要願生我的極樂淨土,臨命終的時候,我就來接你,如果我不來,那我不成佛!”

  阿彌陀佛有沒有成佛?

  (成佛了。)

  成佛了;祂成佛了,這條願有沒有實現呢?

  (實現了。)

  那我們如果願意去往生,祂到那個時候會不會來?祂會不會一時忘記了、失約了、不來了,會不會?祂決定會來迎接我們!

  那麼,佛來迎接我們的時候,我們還會顛倒嗎?

  (不會。)

  我們不會顛倒,我們會自然心中住於正念。

  所以,這個“心不顛倒”是阿彌陀佛誓願保證我們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來保證我們:臨終來迎,命終之時,心不顛倒。

  九品個個不顛倒

  關於往生人的臨終狀況,《阿彌陀經》講得比較簡略,就兩句話:一、臨終的時候,佛聖現前迎接;二、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觀經》說得很詳細,分成一個個細節來說明。可以歸納為九個環節。

  一、佛聖來臨。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菩薩大眾,浩浩蕩蕩而來。幡花映徹,鼓樂彌空。

  二、侍者持花。只見觀音、勢至二大菩薩,親手端持著蓮花寶台,恭敬地侍立在阿彌陀佛身邊,親切地准備我們坐上蓮花寶台。

  三、彌陀放光。這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直照行者之身。行者被佛光照,所有業障一掃而清,心得安慰,心大歡喜,歡喜心中,嘎然命終。

  四、彌陀授手。是時阿彌陀佛,與無數化佛同時舒垂寶手,召接行者。

  五、接手升台。行者被佛寶手垂接,自然身心飄舉,直升蓮花寶台。

  六、彌陀贊慰。阿彌陀佛親開金口,暢發倫音,與菩薩大眾共聲贊歎,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七、行者歡喜。此時行者,既已見佛親自現身來迎,又見菩薩端持花台來候,又見佛光直照己身,又蒙寶手舒輝垂引,又見自身已坐蓮台,更聞佛聲親加贊慰,歡喜無量,無量歡喜,更非語言所能宣表。即於花座,低頭禮佛。

  八、行者見聞。凡上種種,往生之人,親自所歷,歷歷眼見,的的耳聞,明明了了,更無半點恍惚迷悶。

  九、隨佛往生。行者還正在蓮台上禮佛,才一抬頭,已至彌陀寶國,化生七寶池中。

  九品代表一切凡夫眾生,上根、中根、下根,善人、惡人,上上品精進勇猛之輩、下下品臨終十念之機,通通包括在內。《觀經》所講的九品來迎的具體細節雖然各品之間稍有差別,但大致情形一樣,而每一個往生人從臨終之前佛來迎接,直到命終之後隨佛往生的每一個場景,都是親見親聞,歷歷分明,一點都不含糊,根本就不存在心識顛倒的事,個個都是歡喜命終。所以,我一開始就說到,我們念佛的人是歡歡喜喜死的,你看,《觀經》說的很清楚,見到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我們“歡喜踴躍”,“心大歡喜”,怎麼還會有顛倒的事呢?

  (三)舉例說明

  賴朝河的故事

  這裡講一個現實的例子。因為我們一般人擔心:“如果我昏迷了,怎麼能往生?”其實,我們人雖昏迷,或者是像植物人一樣,這個絲毫不影響。

  有個人叫賴朝河,他是台灣人,在軍隊裡做彈藥士,管理槍支彈藥。有一天,不小心彈藥爆炸,他被炸個正著,人當場就炸死過去了,臉上、全身都被灼燒,死過去了,但是沒有真的死掉,人家看他就像死掉一樣,因為他不會講話,只有一點微弱的呼吸,所以醫生就趕緊搶救。依我們看,他完全是昏迷的狀況,但是,他卻很清楚,很明了。

  他是什麼樣的狀況呢?他就看見自己神識離體,看見周圍很多醫生在那裡搶救他,他的身體被一層一層地包扎起來,像個木乃伊一樣。旁邊的人講話,他聽得清清楚楚,在治療他的時候,有人建議說:“是不是把他送到台灣本島去治療?那裡醫療條件比較好。”(他在哪裡呢?他在馬祖,在外島)旁邊另外一個醫生就不同意,說:“那不行啊,他現在馬上就要死了,這麼虛弱,怎麼能送走呢?”醫生講這些話,他都聽得很清楚,他想表達意見,說可以或是不可以,但是醫生聽不到,他干著急沒有用。

  他就飄來飄去、飄來飄去——而且他的眼睛呢,自然具有天眼通,他能隔著牆看到醫生在隔壁房間給一個女病號開刀,他看得很清楚;樓上也看得到,樓下也看得到;他也不受牆壁的障礙,一下就進來了;人家只要喊到他的名字,他馬上就出現在這個人面前,就這麼奇妙。

  後來,他被移到台灣本島。部隊的兄弟在馬祖包粽子吃,就說:“賴朝河如果不出事的話,今晚的粽子他也能吃到。”只要一喊到他的名字,他當下就聽到了,從本島來到馬祖——名字喊出來,他人已經到了,就聽到後面的談話,“這些粽子包好,要送幾個給賴朝河吃。”

  他總共昏迷了二十三天,自己都非常的清楚。其中有三天的時間,他聞到非常好的香味,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的母親有了感應,心裡不安,“兒子好像出事了。”就讓賴朝河的哥哥打電話找他,看他現在怎麼樣。但是,賴朝河被炸傷之後,部隊怕他家人不安,封鎖消息,所以他哥哥通過電話一無所獲。他的母親就更感到不安了,就找到一位出家師父,問:“你看怎麼辦?”

  出家師父就跟她講:“你只管念佛,就會消災免難,一切都會好轉。”

  他媽媽沒有辦法(聯絡也聯絡不上啊),回去後就很虔誠地念佛。那三天,她念佛很虔誠,很專注,而且買來最好的檀香。結果,這三天,他媽媽供佛的香味,賴朝河在醫院就聞到了。你看,就這樣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電話聯絡不上,一切消息斷絕,根本不知在哪裡,但念佛就能感應上,不用找。

  這個例子最起碼說明以下幾點:

  第一,人不是一死就沒有了,還原原本本地存在。

  第二,並不是他死在那個地方,像植物人一樣,不會講話,不會吃東西,就可斷定他迷悶了;他的心識是靈明不昧的,很清楚,很明朗。甚至那些給他看病的醫生,他原本不認識,是從外地請來的,等他二十三天之後醒來,他都能叫出他們的名字來。人家就感到很奇怪,問:“哎?我跟你從來沒見過,你怎麼知道我的名字?”他說:“你們同事之間互相稱呼,我早就聽到了,都二十多天了,所以我認識你啊!”他一喊就喊出來了,你說奇妙不奇妙?

  第三,他有神通力量,只要喊他的名字,他馬上就到了現場。

  那我們想想看,是他的神通大,還是阿彌陀佛的神通大?

  (阿彌陀佛。)

  我們喊:“賴朝河,賴朝河!”他的身體擺在台北的病房裡邊,像植物人一樣躺在那個地方,他馬祖的兄弟喊他的名字,他馬上就到了馬祖——他都有這個神通力量,何況我們喊阿彌陀佛呢?

  阿彌陀佛應聲即現

  我們在這裡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馬上到這個地方,毫無疑問!十個人喊,祂就來到十個人面前,因為祂可以分身嘛!分身百千萬億。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這樣形容:

  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

  眾生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佛馬上就聽到了;眾生身體禮拜佛,佛馬上就見到了;眾生心中憶念佛,佛馬上就知道了;眾生想見佛,念佛見佛,佛馬上就來到面前,就這麼快!

  善導大師解釋《觀經》下品的時候說:“阿彌陀佛,應聲即現。”《觀經》下品中,一個人只念了一句佛,當下阿彌陀佛顯現在他面前,迎接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像答應我們念祂的聲音,當下就顯現在我們的面前。所以,往生是非常非常容易的。

  這個事例也說明:臨終的時候,雖然是植物人、昏迷等等,沒有障礙。

  植物人往生的故事

  昨天有人問到:“我給他助念,他已經昏迷啦!我講給他聽,他能不能聽到啊?他能不能聽懂啊?我給他念佛有沒有效果啊?”

  絕對有效果!絕對能聽到!那個時候,你千萬不要講對不起他的話,他聽得很清楚,“某某人,我死了,你還在講我的壞話!你太對不住我了!”那個時候要講好話安慰他的心,他會聽得很清楚。

  還有一個例子,上人(慧淨法師)的表姐夫,他一輩子專門教書,根本沒有宗教信仰,也沒有時間來研究宗教,他做了三十幾年的教師,一直到六十二歲去世。這三十幾年,他在教育界受到四十幾次嘉獎,二十五次立功,還受到台灣最高領導人的接見,可以想像他在教育方面的成績,同時,他對師生非常的關愛,付出了全部的心力。到他六十三歲那年,他們學校一百周年校慶,他就要做很多工作來安排校慶的事務,結果很勞累,當下心肌梗塞,人一下就死過去了,臉上就青了,黑了,送到醫院急救。他女兒過來,一聲驚呼“爸—”,奇跡出現,心髒恢復了跳動,但是不能講話,成了植物人。

  他家裡的人想盡一切辦法救他,他太太忽然想到:“哎呀!我還有一個表弟是做法師的,大概他有辦法。”就把師父請來了。她以為師父有什麼神通,有什麼其他高明的辦法。師父來了之後,一看狀況,就給他念佛。因為他的病很重,住在加護病房,每天可以進去看三次,每次是半個小時的時間。這半個小時,十五分鐘的時間讓他的家屬跟他講話,“爸爸呀!我們很愛你,你要活過來呀!”他的太太就給他梳頭,“哎呀!你很喜歡梳頭,我來給你梳,很漂亮!”(他一輩子沒信過佛),那麼,後面十五分鐘呢,師父就帶他們一家人很虔誠地念佛,念十五分鐘。

  病人一直沒有醒過來。經過多長時間呢?經過四十三天。

  第四十三天,他的三女兒(平常也不信佛),因為要救她的爸爸(她們很孝順),人家有道場要做佛事,說:“某某人,你來吧!在這裡做一場佛事,可能對你爸爸有幫助。”她就去了,到那裡念佛,念到中午十一點的時候,就見到一個景象:見到她的爸爸坐在一大朵蓮花上,非常的莊嚴,從半空中飄然而下,臉上是滿足的神情,對她微微一笑。但是有一點奇特在哪裡呢?他爸爸是光頭,像出家人一樣,剃著很光的光頭,而且穿的衣服是出家人的袈裟,斜披的袈裟。他女兒根本就沒有宗教的概念,見到這個現象,也不覺得這是瑞相,是好事。這時,她接到一個電話,“爸爸不行了,你趕緊回來。”(同一時間,她爸爸的心髒停止了跳動)所以,她就非常悲傷地說:“我爸爸要死了。”她很悲傷。

  當時,這個道場裡邊有位西藏的喇嘛,中午吃飯的時候,見她急匆匆地要離開,就問她:“你怎麼不留下吃飯呀?”

  人家就替她回答說:“她爸爸病危,她急著趕回去。”

  喇嘛安慰她說:“你不必傷心,你爸爸現在跟佛祖在一起。我們今天在這裡,是做得最成功的一場法事。”

  不過,做法事時,喇嘛是在那裡念咒,她不會念咒,因為她沒學佛,什麼都不會,人家念咒的時候呢,她就在那裡念阿彌陀佛。大概十一點鐘看到這個景象。

  這個景象充分說明她爸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因為她爸爸一輩子都不信佛,都是梳得很亮,西裝穿得筆挺,怎麼可能說女兒見到爸爸居然是這麼一個出家的形象?而且穿著袈裟坐著蓮花放光而來?

  慧淨法師解釋說,其實這四十三天,他在醫院的加護病房裡,那等於是閉關的關房,因為慧淨法師對他開示說:“某某人,你現在是深度的昏迷,也就是死亡的前期,如果能夠好得過來,固然很好,如果好不過來,就要死掉了。你平時有沒有宗教信仰暫且不管,如果沒有死後的世界,那就罷了,如果有的話,豈不是就要去六道輪回了?你是有智慧的人,你應該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定不會拋棄你的,一定不會嫌棄你的。”就這樣跟他講,講完之後就給他念佛,每次念十五分鐘,三次共四十五分鐘。平時也放一台念佛機在床邊,一天二十四小時播放佛號。

  我們可以想像,他之所以能這樣莊嚴地往生,是因為這段時間他聽到開示之後,覺得“哎,這是有道理的”,他就來念佛。

  旁觀的人看起來覺得“他根本就是一個死人嘛,躺在那個地方,不會講話,動都不能動,喊他,他也聽不到,跟他講話,他也不能答應……”但是他的心很清楚。

  這是一般人的狀況了。

  何況我們念佛的人,我們平時念佛,還不至於出現他那個狀況,會比他好得多。因為我們到那個時候,阿彌陀佛一定會來現前接引我們,所以,內心裡面是平安、喜樂,清清爽爽地隨著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

  念不念佛死時狀況

  大家想知道死時的狀況嗎?不念佛的人要死的時候,天昏地暗,閻羅王、大鬼小鬼拿著鋼叉,拿著刀,拿著鎖……刀光劍影、遮天蔽日地來把他牽向地獄。

  那麼念佛的人呢,這個時候一片祥和,旁人看我們大氣喘小氣、大眼翻小眼,其實我們的神識已經看到阿彌陀佛來迎接了:哎呀!一片佛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浩浩蕩蕩、無量無邊,空中奏著美妙的天樂,天上飄下種種妙蓮花,有種種微妙的香味彌漫在虛空當中;菩薩聖眾手拿寶蓮花來到我們面前,我們日思夜想的阿彌陀佛終於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放大光明,加持我們,祂跟我們說:“善男子,你一向念佛,我來接你!”說完寶手一召,我們忽—一下升上蓮花寶台,那個時候,我們高興得不得了!親睹佛顏,歡喜禮拜,我們的頭一磕下去——善導大師有兩句話,形容我們往生的容易和殊勝,他說:

  低頭禮佛在此界,

  舉頭已到彌陀國。

  我們低頭禮佛的時候,還在娑婆世界;抬頭一看,已經到極樂世界了,就這麼快,就這麼容易。

  所以,我們平時只要一向專念,不必擔心臨終沒有正念,我們是很清楚,很明朗,見到自己隨著聖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三點都不成為難關

  我們再來復習一遍。

  第一點,“多善根”——念佛就是多善根。大家能不能做得到?

  (能。)

  大家還擔心不擔心沒有多善根?

  (不會。)

  你如果擔心,還是念佛,只要念佛就是多善根了。

  第二點,“一心不亂”—— 專就是一心不亂。專心就是一心,專念就是不亂。大家能不能做得到?

  (能。)

  這個“一心不亂”做得到,能做到!

  第三點,我們只要專修念佛,一心不亂地念佛,臨終的時候佛會不會來接引我們?

  (會。)

  佛來接引我們,我們會不會顛倒?

  (不會。)

  不會的啦!絕對會往生啊!

  所以,這三點都不成為難關。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會越念越歡喜,“好啊!念佛就是多善根,我現在念佛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專就是一心不亂,我專,還專。這樣臨終的時候,佛一定會來迎接我,命終的時候呢,我就心不顛倒。”很自然的。

  這樣的話,《阿彌陀經》這一段經文就很簡單,很明了,一點都不難。下面還有二個小問題,一點點收尾工程,我們把它解決了。

  四、關於“善男子善女人”

  念佛即是善男女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善男子、善女人”?

  經文講:“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有人講:“雖然念佛,如果不達到五戒十善,不能往生,因為《阿彌陀經》裡是說善男子善女人。”果然這樣的話,我們許多人又傻眼了,想一想自己:“五戒十善做到了嗎?沒有!”那不能往生,怎麼辦? 這是個問題。

  其實,這也不是問題,是對經文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誤解了。想想看,阿彌陀佛自己發願說要救度“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包括三輩九品、一切善惡,釋迦牟尼佛怎麼可能當中阻攔說:只有善人念佛才能往生,惡人念佛不能往生呢?

  可是經文明明說“善男子、善女人”,到底應該怎樣理解?先把答案給出來:你念佛,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不念佛,你就是能修五戒十善,沒有資格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觀經》佛贊

  我們來看經文的證據。像《觀經》下品上生,本是造作十惡罪的人,經文說“多造惡法,無有慚愧”,殺、盜、YIN、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嗔、癡……什麼都犯遍了,這樣一個眾生,他一輩子沒有干過一件好事,都干了惡事,他現在要死了——這樣的人,應該是地地道道的惡人對不對?那麼,臨死之前呢,他遇到了善知識,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當下念了一句,阿彌陀佛就現前迎接他,贊歎他什麼呢?

  善男子!

  以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念了一聲佛,阿彌陀佛贊歎他為善男子,不是依他平時的行為,他平時都是惡行為,沒辦法提;因為他念佛的緣故,阿彌陀佛給他“善男子”稱號。為什麼念佛就能稱為善男子?因為念佛,諸罪消滅,功德具足,轉惡成善,惡人轉成善人。以此之故,“我來迎汝!”“善男子”也好,“諸罪消滅”也好,“我來迎汝”也好,通通是因為念佛的緣故,所以四句當中“以汝稱佛名故”是核心。等於是說:稱佛名故,名善男子;稱佛名故,諸罪消滅;稱佛名故,我來迎汝。

  所以,不論多大的罪過,你只要念佛,就能轉惡成善。

  《觀經疏》之釋

  我們來看幾段善導大師的解釋。

  一、《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250頁):

  《彌陀經》中說:“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善導大師引《阿彌陀經》的經文而作解釋,把“善男子善女人”解釋為“一切凡夫”,既然說“一切”,就包括善,也包括惡,是一切善惡凡夫。

  《觀念法門》之釋一

  二、《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355頁):

  《彌陀經》中說:“佛言:‘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佛名。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一段文當中,善導大師略掉“善”字,直接說為“男子女人”,那也是不管善惡,善惡都包括在內的意思。

  《觀念法門》之釋二

  三、《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360頁):

  《彌陀經》雲:“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這一段更干脆,講“一切造罪凡夫”,就是不論你是善凡夫還是惡凡夫,只要是凡夫,就是造罪;這個標准就更高了,是以念佛為純善,比較念佛的善,凡夫之善還是罪,絲毫算不上善。

  所以,經文裡講“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他已經念佛來講的,善導大師的解釋是指他本來還沒有念佛來講的。本來是“一切造罪凡夫”,念佛就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和《觀經》一樣。

  《阿彌陀經》善的標准

  世間人的倫理道德觀念也稱為善,我們說“某某人,他是個善人,行善積德”,可是往生西方,不是以世間的倫理道德為標准,而是以往生西方成佛為標准,那麼,五戒十善就不夠格了,沒有資格稱為“善男子”。

  這個“善男子”是以什麼為標准呢?《阿彌陀經》前面有一句話: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又說“少善根福德”人不能往生,“諸上善人”,當然就是以阿鞞跋致的菩薩、一生補處的菩薩為標准。以他們的級別,五戒十善能算得上善嗎?一點都算不上。印光大師就講:世間善業,如果比念佛淨業來講,仍是惡業。因為那個仍然是輪回的,仍然是染污,最多讓我們升人天,不能讓我們解脫生死;就算阿羅漢聖人,如果以阿鞞跋致、一生補處做為標准,他算“焦芽敗種”,不能算作善,算作惡。

  那我們有什麼資格可以稱為善?我們念佛,因為六字名號圓滿具足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是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無上善根,所以,我們被稱為“善男子、善女人”。並不是說“只有行善積德的人,他有資格,他有能力,他有良好的善心,他念佛才能往生;我呢?有妄想,有雜念,還有惡的念頭,我念佛可能不能往生。”不要這樣懷疑,不要這樣誤解。任何人,只要念佛,都稱為“善男子”,將來往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這是對“善男子、善女人”的解釋。

  五、關於“若一日若七日”

  直到臨終

  第二個問題,什麼是“若一日……若七日”?

  《阿彌陀經》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裡的“若一日……若七日”,並不限定在一天七天,而是一輩子念佛的意思。

  像剛才我們學的善導大師《觀念法門》,就解釋說:“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也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乃至”,就是多到一輩子的念佛,下至十聲、一聲的念佛。

  所以,善導大師做了一個總結性的說明:

  一發心以後,

  誓畢此生,無有退轉,

  唯以淨土為期。

  這個叫做“若一日……若七日”。一旦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順不移,我就一輩子不改變,一直到死。是這個時間段。

  經文“若”就是“或者”,不定詞。那為什麼不定呢?因為遇到這個法門的時間各有早晚,有人遇到這個法門,第二天他就斷氣了,那麼,在這一天之內,他專修念佛,一心不亂,這叫做“若一日一心不亂”;有的人第三天就斷氣了,有兩天的念佛時間,這叫做“若二日一心不亂”;有的人念佛七天斷氣,這叫做“若七日一心不亂”;按說下面還有若八日、九日、十日……直到什麼時候?直到臨命終時,所以《阿彌陀經》在講完“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之後,接下來說“其人臨命終時”,那很顯然,是執持名號一直相續到臨死,才講“臨命終時”對不對?不然這段時間會叫你不念佛嗎?不可能的。

  可是總不能無窮列舉,所以就舉七天為期,這也是常用的時間表達法,七天為一個周期。過了七天再從頭來,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過了再來,若一日……若七日,反覆無盡。就好像一個星期七天,過了七天,又從頭算起,星期一、星期二……時間再長,無窮無盡,也是七天,七天就是永遠,除非我們命終了,那就不管了。念佛也一樣,循環無盡,直到命終,所以善導大師解釋說:“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倍就是一倍一倍,反反覆覆,時時刻刻准備死,沒死就接著念,直到臨終。

  三點體會

  “若一日……若七日”,以我個人來講,覺得有“人命無常、念佛相續、往生容易”這三點體會。

  一、人命無常:每天都在准備著死亡的來臨,盼望著早歸淨土。今天念佛聲中又過了一天,還沒有死啊?!噢!那就是若一日,今天又還沒有死,那就若二日。

  二、念佛相續:在盼望淨土當中,自然也就念佛相續,只要有一口氣沒死,就念一天佛。七天一循環、七天一循環,反正只要活著沒死就是念佛。

  三、往生容易:一日七日,決定往生,一聽就很容易,心中歡喜。如果講聖道修行,他就要講“三大阿僧祇劫”,那怎麼能比?想都不敢想。

  總 結

  核心的核心

  《阿彌陀經》的這段核心經文,我們已經詳細學過了,大家可以稍微溫習一下:一、關於“多善根福德”,二、關於“一心不亂”,三、關於“心不顛倒”,四、關於“善男子、善女人”,五、關於“若一日……若七日”;這五點一般人往往容易望文生義而產生誤解,如果依據善導大師解釋,我們心中就會很明朗;心中明朗,信心就會穩固、堅定,行持起來就有力量。

  善導大師怎麼解釋?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一個“專”——專稱佛名。

  專稱佛名,就是“多善根”。

  專稱佛名,多善根故,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專稱佛名,隨其壽命,長短不限,就是“若一日、若七日”。

  專稱佛名,無二無雜,就是“一心不亂”。

  專稱佛名,臨終佛自來迎,佛力護祐,自然“心不顛倒”,正念往生。

  所以“專”是核心的核心,重點的重點,關鍵的關鍵。

  經文祖釋對照表

  下面把《阿彌陀經》這一段核心經文與善導大師的解釋,做了一個分段對照的表格,上邊列有善導大師著作的名稱,以及引用的文在《善導大師全集》中的頁數。

 

台灣學佛網首頁阿弥陀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