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的綱要


 2015/5/22    熱度:1874    下載DOC文檔    

  一、引言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說法四十九年,皆令眾生以自己力量,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恢復自己原具的天真佛性,所謂‘就路還家,圓成佛果’是也。又恐眾生根器不同,業障或重,乃為說信願念佛兼仗佛力之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鹹收,所謂門余大道,易行之法,大暢佛懷者也。不料時屆末法,人根陋劣,自命聰明者,以為人人都會念佛,太容易,太平常,認為不足學,亦不屑學,而根器稍劣者,又覺知識太淺,業障太重,認為不能學,亦不願學,由是甘心沉淪六道,不求了脫,基此兩因,竟使如來徹底悲心,無上大法,所說《無量壽經》(以下簡稱大經),塵封大藏,埋沒不彰,誠堪痛哭流涕,長太息焉!不慧弗揣固陋,謹將大經綱領及其要旨,分別條列於左,請教諸方大德指教為禱。

  二、大經序、正、流通三分的綱領

  (一)謹按曹魏康僧铠譯本序分中,廣陳參加無量壽法會的諸大菩薩,權實二德,十相成道,以及自利利人,一切德行,幾占兩卷之多(全經共六卷)。若不深加谛思,則多認為文不對題,頭重腳輕之诮,殊不知無量壽法會,與華嚴法會正同,彼經與會者,多為法身大士,而此經隨喜者,亦系等覺菩薩,悉為影響顯法,一時來會,文中列舉十相成道,彰示佛佛道同,並非專指釋迦,是舉一例余耳。故《無量壽經》,號稱小本《華嚴》,讵可以權乘目之耶?又序中雲:‘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固為影響顯法,且明示若欲圓成佛果,必須回向極樂,所以善財童子及華藏海眾證齊諸佛之後,而普賢菩薩復教以十大願王一致導歸西方極樂世界,面見彌陀,方能圓成佛果,其他等覺以下概可知矣。然而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凡夫二乘,若具足信願皆得往生,故《阿彌陀經》(以下簡稱小經)在序分中特示‘無量諸天大眾俱’,大經《義疏》內隋京慧遠沙門,特判為菩薩藏的頓教者,良有以也。

  (二)謹按大經正宗分,宣說無量壽佛依正莊嚴,窮微極妙,無能稱量。而究其要旨,以所行、所成、所攝三大端,可以赅括無遺。雲何所行?宣說法藏比丘,本所起願,本所修行。雲何所成?說今所成法身淨土二種之果。雲何所攝?普攝十方有緣眾生,同往彼國。若網在綱,有條不紊。在於內容,則超勝獨妙,應有盡有,超出《觀經》、小本之上,所以淨土宗向以大經、《觀經》、小本三經為根本經,而不知大經又為根本中之根本也,行人寧可不悉心研讀耶。

  (三)謹按大經流通分,本師釋迦世尊,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將此大經,囑咐繼承法運的彌勒菩薩,一則曰:‘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再則曰:‘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三則曰:‘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乃至‘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總之,世尊悲心痛切,慈愛眾生,如同一子,語重心長,字字血淚,若少具人性者讀之,無不痛哭流涕聲震大千世界也。

  三、大經的要旨

  (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大經三輩往生,各有正因,而共同的條件,則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雲何為菩提心,即成佛度生之大慈大悲心也。經雲:‘修行若不發菩提心,終成魔業。’又雲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由此可知發菩提心,為修行人的最起碼最重要的條件。近來常聽淨土行人說:‘我只求往生西方。’要知求往生心固不可不專,但大經雲:‘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夏蓮居會集本)決非往生以後,僅為自己得樂而已,所以在未生之前,要發大菩提心,方與彌陀大願符合,方可感應道交,蒙佛接引也。一向專念者,約時間和空間論,即心中對准一個目標,自始至終絕不絲毫偏差也。專念者,一心系念西方極樂世界,求願往生也。大經雲:‘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行人若不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往生正因,而以為念佛多年未得到一心不亂者,或生退心或改學他法,以致半途而廢,殊堪慨歎!

  (二)明信佛智與己善根:所謂佛智者,即大經所稱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也,與世智辯聰大大不同。偈示‘聲聞億劫測佛智,盡其神力莫能知。’大經雲:‘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眾。’無由修習善本,故知對佛智慧生疑惑者,為失大利。由此可知,自命宗說皆通之士,不信佛智,自用一孔之見,以為帶業往生,永不退轉,橫超三界,凡淨染特別殊勝種之處,皆有問題,似不足信然。不知佛說淨土法門,早已垂訓為不可思議難信之法,而狂妄之流,偏去強思妄議,迨至思議不通,遂認為不可全信,如此謗佛毀法,焉得不墮無間地獄也,悲夫!還有一類眾生,已信佛智,不信自己善根,大經雲:‘若有墮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花中不得出現。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夏蓮居會集本)謂之胎生。近來常聽念佛人說:‘我根器太劣,智識太淺,恐不得往生。’殊不知釋迦成道,首次開示:‘大地眾生皆有如來之智慧德相,皆可成佛。’金口所宣,為何不信?既不信己,焉能信佛?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專一,又何怪念佛者如牛毛,而往生者如麟角耶?

  (三)唯求往生乘願再來:唯求往生與發大誓願,少有分別。發大誓願,是廣義的自度度人;唯求往生,是專心求生淨土。我們平日行住坐臥,皆要檢點自心,是否忘卻淨土?久而久之,自然生起欣往之心,由於欣往心切,遂激起厭離娑婆之念。大經佛告彌勒:‘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行人果能常作如是省察,對世間名利自然淡薄。但同時要念地獄苦,發菩提心,累世父母眷屬、一切冤親,皆在生死苦海,寧忍自享快樂?故乘願再來,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方為大乘菩薩。如是往生與再來,圓融無礙。

  (四)修諸功德普皆回向:淨土法門分正行與助行,念佛為正行,其他六度四攝等為助行。換言之,念佛固然重要,修諸功德亦不可少,念佛與做功德,猶如鳥之兩翼。近見念佛人,只念一句佛號,其他如布施貧苦、印經、修廟、造像種種功德,一概不做,予反對淨宗者一口實,這是大大的錯誤。大經雲:法藏菩薩‘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才得成就清淨法身,莊嚴佛土。要知修諸功德,須要至心回向一切眾生,願成佛道,願證真常。回向有三:稱眾生回向,名回向眾生,即回自向他。稱贊佛回向,名回向諸佛,即回因向果。稱真如回向,名回向真如,即回事向理。總之將所修一切功德,不為自己享安樂,普願眾生都離苦。

  (五)拯濟群萌圓成佛果:大經雲:‘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群萌者系包括有情動物和無情生物在內。何以能拯濟群萌呢?這就是以無分別智,行平等慈悲耳。不但一切有情動物,不可殺害,即一草一木,亦不可無故攀折,古有草系比丘的故事,可為例證。蓋欲圓成佛果,必須任運而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經雲:十方世界洹沙佛國無量無邊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聽受經法,得蒙授記。可知此經乃接引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機,故若欲圓成佛果者應以大菩提心,拯濟群萌。

  四、《無量壽經》與淨宗重要關系

  釋尊說法四十九年,總其綱宗:曰律、日教、曰禅、曰密、曰淨,五宗而已。此五宗皆可令眾生轉凡成聖,了生脫死,法法平等,門門可證。惟時屆末法,最為契理契機者,唯淨土法門耳。無奈今之習淨宗者,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問以法藏因地,不知也!何者無量壽,何者無量光,茫然也!叩以濁世惡苦,往生正因,亦多瞠目無以應也。乃至詢以依正莊嚴,修行次第,亦僅能粗舉七寶、八德、三輩九品、四十八願之名目,而於其內容仍不知也。噫!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堅,而欲使之一門深入,不惑他歧,難矣。而欲使之不動不搖,一向專念,以期達到一心不亂,得大輕安,獲大解脫,抑又難矣。現象如此,而欲普遍弘揚,而欲以之折伏魔外,而欲使科學知識階級,低首降心於淨宗之門,此尤難之又難,幾於不可能矣。以無上甚深微妙法門,竟使一般盲目者流,視為消極厭世送終之具,豈不大可哀耶!此何以故?佛徒不研讀大經故,法師不弘揚大經故。吾嘗聞淨宗大德雲:‘欲弘佛法於今日,必須提倡淨宗,欲弘淨宗,必先弘大經。’果能人人持誦,則因果自明,身心自潔,劫運自轉,太平自至,蓋統攝真俗二谛,未有關系若此者也。

  五、結論

  信、願、行三,為淨宗三資糧,而尤以信為道源功德母,吾常探討已往中國人,為何信仰孔子!因有《論語》、《四書》,人人必讀故。又為何崇拜關公?因有《三國演義》流通民間故。於是知學習淨宗而不起真正信仰者,悉皆不研讀大經之過也。嗚呼!世界大戰臨頭,誰能幸免,唯有念佛,可得解脫。不揣固陋,貢獻一策,若肯念佛,應讀大經,以康僧铠譯本為比較易讀。若欲看注解,則隋京沙門慧遠大師《義疏》為大經唯一的注解,其他各種譯本,及各種會集本,若有余力,可作參考,否則作罷。蓋信願具足,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決定往生,不過往生品位,當有高下不同耳。

 

台灣學佛網首頁无量寿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