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36集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十六頁: 疏【今生多生者,生生墮落,無有窮已也。一誤百誤者,此生磋過,多劫難逢也。入苦趣,似蠅蛆饫於廁中。赴死門,類牛羊就乎屠肆。莫為救拔,無可歸憑,豈不哀哉。】 這一段很容易懂,說明今生多生是一錯再錯。 ◎【四、述意】 這一段蓮池大師自己說明他注解《彌陀經》的用意。 序【袾宏。】 『袾宏』,這兩個字是大師的法名。凡是自稱,無論是言語或是文字,都應當謙虛。最謙虛就是稱名,自謙;別人對他的稱呼就不能稱名,稱名是最不恭敬的,這是古禮。現在大家見面都叫名,還連名帶姓的叫,這在古時候是決定不可以,犯罪的人才連名帶姓的叫。平常叫名只有兩個人可以叫,第一個是父母,第二個是老師。別人稱呼我們,叫什麼?叫字。再客氣一點叫號,我們稱蓮池大師,「蓮池」是他的號,對他的尊敬。他決定不會自稱蓮池,這就太不謙虛了。在從前,即使帝王對待這些臣子也稱字,也不叫名;如果叫名,他就犯罪了。 序【末法下凡。】 他生在末法時代。佛的法運一共有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每一尊佛都有這三個時期,但是三個時期長短不一定,一方面是佛的願力,另一方面是眾生的果報。眾生有福,佛的法運就長;眾生沒有福報,佛的法運就短,這是一般的說法。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所謂正法,就是從佛滅度以後,這個距離還不遠,遺教與佛在世的時候沒有兩樣,非常的純正,這個時候我們稱為正法。到像法的時候,這就是距離佛滅度的時間遠了,有的經上說是一千年,有一些經上說,因為女眾出家,正法就減少五百年,正法只有五百年。這個我們也不論它,不管它是五百年也好,一千年也好,總而言之,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像法一千年,就是佛滅度第二個一千年,距離佛遠了,這個法是愈傳愈訛,傳久了就變質,這是一定的道理。因為傳久了,許多別人的意見也加到裡面,不純了,雖然不純,還相似、還像。到末法時期,就是佛滅度二千年以後,就是第三千年,這個時期叫末法,末法一共一萬年。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法運,總共是一萬二千年。末法時期去佛就更遠,換句話說,比像法要差很多很多。依照中國自古以來典籍裡面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十二年。《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有考證,它是依據中國古老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是周昭王甲寅年,以這個年代來計算,釋迦牟尼佛滅度距離現在是三千零十二年。 演【末法對正像言。】 就是對正法、對像法來說的。 演【正者,證也,以現量智,證實相理。初一千年,有教行理果,故曰正也。】 佛法非常圓滿,非常的具足,有教法、行法、理法、果法。在正法時代,依照佛法修行證果的人非常多。什麼叫『現量智』?現量是對「比量」來說的。「現量」是現前的,是自己親證的智慧,真實的智慧,而證得宇宙人生如如之理,現在說真理,佛法講實相,實相就是真實相。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一切相不是真實相,叫虛妄相。真實相究竟是什麼樣子?說穿了,真實相跟虛妄相沒有兩樣,是一樣的。一樣,為什麼有真有妄?如果我們用的是真心,見現在這個境界就是實相;用的是妄心,見這外面境界就是妄相,相隨心轉,就是這麼個道理。真心是不生不滅的心,有生有滅的心是妄心,妄心裡有生滅。真心跟妄心我們統統具足,沒有真,哪來的妄?妄是依真起的。真心就是我們的清淨心。我們今天用念佛法門,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自己的真心。我們的真心不能現前,為什麼?妄念太多了。妄念太多,那就叫妄心。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恢復我們的真心。我們果然恢復到真心,那麼你看到眼前的境界就是實相。 實相究竟是什麼樣子?實相,外面的相也不生不滅。這妙極了!你說:我不相信,明明有生滅,怎麼說不生不滅?給諸位說,不生不滅是真的,生滅是假的。因為你是生滅心,你看外面的相是生滅相;你要是不生滅心,看到外面相是不生不滅的相。這畢竟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沒法子理解。但是我們可以用個比喻來說明,比喻不能比得恰好,只能照比喻去推想。譬如我們用一面鏡子照外面的境界,鏡子它不生不滅,它照裡面那個現相也沒有生滅,這個容易懂。如果我們用電影攝影機,那鏡頭一開一合、一開一合,它是生滅的,照外面的境界相,也是生滅相。你看底片一張一張的,張張不一樣。我們現在用的妄想心,一天到晚想東想西這個心,就像攝影機的鏡頭一樣,不斷的在開合,所以看到外面的境界相就是個生滅相。我們的心不能像一面鏡子,幾時我們得到一心不亂了,一心不亂就是唯識裡面所講的「大圓鏡智」,圓是圓滿,大是廣大,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鏡子沒有生滅,它照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一切萬相也是不生不滅的。到這個境界,就是佛經裡常講的,你證得「無生法忍」。法是一切萬法,無生就是一切萬法不生不滅,「忍」是同意、認可。我自己見到了,佛說不生不滅,我同意,我認可。那麼你的境界跟佛的境界就沒有兩樣,既沒有兩樣,你也成佛了,佛境界!你到這個境界就叫做成佛。我們今天修這個法門,就是修成佛的法門。這是講「現量智,證實相理」,理就是真理。 演【像者,似也。】 這就是不真實了,相似。 演【以比量智,依稀見道,彷佛不真。第二千年,有教行理,而無果證,故曰像也。】 像法時代,第二個一千年,證果的人少了,有修行但是沒有法子證果。此地講的『果』,一般是講四果羅漢,初果、二果、三果可以證得,四果羅漢沒有人能證得,這是在像法。正法的時候,證阿羅漢的人很多,像法的時候,證阿羅漢的很少了。所以在像法裡面,我們看到有三果聖人,四果羅漢很少見到。除非那是再來人,真正修行人想證得阿羅漢果,不容易! 演【末法則空騰似量,唯尚斗爭,徒有教理而無行果,故曰末也。】 『末法』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依照中國的講法,我們現在是末法的第二個一千年。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三千零十二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已經過了一千年,我們是第二個一千年。蓮池大師他老人家距離我們現在是五百年,他是五百年前明朝末年時候的人,那個時候已經是末法了,換句話說,已經是斗爭堅固。雖然是斗爭堅固,但是比起我們現在要好得太多了。在那個時候,寺院叢林還有幾百人在一起共修的。現在寺院裡面,住上兩個人都斗爭,斗爭堅固。所以,不但現量境界沒有,就是比量也不談了。 科技發達,印刷術進步,佛經流通比從前方便太多了。蓮池大師那個時候要讀一部經,就要手抄,沒有印刷的本子。我們現在不要費這個力氣,不要去抄經了。印刷術發達有沒有好處?好處有,但是弊病更大!在從前我們不曉得,現在知道了,有偽造的經典,或者是曲解經義的注解。現在有很多「附佛外道」,掛著佛教的招牌,它裡面是外道,對外說它是佛教,其實裡面完全不是佛教;念的也是佛經,念《金剛經》、《心經》,可是那個注解是胡說八道。這些經典在今日之下是廣泛的流通,為什麼流通量這麼大?它的信徒這麼多?其實這些都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他懂得心理學,抓住人性的弱點,因為一般人都喜歡貪便宜,最好不要修行就證果,這妖魔鬼怪說:行,我教你念個咒,教你法術,你一學會就成就了。這個快,也不要斷惑,也不要修行,這太方便了,所以他就大行其道。 正法,規規矩矩教你,沒有人肯接受,在中國如此,在外國更是如此。所以我們看這個世間,十之七八都是附佛外道。這個現象不好,如果照中國古書所記載的,這是大劫難的前兆。《左傳》說:國之將亡,一定先有妖魔鬼怪作亂。附佛外道,這些都屬於妖魔鬼怪。妖怪怎麼講法?《左傳》說,「人棄常則妖興」,常是正常的,正常的路你不走,妖魔鬼怪就現前了。所以妖怪不是青面獠牙,看到那個你都嚇壞了,你怎麼會親近他?他不走常道,不修正法,他走異端,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什麼叫常道,什麼叫異端,如何來辨別?我想這是大家很關心的事情。你能夠辨別,妖魔鬼怪再多,你也不怕他,為什麼?你認識!你認識他,就不上當,怕的是你不認識他。最簡單的一個辨別,凡是正法,第一個叫你相信自己,而不要相信怪力亂神。第一個要相信自己,第二個信佛,這是佛說的。第一個要相信神、相信佛,其次相信自己,這是魔說的,顛倒了;佛跟神樹立第一個權威,這是外道。這是我們一定要能夠辨別的。 其次,正法教給你,是「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經典。人是什麼?他所講的,他所注解的,我們不依靠這個,我們以經為主。我們研究注解,依靠古人的注解,今人的注解我們不依靠,為什麼?不可靠,沒有經過歷史的鍛煉。譬如蓮池大師這個《疏鈔》,它已經流傳五百年了,這五百年當中多少高明的人看過,認為這個沒有問題,我們可以相信。假如這裡面有毛病,早就淘汰了,因為那個時候印刷術不方便,需要手抄。木刻版本是一個字一個字雕出來的,很費工夫!不是真正的東西,誰肯出錢?誰願意把這個東西流通?所以這是歷史給我們作見證,證明他所說的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凡是愈久遠的東西愈可靠,文章亦復如是,凡是流傳下來的都是好東西。譬如韓愈、柳宗元,這是唐朝大文學家,他一生不知道寫多少文章,最好的流傳下來,其次的早都丟掉了,為什麼?沒有人願意把它流通。所以這些東西,愈是古老的愈真實、愈有價值,所以我勸諸位少看現在人的東西。 其實,文言文不難!學文言文的秘訣就是讀誦,要常常念。從前小孩就是背,古文能夠背五十篇、一百篇,文字障礙就沒有了。現在我們是不是要去念《古文觀止》?跟諸位說,不必,你念這個經就行了。蓮池大師這個文章是很淺的文言文,也是最好的文章,你就念這個書,天天念,念上三年,你的文言文就通了。每天念幾段,不必再去念其他的。不但文言文通達,經也通達了,一舉不只二得,有數得,為什麼?教理行,果也能得到,能夠得一心就是證果。這是正法。 其次,邪正之分就是清淨心。凡是正法教給你的,是教給你無論在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常常叫自己的心得清淨,這是正法。如果搞得你心裡亂糟糟的,那就是邪法,就不是正法。正法一定是以禅定為綱領,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手段那麼多,都是修定,換句話說,都是修清淨心。念佛這個方法是八萬四千種方法之一,我們用這個方法修清淨心。一心不亂就是禅定,不但是禅定,而且是高級的禅定,上上禅定。前面跟諸位說過,禅定難修、難成!念佛這個方法,行!確確實實能夠成就。念佛功夫有三個等級;初步的功夫就是功夫成片,這個沒有得禅定,是相似的定。念到事一心不亂,那就是禅定,所謂念佛三昧。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就是上上禅定。同樣一個方法!把境界逐漸向上提升,這是正法。如果搞得心裡慌亂,或者起懷疑,不知怎麼好,那就是魔來擾亂,決定不能聽。 這幾天有同學來問我,家裡供的佛像、菩薩像,擺的位置,有人來跟他講,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到底怎麼辦?這是魔來擾亂。供養佛菩薩形像,無論是什麼人,決定是吉祥的。可是怎麼供養法,這一定要懂得。供佛有兩個重要的意義:第一個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恭敬心,這一點很重要。恭敬心是性德的表現,課誦本裡面諸位常念到「一切恭敬」,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至誠恭敬?如果是至誠恭敬,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佛菩薩對人、對事、對物都是至誠恭敬。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就是凡夫對於人事物不恭敬。佛菩薩對人事物恭敬,決定是平等清淨,沒有高下的。沒有說這個人我喜歡他,我對他恭敬一點,或者他是我的長輩、是我的親戚,我對他恭敬一點。那個人是我的冤家對頭,我恨透他了,我還對他恭敬?這是凡夫。佛菩薩不如是,佛菩薩是一切恭敬,沒有分別。所以我們供佛像,因為我們對佛恭敬,對佛恭敬立刻就想到:我對一切眾生要恭敬,對一切萬物要恭敬。不但佛法如是說,連世間法也是這個說法。 佛法,根本法輪是《華嚴經》,《華嚴經》到最後總結修行十大綱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是「禮敬諸佛」。諸佛,當然我們見到佛都要恭敬,看那個人不是佛!那你錯了,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你要把每一個眾生都當作佛一樣的恭敬,這是供佛、供養佛像第一個意義,這叫真供養。這個供佛像,那怎麼不大吉大利? 第二個意思是報恩。佛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我們今天能夠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我們不要忘了根本的老師。所以我們供佛,不是把他當神看待,是把他當作老師看待,像我們一般家裡頭供祖先,這是返本報始。所以有這兩點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次是看到這個佛像,曉得我自己也是佛。我一天到晚還胡思亂想,這是辜負己靈,對不起自己。我不胡思亂想了,我就是佛;我胡思亂想,我就是凡夫。所以成佛、成凡夫就在自己一念之間,自己不打妄想就是佛菩薩了。可是我們也很想不打妄想,偏偏要打妄想,這個無可奈何,這是自己有業障。業障如何消除?這也是個大問題。有些人急於要消業障,你有這個心、有這個願望,別人就有隙可乘了,告訴你:你出錢,蓋個廟或做個什麼,你的業障就消掉了。諸位想想看,你把錢統統丟盡,業障消了沒有?果然我在一切境界一念不生,業障就消掉了。你一天到晚還是打妄想,業障沒消掉!不但沒消掉,我看還增加不少,為什麼?要增加做好事、做功德,做功德又有障礙、又有麻煩,你不是又增加許許多多的妄念嗎?所以不但業障沒消掉,反而增長不少業障,這也是魔來擾亂。 佛法教你布施,布施是什麼?是把你的妄念丟掉。你有錢,錢是障礙,為什麼?有了錢,放在銀行又怕利息少,放高利貸又怕倒閉,你那個心不安,你妄念多,這就是障礙。你把錢統統不要了,統統都丟掉,心裡沒有掛礙,是這麼個道理。叫你去做個好事,還念念我做了多少功德、我做了多少好事,那是障礙上又加障礙,業障消不了!心一天比一天清淨,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心一天比一天煩惱,就是業障增加。原理原則懂得,佛與魔很容易辨別。有錢的確會打妄想,還是布施好,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演【四教各有內外凡。】 『四教』是講藏、通、別、圓,這是天台大師所說的。講到凡夫,有『外凡』、『內凡』。外凡,像我們現在就是外凡。內凡是指哪些人?凡是沒有見性的,已經得到禅定的,才叫內凡,像阿羅漢、權教菩薩都算內凡;見了性,才是真實的菩薩。以念佛功夫來說,功夫成片是內凡,功夫沒有成片是外凡。事一心不亂還算是內凡;理一心不亂才叫聖人,這不是凡夫。所以功夫有許多層次。 演【若乃未通四教,博地凡愚,名下凡也。】 這是蓮池大師謙虛!像我們現在這個程度,真正是下凡,名副其實的下凡。下凡能寫得出這麼一部注解,那是太謙虛、太客氣了,絕對不是下凡。下面他這客氣話有好幾句,『窮陬晚學』,請看注解: 演【陬者,偏隅也。窮,極也。】 這個意思是說,自己的見解不圓滿,見識很淺陋,沒有學問、沒有修持、沒有德行。都是客氣話。 演【此方在閻浮提之極東,故名震旦國。】 在蓮池大師那個時代,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可是真正學佛的人知道,知道不說,說了惹麻煩,為什麼?大家不相信!何以學佛的人知道?因為佛法裡面講十方世界,講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既然十方都有世界,那我們當然是在空中。如果不在空中,怎麼會有十方世界?所以佛早就說明了,但是沒有很明顯的說,聰明的人能聽得出來。『閻浮提』就是指我們這個地球。在東方,所以稱為震旦,東方為震,太陽從東方出現,因此過去西域稱中國為震旦國。 演【大師一生自居學地,不敢以先輩自處,故稱晚學。】 稱『晚學』,這是謙虛話。學地就是學生,一生都把自己做為初學的學生看待,絕不敢以老師的身分看人,所以稱晚學。『大師』,在佛門裡面,佛稱大師,菩薩都不能稱,菩薩稱大士,如觀音大士。現在一般法師稱大師,這太不謙虛了。蓮池大師自稱下凡,稱晚學。古大德真正修行證果的,稱大士,在家居士也能稱,如傅大士。對世間人,這世間學問,像畫家、音樂家,稱他們為大師,那是可以的,那是世間的稱法,不是佛門的。凡是對佛門法師、對已經正式皈依三寶的居士,不能稱大師。「開士」,開悟之士,這是菩薩的稱呼。「大士」,摩诃薩、大菩薩稱大士,這是登地的菩薩。中國歷代翻經的法師,叫三藏法師,沒有稱大師。所以,出家人不能稱大師,這是僭越。 禅宗裡面稱禅師,古時候帝王之師稱國師,都不能稱大師。可是唯獨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大師,這是很特別的,為什麼?諸位要曉得,大師是佛,你要是遇到大師,這一生必定證果,必定成就;換句話說,你要是遇到淨土宗的祖師,能夠信受奉行,這一生一定往生西方世界,往生西方世界就是成佛了,這個人可以稱大師,與佛沒有兩樣。所以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 淨土宗的祖師從哪來的?不是一代傳一代的。像中國禅宗,達摩祖師是第一代,慧可是第二代,他有師承,一代一代承傳下來。淨土宗沒有,淨土宗的祖師是民選的,不是世襲的。他一生當中修行弘化,對淨土有特殊的功勞,大家公認他的,所以他不是繼承某一個人的。如果這一代沒有這個人,那這一代就沒有了,譬如淨土宗第一代祖師跟第二代祖師就相差幾百年,這幾百年當中沒有。第一代祖師是晉朝的慧遠,他首先提倡念佛法門,在江西廬山建蓮社。當時跟他在一起念佛的人,一共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這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殊勝的一頁。第二代祖師,唐朝的善導大師。這當中有幾百年沒有出現這樣的人。近代的印光大師,大家公認他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所以尊稱為大師。此地講「大師一生自居學地」,對淨土宗一代祖師可以稱大師,對於其他人就不太適合,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 序【罔通玄理,素鄙空談,畫餅何益饑腸,燕石難誣賈目。】 這裡面都有典故。 演【罔通玄理,謂未能實契妙心。】 『罔通』就是不通。『玄理』是說佛法裡面最深玄妙之理。『妙心』就是真心,也就是這個經主張的「一心不亂」,特別是講的理一心不亂,沒能證得。他是不是證得而謙虛說沒證得,這很難講。嚴格來說,沒能證得理一心,這個注子寫不出來。所以,他這個話還是謙虛的客氣話。 演【空談,即依通禅客,文字學人。聽其言也,超賢聖之前;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後。素鄙,謂平素自鄙。】 他自己不肯空談,是自鄙,而不是鄙視別人。這也是末法時期常見到的現象,所謂是口頭上的佛法,能說不能行!他很會說,所說的當然是記問之學。他看得多、聽得多,也常常問別人,記問之學,不是自己親證的境界,這就叫「空談」。佛法最貴實證,自己真實證得。所謂證得,得的是什麼?《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那就叫證得。證得什麼?證得「無智亦無得」。如果你有智有得,那就是障礙。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講真心,真心就是一心,一心裡面是什麼都沒有。如果有智,有了一物,又有得,又有了一物,你的心就不清淨。幾時你自己達到本來無一物的時候,就是真正證得了,就是此地講的『實契妙心』,「實」是真實,「契」是契合,「妙心」就是真心,確確實實本來無一物。 六祖證道的時候,說出自己的境界:「何期自性,本來清淨」,自性就是自心,自己的心本來是清淨的。現在搞得不清淨,是你自己搞的,不是別人給你搞的。本來你沒有妄念,天天自己要打妄想,那有什麼法子?這個事情佛菩薩不能幫你忙,因為是你自生妄想。佛菩薩能幫得上我們忙的,就是把這個原理給我們說清楚,讓我們自己覺悟:我的心本來是清淨。成天想東想西,這個想的確是個妄想,因為你想的沒有一樣是真實,都是假的。怎麼曉得是假的?因為能想的那個心是假的,是生滅法,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金剛經》講妄心,叫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還有什麼想頭?如果想是真的話,那可以想,佛也主張,也會叫你想。想是假的,不是真的。 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沒有念的念叫正念,有念的念叫妄念,或者叫妄想。千經萬論就說這個道理,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要達到恢復自己的清淨心,佛法就如此而已。所以佛法不騙人,佛法句句都是真實的。再跟諸位說,我們一切的災難都是妄想生出來的;如果心地清淨,什麼災難都沒有了。清淨心是最吉祥之心,清淨心裡面能生智慧,清淨心能生萬法。所以佛教我們恢復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佛法,清淨心就是無上菩提,這就是佛法常講的玄理。凡是記問之學,不是真的,不是從你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 因此,學佛一定有善巧,不懂善巧怎麼樣?你每天讀經,每天聽經,不能開智慧,你所得的那點智慧也是記問之學,不是真智慧,不但不能開智慧,反而天天增長你的所知障,這麻煩大了。會聽的人要怎麼聽?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就會開智慧了,那就是此地所講的「實契妙心」,就是《金剛經》上佛教給我們的秘訣「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相,不是不要相,譬如我們今天對著經本,這是相,我在這裡說,你們在那裡聽,是相,這個相接觸,接觸怎麼樣?不執著。我看經,不著文字相,我聽講,不著言說相,心裡面不打妄想,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段講得不錯,那個講得很好」,那就糟糕,你著了相。 不執著,你有這種功夫,不管什麼人講經都可以聽,為什麼?講得好,不著好相,講得壞,不著壞相。總而言之,不著相,這叫善聽,這叫真聽。他在這個境界裡面訓練什麼?就是訓練一心不亂,這是真功夫。所以你聽了之後,有的時候豁然就開悟,必須要這樣聽才會豁然開悟。你要是聽了,點頭:「不錯!很好」,你永遠開不了悟,你是凡夫,你不會聽。真正會聽的人,高明!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教我們三個原則:不著言說相、不著文字相、不著心緣相。心緣就是心裡面想,心裡面起念頭。不起念頭,就是《金剛經》上「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叫真正修行,這叫真正用功。 你要是把這個方法學會了,不但在講堂聽經如此,你待人接物、一切工作都如此,事情做得圓圓滿滿,心裡面清清淨淨,這是菩薩事業。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做了,樣樣都做,樣樣清淨,樣樣不執著。所以,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法當中沒有界限的。迷了,一切法就叫世間法,為什麼?墮在世間了。這個世間就是十法界,有過去、現在、未來,這是「世」,有一切界限,這是「界」。為什麼?起心動念,一切法就是世間法。如果真的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切法統統叫出世間法,沒有一法是世間法。由此可知,世出世間也就是在我們一念迷悟而已。迷了,出世間就變成世間;悟了,世間就變成出世間。 再跟諸位說,悟了,出世間沒有了,世間法沒有了,哪裡還有出世間?世間、出世間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壇經》裡面,印宗問六祖:五祖有沒有講禅定解脫?六祖回答:禅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諸位好好去想這些道理,然後這個經念了才有趣味,念了會開悟。你念得懂的,很好!念得不懂的,也好。不懂,不要去想懂,因為你一想又落在妄念上,這打妄想了。那是因為你有障礙,如果你障礙沒有了,一念自然明白,不要去想就明白,這叫悟。所以悟,天天都有悟處,你沒想,這個事情明白了,這就是悟處。 怎麼會開悟呢?心愈清淨愈會開悟,愈清淨悟的范圍愈廣大。凡是不能開悟,都是妄念太多,煩惱太重了。煩惱跟妄想都是假的,真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這個事情在《楞嚴經》裡面講得非常透徹,特別是「十番顯見」那一段經文。見性就是真心,見性是不生不滅,見性是本來清淨,與妄想煩惱決定不相干。這就證明真心裡面沒有煩惱、沒有妄念。妄念與煩惱是從無明生起的,無明就是迷惑,從迷惑裡面變現出來的。迷,本身就不是真的,就是虛妄的。 我們自己修行,功夫要踏實。真正用功夫,我再告訴諸位,功夫不在形式。我每天對著佛像,念幾卷經,數多少顆念珠,磕多少個頭,這叫功課,這是形式。與自己清淨心相應,那是功夫;如果與自己清淨心不相應,那不是功夫。縱然他半夜三點鐘起床做早課,一天到晚還在打妄想,還在搞名聞利養,還在搞五欲六塵,那是名副其實的下凡,連晚學都不配。所以功夫不在形式,是在念念覺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淨而不染。古來不少大德們,他們做什麼功夫?你看永嘉禅師,《禅宗集》裡面說,他修行方法是「饑來吃飯,困來眠」。肚子餓了吃飯,困了睡覺,這了不起!他那個功夫不著痕跡的,是做真正的功夫,真實功夫,不在形式上。 形式的功夫,是在寺院裡大眾一起做。諸位在家裡面,一家人都學佛,或者家人不反對學佛,你可以有這些儀式。如果家裡有不信佛的,有信基督教的,你要是搞這些,他心裡難過,他要毀謗,他要找你麻煩,叫你生煩惱,這就是你自己修行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佛法的原理原則,曉得在什麼情形下應該怎麼修法?能自利利他,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自利就是決定不礙自己的清淨心,我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這是自利;同時又能夠影響別人,就是利他。早晚課誦,在家同修是愈簡單愈好。依照《西方確指》的辦法,一遍《彌陀經》,七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念完之後拜佛,這個方法好!這個也得要有福報,沒有障礙才行。如果有障礙,最低限度就是早晚十念。這叫定課,除定課之外,散課很重要。散課就是: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處所,心裡面佛號不間斷。 佛號,就是提醒我們的覺心。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的意思,「南無」是皈依,「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整個翻成中國的意思,皈依無量覺。皈是回頭,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打妄想就是迷惑顛倒,回過頭來,我不打妄想了,念南無阿彌陀佛。從邪知見回過頭來,凡是知見都是邪知見,為什麼?真心裡頭沒有知見,所以說「無智亦無得」。般若無知!你們看《大般若經》,般若是什麼?般若無知。清淨心裡面一念不生,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譬如磬,磬不響,你一敲就響了,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你叩它的時候,它沒有動個心「他敲我一下,我應該馬上要響一下」,它沒有這個念頭。我們的真心亦復如是!所以真心沒有念,真心沒有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你心裡有知,就糟了,那你就有所不知。所以你要求智慧,要求什麼?求無知。你這樣也想學,那樣也想學,學得愈多就愈糟糕,為什麼?像那個磬裡頭塞得滿滿的,怎麼敲也不響。 所以心要清淨,要空,空了才靈,靈覺!一見就知道,一聽就知道,這是無所不知,真智慧,這是自性清淨心的作用。佛的智慧、菩薩的智慧、古聖先賢的智慧,都是這個樣子的。說到這個地方,蓮池大師自己確確實實腳踏實地在真修實踐,因此注子裡面都是他自己從自性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現量境界,絕對不是空談,他句句話都是真實的。今天時間到了。 資料恭摘: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三十六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36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