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心的中國式父母所暴露的心理問題
通常親子關系的發展會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當子女處於嬰幼兒或兒童期,缺乏自我保護、自我生活能力,主要由父母養育、施愛為主,雙方依存度較高。 第二階段:隨著孩子逐漸成長,進入青春期,在心理上有斷乳、反抗的傾向,要求自立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父母對子女控制不得不逐漸減弱,親子之間的依存度開始降低。 第三階段:長大成人的子女,通過戀愛結婚組成了家庭,父母與長大成人的子女都有自己的家庭、事業、經濟生活等,親子關系的依存度處於最低點或停滯階段。 第四階段:隨著子女進入中年期,自身對其子女的養育、家庭的維持有了深刻的體驗後,開始理解或同情其父母的養育之恩,而父母也年事已高,對子女贍養的依賴度也在增加,此時親子關系又得到新的發展。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多,更有精力來教育培養孩子。都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學習與成長條件,很多在原生家庭經濟不好的家長,希望用物質上滿足來彌補自己年少時的缺憾。 從孩子的胎教開始,家長就在操心,怕生個不健康寶寶,營養和胎教都不敢怠慢。 出生後孩子小時候的藝術素質的培養(比如跳舞畫畫),到入學的學校選擇、老師選擇,上大學的專業選擇,到畢業後的工作選擇,愛人選擇,都要親自過問,不厭其煩。 無一不體現了家長細膩的愛心和“智慧”;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只可以和學習優秀的孩子交往,孩子只可以看和學習相關的同步教材,還要在家長指導下買生活用品…… 孩子的吃,要操心,孩子的穿,要操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孩子的交往,要操心…… 付出那麼多,但卻制造了大批厭學者,早戀者、網瘾者、人際交往障礙者、肥胖兒童與厭食者…… 當“溫室”裡養大的孩子一旦走入社會,沒有一點能力為自己遮風擋雨,他們無法適應生活,開始抱怨父母沒給自己成長的空間,才讓行為變得退縮,無所適從。這時父母哀歎為時已晚。 操心”換來什麼 操心的“中國式”父母,你們過度的溺愛,使孩子對人無愛;過度的縱容,使孩子對人無情;過度的保護,使孩子做事無膽;過度的替代,使孩子做事無能;過度的強制,使孩子被動無志; 過度的挑剔,使孩子無路可走;過度的超量加壓,會使孩子精神崩潰。親密應該有度,不論是空間距離或者心靈距離的不適度,都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人際距離的不恰當,會影響到親子關系的和諧。 操心的“中國式”父母,俯首甘為孺子牛無私的奉獻精神,即剝奪了孩子人格的獨立又使自己傷痕累累。 中國家庭教育之弊 中國家庭教育之弊會使孩子無愛逆反。中國家庭教育之弊讓我們的下一代更沒有責任心,越來越不心疼父母,更不知道感恩。感覺給自己什麼都是理所應當的。 子把父當馬的案例屢見不鮮,但父母依然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國父母多為兒女操心的根源在於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感覺他們沒長大,怕孩子做不好; 因此凡事代勞,使孩子沒有了成長的空間,也失去了自由。總以為給孩子安排的每一步都是對的,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才感覺是安全的。 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休息、娛樂、為孩子默默地付出才感到欣慰。在這種極度的控制中,孩子逆反和不滿也會越加嚴重,也導致教育的失敗。 舔犢方式尚待改進 操心的“中國式”父母,不妨學習西方的一些教育模式。他們知道從幼兒教育到小學教育非常關鍵,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愛孩子,重視孩子,但不溺愛,培養孩子的獨立行為習慣、培養興趣愛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思維方式,良好的經濟觀念,以及好的性格,讓孩子受益一生。 使其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勵的;嚴格要求,但應給孩子適度的活動空間;讓孩子學會承受自己該承受的,學會面對自己可以獨立解決的事物。 處處代勞的父母,即失去自我,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最終還會遭到孩子的抱怨。 親子關系從誕生到死亡,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我們都應充分享受人的權力,親子關系在人生的整個過程中將不再單純是父母對子女無私的奉獻,也需要有子女對長輩的贍養和關愛。 各負其責,給孩子和自己一片屬於各自的天空。既鍛煉了孩子的獨立能力,不至於讓其逆反,也充分讓自己解脫至酷。 操心的“中國式”父母,舔犢的方式,尚待改進。需轉變教育模式,才能拯救孩子,也是解放自我的唯一出路。
:幸福人生 :育儿教育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