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國佛弟子修行的深刻感悟
編者按: 本篇日記作者居住在德國一座富有魅力的城市——弗萊堡。這所毗鄰黑森林的美麗城市不僅因著名的弗萊堡大學享譽世界,而且陽光充足,風景秀美,居民素質高,是德國最負盛名的旅游勝地之一。歐洲慈光協會總部就坐落在這座聞名遐迩的城市裡。 歐洲慈光總部所在地:美麗的弗萊堡 正值人間四月天,錦簇的櫻花為老城的街道增添了青春的色彩,午後的太陽給莊嚴的天主教堂鑲上了華麗的金邊。金發的孩子試探著將小腳伸進清澈見底的小河裡,蕩漾的波紋擴散開去,陽光映射下河面上,立刻泛起碎金片片。夕陽西下,年輕的學生躺在公園裡的草坪上,靜靜地等待著繁星滿天。 而本篇日記的作者,這幾天似乎無暇欣賞這美景,因為她有一樁積壓了很久的心事:她很想借助歐洲慈光微信平台做一次深刻的忏悔,忏悔曾經做錯的事,希望讀者在看到後有所感悟,在今後的人生中少走彎路;她也想把自己學佛以來的感悟分享給大家,希望更多人能夠升起對佛法的信心。 在看完作者的分享後,小編被她真誠的心深深地感動;同時,小編也為她自學佛以來心態和生活上的巨大變化而倍感欣喜。讀者朋友們,在讀過她的心得以後,相信您一定也會敬仰她忏悔的勇氣和利益眾生的發心。小編懷著感恩的心,敬仰的心,把她學佛以來的心路歷程獻給大家。 接觸佛法 第一次接觸佛法仿佛還在昨天。蓦然回首,原來已是整整三個寒暑。想想自己這些年來經歷的酸甜苦辣,走過的心路歷程,真是感觸頗多。 三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國內結識了一位美麗的女居士。在她的帶領下,我參加了一些佛法共修活動,並開始堅持讀誦地藏經。至今,我還能回憶起第一次讀誦地藏經的感覺:那種從內心深處升發出來的歡喜,真的是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之後,隨著對功課的堅持和對佛法的修學,我的生活和心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修行的過程中,我曾經歷過心態的大起大落。我自知障深慧淺,學佛時常會生出退心。每當生出煩惱和退心時,我都會不停地在網上找一些寫學佛體會的文章。那些文章給了我很多的動力,在我最無助時,讓我堅定了走下去的信心。非常感恩那些帖子的作者,如果我沒有讀到那些心得、日記,可能早就被自己消極的心態打敗。 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必須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我的經歷可能不是最感染人的,不是最有力度的,但是它句句發自肺腑,句句屬實,都是我親身的體驗和感受。對於我周圍的同修們,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種真人真事最能令人信服。哪怕是只有一個人有一絲一毫的受益,我都願意盡自己的全力去分享! 忏悔罪業 在結婚之前,我交過很多男朋友,而且還都有過性行為,玩弄過他們的感情。以前愚癡沒有學習佛法,不懂得邪YIN的果報是很嚴重的。 我的第一任男朋友對我非常好。那時我還在外面上學,每到放學他都會來學校接我。因為他那時候經濟條件不好,所以每次我們出去吃飯,他只能買得起一碗面,自己不吃,看著我吃。他恨不得把心掏出來給我了,可是我呢?我自私自利,從來就沒把他的感情當回事。我嫌棄他條件不好,一直只是把他當個備胎。想想那時的自己,真是卑鄙至極!現在的我,非常非常想對他說聲“對不起”,可是簡單的一句“對不起”,又怎能彌補我對他造成的傷害? 後來自己喜歡上了一個愛跳舞的男人,就無所顧忌地把前任給甩了。報應很快就接踵而至:在和他在一起時,一直吵架,很快分手了;後來又交往了三個男朋友,沒有一個是真心對我的,這三段所謂的“感情”又都以分手告終了。每一次找男朋友,我都是沖著對方的優越條件去的,現在想來,追悔莫及,也明白了自己收獲不到真摯的情感的真正原因。 後來遇到我現在的先生,我當時心裡想:他條件好,我一定要和他在一起!還不知廉恥主動和他發生關系,後來就懷孕結婚了。這麼多的惡念和惡行,也注定了我的婚姻的不幸。結婚以後,我們之間的爭吵從未停歇。後來,我跟著他去了歐洲,深感離鄉背景之苦,又懷著身孕,情緒非常別低落。這樣的我,卻從來就沒有得到過他的一點理解和關愛。他一直嫌我煩,時常與我吵架。當時我特別特別的傷心,甚至抱怨命運的不公。現在想來,這都是自己的“貪嗔癡”三毒感召來的果報。 自從結婚以後,我一直想一心一意地把家持好,生活非常的節儉。可是無論我做什麼,先生對我在金錢上都特別有戒備心。每次吵架,他都會說:“你只是想要我的錢!”我曾經多次扪心自問,確定自己真的沒有只貪戀他的錢財啊!在我還懷著女兒時,我們戰火就從不間斷;女兒出生以後,我也沒有感受到先生對我哪怕一點點的關愛。在我的內心深處,痛苦的火焰一直在燃燒。而這一切,其實都是不尊重別人感情、貪念和邪YIN帶來的報應啊!想到這裡,我不禁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我的這些惡行,也牽連到了我的女兒。女兒從小就體弱多病,經常半夜發高燒,需要去醫院進行急診治療。所以說,自己作孽,子孫後代都會遭殃,這一點都不假呀!可是我那時候還沒有學習佛法,還不明白自己的過錯,還一直在抱怨命運的不公。在這裡,我非常真誠地希望我的錯誤能給大家起到一個提醒的作用。後來,通過學佛,我知道了自己犯下的罪孽有多麼的深重,升起了強烈的忏悔心。在這以後,我和先生的關系明顯比以前好了很多。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他都會征求一下我的意見,越來越尊重我。學佛以後,我對物質變得不再像以前那麼貪戀了,而他卻從以前的锱铢必較,轉變成了慷慨大方,還會買奢侈品送給我。在生活上,我們雖然偶爾還是會有些小矛盾,但是與以前相比,真的是有天壤之別了。 在忏悔完自己的貪念、邪YIN以後,我還非常想忏悔自己的不孝。因為從小父母離異,我吃過很多苦頭,所以我把自己受的苦都怪罪到了自己的父母身上(學佛後,我漸漸明白,我受的這些苦都是由自己以前種下的惡因引起的,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去怪罪父母)。我對他們曾經有過那麼多的怨和恨,那麼少的愛和尊重。特別是對我的媽媽,我從心裡看不起她,和她一起出去的時候,我總是把她甩得遠遠的,甚至在學佛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還是這樣,可見人的習氣是多麼的可怕。記得有一次我要女兒學習,女兒哭鬧不願意,我發了很大的火,媽媽就過來勸我不要對孩子這麼嚴厲,可是我非但不聽,還用力把她推開,對著她咆哮,讓她不要管。媽媽本來就身體不好,而我待媽媽就像對傭人一樣使喚,讓媽媽特別的傷心。 “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說的就是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而我呢,恩將仇報,天理難容!此時的我,願意盡自己的所有能力,忏悔對父母的不孝,加倍孝養父母,報答親恩。 自從學佛、堅持功課以來,我母親的身體有了明顯的好轉,這讓我覺得非常的欣慰。我想,我們努力修行,也可以作為孝養父母的一個重要部分吧。 生活的轉變 學佛以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非常善良、完美的人。在開始讀誦地藏經以後,我越來越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再像以前一樣怨天尤人,而是開始反觀自己的缺點。漸漸地,不順心的事情似乎都慢慢遠離了我。我這才發現:一個人周圍的環境,只是人心的一個投影。心寬了,氣順了,環境自然就能轉好。 大概是因為我的身體比較敏感,所以我在誦經的過程中,各種感應接踵而至。由於學佛人不能追求感應,而是要把重點放在修心上,所以我只舉幾個小例子來說明一下。 有一次在誦經的時候,感覺嘴上有很多小蟲子在爬,當時有一個強烈的念頭告訴我:我應該開始吃素了(很慚愧,以前吃了很多海鮮,殺了很多生)。我吃素也的確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幾年以前,我不明理,曾經買過一個蟒蛇皮的大錢包。有段時間誦地藏經,背上總是有東西扭來扭去,晚上睡覺都不睡不著,整個身體都在像蛇一樣扭動。當時我不斷地默誦心經,最終菩薩把蟒蛇超度走了。所以建議大家盡量不要購買動物皮毛制作的東西,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順便和大家分享一個公益廣告。一直可愛的小狐狸問媽媽:“人類有那麼多漂亮的衣服可以穿,我們只有這一件衣服,而且如果被他們奪走了,我們就會失去性命,他們為什麼要剝我們的皮毛呢?”是啊,我們的一點點貪念,就要讓它們搭上性命,這是多麼的殘忍啊。通過蟒蛇皮錢包這件事,我還想對大家說:在業障現前時,請不要害怕,馬上念地藏王菩薩聖號,有佛菩薩在,一定不會有事的。 我的小兒子很有佛緣,時常拿著我的佛珠念“南無地藏王菩薩”聖號。有一次,我由於與他生氣,將他關在廁所裡(那時我嗔恨心仍然很重,慚愧至極!)。他拼命地敲門,我沒有給他開,他情急之下開始大聲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我當時怒氣全消,哪敢怠慢,馬上沖過去給他開門。在發生這件事情之後,我開始忏悔自己將兒子關在廁所裡的行為。一個女性,如果想要當一個好的佛弟子,要先從當一個好媽媽、好妻子做起。學佛以前,我只知道怨恨我的先生和孩子,怨他們惹我生氣。現在的我,在修行的路上雖然還沒能走出多遠,沒有走得很好,但是已經開始懂得反觀自己的錯誤。我這才發現:怨恨別人,是多麼的痛苦;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把痛苦連根拔除。我真心覺得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願意通過精進修行,一點一點地改變自己。 願弘法利生 在學佛的這幾年裡,我自認是個十分不精進的弟子。然而,大慈大悲的地藏王菩薩從來就沒有放棄過我,一次又一次地給我好處,為我做慈悲的示現。佛菩薩愛眾生,如果我們關愛眾生,便是與佛菩薩同心。每當在電視裡看到世界上還有戰爭、貧窮和饑餓,還有那麼多苦孩子在飽受痛苦,我都覺得他們真的好可憐。我和我的歐洲同修們生活在景色優美、衣食無憂的歐洲,享受著最好的醫療和福利條件。而就在同一個地球上,還有那麼多人連溫飽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難道我們不該為他們做點什麼嗎?行善,不在多少,在於一顆念念為眾生的心;而修行,歸根結底就是要修自己的那顆心——那顆曾經剛強難化、執迷不悟的心。 《法華經·譬喻品》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凡夫是多麼的可悲可歎,身處火宅,卻渾然不覺;隨業流轉,只知道虛度光陰;而一旦錯失人身,便會萬劫不復!在盡自己能力行善之余,我願意在歐洲慈光的弘法平台上為大家服務,讓更多人能夠在佛法中受益! 阿彌陀佛,感恩諸佛菩薩! 德國·弗萊堡 慚愧居士 2015年4月29日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