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法師:什麼才是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上


 2015/6/16    熱度:2930    下載DOC文檔    

  一篇切入教育問題根本的好文,再次警醒父母們停下或有的無意識跟風行為,真正站在生命的立場上,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本文轉自網絡。

  “不輸在起跑線上”幾乎是現在國內所有家有嬰幼兒的父母奉行的真理。似乎父母和孩子早一分努力,就必能早一步領先。

  如果人類的壽命只有六歲,到了六歲的時候,所有人一起來比較知識水平的高低,那麼或許早早開始教孩子識字、背書、記單詞、學習加減乘除有必要。可是人平均壽命接近八十歲,如果一定要把人生比成一場競賽,那麼它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跑,起跑線上的早一步遲一步對馬拉松的結果毫無影響,反倒如果不做好准備活動,在還沒做好熱身的時候就猛地投入比賽,會導致抽筋、摔跤、心力衰竭等等情況的發生,使人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周期,講話有的早有的晚,有的走路早,有的走路晚,理解能力、學習能力每個孩子也都不盡相同。家長們比較別人家的孩子都會了什麼是沒有意義的。一些基本技能自家孩子即使發育的晚,到了一定的年齡開竅了就追上了。打個比方,有的孩子兩三歲就可以掌握加減法的概念,而有的孩子三歲的時候怎麼啟發他都不懂,可是到六歲的時候他一下就明白了,這個時候,在這個問題上他和那個三歲就懂的孩子已沒有任何區別。如果父母心急,非要逼著這個還沒有開竅的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學會,那必然是父母和孩子雙輸的結果。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習已經變成了終生需要。培養孩子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比掌握多少知識重要的多。要想孩子有個成功幸福的人生,父母對孩子品德的培養才是至關重要的所在。我們去看人物傳記,很多名人像愛因斯坦、愛迪生、拿破侖、丘吉爾都是小時候成績很差的學生。靜下心來,想想我們自身與周圍各類人的人生,決定是否成功的不在於他們小時候的學習成績,甚至是否考得上好大學都不重要。

  日本人稻盛和夫,在考大學時志願表上填的大學一個都沒考上,最後勉強上了一個地方新辦的大學,畢業後因為沒有關系學校又太差所以找不到工作,處處碰壁。走投無路之際他曾在黑社會的門前走來走去,因為他空手道練得好,猶豫著想利用這個特長參加黑社會謀發展。後來好不容易進了一個陶瓷材料公司,卻是個管理一團混亂不知何時就會倒閉的公司。他埋頭鑽研,開發出了一個專利產品,得到公司重用,很快他自己成立了京都陶瓷公司,後來該企業發展成了世界五百強公司之一。他又組建了一個電訊公司,迄今為止,稻田和夫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創造了兩個世界五百強公司的人,他還捐出了二百億日元的個人資產設立了“京都獎”,獎勵科學文化各個行業的傑出人士,該獎項已成為和諾貝爾獎匹敵的國際獎項。

  他在《活法》一書裡,總結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經營理念,他認為自己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他的能力,而在於他堅持了單純卻強有力的信念,那就是:

  不撒謊,不給他人添麻煩,不許貪得無厭,要正直,不許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等等這些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舉一個例子,他在剛進軍手機行業時,和競爭對手就營業地區的分配問題相持不下,他就想,怎麼做才是真正對社會有利、對大眾有利?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公司,不考慮別人,那麼出發點就太狹隘了。為了讓大眾盡快得到便宜的通信服務,他主動讓步,將首都及中部人口密集的好地段讓給了對方,自家公司做邊緣的不發達地區的業務。當時公司領導班子都極其不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太不顧及自己公司的利益了。可出乎所有人包括稻盛本人的意料之外,他們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把對手遠遠地甩在了後面。這個電訊公司後來成為日本最大的電訊公司,同時也成為世界五百強之一。

  稻盛和夫還總結出了“人生的結果”公式:人生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其中能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還有一部分是後天訓練出來的,是公式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因為一個天資不足的人能以燃燒的熱情去對待工作和生活,最後的結果會遠遠好過資質好卻缺乏熱情的人。而思維方式最重要,它可負可正,完全是後天培育的結果。

  那麼什麼是正確的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認為:最簡單地說就是凡事朝好的地方著想。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懂得感恩、善於合作、樂觀、善良、有理想、待人溫和、刻苦努力、不自私、知足……這些都屬於正確的思維方式。

  從稻盛和夫的成功中我們可以看出,決定人的命運的是他的品性和人生態度。

  許多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在孩子才一兩歲時就開始教孩子認字,三四歲就開始讓孩子學琴、畫畫、學英語……文化知識棋琴書畫這些都是小技,想想看會不會畫畫、會不會彈琴對孩子未來的人生能有多大影響?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是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最應該下功夫是教他如何做人。培養孩子誠實、正直、有愛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培養孩子好的心態,勝不驕敗不餒,做事專心有始有終。這是件細水長流的事,可能一時半會兒看不到成效,不像教孩子識字、背唐詩那麼立竿見影地看到效果。但是一但這些品質成為了孩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就省心了也可以放心了。

  這些品質在孩子考大學、工作面試、找對象等等人生的關鍵時刻,都會以某種形式反映出來。

  美國的頂尖大學在錄取學生前都要進行面試,上面提到的品質和人生態度就是錄取的標准之一。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是被一流學校拒絕,學校給出的理由往往是該生的人生理念和學校的不吻合,潛台詞就是你雖然學習好,但是身上沒有具備學校看重的一些東西。

  擁有好的品質和好的人生態度的孩子,不管考上什麼樣的大學,都會有一個成功的人生:他如果自己創業,會因這些品德吸引住客戶,留住合作者和員工;如果給人打工也會因此得到上司的重用;結婚後會是個負責任的伴侶。

  中國有句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也是孩子的性格和品德,不是指孩子會什麼技藝。所以,在孩子幼年時,培養他的優良品性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彬彬有禮、誠實善良、充滿愛心的孩子和一個嬌橫跋扈自私的“小皇帝”,未來的發展是可以預期的,後者即使受過最好的教育,他的人生也不會比前者成功和幸福。

  《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的作者,對美國1300名百萬富翁就“成功因素”問題進行了調研。他們幾乎沒有一個人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他們的聰明才智和他們畢業的學校,而是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誠實、有自我約束力、善於與人相處、勤奮和有賢內助。”

  這些百萬富翁不約而同把為人誠實擺在了成功的第一位。這些值得我們父母深思。所以,我認為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秘訣是:給孩子好的德性、讓他具備良好的做人准則。

  孩子將會因此終生受用無窮。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