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般若品 第二


 2015/6/19    熱度:2199    下載DOC文檔    

  【原文】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

  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

  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學文解讀】

  “波羅蜜”就叫到彼岸,離了生死,把生死斷了,不生不滅就到彼岸了。“著境生滅起”,我們現在在此岸,為什麼呢?我們被六根、六塵、六識執著得痛苦死了,生生滅滅沒有窮盡。念頭一個起來一個滅掉,一個滅掉一個又起,沒完沒了地生滅。包括現在醫學也說,細胞不停地在死掉,不停地生生滅滅,停不下來。我們坐在這裡,好像安靜了,但是血液是在流動,心在跳,停不下來!我們早上吃的飯在胃裡還在消化著,想讓它停下來都不行。腿不動了,腦子裡的意識沒完沒了,一個接一個,在不停地生滅生滅。無論是肉體、思想,裡面的一切都在劇烈地運動,沒有一個地方是安靜的。所以,我們有生死,不安寧,有痛苦,一切都在變動,一切都在生滅。所以我們不能叫做“波羅蜜”,不能叫做“到彼岸”,我們還在此岸,還在生死輪回。

  就像水和波浪的關系,大海沒一會兒能安靜下來,潮起潮落。浪頭起來又下去,潮水漲了又退。一般我們不會管大海裡的水到底是怎麼回事,看的是它的現象。但是這些潮漲潮落,浪起浪落,其實都是大海本體的一種表現模式。我們執著於這些潮起潮落的變化,就像生死變化一樣停不下來,這個就叫“在此岸”。如果我們看到大海本體沒有搖動,潮起了最終還要回到潮落,回到大海裡去,大海沒有起落、沒有生滅、沒有變異。當我們理解了這個,回到這個的時候,就叫“彼岸”。這時就沒有生死,這就叫“波羅蜜”。

  同樣,我們自心自性產生出來的外在,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每天的起心動念,身體的變動,一切一切,世界的山河大地,一切一切,就像我們自性大海產生出來的波浪。如果執著於外在的這些,就叫“在此岸”,就叫“生死”。如果我們從外在,慢慢回到本性,不再生滅了,不再起伏了,這個就叫“到彼岸”,叫“波羅蜜”。

  【原文】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學文解讀】

  六祖說“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這都是錯的。像我們一樣,我們現在修行,達不到根本,所以我們老有妄念。越念經妄念越多,越念佛妄念越多。我們堅持功課,依靠佛力慢慢地解決三個問題:第一,讓我們的身體健康,把身體的問題解決掉。第二,要解決意識的問題,累生累世我們意識裡邊積累出來的無量無邊的業力、業因,通過佛力、通過修行慢慢地把它消除掉、解決掉。解決掉以後就沒有業力了,就沒有生死,沒有動力了。第三,要解決關系問題。我們累生累世和無量無數的眾生產生了無數的關系,通過修行,要把這些關系解決掉、理清楚,無論是善、惡,最後都轉變為清淨的關系。這是修行要解決的問題。堅持修行,如果把這三個問題解決了,慢慢地我們就把生死的波浪解決掉了。長期修行,我們的心慢慢就安定了,身心就安定了,清淨了,慢慢往回走,慢慢就光明了,就走回那個根本了。“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我們一定念念都在行上,不要在嘴上。

  這是六祖告訴我們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個叫“般若法”。按照這個方法修行,叫“般若行”。這是真正地修行了!修的是根本的佛法,不修是凡人、凡夫。“一念修行”,起這個念,真修了,“自身等佛”,自身和佛要做的事是一體的、一致的,雖然說我們現在還沒達到佛的境界、佛的高度,但是心念和佛是一樣的,沒有區別的。

  【原文】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學文解讀】

  依然說“心”。說得很絕,凡夫就是佛,我們就是佛。因為我們有佛心,有佛性。佛和眾生的區別在哪?一個覺悟了,一個是迷惑的,所以說“煩惱即菩提”。我們有種種的迷惑,是因為把本心忘掉了,由迷惑而產生的種種作用,依然是本心體現的,不是另外來的,不是從哪兒變出來的,都是本心變現出來的。只不過因為我們迷惑了,本心不能全體的作用,不能光明的作用,變成片段的作用,黑暗的作用,無明的作用了。這是一體的兩面,不是另外有一個東西。所以說“煩惱就是菩提”,我們迷惑了,菩提就變成煩惱了;悟了,煩惱就變回菩提了,不是另外產生的,都是一體的。所以說,前念迷,就是凡夫了。通過修行,念頭轉了、悟了,這就是佛。“前念著境”就煩惱,我們現在都煩惱,為什麼?我們執著於境界。比如,執著於身體,執著於物質,執著於名利……產生的就是煩惱,快樂不多。只要執著於境,煩惱就是無窮的,沒有辦法停止的。怎麼才能離開煩惱呢?“後念離境,即菩提。”不執著境界了,心外的一切——六根六塵六識,山河大地,通通都是“境”,心外的一切都是“境”。我們一“離境”,不執著這些了,就是菩提,就解脫了,就光明了,就自在了。

  【原文】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學文解讀】

  “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最好、“最尊、最上、最第一”,這是根本大法。佛法裡修行修到一切,最終成就的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成就這個大智慧。一切法都由“摩诃般若波羅蜜”來統攝,都是它的一部分。“無住無往亦無來”這是“摩诃般若波羅蜜”智慧的特質——無住,一旦住就不是般若了,也無往亦無來。心性、本性的特點就是這樣。“三世諸佛從中出”一切佛都得從“摩诃般若波羅蜜”裡產生出來,我們也是這樣。我們學習佛法,最終修什麼呢?修回到本性。從外在修回到本性,心中產生智慧光明了,一切都圓滿了,我們也是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都是這麼慢慢修行轉變過來的。

  【原文】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學文解讀】

  六祖開始說法門說方法了,過程怎麼轉變。前邊是立義,把“般若波羅蜜”它的相貌、體相都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了,後邊就開始告訴我們怎麼實現了。我們明白了這個轉換過程,明白智慧的本體了,這時我們要從迷返回到悟,“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學習過“二十五圓通”就知道,我們從二十五個根性裡邊往回走,都做什麼事情呢?打破煩惱塵勞。我們現在修行都干這個,把我們的五蘊、六根、六塵、六識這些煩惱塵勞都要打破。從外在這些迷惑的東西、無明的東西,最後都回到心性、本性這兒。“如此修行,定成佛道。”這是往內修的。“變三毒為戒定慧”,這就是修五戒十善,讓自己的身心“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修行都是這個途徑。

  【原文】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

  【學文解讀】

  眾生有八萬四千的煩惱,八萬四千的塵勞、問題,所以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解決這八萬四千煩惱。但是,大家要明白,所有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一切一切的法門,它都是由智慧生出來的,都是由般若生出來的,不是另外生出來的。也就像我們一樣,具備了解脫的能力、解脫的智慧,有了這個根本,我們就可以應用了。眾生有什麼需求,立即就產生什麼方法解決它,解決完了就完事了。所以說佛法就是由佛的智慧本心流露出來的,它的作用就是解決眾生的煩惱。眾生有煩惱,佛的智慧就流露出方法。如果眾生沒煩惱呢?那佛就安安靜靜呆著去了,沒必要折騰這麼多事。所以佛法它都是應眾生的需要而產生的。

  【原文】

  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

  【學文解讀】

  如果我們沒有塵勞,智慧還是那樣朗照著,智慧本來在那兒存在著。沒有塵勞,它不需要變現出來起作用,但還是在那裡安安靜靜地存在。“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我們修回到本性去了,如果外在不需要智慧起作用,那麼智慧安安靜靜地在那兒存在著,樣子像什麼呢?就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這就是智慧的樣子。我們是什麼樣子呢?不停地起念頭,看見別人得好處,恨死了;肚子餓了趕快做點好吃的吧……這是妄,產生了妄念,產生了客塵煩惱,產生了無數的作用,這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樣子。如果我們修行回歸到本性了,回歸到般若智慧了,智慧不需要起作用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呢?就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安安靜靜的呆在那裡,自自在在的解脫的狀態。

  【原文】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學文解讀】

  進一步地闡述。如果回到本性,達到真如本性了,是什麼狀態呢?常常用智慧觀照著。不是回歸到本性以後,天天像睡大覺一樣,迷迷瞪瞪,不是那樣的。就好像太陽一樣,光明朗照,照遍一切,照破一切無明,一切清清楚楚的。既不動又光明,又自在又解脫,是這樣的。是不是沒事看有人干壞事了,過去弄他一下呢?不是的,不會管那事的。“於一切法,不取不捨”,為什麼?本性之外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都像雲一樣,一會兒變過來一會兒變過去,一會兒生出來一會兒滅掉了,不知從哪裡來,不知向哪裡去。回歸到本性看這個世間的一切:一切眾生、一切變化,日月星辰、一切的一切,在本性來看,就跟雲一樣,絕沒有意思去干擾它,毫無意義。所以,從本性“於一切法”,叫“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不像我們現在沒事就管點閒事,總想干點啥,不干啥好像不舒服,心裡空落落的。

  【原文】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學文解讀】

  這裡講,我們將來修行,如果想入甚深法界,修般若三昧,必須修般若行,讀《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這裡邊講得很明確,我們學般若行、誦《金剛般若經》的目的,是為了見性。同樣,返回頭來說,入了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是為了見性,回到本心本性。

  現在所作的一切都是為這個做准備。我們現在不能直接修般若法門,理解不了、做不到。這裡邊說,一念覺就是般若,關鍵我們“一念覺”不了,老是迷糊的。所以,我們必須做前面的准備工作,自己把斷惡、修善、清淨做好,准備好。我們依靠佛力,慢慢地使自己身心清淨,解決身心的種種問題。這一輩子,如果我們逐漸能摸到般若的門、摸到這個邊,當然很好;如果摸不到,也不要緊。只要信願行堅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了那裡,阿彌陀佛還會教我們的。

  修行佛法最終一定會修到般若法門這個總持法門,因為般若法門就是成佛的法門,沒有般若法門,談不到成佛,談不到佛法。這裡六祖也明確地告訴大家,這個般若法門,這個禅宗的法門,是最上乘法門,“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就是給那些最高級的人講的、修的方法,一般人修不了,這裡邊說的非常明確。當然這些大智人、上根人,他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通過修行,慢慢慢慢提升,達到這個階段的時候,他就可以修般若法門了。

  我們現在不夠這個資格,還是老老實實修基礎方法吧。打好基礎,把我們的身心調整好,積累圓滿了,將來可能就達到大智人、上根人了。那個時候,天然就學般若法門了,一學就會,一學就懂,而且有這個能力了,一轉念,就明白了。小根小智的人,聽了這個方法很難相信。

  我們還得學基礎,打好基礎。就像前面在第一章裡學的,神秀法師教的方法:“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天天讓身心持戒修福,每天做功課,消除業障。將來,我們提升到一定高度了,才能像六祖這些大根器的人,擺脫了身心的問題,三惡的問題,這些二元的東西,才能心中常生智慧。才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高級的東西,我們達不到就相信不了。這裡,六祖舉了個例子,就像天上下大雨,整個的城邑聚落都被水漂起來了,就像個棗樹的葉子那麼小。比喻大地的小,比喻海的大。那麼大雨降到海裡邊,海水增多了嗎?它沒多,也沒少,不增不減。但是對於這個城邑聚落來說,在這個大海裡邊,它就好像個葉子一樣漂浮不定,它不能把心量擴大像大海一樣。這就是我們自己,不能理解這個境界,不能理解這麼偉大的狀況,把自己的心、行弄得都很小、非常小,在大海裡飄來飄去的,害怕死了。

  【原文】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學文解讀】

  從這兒我們要知道,般若智慧在哪裡呢?就在我們的心上,常常存在,常常有。如果我們像六祖一樣是大智慧的人、大根器的人,一念悟了,這個智慧,就永遠在我們的心性裡邊,常常湧現,時時刻刻保持;常常用智慧去觀照世間的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說,般若跟文字沒關系,它不是佛經那幾個字,而是我們自心這個體、這個相、這個用。我們認為般若就是一本《般若經》《金剛經》,那就錯了。

  所以,真正的智慧,在哪裡呢?就在心上,不在文字上。

  【原文】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學文解讀】

  世間的一切水,從哪裡來的呢?從大海來的。海裡邊的水,升騰變成天上的雲;雲變成雨降下來,變成我們大地上的河流、湖泊;河流湖泊最終還要流回到大海去。它只是一個體,一個用,這樣一種關系。明白這個道理後,就知道,我們這個般若智慧的本性就和大海一樣。我們外邊運用的一切,就好像大海水變現為雲、雨、江、河、湖,是一樣的。這裡最根本的是,不要把自己變成雲、雨、江、河、湖,而要回歸到大海,回歸到那個根本、本性,這樣就究竟了。有了這個究竟以後,外邊的雲、雨、江、河、湖,這就隨我們了,只是大海的變現,運用而已!

  【原文】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

  【學文解讀】

  這裡邊說的很清楚,什麼叫小根小器的人、什麼叫大根大器的人呢?用草木來比喻的。天上下大雨,如果是小草,不僅不能吸收,還嫌水太多了,把草沖倒了,死了。所以,對於佛法來說,也不能隨便亂講。根器小的人,跟他講深的方法,他受不了,甚至因為他不理解,最後還說佛法不好,造下口業。

  六祖說,大智人和小根器人的般若智慧是一樣的,根本沒有區別。但是為什麼說這是小根器的人,那就是大根器的人呢?就是“邪見障重,煩惱根深”這一條。我們理解就是業障重、根性淺、煩惱深。這裡又舉了個例子,就像很大的雲彩把太陽覆蓋了,遮擋得灰蒙蒙一片,我們在地上看不見太陽,不能得到溫暖和光明。那麼,怎麼能見到太陽呢?大風把烏雲吹散了,我們就見到太陽了。般若智慧沒有大小,區別在“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

  這種情況怎麼辦?這就是我們修行要解決的問題。把遮擋我們心性太陽的雲吹開,把過去累生累世積累的邪見、障礙、煩惱,慢慢地轉化、消除。我們現在做的就這個事。我們也可以轉變成大根器的人,也可以悟道,也可以有般若智慧。六祖這裡講的很清楚,幾句話就說明白了,非常清晰。只不過我們現在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太陽還是看不見,還是被雲遮擋著,很痛苦。或者說,自身煩惱習氣依然很重,懂得這個道理,還是轉不過來;或者過一段時間,這個道理也忘了,又被那些煩惱習氣迷惑住了,世間人都是這個樣子。

  所以,我們大家要用功苦修,下真功夫,就是解決把雲吹開的問題,把我們的“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給轉化解決了。那麼至於功夫多少為止呢?跟拜忏、誦經的數量沒關系,跟什麼有關系呢?跟我們修行把雲吹開了有關系;把這些“邪見障重、煩惱根深”拔除了,跟這個有關系。多會兒把這些都去掉了,迷惑去掉了,真心顯現了,智慧產生了,這時候就可以了,就沒問題了,跟數量沒關系。但是,一般來說,功課數量越多越好,因為我們需要解決問題,有些問題太重了。

  【原文】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學文解讀】

  向外求的,找不著佛的,沒有悟得本性的,這都叫小根基的人。

  我們拜忏也好、學習也好、行善也好,目的是什麼呢?讓我們的心安,讓我們的心快樂,讓我們的心不染著,這是目標!心裡不能因為執著於功課,不能做功課就煩死了,這個就錯了。時時都是道場,處處都是佛法,關鍵在我們怎麼用心!如果能時刻從心而修、從心而生,於一切處,用佛法去觀照,外界的一切,慢慢地不能染污我們的心了,不能影響我們的心了。

  “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常起正見”,這就叫見性,就叫修行。雖然說,我們現在用心修行,可能還達不到見性,但是,如果常常這樣來觀照,時時刻刻讓自心安寧,讓自心轉變。最終我們的功課也好、學習也好、實踐也好,通通都是為我們自心見性,產生般若智慧為服務的!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就正確了。這麼修下去,慢慢地外在的一切一點一點就斷掉了;慢慢地外在的那些煩惱、障礙逐漸去除了。當有一天,雲被大風吹散了,我們自心光明升起來的那一刻,我們就明白了,我們就見性了,般若智慧自然就升起來了。

  所以,修行一定是為心服務的,一切由心出發,這就對了。不從心發起,不為心服務,是錯的。說的好聽點,叫小根器的人;說的不好聽點,叫邪見。

  【原文】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學文解讀】

  我們修行般若智慧,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觀照理念呢?叫“內外不住”,不住內也不住外,不要想著今天又吃啥了,要做啥了,不住這些,來了就反應,去了就不留,自自在在的,“內外不住”,不住於任何之處,在《金剛經》裡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現在我們每個人都住在某個事上,或者一會住在這兒、一會住在那兒,沒有一會兒能夠得到解放、解脫,都被各種的事相粘著,放不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叫“內外不住,去來自由,”這個去來自由不是指身體走來走去自由,說的是心來去自由。

  “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心的執著是最要命的事。因為我們執著於這樣那樣的事,執著於名利,為名利而學習、服務,造作種種的業力,產生出種種六道輪回現象。“能除執心”,這是修般若行非常重要的一條,也是我們修行佛法最重要的一條。

  我們現在最大執著是什麼呢?執著於“我”。我要做什麼,我想做什麼,我有沒有好處,這都是錯的!必須除掉我執,身心才能解放自由。必須除掉執心、執著的心,讓心無所住,這不就自由了嗎?“能修此行,與《金剛經》本無差別。”跟《金剛經》一樣,和般若智慧一樣,沒有差別。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