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淺釋:七種陰惡(三)
第六種陰惡:謗諸同學。謗,就是誹謗、诋毀、背後說壞話;同學,就是與自己一起學習的人,這裡泛指與自己地位均等的同學、同事等等。謗諸同學,就是背後說自己同學或同事的壞話。 我們知道,世間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名聲和利益苦心經營,為了得到一點點的名聲與利益,往往要付出很多心血與勞作,有些甚至是幾十年的辛苦,現在我們用言語輕易地就摧毀了別人的名聲與利益,這是非常不慈悲的事情,會造下深重的惡業。惡業成熟以後,那些曾經說出去的誹謗之詞就會反彈到自己身上,讓自己痛苦不堪。不僅如此,誹謗他人者,還會遭遇眾叛親離的痛苦。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都知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道理,也就是說,白天自己習慣於思維什麼內容,晚上的夢境就會出現相應的內容。有人夢見痛苦的事情,這是因為白天想著痛苦的事情;有人夢見快樂的事情,這是因為白天想著快樂的事情。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內心的所思所想都是美好的,那麼這個人就會遇到各種美好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內心的所思所想大多都是不美好的,那麼這個人就會遭遇諸多不美好的事情。這是因為,現實生活就是埋藏在自心之中的思想的種子變現的——心中思想的種子若美好,那麼變現的現實自然就美好;心中思想的種子若痛苦,那麼變現的現實自然就痛苦。 在“謗諸同學”之人的眼中,同學是“百孔千瘡、滿目瘡痍”的,而且他們內心深處根本不希望他人得到安樂。既然內心存留的都是不美好,那麼他們的嘴裡也只能說出不美好的誹謗之詞;若真心看到同學的諸多長處,真心希望他人離苦得樂,心中存留的也是這樣,自然就會口吐蓮花,出言贊歎他人。所以,出言誹謗者內心所思所想都是別人的缺點、陰暗面以及希望他人衰敗的惡願,時間一長,內心就會積聚大量負面思想的種子,這些種子萌發之後,就會讓此人遭遇當初那些負面思想所描繪的種種痛苦之事。 所以,對待同學或同事,不應出言誹謗,而應贊歎對方的長處。佛陀教誡“人處朋友,彼此皆有五事:一者,彼此若作惡業,當遞相勸止;二者,彼此若有難疾,當看顧調治;三者,彼此家有壞語,不得為外人說;四者,當各相敬歎,不斷往來,不得記怨;五者,彼此貧富不等,當用扶濟,不得互相誹謗。” 第七種陰惡:攻讦jié宗親。說他人的過失或陰私而加以攻擊,叫做“攻讦”;宗親,是指同宗的親屬。對於同宗的親屬,應該相互幫助,隱匿對方的過失,現在不但不幫助、不隱匿過失,反而家丑外揚,說對方的過失與隱私,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要知道,一個家族的興旺依賴於家族成員之間的團結,家族成員失去和睦,彼此攻讦,說對方的過失或隱私,家族自然就會衰敗下去,最後銷聲匿跡。《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國時曹操去世後,長子曹丕繼位。曹丕對弟弟曹植心懷嫉恨,遂借曹植在父親亡故時未來吊唁為由而問罪,經過眾人求情,答應給曹植一個機會,讓其在七步之內作一首情景詩,否則還是要問罪。曹植當時在七步之內脫口而出:“煮豆燃豆萁qí,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聽了這首《七步詩》,曹丕心生慚愧,於是放了曹植。曹植的這首《七步詩》喻意深刻,後來被流傳很廣。詩中說,豆子與豆萁都是同根而生,豆萁燃燒完自己,煮熟了豆子,豆子也就會被人吃掉。曹植巧妙地用“豆萁燃燒自己、煮熟豆子”,比喻同宗兄弟之間的斗爭,最終的結果就是雙雙消亡。 攻讦宗親與謗諸同學一樣,大都是口惡,內在惡劣的心態也基本一致,只是所誹謗的對象不同,因而對自他的危害這裡就不再重復觀察。總之,一個家族內部成員之間,要像佛陀教誡的那樣,團結友愛,相互幫助,不得彼此诤斗。 以上觀察了七種陰惡。其中,“良善、君親、先生、所事”是超過自己的上等者,“無識”是低於自己的下等者,“同學、宗親”是與自己地位均等的同等者。一個善良的人,對待超過自己的上等者應該恭敬有加,對不如自己的下等者應該慈憫愛護,而對與自己地位均等的人應該團結友愛、相互幫助;但邪惡者卻不是這樣,他們對上者陽奉陰違,對下者欺騙愚弄,對均等者競爭嫉妒,“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即是對上者的陽奉陰違,“诳諸無識”就是對下者的欺騙愚弄,“謗諸同學、攻讦宗親”就是對平輩者的競爭嫉妒。 《感應篇》在例舉七種陰惡時,還一語道破了陰惡者的外在特征與內在心相。具體來說,陰惡者的外在特征就是“虛誣詐偽”,內在心相就是“剛強不仁,狠戾lì自用。” 陰惡者的外在特征:虛誣詐偽。虛,就是說話不根據任何事實來說,隨意編造,隨口亂說;誣,就是污蔑,將別人沒有的過失說成有;詐,就是狡詐,也即用陰謀詭計欺騙別人;偽,即是表面偽裝善良,以盜取名聲。 “虛誣詐偽”這四者是陰惡者的外在特征,因為要暗暗作惡,讓自己所作之惡不為人知,所以需要借助於這四種手段,這四種手段的本質都是不誠實。《楞嚴經》中說,虛誣之人將來業報成熟會感得石碾niǎn子碾壓、硬器錘擊或巨浪漂擊的果報,所以“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雳。”狡詐之人將來業報成熟會感得繩索捆綁、枷鎖禁锢、鞭杖加身之事,所以“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假裝偽善之人業報成熟會投生穢污不淨、充滿屎尿之處感受痛苦,所以“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诳,同名劫殺;菩薩見诳,如踐蛇虺huī。” 陰惡者的內在心相:剛強不仁,狠戾自用。剛強,是指對內心一貫執持害人的人生理念,且已成為內心的堅固習氣,無法通過外緣加以改變;不仁,在中醫裡面是指身體失去知覺,這裡引申為傷害他人時,對他人的痛苦沒有絲毫觀察,更談不到心生憐憫。狠戾,是指內心凶狠殘暴;自用,就是自己覺得自己的見解與做法很殊勝,聽不進去別人的勸說與忠告。狠戾自用,就是覺得自己一貫采取的對人凶狠殘暴的做法及見解很殊勝。 綜合起來,“剛強不仁”是指陰惡者所表現出來的習慣性行為,而“狠劣自用”則是陰惡者內心所執持的邪見,這兩者相輔相成。有了“人活著就應該殘忍”的邪見,行為上自然就會毫不猶豫地傷害他人,而且對他人所受到的傷害絲毫不會生起憐憫心;反過來,常常剛強不仁,內心體驗到的就是危機與斗爭,因此“心腸不狠,地位不穩”的邪見就會更加堅固。 下面對七種陰惡做一個歸納。陰惡,就是暗地裡作的惡——有些隱藏在心裡,有些則在人後,有些雖然當面利人,實則害人。陰惡不易為人所知,因而罪惡尤其沉重。這七種陰惡是:對待上者的陽奉陰違,也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對待下者的欺騙愚弄,也即——诳諸無識;對待與己平等者的競爭嫉妒,也即——謗諸同學、攻讦宗親。此外,七種陰惡的外在特征就是“虛誣詐偽”,內在心相就是“剛強不仁,狠戾自用”。 觀察完這七種陰惡之後,就應該對照自心,看看自己有沒有沾上這七種陰惡的影子。如果沾上了,就必須生大慚愧心,痛下決心改掉;如果沒有,就應當自我隨喜,並發願生生世世行持善法,即便大地上遍滿各種惡人,自己也絕不沾染絲毫的惡習。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