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和他的西方極樂世界 中


 2010/3/6    熱度:6829    下載DOC文檔    

六、淨土三經的特別提示

大家都知道,淨土三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就在淨土三經之一的《無量壽經》裡,佛十分明晰地指出: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凡佛弟子,皆應特別留意。

若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佛說:如來(即佛)以無窮無盡的大悲心,憐愍沉淪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眾生,所以才出現於世,講經說法,目的純粹是為了拯救眾生,要給予一切眾生獲得最真實的利益。

佛的話雖寥寥數語,但一語道破了佛出世之本懷,乃是為了要拯救眾生,要給予一切眾生最真實的利益。

到底什麼才是佛所說的“真實之利”呢?綜觀淨土三經之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向世人推介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以使一切世人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即是佛所說的“真實之利”。因為:

●向世人推介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才能使世人確知,在十方三世諸佛中,尚有一尊“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絕對可以作為我們皈投依靠的對象;和在無量無邊的宇宙中,尚有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極樂世界,可以作為我們最理想、最美麗的歸宿。易言之,由於佛的這個推介,使到全人類都看到光明和亮麗的前景!

●了生死。即了生脫死,把無量劫來的生死徹底了斷,劃上休止符。凡是人,有生必有死,欲要不死,唯有不生,不生才是永生,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了生死”或“涅槃”境界。然而,欲了生死,非常困難,必須斷盡“見思惑”才能辦到,而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我們連其中之一品都斷不了,如何能了生死呢?如今知道了有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只要一心念佛,發願生西,臨終佛來接引,便能往生佛國,一往生即證無生,永了生死,壽與佛齊!

●離輪回。即脫離六道輪回。一切眾生,在未了生死以前,例必都在六道裡頭,輪回受苦:生在地獄道,寒冰猛火,燒煎交加;生在餓鬼道,腹大咽細,常受饑餓;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殺;生在修羅道,貌丑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憂愁煩惱,苦多樂少;生在天道,縱然福大命長,但天福享盡,復須墮落塵寰。由此可見,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可憐我們自從無始,即於其中,頭出頭沒,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沉溺茫茫苦海,無有出期。如今只要一心念佛,便可仗彌陀威神,往生西方,既可了生死,亦永脫輪回,永享妙樂!

●出三界。即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佛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因人未出三界,必在三界六道之中,生死往來,備受眾苦;但要跳出三界,談何容易,修上等十善,只能生欲界六天;再上去要修定,修四禅(即初禅至四禅色界四種的禅定),只能生色界十八天;修四無色定(即無色界的四種禅定),只能生無色界四天。上述四禅八定,因皆屬世間的禅定,故不能出三界,必須加修“九次第定”中之“滅受想次第定”,成了阿羅漢,才有資格了生死、出三界。可見要想出三界,太難、太難了!所以常聽人說“難如登天”;但現在只要念佛,發願生西,便可仗佛威神“一步登天”,不是登三界之內的二十八天,而是登三界之外的極樂世界!一旦跳出三界,即等於脫胎換骨、超凡入聖,從此跻身於菩薩聖賢之林矣!

●生淨土。即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去。一個人成功往生淨土,即生即能享受極樂世界種種美妙絕倫的物質環境,同時並享有也是極之清淨微妙的身心世界,總之依正二報,無盡莊嚴!

●成佛道。即成就至高無上之佛果。《華嚴經》說:“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除妄想,即如如佛!”往生的最大好處,就是在極樂世界無比清淨的環境裡,在阿彌陀佛的親自調教之下,人人都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滌盡一切的“妄想執著”,恢復自性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當我們恢復了自性本具的德能時,即表示我們已經成佛了,到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眼、六通、四無礙智、八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我們全都有。與此同時,我們便可以與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了!

試想想,有什麼利益能比得上由信佛念佛而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更重要、更切實際的呢?這些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

為了欲使世人都獲得這種“真實之利”,大慈大悲的佛在《無量壽經》裡教導世人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菩提心”,在一般經論是指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在《觀經》是指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在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是指直心、深心、大悲心;蕅益大師卻在《彌陀要解》裡為我們說出一個最簡單的定義,那就是:深信和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有一切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直心、大悲心等統統都包含在此“深信和切願”之中。所以只要你深信有極樂世界,和切願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發菩提心了。

“一向專念”,是指要一門深入地專念“阿彌陀佛”,也就是要一句佛號念到底,決不可轉換題目。

誰能這樣的“發菩提心”和“一向專念”,誰就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

佛又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首先教導世人往生西方的下手功夫,就是:厭苦欣樂。因為,凡是希冀往生西方的人,一定要“厭”娑婆之“苦”,一定要“欣”淨土之“樂”,若一面欣淨土之樂,一面又留戀娑婆,那是很難往生的。

接著佛在該經裡、教導世人修習十六種往生西方的觀法,即日想、水想、地想、樹想、八功德水想、總觀想、花座想、像想、遍觀一切色身想、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普觀想、雜觀想、上輩生想、中輩生想、下輩生想。在十六觀中,前十三觀乃觀想和觀像,後三觀乃持名。

不管是誰,只要在十六觀中修成任何一觀,皆可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

佛更在《阿彌陀經》裡,教導世人要“信願持名”,亦即信、願、行。

信者,要深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願者,要切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要念佛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

誰具備了這種信、願、行,保證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

由此可見,淨土三經,在在處處,皆引導世人:信彌陀、念彌陀,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這不但是佛出世的本懷,兼且亦是佛為世人(尤其末世眾生)所指出的一條正確修行方向和目標,這也正是淨土三經向世人所發出的特別提示。

自從佛涅槃之後,尤其今時今日,修行佛法的人,大都面對一個極大的難題,那就是:不知“何去何從”。因為佛當年講經說法,普度眾生,乃對有菩薩根性的人,說大乘法;對聲聞緣覺根性的人,說小乘法;對沒有意思出離三界的人,說人天乘法,以令其保住人身。由於對機施教,故凡受教者,無不獲益!這種情形,好比一個臨床經驗豐富的名醫,為病人對症下藥,當然無不藥到病除,著手回春!

然而今日,離佛世已經二千六百多年,當年佛所說之法,雖全部猶在,都記錄在集佛法之大成的《大藏經》裡,但時人障深慧淺,缺乏“自知之明”,面對八萬四千法門,個個都好,個個都妙,卻不知哪一個才最適合自己的根性?哪一個才最適合自己修行?此情此景,又恰如名醫不在而其藥方在,面對無數的藥方,病人不知該服哪一個藥方才好的情形一樣。

其實,世人的這種困擾是多余的、不必要的,無所不知的佛早就預知世人會有今日之困擾,因而早已預作安排了。古來名醫沒有一個留下能醫百病的藥方,但佛法卻有一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靈丹妙藥,那就是淨土三經所提倡的、也是佛為一切世人“度身訂造”的念佛法門,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無一人不適合修行。

淨宗四祖法照大師,有一次游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他向菩薩請教:“末法時代的凡夫,距離佛世已經很遙遠,知識淺薄,根器陋劣,業障煩惱尤其深重,本來具足的佛性無法顯露出來。而佛法又浩瀚廣大無邊,不知要修什麼法門,才最符合佛法的心要?”

文殊菩薩告訴法照:“你現在所修的念佛法門,就是最適合末法時代了,而且在一切法門中,也沒有一個勝過念佛和供養三寶的了,它能使人快速圓滿福慧雙修。念佛和供養三寶,是最重要的兩個法門。我文殊在過去劫中,因觀想佛的緣故,因為念佛的緣故,並且由於供養三寶的緣故,得到如來的一切種智。所以你應當知道,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以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諸佛,都是從憶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

當時法照又問:“應該如何念呢?”文殊菩薩說:“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所發的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淨念相繼,不要令它間斷,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遠不會退轉,直至成佛!”

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在《大集經》裡說:“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佛的話說得很清楚,在末法時代,眾生根器低劣,障深慧淺,其他的法門,皆不適合世人的根器程度,若依之修行,難以得道;唯有念佛一法,普契眾機,無論上上根人,或下下根人,一切適合,依之修行,必能了生死、出三界,最終完成佛道。

遺憾的是,世人喜歡世智辯聰,又剛愎自用,好高骛遠,非修禅學教,不足以顯自己之高超,結果許多人皆如印光大師之所說那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我們看《淨土聖賢錄》和《往生傳》,發現其中有許多自認為根機下劣者,他們對佛的“聖言量”深信不疑,可以說傻傻的聽,傻傻的學,傻傻的跟,結果傻傻的成。成什麼呢?成功於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都得到佛所說的“真實之利”。

蓮池大師是淨宗的一代宗師,他的道德、學問、行持,樣樣備受世人推崇,大家都尊稱他為“大善知識”,但他對人說:“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老人家因懂得“安分守愚”,故他的成就極大,這是世人應該仿效的。

最好笑的是,有些人認為:念佛求生西方,是貪圖享受,不思利他,那不是大乘人的行為,所以不願念佛,亦不求生西方,要留在世間,普度眾生。對於此種論調,方倫居士說:“有種種證據,證明修淨土是大乘法:(一)觀無量壽佛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其中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發三藐三菩提心,和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確都是大乘的行為。(二)往生論中,贊極樂偈說:‘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這是說:生極樂國者,皆大乘根器,並無二乘種性。(三)蓮池大師發願文,一開頭便說:‘弟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這是說:為一切眾生,普求無上菩提道故,所以才念佛求生,可知念佛乃大乘極致之法了。(四)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生者皆不退轉,直至成佛,這怎麼可以說不是大乘?(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於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由往生以至度眾生,由度眾生以至成佛,這若不是大乘,什麼是大乘?”

至於要留在世間,普度眾生,我們謹舉一個真人真事,以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宋時之靈芝律師,初入佛門,曾發大願,常生娑婆濁世,提誘群生。又見高僧慧布法師說:“西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十二劫蓮花中受樂,何如三塗極苦處救眾生也。”他更堅持己見,輕謗淨土。後來生了一場大病,色力痿羸,神識迷茫,莫知去向;病愈之後,在天台智者大師所著的《淨土十疑論》中看到:“初心菩薩,要須常不離佛。”又在龍樹菩薩所造的《大智度論》中讀到:“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由是頓悟前非,盡棄生平所學,專修淨土念佛法門。看了這個發生在佛門中的歷史故事,不知那些發願欲留在世間普度眾生的人,作何感想?

其實,稍有智慧的人都可以看出,念佛求生西方,正如現代人出國留學一樣,等到將來學成歸來,再為國服務。往生的人,佛經說,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礙辯才,善說諸法秘要,而且教化隨意,來去自如。我們將來從極樂世界回來,那是“乘願再來”,那時可以任運自由,可以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化身千萬億,應以何身度之,則以何身度之,多麼自在!我們現在雖發心度眾生,但能力有限,猶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都難保,如何度眾生呢?所以對於那些輕蔑求生西方的人,我們只好借用古人的話說:“燕雀安知鴻鹄志”和“不可與夏蟲語冰也”。

佛為世人“量身定制”了如此一個易修易行之念佛法門,卻反而遭人毀謗而不信。殊不知《華嚴經》號稱“經中之王”,尚且弘揚淨土法門;又等覺菩薩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都修持念佛法門,都以極樂為歸宿處。毀謗和不信念佛法門的人應該自問一下:這些大菩薩的智慧難道都不如我嗎?

淨空上人說:“學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輪回,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願學佛者,其故安在?有很多道德高尚、學問淵博之人,就是不肯學佛,此種人自以為見解比佛還高明,對佛所說之法尚有欲批評檢討之處,此之謂世智辯聰,為人生八難之一,實為最可憐憫者。”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世人不遵佛語,不聽祖師大德之教誡,自作聰明,平白錯失了於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的大好機緣,怪誰?

七、認清我們的娑婆世界

佛教把一切的世界分為兩類,一類是淨土,另一類是穢土。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從來未在其他學說或宗教裡提起過,它是專指諸佛清淨平等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也可以稱之為“絕對世界”,因為在這樣的世界裡,樣樣都“絕”了“相對”,例如:只有善沒有惡、只有美沒有丑、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只有光明沒有黑暗......等等。

“穢土”則是未斷煩惱、未了生死的凡夫所住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也可以稱之為“相對世界”,因為在這樣的世界裡,樣樣都相對、矛盾,例如: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惡......等等。

根據這個分類,我們不想可知,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當然是淨土、是絕對世界;而我們現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肯定是穢土、是相對世界了。

我們現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佛經稱之為“娑婆世界”,是一個充滿缺陷和痛苦的地方。證諸事實,的確如此:

●地理方面:有崎岖難行的高山深谷,也有風波險惡的江河大海,不時都有山崩、地震、海嘯和陸沉的現象發生。

●氣候方面:晴雨無定,寒暖不一,有時天晴久了,就造成五谷不生、餓殍遍野的旱災;雨水多了,又造成山洪暴發、江河決堤的水災。

●生物界方面:動植物都不莊嚴,都有與生俱來的生老病死。還要面對種種意外災禍的發生,諸如瘟疫、車禍、沉船、空難、水災、火災、風災等等,簡直憂患重重,不一而足。

●身壽方面:眾生的身體皆由四大(地水火風)合成,四大不調即生病,四大分散即死亡;壽命則人生七十古來稀,有者甚至未見天日,一出娘胎即夭折,一命嗚呼了。

●心智方面: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人人都有見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和思惑(貪、嗔、癡、慢、疑),所以不能出離三界,也很難悟道證果。

●人事方面:人與人之間,互相猜疑、妒嫉、仇恨、斗爭、殘殺,甚至發生世界大戰等等。

這些都還只是粗顯的,更大的人間浩劫,乃是劫末所起的“小三災”和“大三災”。

根據佛經說,我們所住的世界,在每一小劫中,都會發生一次“小三災”。一小劫,是人壽由最初的八萬四千歲算起,每過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再由十歲,每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原來的八萬四千歲,這樣合一減一增的時間,為一小劫,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小劫等於(84000—10)×100×2=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

當每一小劫的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即有饑馑災,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類因饑餓而死亡無數;當人壽減至二十歲時,即有瘟疫災,人類又因病死亡過半;人壽減至十歲時,即有刀兵災,這時一草一木,都變成了殺人的凶器,觸之即死,加上人類自己又互相仇恨、殘殺,一直到人類所剩無幾為止。

若問為什麼會有“小三災”?那都是世人多行不義,常造十惡所召致的惡果,真是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人類經過小三災的打擊,所存無幾,因此感到驚惶,開始捨惡向善,斷惡行善,於是人壽也開始百年增一地漸漸增長。至於為什麼每一小劫都有一次人心惡則壽命減、人心善則壽命增的周期性的盛衰回轉?這大概就是“諸行無常”、“物極必反”的道理吧。

今天,人類的壽命,是處於百年減一的減劫過程中,不信您看,釋迦佛住世時,人類平均的壽命為一百歲,佛入滅至今才二五四四年(但根據中國的歷史記載,佛誕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涅槃於周穆王五十三年,迄今已三○二六年),現在世界人類平均的壽命只有七十歲左右,比起佛世來,已減少約三十歲了。接下來人壽將會愈來愈短,雖說現代醫藥發達,醫療技術進步,但由於人心越來越險惡,以致許多前所未聞的、且又無藥可治的奇瘟怪疫紛紛冒現,相繼向人類襲擊,單單一個“愛滋病”,就搞到醫藥界一時束手無策,這就是佛教所強調的“神通不敵因果”的正面教材,世人於此應有所醒悟才是。

人壽越來越短,顯示距離發生小三災的時日,已愈來愈近了,未來的人類,將會面對人間三大浩劫,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呀!

至於“大三災”,是世界進入壞劫時所發生的火、水、風三災。據佛經說,每一世界,都要經過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中劫又各有二十個小劫的時間,等於三億三千五百九十六萬年。所謂“成”,即世界由眾緣集合而組成;“住”即眾生安住,有動植物,有國境,有歷史;“壞”即開始毀壞,初十九小劫,壞一切動植物,後一小劫,壞眾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空”即壞盡後,一切俱成虛空。世界就是這樣不停的成住壞空,周而復始。科學家已證實,宇宙中的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進行著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但他們還算不出每一世界的壽命有多少長,佛教卻說合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等於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這也就是每一世界由成至毀的年數。

當每一世界進入“壞”劫時,首先來臨的是大火災,是時天上同時出現七個太陽,以焚燒此世界,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初禅三天,一切都燒成灰燼;接著而來的是大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二禅三天,皆為大水所浸;最後到來的是大風災,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界三禅三天,一切物質都被大風吹散破壞,直至世界灰飛煙滅無形無相而後已。

若又問為什麼會有火水風三災?根據因果,世人內有貪心,外有水災;內有嗔心,外有火災;內有癡心,外有風災。由此可見,水火風三災,乃眾生共業之所召感,心生則境生,心有種種不同,故境亦種種不同,然境的性質,必似其心,這也正是佛教所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若妄心不起,則根身不生,世界亦不現矣。

我們的世界,現在正處於“住”劫中,是於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之第九小劫,再過十一小劫,即要開始壞滅了。聰明的人,最好趕緊念佛,求生西方,當“小三災”或“大三災”來臨時,我們已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才是避開人間浩劫的上上之策啊!

我們的世界,因有種種的缺陷和痛苦,所以佛經才稱之為“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堪忍”,即是不堪忍受的痛苦,我們都甘心地忍受了。為什麼大家都堪能忍受呢?因為大家都如古人所說:久處鮑魚之肆,不聞其臭。

佛經又稱我們的世界為“五濁惡世”,“濁”是“污染”的意思,“惡”是“惡劣”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它受污染的程度已達到非常惡劣和嚴重的地步了。

五濁者,一、劫濁,即時代受污染;二、見濁,即世人的見解受污染;三、煩惱濁,即世人的思想受污染;四、眾生濁,即人性受污染;五、命濁,即生命或生活受污染。

放眼世間,的確樣樣皆受污染,而且有愈來愈嚴重之勢。尤其今日,隨著科學發達,科技日新月異,為了獲得豐裕的物質生活,人人都向“錢”看,都以物質財富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准,因此人心亦隨之都變得更貪欲、嗔恚、愚癡,人性也愈來愈趨向自私、冷漠、扭曲。人人身犯殺、盜、YIN;口犯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犯貪、嗔、癡。所以,現代的社會是一個十惡充滿的社會,亂象叢生。

在生活環境方面,同樣的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有能力使高山低頭、河流改道、森林變禿地,加上工業迅速發展,廢氣、廢水、廢料日愈嚴重,現在已搞到空氣污染、食物污染、地球升溫、水源枯竭、沙漠擴大、物種減少,連臭氧層也破了洞,埃爾尼諾現象、拉妮娜現象接踵而至,世界到處都是烏煙瘴氣!科學家已發出警告,如果這種污染的現象不獲改善,再過五十年,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

佛教說“五濁”中之“劫濁”(時代受污染),乃因後面之四濁(包括世人之見解、思想、人心、人性)受污染所促成,不知道科學家、教育家們對今日將陷世界於萬劫不復之境的污染,已找出它的根源了嗎?

娑婆世界,名符其實,樣樣皆苦,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不但生活環境的“依報”充滿了缺陷和痛苦,其“正報”身心,也一樣充滿了缺陷和痛苦。佛經便說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何謂“三苦”?

1、苦苦。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經夠苦,加上眾苦逼迫,簡直苦上加苦,故謂之苦苦。

2、壞苦。那是每當偶爾出現的快樂失去時,所產生的痛苦。

3、行苦。那是諸行無常、不停變化、不得安定的痛苦。

何謂“八苦”?

1、生苦。在胎如處牢獄,出胎如鑽穴隙,嫩膚一遇空氣,痛如刀割,所以初生的嬰兒,無不呱呱大哭一場。

2、老苦。人的身體發育到了頂點,即是老化的開始。這時生理退化,漸漸眼花耳聾,氣虛體弱,動作遲鈍,步履蹒跚。

3、病苦。人體由地(固體)、水(液體)、火(溫度)、風(氣體)四大元素所組成,四大不調時,就會生病,纏綿床第,呻吟不已。

4、死苦。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劇烈,人將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馬分屍,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5、愛別離苦。生離已淒怆,死別更斷腸,以及好景凋逝,財產毀於一旦,凡此種種,都常使世人淚滿襟。

6、怨憎會苦。惡的眷屬來敗家,或時常與仇人見面,都是難以言喻的痛苦。

7、求不得苦。求名求利,以及所謀不遂,皆令人百般無奈、迷茫、失望,浩歎造化弄人。

8、五陰熾盛苦。五陰又名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它的作用熾盛,把人的真性蓋覆了,使人迷惑顛倒,妄生分別執著,造作諸業,故人死之後,復須再生。

何謂“無量諸苦”?

人人除了上面所說之三苦、八苦之外,尚有來自人事方面的無禮、侮辱、誹謗、污蔑、漫罵、冤枉、加害等等,並有來自自然界的日曬、風吹、雨打、饑渴、寒熱等等。

總之,我們的“依正”二報,皆惡劣不堪。盡管如此,我們毋須絕望,此地不好住,自有好住處,身心雖然苦,自有脫苦之妙方,佛不是跟我們介紹過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嗎?只要我們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極樂世界可以九品往生,我們即使生於下下品,也能夠:

●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

●但受依正莊嚴之樂,而無壞苦;

●但受三昧寂定之樂,而無行苦;

●有蓮花化生之樂,而無胎獄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壞之老苦;

●有自在康寧之樂,而無病痛之病苦;

●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會相聚之樂,而無與所愛別離之苦;

●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怨憎相會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之苦。

像這樣人生的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全都沒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徹底的解脫人生痛苦之道啊!

擺在世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繼續因惑(愚癡迷惑)造業,因業受苦,依舊留在三界六道之中輪回受苦,永無出期;另一條則是趕緊修行佛法,斷惑證真,背塵合覺,方法最好是念佛求生西方,蒙佛來迎,往生極樂,永享妙樂!

然而,希冀佛來接引,往生極樂,必須下定決心,一心念佛,才有成功的希望。

清時名士鄭板橋,有一首寓意深刻和傳誦千古的詠松詩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我們今天的身是業報身,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也是充滿天災人禍的娑婆世界,正如詩中的松樹,立根原在高山上之破巖中。松樹因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故能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傲然屹立於天地間;同樣的,我們若能牢牢抓緊彌陀聖號不放松,一句佛號念到底,也能夠不為邪魔外道所惑,不為五欲六塵所迷,進而由充滿缺陷痛苦的娑婆世界,往生到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的極樂世界;從眾生生死往來的穢土相對世界,進入於諸佛菩薩美妙的淨土絕對世界,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啊!

一般俗人,只知求名求利;有智慧的人,求生西方。您呢?

八、往生極樂的三要三不

由於悚於生死之劇苦、輪回之路險、三界之無安,所以,我們無論如何,於此生中,一定要了卻生死、脫離輪回、跳出三界、往生極樂,決不能再俟來生。

然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雖說易往易生,卻也不是完全沒有條件的,起碼你要發心修行,做到“三要三不”,才有資格往生。

何謂“三要”?

一要:深信

十方諸佛,雖有無量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能度一切的眾生,然而你若不信他,他就沒有辦法度你。這猶如電視台全天候廣播,可是你不願扭開電視機,便看不到其節目一樣。

因此,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強調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淨宗的歷代祖師,亦無不叮咛勸信,例如:八祖蓮池大師說:“往生淨土,要須真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九祖蕅益大師更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由此可知,念佛一法,首要深信。譬如鳥兒,沒有翅膀,肯定不能飛向青天,人若沒有深信,也是不能往生西方。信什麼呢?

1、信自。就是要深信自己本具佛性,本來就有與佛一樣的智慧與能力,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迷失了,只要去掉妄想分別執著,立刻就能恢復原有的德能,與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

2、信他。他指釋迦牟尼佛之言,和阿彌陀佛之願。釋迦牟尼佛說有極樂世界,肯定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願要接引眾生往生其國,只要眾生一心念佛,發願求生,佛必來迎,決不食言。

3、信因。深信以散亂心念佛,尚且能夠成為將來生西種子,何況一心念佛,豈有不往生之理。

4、信果。深信極樂世界之有無數的等覺菩薩聚會一處,乃是念佛之因而得往生之果,這種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情形,正好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的合乎邏輯,真實不虛。

5、信事。深信離此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確有一個極樂世界,其國人民,但受諸樂,無有眾苦,而我們只要一心念佛,發願求生,必定得生。

6、信理。深信我們本具的真心佛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乃是法界體,極樂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在我們自己心中。我們所見到的阿彌陀佛,是自己的真心佛性變現出來的,並不是從外面來的,乃至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也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本來具足的東西。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以上六條,乃蕅益大師的寶貴教示,做到了,才是圓滿的“深信”,否則即不圓滿。

二要:切願

佛在《阿彌陀經》的正宗分裡,說了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之後,即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是佛在此經裡第一次勸人發願。

又在正宗分末後一段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佛第二次勸人發願。

第三次是在勸願流通時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勸信、勸行,只各有一次,勸願竟有三次之多,可見“發願”一事,至關重要。易言之,此經的扼要處,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請“發願”也。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勸人發願呢?這是因為彌陀佛有願,凡發願欲生其國者,必親來接引,所以釋迦佛便再三的殷殷叮囑世人發願。倘若我們發願之後,臨命終時,不生極樂國,便是釋迦和彌陀說妄語,以兩人都是已證至果的聖中之聖,所說肯定不是妄語,而是如實語,所以“淨土雖遙,有願必生”,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蕅益大師便很肯定的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依此而論,若信不深和願不切,念佛就是喊破喉嚨也是枉然的。

既知念佛法門,信貴深,願貴切,那麼我們便應矢志不移地堅固求生西方之願。但如何才算是“切願”呢?起碼你要對下列各項具有一股非常強烈的願望:

1、願離娑婆。娑婆充滿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是故,盡此一報身,一定要脫離娑婆,決不能再等來生。

2、願生極樂。極樂是一切眾生的樂園,是一切眾生的最佳歸宿,是故願在此生中,一定要往生極樂。

3、願阿彌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於此生中,如願往生。

4、願一切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順境,亦不變我生西之願。

5、願一切功德,莊嚴佛淨土,作為我生西之助。

6、願我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正念分明,捨報安祥,如入禅定。

7、願佛及聖眾,放光接引,異香天樂,西方聖境,如在目前,以令聞者見者,悉發菩提心,求生極樂。

8、願花開見佛,悟無生之後,再入娑婆,普度眾生。

因為“發願”極其重要,所以念佛人在念佛之後,無不“回向發願”。在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之後,即等於我們與佛有了一個這樣的契約:當我們臨命終時,佛一定要來授手接引。這個契約,是神聖的、永恆的,直至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而後已!

三要:力行

有了“深信”和“切願”之後,自自然然的你就會“因信啟願,因願導行”,而“力行”不懈地持名了。

蕅益大師曾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由此可知,我們將來往生品位之高下,乃胥視我們現在念佛的功夫深淺而定的。功夫愈深,生品就愈高,古往今來,那些坐化立亡,撒手便行,潇灑自在地往生者,均是平時念佛的功夫到家,有以致之。

念佛法門,雖有實相、觀想、觀像和持名四種,然而其中以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著稱,《彌陀要解》即指出:“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茲介紹持名念佛的七種方法如下:

1、高聲念。即當神志昏沉,或妄念紛飛時,高聲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長用高聲,恐傷元氣,及喉痛音啞,故不宜久行。

2、金剛念。即聲在唇齒之間,口念耳聽,能每字聽得分明,自然心定。

3、默念。即不出聲念佛,微以舌尖敲擊前齒,心念相應,音聲歷然。

4、禅定念。即坐禅時,澄諸念慮,寂然不動,然後以清淨心,默念佛號,不緩不急,綿綿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則純熟,三昧忽爾現前。

5、追頂念。念時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中間不留空隙,因追頂緊密,故能使雜念無法出現。

6、禮拜念。即念一聲佛號,拜一次佛,這樣能使三業清淨,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勞,故應量力而行。

7、十口氣念。極忙之人,無時間念佛,可於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氣念,即念佛不拘聲數,但以盡一口氣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氣。

若問上述各種念佛方法,那一種最好?答案是:當你覺得用那一種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淨,不起雜念,這一法便是此時最好之法。所以有時這一刻用甲法最好,下一刻若覺得不濟事,可改用乙法或丙法,總之要以能克制妄念者為准,故不能硬性規定,那一法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規定,恐怕難收念佛之實效,應善自調和為尚。

何謂“三不”?

1、不懷疑

“不懷疑”就是不可有絲毫的懷疑。念佛人對下列事項絕對不可存有絲毫的懷疑:

(一)不可懷疑自心。自心即佛性,有佛性者,必定成佛。

(二)不可懷疑佛言。佛說有極樂世界。肯定有極樂世界。

(三)不可懷疑佛願。佛願要接引眾生,肯定必來接引眾生。

(四)不可懷疑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

(五)不可懷疑佛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乃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淨土,故其他佛國都不能與之相比。

(六)不可懷疑法門。此法門為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一個極其特別奇妙的法門,能令人就在這一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故十方諸佛皆出廣長舌相,同聲贊揚;誰若對之懷疑不信,那便是放棄了在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實在愚不可及。

要知道,世人雖念佛,只要有一絲毫疑情存在,有福報者,也只能生到西方之“邊地疑城”,福報差者,疑障起來,即不能往生,太可惜了。

2、不夾雜

“不夾雜”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夾雜其他的法門,要一門深入。

為了避免念佛人患上夾雜的毛病,淨宗建立了“五正行”如下:

(一)讀誦正行,即專讀誦淨土三經;

(二)觀想正行,即專觀想極樂莊嚴;

(三)禮拜正行,即專禮拜阿彌陀佛;

(四)稱名正行,即專稱念彌陀名號;

(五)贊歎供養正行,即專贊歎供養彌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被印光大師列為淨宗經典之一,及淨空上人也說它是淨宗的“心經”,那是大有道理的,因為此經把念佛的精要,和盤托出。它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它的意思是說:如果眾生的心,憶著佛和念著佛,現在和將來,一定可以見到佛,離成佛已經不遠了,其間用不著假借其他的方法作幫助,一句佛號念到底,自自然然的即得大智慧,心開意解,見性成佛!

此經所說的“不假方便”,指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不夾雜”。蕅益大師就正告世人:“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著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

3、不間斷

“不間斷”就是念佛不可間斷,要綿綿密密,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暫忘。這也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所說的“淨念相繼”。

要做到不間斷,和淨念相繼,除了定時的早晚課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不停的想著佛和念著佛。

今人做不到“不間斷”的理由很多,諸如工作忙、學習忙、應酬忙、娛樂忙等等,不一而足。其實,念佛是一切法門中最最方便的了,無論行、住、坐、臥、路上、車上、船上、做事、娛樂,乃至大、小便時,只要有心,都可以念佛。誰說沒有時間念佛,那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自欺欺人,扪心自問,必然有愧也。

上面曾說過宋朝瑩珂法師往生的故事,像他那樣既破戒又造惡業的人,之所以也能往生,關鍵即在於他不眠不休不間斷的專心念佛三晝夜。

以上所說的“三要”,乃往生的必備條件,蓋信不深不能往生西方,信雖深而願不切也不能往生西方,信深了,願切了,如果沒有力行念佛,同樣還是不能往生西方。可見,深信、切願和力行,乃往生西方之“三資糧”,既是資糧,當然不可或缺,而且愈多愈好;再加上不懷疑、不夾雜和不間斷之“三不”,往生一事,可操左券,決不落空矣!蕅益大師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癡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理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業往生,即是凡聖同居土。

●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土。

●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土。

●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土。

由大師的開示,說明了凡是信願持名者,可以九品往生,可以圓淨四土,那是一點也不假,都是真實不虛的事!

九、往生極樂的九字真言

我們要先聲明,這裡所說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語”、“真言”,而是能幫助世人念佛達到“一心不亂”之境界的九個字。

這九個字,就是: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淨宗歷代祖師大德,鑒於許多世人雖然努力念佛,但不得力,臨終時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無心,有以致之。於是,他們將前人念佛的經驗和自己的心得結合起來,得出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時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這九字真言,是念佛法門的要訣,是修行念佛的心法。誰能依此要訣、心法去修,勢將不難達致佛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境界。

所謂“發乎心”,就是佛號要由心而發。

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歸納起來,只有兩種,即“真心”和“妄心”。

“真心”又名真如、實相、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圓覺、法身、涅槃......等等,名相雖多,而體則一,它是屬於本有的,真淨妙明,永不變異,當我們的心緒寧靜,無念而又無想時,就是這一種心現前;“妄心”又名緣慮心,它是屬於後天的,常起妄念,時生時滅,當我們的六根入了六塵,而起思慮和分別時,就是這一種心現前。

簡單一點說,真心就是“清淨心”;妄心就是“染污心”。

那麼念佛應由什麼心而發呢?當然要由清淨無染的“真心”而發,絕不能由染污的“妄心”而發。偏偏世人都與此相反,多數是由“妄心”而發,不是由“真心”而發,於是乎念佛時,心潮洶湧,妄念紛飛,這就難免“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邊”了,越念離佛越遠,永遠也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須知,“一心不亂”之一心,指的就是真心、清淨心,念佛要“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還滲雜著別的念頭,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一心才是“真心”,二心乃是“妄心”呀!

因此,念佛時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的貪、嗔、癡、慢、疑統統放下,以使心境清淨平靜,保持於一,不生二念。

如果能夠以清淨之心來念清淨之佛,自能與所念之佛,心心相應,感應道交,達致一念感應一念佛,念念感應念念佛之境,這樣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

所謂“出乎口”,就是聲從口出。

從什麼口而出呢?要從“心口一致”之口而出。

許多人念佛,口裡念佛,心在打妄想,心口不一致,這樣念佛,叫做“不老實念佛”,這樣念佛,古德說:“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必須心口一致,亦即口裡念佛,心中想佛,這樣念佛,才叫做“老實念佛”。這樣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實效,所謂“功不唐捐”,你就不會白念了。記住:佛號由口而出時,必須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符合“出乎口”的標准。

所謂“入乎耳”,就是音從耳入。

音如何從耳而入呢?就是在念佛時,所念的佛號,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無聲的默念,只要注意聽,一樣也可以聽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用心靜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任何紛亂的思潮都會立刻沉寂下來的。

在“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三字為最重要,因為能否達致“一心不亂”,此為關鍵。為了做好“入乎耳”的功夫,念佛必須不緩不急,因為太慢了,人容易昏沉,太快了,又聽不清楚,影響“入乎耳”的功夫。

為了達致“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必須時常審察自己:

發乎心時,心裡是否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出乎口時,口裡是否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入乎耳時,耳裡是否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則妄念就會越來越少,乃至於無,“三昧”自會忽爾現前,令你親證“一心不亂”的境界!

念佛貴在“一心不亂”,不在於多念快念也。而“一心不亂”,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兩種。事者相也,即著相而修;理者性也,即稱性不著相而修。修念佛法門,一般均由有相入於無相,先往生有相之“凡聖同居土”,進而契入於無相之“常寂光土”,只要到達“凡聖同居土”,則“常寂光土”指日可期矣,因為: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誰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或想成為往生極樂的新科狀元,就必須對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即使障深慧淺,一時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至少也能“工夫成片”,也就是當煩惱起時,念佛能把它壓下去的工夫。

當代的淨空上人告訴我們:“一般行者所講的‘工夫成片’,就是《無量壽經》中之‘一向專念’,念到工夫成片,到臨終阿彌陀佛來接時,先有佛光照到行者,業障立時消滅,工夫自然加倍,達到了一心不亂。若是已經念到事一心,經佛光一照,即能達到理一心。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一心不亂,不必顧慮,只要老實念佛,一定成就。”

用現代的話來說,“工夫成片”約相等於精神初度集中;“事一心不亂”約相等於精神中度集中;“理一心不亂”約相等於精神高度集中。《遺教經》中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意思是說,誰能使精神高度集中,那麼,明自心、見自性、開智慧、得神通,無事不可辦矣!

於此要祝願所有念佛人:把清淨心念出來,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共同朝向念佛的最高境界邁進!

十、往生極樂的三種福業

為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亦為了確保在往生時,不發生障礙,一切志欲生西的人,除了念佛之外,還要多多注意“善根福德因緣”的培養,因為《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的意思是說:不可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和微少的福德之緣,得生極樂國。

在往生極樂的三要(信願行)之“行”中,便有“正行”和“助行”之分,“正行”就是老實念佛,“助行”就是能幫助正行達致其目的的工夫。而《阿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指的就是正行老實念佛,“福德”指的就是助行修福的工夫。又前者是“因”,後者是“緣”。當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那麼往生一事,肯定就沒有問題、沒有障礙了。

往生是大福報之事,世間沒有一種富貴能與之媲美和相提並論,這可從凡是往生的人,都能身無病苦、預知時至,和佛菩薩親來接迎等等瑞相看出來。那種偉大的場面,就連鼎鼎大名、以戒律著稱的弘一大師,臨終之時,都流下欣喜、感激的眼淚!

這種大福報從哪裡來的呢?我們又應如何修福呢?《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現在,我們依據佛之所說,特將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應修習的三種福業,略作解釋如下:

第一種福

●孝養父母。這包括要使父母增加財物、替父母辦理事務、供給所需之一切、不可違背其意願、奉獻自己之所有。但是最大的孝,乃是勸導父母皈依三寶,和求生西方。

●奉事師長。這包括要恭敬順從、替老師辦事、要聽從指導、常以財物奉敬老師。對出家的法師,還要恭迎法師、見到法師要心生歡喜、恭請上坐、以上好之飲食供養、不可違背法師之教導、不可改變對法師的信仰和敬愛。可是,現在是末法時代,佛經說“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由於我們很難遇到善知識,所以必須“依法不依人”,最好依照淨土經典去修,可保絕對無誤。

●慈心不殺。要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如姐妹,不得傷害或殘殺他們。

●修十善業。十善是做好人的根本,也是學佛的基礎,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修十善。修行十善,善有善報,福德無量;不修十善,便是造十惡,惡有惡報,往生必有障礙。十善者:

(一)不殺生,即不可殺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殺生的人有十種的功德: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將來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二)不偷盜,即不可偷拿或盜取人家的財物。不偷盜的功德: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天生。將來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三)不邪YIN,即不可有男女不正常的茍合。不邪YIN的功德: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即美色當前,不會對之評頭評足);三、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將來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四)不妄語,即不可說虛妄不實的假話騙人。不妄語的功德: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愛敬;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五)不兩舌,即不可說搬弄是非離間他人感情的話。不兩舌的功德: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诳惑故。將來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六)不惡口,即不可說粗惡、侮辱或咒詛他人的話。不惡口的功德: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沒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將來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七)不绮語,即不可花言巧語,或說輕浮無禮不正經的話。不绮語的功德: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問答;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損。

(八)不貪欲,即不可貪愛五欲(財、色、名、食、睡)。不貪欲的功德: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悭嫉故。將來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九)不嗔恚,即遇事不順或受人侮辱時,不懷恨於心,也不發怒於形。不嗔恚的功德: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三、無诤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將來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十)不愚癡。這裡所說的愚癡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確,認識有錯誤。要不愚癡,唯有多聞佛法,了解佛理。不愚癡的功德: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不論年齡、知識、學問、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寧損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安住在通達無礙的正見之中);十、不墮諸難。將來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一個明白事理的善人。愚癡的反面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所作所為,無不是福。

第二種福

●受持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個人受持了三皈,才算是正式的佛弟子。佛經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落餓鬼;皈依僧,不作畜生。”這三句話,就已說盡了三皈依浩大無邊的功德了。

●具足眾戒。三皈之後,還要遵守各種的戒律。戒律的意義是約束自己,做你應該做的,不做你不應該做的。凡佛弟子,在家的人,要持五戒;出家的比丘,要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持三百四十八戒;修大乘法的人還要持菩薩戒。一切的戒都能令人防非止惡,若犯戒就是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

●不犯威儀。就是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樣子,要守修行人的規矩,如行住坐臥,都要端端正正,令人見了,生恭敬心,若是有輕浮的舉動,便是違犯威儀。持戒和守威儀,都屬於修福。

第三種福

●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亦即念佛人一面要求自己往生淨土,完成佛道,同時還要隨緣廣度眾生,利樂有情。“上求佛道”是自利、修慧;“下化眾生”是利他、修福。所以念佛人一定要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福慧雙修。

●深信因果。念佛人要深信“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因為一個深信因果的人,肯定不會胡作非為,造作傷天害理的事。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就是善,就是修福。更重要的是,念佛人要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為“憶佛念佛,必定見佛。”當見到了佛,何愁不開悟成佛?

●讀誦大乘。念佛人應要讀誦大乘佛法的經典,以便了解大乘佛法至極圓頓的道理,像讀誦淨土五經,便是讀誦大乘之經典。

●勸進行者。我們不但要勸導那些向來不念佛的人,來參加我們的行列,做一個深信、切願、力行念佛的人,而且還要勸導那些已經念佛的人,更進一步,由妄心念佛而淨心念佛,由事一心不亂而理一心不亂。大慈菩薩曾說:“勸一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勸百人千人念佛就是真菩薩,勸萬人念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由此可見,勸人念佛,有無窮無盡的福報。

上面所列之三種福業,佛說乃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修成淨業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修成淨業之真正種子。顯示“三福”不只是世人克盡本分培養優良品德之福業,也是一切世人往生極樂世界之淨業。

昔時有人問蓮池大師:“一個人不信淨土,不願修念佛法門,恐是此人福薄?”大師答道:“確是此人福薄!”淨土念佛法門是一個使人直接成佛的法門,沒有大福報的人,不會遇到它,就是遇到了,也不會對它信願行。例如《無量壽經》中就說到阿阇王子與五百長者,他們聽佛講此經,聽了很歡喜,也希望自己將來作佛時能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偉大,但他們僅動此歡喜心,並不發心念佛,和求願往生。佛說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可惜善根福德不夠,所以今生不能一聞即信、願、行。

這樣的例子,現在多的是,直到去年(一九九九年)十月,根據統計全世界的人口已達六十億,但有幾人遇到此念佛法門呢?又有幾人一聞就能信能願能行呢?可以說萬中無一,此無他,善根福德因緣不足,有以致之。如果有人對此法門,一聞即能信能願能行,肯定此人必如《金剛經》之所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我們甚至可以說,那些一生造惡業,但臨終卻能忏悔和念佛之下下品往生者,他們也都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肯定都大過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的人。

誰想證知自己是否有大善根、大福德和大因緣,那可從自己對念佛法門,是否一聞即能信、能願、能行看出來。若如是者,應當加倍努力念佛,修善積福,千萬不要錯過了此千生萬劫都難以遭遇的一生成佛的絕好機緣;若未如是者,亦應見賢思齊,趕緊信願持名,搭上成佛之快車,方不枉為人一生啊!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