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的吃與喝


 2010/3/6    熱度:6277    下載DOC文檔    

一、吃葷與茹素
佛門不能吃葷。
這是佛陀在小乘律、《三藏法數》、《梵網經》等大小乘經典裡反復強調的。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葷,把它與吃肉混為一談。有段時間我也如此。
佛門的葷,是指五種蔬菜“蔥、蒜、韮、薤、興渠。”從葷的造字結構來看,原意就是指草類。《說文解字》:“葷,從丱,軍聲。本義指蔥蒜類辛臭的蔬菜。”原始佛教和中國古代所說的齋戒,食用部分禁止的就是這類刺激性的蔬菜。此外還有沐浴更衣,不飲酒,不與妻妾同寢和去欲思靜,使精神歸一的心齋。小乘佛教的齋戒除了上述內容,還有過午不吃飯。到了大乘佛教,齋戒中增加了不吃肉的內容。嚴格來講,不吃肉叫茹素,不叫不吃葷。大約是明朝以後,民間常說的“葷腥”(腥指肉類,葷腥合起來就是指蔥蒜等佐料俱全的肉菜)漸漸簡化成了“葷”,“葷”就包含了肉,後人就“昏”了。
蔥、蒜、韭在中原很常見。《詩經•豳風》有:“四之日獻羔祭韭”。《山家清供》載,六朝的周颙終年蔬食,“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被他視作美味。菘是大白菜,因為它凌寒不敗,有松樹的氣節,所以被稱為草中的松。
“正月食蔥,二月食韭”。每到春天,這些剛吐綠芽的蔬菜遍野可見。春天去踏青,還能在田野間采到野蔥、野蒜和野韭,成為佐餐佳品。古代有春天吃“春盤”嘗新的風俗,“春盤”的主要內容就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蘇東坡《送范德孺》:“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遙想慶州千嶂裡,暮雲衰草雪漫漫。”杜甫詩:“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描繪出了與友同嘗春盤的美妙時光。
薤(音xiè),又名藠頭或剃頭,過去北方有。漢代著名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還落復,人死一去何時歸?”晞的意思是曬干。用薤葉上易晞的露水比喻人生無常。後來北方已不種植,因此,生在中原農村的我自小沒有概念。湖南、湖北、江西、雲南、四川還有。這幾省都把這東西的鱗莖叫做“藠頭”。“藠”音“叫”。稱“薤”為“害害”(發音如此,具體不知是哪兩個字)。汪曾祺先生在《葵薤》一文中說,“湖南等省人吃的藠頭大都是腌制的,或入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則酸甜而極辣,皆極能開胃。”興渠印度等地才有,形似油菜,因此有人把它誤作油菜,引入不可吃的戒律中,其實是不正確的。
因為氣候、物產不同,中國的“五葷”添加了新的內容。《本草綱目•菜部》說:“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煉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興渠即阿魏也。”《本草綱目》認為阿魏是興渠的另一名字,藥店中的阿魏是切開興渠的根莖後,流出的粘調液體曬干所得的一種塊狀物體,是一種中藥。過去認為我國不產,故多從伊朗、阿富汗等地進口,很珍貴,在醫藥界流傳著“黃金無假,阿魏無真”的俗諺。解放後發現新疆也有,但目前已經很少了。
很多學佛人把吃葷看得很嚴重,很可怖,好像吃一口就成了鐵定的地獄種子。其實是不了解葷不能吃的道理。
佛陀在《楞嚴經》和其他經典裡說,吃葷可以造成幾種不便,一是“熟食發YIN,生啖增恚;”二是吃葷後身體散發出的難聞的氣味,令人討厭,導致僧團不清淨;再者,此人縱能說經,但天人嫌其臭穢,鹹皆遠離;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變化成佛身,來為說法,誹謗禁戒,贊歎YIN、怒、癡,修行者沒有智慧,為“假佛”所惑,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佛陀完全是從它們對修行者身心和人際關系的不良影響來考察的。很科學,很平實。
初學佛時,對“熟食發YIN,生啖增恚”頗有不解,後來,隨著修行的深入,身體靈敏了,感覺確實如此。
今年春節吃餃子。餃子裡自然少不了葷,家人都吃,你不可能讓單做吧。餃子很好吃,吃完卻感到身體變化了,犯困,多欲,不清明。只好永夜長坐,待五葷的能量散盡,方才入眠。
中醫把這五種葷(又叫辛菜,因為它們都辛辣。包括胡荽,又叫香菜、芫荽),通歸為具有滋肝補腎壯陽作用的食療藥。大量滋補肝氣,肝氣過盛,自然易怒。所以佛陀認為這些蔬菜“生啖增恚”。壯陽作用中,韭菜名列第一,被稱作“起陽草”,現代醫學研究後,認為它的成分中富含各類營養物質和殺菌物質,但也確實含有滋腎、刺激內分泌的成分,因此把它稱作植物中的“偉哥”;大蒜富含蒜氨酸,能殺死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流感病毒等;蒜硫胺素具有消除疲勞、增強體力的奇效;肌酸酐對精液的生成也有作用,可使精子數量大增,所謂吃大蒜精力旺盛即指此而言。其他大概類同。因此,醫家常用它們治療男科疾病和其他疾病。
既然是藥物,有時佛陀也聽許弟子們吃這些蔬菜,用於療疾。《四分律》說:“或有如是病,以餅裡裹蒜食,若余藥所不治,唯須服蒜差,聽服。若塗瘡不犯,有病因緣。”
佛陀的大弟子捨利弗曾患類風濕,佛陀就允許他吃蒜來治療。吃了蒜後,為了不影響大家修行,佛陀讓他獨處七天,沐浴熏衣後方歸隊。《僧祗律》規定:“(蒜)服己,七日不得臥僧床褥,上僧廁,入僧浴室、溫室、講室、食屋、受僧次請,乃至說法布薩,一切不得住;衣熏已得入眾。”
至於居士能不能吃葷?我想,對於有病的或肝腎虛弱的現代人,為了療病的緣故,適當吃些,或許不違背佛陀的宗旨吧。淨空法師就曾允許他的學生吃蒜,治療肺病。等身體好起來後,還是應該斷掉。
看來,佛陀和高僧都是很圓通的。這是智慧。不像初學的人,一聽就瞪眼。
二、佛陀的心

父親是中醫師,在世時,見學西醫的我不信中醫那一套,曾笑著說:“不信藥性吃巴豆。”巴豆一吃就洩,很靈。
他還常勸我戒酒。中醫中,酒也被作為藥來看待。
酒是僧家主要戒律,但因工作關系,我常飲。河南是酒的發源地,酒文化很豐沛,招待單位的客人,少了它,有時還真不行。父親常說:“酒少飲可以通經活絡,但多飲傷身,還容易辦糊塗事。要學會把握自己,有時可以學滑點。”父親去了,回想起他的話,感覺他對子女的心,真的好似佛陀。
年輕時,喝酒很厲害,半斤不倒,一斤方醉。後來,年紀大了,喝完酒,常常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家的,總是犯口過,傷害了不少朋友包括家人,第二天卻想不起來自己說了什麼。
這就像佛陀的一個弟子,他是一位阿羅漢,可以輕松折服孽龍,但去一家應供時,不自覺地飲了酒,當時還能講經說法,出門後,風一吹,酒勁就上來了,癱在地上不能動。佛陀路過時見到了他,告訴弟子們,這個能伏龍的羅漢,現在估計連只雞也伏不了了。於是就制訂了酒戒,但不嚴格。後來一位五戒居士酒後犯糊塗,殺人、強奸、偷竊都做了,佛陀制訂了嚴格的戒律,不允許佛子們飲酒了。
但也有開戒的時候,譬如,治病需用藥酒時。還有,為了利益眾生時。《佛說未曾有因緣經》裡,國王打獵歸來,又累又餓,見廚師做的飯不合胃口,要殺廚師。正在持八關齋戒的王後聽說了,馬上停止齋戒,塗脂抹粉,陪國王飲酒宴樂,逗國王高興,救了廚師。
八關齋戒很嚴格,不能塗脂抹粉,不能聽歌舞,不能喝酒,不能行男女關系。可以說,王後全部犯了。但佛陀對犯戒的弟子不僅沒有責備,反倒大為贊許,因為這是為眾生忘我的菩薩精神。
高僧們也有飲酒的。濟公是大家都知道的人物。鸠摩羅什法師也曾飲酒,但他自己卻一壇不醉,周圍沒有飲酒的人反倒醉了。還有南懷瑾先生送一位嗜酒的老太太出家時,特別請求寺廟住持能允許老太太不斷酒,被允許了。因為,如果有酒瘾的老人猛然改變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她的身體已經習慣了酒精。
談到佛門吃喝,有則趣聞。一位朋友曾反擊勸他茹素、不動葷的佛子說:“牛羊都吃草,是不是都成佛了?”
雖是悖論,卻也頗有趣。
修佛法主要是修心的。不吃葷,不食肉,不飲酒,是為修行者創造一個良好的修持環境和清明的身心,這是佛陀制定戒律的本義。牛羊都吃草為什麼成不了佛?牛羊不懂修心,當然吃再多的素也沒用,只是不造殺業罷了。為了保護行者的身心清靜,使修行者不為其所累,順利去除執著心、傲慢心、憤怒心、YIN欲心、污染心,達到心境調柔,寬容喜樂,進而轉化色身,抵達快樂自在的境地,包括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住什麼,佛陀都有規定。這是通則,也是佛陀的婆心。但修行者的健康狀況是千差萬別的,所處的環境也是千差萬別的,只要對他的健康有利,對眾生有利,有時會有通過智慧辨析後的一些偶然的現象出現。如果僅僅以是否葷素、喝酒來評價一個人,甚至敵視,就有了大傲慢心了,慈悲心也早就沒有了,恐怕離阿修羅道不遠了。不問青紅皂白,公開亂批一通,是要犯大口業的,如果你公開批評了一個成就者,造成了跟隨他的修學者喪失信心,那麼,更倒霉了。所以佛陀有首偈子,是戒律的總則: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雖然這樣說,但我已經很少食用五辛,酒也基本戒了。因為自己的身體和習氣的改變需要戒律的約束,需要“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寫這篇隨筆的目的,只是為提醒一下自己,善用智慧來處理現代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不是說要鼓勵人們去吃葷。佛陀的教導還是要聽的,那是他老人家修持心得的總結,很寶貴。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