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修學手冊:如何皈依[濟群法師]
VI、如何皈依
在座的多數都已皈依,但我們的皈依是否如法呢?目前,教界有很多不如法的皈依現象,有些甚至簡化到發個皈依證而已。求受皈依者,往往既不了解皈依意義,亦不懂得相關注意事項,更不知皈依後如何深入修學。
如何通過相關儀式獲得皈依體?其間又有哪些環節需要特別注意?若不能獲得皈依體,所謂的皈依不過種種善根而已,於修學並無多少幫助。
一、生起皈依之心
皈依,體現於對三寶完全的依賴、信服和追隨,唯有這樣,才能由此因緣步入佛道修行。這一認知,源自對輪回之苦及三寶功德的認識,這才是皈依的實質所在。
近年來,隨著各地寺院的陸續恢復,佛教徒數量日益增加。但其中有多少是發心求解脫、發心度眾生呢?或是對佛教的朦胧好感,或是尋找精神慰藉,或是祈求平安護佑,甚至還潛藏著某些投機心理,以為和佛菩薩拉上關系就可以為所欲為,不受懲罰,等等。這些皈依之因,正是多數人走入佛門的因緣。若停留於此,皈依所能起到的作用將大打折扣。如何在此基礎上加深對皈依之因的認識,是修學的當務之急。否則,即使皈依了,也往往流於形式。
不少人皈依之後,也願意參加各類佛教活動,也喜歡寺院的清淨氛圍,也認同佛法的種種道理。但這種喜歡和認同都不夠強烈,更不是唯一的。因為他們同時還喜歡紅塵的繁華,也認同世俗的標准。於是乎,過著有宗教情懷的世俗生活,並以此為樂。當然,懂得些佛法道理並運用於生活,總能起到相應的調心效果。而佛法本身,也並不排斥世間法。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二者孰輕孰重,其中又以什麼為究竟、唯一的皈依處。
發誓皈依三寶的前提在於,通過對輪回苦及三寶功德的憶念,於三寶具足極大信心。若未將三寶視為唯一救怙者,就需要重新審視皈依之因,並通過如理思維來加強。
皈依,是以至誠懇切之心,發自肺腑地宣誓:我從此皈依三寶,以佛為皈依大師,法為正所皈依,僧為皈依助伴。對於修學者而言,三者缺一不可。就像病人為治療而遍訪名醫,然後確定一位醫生作為主治大夫,根據他所開的藥方接受治療,在此過程中還需有人看護,引導我們按時吃藥以配合治療。皈依過程也與此仿佛,佛為救治我們的醫王,法為對治疾病的藥物,僧為指導修行的師長。
對三寶生起真切皈依之心,我們才能從自我中心的狀態中走出來。生命雖是一大堆混亂的綜合體,但其中又以無明、我執為核心。無明為惑業之源,我執為煩惱之根,若想從這種生命形態中脫穎而出,其難度遠勝於擺脫地球引力。唯有對三寶生起決定信解,將生命軸心由自我轉變為三寶,方能進入全新的生命軌道,就象火箭推動飛船進入太空。所以說,皈依之心是推動生命素質提升的強勁動力。
二、依法傳授皈依
皈依,應通過如法儀軌進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忏悔,忏除我們無始以來造作的無量罪業。忏悔則清淨,忏悔則安樂。清淨無染的心,才能如法納受皈依。念誦內容通常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其次是發願。作為大乘佛法的修學者,應以四弘誓願作為盡未來際的生命目標,那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無論是忏悔還是發願,重點不在於念誦四句偈,而在於發自內心地生起忏悔之心,生起利益眾生的願望,並以此作為未來行為准則,於惡業不復再造,於善業勤加修習。若僅是有口無心地念一念,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後是正式皈依,這也是整個儀式的關鍵部分。皈依的核心,乃宣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完整內容是:
盡形壽皈依佛,如來至尊等正覺為我所尊,
終不皈依邪魔外道。
盡形壽皈依法,三藏十二部典籍為我所尊,
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盡形壽皈依僧,清淨僧團為我所尊,
終不皈依外道邪眾。
“盡形壽”為盡此一生之意。皈依,不是一時興起的戲言,而是莊嚴的一生承諾,是貫穿未來生命的恆久誓言。因為“盡形壽”只是聲聞乘的皈依,作為大乘行者,則應發願盡未來際皈依三寶,所謂“直至菩提永皈依”。“為我所尊”,即以此為自身皈依對象。此外,皈依還包含著不皈依,即“終不皈依”的內容。因為皈依是選擇人生究竟歸宿,不可處處掛靠,三心二意。
這三句話,為皈依儀式的關鍵所在。若皈依時未曾聽清,便不得皈依體。不僅如此,皈依時還應清楚地自稱法名,准確地跟隨法師宣誓以上內容。最後,念誦“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以回向作為結束。
皈依儀軌大體分為此四部分,其中,關鍵是宣誓“三皈依”。我們不妨對照一下,受皈依時,是否聽清法師宣講的三皈內容?若只是懵懵懂懂參加了皈依儀式,對三皈內容未有明確認識,是需要重新皈依的。
三、菩提信物
皈依師,是弟子皈依三寶的見證,更是佛法傳承的紐帶。經由莊嚴如法的皈依儀式,將諸佛世尊點燃的智慧火炬代代傳遞下去。為銘記皈依後的新生,引導學人走入佛門後深入修學,皈依師在授予弟子法名和皈依證的同時,還應授予表法的法本和念珠。
法名,意味著身份的改變。無始以來,凡夫以我執為核心,惑業為基礎,輾轉輪回,生死相續。皈依三寶,是與原有生命狀態的徹底決裂,從而奠定以三寶為中心的全新人生裡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佛子的年齡應從皈依那天計算。在經歷這番重生之後,我們才開始自覺而有意義的人生。法名雖然只是代號,但其中往往蘊涵著表法深意,象征著佛法的種種修行實踐,以此不斷策勵弟子:作為解脫道和菩提道的行者,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勇往直前地奔向彼岸。同時也是為了提醒學人:過去種種已如昨日死,在新的修行征途中,切莫為往昔習氣羁絆,重蹈覆轍,棄明投暗。
皈依證,標志著十方三寶對這一新生的證明和認可。這是我們成為三寶弟子的象征,也是通往佛國淨土的護照。在西園戒幢律寺的《皈依證》封面上,以蓮花般相合的雙手作為標記,環繞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誓言,寓意佛弟子對三寶的至誠歸投之心和虔誠恭敬之行。封底則印有大乘皈敬頌:“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以此勉勵弟子們發廣大心,修菩薩行,盡未來際利益眾生。內頁除常規內容外,特別注明:“從今以後,應遵三寶教誡,斷惡修善,發宏誓願,自覺覺他,盡未來際,永不退轉,謹依律制如法授受三皈,成為三寶弟子,特給此證為憑。”標識了皈依意義及皈依證的作用。此外,還編入皈依儀規及五法具足、常行六念等佛弟子基本行儀,並介紹了一些入門讀誦典籍。其後,還為持證者預留了書寫參學記錄的空白頁,祝福弟子們在修學道路上留下扎實的前進足跡。每一頁,更有經言祖語作為警示,以為勉勵。
念珠,象征著佛法的傳承。皈依,是為了獲得如法的、由諸佛世尊一脈相承的皈依體,這正是佛法最殊勝的傳承。通常,人們只是將念珠作為念誦佛菩薩聖號或持咒時的計數工具,事實上,其意義遠不止於此。念珠中,珠母象征佛,珠繩象征法,每一粒小珠則象征僧,缺一便不能組成完整念珠,象征三寶的不可分離。由菩提子組成的念珠,更寓意菩提道的修學,提醒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圓滿無上菩提。因而,師長所授念珠應隨身攜帶,象征時時刻刻不離三寶。這一方面是為了表達我們對三寶的感恩之心,但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精進修學,實踐這一傳承所蘊藏的內涵,使這顆菩提種子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法本,能幫助我們全面認識皈依意義,深入了解皈依後的修學內容,是法身慧命的成就指南。雖然我們本具佛陀品質,但現有的心行基礎仍是凡夫心。這些剛強難調的煩惱習氣,絕非一朝一夕就能根除。所以,皈依後還需要學習對治凡夫心的訣竅,掌握開發自身寶藏的技術。這些訣竅和技術,都含藏於法本中。特別是《皈依修學手冊》的相關內容,是佛法一切修行繞不開的基礎,必須深入學習,如理思維,初學者尤應引起重視。對三寶的決定信心,是修行最堅實的地基。具備這一前提,修行才能穩步前進。
四、注意事項
我們還要注意的是,三寶是一體的。有些人會說:我只想皈依佛,卻不想皈依法和皈依僧。這樣可以嗎?答案是否定的。當然,對佛陀產生信仰而發心皈依,也會起到相應效果,恐懼或顛倒妄想時念念佛,也能使我們遠離恐怖。但若想解脫生死,依靠的則是佛法,同時,也只有學習教法之後,才能深刻認識佛陀所代表的深廣內涵。若只皈依佛而不依教奉行,就像病人雖然相信醫生,卻不肯吃藥治療,醫生亦是無能為力的。
也有些人覺得:佛法的道理很好,但我只想皈依法,學習法,卻不想皈依佛和僧伽,這同樣是不行的。若對法的信仰非常徹底,必定會皈依佛寶和僧寶。不皈依佛,不皈依僧,只能說明我們對法的信任程度有限,如是,便不可能全身心地依法修行,收效自然也就甚微了。
還有些人,願意皈依佛,皈依法,卻不願皈依僧,這類二寶居士也有不少。須知,皈依僧並非皈依某人,而是皈依整個僧團,尤其是賢聖僧所具備的清淨無漏的品質,這才是究竟皈依處,也是皈依佛、皈依法所要達到的目的。若不能對此生起猛利的信心,又如何於自身成就這一品質?同時,修行必須親近善知識。雖然皈依僧不是皈依某個人,但落實於修學實踐,仍須親近具體的、一個或幾個善知識,否則便無法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此外,皈依時應發心並觀想。皈依的發心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發心,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皈依;中等的發心,是為個人解脫而皈依;下等的發心,是為眼前平安如意而皈依。相應的,皈依體也分為上、中、下三等。發上等心皈依,能得上等皈依體,依此類推。
皈依體,由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代代傳承而來。全身心地皈依三寶,便意味著我們得到了由諸佛世尊沿襲至今的傳承。我們以怎樣的心接受,便會成就怎樣的皈依體。就象以器皿盛水,器皿有多大,裝的水就有多少。茶杯只裝下一杯水,臉盆則能裝下一盆水,若是虛空那麼廣大的容器,就能容納五湖四海、無量無邊的水。所以,我們應當打開自身心量,以菩提心為載體,納受上等的皈依體。更重要的是,觀想六道一切眾生和我們共同皈依三寶,共同領受三寶的慈悲加持。這樣的皈依,才是最為殊勝的皈依。
需要注意的是,皈依時還應自稱名字。開始宣誓之前,根據法師的提示,自稱“弟子某某”,然後才是“盡形壽皈依佛,如來至尊等正覺為我所尊……”等內容,明確這一內容是由“我”在宣誓並承諾。
以上,是皈依相關注意事項,一一做到,方能成就如法皈依。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皈依為學佛之始,將對今後修行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故應認真對待。
皈依是選擇人生的究竟依賴。身為三寶弟子,不應再以其他宗教為皈依對象。在選擇皈依的過程中,我們已通過實、德、能作了全面考察,確定唯有三寶堪為真正依止。一旦作出這樣的人生抉擇,應以三寶為唯一皈依處,絕不皈依其他宗教或鬼神。否則將破失皈依體,修行自然無望。如此,損失最大的還是我們自己,不僅蹉跎了今生時光,更為來生種下遠離佛法之因。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