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修學手冊:皈依的修習 [濟群法師]
八、皈依的修習
皈依的最終目的,是於自身成就三寶具有的品質,這一過程貫穿了佛法的整個修行。因此,皈依後還須反復修習,時時強化,藉由三寶功德轉化現有生命。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建立於對三寶的信心之上。有關於此,大小乘經論中有著豐富內容。在原始經典《阿含經》中,主要體現為三隨念(念佛、念法、念僧)和六隨念(另加念戒、念捨、念天)等。而在大乘經典中,關於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法門更是不勝枚舉。在南傳佛教地區,信眾每天都要稱念三皈,初一、十五則到寺院修習皈依;而藏傳佛教中,是以念誦數十萬乃至百萬遍的皈依作為前行。可見,修習皈依是佛教的重要傳承。遺憾的是,漢地對此不夠重視,多將皈依視為入門手續,未能深入修習。所以,三寶很難在我們心中具有足夠份量,最終使信心道念逐漸淡化。
一、如何修習皈依
修習皈依,應遵循儀規進行。為確保修習質量,主要在座上完成。除此而外,座下也應時時念誦三皈,使心恆常與三寶相應。
(一)、唱三寶歌
人天長夜,宇宙黮暗,誰啟以光明?
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
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
淨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
眾緣性空唯識現,南無達摩耶!
理無不彰,蔽無不解,煥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
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續佛燈明。
三乘聖賢何濟濟,南無僧伽耶!
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若個人獨修,可以虔誠心念誦三寶歌。)
(二)發心、忏悔、供養
先修發心、忏悔: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諸世尊,當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余惡趣、邊地下賤,及蔑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今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憶念自己無始以來所作罪業,尤其是近來的不如法行為,於十方諸佛菩薩前生起真誠忏悔之心,並安住於忏悔之心,靜默三分鐘)
其次修習七支供,依普賢廣大行願積資淨障: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四法廣無邊,願今回向亦如是。
然後,念誦七佛滅罪真言,以此清洗罪障(七遍)
離巴離巴帝,估哈估哈帝,達拉尼帝,尼嘎拉帝,微嘛離帝,馬哈嘎帝,(加母)(拉母)(扎母)帝,司哇哈。(念誦時,觀想無始以來所造罪業念念消溶在三寶的無盡功德中。)
(三)觀察修
首先,思維暇滿人生蘊涵著重大意義,認識到唯有皈依三寶才能實現暇滿人生的重大意義;其次,思維死亡一定,死期不定,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對三寶生起猛烈的皈依之心;第三,念三惡道苦,生起恐懼感,生起求拯求救之心;然後,憶念三寶功德,對三寶生起極大的信心,確定以三寶為人生的依賴及歸宿。
(四)安住修
反復念誦“南無布達耶、南無達瑪耶、南無僧伽耶”。(在念誦三皈依時,觀想六道一切眾生在和自己一起念誦,並念念中溶入十方三寶的無盡功德中。)
隨後止靜:觀想十方三寶無盡的功德,安住十方三寶的無盡功德中。
(五)發願
首先,發願奉行五戒:
第一條不殺生:認識到生命的毀滅所造成的痛苦,我發誓培養悲心,學習各種方法來保護人、動物、植物的生命。我決心不殺生,不教人殺,在思想上和生活中不寬恕自己的任何一種殺生行為,同時也不隨喜任何人的殺生行為。
第二條不偷盜:認識到由剝削、壓迫、偷盜和社會的不公正等等現象所造成的痛苦,我發誓培養慈心,學習各種方法,為人、動物和植物的良好生存狀態而努力工作。我發誓,通過與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的時間、精力和物質財富的方式,來修布施。我決心不偷盜,不將任何屬於他人的物品據為己有。我將尊重他人的財產所有權,但我將阻止以人類的痛苦為代價或以地球上其它地區人民的痛苦為代價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的行為。
第三條不邪YIN:認識到由不正當的性關糸所造成的痛苦,我發誓培養責任心,並學習維護個體、夫妻、家庭和社會的安定與團結的方法。我決心不卷入沒有愛和長期承諾的性關系中。為了維護我和他人的幸福,我決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承諾。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我將做一切事情來保護兒童不受性侵害,防止夫妻關系和各個家庭因不正當的性關系而破裂。
第四條不妄語:認識到由說話心不在焉和沒有傾聽能力所造成的痛苦,我發誓修習愛語和傾聽,以給他人帶來幸福和快樂,從而減輕他們的苦惱。明了語言可以創造幸福或制造痛苦,我發誓學習講實語,講能夠激發人的自信、給人帶來快樂和希望的話。我決心不傳播不確定的消息、不批評或譴責我沒有把握的事情,避免講會導致分裂或不和的話,或會導致家庭、團體破裂的話。我將盡一切努力來調解和平息所有的矛盾,無論是多麼微小的矛盾。
第五條不飲酒:認識到由不適當的消費所造成的痛苦,我發誓通過有覺照的飲食和消費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而保持良好的健康,無論是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我發誓只吸收那些對維護我個人、我的家人和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與和諧有益的東西。我決心不飲酒,不吃有害的食品,不接觸不健康的精神產品,比如某些特定的電視節目、雜志、書、電影及談話等。我知道,用這些“毒品”來損害我的身心就是背叛了我的祖先、我的父母、我的社會和我的後代。
我將通過修習既適用於個體也適用於社會的這五戒,使自己心中和社會上的暴力、恐懼、憤怒及混亂狀態得到改變。我明白,要改造自我,改造社會,一份合適的戒規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修習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慈無量)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悲無量)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身心怡悅。(喜無量)
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捨。(捨無量)
(六)回向
皈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關於皈依的修習,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修習應遵循完整的儀軌進行,包括前行、正行、回向三部分。首先以發心、忏悔、修七支供作為前行,幫助我們集資、淨障。集資,即積累資糧,就像出門需要准備錢糧;淨障,即掃除前進障礙,使行程順利。其次是正行,包含觀察修、安住修、發願三部分,核心內容是念誦三皈依。最後是回向,將修行功德指向某個目標,尤應以菩提心回向,使這份功德百千萬倍地增值。
第二,念誦三皈依前,應發起至誠懇切的求救之心:不斷念死無常、念惡道苦,若意識不到輪回險境,皈依心自然難以真切。
第三,確定以三寶為究竟皈依處。這一認識主要通過憶念三寶功德完成。選擇皈依的過程,也是作出抉擇的過程。當我們意識到財富、地位只是過眼雲煙,意識到其他宗教的不圓滿,才選擇了佛教。但這一認識還須在修習中不斷強化。
第四,觀想三寶功德,將自己念念融入三寶之中,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其實,三寶從未捨棄我們,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全身心地融入。
二、《儀軌》中發心的說明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建立在發心基礎上。不僅修行如此,生活中,我們每天也在發心。無論工作還是學習,若無心的參與,將一事無成。所以,心是一切行為的根本。以什麼心做事,最終就會成就什麼樣的人生。我們現有的心行基礎是凡夫心,這就影響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乃至學佛修行,若不特別加以調整,難免攙雜凡夫心的陰影。如是,最終成就的也必定是凡夫心。
怎樣調整我們的心行?學佛所要發的,是出離心和菩提心。發起出離心,視三界如火宅,世間如牢獄,自然無心貪戀,只求速速逃離。否則,生命永遠是凡夫心的延續,深陷貪心、嗔心、我慢心、嫉妒心的巨大陷阱。但出離心只能使個人解脫,當我們看到三界之苦,看到六道一切眾生於輪回受難,如何忍心獨自出離?幫助六道一切眾生解脫的心,就是菩提心,依此修行,方能成就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
皈依三寶的根本,是成就佛菩薩品質,這就必須從菩提心開始。正如儀規中所說:“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需要注意的是,發心不僅是念誦文字,更須從內心深處生起真切願望。願望有多強烈,投入的精力就會有多少,成功的希望也就有多大。若能切實將菩提心作為人生最強烈的願望,形式上的發願便不重要了。在此之前,我們還須通過不斷念誦進行強化。
發心,不僅體現在發願文中,還貫穿於整個儀規的修習。尤其在正修三皈依時,更是消除狹隘自我,訓練發心的良機。我們要觀想自己帶領六道一切眾生念誦皈依,共同投歸三寶的無盡功德。如是觀想,正是對佛菩薩心行的模擬和訓練。通常,我們心中只是裝著自己、家庭、朋友,即使能裝下民族、國家,終歸還是有限的。發菩提心,是要容納一切眾生,確實存在難度。唯有從座上觀修入手,逐步打開心量,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有一天能向佛菩薩心行靠攏。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在座下隨緣隨份地利益眾生,使發心和行為得到統一,共同養育菩提心的成長。
三、《儀軌》中忏悔的說明
發心之後,須以勇猛心修習忏悔。在無盡生命中,我們積累了太多罪業,並將盡未來際影響著我們。唯有至心忏悔,才能消除這些不善業力。
忏悔,首先要發露往昔以來的種種罪業,直面自身問題,生起真切改過之心。《儀軌》中“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正是對種種罪業的發露。念誦之後,憶念自己無始以來所作罪業,尤其是近來的不如法行為,於十方諸佛菩薩前生起真誠忏悔之心,並安住其中。
然後是修習“七支供”。在漢傳佛教中,“七支供”為大忏悔文,可幫助我們以最快速度忏除業障。在藏傳佛教中,“七支供”也是積資淨障的重要方式,為修習一切法門的前行。
為加強忏悔效果,再念誦“七佛滅罪真言”七遍,觀想無始以來所造罪業念念消溶於三寶無盡功德中。“七佛滅罪真言”出自《大方等陀羅尼經》,“七佛”乃泛指,為無量諸佛傳授給眾生的滅罪業真言。我們念誦真言時,通過佛菩薩的加持,當下就化解業障。以虔誠心念誦,加持力不可思議。此處的“七佛滅罪真言”與平日早晚功課中的發音略有不同。大家以往念誦的是唐譯,為“離婆離婆帝,求诃求诃帝……”,但同樣的文字,唐時發音與現今已有不同。皈依儀規中收錄的“七佛滅罪真言”是直接從梵文翻譯而來,更接近於梵音。
除此而外,以清淨心稱念“南無布達耶!南無達瑪耶!南無僧伽耶”,也有忏悔之效。因為稱念三皈能得到外在的三寶加持,也能開發內在的三寶品質,仰仗內在和外在的力量,共同化解業障。
四、《儀軌》中七支供的說明
“七支供”出自經中之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在佛法修行中有著重要地位。普賢菩薩的大願,又稱“十大願王”,內容極為殊勝。
“所有十方世界中”等四頌為“禮敬支”,其中初一頌為三門總禮,後三頌為各別禮敬。“以諸最勝妙華鬘”等三頌為供養支,其中前二頌為有上供養,後一頌為無上供養。“我昔所造諸惡業”一頌為忏悔支,“十方一切諸眾生”一頌為隨喜支,“十方所有世間燈”一頌是請轉法輪支,“諸佛若欲示涅槃”一頌是請佛住世支。“所有禮贊供養佛”一頌是回向支。
“七支供”的內容看似平常,但因其建立於普賢行願的基礎上,故無比殊勝。我曾將《普賢行願品》的修行歸納為兩句話,即“無上菩提的觀修,佛陀心行的模擬”。依普賢行願修行,直接以佛菩薩為榜樣,通過模擬,一一對照並修正自身心行。
普賢行願所以稱為“願王”,是因為每一願皆以無限為對象。我們供佛,只是供一尊佛,拜佛,也只是拜一尊佛,所做有限,供養物品更有限。依普賢行願觀想,每念一佛,或禮敬一佛,都是以十方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為對象。而這種禮敬和供養不是一天、兩天,是盡未來際永不間斷。所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何等恢弘的願力,何等廣闊的心行。
這樣無限的心,正是佛菩薩的心。通過《普賢行願》的修行,就可以打開自我。當我們觀想十方一切諸佛作為禮敬對象時,心當下就可契入佛菩薩的心境。以此無限之心供養,則能成就無量福報。因為建立在無限基礎上的任何行為,都會成為無限,就像任何數字乘以無窮大之後會變成無窮大一樣。所以,根據“七支供”修行,可以幫助我們在最短時間內圓滿成佛資糧。反之,若以有限心行積累福報,永遠是有限的。正如《金剛經》所言:“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五、《儀軌》中發願的說明
皈依的目的,是於自身成就三寶功德。這就需要從做人開始,若不具備基本做人准則,如何修菩薩道乃至成佛?
作為佛弟子來說,做人的基本准則是遵守“五戒十善”。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本身就蘊含著重要的修行意義。
不殺生可以止息殺生惡行,進而止息嗔恨心,培養慈悲心。不偷盜又名不不與取,凡別人未給予的東西皆不可占為己有,包括偷搶及坑蒙拐騙。止息偷盜行為,也在幫助我們止息貪心,進而培養布施心,將自己的財物、技能及所學佛法去幫助別人。不邪YIN即斷除合法夫妻外的一切性關系,幫助我們止息對異性的貪著之心。在佛教看來,“YIN欲”為生死根本,更是修道的極大障礙。止息邪YIN乃至一切YIN欲行為,能幫助我們早日解脫。不妄語即不說假話,其中又有大妄語、小妄語和方便妄語之分。大妄語為未證言證等重大欺騙行為,謊稱修行成就以騙取他人供養或信賴;小妄語為未見言見之類的謊言,為日常生活中的欺騙行為。妄語乃虛妄之因,也是獲得真實智慧的障礙。不飲酒,包含酒精及一切影響心智成長的食物乃至精神食糧,它們會張揚人性中的丑惡面,阻礙智慧開發,故應堅決戒除。
戒的意義在於防非止惡,防止殺盜YIN妄等犯罪行為。古今中外,時代雖然有了極大變化,人性卻沒什麼兩樣,犯罪行為也不出殺盜YIN妄范疇。佛教的戒律,是建立在人性基礎上,永遠不會過時。眾生的共性是貪嗔癡,所以導致種種犯罪行為。五戒的修行,正是為了止息貪嗔癡,止息不良串習,成就內在的高尚品質。
五戒雖然道理簡單,意義卻非常深奧。皈依儀規中的五戒內容,由法國梅村禅修中心的一行禅師編寫,內容非常契合時代,希望在家居士能夠每天念誦,將之作為人生基本信條。這不僅對個人修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社會安定、人類和平有著促進作用。
五戒偏於止息惡行,四無量心則重視修習善行。四無量心的修習貫通三乘,若以世俗心修習,所獲功德能生梵天,故四無量心又稱四梵住;若與空性慧相應,超越我及我所,不起自他分別,則為無量心解脫,能成就聲聞乘聖果;若與菩提心相應,於無盡悲願中修習慈悲喜捨,則為菩薩道的修行,能圓成無上佛果。
四無量心的修習,在聲聞乘及菩薩乘中都很重視。作為在家居士,應以修習四無量心作為基本心行的培養:時時想著給予一切眾生快樂;撥除一切眾生痛苦;對於一切眾生獲得成就及利益由衷歡喜;於一切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捨,進而以菩提心、空性見,直達無上佛果。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