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國治:什麼是皈依?


 2010/3/8    熱度:4482    下載DOC文檔    

古國治:什麼是皈依?
  

  一般信了佛教的人往往談及我皈依了,在佛教中有皈依的儀式,皈依了某某師父後,給你一個法名,然後就好像成了佛弟子了,告訴人家我學佛了。

  至於為什麼要皈依?什麼是皈依?皈依什麼?好像很少人去深思,反正人都是糊裡糊塗的過一生,莫名其妙的來,無可奈何的活著,最後心不甘情不願的死去。

  在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中,一開始就講到皈依,釋迦牟尼佛說:「如有智人能善思維,觀察生死險道之中,莫能過於無所依怙。」這句話說得很嚴重,佛說假如有智慧的人,能夠好好思考,好好想一想,我們是否曾經靜下心來,好好想過人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假如沒有,那就是佛所說沒有智慧的愚人了。

  好好觀察一下,觀察什麼呢?生死險道之中,莫能過於無所依怙。什麼是生死險道?人生就是生死險道。我們的人生中,最嚴重的事莫過於無所依靠,佛經形容人生就像在大海中漂蕩,波浪洶湧,種種諸難,常有憂患,常常在恐懼害怕中,求吉祥,求平安,求依靠,求安樂。是的,我們的一生都在險難之中,都在恐懼之中,不斷追求依靠,追求安全感,從出生開始,就須要父母作為依靠,須要兄弟姊妹作依靠,長大了,須要親戚朋友作依靠,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結婚之後夫妻配偶相互依靠,在謀生工作上也須要靠山,人生處處都須要依靠,,最後年老了,人生要結束了,還是須要依靠,依靠金錢養老過日子,年老體衰生病了,須要靠子女照顧。若失去了依靠,則陷入躭心害怕中,最後還得面臨死亡的恐懼,死了之後到那裡去?茫茫然無所歸依。這其中不分貧賤富貴,人人如此,無一幸免。

  人人都需要依靠,人人也都在追求依靠。反正人活著總須要有所依靠,除了依靠物質,依靠金錢,依靠人之外,人也在追求心靈上的依靠,然而這些都靠得住嗎?什麼才是我們內心真正的安全感?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的依靠?什麼才是我們心靈的歸依之處?當我們有煩惱痛苦的時候,當我們有恐懼害怕的時候,如何得到內心的平安?甚至是永久而非暫時的平安快樂,這是人生的大問題。

  所以,所謂皈依是找到了依靠,猶如沉沒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救命的浮木;在人生的苦海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處。

  那麼,要皈依什麼呢?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佛法僧稱為三寶,皈依三寶。

  皈依佛,佛在那裡?皈依寺廟大殿上的佛嗎?不是,那是佛像不是佛。釋迦牟尼佛已經不在了,怎會辦?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歸依佛者,當歸依諸佛清淨法身。」佛有法報化三身,諸佛清淨法身又是什麼呢?又在那裡呢?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裡說:「善知識,慧能勸善知識歸依自身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離財離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故即無愛著,以無愛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眾中尊。凡夫不解,從日至日,受三歸依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即無所歸,言卻是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意。經中只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性不歸,無所歸處。」這段話對學佛者來說,實在太重要了,佛法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心求。六祖慧能說我們一天到晚說皈依佛,什麼是佛?佛在那裡?這個問題沒搞清楚,就是無所歸,那是胡說,話謊打妄語,騙自己,騙別人。六祖慧能要我們每個人自己好好觀察,不要用錯心思,不要歸依他佛而歸依自心自性。歸依自心自性就是歸依諸佛清淨法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其實,釋迦牟尼佛也是這麼說,佛說:「眾生悉有如來藏,三寶於是現世間,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淨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一切眾生夲清淨,三世如來同演說,其性垢淨夲無二,眾生與佛無差別。」

  至於諸佛清淨法身與我們的自心自性如何聯系上,這是學佛最重要的課題,是般若智慧,我們另外再探索。

  其次,皈依法,這個法是什麼?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中說,此清淨法寶有三種,第一法寶是涅盤甘露解脫,常樂我淨而為體性,能盡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也就是說佛法的真正目的是跳脫生死苦海,沒有憂悲苦惱,永遠在快樂清淨中。佛又解釋說此第一清淨法寶即是摩诃般若解脫法身。這是佛法的大秘密,密宗叫大手印,也是無上大法,禅宗叫心印,明心見性,也是佛教所獨有,非其他宗教及外道所有。佛又說此法性清淨雲何求?無分別智而能證。我們一般人證悟不到怎麼辦?

  沒關系,還有第二法寶,佛說:應知第二法寶者,謂即戒定智慧諸妙功德,所謂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見注解)。此三十七法與前清淨法寶而為方便,雲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證彼清淨法身,當知此即第二法寶。佛說得很清楚,修戒定慧,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證得清淨法身的方法。在此要再指出的是學佛是以了脫生死證得清淨法身為目的,學佛的重點在實踐,在實際修行,沒有修行是沒有功德的,修什麼呢?修戒定慧,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接下來,佛又說什麼是第三法寶?第三法寶就是過去諸佛所說,我亦當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緣眾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於耳皆悉憶持。這又分為五大部分,第一是經,第二是律,第三是論,第四是般若波羅密多,第五是陀羅尼。佛又說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閒寂修靜慮者,而為彼說經藏。像我們樂處繁華都市,常居喧鬧不修靜慮的人,就很難教化了。即使出了家皈依佛門,住在山林寺廟中,又有幾人常修靜慮禅定而研讀經藏呢?若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為彼說律藏。由此可知,若要護持正法,令法久住,團體之中,一味和合,無所爭斗,有規律,有次序,必須嚴持戒律。若彼有情樂說正法,分別性相,循環研核,究竟甚深,而為彼說論藏。佛教中有性宗相宗之分,唯識法相對我們的心意識分析得十分詳細透徹,條理清晰,例如《阿毘達磨法蘊足論》、《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等。苦彼有情樂習大乘真實智慧,離於我法執著分別,而為彼說般若波羅密多藏。佛法到了中國之後,中國人喜歡講究大乘,所謂大乘是自度度他,度他也好,自度也好,須要真實智慧,若沒有智慧,自己也陷入別人的煩惱之中;行善沒有智慧,好事也成了壞事;若沒有般若智慧,那是以盲引盲,瞎子牽瞎子。我們看到不少人喜歡到處說法,公開說法,而其所說的是不是佛法?是不是正法?說法人自己能不能離於我法二執?大有疑問,說法人,聽法人,可不慎哉?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調伏、對法、般若,或復有情造諸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種種重罪,使得銷滅,速疾解脫,頓悟涅盤,而為彼說諸陀羅尼藏。佛說假如有人不能受持契經,契經是經藏,調伏是律藏,對法是論藏,對這些經律論以及般若,還不能受持,受是接受,持是抓住掌握;或者犯了許多重罪的人,怎麼辦?還有一個法門,就是陀羅尼,又叫總持,就是咒語。看到這裡,我們覺得佛真是慈悲啊!不捨棄任何一種人,真是令人無限贊歎!

  釋迦牟尼佛又說: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猶如熟酥,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奶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解脫生死,速證涅盤安樂法身。

  對此五法藏,佛又總結說:「如是教門,能除有情生死煩惱,長夜黑暗,速能出離,證解脫果。譬如明燈能除暗暝,使得見道。佛亦如是燃智慧炬,能照有情十不善暗,使見善道。設彼有情悭吝財寶,聞此法已,便能惠施一切貧窮。若有惡業眾生,聞此法已捨惡修善,若瞋恚者便能忍辱。懈怠有情,聞已精進。散亂眾生,聞已寂靜。愚癡有情,聞是法已,便發智慧。得智慧已,悉能回心修種種善。又諸有情聞此法已,閉惡趣門,開涅盤路,猶如甘露,證解脫果,當知此即第三法寶。」佛這段總結,也是佛法修行的綱要,宜好好體會。

  最後,佛對第三法寶作總結說:「是三法寳,一切眾生應當歸依無為法寳。一切法中最尊最勝,莫過無為。」

第三,歸依真實僧寶,在此佛所用的形容詞是真實。在歸依法寶時,佛所用的形容詞是清淨,稱為清淨法寶;這些形容詞不是隨便用的,都要留意。佛說僧寶亦有三種,第一種是第一義僧,就是諸佛聖僧,如法而住,不可睹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燒害,不可思議,一切眾生良佑福田,雖為福田,無所受取,諸功德法,常不變易,如是名為第一義僧。看了這段解釋,為什麼要以真實形容僧寶,應有所了解。天下事很有意思,最真實的卻是不可覩見,不可捉持;而我們平常認為可以看得見可以把持得住的,都是會變易會破壞的;這些不能永恆存在的事物,我們卻把它緊緊抓住不放。什麼叫如法而住?本來如是,夲來就是不可破壞,本來就是常不變易,本來就是如如不動,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無為法,在佛法中稱為第一義谛。第二種僧寶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辟支佛、三賢十聖。第三種僧寶叫福田僧,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禁戒,清淨無染,多聞智慧,能滅眾生貪瞋癡暗,能與有情安隱快樂,能滿有情一切善願,能為眾生作福田,如是名為第三僧寶。看來要確實做到如此,也不容易。最後,佛又說:「是三寶,一切有情雲何歸依?應作是說,當令歸依第一義谛無為僧寶。」

  好了,皈依什麼?皈依那三寶?佛已經說了,最後,佛又再次叮咛咐囑。佛說:「若有眾生歸依三寶,應發是心,我今此身已生人趣,得離八難,難得今得,以善方便,當習一切勝妙之法。若我違於如是上願,不求善法,則為自欺。亦如有人乘船入海,至於寶所,空手而歸,佛法僧寶,脫苦方便,若不歸依,後悔何及,既知是已,當須勉勵,精勤修習,速願成就。」佛說當我們在皈依三寶的時候,應該想到我現在已經生而為人,人身難得今已得,中土難生今已生,佛法難聞今已聞,要好好珍惜啊!要好好學習最勝最妙之法!假如我違反皈依時最初的心願,不好好求法,等於是自己欺騙自己。就好像乘船到海上尋求寶藏,好不容易到了寶庫,卻空手而歸。什麼是空手而歸?凡學佛沒有成就,都是空手而歸。所以,佛說當須勉勵,精勤修習,速願成就。

  佛接著又說:「善法既成,過去罪愆,應當忏悔,使令除滅。」我們現在雖然已學了善法,但是過去曾經犯下許多罪孳,傷害過許多人及其他的生命,假如我們能夠靜下心來,一一反省,這些罪惡無量無邊,如妙高山。忏悔是學佛的前行,忏悔是向善的第一步,不忏悔,修行很難上路。對於過去所犯的罪行,也要勇於承擔。佛說:「我於無始為彼怨親所作諸罪,我願自受,誓不擾他一切眾生。」

  最後,佛說:「歸三寶已,復發是願,願我救蘐一切眾生,度生死海,到涅盤岸。」除了自己度脫生死苦海之外,也要救蘐其他一切眾生到涅盤彼岸,這是大乘菩薩道的精神,也是佛法的精神。

  另外,大家所熟悉的心經也提到依,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學佛的目的是求解脫,解脫靠什麼?靠般若智慧。三世諸佛能夠成佛靠什麼?靠般若波羅密多。所以,般若是佛法的重心,是我們修行成佛之所依。


--------------------------------------------------------------------------------

  注解:

  三十七菩提分法:佛教教義。亦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等。指佛陀教導眾生修證聖果的三十七種途徑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聖谛的智慧,通向涅盤聖果的道路。分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亦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俱捨論》卷二十五稱:“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1.四念住四種以智觀境的方法。世人攀緣身、受、心、法四境,生起淨、樂、常、我四顛倒,因而有貪愛等煩惱。為治此四種顛倒,以念、慧為體立四念住:(1) 觀身不淨,用聞思修所生的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身內腸胃赤白痰等不淨,身外眵淚涎唾等不淨,破除淨想的顛倒;(2) 觀受是苦,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者苦,破除樂想的顛倒;(3) 觀心無常,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心境生滅無常,破除常想的顛倒;(4) 觀法無我,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五蘊等法從因緣和合而生,沒有自性,所以無我,除破我想的顛倒。

  2.四正斷四種正確的修行努力:(1) 於已生的惡法令斷滅;(2) 於未生的惡法令不生;(3) 於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 於已生的善法令堅住和增廣。於此四法戒勉策勵,精進修習,為了斷惡修善。

  3.四神足四種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 欲神足(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發起的定;(2) 勤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由不斷止惡進善力發起的定;(3) 心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由心念之力發起的定;(4) 觀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由觀想佛理之力發起的定。“斷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斷除一切障礙三摩地的不善等法,從而轉進修習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觀四法來引發和修證這四種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稱心、趣定自在,故又稱“四如意足”。佛教認為,修行這些禅定,可得神通變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4.五根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種內在條件:(1) 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進根。修學正道及助道法時,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無他念;(4) 定根。攝心於正道及助道法相應不散;(5) 慧根。為正道及助道法觀無常等十六行。這五種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傾動和勢用增上等義,故名為“根”。

  5.五力五根增長所產生的力用:(1) 信力。信根增長可破疑惑;(2) 精進力。精進根增長可破懈怠;(3) 念力。念根增長可破邪思;(4) 定力。定根增長可破亂想;(5) 慧力。慧根增長可破煩惱。《大智度論》卷十九:“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

  6.七覺支達到佛教覺悟的七種次第或七種智慧:(1) 念覺支。修行者修學出世法時,常念定慧等;(2) 擇法覺支。對於諸法的真偽,用智慧加以辨別和選擇,達到去偽存真;(3) 精進覺支。以勇猛善心,離邪行真;(4) 喜覺支,由於精進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悅;(5) 輕安覺支。不斷進修,斷除諸見煩惱和身心粗重,從而輕利安適;(6) 定覺支。使心專住一境而不散亂;(7) 捨覺支。捨棄虛妄諸法而不追憶,心無偏頗。

  7.八聖道支八種通向涅盤解脫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見八正道)。


古國治老師簡介

  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在大學時即與南懷瑾老師結緣,在幾十年的人生旅途中,古老師對於佛法及世間法均有很深的理解體會,是不可多得的世法和出世法老師,古老師曾典當自己家產創辦老古出版社,著有一篇《感恩與忏悔 》講述與南懷瑾老師的因緣,
  古老師曾擔任以下職務:
  老古出版社社長 人文世界雜志社社長
  東西精華協會秘書長 十方叢林書院教務主任
  南山人壽保險公司區域總監
  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
  信誠人壽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資深顧問
  現任:美國管理協會(中國)資深顧問
  吉祥之家兒童教育中心資深顧問
  上海文玺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資深顧問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