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三皈依的內涵
學誠法師:三皈依的內涵
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智慧,有智慧才能夠破除自己的無明,消除自己內心的毛病、障礙、錯誤。那這種智慧跟皈依有什麼關系呢?
“各位同學,大家今天接受三皈依。”
“三皈依是我們建立佛教信仰的開始,進入佛門的前提。我們常常聽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皈依’兩個字,就是回頭,回歸。”
“在社會上,我們知道讀書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增進我們的道德。書籍,有世間的書籍,又有宗教方面的書籍。佛教方面的書籍就是佛經。很多人沒有機會接觸佛教,不可能認真學習佛法、研習佛經。讀世間的書籍都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增進我們的道德。讀佛經、了解佛法對我們心性的培養及改善,功效更是無比巨大;建立對佛法僧三寶的信仰,它的意義就更加大。我們心靈真正找到了依托,心靈有依托,內心就有力量。”
“佛法講智慧,智慧怎麼來呢?智慧有聞慧,思慧,修慧三種。聞慧,就是聽聞出家的法師給大家講佛法。大家聽到了這些佛法以後,就會去思惟、思考:過去做的事情、走過的路、讀過的書,自己整個的人生何去何從,怎麼樣來提高我們生命的層次,如何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越來越有意義。想清楚了,想明白了,就是思慧。這些道理,聽到以後,透過我們的思惟得到了答案。然後照著這些答案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去陶冶自己的身心,讓我們的內心越來越充實、越來越光明,越來越善良,具足智慧與慈悲,這樣的話,就是修慧。”
“學習佛法不是讓我們放棄現在的生活。學習佛法,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味道,越來越有意義,越來越健康,讓我們生命的內涵,越來越充實,生命的層次越來越得到提升。如果不了解佛法,沒有接觸到佛法,我們很多的觀念,都會很狹隘,自私自利,自我膨脹,看不起別人,看不慣別人。心態不正常,內心就會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要用佛法來解決。所以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智慧,有智慧才能夠破除自己的無明,消除自己內心的毛病、障礙、錯誤。”
“那這種智慧跟皈依有什麼關系呢?《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四卷中講:‘皈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皈依之後,就是進入佛門,進入佛門,才能夠親近到善知識,親近到法師。法師告訴我們佛法,我們要認真聽、認真學,聽了以後要認真思考,思惟以後就照著去做,就是法隨法行。所以,皈依之後有四種正行: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這些要一生去努力才行。皈依是盡形壽,一生一世的事情,多生多世的事情。多生多世是什麼原因呢?我們過去做過佛教徒,信仰過佛法,所以今生就容易遇到佛法。反過來說,我們現在遇到佛法與過去是有關聯的,所以我們比較容易接受佛法的一些觀念、理念。如果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教,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前世沒有任何善根因緣,今生今世是不容易接受的,也不容易聽得到。”
“佛法流傳兩千多年來,能夠經久不衰,裡面一定有它的真理在。這種真理,非常珍貴,它告訴我們如何用清淨、圓滿的智慧去認識宇宙,去認識人生,去認識世間的一切,培養我們一個很好的價值觀。大家在五一期間,來到廣化寺,雖然只有短短三四天的時間,但實際上大家都過得很快樂、很充實、很和諧、很安全,並能感受到傳統的佛法是什麼,健康的佛法是什麼,如理如法的佛教是什麼。”
“在過去,可能大家看到、聽到、了解到很多佛教不好的方面,這是有可能的。但是佛教還有好的方面,所以我們要去尋求好的內容,對我們身心有幫助的這些正法。一個寺院,就猶如一座學校一樣,學校裡對人的教育是有幫助的。學校與學校是不一樣的:小學、中學、大學。即便同樣是大學,它的品質又有不一樣。出家的法師也是一樣的,出家的法師就猶如學校的老師,雖然每個人都是老師,但是老師的水平又不一樣。所以我們要上學,就要上最好的學校。我們認出家的法師為師父,就要認最好的老師。我們一個人生病,要進最好的醫院;要看醫生,要找最好的醫生;要吃藥,要吃最符合、對治自己毛病的藥。同樣如此,我們學佛法也是一樣,要去找好的寺廟,要去找好的法師,法師告訴我們的佛法要去認真實踐。這樣子的話,佛法才能夠真正入心,才能夠治療我們內心當中的毛病。如此下去,我們人生才會越來越幸福、健康、吉祥、圓滿。以此祝福大家!阿彌陀佛!”
(2007年5月4日於莆田廣化寺傳授三皈依上的開示)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