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佛經串講07--華嚴經信分02普賢三昧品


 2010/3/17    熱度:3923    下載DOC文檔    

五時佛經串講07--華嚴經信分02普賢三昧品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請大家先來看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經文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
普賢三昧品第三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承佛神力入於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廣大無礙,同於虛空;法界海漩,靡不隨入;出生一切諸三昧法,普能包納十方法界;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成就一切佛功德海,顯示如來諸大願海;一切諸佛所有法輪,流通護持,使無斷絕。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於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普賢菩薩,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
  爾時,一一普賢菩薩,皆有十方一切諸佛而現其前。彼諸如來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菩薩三昧。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汝,以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所謂:能轉一切佛法輪故,開顯一切如來智慧海故,普照十方諸安立海悉無余故,令一切眾生淨治雜染得清淨故,普攝一切諸大國土無所著故,深入一切諸佛境界無障礙故,普示一切佛功德故,能入一切諸法實相增智慧故,觀察一切諸法門故,了知一切眾生根故,能持一切諸佛如來教文海故。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即與普賢菩薩摩诃薩能入一切智性力智,與入法界無邊量智,與成就一切佛境界智,與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智,與知一切眾生界廣大智,與住諸佛甚深解脫無差別諸三昧智,與入一切菩薩諸根海智,與知一切眾生語言海轉法輪詞辯智,與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與得一切佛音聲智。如此世界中如來前,普賢菩薩蒙諸佛與如是智;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塵中,所有普賢悉亦如是。何以故?證彼三昧法如是故。是時,十方諸佛各舒右手,摩普賢菩薩頂。其手皆以相好莊嚴,妙網光舒,香流焰發。復出諸佛種種妙音及以自在神通之事,過、現、未來一切菩薩普賢願海,一切如來清淨法輪,及三世佛所有影像,皆於中現。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為十方佛所共摩頂;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塵中,所有普賢悉亦如是,為十方佛之所摩頂。
  爾時,普賢菩薩即從是三昧而起。從此三昧起時,即從一切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門起,所謂:從知三世念念無差別善巧智三昧門起,從知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塵三昧門起,從現三世一切佛剎三昧門起,從現一切眾生捨宅三昧門起,從知一切眾生心海三昧門起,從知一切眾生各別名字三昧門起,從知十方法界處所各差別三昧門起,從知一切微塵中各有無邊廣大佛身雲三昧門起,從演說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門起。普賢菩薩從如是等三昧門起時,其諸菩薩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雲、世界海微塵數陀羅尼海雲、世界海微塵數諸法方便海雲、世界海微塵數辯才門海雲、世界海微塵數修行海雲、世界海微塵數普照法界一切如來功德藏智光明海雲、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如來諸力智慧無差別方便海雲、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如來一一毛孔中各現眾剎海雲、世界海微塵數一一菩薩示現從兜率天宮殁下生成佛轉正法輪般涅槃等海雲。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從三昧起,諸菩薩眾獲如是益;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悉亦如是。
  爾時,十方一切世界海以諸佛威神力,及普賢菩薩三昧力故,悉皆微動。一一世界眾寶莊嚴,及出妙音演說諸法。復於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海中,普雨十種大摩尼王雲。何等為十?所謂:妙金星幢摩尼王雲、光明照曜摩尼王雲、寶輪垂下摩尼王雲、眾寶藏現菩薩像摩尼王雲、稱揚佛名摩尼王雲、光明熾盛普照一切佛剎道場摩尼王雲、光照十方種種變化摩尼王雲、稱贊一切菩薩功德摩尼王雲、如日光熾盛摩尼王雲、悅意樂音周聞十方摩尼王雲。普雨如是十種大摩尼王雲已,一切如來諸毛孔中鹹放光明,於光明中而說頌言:
  普賢遍住於諸剎,坐寶蓮華眾所觀,一切神通靡不現,無量三昧皆能入。
   普賢恆以種種身,法界周流悉充滿,三昧神通方便力,圓音廣說皆無礙。
   一切剎中諸佛所,種種三昧現神通,一一神通悉周遍,十方國土無遺者。
   如一切剎如來所,彼剎塵中悉亦然,所現三昧神通事,毗盧遮那之願力。
   普賢身相如虛空,依真而住非國土,隨諸眾生心所欲,示現普身等一切。
   普賢安住諸大願,獲此無量神通力,一切佛身所有剎,悉現其形而詣彼。
   一切眾海無有邊,分身住彼亦無量,所現國土皆嚴淨,一剎那中見多劫。
   普賢安住一切剎,所現神通勝無比,震動十方靡不周,令其觀者悉得見。
   一切佛智功德力,種種大法皆成滿,以諸三昧方便門,示己往昔菩提行。
   如是自在不思議,十方國土皆示現,為顯普入諸三昧,佛光雲中贊功德。
  爾時,一切菩薩眾皆向普賢合掌瞻仰,承佛神力,同聲贊言:
從諸佛法而出生,亦因如來願力起,真如平等虛空藏,汝已嚴淨此法身。
   一切佛剎眾會中,普賢遍住於其所,功德智海光明者,等照十方無不見。
   普賢廣大功德海,遍往十方親近佛,一切塵中所有剎,悉能詣彼而明現。
   佛子我曹常見汝,諸如來所悉親近,住於三昧實境中,一切國土微塵劫。
   佛子能以普遍身,悉詣十方諸國土,眾生大海鹹濟度,法界微塵無不入。
   入於法界一切塵,其身無盡無差別,譬如虛空悉周遍,演說如來廣大法。
   一切功德光明者,如雲廣大力殊勝,眾生海中皆往詣,說佛所行無等法。
   為度眾生於劫海,普賢勝行皆修習,演一切法如大雲,其音廣大靡不聞。
   國土雲何得成立?諸佛雲何而出現?及以一切眾生海?願隨其義如實說。
   此中無量大眾海,悉在尊前恭敬住,為轉清淨妙法輪,一切諸佛皆隨喜。


首先解釋名相。

 

關於普賢菩薩。這個普賢菩薩,是具足無量行願,普示現於一切佛剎的菩薩。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之行願的象征。他曾經在過去無量劫中,行菩薩行、求一切智,修集了菩薩救護眾生的無邊行願。因此,他也是大乘佛教中,在實踐菩薩道時的行為典范。在娑婆世界,他與文殊菩薩並為釋迦牟尼的兩大脅侍。文殊象征智、慧、證三德,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在修行上,文殊重在一切般若,而普賢則重在一切三昧。兩位菩薩德行的配合,象征著大乘精神最究竟的完成。

 

關於摩诃薩。這個摩诃薩,又名摩诃薩埵。華譯為大心,或大有情,是指有作佛之大心願的眾生,亦即是大菩薩。是菩薩或大士的通稱。摩诃薩埵即是大有情、大眾生。所謂的這個大眾生,是願大、行大、度眾生大,在世間一切眾生中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稱摩诃薩埵。所以,普賢菩薩摩诃薩,就是大菩薩的意思。

 

關於師子座。又作師子床、獅子座、猊座。原來是指釋迦牟尼的座席。佛為人中獅子,故佛所坐之處(床、地等),總稱師子座。又者,坐此座說無為師子吼法,故而也稱師子座。後來泛指寺院中佛、菩薩的台座,以及高僧說法時的座席。文殊菩薩像,跨乘獅子,意義也和上述的意義一樣。

 

關於神力 又作神通力。是指佛菩薩所示現的種種神變不可思議之能力。神為妙用不測之義,通為通融自在之義,力為力用之義。是說不測的妙力變化,融通自在。在如來之四智,屬於成所作智。

 

關於四智 指四種智慧。()佛果之四智。全稱四智心品。為唯識宗所立。即將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為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關於大圓鏡智。(一)這是指可以如實映現一切法的佛智。這種佛智,如大圓鏡一般,可以映現一切形像。依唯識宗所說,成佛以後,煩惱即轉變為智慧。這種智慧可分四種,其中的第四種(即第八阿賴耶識)轉變為清淨智,這就是大圓鏡智。凡夫的第八識,轉為如來清淨智慧,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是比喻,其智體清淨,離有漏雜染之法,自眾生善惡之業報,顯現萬德之境界,如大圓鏡,故名大圓鏡智。

(二)又作大圓鑒智。是指可以如實映現一切法之佛智。法相宗所說的四智之一,由轉第八識(阿賴耶識)而得。也就是在證入佛果之時,阿賴耶識捨斷一切煩惱習氣,轉依而成純粹的無漏智。此智能明察三世一切諸法,萬德圓滿,無所欠缺,猶如大圓鏡能夠顯現一切色像,故稱為大圓鏡智。

 

關於平等性智 又作平等智。是四智的其中之一。是指體悟自、他平等的智慧。就是轉第七末那識所得的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全都平等,由此生起大慈悲心。

 

關於妙觀察智 這是指巧妙觀察諸法,而自在說法之智,是轉第六意識所得之智。即是轉第六意識,妙觀諸法之相,眾生之機,而施展說法斷疑之用。

 

關於成所作智 又作作事智。為四智之一。即轉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得之智。自證化他之二利應作,故稱所作;大悲隨類應同之妙業必得成就,故稱成。即是轉眼等五識,成就利益一切眾生的作為。

 

關於三昧 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等持、定、正定、定意、調直定、正心行處等。就是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在佛典中,是指離開心之浮(掉舉)沉(昏沉),而得平等安詳,則是指將心專止於一境的意思,這就是將心止於一境而不散亂的狀態,稱為心一境性。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安靜,這一狀態稱為三昧。達到三昧的狀態時,就能夠生起正智慧,而開悟真理,故而以此三昧修行,而達到佛的聖境者,則稱三昧發得或發定。舊譯常將三摩地、三摩缽底、及三摩呬多混同,而一概譯為三昧。實際上,三昧應指三摩地而言。

 

現在來解說本品的意義。在上一次的世主妙嚴品中,我們通過學習,知道了要成就最正覺這個無上的智慧,第一步就要以行善積德,作為實際修行的基礎。而修習如來善根海,他的實質意義,就是止諸惡行眾善。

我們知道,在佛法中,戒定慧屬於三無漏學,簡稱為三學。這個三學,又作三勝學,全稱戒定慧三學。

()增戒學,又作戒學、增上戒學。戒可修善,並防止身、口、意所造作的惡業。

()增心學,又作定學、增意學、增上意學、增上心學。定可以攝散澄神、摒除雜念,見性悟道。

()增慧學,又作慧學、增上慧學。慧能顯發本性,斷除煩惱,見諸佛實相。

這個戒定慧三學,是佛教實踐的總綱領,即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所以在菩薩地持經卷十,以六度配三學,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四波羅蜜為戒學,禅波羅蜜為定學,般若波羅蜜為慧學。這個三學,實為成就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門盡攝於此。

這個三學,又可以解釋為以下意義:

一、戒學,戒者,即是禁戒,能防禁身口意所作之惡業者。

二、定學,定者,即是禅定,能使靜慮澄心者。

三、慧學,慧者,即是智慧,觀達真理而斷妄惑者。

由戒而生定,因定而發慧,依慧而證理斷惑。因位之修學,度過了這戒定慧三者,在果位上就達到無學了。

 

世主妙嚴品的如來善根海,需要止諸惡、行眾善而得成就,這主要是偏向於戒學而言的。而本品普賢三昧品,主要是偏向於定學而言的。但是,在本品中所言的三昧定,雖然說是普賢菩薩的三昧之定,而實際上同通常凡夫的修習位上的三昧之定,是不相同的。這裡的普賢,雖然名之為大菩薩,還是把他安在菩薩的位置上,但是實際上這個普賢菩薩,是佛所化的大菩薩相,而他在本品中所入的三昧定,是在佛地果位上的三昧大定。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看一看對這個三昧定所描述的特點就知道了。

普賢三昧的第一個特點,是承佛神力入於三昧的。這其中的佛神力,是指的什麼呢?就是指的佛性的本真能力而言的。而普賢三昧,是承受佛的本真能力而契入的,所以我們說他具有佛力三昧的特點。

普賢三昧的第二個特點,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 這個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就是指的法界佛身而言的。我們的本心佛性之身體,廣闊巨大,是平等法界本際的,整個法界都有我們的佛性存在。依於遍法界的佛性之身,所生起的三昧,必然也是遍法界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普賢三昧具有法界三昧的特點。

普賢三昧的第三個特點,是普入一切佛平等性的。佛觀眾生是佛,眾生觀佛也是眾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雖然處於無明當中,被無明所纏縛,但是我們的佛性,並沒有因為我們處在無明中,佛性光明會少一點;也並沒有因為我們是凡夫,佛性能力就因此減少一點。對於成了佛的人來說,他不過是把如空中幻花的無明破除了而已,而他的佛性光明,並沒有因為破除了無明,就把他的佛性光明增加了;也沒有因為他成了佛成了聖,就把他的佛性能力增加了。我們凡夫,和成了佛的人,佛性的本質都是相同而無異的。所以,即使是凡夫,只要破盡了無明成了佛,就與其他的所有一切佛的覺明,是一樣的了。更確切的說,不管迷悟,不管是凡是聖,佛性都是相同的。我們和佛之間,只有迷悟的分別,沒有佛性的分別。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佛的佛性能力都是相同的,都是平等的。佛法中所說的佛的性德,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指的佛的能力。這裡所說的普賢三昧,就是同於一切佛的三昧,與一切佛的三昧平等。所以我們說,普賢三昧具有同一切佛性德三昧的特點。

普賢三昧的第四個特點,是能於法界示眾影像,廣大無礙,同於虛空的。這個佛性的本真能力,是真空與妙有互相圓融的,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真空當中顯現妙有,妙有當體即是真空。並且這種真空妙有的佛性能力,是遍入整個法界的,是圓融一切萬法的智慧能力。所以這個普賢三昧,具有萬法圓融三昧的特點。

普賢三昧的第五個特點,是出生一切諸三昧法,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的。我們知道樹木,他是由一個共同的樹根,再發生出上面的所有枝葉出來。又象從水庫流出的許多條流水,這些流水,都是從同一個水庫分流出來的。普賢法門是一切三昧法之樹根,是一切三昧法之水庫,從他當中,出生一切諸三昧法。所以這個普賢三昧,是一切三昧法的唯一之母,其他的一切三昧法,都是從她產生出來的子子孫孫。這個普賢三昧,依此三昧大定,由定發慧,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依於這個普賢三昧大定,才成就其智光明海的。

明白了上面所說的普賢三昧的五個特點,後面的內容就好理解了。

 

我們再來看下面這段經文:

 

爾時,一一普賢菩薩,皆有十方一切諸佛而現其前。彼諸如來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菩薩三昧。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汝,以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

 

注意哦!這段話深妙無比哦!這個普賢菩薩所入的三昧呀,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不是百佛千佛萬佛億佛,加於普賢菩薩的,而是十方一切諸佛,而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共加於普賢菩薩的,是這樣的喲!

這個普賢三昧呀,要想得到感應道交,那麼,要怎麼樣做,才能得以實現呢?----“以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不但需要毗盧遮那如來的本願誓力,而且還要你普賢自己修一切諸佛行願之力,只有這樣,才能以凡心通佛心,才能使凡聖溝通,感應道交,成就普賢三昧。現在來說說,自心和佛心這兩者願力溝通的道理。就象世間有一個小孩,他的父親是億萬富翁,有一次呀,因為這個小孩做錯了一件事情,浪費了一點東西,他的父親把他罵了一頓,說他不知甘甜苦辣,不知道節約,只曉得鋪張浪費。這個小孩子自尊心又強,氣性又大,他呀,受不了這個氣呀,就跑了,跑到外面流浪去了,不回家了。他的父親見孩子跑了,他後悔呀,他傷心呀,這是他的寶貝心肝呀。於是他就天天盼望孩子回來,天天在心裡發願,天天招喚孩子說:我的孩子呀,我的寶貝心肝呀,你快快回來吧,你回家之後爸爸再也不罵你了,也不罵你鋪張浪費了。而且你回來以後,我就把所有的家產財寶都交給你!

這個小孩聽到父親的招喚,就有兩種反應。一種是不聽從父親的話,自己在心裡發願說:我不聽你的話,我也不要你的財產,我就是要犟著不回家。你說這孩子他這麼想,這麼做,即使他的父親發的願再好,又有什麼用呢?他自己發願犟著不回去,寧願當叫花子四處流浪,你說父親發願給他的財產,他自己不要,不來拿,他能得到嗎?另外一種呢,就是這孩子聽從父親的話,自己發願回家,自己發願想得到家中的財產,那就和父親的願心溝通,父子兩個的願望就得以實現了。這個孩子,得到了家產,就一下子由一個窮小子,變成億萬富翁啦!常言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巴掌合起來一拍,就啪的一聲,清脆的響聲就發出來了。

要想成就普賢三昧,還要你這個普賢菩薩,修一切諸佛行願之力,才能得成。我們常說同類之間互相感應,不同類就不會相互感應。就象世間的男女之間戀愛,這是男女之間的相互行為,需要你有情,我也有意,這兩個人的願力相同,這個戀愛的事情才能成功,才能使兩個人的心力相互溝通,才能在一起談情說愛卿卿我我。如果只是單相思,這一方有心,那一方無意,這兩個人的心願不同,他們的心力不能相交,是走不到一起來的。這裡的道理也是一樣喲,要真正的契入普賢三昧大定,就要求你這個普賢菩薩啊,修一切諸佛行願之力,才能使自己的這一切願力,與一切諸佛願力相同,才能使自己的這一切願力,與毗盧遮那如來本願誓力互相溝通,才能使十方一切諸佛之力,共加於你這個普賢菩薩的身上,才能入於普賢三昧。如果你這個普賢菩薩,不修一切諸佛行願之力,與毗盧遮那如來本願誓力互相背離,那麼自己的這個凡心,就永遠不能和佛心感應道交,就不能契入普賢三昧境界。

這個普賢三昧,能成就什麼?就是本品中說的其他內容,就是成就在前面的名相解釋中的四智。

華嚴經的最後一品,是大家所熟悉的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導華嚴海眾,共同歸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麼,本品中所說的普賢三昧,究竟是什麼三昧呢?請大家好好去想一想。

上一次世主妙嚴品,主講如來善根海,是止惡為善的戒學方面。這個普賢三昧品,主講定學方面。下一次,我們學習毗盧遮那品,看看又是說的什麼內容。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學習到這裡。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