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教子之道


 2010/3/26    熱度:11749    下載DOC文檔    

  教子之道:曾國藩如何跳出富不過三代的周期率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37歲任禮部侍郎,後任總督,任大學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尤其是曾國藩的家教家風更是令後人傳誦。

  一、曾國藩跳出“富不過三代”的歷史周期率

  曾國藩在家中是長子,他的教育思想對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響。

  長子紀澤精通詩文書畫,他刻苦學習英語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清代末年,在處理西北邊境危機中,曾紀澤憑著其斗志和談判藝術舌戰強敵,從沙俄口中奪回了伊犁城,從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勝利。

  次子紀鴻喜愛自然科學,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數,著有《對數詳解》《圓率考真圖解》,還計算出100位的圓周率。

  難得的是不僅其子成才,其孫輩曾寶荪、曾約農等也都成為教育家和學者。

  俗話說“富貴不過三代”,但據調查,曾國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綿延至今190余年間,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沒有出一個纨绔子弟。

  如此長盛興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屬罕見,原因當歸於曾國藩的教子有方。

  二、曾國藩教子的六項內容

  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歸納起來,曾國藩教子的內容主要有六項,即“勤、孝、儉、仁、恆、謙”六字。

  1、勤。

  曾國藩認為子女教育中“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奮學習、勤勞工作,反對奢侈懶惰,“不可厭倦家常瑣事”。針對子弟生長於富貴家庭、慣於養尊處優的特點,曾國藩特別強調戒驕奢、倡勤儉、主敬恕、不忘本。他認為“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從不准許子女睡懶覺。在家裡男要掃地、種菜,女要做飯、織布。妻子女兒跟他同住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府時,他規定她們白天下廚做飯菜,夜晚紡紗織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為先。”曾國藩提倡“盡孝悌,除驕逸”。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愛幼,出嫁後尊敬公婆。

  3、儉。

  曾國藩認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財”,“家事忌奢華,尚儉。”他自己的日常飲食,總以一葷為主,非客到,不增一葷。其穿戴更是簡樸,一件青緞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他不准子女積錢買田,衣勿華美。對子女的婚姻,他認為品德為上,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曾國藩深刻認識到:“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一日不勤,則將有饑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也矣。”人的本質有好逸惡勞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積足夠的錢物讓子女花銷,他為什麼還去吃苦呢?結果坐吃山空。如果“一無可恃”,則逼得他們去奮斗、去謀生、去立業,結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國藩教育子女仁義待人,認為“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 “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曾國藩深刻地指出驕奢的害處,“蓋達官之子弟,聽慣高議論,見慣大場面,往往輕慢師長,譏彈人短,所謂驕也。由驕而奢,而YIN,而佚,以至於無惡不作,皆從驕字生出之弊。”為此他告誡子弟:“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人人須記此二語也。”“吾家現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聲罵僕從為首,戒惰以不晏起為首。吾則不忘蔣字街賣菜情景,弟則不忘竹山坳拖碑車風景。昔日苦況,安知異日不再嘗之?自知謹慎矣。” 他要求紀澤、紀鴻等日修“四課”,“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 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讀家風,不要有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添茶。”不許子女斥罵僕傭,不許輕慢鄰居,不許仗勢欺人。

  5、恆。

  曾國藩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窮,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觀海,如牛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於此三者,曾國藩特別看重有恆。他教導紀澤“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恆也。“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做到有恆,既是易事,又是難事。說易,因為人人可以做到。說難就在於難堅持,堅持幾天可以,支持幾個月就難了,堅持幾年、十幾年,一輩子更難了。然而,只有“守常”,才能獲得成效。曾國藩結合自己的體驗,對兒子說:“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蓄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因此,他反復要求兒子“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6、謙。

  曾國藩一生謙虛誠敬,謹慎持重,整肅端莊,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勞為體,以謙遜為用,以藥佚驕”。在對子弟的為人教育中,他多次強調主敬恕。他說:“聖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又說:“作人之道,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國藩寫的歧求詩中有“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二語,他教育子弟待人寬厚、寬容,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叮囑:“子侄輩須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恕則不肯損人利己,存心漸趨於厚。”

  三、曾國藩教子的六種方法

  曾國藩將“勤、孝、儉、仁、恆、謙”六項內容,通過訓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師教等六種方法,全面深入地傳授到子女身上、灌輸到子女心中、融化到子女的血液裡。

  1、訓教。

  曾國藩善於提煉家訓,以培養淳樸的家風,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從而有利於後代的健康成長。他將祖父星岡公治家之方提煉為“八個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還將自己立身處世治學做事的體會歸納為“八本”(讀古書以訓诂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三不信”、“八本”、“三致祥”就是曾國藩給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訓。他認為“無論治世、亂世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之八字與余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他反復叮囑子弟“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諄諄告誡諸弟子侄謹記家訓。他把家訓、家風與家運聯結在一起,認為家運取決於家中氣象——生氣和斂氣。“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2、信教。

  曾國藩身居要職公務繁忙,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於是寫信成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閱讀子女書信,並及時回復,細加指點。

  3、言教。

  曾國藩只要跟紀澤、紀鴻等子女在一起時,總是精心指點做人之道、讀書之方、習字之法,無微不至。如“看生書宜求速”,“溫舊書宜求熟”,“習字宜求恆”,作文“宜若思”,讀書要“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讀經典“猛火煮漫火溫”以及“讀書須勤作札記,詩文與字宜留心摹仿”。他還對紀澤、紀鴻因材施教:“澤兒天資聰穎,但過於玲珑剔透,宜從渾字上用些功夫。鴻兒則從勤字上用些功夫。”針對紀澤“語言太快,舉止太輕”的缺點,要求“力行遲重”,即“走路宜重,說話宜遲。”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這天,曾國藩拜過父親的牌位,讓兒子紀澤扶他去花園散步。他對紀澤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父子倆拉著家常,不知不覺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陣大風吹過,曾國藩連呼“腳麻”,便倒在兒子身上。扶進屋時,曾國藩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寫好的遺囑。這時全家人都已圍攏來,曾紀澤雙手把遺囑展開,以顫抖的聲音念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年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韪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馐,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荻,引為余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待兒子念完,曾國藩努力把手伸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紀澤紀鴻一齊說:“我們一定把父親的教導牢記在心!”曾國藩臉上露出一線淺笑,便溘然長逝了。

  曾國藩遺囑對子孫的影響是深遠的。曾家後裔恪遵遺言,沒有一個帶兵打仗的。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不仕,專研數學;孫子曾廣鈞雖中進士,長守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無一涉足軍界、政界,全部從事教育、科學、文化工作,不少成為著名專家學者,飲譽五洲四海,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4、身教。

  身教重於言教。曾國藩每天日理萬機,自晨至晚,勤奮工作,從不懈怠給子女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堅持不懈。他所寫日記,直到臨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5、事教。

  曾國藩善於從家務勞動入手整飾家風,即使富貴及頂時,亦告誡子弟切不可喪失鄉間以勤儉治家的根本。同治三年,曾國藩夫人、女兒、媳婦來到安慶督署,他“共辦紡車七架,每日紡聲甚熱鬧。”貴為總督家屬,卻要自紡棉紗;堂堂督署後院,終日響著紡車聲,可見曾國藩治家之嚴與曾家家風之淳厚。從生活學習中教育子女,用具體的事物教育子女,這樣的教育最生動、最深刻,一生都銘記,一輩子都受用。

  6、師教。

  曾國藩自己尊師敬賢,對子女重視“擇良師以求教”。

  曾國藩的教子之道、曾國藩的家庭教育理念,是我國教育思想的瑰寶;對我們今天的現代教育,仍有著強大的指導意義。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原创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