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卿居士:怎樣忏悔才能滅罪?


 2015/7/7    熱度:6229    下載DOC文檔    

  經雲。忏悔則無罪不滅。夫至忏悔之時。必須五體投地。如大山崩。乃至不惜身命。為滅罪故。殷勤督勵。相與覺察。今生已來。曾經幾過。作此忿責。不惜身命。捍勞忍苦。作此忏悔。暫時旋繞。便生厭倦。暫時禮拜。已言氣力不堪。或暫端坐。復言應須消息。或言四體不可過勞。宜應將養。不可使困。一伸腳眠。差如小死。何處復憶。我應禮佛。掃塔塗地。辦所難辦。且經教所明。未見一善。從懶惰懈怠中生。無有一法。從憍慢自恣中得。

  ---《梁皇寶忏》

  佛經上講,真正的忏悔則無罪不滅。但是,所謂忏悔,必須是真的知罪省過,痛恨自己過去不明白佛法,犯下了罪業。因此,“五體投地”是一種知罪悔過的表現,就像地震山崩一樣。甚至覺得自己現在就該下地獄,或者死上百次千回也不解自己對自己的恨!想想我們今生殺了吃了多少生命這一項罪,就足夠死個百千回了,何況他罪!因此,拜忏、讀經、念佛等一切功德都應回向給眾生,若只為自己求健康、求福報而誦經拜忏,就是自私自利心,就不能完全消除被傷害的眾生的嗔恨心。所以同修之間,佛化家庭,眷屬之間,應當互相督促鼓勵,幫助回想今生在十惡方面,都造過哪些業。還應該換位體會:殺雞宰魚及其它動物時,它們當時的恐懼和痛苦!我們是多麼殘忍和卑劣!此時,你就會生出同體大悲之心,生出悲憫眾生的情感,生出對自己的責備和悔恨,也才會忍苦耐勞地來到道場拜忏。如果不能生出這種同體大悲之心,繞佛念佛還沒轉幾圈,便生厭倦之心,或者還沒磕幾個頭就覺得體力不支。還有的人,打坐靜慮沒多長時間,就覺得腰腿酸痛,想要休息,甚至伸腿躺下睡死過去。把禮佛拜忏、清掃塔院等事丟到九霄雲外。自古以來,從沒見過懶惰不努力能辦成大事的,何況作善成就道業。也沒有一位能成就大事的人,會自我滿足自我放縱的。

  某等今日雖得人形。心多背道。何以知然。從旦至中。從中至暮。從暮至夜。從夜至曉。乃至一時一刻。一念一頃。無有片心念三寶四谛。無有片心報父母恩。無有片心報師長恩。無有片心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無有片心欲學禅定。修智慧業。今試檢校清白之法。無一可論。煩惱重障。森然滿目。若不作此檢察。亦自言我功德不少。

  ---《梁皇寶忏》

  我等今雖已得人身,並皈依了佛門,但用心作事與道相違背。心中不能常念佛法僧,以及佛說的四谛的真理(四谛:一苦谛,三界六道之苦。二集谛,貪嗔癡等煩惱及善惡之業集於一身。三滅谛,涅槃離生死之苦。四道谛,八正道即修行之路) 。更無念及報父母恩、師恩,以及修六度萬行之德。若不作此檢查,還自以為功德很大呢。我們每一個人要時時“檢校清白”自己的罪業,時時忏悔自己的過錯。

  講一段小故事。有一天,我的師弟孔果孟來我家,說他剛出生八個月的女兒突然發燒38度多。那天早上他姐姐、姐夫來他家,姐姐進門就走到床前逗孩子玩,孩子發出了爽朗的笑聲。跟著姐夫走過來彎腰面對孩子的時候,孩子突然驚叫大哭起來。他妻子抱起孩子,突然哭聲戛然而止,再看孩子竟瞪著雙眼背過氣了。他妻子急忙拍後背、拂前胸,才緩過氣來。一個小時後孩子開始發燒。果孟還說,他姐夫半個月前路過一個建築工地,差點被掉下來的一塊木板砸中,只差一米就砸在了頭上,撿了一條命。其實就在他剛一講述女兒看到他姐夫哭時,我觀察到他女兒看見的是一具骷髅,周圍還有許多鬼,指責他姐夫“為虎作伥,坑害人”。果孟說,他姐夫是某大醫院專管處理醫療事故糾紛的干部,出了醫療事故枉死了人肯定是替醫院說話,盡量推卸醫院責任,以少給死者賠償。我說那就對上號了!病人雖不是因他而死,但他不主持公道,利用口才為醫院辯護,令死者蒙冤,家屬得不到合理賠償,自然蒙冤的鬼要找他洩憤。我叫果孟勸他姐夫,別再干那昧良心的事情了,惡報再來可就沒有救了。讓他姐姐、姐夫學佛、吃素,為那些受屈的鬼魂跪念《地藏經》,超度並向它們忏悔。每天為每人誦一部經,至少念到鬼在你姐夫的夢中向他示好。告訴他,照此去作,不僅延年益壽,還能使命運前程變得更好。果孟的姐夫是公認的孝子,若真的被砸死出了意外,人們一定會罵天不公道,還會說“好人不長壽”的怨言呢!不明白佛法,顛倒做事,苦不苦?!

  設有片善。言我能作。他不能作。我能行。他不能行。意氣高傲。旁若無人。追此而言。實可羞恥。今於大眾前。忏悔眾罪。

  ---《梁皇寶忏》

  真的想到自己已造上述罪業,真的感到羞恥,才叫“忏”,而不是僅僅念一遍忏悔文。若如此,等於是忏而未忏,濫竽充數,起不到滅罪的作用。

  願布施歡喜。將來無障。大眾亦宜自浣身心。果報之征。具如向說。豈得自寬。不求捨離。

  ---《梁皇寶忏》

  既忏悔自己往罪,我們還要把見到光明的歡喜心布施給眾生,願眾生都能棄暗投明,親近佛法僧,自淨其心,而自增益。因果報應,絲毫不會錯的,大罪小過皆有報,不可以蒙混過去,一定都要忏除掉。

  -----摘自果卿居士《漫談慈悲梁皇寶忏》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