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為何行善反遭不如意?


 2010/4/13    熱度:5818    下載DOC文檔    

常常有人質疑自己(或他人)為何行善反遭不如意?包括有些初入門的師兄道友也有此困惑。為了析疑解惑,現推薦閱讀下文關於因果的開示:(實在值得諸位經常復習一下!)

  關於因果關系的開示.今天作一個簡單的開示,談一談因果的問題,其中包括因果的本體、分別、支分細節以及對因果的疑問。

  什麼叫做因果呢?比如說一個人去偷盜,偷了東西以後,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個是因呢?我們經常講的業,在這裡和因是一回事。偷盜人用手去抓一個東西放到自己的包裡,這是不是叫做因呢?當一個人心裡想:我要去偷這個東西,這個起心動念是因嗎?上述身口意行為當中到底哪一個是因?一切有部和唯識宗對於因果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是,在名言谛中比較究竟的是唯識宗所闡述的觀點。他們認為,每一個人自從無始以來到成佛之間,都有一個心的相續,此心相續有時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識,有時候沒有,無論它有怎樣不同的高低和多少的分別,總有一個恆時不滅的存在,叫阿賴耶識。造了業以後,就會在阿賴耶識裡播下一個種子。還有一個比喻是:下雪的時候,將墨水倒在雪裡,雪就變成了墨水的顏色,雪化之後,在地上就可以看到這種顏色。同樣的,如果以煩惱去造業,當這個煩惱消失的時候,這個業就會留在阿賴耶識上。業(或因)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如大米的種子,我們肉眼看不出它能發生稻芽,但是它確實蘊藏著這樣的能力,同樣,當阿賴耶識上播下一個業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因緣成熟後,它就會產生出“果”,這個果也叫報應。所以因(或業)的本性就是阿賴耶識上這種特殊的能力。

  當一個人殺生、偷盜的行為完成以後,在他的阿賴耶識上就會留下這個行為的種子。這顆種子什麼時候發芽是不定的。經書中常用糧食的比喻來說明報應的早晚。糧食蔬菜品種繁多,它們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有些成熟只需要一兩個月,有些卻需要五六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種差異來自於種子本身的不同,以及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同樣的,經書裡講因的成熟有四種:一是今生報應。比如年輕的時候造業,中老年時得報,有時甚至更快,當下就可以看到果報,這是什麼原因呢?某些特殊因緣可以使果迅速出現,這個很快成熟的業,來自於它的對境和動機,在《百業經》中就匯集了很多這樣的公案。比如說,僧眾和普通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對境,如果偷僧眾的東西或毀謗僧眾很嚴重的話,就有可能在當下或今生見到報應;如果對境是一般人,肯定是有果報,但不一定馬上或在這一生現顯,這種差別是由對境不同而產生的。另外是動機的差異,如果殺生的念頭非常強烈或蓄謀以久,以這樣的動機去殺生的話,那麼它的報應很快就會成熟,若殺生動機不那麼強烈,則雖然有果,但不會很快顯現。

  不很快顯現的果又可分為三種:一是下一世一定會成熟的果。比如造五無間罪之類的大惡業或大善業,在下一世一定會報應;二是雖然肯定有果報,但成熟期不定,或許三四代以後,或許更長時間;三是也許有果報也許沒有果報。從因果不虛的角度來看,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這個因(或業)的能力很微弱,當它遇到強大的對治力時,它的果就不一定發生。前面三種稱為定業,第四種叫做不定業。

  業的這四種不同的能力唯有佛是全知的,其他的普通人乃至俱有神通的外道和小乘阿羅漢也不能徹底了解。佛出世時,印度有許多外道,他們用神通親眼看到一個一生行善的人,死後卻去了地獄、做了餓鬼或墮入旁生,如果因果是真實存在的,那麼為何善無善報呢?於是他們認為因果之說全是騙人的。

  一個一生行善的人為什麼會墮落呢?他今生行善,沒有造什麼惡業,但是我們不知道他的過去世是怎樣的人。也許他今生是行善之人,他的上一世和上上一世還是行善之人,但再往前推就不一定了,可能在很多世以前他造了惡業。從定業的三種分別來看,他今生所做善業不屬於現世報應和下一世報應的業,而是屬於第三種定業,即它有果報,但也許在幾千年、幾萬年,甚至於幾百萬年之後才會發生。

  在我們生生世世當中,有沒有這種業呢?回答是肯定的。所以雖然我們現在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清除過去世造的惡業,它就會一直等著我們,這種業一旦發生果報,是沒法回避的,只有暫時墮下去了。但是今生做的善業是不是空耗了呢?不是,它也有果報。如果這個業的能力不是很強、成熟很慢,就有可能先墮落再上升。

  所以,不要說一點正知正見都沒有的人,就連修證比較不錯的那些外道仙人,他們在因果知見上都是迷惑的。這是因為因果循環錯綜復雜、貫穿三世,唯有佛知道前後的一切來龍去脈,而其他人只能知道中間的一部分。他們往往根據自己看到的某些情形,即某人前世行善,後世墮落,便下結論說因果是不存在的。這些外道仙人一般很有學問,也有一些世間神通,於是他們就著書立說,迷惑了很多人,從而漸漸形成一個教派,斷見便由此產生了。

  常見又是怎麼來的呢?有些人雖然有神通,但看得不是很遠。他們用神通看到自己來自於色界的梵天,做天人的時候,梵天、帝釋就存在了,現在自己死了,但回頭看去,帝釋梵天還沒有死。他繼續觀察帝釋梵天是什麼時候生的,什麼時候會死,往前看了幾千年、幾萬年發現他們都不會死,於是覺得他們是永遠不死的;然後又往後推到幾萬年、幾百萬年,但仍然沒有看到他們是哪一天生的,這時他就認為,梵天帝釋下面的人才是生生死死的,而梵天帝釋是常住不滅的。他們把這個觀點寫進書裡,於是很多人跟著他學,就又形成了一個教派。常見和斷見都是這樣來的。

  現代人在這方面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有些人沒有偷盜、殺生或傷害他人,並且持戒行善也做得不錯,然而他的工作、生活處處不如人意,於是有人就想不通:如果因果存在,善良的人怎麼會遭到不幸呢?對因果或《俱捨論》沒有深入了解的居士也會有這種看法,甚至有人這樣說,我參加法會又念了那麼多經,就不該有這樣那樣的病痛或災難。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參加法會、放生及所做的一切善舉,已經存入我們的阿賴耶識中,沒有顯果是因為因緣沒有成熟,就象一個農民春天種地,他把僅有的糧食都播了種,家裡就沒有糧食了,要等五六個月以後才會豐收,而現在他卻是一個沒有飯吃的窮人。有人覺得奇怪,你種了那麼多地,天天辛勤勞動,為什麼沒飯吃呢?這種疑問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誰都知道,播種和豐收之間是有一段時間間隔的,現在沒有糧食是因為他去年沒有好好種地,沒有得到豐收,所以把種子播下去後,便沒有余糧可吃,這與他今年的辛勤勞作沒有直接關系。同樣,參加法會或放生與現在的病痛災難也沒有直接的聯系,病痛災難是過去世所造惡業的成熟顯現。

  現在我們來分析遇到病痛災難是否全由因果決定的問題。先看外道的觀點。一種外道認為,全部顯現都是由業力來安排,一個人的一生過得好與不好,甚至連吃一頓飯是早是遲都是命中注定的,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佛教不承認它。病痛也好,災難也好,它有多種因緣,有些病是前世的病,也叫業力病,這種病無論花多少錢,采用多麼高明的醫療手段,都無法治愈,這有可能跟因果有關系。假如你只是感冒頭痛發燒,不能排除是因果的原因,但也不是一定由前世的因所導致。所以有些事物確實是跟因果有聯系,有些跟因果卻沒有直接的關聯,佛教一直強調不墮二邊,在因果上也是如此。若像外道所講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無法改變的話,那修行還有什麼用呢?既然已經注定了,什麼都不用做了,好的就等好的,不好的也只有任其發生,聽天由命。同樣,假如真有一個命中注定的話,那麼布施給別人食物也沒有用,給了也吃不飽,因為他命中注定要挨餓,所以這種宿命論是不能成立的。還有些世間人根本不承認因果,這也是錯誤的。我們要走中間的路,不墮二邊。痛苦和快樂跟因果是否有關,以我們現在的智慧和感官是沒法確定的。綜上所述,一般情況下,我們現在做得好與不好,是跟以後的果必然關連,但跟現在的顯現沒有直接關系,特殊因緣除外。

  另一種情況,有些人平時無惡不作,但他也沒病沒災,過得很好,甚至一輩子都榮華富貴直至壽終正寢。於是又有人說:如果因果存在的話,他們干了那麼多壞事,為什麼沒有報應,行善之人與造惡之人比較時,造惡之人過得還要健康快樂,這不是說明因果根本沒有嗎?這與種地的情況完全是一樣的。有人認為殺生偷盜是違背宗教信仰的,其實不是,他違背的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的規律,所以他必然會遭到反面的作用。比如吸毒是不是違背佛教呢?佛教是禁止人吸毒的,而毒品本身是不能吃的,如果你非要嘗試的話,必然會中毒並感受痛苦,這就是違背自然規律而得到的果報。有些毒品服用後立即會發作,有些則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發作,因果報應也是如此,雖然因果是我們的眼睛看不見的,但它們的顯現規律都是一樣的。當一個人服毒後還沒有發作並活得很健康時,有人便以為他服的不是毒,仔細想想這有道理嗎?沒有發作並非沒有中毒,而是毒發的時間沒到。同樣,殺生偷盜就象把毒品吞下去一樣,肯定是要發作的,只不過需要一個階段或一個過程罷了。 

 在經書裡還講述了另外一個例子,以前有一個國王殺害了阿羅漢,第二天他所轄的領土內下了無數珠寶雨,以後連續六天中,天降的寶物一天比一天珍貴,但在第八天卻降下鋪天蓋地的黃土,全國所有的人都被埋葬於黃土之下,一命嗚呼。為什麼國王殺了阿羅漢後反而感得天降珠寶呢?因為他過去世曾造過殊勝的善業,現在雖作了極大的惡業,但當兩種不同的業相遇時,原來的善業先成熟,自然得到大的善報,當善報受盡後立即惡報現前。這其中先後的順序是不是像外道所講是由造物主安排的呢?肯定不是,這與糧食成熟的道理相同,是由土壤、陽光、氣候等諸多因素綜和而成,決非人為所致,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因果也是如此。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因果方面的問題,可以看《俱捨論》第四品,其中闡述的因果道理十分清晰明了。如果對因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定解,就會出現許多問題,有神通的人尚且如此,沒有神通的人就更不用說了。

  第四種因是不定因,因為它的能力很微弱,所以碰到其他的違緣時,不論善業或惡業,它就不會發生果了。比如惡業,我們要給它制造一種違緣使它變成不定業,這個違緣就是忏悔。在《大乘阿毗達磨》中講無始以來所造惡業都有辦法讓它變成不定業,這個辦法就是對它生起後悔,並發誓以後再也不造。後悔和發誓不造惡是轉定業為不定業的兩個關鍵條件。比如,一個人原來靠殺豬宰羊生活,後來改行不做,當居士念佛,他對原來的惡業生起很大的後悔心,並發誓一生當中再也不去做這種惡事,當這兩個條件完全具備後,他所造的殺業都將變成不定業,以後就不一定得果報,若再進一步深刻忏悔,就有可能完全不受果報。這是這一世的情況,然而往昔世中曾經造過哪些惡業,我們都記不得了,但是我們可以這樣來想,從無始以來所做的一切罪業,無論是在知道或不知道的情況下所為,都是不應該做的,如同服了毒藥,生起強烈的恐懼和後悔心,發誓從此再也不做,這樣就可以令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惡業都變成不定業,這是很有意義且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這樣做的話,情況就很難講了。雖然我們今生沒有殺生、偷盜造惡業,都是居士或出家人,經常念佛、修法、放生做善事,但是我們所做的畢竟是凡夫人的有漏善業,如果又沒有回向的話,一旦生起一個強烈的嗔恨心,便可摧毀長時所積的善業,因為凡夫人的這些善根都是靠不住的,現在做得好,以後做得好不好,誰也沒把握。如果我們看得見的話,過去世所作做的不善業肯定全部儲存在阿賴耶識裡,若不忏悔,果報一定會顯現,那時就與持斷見的外道所見一樣:雖然今生行善,死後卻會墮落。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忏悔。沒有一個罪業是不能忏悔的,都能夠忏悔清淨。同樣善也有不定業,我們應該盡量把善業儲存下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回向,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要精通空性,知道行善是如夢如幻的,若能這樣思惟,即使有嗔恨心生起,也毀不掉這個善根。因為嗔恨心是有漏的,有執著的,它與如幻如夢的見解是沒有關系的,而我們所做的善法是跟證悟如幻如夢的智慧有關的,兩者比起來,有執著的法比不上有智慧的善根,所以嗔恨心就毀不了這個善根。如果既沒有證悟又沒有回向,而且嗔心不斷,那麼善根很容易被毀滅,對凡夫人來講,回向就是最好的辦法。綜上所述,我們要盡量讓那些惡業都轉為不定業,而把所有的善業想辦法變成定業。 

這四種業很重要,要想認識因果,我們必須要分清這四種業並對它有一個完整的認知和了解。這對我們的修行也事關重大。

  因果是這樣的,如何證明它的存在呢?佛曾講過,一個普通的人想要證明因果的存在是比較不容易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佛教講緣起現象,因緣和合。緣起是什麼呢?緣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內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緣起的現象,因緣的結果。比如說一個人殺生,這對於被殺的眾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此人造了這麼嚴重的業,哪能沒有果呢?如同在潮濕和溫暖的土壤裡隨便丟一粒種子,即使不管它也會發芽。同樣的,在世間的一切有為法中,沒有任何因是不結果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有些病人,被醫生或有神通的人判定只能活一個月到兩三個月,於是病人便去行善,如放生或修一些長壽法,結果兩三個月過去了,他依然活著並且活得很好,當醫生再檢查時發現病灶消失了,這種情況無論在藏地或漢地,甚至全世界都有發生,這既不是傳說也不是神話,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事實,由此可以證明因果是存在的。

  佛在某些經中也通過下面的例子來證實因果的存在:有些人一生無論怎樣努力也發不了財,他的經營*作並沒有問題,但終身受窮;有些人沒怎麼努力,卻一生榮華富貴;還有諸如健康不健康,長壽不長壽都是這樣。人們會認為這也許與環境有關,其實不是。例如,西藏歷史上有個國王,他想讓窮人富起來,曾三次把西藏所有貴族的財產平分給老百姓,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情況又恢復原樣,窮人還是窮人,貴族依然是貴族,國王也就沒辦法了。而那些富裕之人不全是聰明和能干的,那些不富有的人也並非愚蠢和懶惰,這多半也跟因果有關。當然不是說這裡所指的富和窮全都是命中注定的,富了就不用去干活,窮了也不須再努力,只能說從這些事件中基本上看得出來因果的關系與規律。  

《俱捨論》裡也講,有些父母造了很嚴重的罪業,他們的子女會感受到這個報應,如果子女身上有果報的話,那不是與佛經裡講的自作自受,不能被他人代受的說法矛盾嗎?《俱捨論》解釋說,這些子女本身就有那種因的存在,當父母造了大惡業後,由於他們與子女的密切關系,促使子女的那個因提前成熟而感受果報。對此古今中外有很多公案可以證明。通常來說,想要直接證明因果的存在是很難的,因為我們的肉眼無法看見,但是用間接的方法,如上述的例子,就完全可以證明因果的相續存在。不要說輪回是受因果的制約,就是涅槃和解脫也被它控制。所以我們若想解脫的話,就要種解脫的因,有了因就一定有果,這就是佛教的見解。

  佛教的見解是緣起,緣起包含了許多內容,從名言谛來講,就是有因必有果。現今一切悲歡離合等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因,其中有一些因我們可以看見,有一些肉眼則無法看見,唯有特殊的人才可以全面知曉。有因必然有果,無因就不會有果。若需求人天福報或快樂的話,就要去種快樂的因,這個因就是行善;若想避免痛苦和災難的話,就不要種痛苦的因,痛苦的因就是造惡業。凡夫人由於愚癡和無明,欲求快樂果卻反種痛苦因,比如時下許多人殺害各種動物,用它們的血肉和生命換取自己的延年益壽,這不是完全的顛倒嗎?其余的事情也都是這樣。所以如果凡夫人對因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和取捨,則所做的多半是錯誤的,由此感受的也將是他們意想不到也不願接受的苦果。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