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謹: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


 2010/4/15    熱度:29356    下載DOC文檔    

開示篇】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 / 南師

【一】

今天應洗塵、顯明兩位老和尚暨本院從智、明光兩位法師之邀,指定講述“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這一專題。

在座也許有已成就的菩薩或阿羅漢,而本人為一道地凡夫,卻冒昧的來談此無上乘的重大問題,極為惶恐,然承諸法師們之命,而又無從推辭。

每次應邀演講,我都感覺好像回到學生時代,接受口試時的緊張,兢兢業業,不知所雲。現在也是以此同樣的心情,來討論這個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已經傳聞兩年多了,也曾有人當面問及:到底是“帶業往生”?抑或“消業往生”?每當我聽到這個問題時,只有報之一笑。因為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應該成為問題,只在修持的人,自己去研究參詳,自求解答。一直到最近,聽說佛教界,已對這個問題,發生嚴重的爭論,本人覺得自己很不成器,素來不願參與爭論。又認為這種爭論,有點近乎可笑。大家好好修學便是,還有什麼可爭論呢?近日又聽到也 有法師們參與此項論辯,而且各有主張:一部分主張“帶業往生”,一部分主張“消業往生”。乃至有人指稱本人也贊成某一主張。我立即告以:我並未曾作何主張,而且素來不參加這類紛爭,更何況提出任何意見,因此有人就本題上,追根究底,迫不得已,曾作過一兩分鐘的簡短談話。於是,兩位法師們,要我作一詳細報告。今天和大家講這個問題前,首先要聲明的,對與爭論此一問題的是些什麼人,且不過問,我所講的,並不因人而言,只對修持淨土的法門,略陳萏荛之見而已。……但是千余年來,修淨土持名法門的人,大多都認為念一句“阿彌陀佛”,專志修持,臨命終時,可以“帶業往生”,因此而給大家無限的信心。認為此生修持,縱然沒有成就,但到了臨命終時,只要專心一意地念聲“阿彌陀佛”,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可以說是長久以來,很自然的一個信仰,賦予人們很大的信心。如果說“帶業往生”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消業才能往生,那麼大家要非常失望。認為這下完了,這好比世法中的投資,沒有希望了!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業,何年何月才能消得盡,怎麼辦呢?幾時才能到淨土?幾時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呢?

這一來就很嚴重了,比起世間做股票生意的人,遇到跌停板時,短短時間,便受到傾家蕩產的打擊,還更嚴重。所以這次應幾位法師之邀,也不能不談一談了。
【二】

實際上“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這兩句話,都有道理,並不是那一邊對,那一邊不對。這兩句名言,是前輩善知識以及現代的善知識們,說法的方便話。一個有成就的人;教化別人,每每因時間的不同,地區的不同,對象的不同,在說法上,就有各種不同的方便,所謂“觀機設教”,便有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作用。

我們知道,“帶業”與“消業”這兩方面的辯論,重點在一個“業”字。那麼,我們學佛的人,當然先要了解什麼是“業”。

業並不是絕對的壞事。我們知道,佛說的業,內涵三種:善業、惡業,以及不屬善不屬惡的無記業,統稱之為業。既然如此,那麼,修行的人是否也在造業?答案是肯定的。修行人也在造業,諸佛菩薩也在造業,因為修行是在造業,造就至善純淨的善業,以至於菩提道業。既沒有無記業,更沒有惡業的雜染。

如果說,往生西方,都要善業成就,那麼善業成就的人,在理論上,是否也是“帶業往生”呢?答案很肯定,當然也是“帶業往生”,是帶善業而生。如果說帶業不能往生,必須消業才能往生,會使人認為消了惡業、無記業還不夠,一定要修成一切善業如菩薩,才能往生。只因“消業”兩字,在定義上,說得太倉促含混了,因此引發了爭論。

更進一步說,倘使必須消了一切的業才能往生,那麼極樂淨土,就不歡迎我們,不歡迎一切眾生,只歡迎成就菩提道果的大菩薩,甚之成佛的才能往生了。沒有這個道理,也不是這個道理。且別說大菩薩們,只講一般修行的人,真正將善、惡、無記等一切的業都消盡了的,能有幾人?況且根據佛的聖教,只有轉業,而不能消業。“轉識成智”,轉識成佛。所謂“帶業往生”,固然是古代善知識方便的說法,“消業往生”,也是一時方便的說法,如果徹底窮究,便要試問:消掉了什麼業?

譬如小乘成就的阿羅漢們,甚至證得了有余依涅槃的阿羅漢們,他的業還是存在,只是暫時內伏下去,因此也能成道。我們不要以為阿羅漢們已經成道了,他的業就此能消滅了,只是暫時潛伏下去而已。甚至於“地”上菩薩,以及沒有到“地”的菩薩,還都是帶業的,只能說“地”上菩薩的業,轉化、淨化到一個層次,或轉化、淨化到某個程度。佛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例如世尊釋迦牟尼佛,現生還得示現,接受往劫的果報。絕對不能說我已成就了,就可賴債不還報而消業得了。所以,如果一定堅持要捎了業才能往生,否則便不能往生,此說似乎太過固執了。如果認為非如此不可,則落在“見取見”和“所知障”中。主觀成見的“見取見”容易形成法執。例如世間成見說:此事非如此不可!但是,佛法沒有如此不圓融的。

再進一步研究“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的爭辯。“帶業往生”一語;在佛法的經論上,是沒有明確的看到。這句話最初的出現,是元朝一位有成就的大和尚---惟則禅師,他著作的“淨土或問”中,針對某些人就淨土法門所提出的疑難,作了一些解答。在他這一著作中,提到一句話---“帶業得生”,他的方便語意,是說即使帶業,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到了明朝,淨土宗的澫益大師,也提到這個問題,他提出的意見,是“帶惑往生”。所謂惑,就是“見思惑”,也即是業。一直到現在,七八百年以來,我們中國佛教,不管在家出家的道友們,都熟悉澫益大師此話而更不疑。他所提出來的,比元朝惟則禅師所說的更明白。至於提倡“帶業往生”最有力的,便是現代前輩善知識印光法師。

當民國初年到二十年之間,中國文化,也隨時代的改變,政體的革新,受到西方文化的激烈撞擊,一切在不今不古,不中不西,不新不舊的大紊亂中激蕩不安。根探蒂固的中國佛教文化,受到激進派的“打倒軍閥、打倒迷信”等等口號下,遭遇很大的破壞。身任佛教會長的敬安法師(八指頭陀),被北洋軍閥積威之下的內政部長親手打了一記耳光,活活被氣死。在這一段時期,佛法的禅、淨、密、律等,都一蹶不振,不像現在受到學術上的重視,憲法上的保障,可以說五濁紊亂的現象,如火燎原,方興未艾。印光法師以亦佛亦儒的善巧方便,筆伐口誅,大聲疾呼大家好好念佛“帶業往生”,實為法師的無上悲願,一片婆心,善巧運用方便法門,才使佛法佛教,更為普及。

什麼是“惑業”呢?惑與業的名詞,有時候,是連在一起來講。所謂“惑”,即無明迷惘。什麼是我們的惑?在教理上有兩種,“見惑”與“思惑”。簡稱為“見思惑”。所謂“見惑”,包括:邪見、身見、邊見、禁戒取見、見取見五種。以現代語來說,就是不正確的思想、觀念、看法。例如現在討論:“帶業往生”是對的?還是“消業往生”是對的?雙方都是在“見取見”的見惑上引起爭執。所謂“思惑”,即是思想觀念中不好的性情,包括:貪、嗔、癡、慢、疑五種。如果把“思惑”了掉,發大願力,往生極樂淨土,那就是已經成就大半的大士了。我們凡夫,沒有一個絕對真能把“思惑”完全了掉的。這樣一來,只有已經成就的菩薩。大阿羅漢們才能往生淨土,我們這些帶業凡夫,絕對沒有希望,只好暫住在東方也不錯。現在我們明白了所謂的業,包括了“見思惑”惑業的道理,當然也就是包括了世間做壞事的惡業。

如果說古代的祖師們所說“帶業往生”是錯誤的,乃至於對大家非常佩服的近代的印光法師,幾乎口口聲聲主張“帶業往生”是講錯了的,那就使大家失去了無比的信心,無比的方便。假如我們要標奇立異,別出心裁,推翻古代祖師所說,認為他們完全不對,只有“消業往生”,這才是現代有成就的善知識的確定名言,那也未免太過了。其實“消業往生”,也只是一時的方便話,對某一種人或對某一個人,某一時,某一處說的,並無不可。例如某人平常造業很多,現在要勸他學佛,至誠仟悔,消滅惡業,俾得將來往生淨土。如果他說自己造業多端,怎能往生淨土?這時勸他,沒有關系,帶業可以往生。這樣,確是善知識們的善巧方便。而有一些人學了佛以後,我慢、貢高、師心自用,好像天上天下,唯他獨尊。我常對這些人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不是你。對於這一類的人,就要告訴他,消業才可以往 生。不然你的人我貢高還那麼重,如果能往生,那麼“阿彌陀佛”那裡管人出境的就太不公平了。(一笑。)所以說:這些都是善知識一時的方便說法,不可執著,也無爭論的必要。只要大家自己好好修持心地,絕對正信佛說的沒有錯,何必為了這些話,爭來爭去,爭了半天,爭得臉紅耳赤,又在那裡大造口業,有什麼好處?有這麼多爭辯的功夫,用來多念幾句佛號,該有多好! 何必去爭論這個呢?所以說不要標新立異吧!

更可惜的是,本來“帶業往生”已經給予人們無比的信心,個個有希望,人人有機會。現在一定說非消業不可往生,那麼許多人都會自認此生造業如此之多,既消不了,又何必學佛!於是更走極端,更去造業,那可真的完了。那麼隨聲附和,高唱“消業往生”這句話,就語氣太重了。因此說,說法要留意,“觀機設教”---觀察一切人,以及當時當地的機緣。不然也很容易犯口過。可見善知識、法師是很難做的。

因此我更要聲明,我不是一個善知識,只是一個亂七八糟的凡夫,也許凡夫的資格還不夠,說不定將來要下地獄。地獄有十八層,加上現代化的地獄,可能還有地下室,有了十九層、二十層都不一定。恐怕將來我要下到十九層半。在第十九層陰暗角落的我,說的話不見得真確,只能供大家作參考而已。
【三】

古人說:“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這是說,善知識們說法,“言出如箭,有力難拔。”如果有時掉以輕心,偶有一字之差,在善知識本身,也許無關宏旨,但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弄得不好就使他人造作惡業,這就是“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有如偶爾在路旁打了一根給人們掛東西的木樁,不料後來的人們,無論是騎驢子的、騎馬的、放牛的、放羊的、乃至牽狗的人,經過這裡,都揀現成的便利,把牲口們系到這根樁上去。

再說,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肯定說過,非消業不可能往生,或帶業絕對可以往生的話。可是,學佛的人,大多都念過“阿彌陀經”,這本經典上,記載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必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一個普通的人們,在最短的七日七夜,就真的能把業力消得干淨嗎?你不妨試試看。其實,只要人們一念回機,在真誠悔悟的靈明一念之中,專誠皈命念佛,不起雜染意念,則“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豈非當下即與佛的淨土心心相印?如此七日,晝夜一貫,當然可以得生極樂淨土。這是佛說的話,其中含義,豈非是說帶業也可以往生嗎?所以大家不要懷疑。大家都知道,《華嚴經》是佛經中的大經之一,也涵蓋了一切宗派的大經大要。在華嚴會上,一切諸大菩薩,最後都躬身合掌,回向淨土。

在《華嚴經》第八十卷入法界品中,普賢菩薩也曾教導我們念佛的法門,如說:“或有眾生,一日一夜憶念於我,即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以及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憶念於我:而成熟者。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生,憶念於我而成熟者。或見我放大光明,或見我震動佛剎,或生怖畏,或生歡喜,皆得成熟。”普賢菩薩在這裡說,有些眾生,只要念他一日一夜,就可以成熟。但也有延長到七日七夜;甚至,無量數劫等等,才得成就。可見劫數無定,端在一心。為什麼要排列這樣多的數字?其中隱藏了一個秘密,須得仔細參詳。不過,這是另一個問題,不必在此多談。

或者說,上引經文,只是普賢菩薩的境界,不是“阿彌陀佛”的淨土。但是,我們要知道,佛佛道同,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十方諸佛的大光明法藏。

因此再將普賢菩薩所說的長偈中,有關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的這一部分,摘要提供大家參考。如說:“隨諸眾生心智業;靡不化度令清淨,如是無上大導師,充滿十方諸佛國。若人志劣無慈愍,厭惡生死自求離,令其聞說三脫門,使得出苦涅槃示。(三脫門:空。無相。無作。)如來無礙智所見,其中一切諸眾生,悉以無邊方便門,種種教化令成就。菩有聞斯功德海,而生歡喜信解心,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於此懷疑念。”普賢菩薩說的“隨諸眾生心智業,靡不化度令清淨。”任何一切眾生,不問其任何種心,任何種業,只要心智清明,沒有不能得到他的度化。可見志誠一念,就可以轉業淨化。被化度眾生的我,以及發願度化眾生的菩薩或佛,都是“如是無上大導師,充滿十方諸佛國。”十方無上的大導師,當然也包括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如果自己已經消盡了一切業力,自己就已轉心化佛,轉身成佛。那麼,心淨則國土淨,也可以度化一切眾生.來生在自己的國土裡,又何必一定要到西方或他方去呢?譬如世間法,現在大家都想去美國,因為現代美國的生活水准比其他各地好,假如其他地區的生活水准也和美國一樣的好,甚之全球都同樣的好,又何必一定非到美國去不可呢?

現在我們所說的往生問題,其實,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善巧方便,說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力所化的淨土,實是無上方便善巧的法門,並非說諸佛菩薩成就了,消業了,都要往生那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有國土,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就是我們這個婆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也曾經親自示現過,他用手一按,立即顯現這個世界清淨面的佛土。他方菩薩也有到此來生的,所以說往生著,究竟往哪裡去?生到哪裡呢?如果真正善業完全成就;惡業消除,則盡可生而不生,往而不往,隨方皆淨,何土不生?又何必有來有往?既然無處不是生,無處不是往,無往也無來,拿什麼叫做“消業往生”?或“帶業往生”呢?如果三業真正清淨,完全成就了的人,無所謂往生,既不往生,則所謂“帶業”與“消業”都沒有關系,當然不成其為一個問題了。

就因為我們沒有成佛,才須至心皈命,效法“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信心清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阿彌陀佛”那裡去再求學,在那裡好好學,好好繼續修持,轉化潛伏的業力,終而成佛。但有人發願往生西方,也有人發願往生東方。東方有藥師佛,北方有不空如來,南方有寶生如來。中央有毗盧遮那如來。都因眾生願力不同,往生方所也不同。可是佛佛道同,各各的佛土清淨,並無差別。有差別的,只是外相而已。現前娑婆世界雖為穢土,這是因為我們的染污業力所現。但佛在別的經典也曾說過,要想成佛的大菩薩,必須要到娑婆世界來,才得迅速成就。因為這裡有苦樂、善惡、煩惱、清淨,各各層面兼具,凡聖同居,魔佛俱在,處處有障,才易激發解脫慧力,比起他方世界,反而客易成就得快。這也是佛說的道理啊!那麼,說不定西方極樂世界,還有諸大菩薩,回到我們這裡來呢,君不見普賢菩薩說的:“如是無上大導師,充滿十方諸佛國”嗎?

“若人志劣無慈愍”,假如有人心力差,志力差,頑劣而沒有慈悲心。“厭惡生死自求離”,有一天想通了,不再留戀這個世界,找個好地方去往生,於是也可以“令其聞說三脫門,使得出苦涅槃樂”。告訴他空、無相、無作的三解脫法門,就可以使他轉業成道了。

“如來無礙智所見,其中一切諸眾生。”我們必須注意“一切”這兩個字,業力很重的人,當然也在這一切眾生之內。佛智所見,慈悲願力所被,不是只度好人,壞人更要度。這是佛的精神,也是我們學佛的人要學的精神。善業成就了的人固然要度;善業沒有成就的人也要度;惡業深重的人更須要去度。所以佛所見的,所注意的是一切諸眾生,不只是消了業的人。

“悉以無邊方便門,種種教化令成就。”教化的法門不是固定的。因此可知,不一定是帶業才能往生,也不一定說消業才能往生,如果固定一式而不圓融無礙,即非佛法。

正如普賢菩薩的教示:“若有聞斯功德海,而生歡喜信解心,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於此懷疑念。”倘使我們偏執如何才能往生;如何又不能往生;似乎都是自生懷疑,是“見思惑”上的爭論事,何苦自於佛頭著糞呢?

又《華嚴經》八十一卷,普賢菩薩行願品,最後的偈語說:“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所謂沉溺諸眾生,他又沉溺在哪裡呢?凡是沉溺在業海中的一切眾生,當然都是帶業的。縱然帶業,只要你真正依照普賢菩薩的行願,趕快發心速往無量光佛剎,蓦直而去,又有何疑?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在“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這個問題上去爭論。重點只在我們自己好好發願修持,自然可以速往無量光佛剎,也就是過此以往“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佛剎。

這次受幾位法師堅邀講“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的問題,暫時到此為止,最後向大家報告的,如有堅定信心,帶業絕對可以往生。當然能消惡業而成就善業的,多帶些善業往生去的更好。善業成就,乘願往生,蓮花大如車輪,即使善業未純,小一點的蓮花也可以。(一笑。)但是,業是消不了的。無論大小乘的教理,沒有真正消業的事,只有轉業,才是正論。因此,可讓我們大聲疾呼一句:凡諸善信,迅速“轉業往生淨土”吧!可是這樣一講,好像愈講愈糟了!這句話又要變成第三種主張了。奉勸諸位,切莫再去搞這些人我的是非之見,只須依照古德的一首名偈修去便好:“修行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一個人修道.先把自己肯定下來,此心不再動搖,有如鐵鑄一般。自己用功,自己念佛,自己境界,自己成就,都是自己造的業。好與不好,自己明白。只要一條大道.一直走去,管它那些是非論辯作什麼!請看:龍樹菩薩所作《大智度論》雲:“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三惡道,歷無量劫,雖修余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讀此經論,便知“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兩語,各各善巧方便不同,無非無是,正如《楞嚴經》雲:“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斯而已。

四】

現在,貢獻大家念佛的法門,也就是習慣所稱的淨土法門。

我們一千多年來,所流傳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到了近代幾百年來,大多都是采用“持名念佛”的途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持名念佛。“阿彌陀佛”是佛的名號。“南無”是皈依的意思,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須我來饒舌多談。“南無”兩個字,要念成 nǎn mō。但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有一點須要注意,不可以念成“哦(a)彌陀佛”,要念“阿(a)彌陀佛”。阿(a)是開口音,嘴巴張開,在喉部、胸部發音。這個“阿(a)”字門,也就是密集的“陀羅尼”---總持法門之一。密乘修法中,具有“阿”字門的觀想和念誦法。“阿”字是梵文字母的生發音聲,是一切眾生的開口音。所有佛經,大都從梵文翻譯過來。梵文的真言咒語,有三個根本咒音,也就是普賢如來現身金剛薩埵的根本咒。這三個字是“唵( Weng )”“阿( a )”“吽( hòng )”簡略的說:“唵( Weng )”的意義是:永恆常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遍滿法界。“阿( a )”是無量無邊,無際無盡,生生不息,開發光明。“吽( hòng )是無邊威德,無漏果圓,無上成就,迅速成就。如果念成“哦(o)彌陀佛”,就有偏差了。哦(o)的發音是嘴部收縮成為一小圈,單從喉部(生死輪)所發出的聲音,是輪回的音,輪回音是下沉的。所以不可以念成“哦(o)彌陀佛”,必須要規規矩矩念出“阿(a)彌陀佛”的清朗音聲。

一切眾生,既有生命,首先發音的一定是“阿(a)”。它是開發的,上揚的,示現生命的生生不息。例如嬰兒所發的第一聲,以及開始學說話,都是“阿(a)的發音。至於“哦(o)”音是沉沒的,向下的,甚至可以說是沉墮的音聲。即如念唱華嚴字母的梵音,起腔由“阿(a)” 字開端,到“陀”字完結,便是咒音的“聲明”內義。持名念佛的法門,如果只念“阿彌陀佛”四個字也就夠了。人在臨命終時,氣息將絕,這四個字也念不出來時,就系心一緣,“阿……”也就夠了,絕對夠了! 我說此話,絕對負責任,如果錯了,我願下地獄。但千萬記住,系心一緣在“阿彌陀佛”的這個“阿(a)”字。甚至這一聲也來不及念,念不出聲了,就要斷氣了,那就不要出聲,只要憶念就夠了。“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一個大秘密。“阿”在梵文中的含義,包含了:無量、無邊、無際、無限、空、大、清淨等等,很多的意思。總之,是一切眾生的生發音,是開口音。“彌”是時間、壽命、無限的延長、延伸、連續綿遠,無盡止的延續、伸展。“陀”是光明,無限的光明,無量的光明,無邊無際、無盡的光明。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五】

因為“阿彌陀”這三個字的意思,無法用少數幾個中文字表達出來,於是就照梵文名號譯音。根據巴利文的發音,或根據後期的梵文發音,對於“阿彌陀”的:“陀”字,就念成“達”的字音。總之,“阿彌陀”即是無量壽、無量光。這便是一個大秘密。光和壽,代表空間和時間。“阿彌陀”即包括了無量美好的、殊勝的時間與空間。一切物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有生滅,只有時間、空間---光壽無量,沒有生滅。它充滿了法界,盡法界、遍虛空,無處沒有光。白色白光,紅色紅光,黃色黃光,藍色藍光,黑色的也有光。雖然說:現代的光學常識.把光與色加以界說,白是融射一切光的表色,黑是隱沒一切光的表色。其實,黑只是不反射光的相,它同為光之體所含攝。五彩、七彩、多彩的光,只因光波長短的不同,它所顯示的表相 ---光色即有不同。而光是無所不在,無所滅處的。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無不在佛光普照之中。但虛空無盡,法界無窮。諸佛性光,也無窮盡。

無量壽、無量光的“阿彌陀佛”,他究竟在哪裡?我們的身心內外,無所不在,處處都在。那麼,這光從何而來?從眼前的電燈光而言,它是從電能發生的,而電能是從宇宙間的能源而來的。但“能”又從何而來呢?最初最初的能,不是物理的,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自性光所感發的。所以“阿彌陀佛”無量壽光,即是我們的自性心光。念“南無阿彌陀佛”,自性心光就出現了。並且光與音聲都同時遍滿。心光通於佛性,佛性自在心光。

光有很多層次,有很深奧的內涵,隨便介紹出來。在有些學習密宗的人看來,是一項很嚴重的事。但在我的觀念中,密宗與顯教本無差別,無所謂密與不密。一切都就公之世人。“道”是天下的公道,有利於人的,不應該保守什麼秘密。如果另有秘密,而不可傳,豈非佛法也有藏私嗎?既然不能公開,尚須藏密,則此秘密何以值得相信?大公無私的道,不屬於我之所有,也不屬於任何人所應該秘密擁有的。這就好比空氣、陽光,人人都有權分享,應該獲得。所以不管顯密,只要有益人群的,凡是所知的,都可以付出,一切都布施,一切都供養,不必藏為己有。真的秘密,秘密在每一位自己的身心中。所以雲門禅師說:“我有一寶,秘在形山。”

光有子光、母光。凡有相的光明,都是子光。眼前的燈不是物理世界的子光。假如將燈熄了,一片黑暗,黑暗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在電燈光中念佛,燈熄了,就在黑暗中,照念下去。念久了,自性心光發出,與“阿彌陀佛”的無量壽光融接了,在黑暗中也自發現光明照耀,這種境界,不是想像所得。

要知道,我們人類是在白天的日光中才能看見東西的生物。在這個世界中,有比人類更多的眾生,在白天日光的強度下,看不見東西的眾生,更多的不知其數。如蝙蝠、貓頭鷹、蟲孚等等,有的反而要在黯淡的光線下才能看得見東西。他們都在黑夜才出來活動,它們有的看見日光,反而受不了,甚至會導致死亡。各各眾生的業力不同,感光就不同。所以“阿彌陀佛”也在它們中間放出各各感應不同的光。大家須要懂得這個秘要,才可了知佛的慈悲廣大心願。

當你念佛,念到光明現前的時候,不要執著它就是勝境。這種光明還是子光,不是母光。到了一念不生,清淨圓明,既無所謂光,也無所謂不光,自性心光現前,方可與“阿彌陀佛”的心光相接了。如果你在念佛時,見到有相的光明,便以為是“阿彌陀佛”放出光來接引你了,那就未免太小器了。那你拿四十元買一支手電筒,輕輕用手指一按,就會發出光亮,豈非比念佛打坐要便宜得多! 總之,有相光明,還是子光。換言之,它是母光的反映。有些人在靜坐中,發現了光,就很高興,認為自己有功夫,有道行了,這才是傻瓜。豈不聞佛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屬虛妄。”所以必須了知,那是子光,不是母光。

那麼這類的有相光明好不好呢?不執著就好,執著了就不好。如果不執著、不著相,那有相的光明,與自性心光便自漸漸融會一體。如果執著了,便落在生滅妄緣中,那就不好了。所以說,持名念佛,如果能體會得佛號無量壽光的涵義,那就更好。再說持名念佛的法門,也即通於普賢如來和觀自在菩薩的大光明藏的法門,光壽無量,無所在而無所不在。
【六】

其次,修“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有三本大經,最好先要了解。(一)《無量壽經》、(二)《觀無量壽經》、(三)《阿彌陀經》。後世的習慣,對《阿彌陀經》,稱之為小本《彌陀經》。因為內容扼要,經文字數較少,故叫小本,能熟讀三經,對於淨土法門,必可了然於心。

歸納起來,修持淨土,除“持名念佛”以外,還有很多其他法門,現在先介紹簡略的“觀想念佛”。

觀想念佛,先要將小品《彌陀經》所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以及《無量壽經》所說的境界,乃至《法華經》中佛所說的奧秘,作基本的認識。

觀是心觀,想是心想。老實說,修行就是造業。不過不造五濁惡世的惡業或無記業,而是造善業,進而修造成佛的菩提大業。觀想就是轉業的方法,因為觀想也是“見”、“思”的境界。在凡夫的“見”、“思”上,未曾明道,一切皆在無明雜染中亂起“見”、“思”,所以叫做“見思惑”。明道以後的“見”則轉為般若智的見地;“思”則轉為“正思惟”的觀照成就。一念之間,轉識成智的關鍵即在此,只要將此一念轉過來就行。可是多少修行人,最難得的便在此無可著力的一轉啊!

觀想念佛有許多方法,將來如有機緣,再作詳細講述,現在先簡略說一容易做到的方法。

首先,應請一尊莊嚴相好的佛像。或雕、或塑、或畫、或磁造、或銅質都可以。修習者,自身或立、或坐---跏趺坐,須面對佛像。但佛像的頭面,必須略高過於自己的頭額,佛相的雙目與自己雙目平視而略高些許。自己看著佛的眉間,或清淨妙目,這樣長留影像。不管他是真身佛或塑造畫像的佛,初步只須存念觀想清清明明習慣性所見的影像,“系心一緣”,念念不忘。但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剎那間是不容易觀起來的。因此,初修者,或者只觀佛像眉間的一點亮光,或觀佛的清淨妙目也可。這樣也就是“系心一緣”的念佛法門。但有人看見佛的雙目笑了,自己也笑了,這卻不可以。因為,動了散亂心念。此時仍應一心不亂,系心一緣的觀想下去。觀好以後,有了深刻印象,不須太加著意,漸漸的,隨時隨地,都有“阿彌陀佛”一點亮光的深刻印象現前,而此心念中的“阿彌陀佛”,念念不忘。乃至觀佛全身,以及極樂世界的 淨土境界,一一歷歷分明.這樣便是初基的觀想成就。在開始修觀的時候,也可以直接觀佛的全身,或觀佛像胸前的“卐”放光。

在修此觀想念佛的法門中,真的看見“阿彌陀佛”現前時,切莫亂動歡喜心,或種種散亂心,這只表示你觀想對了。所以這時,不要歡喜,也不要恐懼,只是澄心止意,一念不亂,我在佛的心中,佛也在我的心中,了了分明,無有差別。但也不是說好像投胎一樣,投在佛的身中,而是覺得我心與佛合而為一,佛我一如,了無分別。既不我慢貢高,也無歡喜也無悲,一心清淨自在,一念“阿彌陀佛”。所謂“萬年一念,一念萬年。”如此即可。

如果有時候觀到自己身體內外充滿光明,心中不要起分別,不要問此光是真是假,是佛是魔。是真的佛光也很平凡,是魔光也沒有什麼可怕,即使放光動地也不希奇。這些境界,都是自性心光的偶然顯露而已。一切眾生,本來就具備了這些功能,現在只是恢復了自性心光,不希奇、不執著就好。如果一生執著之心,就自起魔障了。有時觀想念佛下去,自己頭頂會呈現光明。但要注意,頭頂放光,同樣也不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見的。如果是用眼睛看見的,則兩眼必已上翻,那樣會影響眼神經與腦神經。凡是念佛念得好的人,外面的形貌,更顯得慈祥、可親、活潑、和藹、清淨、莊嚴。心身更健康,頭腦更清楚。是一個活活潑潑的平凡人,慈悲喜捨的平凡人。稍有怪異,即不是佛,而是糊塗的“糊”了。所以說,頭頂放光,身體內外放光,都是自己觀照而知的,不是肉眼所見。肉眼看見的光影,必須小心求證,是否是眼病現象。如在靈明中,見一片光明,常時修習,永不退轉,將來臨命終時,從頂囟門蓦直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就有把握。但年紀大的人,平常日子念佛觀想,如無真正定力功夫,切切不可隨便就觀想頭頂,否則,很容易走掉,或者引起血壓升高。所以密乘傳法時,往往同時傳授藥師佛的長壽法,觀想藥師佛的法門,是從頭頂下降,不致虛脫。強健的人也可以修此法門,因為年青人壽元充沛,未來的日子還長的很,須知一個人求生不易,求死也很難,所以要真能修到來去自在,可不容易。
七】

再說 “持名念佛” 的三種法門:

一、“出聲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字字要發音清楚,可以大聲念出,但不要只在喉嚨嘶叫,心裡卻在打妄想。要由喉嚨以下的胸腔發音。由丹田的氣,連接上來發聲,一口氣念下去,念到氣接不上來時,閉上嘴巴,不要用任何特別呼吸的方法,只任其自然,聽任鼻子自然呼吸。此時心中沒有雜想,片刻之間,非常清淨,既不造妄想業,也不動祈求心。這樣一口氣,一口氣的念去,心氣合一,心念合一,便得大利。如果念到聲光合一,也不必志得意滿,此中道理已如前面所說,不必多講了。

二、微聲念佛。雖然還是一口氣,一口氣的念,但旁人聽不太清楚,只是自己耳根反聞內聽,一字一句的清晰念去。

大聲念或微聲念,都要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最好耳根不要分聽外界的聲音。在念佛中間,縱有一個雜念,要立即自淨其意,要以念佛之念來遮斷一切雜念,專心注意在返聞內聽上,雜念自然中止不生。念到六根不受外界影響,念念是佛,這樣也就是合於觀世音菩薩“返聞聞自性”的法門,同時也可進入大勢至菩薩“淨念相繼”的念佛境界。

如此念去,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直念下去,當然沒有不成就的。如是修去,在活著的時候,身體鍵康,百病消除。一旦臨命終時,可以不麻煩自己,也不拖累別人,那便恭喜自在了。

三、瑜伽念佛。持名念佛是出聲念佛,要聲氣台一。瑜伽念佛,是意念台一,達到如《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講:“淨念相繼”的境界。這也就是心心念佛的法門。如活在世間,能修到“淨念相繼”,將來臨命終時,往生淨土,必然成就。所謂“淨念相繼”,就是由持名念佛或觀想念佛,而到達隨時隨地,念念在佛念之中。這種瑜伽念佛,最初正如白居易的詩偈所說:“坐也阿彌陀,行也阿彌陀,縱使忙似箭,還是阿彌陀。”隨時都念念在阿彌陀佛。平常一般人說,現在是超音速的時代,一切都講究快,講究速度。所以許多人都說,我太忙了,工作太緊張了,沒有辦法念佛。聽來好像蠻有道理,但是忙到極點,也不會像射出去的箭,發出去的**那麼急速吧。縱然忙到這個地步,身忙心不忙,能夠做到還是一念在“阿彌陀佛”上,必定成就無疑。

如此隨時隨地念下去,漸漸地念也念不起來了。只是一片清明,了無雜念的閒心。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業重障深,念佛念不起來了,其實並不一定。有的正是到了淨念境界,清淨現前。這樣身心清淨,突然斷念,既無過去心,也無未來心,現前一念清明,佛也沒有,念也不生,清淨現前,正是淨念。此時保持身心一片,了了常知,任運自在,這樣就是淨念相繼了。然後一旦身心解脫,當然淨土現前,絕對不會不成就的。如果在淨念中,了了常知,既不昏沉,也不散亂,頓然定住似的,你就讓他多定一會更好。試看五百羅漢的造相,各個不同,有的正在掏耳垢,有的正在捏腳,他就如此地入定不動了。佛國禅師偈雲:“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閒觀一片心。”諸位若能念到如此境界,當然無不成就念佛三昧。我當隨喜,我當歸向,暫且講到這裡為止,講太久了,謝謝諸位,同聲念佛,回向淨土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