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關於世界結構的認識
佛教關於世界結構的認識(轉載)
宇宙的結構是什麼?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中究竟處於什麼位置?
面對茫茫無際的宇宙,人們思考著、探索著。古希臘哲學家首先提出了“地心說”,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處於宇宙中心的球體,其它星球都圍繞地球運轉。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天文學家伽利略又提出“日心說”,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其後,天文學家又更進一步發現:天空中的很多星辰同樣是太陽一般的恆星,它們分布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按照各自的運行軌道存在著。
佛教對世界結構的認識,既不同於地心說,也不同於日心說,它和現代科學倒是頗有相似之處,當然,其深刻程度又非現代科學所能及。
一、三界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這也是佛教對於世界的基本劃分。佛教認為,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圍繞著它的,是根據不同層次安立的三界。關於須彌山,現代人有種種猜測,或認為是喜馬拉雅山,或認為是太陽系的核心。這些推斷我們且不必理會,總之,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世界,除了太陽、月亮,還有眾多的星球,這一切所組成的世界,經典裡稱為小世界。在每一個小世界中,又根據有情的生命層次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什麼是欲界呢?顧名思義,生活在這個層次的人,欲望表現得特別強烈。在佛經中,將欲望定義為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需求。從內容上劃分,則可分為財、色、名、食、睡五欲,即人類對財物的需求,對異性的需求,對名譽的需求,對飲食的需求,對睡眠的需求。五欲又是建立在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感官的需求之上,我們的眼睛喜歡悅目的色彩,我們的耳朵喜歡動聽的聲音,我們的鼻根喜歡芬芳的氣味,我們的舌頭喜歡可口的味道,我們的身體喜歡舒適的感覺。
一般來說,所有的欲望之中,以食、色兩種欲望最為強烈,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具體到每個人,由於興趣不同,對欲望又會有各自的偏重:有人偏重於斂財,將財富的增長視為首要任務;有人偏重於性愛,將感情的交流看作至高享受;有人偏重於名譽,將世人的評價當成人生目標;有人偏重於飲食,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有人偏重於睡欲,大好光陰,一睡了之。雖然欲望的強烈程度因人而異,但作為欲界眾生,無一不是沉溺在對欲望的追求和享樂之中。
三界眾生又有六道的差別,其中,又以人道為核心。人道之上是天道,天道的生存環境非常優越,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和天人相鄰的是阿修羅道,意譯非天,他們有天人的福報,但沒有天人的德行,並且嗔心熾盛,經常出於對天人的嫉妒而與其發生激戰。
和人道共住的眾生有兩類:即畜生道和鬼道。畜生道是我們最熟悉的,包括形形色色的動物。在我們的世界上,動物的種類非常之多,現存的物種就已五花八門、成千上萬,而就地球有限的歷史來說,曾經存在但業已滅絕的物種更多達現存數量的一萬倍。而佛教所講的鬼道,以餓鬼為主,此外還有威德的鬼,有下賤的鬼,有寒酸的窮鬼,有多財的富鬼……有的鬼的福報非常大,住在富麗堂皇的宮殿內,而那些沒有福報的孤魂野鬼,就只能在荒郊野外依附草木生活。
人道之下則是地獄道,大致可分為“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那裡的生存環境是無法想象的艱苦,生活於其間的眾生,時刻都在經受各種難以忍受的折磨,真是生不如死。八寒地獄的特點是寒冷,冷到什麼程度呢?在我們這個世界根本找不到如此寒冷徹骨的地方,比南極和北極不知要冷多少倍。處在八寒地獄的眾生,被凍得渾身起泡,大如蓮瓣,一旦身臨其境,實在是倍受煎熬。八寒地獄分別為:
1、額部陀,又名額浮陀。罪人因嚴寒所逼,皮肉泡起。
2、尼剌部陀,又名泥賴浮陀。此處罪人寒苦加劇,所起之泡即刻拆裂。
3、額哳吒,又名阿吒吒。此處寒苦更甚,口不能言,於舌中吒吒作聲。
4、嚯嚯婆,又作阿波波。此處罪人寒苦至舌僵,唯於喉中作嚯嚯之聲。
5、虎虎婆,亦是因寒冷而發出之異聲。
6、優缽羅,譯為青蓮花。此處罪人皮肉受凍開裂,色如青蓮。
7、缽特摩,又作波頭摩,譯為紅蓮花。此處罪人皮肉受凍開裂,色如紅蓮。
8、摩诃缽特摩,譯為大紅蓮花。此地寒苦至極,罪人皮肉凍裂,如大紅蓮花一般。
八寒地獄以外,還有八熱地獄,處於其間的罪人終日在極度高溫中飽受各種刑罰之苦,千生千死,萬生萬死。八熱地獄分別為:
1、等活獄,罪人依次遭受各種刑具加害,悶絕倒地後再次復蘇,繼續受苦。
2、黑繩獄,罪人被獄卒以黑繩在身上分割,再以刀斧或斬或鋸。
3、眾合獄,罪人被獄卒逼入鐵山之間,然後鐵山合攏,將罪人擠壓至七竅流血。
4、號叫獄,罪人尋求房捨入鐵屋中,屋內火起,將他們燒得發出慘叫。
5、大號叫獄,情況與號叫獄相似,只是有二層鐵屋,有情受苦更慘。
6、燒熱獄,獄卒將罪人置於燒熱的鐵板上,再以大鐵釘由下貫穿全身,使受刑之人七竅及毛孔遍布火焰。
7、極燒熱獄,獄卒以三股叉從罪人下身貫入,至兩手及頂門而出。再以鐵葉將罪人包裹後丟入沸騰的熱鍋中煎煮,骨肉分離後將骨骼撈出,待皮肉復原,復又煎煮如前。
8、無間獄,處於此地的罪人極為悲慘,其所遭受的酷刑主要有三種:
(1)火焰從東方撲面而來,罪人站於鐵地之上,其余三方之火依次而來,四維上下只有熊熊大火及火中傳出的慘叫之聲;
(2)在鐵箕中裝滿燒熱的鐵炭,將罪人放入一起簸顛,再置於熱鐵地上,令其登熱鐵山,上下反復不休;
(3)將罪人之舌拔出,以鐵釘繃於鐵板之上,又用鐵鉗撬開其口,將熱鐵丸置入,並灌以熔化的鐵水,從口、喉、五髒至下身流出,所經之處無不潰爛。
地獄眾生就是由於往昔所造作的惡業,在無量無邊的痛苦中絕望地掙扎。
盡管所處環境不同,各自福報不同,但欲界眾生都沒有脫離欲望的左右,只是在表現形式和強烈程度上有種種區別,從人間到他化自在天,層次越高欲望就越淡薄。以YIN欲為例,天人和凡人就不盡相同。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還沒有脫離凡人的形式;但夜摩天的天人,欲望就相對淡薄,只需擁抱就能得到滿足;到兜率天,只要拉拉手就會得到滿足;而到化樂天就更簡單,相視一笑即可;到最高一重他化自在天,甚至連笑都是多余,彼此只要看一眼,欲望就會得到滿足。但不管怎麼說,只要身處欲界,還是會有欲望的困擾。
什麼是色界呢?色界的“色”不是顏色,也不是女色,而是代表著物質。佛法認為,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主要依據兩個方面:一是顯色,即顏色;一是形色,即形狀。任何物質現象都是通過顯色與形色兩個渠道呈現在我們面前,所以,在佛法中將物質現象定名為“色”。
色界天在六欲天之上,欲界天享受的是物欲的快樂,而色界天享受的則是禅悅的快樂。前者是物質的,後者是精神的,相應的,抵達欲界天和色界天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我們能夠布施並受持五戒十善,將自己擁有的錢財、掌握的技術、具有的能力施捨給他人,再以戒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淨化自己的德行,就可以升到欲界天;而要到色界天,僅僅布施或受持五戒十善就不夠了,還必須修習禅定,只有具備禅定的基礎,才能繼續上升到層次更高的色界天。
據禅定境界的不同,色界天又分為四禅十七重天。即初禅三重天,二禅三重天,三禅三重天,四禅八重天,由禅定的境界決定其在色界天的層次。三界中最高的一界就是無色界,無色界是純精神生活的世界,它是通過修四種空定而獲得的果報: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色界天的四禅加上無色界天的四空定,合稱四禅八定。值得注意的是,四禅八定並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在佛世時,印度的許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那麼,佛教的四禅八定與外道又有什麼不同呢?外道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四禅八定證入涅槃。所以,在他們認為修行人要突破三道界限:首先要突破欲界;其次要突破天魔的世界;最後才能進入大梵天的境界得到解脫。還有一種外道則認為,只有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才是最終的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修行之初,也曾跟隨外道修習四禅八定。但佛陀以自身的實踐認識到,四禅八定並不是真正的涅槃,它僅僅是證得解脫的基礎。所以,佛陀要我們“觀三界如火宅”,因為三界之內仍有生死和輪回。
二、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概念。那麼,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呢?三界內,欲界與色界的初禅天合為一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則以這個小世界為基本單位來計算,一千個小世界合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為一大千世界。
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稱三千大千世界。如此,再以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為單位,作為一尊佛陀教化的區域:如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西方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教主;東方琉璃世界則以藥師佛為教主。
現在,我們再來具體計算一下三千大千世界的面積。每一小世界就是一個太陽系,一小千世界是一千個太陽系;由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中千世界,等於是一百萬個太陽系;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大千世界,即十億個太陽系。
三、十方微塵世界
雖然三千大千世界已大得驚人,但它並不能代表整個宇宙,事實上,它在宇宙中就象砂粒一樣渺小。整個宇宙又有多大呢?佛經中是以十方微塵世界來說明。十方是指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上、下,散發於其間的微塵是無量無邊的,而在這十方世界裡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微塵那麼數不勝數,這在佛教的很多經典中都有說明。
如《阿彌陀經》中所介紹的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就在距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之遙的地方;在鸠摩羅什翻譯的三十卷《摩诃般若經》裡,佛說摩诃般若大法時所放的光明,遍照十方恆河沙數世界;又如《維摩诘經》記載:維摩诘示病,佛遣文殊師利及眾比丘前去慰問,及至維摩诘家中,捨利弗發現屋內空無一物,連坐位都沒有,正在疑惑之間,維摩诘知其心意,便問文殊師利菩薩道:“您已游歷無量佛土,覺得哪一佛國的椅子最好?”文殊師利答說,“依我看,從我們這個東方世界過去,經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世界,其佛為須彌燈佛,那個世界的椅子皆是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美妙無比。”維摩诘聞言,隨即運用神通將那裡的椅子搬來讓比丘們落坐。到了用餐的時間,維摩诘又於定中觀察,發現從我們這個世界過去,經四十二恆河沙佛世界,有國土名香積國,那裡的飯特別香,且能夠開發智慧,於是又運用神通到那裡取了一大缽飯來。這都說明,在我們所處的宇宙間,世界數量之多不可窮盡。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人類不得不放棄幾千年來的妄自尊大,放棄自以為是的“地心說”和“日心說”,也使人類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我們的故鄉地球乃至太陽系決非宇宙的中心,與宇宙間無窮的未知部分相比,它們不過是一顆小小的砂粒。但科學對無限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它所能告訴我們的只是:宇宙具有潛在的無限性。但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佛法對世界的認識:小世界是有量有邊的,而十方微塵數世界,乃至整個宇宙卻是無邊無際的。
: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