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152集)


 2015/7/12    熱度:2493    下載DOC文檔    

  學生: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劉余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師道」。

  在《論語》的開篇就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以「學」字做為整部《論語》的領起,可謂意味深遠,說明學是安身立命、經世致用的關鍵。古人所學乃聖賢之道,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尊師則無法超凡入聖,修齊治平亦淪於空談。故《學記》雲:「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尊師、敬學對於明德、傳道、治國、平天下皆至關重要。

  一、尊師與明德

  縱觀當今之世界,無論貧富貴賤,大多身心不安。究其原因,實為不學聖賢教誨、迷失本性所致。

  《禮記》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華嚴經》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可見,古人所學者,道也;目的是明明德,亦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偉大的教育家佛陀告訴我們,人的煩惱及痛苦源於人對自身及所處環境的錯誤認識。因為迷惑才會造業,因為造業而感痛苦。如果人能夠建立對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確認知,就能隨緣妙用、心想事成。通過學習聖賢教誨,可以破迷開悟,最終離苦得樂。唯有成佛(覺悟的人)才能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一代國學大家方東美教授曾教導上淨下空老和尚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正是老和尚對老師深信不疑,從此學習並踐行佛陀教誨,用自己一生的學佛經歷驗證了方老師的話真實不虛。如今老和尚雖已近九旬高齡,仍然堅持每天講經不辍,圓滿具足了世間人所希求的財富自在、身體健康、聰明智慧、法喜充滿,讓每一位有緣親近的人都能對佛陀教育生起信心。

  《說文解字》謂: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也。可見,師,先覺者也;弟子,後覺者也。弟子拜師,以求覺悟也。而覺悟是自性本具,必從真誠恭敬心中求得,故世尊告誡阿難,師與弟子當兩俱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六方禮經》:「謂弟子事師,當有五事:一當敬難之,二當念其恩,三所教隨之,四思念不厭,五當從後稱譽之。」《長阿含經》曰:「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雲何為五?一給侍所須,二禮敬供養,三尊重戴仰,四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從師聞法善持不忘。」供養師父生活所需、見面恭敬頂禮師父、服侍師父飲食起居等等,都是尊師的體現。但是,尊師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正如《無量壽經》雲:「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具體而言,就是「老實、聽話、真干」,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去學習、落實老師的教誨。如今,我們看到尊師的好榜樣劉素雲老師,劉老師認真落實師父上人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佛法的修學上踏踏實實、悟入甚深,尋常言語間都流露出清淨智慧,是真佛弟子的楷模。

  如果弟子幸遇明師,卻不知尊師念恩,則難得師道之真谛。即使師父乃孔子、釋迦再世,亦無助於弟子自性明德之開發。印祖曰:「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個利益是明心見性的大利益。上淨下空老和尚極力贊歎的賢公老和尚就是這方面的典范。賢公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傳戒師父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去。賢公對師父有絕對的誠敬心,一生奉行師父的這句教誨,念佛九十二年不中斷,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賢公老和尚雖然智慧圓滿,但是因為師父曾告誡他要韬光養晦,「知道了,不要亂說,不能說」,賢公老和尚就埋首田間,躬耕隴畝,一生以苦力勞動惠利大眾,與眾生和光同塵,持戒吃苦,直至往生。賢公老和尚用九十二年的時間,為我們诠釋了尊師的真義!

  二、尊師與傳道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道,即聖賢相傳之道。孔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佛陀也說自己沒有在古佛所說之外增加一字。師道其所以尊嚴,是因為真正的明師皆不標榜自己,而只是為往聖繼絕學,傳承古聖先賢道脈的傳道者。這種無我的精神,正是為師者所以光載千秋、萬眾敬仰之原因。

  中國傳統社會重義輕利,醫生和老師這兩種職業最受世人尊敬。因為醫生救人身命,不言財利;老師成就慧命,使人明道。古人雲:「千金不賣道。」古代的老師不用學問謀利,如遇清寒而又真心向道的學生,不僅不收供養,還要補貼學生。正是為師者「謀道不謀食」的品質,倍受社會尊重。

  在中國古代,對師道的尊重是通過禮加以保證。《禮記.曲禮》曰:「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從稱謂方面講,此時親友會贈予一字,自此以後,親友都要稱其字表示尊重。即便入朝為官,天子也要稱其字而不稱名。可以一生稱名的只有兩種人:一是生養自己身命的父母,二是長養自己慧命的老師。可見古人對於老師是何等尊重!

  古人入私塾讀書,要先行拜師禮。而行禮者不僅是學生,連學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師行跪拜禮。上淨下空老和尚曾講述自己拜師的經歷,當時父親帶領他,先向「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之後老師入座於夫子牌位前,接受父子二人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如果是一個家族禮請老師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長者代表族人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中國古代家道謹嚴,長幼尊卑秩序分明。試想,身為一家之尊的家長是懷著何等恭敬之心,才會向老師行如此大禮?而這種儀式,又會在孩子的心中烙下怎樣深刻的「尊師重道」之印記?

  古人言「師徒如父子」。事實上,老師對好學生的重視甚至超過對兒女,因為老師念念令正法久住,而好學生正可擔負起傳承道統的責任。上淨下空老和尚當年旅居台灣,生活清苦,但一心向道。而做為當時一代名家的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皆不求物質上的供養,無一例外的對他盡心栽培,都是因為看到他對老師的恭敬心和學道的真誠心。當時的老和尚雖然年紀尚輕,但已襟懷天下,心系眾生,關心的不是個人之名聞利養,而是如何找到方法解決諸多社會問題,化解沖突,解民眾於倒懸。正是老和尚承傳聖賢之道以濟世安民的使命感,使自己得到老師的格外器重。果然,他奉行章嘉大師的教誨,一生學釋迦佛、走釋迦路,以講經說法做為自己的本業,把佛教帶回到佛陀教育的正路;他從李老師手中接過《無量壽經》,不負師恩,通過不斷講習,把它弘遍全球,普利群蒙。老和尚在弘揚大經的道路上,雖然歷盡千辛萬苦,屢遭誹謗中傷,但卻初衷不改,絲毫未曾動搖弘揚正法的決心,就是因為他對老師有堅定的信心,念念不曾忘記老師的囑托。「捨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可以說,正因為老和尚對恩師及本師釋迦牟尼佛具足至誠恭敬之心,才使得他在求法的道上孜孜不倦,在弘法的路上矢志不渝!

  古人雲:「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所謂人師,乃德行才識並皆卓越者,可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不必在朝在位。在人類歷史中,出現了不計其數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等,但是真正的人師卻如珍如瑞。因為他們無論在誠意正心的修養上,還是在平治天下的智慧上,都堪為學人表率,足為後世取法。正是他們表裡如一的為人演說聖賢之道,才令無數人重拾對聖賢教誨的信心,使聖賢文化薪火不滅、代代承傳!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聖賢之道有賴於行道之師而光大。孟子尊孔子,「雖未得為孔子之徒也」,卻「私淑諸人」以求其教誨,學為「亞聖」而超於孔子門生。其原因只為「至誠」二字。所謂「至誠如神」,唯有至誠之心,才能感通天地之道,感通夫子之教。可見,對老師的尊重即是對聖賢之道的尊重,更是傳承聖賢學問所必需。

  三、尊師與治國

  《論語》中記載,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同理,如果君主希望百姓尊師重道,就必須自己率先垂范。古代聖王都明白上行下效的道理,因此「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氏春秋》)

  漢明帝就是一位尊師的典范。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明帝為太子時,曾向桓榮學習《尚書》,在他做皇帝後,仍以學生身分自居。漢明帝造訪太常府時,以師生之禮與桓榮相見,並設幾杖,召集百官和桓榮的弟子數百人一起向桓榮行弟子禮,並由他親自執禮,帶頭聽受老師講學。老師每有不適,明帝就派使者去慰問,而專門負責皇帝膳食和醫療的官員都絡繹不絕的去服侍桓榮。明帝還親自到老師家詢問病情,進入老師所居住的街巷就下車步行,手捧經書走到老師跟前,輕撫老師,垂淚哭泣。他還送與老師床具、衣物等用品,讓老師更舒適的休養,久久不忍離去。從此以後,文武官員來探病,再不敢到門口才下車,而且都在桓榮床前下拜。桓榮去世,漢明帝親自改換喪服送葬,並把老師安葬在尊貴的位置。可能正是由於漢明帝如此尊師重道,才感得佛法於明帝永平十年正式傳入中國。

  而唐太宗之所以在隋末戰亂後短期內就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天下太平、萬國來朝,與他尊師重道並賜予皇子、諸王們學習《群書治要》密不可分。清朝「康干盛世」的締造,更與康熙、雍正、干隆三代皇帝設立了禮請儒釋道大德為國師、堅持講經教學的制度相關。反之,唐朝之所以衰於唐玄宗,清朝之所以亡於慈禧太後,都是因為聖教的廢弛、對師道的輕忽。

  天子之所以應尊師重道,因為天子的職責是踐行聖道,而老師的職責是傳承聖道。天子唯有從師而學,才能修德明道,進而平治天下。縱觀中國千年歷史的興衰,可以發現:凡是尊師重道的時期,都是政治清明,乃至盛世出現的時期;凡是輕師賤道的時期,都是王朝走向衰敗和滅亡的轉折點。正如《荀子.大略》雲,「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在古代,「天下之命懸於天子」,能否盡早為太子選擇明師教導,決定著國家的安危。這說明,國家是否有真正的後繼人才,主要取決於是否有好老師的教導。所謂「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淮南子》中記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如今,在上淨下空老和尚的學生中,有一絲不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共產黨員劉素雲老師;有把《弟子規》的教學帶到千家萬戶、引領無數人走向幸福人生的蔡禮旭老師;有運用中華文化建設和諧企業,從而創下「中國式管理」模式的企業家典范胡小林老師、吳念博董事長;有放下優厚待遇、為弘揚正法廢寢忘食的陳大惠老師;有改邪歸正,通過興辦「道德講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謝奕輝老師;更有眾多不願透露姓名的學生分布在各行各業,默默身體力行著聖賢教誨,成為傳播社會正能量的主體,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尊師與平天下

  「非聖人者無法」,由於西方人本主義的泛濫,東方疏離了孔孟、釋迦,西方宣布上帝死了。結果,人們拋棄了倫理道德的標准,變得唯我獨尊、為所欲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虛無主義盛行,貪瞋癡慢疑等負面思想蠶食著人之本性,人與人、團體與團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核武器的發明,更使世界成為全球核戰爭的潛在戰場,整個人類都處在巨大威脅之下而惶惶不安。

  在國際社會,許多專家學者都在探討世界和平問題,但多年來莫衷一是,甚至對此喪失了信心。而深谙儒釋道精神的上淨下空老和尚以超群的眼光,洞察到未來世界人類和平的出路所在:唯有國家與國家、政黨與政黨、族群與族群、宗教與宗教,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世界和平才可以實現。而在四種關系當中,應從宗教團結開始努力,如果宗教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則會影響族群、政黨,進而影響國家。

  宗教團結靠什麼落實?靠振興師道。如果每個宗教都能效法創教先聖的行誼,宣講創教本師的教誨,使宗教回歸到教育的本來面目,就是對耶稣、佛陀、穆罕默德乃至一切聖人真正的尊重。佛陀教導人以平等心禮敬一切人、事、物,倡導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上帝教導人凡事謙虛、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真主安拉教導人們:只有一種道德規范,就是源於忘我、行善的博愛法則。這些教誨均以仁慈博愛為核心,說明各個宗教的本質精神是相通的。上淨下空老和尚先後在新加坡、澳洲團結各大宗教的成功經驗,證明了宗教是可以團結的。

  如今,在發揮宗教的作用方面,習主席提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必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准,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必須重視發揮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導宗教努力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服務。」如何堅持宗教教育的中國化方向?在漢語的解釋中,「宗教」的意思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堅持中國化方向就是要讓宗教回歸聖賢教育的本質。如何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就是要引導宗教徒落實宗教經典中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因為德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為何要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因為如果宗教不能回歸教育,不能講清楚宗教典籍,就很容易變成迷信,被極端組織所利用,進而產生負面影響。如何發揮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就是鼓勵宗教界人士講解自己所學的經典,教化人民。如何引導宗教?就是讓宗教回歸教育、互相學習、彼此團結,唯有如此,宗教才能為現代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做出真實的貢獻。

  人類如何在未來世界中生存和延續?這已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把人類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中國,早在二十世紀七〇年代,他就指出:「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孔孟學說的核心是仁義忠恕,大乘佛法的核心是真誠慈悲,而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都必須靠師道的恢復,才能承傳並發揚光大。如今,愈來愈多的志士仁人達成共識,「莊敬日強,安肆日偷」,人類要想延續,就必須對自以為是、恣意妄為的價值觀痛加反思,並重振師道尊嚴,以謙卑的心態仰承古聖先賢的智慧,如此方可真正實現二十一世紀的和平與發展。

  師道,背後承載的是千年萬世的聖賢智慧。尊師,就是尊重古聖先賢、列祖列宗。就佛法而言,尊重師道,就是尊重當人自性。唯有尊師重道,我們才能回歸純淨純善的本性,把扭曲的人性導歸正途,才能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化解當今人類社會的種種矛盾沖突,把世界帶向一個安定和平的未來。重振師道,無疑乃當今之要務;師道之隆,必然為天下之福祉!

  以上是慚愧弟子劉余莉恭敬整理的「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文稿,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

  老法師:我們聽了劉老師的報告,深深的感觸到,這篇報告非常有價值。傳統文化能不能復興,能不能起作用,她給我們說出來了,關鍵就在師道能不能受到普遍的尊重。我記得六十四年前,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就告訴我,現在的學校(六十四年前的學校),普遍的,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先生不像先生是客氣話,學生不像學生是老實話、是真話。先生為什麼不像先生?先生不好好的教了。為什麼不認真去教學?因為學生不想學,教了是白教,沒用處。這個話如果當年他不說出來,我們沒想到,果然是真的。而且往後的這些年,不但在中國,好像全球化了,跟著科學一樣進步,全球化。

  我在國外的時間多,國外的學校尊師重道的問題比中國還嚴重。我也跟學校有緣分,也在學校上了幾堂課。老教授們就告訴我,他說法師,你去講課不要超過十五分鐘。我說為什麼?十五分鐘之後,學生心就不在了,心不在焉。我不相信,進了課堂果然如此。十分鐘之後,你就看他注意力不在教室了,在窗外。所以我們深深想到方老師的話,這怎麼教?學生為什麼去念大學?為了文憑,將來在社會上好找一份好工作,目的在此地。上大學,不必再競爭了,所以他學習的心理變了。小學、中學認真學習,為了考學校,小學考中學,中學考大學,大學則不需要了。對老師真的不尊重,中國還比較少見,老師在講堂上課,學生坐在椅子上,兩個腿翹在桌子上在聽課,這常有的。那種態度你看到心裡真難過,老師這個課怎麼能講得下去?我走進教室看了這個樣子,看了二、三次以後,我再不進教室了。我倒非常樂意跟教授們舉行座談會,這我很歡喜的,大家提出一些問題,我們來研究討論,真歡喜。

  所以師道怎麼復興?這個事情真難。為什麼?尊師重道是父母教的。什麼時候教?小孩還不會說話就教。首先是教他孝順父母。他的父母,父母還在,就是祖父母,做兒女對父母有沒有盡到孝?所以教孝不是言語說的,是從小做給孩子看的。孩子還不會說話、還不會走路,他睜開眼睛會看,他的耳朵會聽,已經在觀摩,已經在學習,看到爸爸媽媽對他的爸爸媽媽那麼樣尊重,他就學會了。你會拜爸爸媽媽,小孩就會拜你,他學會了。身教,不是言教,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對老師這點尊重,實在講,這一生當中真的得利益,要不然遇到老師他不會教我,這從小學的。我們家鄉也沾了一點光,桐城派的,明清兩代,講到學術大家都提桐城派,我們住在桐城派范圍之內。桐城派是什麼?桐城、廬江、舒城,這三個縣,都是小縣分,縣城距離大概就是五十華裡,不足三十公裡,所以很近。這個地區讀書的風氣很盛,鄉下很多私塾。我們從小第一次上私塾,大概就是五、六歲,六歲的樣子,行拜師禮,就是這個概念讓我們一生不能磨滅。私塾設立在祠堂,是我親戚的一個祠堂,我們自己家的祠堂在城裡面,我們住在鄉下,是我姑媽他們家的祠堂。

  拜老師那一天,父親送我去上學,帶了供養老師的禮物。這一天有新的學生上學,所以老的學生,學生程度不整齊的,年齡不一樣的,大的有十五、六歲,小的還有比我更小的。老師把香案設好了,當中,禮堂裡面供奉的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這幾個字我都認識了,當初父親教的,都認識。老師站在右邊,同學兩邊排了個小隊。我父親帶著我,他在前面,我在後面,向孔老夫子的神位(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節。這在抗戰之前。拜完之後,我父親請老師上座,老師的位子倚在夫子牌位的下面,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然後再向同學行個見面禮。這個給我印象太深刻了,一生懂得尊師。不是我的老師,聽說這個人是教書的,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在學校教學的,我們對他那個恭敬心就生起來。無論他是小學老師、中學老師,聽到是從事教育,都格外尊重。這麼學來的,這樣教會的。

  現在沒有了。現在這個社會,家長對老師沒有恭敬心,所以師生關系沒有了。從前師生,師徒如父子。你看家長這樣恭敬,把兒女交給你,老師要不認真教,怎麼對得起人家父母?如果是大家族,私塾是自己辦的,兒孫滿堂,這個就是家族學校,誰代表家族行拜師禮?大概都是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年歲太大了,行動不方便,由曾祖父母來代表,曾祖父母也七、八十歲了,這麼隆重。所以老師要盡責任,要盡不到責任,怎麼對得起人家家族?家族是永遠關心你。所以老師把學生看得第一重要,自己兒女沒出息沒關系,只要把學生教好了,學生對待他的兒女(對待老師的兒女)像親兄弟一樣,一生要照顧,報老師的恩,他的兒女有缺乏、有困難的時候一定盡全心全力幫助。所以他做老師的人心安,將來自己的兒女有人照顧,有學生照顧,學生的家族都會照顧,他全心全力用在教學上。不但是言教,他要身教,他要做出來給我們看,學生才能體會到。如果你教學生做,自己沒有做到,學生不相信。

  現在這樣的老師找不到了,師道沒有了,師沒有了。師為什麼沒有了?學生沒有了。學生怎麼沒有了?學生的家長沒有了,家長不懂得尊師重道。甚至於有些家長,有地位、有財富的,對老師很輕慢,老師為什麼要教?還不為了生活,不得已,他能認真教你嗎?認真教你,要是你小孩做錯事情,處分了,回頭還來告狀,還要求學校把你辭職,你說這個老師怎麼教法?這個是社會嚴重問題,這是國家的事情,國家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主管教育的這些官員沒有注意到。建立一個國家,建立一個政權,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學為先」。真的,在中國每個朝代,從上古,你去看歷史,一直到滿清,都是把教學擺在第一,也就是說政權建立了、穩固了,怎樣把人民教好,社會才會安定,天下才會太平。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動亂?沒有教,你怎麼能怪人?沒教。

  這篇文章非常值得我們深思,你要是好好去讀,你會感覺到非常重要。只要把這樁事情做好,這社會上許許多多問題自然就化解了,不需要操心,這叫從根本下手。我們要懂得,我們要重視。我們了解環境,今天學生家長不重視,甚至家長根本瞧不起,既然送來了,我們還是要非常認真教導他,我們是為國家、是為民族、是為世界和平,不去計較這小節。他的父母已經成年了,不好教了。我們以前跟李老師,李老師告訴過我,四十歲以上的對他都要尊重,他有過失不要批評,給他留面子,不要叫他難堪,尊重他,讓他慢慢自己去想,想通了,他會忏悔,他會改過;你要去批評他,你要去教訓他,他不服,他不能接受,他感覺到沒面子,這就結冤仇了,就錯了。老師那麼大的年歲,八、九十歲,你看,四十以下的,還是小孩,兒孫輩,可以說說,四十以上的不可以,他提醒我們。我們看他老人家一生,確實他是這麼做法,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是教育。好,我們看底下第二篇。

  學生: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吳軍繼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說文解字》的六書與八德」。

  中國文字的「八德」有兩種講法,一種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種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把重復的四個字去掉,把它合到一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一共是十二個字。我們今天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講八德,追溯到文字的源頭來尋求答案。

  文字學在古代叫做「小學」。跟「小學」對應的就是「大學」,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代大學要學習的內容。文字學在古代稱為小學。《三字經》告訴我們傳統文化學習的次第:「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學習傳統文化有先後的次第,是一步一步來的,學習最初的課程就是以小學為開始,小學就是文字學;學完小學以後,再來學習儒家的基本經典,四書。所以文字學是學習傳統文化重要的基礎課程。(圖一:黃帝史官倉颉創造文字,被尊之為聖人。據《淮南子》記載:「昔者倉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壹、中國文字的「六書」

  中國文字已經有四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是唯一一種沒有被歷史淘汰的文字。中國文字它為什麼有這麼強的生命力?像古印度的文字、古巴比倫的文字都已經不再被使用了,但是中國文字從四千六百年前一直到現在仍然被使用,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文字有一套科學的系統,稱之為「六書」。把所有的中國文字歸納到一起,有六大類,其中四大類是中國文字創造的方法,另外兩類是中國文字運用的方法,把兩個合在一起一共有六種,稱之為「六書」。正因為有六書的科學體系存在,中國文字雖然經歷了幾千年,仍然有著很旺盛的生命力。(圖二: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作《說文解字》,首立部首排列法,以六書解釋漢字形、音、義,釋字時先列小篆,並釋字本義,是文字學的奠基之作。)

  中國文字創造的方法一共有四種。第一種「象形」,象形就是按照物體的形狀把它畫出來的這種造字方法。比方說太陽是圓的,就按照它的形狀,畫一個圓圓的太陽,這個字就是「日」:(甲骨文)、(金文),表示太陽的意思;「月」:(甲骨文)、(金文),它圓的時候少,缺的時候多,所以就畫一個缺的月亮,中間這一豎表示月亮上面的陰影,這是按照它的形狀畫的;「鳥」:(甲骨文)、(金文),我們就畫一只鳥,這個字就是鳥;「魚」:(甲骨文)、(金文),我們就畫一條魚,這就是一條魚。這種按照物體的形狀畫出來的造字方法,就是象形。

  當然,大自然當中的事物並不是所有的都是有形狀的,比方說有一些抽象的概念,沒有形狀可以畫,所以就不能用象形這種方法來造字。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發明了第二種造字方法,「指事」,指事就是用抽象的符號來創造文字,這些抽象的概念用抽象的符號把它表達出來。比方「上」、「下」,這些都是空間的概念,它沒有形狀,用抽象的符號如何去造文字?首先畫一個長長的線條代表一個物體,再畫一個線條在它的上面,代表另外一個物體。這個字是兩個抽象的線條組成的,我們一看就是一個物體放在另外一個物體的上面,這個字就代表「上」:(甲骨文)、(金文)。同樣的道理,還是一個長長的線條,把上面那個線條放到下面來,就是另外一個字「下」:(甲骨文)、(金文)。上、下,這些是抽象的概念,它沒有形狀,所以就用抽象的符號來表達它,這種造字方法就是指事字。由象形跟指事造出來的文字稱為「文」,它是中國最初、最早的文字,而且都是獨體的。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由象形跟指事造出來的文字已經不夠用了,所以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發明另外兩種造字的方法,「會意」跟「形聲」字。會意,根據字面的意思,它是把兩個字放到一起,產生一個新的字,體會它所產生的意思。舉例而言,「苗」:(《說文》小篆),苗是由兩個字組成的。上面是「艹」,下面是「田」,把它們合起來是什麼意思?田裡面長的草,當然它不是那種野草,應該是禾苗,它的意思就是禾苗的「苗」,這就是會意字。第四種造字方法叫「形聲」,也是把兩個字放到一起,不過它跟會意有些不同,它的一部分表達的是事物的類型,它的另外一部分表達這個字的讀音。舉例而言,桐樹的「桐」:(《說文》小篆),它左邊是「木」,說明它跟樹木有關系,表達其類型;右邊是「同」字,注明這個字的讀音,所以這個字讀作同。所以,一邊代表一個事物的類型,一邊注明這個字的讀音,這種造字方法就是形聲字。由會意跟形聲造出來的稱為「字」,不能稱為「文」,而且都是合體的。中國文字是先有文,然後才有字,文跟字其實是有區別的。

  中國文字從四千六百年前創造至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其字形也發生了幾個階段的變化。第一個階段,剛開始創造的時候稱為「古文」,再後來是「大篆」,接著是「小篆」,接著是「隸書」,然後是「楷書」。中國文字的字形從古文演變到大篆,再演變到小篆,這個過程字形並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造字的原理流傳了下來。最關鍵的是從小篆到隸書的演變,這個過程中國文字字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從隸書已經不能清楚的看到造字的原理。這個過程很重要、很關鍵。(圖三:從漢字的起源看文字從小篆到隸書的隸變過程。)

  如果我們要追溯中國文字的源頭,就要通過小篆才能夠看得到。後來的楷書跟隸書的結構差不多,通過楷書也不能夠說解文字原來的意思。今天介紹八德十二個字,我們就通過小篆來介紹。

  貳、中國文字的「八德」

  第一、「孝」。孝,《說文解字》說「善事父母者」,這叫孝。很善於侍奉父母,這個行為叫孝。我們侍奉父母,具體一點就是能夠關心到父母的生活方面、精神方面,包括父母心裡面要達到的心願,我們都能夠幫他完成。而且在父母犯錯的時候,我們能夠規勸、勸谏,這都是具體的行孝,這個行為叫孝。從字形上來看,這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一個「老」,下面是一個「子」,從字形看就是一個孩子背著年老的母親。從字形上看,這就是侍奉父母很具體的意思。(圖四:印光大師德育啟蒙「孝親」。)

  第二、「弟」。這幾個筆劃就像一個繩子纏繞在一個物體上的形狀。拿繩子纏物體的時候,纏一圈、二圈、三圈,纏繞的圈自然而然就出現了次序,先後的次第引申為兄弟姊妹之間先後的天然的秩序。《弟子規》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所以長幼之間先後的次序是天然的秩序,這就叫弟。因為兄弟之間相處,也要用心去愛護、去恭敬,所以後來的弟又加了豎心旁,而成為「悌」。

  第三、「忠」。《說文解字》:「敬也,盡心曰忠。」做一件事情能夠盡心盡力,就叫忠。盡心盡力做一件事,那對這件事情也會有恭敬的態度,所以是敬也。這是一個形聲字,下面是「心」,因為做事盡心盡力,所以跟心有關系;上面這部分是「中」,是它的讀音。宋朝范仲淹先生,他每天都會反省自己,我領今天一天的俸祿,我做的事情有沒有對得起國家對我的信任?范仲淹先生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圖五:宋朝宰相范仲淹先生,一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忠臣的典范。)

  第四、「信」,人言為信。說話算話,遵守諾言,稱之為信。信字左邊是一個「人」,右邊是言語的「言」,把它放到一起體會它的意思,就是人講出來的話一定要守誠信。尤其是我們為人父母的人,對待小孩子一定要說話算話,不能夠違背諾言。

  第五、「禮」。《說文解字》:「禮者,履也。」履就是鞋,我們穿的鞋子稱為履。因為鞋子是腳所依賴行走的工具,禮是人所依賴的行為准則,我們不能離開禮,不能違背禮。守規矩就是守禮,它是我們行為的一個規范、依賴。所以,拿履(鞋子)來做為比喻。字形上,左邊是一個「示」,示在中國文字裡面都跟祭祀有關系,例如祈、禱、祝、福,這些以「示」做為偏旁的字都跟祭祀有關系;右邊這個字是祭祀時擺在桌子上的一種器皿,把這兩種意思合起來看,禮字就是祭祀的意思。中國的禮非常多,但是最重要的是祭禮,「禮」字本身表示祭祀,就是用祭禮來涵蓋所有的禮,把最重要的表示出來。

  第六、「義」,是會意字,上面是「羊」,下面是「我」。義的本義是什麼?是威儀的意思,有威儀。一個人的言語行為很得體,這個人很有威儀。古代把義字表威儀,從小篆的字形來分析,上面是一個「羊」,羊代表的就是美和善的意思。既然「羊」是美,下面「我」,我的言語行為很美很善,這就是有威儀,所以義本來的意思是威儀。八德的義是道義的義,在古代,禮義廉恥的義是另外一個字,「誼」。誼,「人所宜也」,人應該盡的本分稱為誼,就是今天講的道義的義。例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各盡自己的本分叫義。君是領導人,臣是下屬,對待下屬能夠慈愛,這是領導人應盡的本分;下屬對待領導人應該盡忠。不同的角色應該盡的本分叫義,誼也,這是道義的義。更具體的解釋,義就是合情、合理、合法。

  第七、「廉」。廉,《說文》:「仄也」。什麼是仄?這是古代建築上面的一部分。古代建宮殿、建房子,不是直接在平地上面建,它要先用石頭、建材先建一個底座,再在這個高高的底座上面建房子。像故宮裡面的建築,上面是先有一個底座,然後再在上面建宮殿。(圖六:北京天壇(上)、北京故宮太和殿(下)的建築底座。)廉是哪一部分?廉就是底座上面的邊,稱為廉。而且這個底座在古代,根據身分的不同,高度是不一樣的,天子的底座高九尺,諸侯高七尺,大夫高五尺,士人是三尺高。根據身分的不同,底座的高度都是有規定的。這個底座的角,也是一種比喻,這個邊,邊角又平又直,它是端端正正的,代表人品很端正,而且不歪斜,他的人格不歪斜,很端正;它的稜角很突出,代表一個人很講究原則。所以一個人能夠品德端正、不歪曲,面對誘惑不起貪心又堅守自己的原則,這就叫廉。我們經常組的詞就是清廉、廉潔,為官者能夠不占用公家的財產,這叫清廉。像周邦道老先生就是一個很廉潔的人,他是一名政府官員,公家給他配備了汽車和電話,周老先生他有自己私人的事情從來不用公家配的電話,他都會到街上去打公共電話;私人的事情不用公家的車,都是出去搭公車,他這種廉潔的作風確實是令人非常的感動、敬佩。(圖七:雪廬老人(中)與周宣德老居士(右一)、周邦道先生(左一)及大學畢業學生合影。)

  廉字上面不是廣大的「廣」,而是「廣」(音演),廣代表房屋、宮殿。廉字上面是「廣」,代表它跟宮殿有關系;下面是「兼」,注明了這個字的讀音,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形聲字。

  第八、「恥」,「辱也」,就是恥辱的意思,這也是形聲字。一個「耳」和一個「心」組成恥,體會一下它的意思,當一個人聽到自己過失的時候,他的心就會生起羞愧感,這就是恥。

  第九、「仁」,也是會意字,左邊是一個「人」,右邊是「二」,我們體會這個字就是兩個人的意思,一個人是自己、一個人是別人。它是一個通象,不是具體的指兩個人,而是代表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別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處處為人著想,這就是仁。

  第十、「愛」,愛的小篆跟它的楷書有些不同。這是一個形聲字,上面的部分讀作「艾」,是這個字的注音,它的字義是念念為人著想的意思;下面這個部分「夊」,念雖,就像兩條腿走路,有行走的意思,行走引申為行為。把愛字兩部分合起來體會它的意思,是處處為人著想,把處處為人著想變成自己的行為,落實為實際的行動,這就是愛的本義,它跟仁的意思相同。(圖八:淨空老教授「真誠愛心」金石與「愛」字墨寶。)

  第十一、「和」,「相應也」。什麼叫相應?兩個人的思想觀念一致,這叫相應,所以就能夠和睦相處。包括團體,如果每一位團體的成員思想觀念一致,這個團體就是一個和諧的團體。和是形聲字,從字形上看,左邊是「口」,它跟口有關系,為什麼?兩個人的思想見解完全相同,就不會發生爭吵,所以口是和的,這是它的形;右邊是禾苗的「禾」,這是讀音,所以和是形聲字。

  第十二、「平」,「語平舒也」,跟人討論問題、講話的時候,言語平和舒緩,這是《說文》平字的意思。從字形來看,它是會意字,是由「虧」和「八」兩個字組成,虧楷書寫成「於」。我們呼出來的氣很平緩,就是於的意思。它和八放在一起,八的本義不是一個數字,它指的是分開的意思,它像把東西分成兩半,把它分開這樣一個形狀。我們呼出來的氣,把它均勻的分開,分開到每一個字,每一個字的聲音、音高都相同,每一個字的節奏都相同,這種說話的狀態就是語氣很平和。所以平字,最初只是言語平和舒緩,後來引申為行為、其他的方面平靜、平和,這都是後來引申出來的意思。它的本義是指言語平和舒緩。(圖九:「和平」要從化解自己內心的對立、矛盾開始做起。)

  以上通過文字的造字原理,將十二德目做簡單的介紹。這十二個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我們按照這十二個字去學習、去修養自己,我們的人生一定會幸福美滿。

  以上是慚愧弟子吳軍繼恭敬整理的「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文稿,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吳軍繼頂禮敬呈。

  老法師:吳軍繼同學的報告,對今年我們祭祖法會是很好的貢獻,幫助大家,這是實質上幫助大家,我們怎樣對祖先。如果我們能把這十二個字常常放在心裡,常常想到,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能夠落實,那這個祭祀就有真實的價值了。老祖宗並不希望我們給他磕頭禮拜,真正是希望我們能做一個圓滿道德的子孫,這才是祖先所要求的。所以這篇文章很好,希望下一次能把它解釋更深刻一些,讓社會大眾都能夠得到利益。這篇東西好,這接引初機,很難得。後面還有一篇。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慈悲,諸位法師、大德同修慈悲。弟子山東海島金山寺開祥,今天報告的主題是「淨土法門是末法最後九千年唯一得度的法門」。

  佛祖非常慈悲,怕後世的子孫不會選擇法門,佛當年在世就為我們選擇好了,佛在《大集經》上講,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現在正值末法,那就是淨土成就。我們應當遵從佛的教誨,依教奉行,才能成就。佛法好比是藥,眾生有病需要吃藥,要對症下藥;不對症,病不但不會好,還會起副作用。而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無不得度。佛法的根本法輪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末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高超一切禅教律。學其他法門,好比是蚊子上於高山,而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因為學其他法門都要靠自力斷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而淨土法門是無量法門中的一個特別法門,具足惑業者可以帶業往生。一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不但出離六道輪回,也出了十法界,進入到一真法界。觀音、勢至是同學,每天可以手拉手、肩並肩聽阿彌陀佛講經,所以古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極樂世界一生圓滿菩提。這樣的便宜在世間到哪裡去找?

  但淨土法門最不易使人起信,稱難信之法。如果明了「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哪有不信的道理!西方極樂是淨土,是我們自己真心所現的,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所現的,自性所現的剎土、所現的如來,我們哪有不能親近的道理!我們的關系太密切了。所以一定要相信我有往生之分,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阿彌陀佛,發願接引十方有緣眾生。什麼叫有緣?就是能信,能發願,念阿彌陀佛往生的人,就是有緣,就肯定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分。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就是要信娑婆世界是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八苦交煎,苦不堪言。信極樂世界是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樂無能喻。極樂之樂,身體是蓮花化生,長生不死,而且是鹹同一類,無差別相,全部都是男身,絕無女形。不聞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居住的環境則是黃金為地,七寶為池,行樹參天,樓閣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無不如意。凡所用具,皆是化現。不像我們這個世界,都是由人為造作而成。極樂世界導師阿彌陀佛相好光明,無量無邊,一睹慈容即證無生法忍。而且觀音勢至,清淨海會,各舒淨光,同宣妙音。故雖具縛凡夫,通身業力,若能信願真切,即蒙佛慈攝受,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娑婆世界,願速往生極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或大聲念,或小聲念,或金剛持,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念漸息,佛念漸純。

  若想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別無他法,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從無始以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要經歷多少劫數。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鼓,咽細如針,長劫饑餓,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未經幾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未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所以張善和、張鐘馗臨終地獄相現前,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見賢思齊,當仁不讓,豈能因循苟且,以致一錯而成永錯乎?有血性漢子,斷斷不肯生作行屍走肉,死與草木同腐,當奮起努力,直下承當,披甲精進,老老實實念這句佛號,「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稱為萬德洪名,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現舉一例,以顯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雲南保山城內有一個叫鄭慧洪的人,以經商為業。民國十一年,以書信的方式向印祖求受皈依。印祖順便給慧洪寄了一些書,慧洪因此勸父母吃素念佛。其父是一位隱士,博學多才,初專攻《易經》,次又研究丹經,受其子影響,又開始學佛研究禅宗,後專修淨業,與其夫人同求皈依。民國二十二年,慧洪由四川回雲南,道經蘇州,住報國寺數日。次年春,慧洪死,其母心疼兒子,服毒,結跏趺坐,合掌念佛而逝。逝後面貌,光華和悅,凡見聞者,莫不贊歎。由是而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然眾生雖具不可思議之心力,不以佛力法力加持,也不能得其受用。由蒙佛力法力加持,使眾生心力完全顯現,所以毒不能毒其身,現奇特相。以無知無識的老阿婆服毒,能現如此不可思議之相,可知淨土法門之利益,實為甚難稀有。

  以上是弟子開祥粗淺心得,不妥之處,懇請師父上人批評指正。弟子開祥至誠頂禮。

  老法師:開祥師的報告,特別是末後舉的這個例子,鄭慧洪居士的例子,能啟發我們的信心,勉勵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今天這個社會,要跟民國初年來比,差距很大。民國二十二年的時候,我們還是小孩,我是民國十六年生的,還只幾歲,不滿十歲,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人心還很厚道,社會上惡人少、善人多,很少聽說惡人做惡事。現在變了,什麼原因?這都是傳統教育疏忽了,才造成今天的現象。

  今天,科技物質文明雖然很進步,可是人生活得痛苦,決定比不上過去的人。過去,像民國二十年,還是戰前,中日戰爭之前,一般無論是城市、鄉村,都還能安居樂業,人心很淳厚,想自己肯定會聯想到別人,想自家會想到鄰居。現在沒有了,現在全是人本主義。人本,給我感覺的就是自私自利,有自己、沒有別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細心觀察現在人,老人、大人、小孩,他想的什麼、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我們就會真正明了社會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個社會還會有前途嗎?我在過去,有人問我,這個社會還會有和平嗎?我們的日子到底是怎麼過的?真的,是在這個世間天天時時刻刻在受煎熬,真是世尊所謂的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還能忍受得住;換句話說,是一般常人不能忍受的,我們今天在這忍受。不忍受有什麼法子?

  我們感到最大的欣慰,就是在這個時代遇到佛法,真的是得救了。遇到其他宗教,能不能得救?同樣能得救。我這六十多年的修學,我深深感觸到,所有宗教是平等的,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們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當中,做種種不同的示現。細心觀察他們留下來的經典,不是大徹大悟說不出來。而且說出來的,大同小異,都可以用來做互相的注解。所以經典要深入,中國古人教給我們深入經藏,其他宗教也一樣,都要深入,深入你就會覺悟、就會開悟,就會把這個事情擺平了。什麼是真理?仁愛是真理。參透之後,你就是用神愛世人的心,愛社會、愛眾生;上帝愛世人,真主的仁慈,佛的慈悲,一個意思,你真能做到。如果說是,我是真的、你們是假的,我比你們殊勝、你們不如我,這是沒通,連自己的教義也沒搞清楚,才會有這些錯誤的概念,會產生錯誤的言論、錯誤的行為,那就造惡業了。惡業的果報不是天堂,惡業的果報不是神聖教出來的,都是我們錯會了經論的意思,才造成這些誤會,所以要深入經藏。要把這些經義講清楚、講透徹,宗教裡面的聖賢跟諸佛菩薩完全相同。

  眾生的苦難從哪裡來的?迷失了自性,把一切諸法的真相看錯了,沒有看到真相。都看到真相了,真相是平等的,佛講得多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平等的。所以宗教是平等的,無論信哪個教都值得尊重,都非常可愛,都能夠離苦得樂。只是這些大徹大悟的聖哲,他們說法善巧,契機契理,在那個時代、那種社會、那樣的對象,說法跟現在不一樣了。真正了解經義,他就能通權達變,曉得兩千年前是怎麼說的,兩千年之後今天這個社會我們應該怎麼講法。

  這一篇報告,提供我們最殊勝的利益就是把淨宗介紹給我們,文字雖然不多,講得很清楚。淨宗確實易行難信,因為它太容易了,所以大家不敢相信,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真有,一點都不假。所說的都是佛在經上講的,五逆十惡,壞事干盡的人,一念回頭,對極樂世界不懷疑,對阿彌陀佛不懷疑,真正有信心,真正想往生,臨終一句十句佛號都能往生。雖然是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就叫人難信了。阿惟越致菩薩是菩薩裡面的高級菩薩,不是初級的,是法身菩薩。一生到極樂世界,怎麼會變成阿惟越致?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才有這個成就。這就想到阿彌陀佛對眾生的恩德多大,無量無邊。

  黃念祖老居士的《淨修捷要報恩談》,愈想報,愈感覺得難報,要怎樣去報?自己真信真願求生淨土,全心全力勸導眾生。眾生不信,不要緊,自己往生的時候做出瑞相來給他看,我給你做證明,他就相信了。海賢老和尚的往生,堅定多少人的信心、願心,他表演給你看,不是假的。佛度有緣人,我們每天在學習經教,目的是讓大家阿賴耶裡面落謝種子,淨土的種子;有這個種子,不定遇到什麼緣,這個種子起現行了,它就管用。像看到一個人往生,你親眼看到的,你有這個種子,你就會發心,我親眼看見的,就真干了,萬緣放下,一心專念,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會動搖。這個世間太苦了,你看我們現在這一生所感受的,一個十年不如上一個十年,現在是一年不如一年,愈往後愈苦,這怎麼辦?什麼時候我們才能離苦得樂?往生極樂世界真正離苦得樂,這個不是假的。首先,我們對這個世界不能留戀,要生出離心。真有這個機會,真有這個極樂世界,那我們就真干,我們決定不錯過這一次的機會,這就對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摘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一五二集) 2015/7/7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