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經》的四谛法門
煩惱即菩提——談《心經》的四谛法門 慧聞 苦、集、滅、道在佛教中稱為四谛法門。谛,是真實義。四谛即四種真實不虛的道理。佛陀初轉*輪時,對喬陳如等五比丘就是開示四谛法,此後佛陀一生設教幾乎沒有離開過這個綱領。因此,四谛是修學佛法的大綱,在佛教中是十分重要的。四谛含有二重不同的因果。苦、集二谛為迷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由集感苦是人間雜染因果;滅、道二谛為悟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由道證滅是覺者的清淨因果,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一是以情為本的人生,一是以智為本的人生學佛就是轉迷為悟,轉染為淨。 佛陀是大醫王,專治有情生命中存在的病態,四谛法門的施設是佛陀根據良醫治病的程序而建立起來的。醫生治人類的身病,佛陀則治眾生的心病。 苦谛:四谛法中的第一個是苦谛。“苦”是有情生命的病狀。作為人,它要面對的是什麼?諸如生、老、病、死、無常、因果、苦、空等,認清現實,才能改變現實,這是佛教解決人生痛苦的前提。然而一般不學佛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雖然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卻不敢勇於面對現實。 就說“病”吧,通常人們要是得了一般小病,如感冒、肚子痛,誰都不會太在意,假如得了是愛滋病、晚期肝癌,此時就很少有人能夠面對它,你看那些病人在沒有能夠了解他病況前,也可能還談笑風生,一旦得知自己得了絕症,就會大驚失色,精神一下子就崩潰了,原本按病情能活三個月,結果半個月就走了。所以在醫院裡醫生如果查出某人得了不治之症,一般對病人都是保密的,為什麼要保密呢?因為病人不敢面對。 要認識人生必然存在煩惱的現狀,勇於面對它,如對死,六念法門中,就有念死;無常,佛教中列為三法印,要我們時時觀照它;空無自性,這是有為法真實相,佛教中有空觀;苦是佛教對人生實質的判斷,認識人生的痛苦是解脫人生痛苦的前提。 集谛:是招感苦果的原因。煩惱是什麼?煩惱能系縛有情於生死中不得出離;煩惱如流水能令眾生漂流於三界生死之中;煩惱如令牛與牛車不離的頸木,使眾生與生死境界和合不離,沉溺生死中受苦;煩惱能覆蓋清靜善心;煩惱如污垢。由此,可以我們可以看出煩惱在我們生命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煩惱的種類。簡單說主要有十種:即貪,對事物的貪求和占有;瞋,對不喜歡境界生起討厭、仇怨、懷恨、苦惱、嫉妒、損害等情緒;癡,對宇宙人生事相的無知,能引起錯誤的觀念與言行;慢,執自己長處輕視他人;疑,對真理的懷疑;身見,執五蘊身為我;邊見,執此身為永恆或斷滅的兩邊;邪見,否認因果;見取見,以身、邊、邪見為真理;戒禁取見,遵守一些錯誤的戒律,以為能由此解脫。這十種煩惱在佛教中稱為根本煩惱,是一切煩惱中最為很重要的。 業:是在煩惱基礎上所產生的行為。通常說有三業:即身業、口業、意業。業:從倫理性質分善、惡兩類,即善行、惡行。能利益現世、他世的行為是善,反之是惡。 善惡的行為千差萬別,但最基本的是十善、十惡。先說十惡行:一殺生,是以惡心斷除有情的生命;二不與取,是對於別人沒有給你的東西私自占為已有;三邪YIN,不被法律或社會道德承認的男女關系;四妄語,欺騙的語言或行動;五離間語,也稱兩舌,是挑撥離間的語言;六粗惡語,又稱惡口,惡心傷害他人的語言;七雜穢語,又稱绮語,能誘發他人煩惱的雜穢語言;八貪欲,對於他人財富起非理希求;九瞋恚,對有情起傷害心理;十邪見,否定因果,否定聖賢。十惡反過來便是十善,即不殺生,乃至不邪見。 滅谛:滅是寂滅。由消除煩惱痛苦所證得的涅槃之道。 道谛:涅槃的證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需要修道,這便是道谛的內容。修道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是八正道,八正道是眾生趣向涅槃的不二中道。 八正道的內容: 正見:是如實的看世界,看人生。正見是相對世人認識的顛倒說的。世人顛倒黑白,指鹿為馬,如五蘊無我,卻執有我;世間無常,卻執永恆;事相虛假,卻執實在;看不到三世因果的延續,卻說無因果;人間是苦,卻執苦為樂。正見,使你的認識與宇宙人生真相相符合,從無明的迷惑中解脫出來。 正思維:是正確的思考。人的思考與人的認識有關系,一個無知的人,一個對人生充滿困惑的人,一個帶著錯誤觀念的人,他不可能有合理的思惟。正思惟是要你的思考符合真理,與真理相應,從而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以此引導自己的行為。這就必須要在正見的基礎上始能產生。《經》曰:聽聞正法,如理思惟。 正語:這是語言的德行。要避免四種語言,即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要說真實語,是符合事實真相的語言。說利益語,所說的話都是利益大眾的,絕不存心害人;說愛語,是本著對別人的關心愛護說話,愛語,不是對方愛聽便是了,而是要你具有愛心。 正業:是行為的德行。業有三種:是身業、口業、意業。三業遠離十惡,行十善是正業;遠離顛倒煩惱,勤修戒、定、慧是正業;遠離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通達無我,廣行四攝六度是正業。 正命:是謀生的德行。命是活命,即通過什麼方式得以活命。命有正命、邪命兩種不同,邪命是不正當的謀生手段,比如從社會道德法制來說,販賣軍火、毒品、開賭場、搞皮包公司、詐騙等手段賺錢;從佛教的戒律看,與殺、盜、YIN、妄相關的行業,都屬邪命;反之,能用正當手段活命,如為社會道德法律所承認,或是佛教戒律所允許的職業,稱為正命。 正精進:是人生努力奮斗的德行。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人生奮斗的目標,為了達到目標,就需要不斷努力,由於目標不同,人們的努力也不一樣,有的努力是道德的,有的努力也可能是犯罪的,如希特勒著《我的奮斗》就反映了一個戰爭狂人企圖征服世界的努力過程,這個是邪精進。佛教反對我們從事犯罪的努力,鼓勵趣向德行的努力。《經》中說有四正勤:即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這是以捨惡修善作為人生正當努力的德行。 正念:心念活動的德行。修行修什麼?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修念頭。人的一切行為都取決於人的念頭,世間的一切事態也根源於人的念頭,念頭有善惡、迷悟、染淨,所在世間有凡聖、良莠之分。六祖說:前念迷是眾生,後念悟即佛。佛與眾生距離如此懸殊的東西,差別只在一念。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惡人到成佛,只在一念的放下,可知把握念頭是修學佛法的關健。 佛經說:六念是我們修學佛法應具的理念。即念佛,念佛德行,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念法,念宇宙人生真相,完善人格的德行;念僧,賢聖僧的德行,威儀風范;念戒,行為應當受到道德規范的約束,始能趨向解脫;念施,外捨財物培植福田,內捨煩惱健全人格;念天,不是羨慕天,而是想天人之福德,知修善行之重要。經論中又說十念:在六念外又說念休息,是止息妄念,使心念趨於平靜;念數息,是觀自己呼吸,知息粗細、長短、冷熱,系心於息,心息相依;念身非常,時時想著色身的無常,不貪著世間;念死,念死神隨時都在敲著警鐘,當勤精進。 從趣向解脫的意義,佛經又說:有四念處。即觀心無常,是觀想心念的無常變化,注意把握,安住正念,不隨它轉;觀法無我,是觀一切法都無常恆不變,主宰的自體,隨緣生滅,有無不定;觀身不淨,觀我們的色身,雖假沐浴更衣,表面似乎干淨,其實是充滿濃血、糞便,九孔常流不淨;觀受是苦,受雖有苦樂不同,然貪著樂受,則變為苦。四念處能對治我們凡夫於心、受、法、身四處,所起的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 正定:定,是專注一境。定,是對心念的一種訓練。通常我們總是身心分離,心靈破碎,於是精神渙散,修定,就是整合身心,收攝念頭。如修數息觀,將心從追逐外境中收回,觀想內身呼吸出入、長短、冷熱,系心於息,久而久之,身心漸漸合一。又由於念頭專注於呼吸,心念則自然凝聚,於是就會身體健康,精神旺盛。佛經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是說明修定的效果。 佛教的修行是依戒生定,由定發慧。可知佛教中修定目的是為了開發智慧,因為唯有開發智慧,始能斷除煩惱,完善人格,證得涅槃,解脫生死。那麼,引發無漏慧的禅定,便是正定。八正道是修學佛法的中道行。釋尊當初轉*輪時,一開口就說:“一者心著欲境不能離,是非解脫之因;二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離,永無解脫。離此二邊乃名中道。”(《中阿含?釋中禅室尊經》卷四十三)到世尊入滅的時候,又對阿難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長阿含?游行經》卷三)。是說解脫,應該靠自己努力,依法而行,法是什麼?即八正道。八正道是人類趨向解脫的最佳方案。 四谛法門,是佛陀主要對聲聞人說的,佛陀當初對五比丘轉四谛*輪時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因此,聲聞對四谛法門的修行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也就是有苦可知,有集可斷,有滅可征,有道可修,這是聲聞的境界。 可是從般若慧觀照四谛法,則又另一碼事了,《心經》曰:“無苦集滅道。”以般若慧觀照四谛,四谛法門也是空無自性,這裡我們也還可以采用前面的公式:苦不異空,空不異苦,苦即是空,空即是苦。集、滅、道亦復如是。四谛法門在現象上顯然存在染淨的差別,但從空無自性的上觀,苦集滅道則又平等統一了。 從四谛無差別的意義上,可以進一步悟到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人世間雜染的苦果,假如它是實實在在的,固定不變,那的確是一件很令人煩惱的事,可現在以般若慧觀照,苦存在並非是固定不變,換一句話說:同樣一種境界,你用煩惱心態對待,可以是痛苦不堪的;假如你用智慧觀照,也可以處處泰然,這就是“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就象別人罵你、傷害你,你在意、執著,才會煩惱;如果你不在意、不執著,你還會煩惱嗎?因此人生倘若缺乏般若觀照,處處只有煩惱,沒有絲毫的菩提;如果有了般若觀照,時時都是菩提,就不會有煩惱了。 面對煩惱,讓我們大聲說“我不在乎”! 菩提之心便如蓮花出水! 南無阿彌陀佛!
:心经 :入门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