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陀最誠敬的供養
佛陀八十歲那年,抱病來到末羅國的拘屍那城。
那時,佛陀患了嚴重的腹瀉,到城中的沙羅林就無法再走了,遂選擇在林中的雙樹間入滅。
佛陀要求尊者阿難在雙樹間為他鋪床,頭朝北,面向西,雙足交疊,保持正知正念側臥。這時,沙羅樹雖然不在開花的季節,卻開起花來,花朵從樹上掉落下來,紛紛落在佛陀身上。除了沙羅樹花外,還有更多的曼陀羅花與栴檀香末,從空中飄下,落在佛陀身上,也飄滿了附近的地面,空中還響起了樂聲與歌聲。
對這些奇異的景象,佛陀為尊者阿難解釋道:
「阿難!這是一些棲居在沙羅樹林,篤信如來的夜叉天神,以奇異的花來供養我,但這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那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供養如來呢?」尊者阿難問。
「只有能受持正法,實踐正法,隨戒、隨法而行的,才算是真正的供養如來!」佛陀說。
於是,就有這樣的偈頌,將這個情形記錄流傳下來:
「佛在雙樹間,偃臥心不亂。
樹神心清淨,以花散佛上。
阿難白佛言:雲何名供養?
受法而能行,覺華而為供。
紫金華如輪,散佛未為供;
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
注釋: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長阿含第二游行經》、《長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經》
二、佛陀枕右臂,左臂在上,兩腿相疊的側臥姿勢,經中以「獅子臥」稱之,後來也稱為「吉祥臥」。
三、以花供佛,這是現今我們的作法,但佛陀說,這不能算是供養佛,對佛陀真正的供養,是佛法的實踐。
四、怎樣才是佛法的實踐?偈頌中的最後一句,明白地指出是「陰、界、入無我」,這是佛法修學最核心的部分了。「陰、界、入」即五陰(蘊)、六界與六入處,這是佛陀對人的分析。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這是重於心理層面的剖析,六界即是地、水、火、風、空、識,是重於物理性質的剖析,六入處是眼、耳、鼻、舌、身、意,是重於生理層面的剖析,總括來說,陰、界、入即是我們身心活動的全部,佛法的修學,是以此為范圍的,而修學的內容,就是從中體證「無我」。「無我」即是「我」的否定,這裡說的「我」,是「自性」的意思,印順法師依據龍樹菩薩《中論》〈觀有無品〉的前兩頌,歸納出「自性」的定義是「自有、常有、獨有」(《中觀論頌講記》第二五三頁),而我們所執的自我,「即在此意義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佛法概論》第一五八頁)。「無我」即是說:生命中沒有任何「自有、常有、獨有」的部分,所有的存在,都是因緣條件下的存在,當然也沒有什麼絕對自由意志。人們「意志的自由性」中,最粗顯的就是「主宰欲」,而在主宰欲的展現中,傷害最大的莫過於憤怒、發脾氣了。脾氣一來,理智就不見了,傷害性的言詞、行動紛紛出籠,而可怕的是傷害越大越覺得痛快。最後,不僅傷害對方,也傷害自己。所以,學佛者對自己發脾氣一事,切莫以為理由充分,理所當然而等閒視之了。
五、我們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說法: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修學方法),有無限的善巧。又說,一切善法皆是佛法。佛法的修學方法,固然為了適應不同個性傾向必須廣開法門。然而,煩惱的止息,生命的解脫,卻是學佛者的共同目標,即使釋迦牟尼佛也是止息煩惱的解脫者。而止息煩惱與解脫的關鍵,就在於無我的實踐。所以,嚴格來說,不管您選擇了哪一種修學方法,修出離心也好,修慈悲行也好,乃至於日常生活的觀照覺察、打坐、參禪、念佛……一定要能將修學的內容,與無我對焦,才算是真正進入了佛法的修學,也才算是對佛陀的禮敬與供養。
:佛教故事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