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如來十二大願講解


 2007/4/21    熱度:12212    下載DOC文檔    


  澳門佛教總會每月定期之共修法會,為該月生日之會員,舉辦延生普佛法事,已經差不多有四年多,但大家是否知道?又或者對普佛法事認識有多少呢?在每一次的生日會後,都有法師為大家開示,或是一起研究佛法,探討大家學佛上的疑問等。大家應該認識到,在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中,很多都是顯示世間的無常,認識自己本有的覺性、自性,免被自我所蒙蔽,與及物欲所牽引,起惑作業,流轉生死。所以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不可貪戀世間物質的享受,應該放棄個人名利財富的追求,收攝身心,遠離五欲,然後以“寡欲知足,安貧樂道”的態度來修學佛法,解脫種種煩惱的束縛。還要在不斷提升的同時,推己及人,自覺覺他,利樂有情,希望“我與眾生,共成佛道”。

  大家做晚課的時候,或者參加念佛法會,知道有淨土法門,有西方極樂世界,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在每月共修法會延生普佛中,我們知道有藥師法門,有東方淨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我們念諸佛、菩薩的福德、智慧、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導,要聞、思、修。因為修行是必須經過真修實證,不是空談。因我們凡夫內心有貪欲、嗔恨、妄想等意念存在,它擾亂我們的心靈,招致罪惡的行為,令人作業,妄生煩惱。佛陀把身心煩擾惱亂的情況,叫做煩惱。煩惱有兩大種類:一種是根本煩惱,一種是隨煩惱。根本煩惱有六種:貪、嗔、癡、慢、疑、惡見。

  一、貪:對於物質,想占有它,過份的追求;對於情感,癡戀不捨;或者吝惜已有的東西,不肯布施。

  二、嗔:嗔怒。不如意的事,不能忍受,大起嗔恨,脾氣暴躁,任何逆意之事,遷怒於人,或斥罵,甚至動粗等。

  三、癡:愚癡蒙眛,不明白真理,不辨善惡,不分正偽,不知是非,內心只有欲望和嗔恨,因而引發罪惡的行為。

  四、慢:驕傲怠慢,瞧不起別人,以為自己的一切都比大家優勝,不肯虛心學習。

  五、疑:懷疑,猶豫不決的人,沒有判斷力,於佛法中所說之善惡,都猶豫不定,結果捨正路而不由。

  六、惡見:見解荒謬,不信佛法,潑無因果,肆無忌憚,做一切惡行之事。這些根本煩惱在我們內心盤據,就會不知不覺間產生很多較多的煩惱,叫做隨煩惱。例如:無慚、忿恨、覆蓋、妒忌、谄媚、懶惰、放逸、散亂、悭吝等等不良心理。他們有時單獨擾亂心靈,有時幾種同時出現,使人心神不寧,憂傷、痛苦。

  思想可以操縱行為,善良的思想產生良好的行為;相反,罪惡的思想產生錯誤的行為。所以佛陀教人注意心靈健康,不讓煩惱存在。

  可惜,我們的思想是時刻不停的,前念未滅,後念已起。既要杜絕煩惱,思想就得用善法來取代惡法之出現。

  我們若有崇高純潔的理想,做人生的目標,那就最好念佛,如果天天念,時時念,我們的習氣、性情會受到陶冶,潛移默化,影響到心思純潔、清淨,行為端正,煩惱逐漸減少。念佛、念法、念僧、念布施、念寬恕、容忍、持戒、精進等等,一切生活上的美德,時時念,常常念,意識被善念薰陶日久,惡念自然消滅,煩惱逐漸清除,惡業跟著減少。依照佛陀所說之法而行,以佛陀做模范,達到佛陀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地步,勇猛精進,我們就能生活在善良光明的大道上,這是多麼美好的人生!


藥師如來德號

  藥師,音譯作“鞞殺社窭噜”。義譯作藥師。又名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為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藥有治病之功;師有教導之義,故此凡能知藥性,用藥、配藥,能教人用藥治病的人,皆可名為醫師或藥師。藥有良藥,亦有毒藥,也有世間無上的靈丹妙藥、無上的法藥。能解除病患,有益身心的是良藥;損人健康,危害精神生命的軟性毒品等等是毒藥;不止治標,還能治本,令人身體上、心理上都得到健康的是法藥。身體上的病苦,能藥到病除是良醫;若能知病知藥,標本俱治,身心兼顧,令人身心都健康的,就世間無上的大醫王。

  藥師如來,不僅知法知機,知病知藥,而且能對症下藥,既可醫治眾生生理上的種種疾病,還可根治眾生心理上無明煩惱的頑癡疾病。換句話說:無苦不拔,無樂不與;無病不醫,無疾不治。令人身心健康,慧命增長,法身康復,故依其慈悲救護眾生之德行立名為“藥師”。

  梵音“薜琉璃,缽拉婆喝啰阇也”,略稱“琉璃”,是七寶之一。意譯青色寶、遠山寶、不遠山寶。又作流璃、琉璃、吠努璃野、吠琉璃耶、鞞稠利夜、吠琉璃、毗琉璃、茷琉璃、毗頭梨、鞞頭梨。為貓眼石之一種。種類有青、白、赤、黑、綠等各種顏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質,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相傳虛空之顏色(青色)即是由須彌山南方之琉璃寶所映現者。“琉璃光”其色如蔚藍的天空,又如澄清的海水,內外明徹,光能照物,因名琉璃光;用以譬喻佛由般若智光,掃除無明惑染的黑暗,照徹真如法界,體證諸法實相理,理智合一,光明遍照。此理智合一的心光,又名無分別智,佛依此無分別智,能出生分別一切差別相的分別智,故此心光,又名根本智。藥師佛以根本智證實相理,得成佛果菩提;用後得智入俗利生,分別眾生不同的種種個性與病情,而施與種種不同的法藥,能夠徹底拔除眾生身心的重病,故名“藥師琉璃光”。

  “如來”是佛十種通號之一;音譯“多陀阿伽陀”,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十方三世一切佛共證之真如理,佛佛道同,謂之“如”;諸佛無不倒駕慈航,來人間說法度生,示現有生滅去來,謂之“來”。在藥師佛而言:“如”是指“琉璃光”,譬喻佛智證理,如同十方諸佛;“來”是指藥師,表示佛本慈悲心,來入娑婆世界,救護眾生,施與種種法藥,普令眾生,離苦得樂;故此“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正是顯示佛無上的智慧,與廣大的慈悲。

  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三者。 (一)法身系指一切存在本來具足之真如,或指以功德法完成之身。(二)解脫即脫離煩惱束縛之謂。(三)般若則指悟之智慧。此三者,三即一,一即三;而在因位時,稱為三佛性;在果位時,稱為三德。又藥師是解脫德,琉璃光是般若德,如來是法身德;法身是體大,般若是相大,解脫是用大。藥師如來成菩提時,圓證三德,具足三大,但三大不離一心,一心具足三大,三一圓融,不可思議,因此佛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據《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雲:稱念佛名的人,可以消災障,增福慧,故又名“消災延壽藥師佛”。

  在《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中開始,就是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

  東方是方位、群動之首,日出之方,意味著朝氣與光明。“殑伽”是印度三大河流之一,舊譯名恆河,恆河沙粒至細如面粉,其量無法計算。諸經中凡形容無法計算之數,多以“恆河沙”一詞為喻,釋迦牟尼佛說法之時,常在此一帶說法,每當喜歡引用恆河之沙,以譬喻極多之數量。......“佛土”指一佛所教化的國土,亦即三千大千世界,今以一沙一世界而言,從此娑婆世界的東方去此,要經過十個恆河沙數之多的佛世界,然後有一世界名淨琉璃。可知此世界是距離此土何等之遙遠!國土是十法界眾生依止之處所,可分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等四種,淨琉璃世界是屬於實報莊嚴土。

  其世界名“淨琉璃”,顧名思義,可知此世界是極為清淨,特別莊嚴。因為淨琉璃世界,不止是以琉璃為地,金繩界道,一切皆為七寶所嚴飾,其國中之眾生,皆純大丈夫相,無有男女的差別現象,無有惡趣類的眾生,連不如意的音聲亦不可得聞。所以淨琉璃世界是屬於東方的淨土。

  淨琉璃世界的教主,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淨琉璃世界是依報,琉璃光如來是正報。佛以琉璃光的般若智,照實相理,智理一體,心境一如,光明遍照,清淨無染;依所證境言,名淨琉璃世界;約能證智言,名琉璃光如來。

  此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淨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此佛誓願不可思議,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現,眷屬於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讀誦《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造四十九支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蘇生續命。此種藥師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藥師佛之形像,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載,左手執持藥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三界印,著袈裟,結跏趺坐於蓮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將。此十二神將誓願護持藥師法門,各率七千藥叉眷屬,在各地護祐受持藥師佛名號之眾生。又一般流傳之像為螺發形,左手持藥壺,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日光、月光二菩薩脅侍左右,並稱為藥師三尊。此二脅侍在藥師佛之淨土為無量眾中之上首,是一生補處之菩薩。亦有以觀音、勢至二菩薩為其脅侍者。此外,或以文殊師利、觀音、勢至、寶壇華、無盡意、藥王、藥上、彌勒等八菩薩為其侍者。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


  指藥師佛於過去世修菩薩行時,所發利導眾生之十二大願。又作十二大願、十二上願。即:(一)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二)願身如琉璃,內外清淨無垢,光明過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三)願以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受用無盡。(四)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五)於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減。(六)諸根不具、白癞顛狂,乃至種種病苦者,聞我名皆諸根具足,無諸疾苦。(七)眾病逼切,無護無依者,聞我名,眾患悉除。(八)若有女人願捨女形者,聞我名,成丈夫相。(九)令眾生皆脫魔網,置於正見,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十)若為王法所縛,身心受無量災難煎迫之苦,此等眾生若聞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脫一切憂苦。(十一)為饑渴所惱而造諸惡業者,若聞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十二)貧無衣服者,聞我名,我當施彼隨用衣服,乃至莊嚴之具,皆令滿足。

(一) 生佛平等正報莊嚴願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阿耨多羅”,翻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譯為正等正覺,是佛果菩提的通稱。正等是平等的真理,正覺是無分別智;菩薩修行,功圓果滿之時候,以無分別的般若智,證平等不二的真理。此平等的真理,雖然生佛平等,聖凡無二,但因凡夫眾生迷而不覺,外道修行者覺而不正,二乘人正而不等,菩薩之覺,雖正又等,但非無上;唯佛以如如智,證如如理,既正且等,九界眾生,無能過之,故言:“無上正等正覺”。當佛由最初之始覺智,證得本覺理,究竟覺悟之時,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親證法身。

  “自身光明,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是指佛的自受用報身。佛的自受用報身,是由無量功德智慧所生,屬於佛果無漏不可思議的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唯佛以佛能知。但諸佛為教化地上菩薩,往往現出他受用報身,光明熾然,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照,故此雲:“自身光明,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是指佛的應身。不但是諸佛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釋尊的親弟阿難,以及轉輪聖王、梵王、帝釋,都具有此大丈夫之相。至於八十種隨形好,則是諸佛在因地中經過“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所得的果報,唯佛具足,非一般凡夫或三乘聖眾可能擁有。

  現在藥師琉璃光如來,因中行菩薩道時,發第一個大願,就是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三覺圓明,三身具足,證得佛果無上正等正覺時,亦令一切有情眾生,共成佛道,同證三身,與自己一樣,無有差別。因此,得生其淨琉璃世界的眾生,雖然未盡斷煩惱,未證佛道,但由於藥師如來原本願力功德的加持,皆於雜色寶華中化生,都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正報莊嚴,與佛無異無別。


(二)身光破暗開曉眾生願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綱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藥師如來行菩薩道時,發第二個大願,是希望將來成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內在的智慧光明,能照徹法界,(自受用身),外在的身相光明,能照應大機,(他受用身),猶如琉璃寶物,晶瑩皎潔,“內外明徹,淨無瑕穢”。而且功德莊嚴,好像須彌山王一樣巍然轟立不動。由於佛的報身“光明廣大”,普照無涯,周遍法界,所發出的光焰熾烈,互相映照,結成光網;藥師如來所應化的琉璃光身,善於安住於此,由無量光線所組成光輝燦爛的焰網之中,故其光明,超“過於日月”。不止照耀無量無邊世界,同時照耀常處於幽冥中的地獄眾生;令人間天上,及惡道中眾生,凡接觸佛的焰網光明,“悉蒙開曉”智慧的心眼,皆可照破內心無明煩惱的黑暗,使眾生在佛光與自己智光的照耀中,明白真理,認識自己,走向光明之路,進入菩提覺道。在菩提覺道上,隨其各人的意志,去作各種有益身心,有利於群眾的事業;或隨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實踐六度萬行,廣修福慧,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即可完成佛道。以上兩願,是著重自他佛道的證得,是依四谛中的滅谛而發的大願。


(三) 智慧方便滿眾生所欲願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自此至以下第五願,是依道谛而發的宏願。道,是佛弟子所修學的法門,廣則無量,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略言則可以說是三十七道品,再略說則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此第三大願,是依道谛中的慧無漏學而發。

  智慧是實智,屬於體;方便是權智,屬於用。如無智慧的實體,則無以起方便的妙用;若無方便的妙用,則無以顯示智慧的實體。今藥師如來發願,得菩提時,以實智證理,以權智鑒機,從體起用,運用種種善巧方便,利益有情。

  量是衡量,計量,度量,測量,凡衡量物之輕重,計量物之多少,度量物的長短,測量物的大小、淺深、厚薄,皆名之為量。“無量”,即已超越世間事物的大小、多寡、長短、淺深、厚薄,如攝大乘論所言:“不可以譬類得知”。邊謂邊際,邊緣,邊界等;物與物之間有其邊際,人與人之間有其邊緣,國與國之間有其邊界。“無邊”,即已超越世間任何人與物的邊際邊緣與邊界。

  佛之智慧所言:“無量無邊”,因為佛以般若智,證實相理,此理離言絕相,不落邊際,既非凡情可計算測度,亦非小乘聖人的智慧可衡量或思量,故佛的智慧是無量無邊。藥師佛從無量無邊的智慧,所起的方便妙用亦無量無邊,故能普令一切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

  “所受用物”,即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資生之物,例如衣、食、住、行、醫藥、娛樂等,都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享受。若然缺乏或短少,必然群起而爭,爭者必亂,何止損害群眾,危及社會,而且因此作諸惡業,流轉生死,招致無窮無盡的苦惱。藥師如來,為了取消人類現實生活的貧窮困苦,給予人類無窮無盡的享樂,更為了拔除眾生永劫沉淪生死的苦惱,給予眾生法身慧命無窮無盡的壽命,所以從無量無邊的智慧,運用無量無邊的權巧方便,來到人間,提倡五明學。先灌輸眾生論理學、心理學、語言學、醫學、科學各方面的知識;教導眾生發展工業,開發資源,創造藝術、娛樂種種技巧,令眾生有建業知識,謀生技能,獲得物質高度文明的享受,生活富裕,“皆得無盡所受用物”,不致貧窮困苦,“有所乏少”。然後運用內明學,來開啟眾生的心智,令眾生明真理,知因果,辨邪正,止惡行善,甚至惡性隱殁,佛性抬頭,成就戒、信、聞、捨、慧、慚、愧等七覺支,以提升人的德性,改善人的品質,使人樂於發揮人溺己溺,人 己 的精神;樂於進德修業,利己利人;樂於趣向佛道,覺悟成佛。如《華嚴經》言:“菩薩於菩提,當於何求?當於五明處求”。是以藥師如來行菩薩道時,發第三個大願,就是運用智慧方便,以五明學的權巧,來提高人類物質的享受,同時也提升人類的智慧與質素,徹底解除人類物質與精神的貧乏,令人類物資富裕,精神飽滿,不致“有所乏少”。


(四)令邪歸正導小向大願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前願是偏重人類資生事業的發展,以促進物質文明;今第四大願,目的是化邪歸正,擴展大乘佛教濟世益群的思想,是偏重於精神文明。

  “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是令人道眾生,捨邪歸正。”菩提”,譯名正覺,“菩提道”即正覺的康莊大道,反之便是邪道。藥師佛發願將來成佛時,遇見有不正的思想,不正的信仰,不正的行為,不正的娛樂的人,都以正覺的思想,正覺的教育,正覺的行動來教導之,輔助之,令捨邪歸正,知因識果,信仰三寶,學習大乘佛法,走向正知正見的菩提覺道。

  聲聞,是一類因佛說法的音聲,得聞四谛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結果斷見思煩惱,解脫生死,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獨覺,又名緣覺,是一類因聞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知世間諸法,皆緣生性空,無常無我,因而放棄世間五欲的享樂,如法修學,由十二因緣的流轉門,進入還滅門,而得斷煩惱,了生死的聖人;另有一類立志出塵之士,但生不逢佛世,唯有孤峰獨宿,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而悟知世態榮枯,生滅無常,不戀世事,專心修習禅定,引發無漏智慧,得斷煩惱,了生死,證真空涅盤的聖人,名獨覺。聲聞人但斷見思煩惱,緣覺兼侵習氣,二者同是獨善其身的修行人,所以屬於小乘。但佛教的基本精神卻屬於大乘。

  “大乘”即是一佛乘。諸佛出世,雖說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教法,但目的在於一佛乘。如《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否則,“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悭貪”。諸佛聖人豈是悭貪者?是以藥師佛發願來世成佛,不止要令沉淪生死苦海中,行邪道的人乘眾生,捨邪歸正,安住於菩提覺道;還要令已斷煩惱,了生死的小乘聖人,回小向大,修學大乘法門,趣向佛道,不致滯留小乘,故此言:“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此即依道中,定無漏學而發的大願。


(五)令修梵行得戒清淨願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梵言:“屍羅”譯名為戒。戒有防非止惡之功,令人行為清淨,如《華嚴經》言:“菩薩護持淨戒,於色聲香味觸,心無染著,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不染六塵,不起雜念”。所以持戒即是“修行梵行”。戒有在家五戒,八戒,十戒;有出家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有《華嚴經》所說的菩薩十戒:“一不捨菩提心戒,二遠離二乘地戒,三觀察利益一切眾生之戒,四使一切眾生住於佛法之戒,五修一切菩薩所學之戒,六於一切法無所得之戒,七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之戒,八不著於一切如來身之戒,九離思惟取著一切法之戒,十諸根律儀之戒”。還有《梵網經》所說的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於所受戒,能嚴持不犯,名“得不缺戒”。

  “具三聚戒”,三聚戒又名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是受持佛所制的一切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之戒;律己修心,嚴持不犯,即是諸惡莫作,是斷德因,可修成法身果。二攝善法戒:是修持一切善法,例如修學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大乘法門,亦即是眾善奉行,是智德因,可修成報身果。三攝眾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大乘佛教的精神,在於慈悲濟世,利樂有情;所以大乘菩薩,應該以弘法利生為出發,以普令眾生離苦得樂為目的,是恩德因,可修成應身果。律儀戒是止持作犯;後二戒是止犯作持。“毀犯”是因,“墮惡趣”是果。

  藥師佛因中發願成佛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藥師佛)法中,修行梵行”,必蒙我藥師如來佛光加被,“一切皆令得不缺戒”,何止圓滿具足比丘,比丘尼戒,同時還可以“具”足菩薩的“三聚戒”。假設有人,被惡業所牽,為境所轉,“毀犯”禁戒,若然有機會聽“聞我”藥師如來“名已”,能一心稱名,恭敬受持,誓不再犯,即可恢復戒體,“還得清淨”如故,“不”致因毀犯禁戒之罪,而“墮惡趣”中。此即依道谛中的戒無漏學所發的大願。


(六) 令諸殘疾六根具足願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丑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偻,白癞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此是藥師佛因中行苦薩道時,緣苦谛境而發的別願。“若諸有情”,也許是特別指娑婆世界的眾生,因為得生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有情,皆相好如佛,絕不會“諸根不具…… 種種病苦”。

  “諸根”,指人身體中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人的體態怪異謂之“丑陋”,是身根有缺憾;心性魯鈍,專橫固執是“頑愚”,指意根有缺憾;目不能視之疾是“盲”,指眼根不具足;耳不能聽之疾是“聾”,指耳根不具足;發音不亮是“喑 ”,指鼻根不具足;不能言語是“啞”,指舌根不具足;手足彎曲不能伸縮之疾是“攣”,兩足俱廢是“躄”,背向前彎不能直伸是“背偻”,惡瘡難愈,猶如 瘋是“白癞”,神經反常,心智不清是“顛狂”;此皆是令人苦惱,引以為憾的疾病,都屬於個人別業所招的惡報。藥師佛為救拔此等眾生殘疾之苦,行菩薩道時,就發願將來成佛,殘疾的人,聞其名號,若能一心受持,恭敬供養,即可取消一切丑陋殘障的缺憾,“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病苦”。黠是靈巧,慧是聰明,”端正黠慧”,則不丑陋頑愚,眼根具足則不盲,耳根具足則不聾,鼻根具足則不 ,舌根具足則不啞,身根具足則無攣、躄、背偻、白癞等病,意根無缺,便不會顛狂,或愚魯專橫。眼等五根完具,是身不殘缺;意根完具,是心不殘缺。由於藥師佛本願功德神力加持,凡聞佛名,而能稱念佛號的人,不僅身體的殘疾,獲得痊愈,而心理殘障的人,亦可得救,回復正常;所以佛號藥師,能為人世間的無上大醫王。


(七)除病苦得身心安樂願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人的病苦不止於殘障,即使是六根完具健康的人,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疾病。即使現代醫學倡明,但很多疾病仍然令群醫束手無策,何況貧病交逼?當一個人身患疾病,既缺乏醫藥救治,又無親人照顧,兼且無家可歸,求救無門,加以貧窮困苦,唯有坐待其斃,實在不幸,可憐得很!藥師如來願意照顧,此類貧困苦的有情,發願將來成佛,憑其原本願力功德,能令此等貧病交逼,眾多苦惱的眾生,一聞其(藥師佛)名,即得“眾病悉除,身心安樂”。此處所言:“眾病”,是包括人生理上、與心理上的疾病。人生理上的病,或可求助於世間醫藥,但心理上的病,就非乞靈於佛法不可。藥師佛不但能醫治人盲聾 啞,四肢殘缺,六根不具,白癞顛狂,智商低能,種種生理上的奇難雜症,又可以治療人心理上,因貪欲熾盛,所引發的斗爭病,金錢病,占有病;或因 恨心重,所導致的報復病,殘殺病,或因愚癡、我慢所引起的社會病,政治病,罪惡病。令人消除有形或無形的病苦,轉身心重病,成為“身心安樂”。

  由於眾病悉除,恢復身心健康,就可以從事正常操作,發展事業,重建家園,不但眷屬美滿,資生之物豐足富裕;且因聞名稱念藥師佛的功德,善根增長,自然消除三不善根的惡疾。除貪不善根的病,則知布施修福,樂意幫助一切人;除 不善根的病,就會發慈悲心,憐憫同情一切人;除癡不善根的病,即可增長智慧,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終證菩提。


(八)女轉男身得滿菩提願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若有女人”,亦是指淨琉璃世界以外的眾生,因為淨琉璃世界的有情,純屬大丈夫相,無需轉女成男。本來佛性平等,無有高下,所謂男女,只是五濁惡世中,欲界眾生的差別現象而已;色界與無色界的有情,已無男女相,所以男女性別,原無勝劣之分,更無所謂高等或低級的懸殊。即使凡夫境界,煩惱的厚薄,業障的輕重,智慧的淺深,福報的勝劣,皆基於個人宿世業力因緣使然,非關男女性的區別。

  雖然《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言:“女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因為清淨與垢染不同);二者帝釋,(因為少欲多欲差別);三者魔王,(因剛強懦弱相異);四轉輪王,(因仁慈嫉妒各異);五者佛身。(因萬德煩惱有別)”學佛之人志在出塵,梵王、帝王、帝釋、魔王、轉輪王,固非所求,不作也罷,至於佛身,謹限於不可即女身作佛而已,並非女人,不可以修行,斷煩惱,成佛道。至於修因證果,覺悟成佛的遲速,全視乎個人修行之精勤與懈怠而定,與男女性別無關。可是古今中外,皆以男性為社會中心,所謂;”男主外,女主內”。男性既掌握經濟大權,便可為所欲有,有人意圖欺侮女性,壓迫女性,奴役女性,甚至抵毀女性,使女性在不平等的制度下,受盡委屈與折磨。時至今日,隨著時代巨輪的推進,女人,已非弱者,但由於社會重男輕女的惡習,根深蒂固,雖然同工同酬,但女性在家庭中,仍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兩性相處,吃虧的往往是女性;何況女性,畢竟要接受生兒育女的痛苦,是以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不少女性,厭惡女身欲求出離。

  藥師如來,為欲令此類女性,所求如意,所以因中行菩提道時,發願當來成佛,若有願意捨棄女身的人,得“聞我”藥師佛的“名”號,專心稱念,禮拜供養,“一切皆得轉女成男”,而且具足大丈夫相;若能進修佛法,精勤不懈,終必“證得無上菩提”!


(九)化導魔外攝入正見願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梵語“魔羅”,譯殺者,或擾害;凡是障礙善法,破壞功德,殺人慧命,擾亂人身心的人和事,都屬於魔。可分為煩惱魔,五陰魔,生死魔,天魔等四種。

  煩惱魔,五陰魔,生死魔,固然令人困擾重重,心煩意亂,不能專心辦道;而天魔更有魔王,魔兵,魔將,魔子,魔孫,及魔眷屬,都會運用種種魔術手段,網羅眾生,使人迷失本性,陷入魔網,求出無由,謂之“魔罥羅”。

  “外道”,指佛法以外的一般宗教,不明萬法唯心的道理,於心外求道,謂之外道。《大智度論》說,佛在世時,印度竟然有九十六種外道之多。於心外求道的人,不明真理,不識佛性,不信因果,邪見熾盛,往往修學種種無益苦行,如蠶作繭,自纏自縛,猶如誤入荊棘叢林,入易出難,故言:“墮惡見稠林”。

  魔與外道、惡見,皆屬於惑,是生死根本。眾生因煩惱惑而作業而受苦,如是惑業苦三,循環不已,被困苦惱深淵,無法自救。藥師如來為徹底消除眾生心中的迷惑,令斷除苦因,苦因既滅,則苦果不生。是以在因中行菩薩道時,即依集谛發願,願當來成佛,能“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有“墮”在”種種惡見稠林”中的眾生,悉“皆當引攝置於正見”。

  凡世間一切善法,合乎人倫道德,合乎法律秩序,合乎邏輯理論,合乎因果法則的見解,都是正見;凡能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而學習大乘佛法,廣修六度四攝等法門,利益眾生,趣向佛道的人,就是正知正見。

  現在藥師佛乘本願力功德,將被魔所困,被外道所纏的眾生,“引”出魔網,導出惡見稠林,安置於 正知正見的大乘佛法中,“漸令修習諸菩薩行”,當然可以圓滿具足菩薩道,終於“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可惜現代思想自由,人皆各持已見,自以為是;至於另有目的之人,故意標奇立異,邪說橫行,令一般無知市民,或急功好利的人,誤入歧途,自投羅網,自毀前程。例如:目前世界各地,流行著種種邪知邪見的宗教,正在謀殺人的慧命,殘害人的身心,所以凡是正知正見的佛弟子,都應該受持及弘揚藥師法門,祈求藥師如來慈光加被,令邪知邪見的人,轉為正知正見,共同實踐利已利人的菩薩道,以杜絕社會種種罪惡發生,使我們的世界,變為人間的淨土!


(十)解脫災難令離憂苦願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以下三大別願,皆是緣苦谛境而言。佛說:人的富貴貧賤,窮通得失,或智愚賢不肖,皆是個人宿生業力使然;所以我們欲想富貴榮耀,幸福快樂,就要實行布施持戒,努力修善,自求多福。

  可惜眾生迷惑無知,不信因果報應分明,每妒忌他人的成就,而苦自已之不足,因而憤世嫉俗,甚至挺而走險,作奸犯法,擾亂社會治安,當然要被:“王法所錄”,接受國家法律的裁判。

  古之王法,設有笞、扙、徒、流、死等五刑,以懲罰犯罪的人。今言:“繩縛鞭撻”即是笞刑”,系閉牢獄”即是徒刑,“刑戳”屬於死刑。“及余無量災難凌辱”,是指王法以外的一切天災人禍,或是被惡人陷害,飽受凌辱。人的感受可分為苦、樂、憂、喜、捨等五種;今被種種逆境,導致“悲愁煎逼,身心受苦”是屬於憂與苦。

  藥師佛行菩薩道時,發願拔除眾生的痛苦,不管是因觸犯國法,該受刑罰的人,或被人陷害,枉受無辜者,或是在王法之外,遭受其余天災人禍的逼害,致使“悲愁煎逼,身心受苦”的眾生,若得聞藥師佛的名號,即可仰仗佛的本願功德,與佛果上的”福德威神力”加被的緣故,皆得解脫,一切王法所加,以及其余無量災難、苦難、厄難、困難,與遭受他人的橫加“凌辱”,種種“悲愁煎逼”的憂苦。

  或有人問,被國法懲罰的人,若是冤枉,聞佛名號,即得解脫,是應該的;如果是五逆十惡的人,是罪有應得,若聞佛名號,即得解脫,豈非違背因果定律?當知若有福德因緣,得聞藥師佛名,一定是有善根,而又勇於改過的人,今因聞佛名,受佛感化,悔過自新,轉惡為善,念佛修行,必然蒙佛慈悲攝受,可以解脫災難,或重罪輕受,正是善因善果,誰說是違背因果定律?


(十一) 饑渴眾生得妙飲食願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飲食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條件,若然缺乏飲食營養,不僅身瘦形枯,百病叢生,且面臨死亡;是以世人無不為求飲食而奔馳。

  《楞嚴經》雲:“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段食,又名粗搏食:指色、香、味、觸等食物,可直接資養身體,間接資補精神。觸食:指人的眼等六根,與外界色等六塵接觸,產生色聲香味,冷暖澀滑種種反應情緒,令人心生喜樂,能長養身心,謂之觸食。思食:指人的思想與意志,能使人精神奮振,克服艱苦,甚至任勞任怨,以謀生存,謂之思食。識食:此識非指眼等六根,扳緣色等六塵所起之六識,而是指一切眾生,.皆依之而生存的第八阿賴耶識;地獄眾生及無色界有情,固賴此識資持命根,而一切眾生,亦因此識資持業果,始可以延續生命,因名識食。三界眾生,皆依此四食而住。

  至於出世三乘聖人,則以禅悅為食,或以願力為食,以解脫為食,以資養慧命;唯獨諸佛,已轉識成智,法身顯現,智慧飽滿,無需再依食住。

  段食、觸食,純屬物質;思食、識食、以及禅悅食,法喜食、願食、念食、解脫食等,皆是精神食糧。普通一般人,大都全力注意飲食營養,爭取物質的享受,而忽視精神食糧,致使人心失常,精神枯萎,百病叢生,仍然不知謀求挽救,努力進取精神食糧,令精神飽滿,身心健康,反而醉心物質享受,心為形役,身為物轉,每為物之得失而煩惱;尤甚的是為滿足一時口腹之欲,而屠殺生靈,冤結累劫,受報無窮;或為滿足一己的私欲,而強奪巧取,無惡不作,既作惡多端,則罪孽難逃,生受法律制裁,死墮惡道,受苦無量,佛眼觀之,實在可憐可憫。因此,藥師如來行菩薩道時,發願將來成佛,凡為“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的眾生,若然得聞其名號,而能“專念受持”,即先以世間“上妙飲食,飽足其身”。

  “上妙飲食”,非指血腥臭穢的肉類,而是營養豐富,資補身心的天然食品,加以思想純善無惡的思食,與深信因果知見正確的識食,該是世間最上最妙的飲食。“法味”,指大乘佛教的思想,以及菩薩所修學的無量法門,能長養人的慧命,能令人法身健康,畢竟解脫生死之苦,獲得佛果無上菩提的究竟安樂。藥師佛對於為饑渴所惱,作諸惡業,流轉生死的眾生,先以世間“上妙飲食”,令其安住於有漏善道,使之成為人間賢士;然後再進一步用出世間的“法味”,令其安住於無漏覺道,使之成為出世間聖人,乃至證得佛果無上菩提,究竟離苦得樂,故言:“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十二)貧乏眾生得妙衣服願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後心所玩,皆令滿足。

  衣服不止可以衛體遮羞,還可以御寒避暑,保護肌膚,避免寒暑或蚊蟲的侵襲;是以衣服,亦是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護身之物。時至今日,人的衣服不但講究華麗美觀,還求欸式新潮怪異,富人一件衣服,每以萬計,可是貧窮人家,往往衣不蔽體,即使是粗衣舊服,亦無以自給。藥師如來為照顧此類貧苦群眾,因中行菩薩道時,發願將來成佛,若有貧窮眾生,缺乏衣服,飽受蚊蟲侵襲,或被寒暑逼迫惱害,如果得聞藥師佛的名號,又能專心稱念,如法“受特”,自可獲得藥師如來本願功德威神之力加被,即能“如其”心中“所好”,隨意“即得上妙衣服”。同時“亦得一切寶莊嚴具”,例如:寶石,鑽石,鑽戒,項鏈等首飾之類。

  “華鬘”,是用種種花、或用種種寶石制成的項鏈首飾;“塗香”,是種種名貴的香水;“鼓樂”,是各種流行的音樂;“眾伎”是各種樂器。此皆人間富豪之家所用之物,今因專心稱念佛的名號,即可“隨”其“心”意所愛好玩賞的一切華麗衣服,各種名貴首飾,高級化妝用品,以及娛樂所用的各種器具,藥師佛悉皆能令一切貧苦眾生,得到“滿足”,如意享受。

  總結:藥師如來,從凡夫開始,在因中修行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時,即發上述之十二大願,而此大願,既不同於凡夫,只求自利之人天福報;亦不同於二乘人,但求出三界,了生死;也不同於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教化眾生,開佛知見;而是願意滿足一切眾生的希望,“令諸有情,所求皆得”。十二大願是藥師如來因中修行所發的別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是成佛後由本願行功德力的實現。

  【全文完】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