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虛居士:佛教對物質世界和有情生命的看法
一
楞嚴經》中,佛教對物質的起源與結構有很精彩的說明。《楞嚴經》卷三,佛說:“汝(指阿難尊者)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佛把物質分成微塵,再細分變成“鄰虛塵”,這是很小、接近虛無的塵。它的結構是“色邊際相,七分所成”,佛是告訴我們,物質狀態的細小鄰虛塵,再分下去就變成同時含有物質與虛空性質的東西,最後就是虛空而已。也就是由虛空產生有色相的半實半空的東西,然後再生出物質。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說法那時候科學上還沒有原子、分子、質子、中子、電子、誇克等名詞,所以他只有以“鄰虛塵”、“色邊際相”等名詞來表示。佛的表示方法在當時實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他對物質組成的說法到今天才被科學逐漸證實。
近代科學研究的結果,知道物質可由大往小不斷細分,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質子、中子與電子組成,……等等,目前最基本的物質組成單位是輕子與光子,以及組成強子的誇克,還有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這些輕子、光子與誇克的重要性質有:靜止質量、電量與自旋量及空間大小。輕子包括電子、微中子及渺子,目前尚不知其體積有多大,也不知其內部有什麼結構,但有微小的靜止質量與自旋量,有些帶有電量,有些則呈中性。
在佛教看來,自旋量是動的能量,體積大小並沒有堅、濕、暖動之性,故體積只是虛空的性質而已。
科學家把空間的性質以體積、自旋等來表示。目前已發現在質子與氘原子之間就有二百多種不同靜止質量與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輕子與質子之間亦有多種介子存在,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來,就是各種“色邊際相”,有不同份量的虛空性質所成。在《楞嚴經》中,本師釋迦佛並未詳列目前科學上找到的各種粒子,只是例舉一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做為說明而已。
科學家以自旋、體積、能量、質量等來表示粒子的性質,而佛家則以地、水、火、風、空的性質來說明,似乎這兩者有一致性。皆可說明物質與虛空的特質。目前科學家尚不知誇克、微中子等的來源是什麼,但本師釋迦佛早就告訴我們,它們來自虛空,一切色相皆虛空所出;而佛更進一步指出,虛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無法用科學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說皆非自性。
二
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這些有知覺的識是源於自性,由於作用不同可分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賴耶共八識,由於有前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人才能有看、聽、嗅、味、觸、知的功用;有末那識,人的生命才有動的感覺;有阿賴耶識,人的一切身心活動才有記錄之處,人(及一切有情)從無始以來的作為(稱為“業”)就存在阿賴耶識中輪回轉世,人的潛意識就是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所造成的。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要有“識”前來參與才可。
此識在天主教就是靈魂,只是天主教不講輪回轉世,佛教稱這種前來參與受胎的識叫“中陰身”,這種神識是非物質的眾生,它有生滅、有我相、有形體,其特性會隨時間或作為而改變。天主教講的靈魂是不生滅、不改變、有習氣(如博愛等)、有我相、有分別的。佛教講的自性是無所不在,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無分別、無形相、不生不滅、不可被知(但可被“悟”),這三種名詞(即自性、靈魂與神識)涵意不同,佛教認為凡所有相皆虛妄,虛妄則會變,靈魂既有相,當然是會改變,不會永久不變。
佛教把有情依其心態之不同而區分為“十界”,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鬼與地獄。前四種為聖道,是不輪回的,而後六種稱為六道眾生,是要輪回的。輪回的意思是在這六種狀態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一道死了以後生到哪一道?那要看心的狀態而定,心接近哪一道,死了以後自然就會投生到那一道,這種力量叫“業力”。聲聞與緣覺一般稱之為羅漢,“天”道由於心的狀況不同又分為很多種,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很多種天,諸天有天眾與天王,很多天王本身已不再輪回,也就是其修為已在天道之上,但天眾是在輪回之列。人間的眾生修福德,行布施、孝行、忠義等,死後有可能投生到天道。阿修羅是有天的福報,但缺乏天的德性,它與天道眾生一樣具有神通,但阿修羅的特質是“嗔恨”心很重,故凶猛好斗;人若行布施為善,但若“嗔恨”心重,則死後可能生阿修羅道中。雖然佛教把有情分為十界,其實心的狀態是“連續的”,例如最下等的人與最上等的畜生之間的差別是很小的。
我們再看看近代科學家對人體中有非物質存在的看法如何。1963年英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克裡爵士在其論文中說:“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物質溝通。”“人體內有一個‘非物質’的思想與識力的我,那就是在胚胎期進入人體大腦,施予推動控制大腦……,使其細胞工作,此種非物質的‘識我’在肉體大腦死後仍然存在,並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除了永生不滅四個字涵意不明(他所指應該是不會像肉體般會生病死亡)外,其所言與佛教所說的“識”的觀念類似。我們相信對輪回轉世與神識等問題,科學界總有一天會弄清楚。
摘自《中華藥師山居士佛學學會會刊》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