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2002年4月於湛江市福壽山玉佛寺 說經的因緣 本經的教體 此經的宗趣 經題的含義 譯題的介紹 序分 正宗分—總明依正莊嚴令生信 正宗分—別明淨土殊勝勸發願 正宗分—正示持名功德令修證 正宗分—廣引諸佛稱贊令斷疑 正宗分—贊佛功德希有令感恩 流通分 第一章、前言 今次特別為各位選講:‘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文字不多,诠理也不深,凡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都會誦念。都知道此經是教我們念佛的。但我們為甚麼要念佛呢?念佛有甚麼好處?念佛之目的是甚麼?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或有人說:我知道,我們念佛之目的,不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嗎?是的,但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我們為甚麼要去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有甚麼好處?念佛真的可以去極樂世界嗎?我們又應該怎樣念佛,用甚麼方法念佛,然後可以去極樂世界?應該甚麼時候去極樂世界?要護照嗎?要簽證嗎?本經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麼遠,怎樣去呢?坐輪船,坐飛機,或是乘搭太空火箭?關於這些問題,相信各位還是不大清楚,今次,我會為各位詳細說明,然後,讓我們集體申請,移民去‘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好不好?好!現在讓我先講解經文,再為各位介紹念佛的方法。 一、說經的因緣 佛說每一部經,都有其發起的因緣。其中很多經典,都是由佛弟子們提出問題,請佛開示,作為發起的因緣。例如:金剛經是由須菩提尊者請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作為發起的因緣。楞嚴經,是由阿難尊者,示現墮落YIN室,作為啟教的因緣。但本經並沒有任何發起因緣,是佛特別告訴捨利弗的。佛為甚麼無問而自說此經呢?綜合古德的意見,有以下十種原因,佛非說本經不可。 (一)為悲愍末法眾生 婆婆世界,原本就是一個苦惱的世界,何況末法時代,五濁渾亂,眾生寄跡其間,更是苦不堪言。佛為愍念末法苦惱眾生,特別為說念佛法門,預垂救濟;使末法沒有機會見佛聞法的眾生,但能深信淨土法門,老實念佛,發願往生,便可以超越三界,解脫生死,遠離眾苦,往生極樂。 (二)開殊勝方便法門 釋尊於婆婆世界成道,觀機設教,所說的法門無量。但無量法門中,唯有念佛法門,最為方便。不止能令末法時代,信心清淨的人,專心念佛,即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極樂國土,常見阿彌陀佛。同時,只念一句佛號,即具足諸波羅密。無須歷劫廣修福慧。例如:但能一心念佛,萬緣俱捨,即是布施波羅蜜;一心念佛,諸惡皆息,就是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心自柔和,便是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是精進波羅蜜;一心念佛,妄念不生,就是禅定波羅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就是般若波羅蜜。 (三)明苦樂令生欣厭 婆婆世界,眾苦逼迫惱害,而且人命無常,青春不永,轉瞬發白面皺,眼蒙耳聾,牙齒脫落,舉步艱辛,老態畢現,來日無多。善導大師說:‘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總是到來。’結果:‘萬貫家財帶不去,一雙空手赴幽冥。’可憐愚癡眾生,不知厭苦,不求出離。釋尊慈悲,特別為我們演說淨土法門,激勵眾生厭離婆婆;贊揚淨土依正功德,令生欣求之心,發願往生。 (四)令二乘發願往生 二乘聖人,‘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一旦了生脫死,證我空,得涅槃,即生滯著,不肯回小同大,入俗利生,行菩薩道。釋尊為化導此輩定性聲聞,特別為說淨土法門,使聞十方諸佛,異口同音,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而回斷滅心,修淨土行;發願往生極樂,得不退轉,一生成辦佛事。 (五)勉初心親近彌陀 初發心菩薩,意志未堅,一旦逆境出現,或值遇惡友,難免退失菩提心。何況生死末了,惑業未除,難免被業力所牽,六道升沉不已。故釋尊特別為新發意菩薩,說念佛法門,令發願往生,親近阿彌陀佛。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悟無生忍後,再來婆婆,教化眾生,滿菩提願。 (六)盡攝利鈍令得度 釋尊最初成佛,即演說華嚴大教,根性愚鈍者,鹹皆有眼不見捨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法。及說阿含諸經,又不被上根利智者。唯獨此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兼收。如師子峰言:‘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又說:‘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可知淨土法門,收機之廣,實非其他法門可能及。故古德說:‘八萬門中,念佛第一’。 (七)護持眾生令不退 五濁惡世眾生,福薄障厚,慧淺業深,若欲修行,魔障重重,正見稍弱,即陷群邪,或被惡業所牽,難免墮落三塗,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釋尊大慈,特為此土多障眾生,開示念佛法門。令其持名念佛,即得投入阿彌陀如來大誓海中,為阿彌陀佛之所加被,為六方諸佛之所護念,而得遠離魔障,疾生淨土,永不退墮三塗八難。 (八)使有念入於無念 眾生的真如自性,原本無念,奈何眾生,自無始來,一念妄動,即雜念相繼,作業流轉,此死彼生,欲息無期。故釋尊特別開示念佛法門,教人以淨念除妄念,以細念去粗念,以善念止惡念,以一念息萬念,所謂:‘以毒攻毒,以兵止兵,以念止念。’若然病愈寇平,則藥之與兵,俱屬多余。是以念佛,貴在一心;若能一心不亂,念極而空,念而無念,則此無念之念,便是真念。即此真念,便是真如自性,便與諸佛,無二無別。 (九)示往生令悟無生 眾生雖然因:‘無明不覺生三細’,自此聖凡途殊,生佛苦樂,相去天淵。其實,生乃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亦緣自滅,法性不與緣俱滅。故在迷情言:是無生而生;若據法性,實則生而無生。眾生迷故,妄見生滅;諸佛悟故,唯見無生。所謂:‘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故古德說:‘迷時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釋尊憐憫此土眾生,認妄為真,迷己逐物,特別為說念佛法門,巧示往生。實則若人念佛,念至妄盡情空,一心不亂,淨極光通達之時,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何勞往生? (十)示修行徑中之徑 路小而直接謂之捷徑。念佛法門,是學佛修行無量法門中,最直接的捷徑,理由有三: 一、古稱捷徑:彌陀疏鈔中說:‘余門學道,名豎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如蟲在竹,豎則歷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余門之比念佛,則念佛為速矣。’善導大師亦說:‘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二、簡易直捷:念佛法門,可分為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以及實相念佛。四種念佛中,唯獨持名念佛,既簡易又直捷,但能淨念相繼,一心不亂,便可往生。可謂修行徑路之中,徑而又徑。故普賢行願品鈔中說:‘大藏中數百余本,或經或論,說修彼因,然皆勤積,乃得往生。今但稱名,便登不退,豈非徑而復徑者哉。’ 三、簡約玄妙:佛說無量壽經,廣說極樂國土,依正莊嚴,並備載種種修持法門,而本經則崇簡去繁,舉約該博,但持彌陀聖號,即為多福多善,即可帶業往生,實在事半而功倍。況大本彌陀經,猶分三輩,蓮開九品,而此經但生彼國,即證三不退。不但是念佛法門中之簡要,抑亦是淨土諸經中最簡要者,可謂愈簡愈約,愈妙愈玄,誠修行捷徑中之捷徑。釋尊無問而自說此經,正是要為眾生顯示:修行捷徑中之捷徑。 以上十種因緣中,前九種皆通於淨土諸經,唯後一種,別限於此經。 二、本經的教體 本經旨在教人念佛,求生西方。但若能一心不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西方就在眼前,當下就是真如,就是實相;故本經應該像其他大乘經典一樣,以實相為教體。但亦有人言:本經是以阿彌陀佛所成就依正二報功德莊嚴為教體。本人認為,若論持名念佛,或觀想、觀像念佛,當然是以阿彌陀佛的淨土,依正莊嚴為教體。若是實相念佛,則應以實相無相,無所不相的真如自性為教體。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然則極樂國土,依正二嚴,一切美好殊勝之相,亦不過是阿彌陀佛為度眾生的方便而設。當知念佛法門,三根普被,中下根者,事相念佛,當以彌陀國土依正二嚴為主體;若是上根利智人,由有念進而無念,了知當前一念,不在內,外,中間;非過去,現在,未來;而能離相無念,法身顯,寂光現,常寂光中,何來依正莊嚴?故就理言:本經的教體,應該是實相。 實相有二:一是無相之實相:所謂無相,即是離相;若能離一切虛妄顛倒之相,即是真如自性的平等實相。其次是無不相之實相。是指諸法皆相妄性真,故於諸法生滅相中,有不生滅性存在;諸法相妄,原無實體,故說:無相。但不生滅之性,卻真實不虛,生佛同體,聖凡無二,並非無相,而是無不相之實相。此無不相的實相,不變隨緣,能生萬物差別相;隨緣不變,故萬法的差別相,無不依真如自性為理體。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然則彌陀佛土,依正二嚴,皆真如自性所流露,如金可作器,器器皆金;金器之形相有別,而金器之本質無異。又如因水有波,波即是水;波浪的大小高低有殊,而水的濕性無二無別。故本經應以真如自性的實相理為教體。 三、此經的宗趣 此經的宗趣,古德說:本經應以往生不退為宗,亦有說:應以信願行三為宗。蓮池大師認為:前說未詳信願,後說不該依正,故須兼合言之,總為宗趣,始得無遺。可知本經,是以經中所說:彌陀淨土依正莊嚴,以啟人信心,以勵人發願是為宗;卒得往生,證三不退轉是為趣。但若據理論,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雖信之,願之,然執持聖號,一心不亂,妄盡心一,淨極光通達;即一念圓具三觀,圓證三不退,圓悟無生理,是為宗;往生彼國已,還入婆婆,巧把塵勞作佛事,是為趣。若事若理,不外信願往生,證三不退,是為本經的宗趣。 四、經題的含義 佛說阿彌陀經,是本經的名題。原名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是如來十種通號之一。梵語佛陀耶,譯名覺者,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或本覺、始覺、究竟覺等義。 本覺,是指眾生本具的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法爾天然,不假修成。可惜眾生:‘無始時來,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輪轉。’﹙見楞嚴經﹚今幸遇佛,或因善知識的開示,由本覺理,啟發始覺智,悟知在無常生滅身中,有不生滅的佛性。於是稱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斷煩惱,證菩提,謂之究竟覺。 釋迦、彌陀,與十方諸佛,皆能以始覺智,證本覺理,復以自覺之理,輾轉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皆得覺悟,自覺、覺他二種功德,悉皆圓滿,福慧雙足,圓證菩提,故得名之為佛。 今題中‘佛說’二字,是指婆婆教主釋迦牟尼佛,為能說法之人。佛說揀非菩薩說,或其他天、仙、化人說,而是釋迦牟尼佛所說。釋迦佛是能說,阿彌陀是所說。能說所說,同是人,同是大覺聖人,因此本經的經題,在人、法、喻,三單三復具足一立題的規格中,是屬於單人立題。但若依原名:‘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則是以人法立名。羅什法師,以佛字盡攝一切義,而阿彌陀佛又為眾所樂聞,故譯為: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是梵語,譯名無量壽、無量光。經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又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無量’,其義有二:一是無量之無量,二是有量之無量。彌陀法身,無始無終,報身雖然有始而無終,皆是無量之無量義。至於佛之應身,有機則應,機盡還滅,是有始有終。雖曰無量,仍屬有限量之無量。是以阿彌陀佛,雖然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仍然有入滅的一天。佛滅度後,正法住世,亦無量劫。至於佛之智光,遍照法界,無所障礙,正是無量之無量。而佛之身光,雖照十方,尚屬有限量之無量。 若據理言,彌陀法身,常住不變,是無量壽義;佛之根本智,遍照法界,是無量光義。就事而論:則阿彌陀佛之無量壽、無量光亦是修成。佛經記載:阿彌陀佛行菩薩道,曾經有一生作轉輪聖王,因聞自在王佛說法,故發願出家,名法藏比丘,曾於佛前,發四十八願,莊嚴極樂國土,依正二報。自此,歷劫修行,因圓果滿,成等正覺,由因感果,壽命光明,二皆無量,故名阿彌陀佛。 ‘經’,是通題,通於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梵語‘修多羅’,或名‘蘇但覽’,譯名善語教,或名契,或名經,古德綜合而言:名為契經。契有契事、契理、契教、契機的分別:經有出生、顯示、湧泉,繩墨結鬘等含義。 事,是佛用方便的權智,說人天因果,二乘修證等法,皆與世俗谛的事相相應,是契事。 理,是佛依實智,所說的第一義谛理。如富樓那贊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見楞嚴經﹚。 教,是十方諸佛所說的言教。釋尊降生婆婆世界,說法利生,雖曰:五濁惡世,眾生難度,然釋尊所說教法,與十方如來的言教,無二無別。如華嚴經諸菩薩說完住、行、向、地,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大菩薩,同名法慧,同名功德林,同名金剛幢,同名金剛藏等。贊曰:‘善哉!善哉!汝等佛子,所說真實不虛……我等國土,亦說此法,乃至文字、名、句亦同。’是名契教。 機,是眾生的根機,眾生之根性,雖然有大小不一,然依經修行,無不得益,是名契機。 眾生若能依佛所說的經教修行,就能出生一切善法因果,是出生義。 佛所說經,能顯示出世間,事、理、性、相、因、果、修、證等法,是顯示義。 佛說經教,一一字中,能夠總持一切法,含無量義:如水之泉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湧泉義。 佛經诠理,能使令眾生,分析邪正,辨明事理,知因識果,去惡修善;如木匠之繩墨,能定曲直,知所取捨,是繩墨義。 以線穿花成鬘,作裝飾品,謂之結鬓。佛經,能貫串事理因果,令不散失,是結鬘義。 此外經之一字,尚含有舟航義,或寶玉、藥王、最尊、安樂、吉祥等義,於此不贅。 若依字義解釋,則經者,徑也,法也,常也。意思是說:佛所說的經典,不但可以顯示:法度、軌則,更能指示人成佛的正途。此等法則與正途,是古今不變,萬劫常新的至理名言,是撲顛不滅的真理,不似世間的一般學說,每因時世的轉移,而被淘汰,因此,名之為‘經’。 五、譯題的介紹 本經的譯題是:‘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經題,是顯示經的綱要;譯題,則啟發人的信心。要考察一部經的真偽,固然是要從全經所诠的義理,及其宗旨去衡量,而亦需要從翻譯時代,及其譯者的學識與德行方面去審察、去鑒定。 本經的翻譯時代是姚秦,譯者是三藏法師鸠摩羅什。在中國政治歷史上,姓秦的統治天下,有贏秦、符秦,及姚秦三個不同時代。現說姚秦,揀非秦始皇統一中國的贏秦,亦非五胡亂華,符堅當政的前秦,而是姚興在位時之後秦。姚興登位前,佛法在中國,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經典傳譯中國亦不少。及姚興迎請羅什法師入長安,不但待以國師之禮,同時請羅什法師,駐錫於西明閣及逍遙園,從事展開翻譯佛經的工作。當時譯出的佛經,有九十多部,共二百九十多卷,佛說阿彌陀經,是其中之一部。 三藏,是指經、律、論三藏。經藏,明心诠性,為定學所攝;律藏,規范三業,為戒學所攝;論藏,分析邪正,為慧學所攝。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佛法的總綱,亦是修學佛法的基本,今舉三藏,即包括全部佛法的要義在內。 法師二字,可作三種不同的解釋: 一就字義解釋:法是軌則義,師是訓匠義。事有軌則為規范,必合於情理:物經訓匠提煉雕塑,必臻於善美。學佛亦然;若以佛法之規則來指導自他的行為,使之合乎正軌;用佛法的慧劍來雕刻自他的人格,使自他共同止於至善,皆可以稱為法師。 二就佛法解釋:法是佛所說的正法,師是師范。凡出家人,能精通三藏佛法,堪為人天師范者,均可稱之為法師。 三就自利利他解釋:若能以三藏教法,自奉為師,依佛的教法而修持的人,是自利的法師;凡能對眾演說三藏教法,化導眾生,為人天師范的出家者,是利他的法師。 今在譯者姓名鸠摩羅什之前,冠以三藏法師四字,正顯示此譯師不但是精通三藏,而且勤修戒定慧三學,自奉佛法為師的法師,同時又能以三藏佛法,規范自他行為,雕刻自他的人格,是人間天上,自利兼他的法師。 梵語鸠摩羅什,譯名童叟,以年少老成得名。他的父鸠摩羅炎,是印度中天竺國的首相,因辭相出家,游歷至東印度龜茲國。王愛其才,以女妻之,遂生羅什法師。法師童年,聰敏絕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大殿中的鐵缽,即隨手舉起置於頭上,少頃起念,認為鐵缽這麼重,而自己的年紀這麼小,怎會有氣力舉起呢? 僅此一念分別心起,頓覺缽重千斤,不能負荷。因悟‘萬法唯心’的道理,自此,智慧百倍。 九歲隨母到罽賓國,依槃頭達多法師,學習小乘經論。後復從須利蘇摩研究大乘經典,因知小乘是不了義教,而發願弘揚大乘,流通正法,畢生致力於弘法及翻譯工作,是舊譯時代的泰斗。臨終誓言,所譯經論,如不違佛旨,當使焚身,舌根不壞。及圓寂時焚身,果然一舌獨存,證明他所譯的經典,的確契合佛理,當然應該受信,毋庸置疑。 第二章:經文的解釋 解釋經文,可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段。 一、序分 (一)標法會時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是指法之辭,亦是信順之辭。信則如是,不信,則不如是。當年結集佛經,阿難負責結集經藏。大眾請主持結集經藏說:‘如尊者所聞,當如是說。’阿難答曰:‘如是當說,如我所聞。’皆信順之意。諸佛因中,由信至解,依解起行,因行而得證佛果菩提。所以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由是而生,佛道因此而成。故於六種證信敘中,以信成就居首。 ‘我聞’,是聞成就,意思是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從佛聞,非途聽道聞,更非輾轉傳聞。 我有妄我、神我、假我、真我及自在我之分。三界凡夫,於四大色身,非我計我,是妄我。外道於五陰法中,妄計神我。二乘人了知五陰非我,但假說有我。諸佛菩薩,親證法身,是真我。果後起用,弘法利生,是自在我。今阿難稱我,若論本門,該是法身真我。今約跡門:該是假我。法華經釋尊說:‘我與阿難,在空王佛所,同時發菩提心。’可知阿難,跡雖示現小乘,而其本門,實高深莫測。今隨順世情,假名言我,屬於法身大士利生的方便。 如是我聞,其義有四: 一斷眾疑:阿難結集經藏時,初升法座,相好如佛,眾起三疑:一疑阿難已經成佛,二疑釋尊再來,三疑他方佛至。及阿難高聲唱言:‘如是我聞’,三疑頓息。 二秉佛囑:佛將入滅,阿難悲傷欲絕,後因堂兄阿那律陀,教以問佛四事:一佛在世時,我等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誰為師?二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三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威調服;佛滅度後,如何處之?四佛滅度後,結集佛經,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答:當以戒為師;依四念處而住;惡性比丘,默然擯之;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大眾俱。’ 三息诤論:阿難位居初果,德業不及諸大阿羅漢,況上位菩薩?若不說:‘如是我聞’,必滋诤論。今言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從佛聞,眾皆知阿難多聞第一,歷耳不忘,故息诤論。 四異外道:外道經首,皆安阿憂二字。阿者無也,憂者有也。以其有無不決,故安此二字。今佛囑經首,安六種成就,所以異於外道典籍。 ‘一時’,是時成就,時無定體,從事立名。如說法時、做事時,又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因佛說法,或在人間、或在天上、或在龍宮、或在鬼域,地方固然不同,其紀歷亦不一致,故未能指定某年、某月、某日,唯以機教相投,師資會合之際,總名一時。 ‘佛’,是主成就,佛是三覺圓、三身具、四智明、五眼六通、七才八解,圓滿具足種種功德的大覺聖人。通號有十: 一、如來:仿同先德號。以今佛出世,如同古佛再來,故稱如來。 二、應供:堪為福田號。因為佛已經惑盡智圓,堪受人天供養,能廣為眾生的福田。故名應供。 三、正遍知:遍知法界號。佛以實智,證理究竟,為正知;以權智通達法界事相因果,為遍知;權實不二,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果顯因德號。‘明’是智慧,‘行足’是諸福德。佛福慧莊嚴,成無上道,以顯因中福慧雙修,謂之明行足。 五、善逝:善住菩提號。眾生背覺合塵,來去皆被業力所牽,生死皆不得自在,是‘不善逝’。諸佛聖人,來時乘願而來,去時自知時至而去,來去自由自在,故名善逝。 六、世間解:達偽通真號。諸佛了知世間諸法,相妄性真,而能背塵合覺,通達真理,故被稱為世間解。 七、無上士調御丈夫:攝化從道號。但求自利是下士;自利兼他是中士;廣修六度萬行,是上士;二行究竟,才德俱備,名無上士。佛為無上士,故能調服剛強眾生,攝伏教化惡性有情,使之捨邪歸正,改惡從善,因此被稱:‘調御丈夫’。 八、天人師:應機說法號。佛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無不以佛為師。故名天人師。 九、佛:三覺圓明號。亦名覺悟歸真號。佛能自覺萬法唯心;心外無法,除妄想,從真心;並以此理,遍覺一切眾生。直至二利成就,修證究竟。結果:‘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亦名:覺悟歸真號。 十、世尊:十界獨尊號。佛智為十法界之最,佛德為世間所尊。若德若智,九界聖凡,無能過者,故名十界獨尊。 以上十號,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通稱。至於佛的別名,則各各不同。今此‘佛’字,是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能說此阿彌陀經的大聖人。 ‘在’,是住的意思。一切眾生,無不有住。五戒是人住,十善是天住,十惡是三惡道眾生住,三三昧是出世間聖人住;首楞嚴王大定金剛三昧是諸佛住。今約佛說此經之時說,佛正住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祇樹給孤獨園是佛所住,佛是能住。故佛在二字,是六種成就中,主成就。 ‘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梵語捨衛,譯名豐德。因為此國實施德政,人民得以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又此國人才雲集,遠近聞名,故捨衛,又譯名聞物。 祇樹,是指只陀太子的花園樹木。只陀太子,是波斯匿王的兒子,他的私人花園,離城五六裡,奇花異卉,蒼翠茂盛,環境清幽,回絕塵寰,是建修精捨,供佛安僧的聖地。 給孤獨,原名須達多,譯名善施。因為須達多長者的個性,喜歡救濟鳏寡孤獨的人,眾人皆稱他為:‘給孤獨長者’。長者為了幼子婚事,到王捨城姻親家,得遇佛聞法,即證初果。後懇請佛到捨衛國說法利生,佛遣捨利弗與彼同行,共覓勝地,建立弘法道場。捨利弗獨選只陀太子的花園,幾經波折,卒以黃金布地的代價,購得只陀太子的花園,建築精捨。佛常於此處,演經說法。賢愚經言:‘佛告阿難,今此園地,須達所買,林樹花果,只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捨,當與號:太子祇樹給孤獨園。’ (二)引大眾同聞 (1)聲聞眾 與大此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捨利弗,摩诃目健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施延,摩诃俱稀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劣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比丘含有三義不翻:一乞士:出家人外乞衣食,以養色身;內乞佛法,以活慧命。二破惡:出家人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能破除貪、嗔、癡三毒之惡。三怖魔:比丘登壇受戒,夜叉贊善,魔王聞之,心生怖畏。 今於比丘之前,冠以‘大’字,顯示此等比丘,並非普通凡僧,亦非小乘聖僧。而是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的菩薩聖僧。皆能游戲神通,淨佛國土,大智上求,大悲下化,故曰:‘大比丘’。 梵語僧伽耶,譯為:和合眾。依理而論,此等比丘,皆共證寂滅無為之理,故名和合。今據事言,和合有六: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利和同均,四身和同住,五口和無诤,六意和同悅。故一人或二人,不能稱僧,必需三人以上,能作一切如法僧事,方可稱僧。今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故名比丘僧。 佛初成道,先度父族兄弟馬勝、小賢、摩诃男等三人,及母族兄弟十力迦葉、憍陳如二人,合為五比丘。次度耶捨長子等五十人,再度三迦葉兄弟,優樓頻羅迦葉,率弟子五百人;伽耶迦葉率弟子三百人,那提迦葉率弟子二百人,鹹皈依佛。再加捨利弗、目健連率領弟子二百人,從佛出家,總計是一仟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存整,舉其總數,故說:千二百五十人。 俱的意義是同在一起。以上眾人,先修外道,勤苦無功,後遇佛出家,得證聖果,鹹感佛恩,誓不離佛左右,作為佛的常隨眾。凡佛所到之處,都有彼等隨從,凡佛說法,例必列席恭聽。當佛說阿彌陀經時,此等聖眾,當然亦在座,故阿難舉此大眾為證,以導眾信。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是舉位歎德。梵語阿羅漢,含有無生、殺賊、應供三義,屬於多含不翻。因中怖魔,果超三界,出分段生死,是無生。因中破惡,果斷煩惱,除去三界見思惑,是殺賊。因中乞士,果應受供,為世間福田,應供。今言:‘皆大阿羅漢’,正顯示此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並非普通定性聲聞,或是回小向大的小乘聖人,而是跡現聲聞身,本實是法身大士。不但斷三界見思,兼破界外塵沙無明;不但超出三界分段生死,抑亦將盡變易生死。智能代佛弘化,轉妙法錀,為佛座下大眾之所知識者。 ‘長老捨利弗’以下,列出十六位尊者的姓名,此十六位大阿羅漢,是一千二百五十人中的上首。長老二字,非獨指長老捨利弗,而是貫徹以下十六位尊者,每位均可稱為‘長老’。 長老有二:一是耆年長老,指戒臘高、年紀大的人。二是法性長老,是已證聖果的年高德長者。下列十六位長老,多是有德有臘者,亦有無臘有德者,絕無有臘而無德者。 捨利弗是梵語,譯名身子或鹙子。依母立名,因其母眼目伶利,猶如鹙鳥故,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在母胎中已能寄辯於母口。八歲登座,論勝群雄,出家後,七日之內即通達佛法。尊者在楞嚴經中自說:‘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即通,獲無障礙。’阿含經佛言:‘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捨利弗第一。’本門已證佛果,名金龍陀佛,跡現聲聞,助釋尊教化,法華經授記,將來成佛,名華光如來。 ‘摩诃目犍連’,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摩诃譯大,目犍連譯采菽氏。因先祖入山修道,采菽食而得道,後人為紀其德,立為族姓。以同姓出家者多,故加摩诃二字以識別。佛在阿含經說:‘我佛法中,神通自在,輕舉遠到,目犍連第一。’佛在世時,捨利弗與目犍連,助佛教化,度生最多。大智度論說:‘捨利弗是佛前右面大將軍,為四眾的生母;目犍連是佛前左面大將軍,為四眾的養母。’法華經授記,將來成佛,名多摩羅跋旃檀香佛。 ‘摩詞迦葉’,譯大龜氏,是族姓。其名畢多羅,樹名。因父母禱此樹而生,故依樹立名。佛弟子中,頭陀第一。梵語頭陀,譯雲抖擻。意思是說:修十二種苦行,能夠抖擻塵勞,去卻煩惱。 十二種苦行是:一住阿蘭若﹙譯寂靜處﹚,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節量食,六過中不飲漿,七著糞掃衣,八但三衣,九冢間坐,十樹下宿,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臥。 迦葉尊者,出生於富貴之家,財可敵國,因宿世為金匠,曾助貧女修補佛像金身,故感得九十一劫以來,身常紫金色,光明殊勝。但出家後,不特頓棄家財,同時勤修頭陀苦行,佛憫其年老,勸令休息,迦葉頭陀行如故。佛贊有頭陀行,能令正法久住,故得頭陀第一名。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梵王至靈山,以金色缽羅華獻佛,捨身為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茫然。唯獨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今付摩诃迦葉。’遂為傳佛心印的初祖。因奉佛命,持袈裟隱居印度雞足山,於石壁中入定;待彌勒佛出世授衣後,將顯神通,然後入火光三昧,故今仍在世間。 ‘摩诃迦旃延’,譯大文飾。是南天竺婆羅門種,儀容端正,善於辯論。佛弟子中論議第一。 ‘拘稀羅’,譯大膝,是捨利弗母舅。平日與姊論必勝,因姊懷孕,反為姊勝。知姊胎中所懷必是智人;在胎尚能寄辯於母口,他日出胎,舅不如甥,豈能無愧。於是發奮圖強,前往南天竺,學十八經,讀四圍馱典,日以繼夜,無暇理發剪爪,人皆稱之為長爪梵志。十六年後,學成歸國,欲與甥論,姊言已從佛出家。因對其姊言:‘瞿昙何德,為我甥師?’遂往佛所索甥。佛令立論,若能論勝,當還汝甥。大膝立宗:‘我以一切法不受為宗。’佛曰:‘是見還受否?’彼自思維,若受是見,則與自宗相違;若雲不受,宗不可立,是自壞己宗。因而低首慚愧,為佛作禮,從佛出家,三年即通三藏,佛弟子中問答第一。 ‘離婆多’,譯名星宿。因父母祈禱星宿而生,又名假和合。據傳說尊者夜坐空亭,見一小鬼負屍而來,大鬼尾隨追之,與小鬼爭食,小鬼請尊者評理。尊者自思,若依理判,必為大鬼所害,若不依理,難為小鬼所容。以其枉理而死,不如據實而言。因此觸怒大鬼,拔其手而食,小鬼取屍手補之,遂疑此身非我,逢人便問:‘汝見我否?’僧答之曰:‘本是他遺體,非我所有。’聞言即悟此身,偶然和合,便證道果,入定心無倒亂,故得無倒亂第一名。 ‘周利槃陀伽’,周利是兄名,譯名大路邊。槃陀伽,譯繼道。因為兄弟相繼於道旁而生。少失依恬,故隨兄從佛出家。因根性愚鈍,五百羅漢同教一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正念觀時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學習百日,不能成誦。兄惱其愚,遣令返家。途中遇佛,度歸精捨,教以掃帚二字,仍然得前忘後。阿難問佛,何以愚癡至此?佛言:繼道過去於迦葉佛時,曾是三藏法師,因吝不誨,故遭此報。 佛因憫其愚蠢,教他修習數息觀,平常人鼻中出入氣息,共有四相:有聲名風,結滯名氣,出入不盡名喘,不聲不滯,出入俱盡名息。天台止觀調息,當離風、氣、喘三相,而幽綿自在。繼道先觀鼻息唯調出入,工夫純熟;心漸微細,繼而窮其生滅,唯是一心。日久定深,更能窮盡生住異滅,微細行相,而得漏盡,成阿羅漢。可見修行不怕愚鈍,只怕不肯發心學習,若肯勤苦修學,下愚亦可以獲上智。 ‘難陀’,譯名喜,是佛同父異母的親弟,以善根力,具三十相,矮佛四指,身亦金色;入眾中,不識者,以為佛至。初出家時,因妻艷麗,心常眷戀,思念不已,未能專心入定。後佛教其修觀鼻端白:當修觀時,兩目注視鼻端之處,微有白相,全攝散亂心,得以入定。 ‘阿難陀’,譯名慶喜。是佛的堂弟,白飯王之幼子,淨飯王先得太子成道之報,後白飯王入,報生幼子,請王賜名,故賜名慶喜。佛弟子中多聞第一。二十歲時,從佛出家,請佛將二十年來所說之法,為之重說一次,悉能記憶,故迦葉尊者說:‘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佛滅度後,結集三藏時,阿難主持結集經藏。此經亦是阿難尊者結集經藏時,重誦佛語而記錄下來,經過羅什法師之翻譯,而弘傳中國,而且是佛門晚課必誦的經典。 ‘羅侯羅’,譯名覆障。因過去生中,曾為高僧坐禅,為鼠所擾,而塞鼠洞六日,故感報在母胎六年,因名覆障。是佛之子,佛為太子時,意欲出家,父王以未有孫兒為難,太子即指耶輸陀羅腹言:‘她已有孕。’耶輸一驚,即覺成孕。但太子出家後,六年始生羅侯羅,惡名流布,諸釋種皆憤恨,欲置母子於死地。耶輸自認清白,欲雪不白之冤,求王設一火坑誓言:‘若非釋種,母子俱滅。若是太子遺體,天當為證。’然後抱子投坑,火化紅蓮,托耶輸體,母子無損,國人始信而息謗。太子成佛後,回王宮說法,度羅侯羅出家,佛弟子中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譯名牛司。因宿世為小沙彌時,見老比丘誦經,戲言:‘如牛食草。’老比丘已證阿羅漢果,命速忏悔。當時雖曾至誠忏悔,仍然五百世墮落為牛。由持戒修福之力,雖受牛身,皆為牛中之王。報盡為人,以其余報未盡,宿習未除,生生世世,尚事虛哨,有牛飼疾,因得牛飼之名。今隨佛出家,已證聖果,佛恐怕世間人不知其德,因其形異而譏謗,又獲罪報,是以令居天上。諸天人都有神通,皆知其是已證四果的聖人,而敬奉之。故佛弟子中,受天人供養第一。 佛入滅時,迦葉尊者聚眾結集佛經,遣年少阿羅漢上天禮足,請下人間共集佛經,始知佛及捨利弗,均已入滅,即說偈曰:‘僑梵波提接足禮,十方聖眾大德僧,象王已去象子隨,世尊入滅我亦滅。’說畢騰空現通,入火光三昧,捨利從空下降,天人起塔供養。 ‘賓頭盧頗羅墮’,賓頭盧是名,譯不動。頗羅墮是姓,譯利根。佛弟子中福田第一。因為往昔,有樹提長者,以缽置於剎竿之上,對眾人言:‘誰能取缽,當施與之。’時尊者已證聖果,即顯神通,伸手取缽,因此遭佛诃責,不許入滅,留身世間,應末世供。故今每於佛歡喜日,僧團設齋供佛及僧時,尊者必然駕臨受供。 ‘迦留陀夷’,譯名黑光。因其身體膚色粗黑而有光,人見驚駭。佛因此禁令出家人夜行,佛弟子中教化第一。因其教化夫婦同證道果者數滿千人,摩夜夫人事之如師。 ‘摩诃劫賓那’譯名房宿。佛弟子中知星宿第一。因其父母禱星宿求子,因感二十八宿中之第四房宿投生。 ‘薄拘羅’譯名善容。薄拘羅經雲:‘我於正法中學道以來,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彈指頃頭痛者,未曾憶服藥乃至一片阿梨勒﹙果名﹚’。因此尊者,過去於毗婆屍佛時,曾以阿梨勒果,施給一位已經證辟支佛果的病僧。自此以來,九十一劫,皆得無病,及不夭折。又因持不殺戒,感得五不死之報﹙火不能炮、湯不能煮、水不能淹、魚不能噬、刀不能傷﹚ 據傳說:尊者初生時,現一肉團形,母以為怪,遂欲處死。初置鍋中煎之,不死;復置釜中煮之,不死;復投水中,不死;為巨魚吞噬,不死;魚又為捕魚人所獲而割之,亦不死。卒為漁人養育成人,後隨佛出家,得證聖果,顏容端正,且享壽一百六十歲,故稱壽命第一。 ‘阿耨樓陀’譯無貧。又名阿那律陀,譯如意。曾於往昔饑荒之世,以一缽稗飯供養辟支佛,故感得九十一劫以來,不受貧窮,常得如意。阿耨樓陀是佛堂弟,摩诃男是其親兄,隨佛出家後常喜睡眠,楞嚴經尊者自說:‘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诃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诃,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由於尊者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故獲天眼第一。 ‘如是等諸大弟子’,如是二字,是指前文所列的十六位尊者,‘等’,是等於其余未列名之眾。此千二百五十人皆是佛弟子中之大弟子。學在師後曰弟,解從師生曰子。今於弟子之前冠以‘大’字,正顯示此等比丘,不但本大,行亦大;不但發心大,神通亦大;不但修行大,證果亦大。 法華經言:‘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知眾樂小法,而異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 楞嚴經捨利弗自說:‘我曠劫來:全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目連亦說:‘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阿難尊者於楞嚴會上立弘誓言:‘五濁惡性誓先入,如一眾生末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准是可知,眾比丘皆是大菩薩示現。 法華經授記,捨利弗當來成佛,號華光如來。迦葉尊者成佛名:光明如來。迦旃延成佛名:閻那提金光佛。大目犍連成佛,名為多摩羅跋旃檀香佛。阿難成佛名: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羅侯羅成佛名:七寶華佛……是以此等大比丘,是佛大弟子中之大弟子。 (2)菩薩眾 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菩薩’譯名覺有情。若據自利解釋,‘覺’指菩薩自覺的心,‘有情’指菩薩自己本身,凡是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動的生命,均稱有情。可知菩薩,並不是指泥塑、木雕、或是玉琢的偶像,而是含有知、情、意的高等生命。但此等生命,並非一般迷情的眾生,而是已經覺悟的有情,故名覺有情。 若依利他解釋:‘覺’是菩薩所證的覺道:‘有情’是被菩薩所教化的眾生。 若據自利利他釋:‘覺’是菩薩上求的佛道;‘有情’是菩薩下化的眾生。菩薩能夠上求佛道以自利,又下化有情以利他。自利是自覺,利他是覺他。自覺是智慧,覺他是慈悲。凡是能夠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悲智雙運的人,皆名覺有情。 ‘摩诃薩’譯大,‘諸’是眾多,意思是說:當佛說阿彌陀經時,不但有諸大弟子在座,同時有眾多的大菩薩在座。大菩薩顯非凡夫菩薩,或是權乘菩薩,而是法身大士,分證佛功德者,甚或是從佛道中再來的佛菩薩。其名是: ‘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譯名妙德。因其功德微妙,曾為七佛之師。大乘心地觀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又譯名:妙吉祥。因其出生時,有光明滿室,甘露盈庭,神開伏藏,地湧七珍,雞生鳳凰,豬娩龍子,馬產麒麟,牛生白澤,倉變金粟,象具六牙等十種吉祥瑞相,故父母名之為妙吉祥。 首楞嚴三昧經說:此菩薩過去成佛,號龍種淨尊王佛。央掘摩羅經說:此菩薩現在北方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悲華經說:此菩薩未來成佛,號普現如來。若有眾生得聞普現如來名,能消滅五無間罪。 准上諸經,可知文殊菩薩,本居佛位,跡現菩薩而已。法王,是佛之通稱,法王子,是法身大士的雅號。以法身大士,能代佛弘法,能繼承如來的家業,故被稱為法王子。今文殊師利菩薩,本是如來,跡現大菩薩,本跡合稱,名法王子。 佛經說法王之子有三:菩薩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夫是外子。今文殊師利菩薩於真子中,尤為上首。在華嚴經,能為根本師;在法華經,為諸佛師;在楞嚴經,為擇法師;在本經則為影響眾,居諸大菩薩之首。 ‘阿逸多菩薩’。梵語阿逸多,譯言:無能勝,是名。其姓彌勒,譯慈氏。由於菩薩證得慈心三昧,故又名慈無能勝。現居欲界第四天,為知足天王,候補作佛,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釋迦牟尼佛,於賢劫第九劫的減劫中,人壽百歲時成佛。如是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時,人性惡劣,無復以加,草木皆兵,眾生苦惱不堪。以其極苦,而思向善,所以人壽轉增。如是凡過一百年,人壽增一歲,增至人壽八萬歲時,彌勒菩薩即降生人間,朝坐道場,晚即成佛。 菩薩處胎經中佛說:‘彌勒當知,汝復受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於此樹下,成無上等正覺’。屆時所坐的菩提樹,其形如龍,菩薩成道,樹即開花;菩薩即於此樹下三會說法,故稱:龍華三會。初會度九十九億人,成阿羅漢;次會度九十六億人,成無學道;第三會度九十三億人,成阿羅漢。從此游行十方,所化眾生無量。凡於釋尊的佛法中,曾種善根者,皆得值遇彌勒佛,聞法開悟。 ‘乾陀诃提菩薩’,乾陀诃提譯不休息。此菩薩於久遠劫來,常修利他之行,世界無邊,眾生無盡,業海茫茫,愛河滔滔,菩薩為拯溺度眾生,從不休息,故得是名。 ‘常精進菩薩’。常精進與不休息名殊義同,其行亦同。謂此菩薩,常常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眾生以利他,從不休息,絕無厭倦之心,故名常精進。 ‘如是’。是指文殊師利大菩薩、阿逸多大菩薩、乾陀诃提大菩薩、常精進大菩薩。‘等’,是等於在座其他深位菩薩。此等眾多菩薩,不但行深智亦深,已證妙覺,或已證等覺,位鄰極聖,故名大菩薩。 (3)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譯名:能為主。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主,未來成佛,號無著尊如來。佛經記載,在釋迦牟尼佛之前,迦葉佛像法中,有個貧窮女人,因見迦葉佛像金箔脫落,本應重敷金箔,惜心有余而力不足。於是向其他三十二人勸募,集資以敷佛金。由是福德,報為三十三天主,其余出資隨喜功德的三十二人,亦由此福報,成為其余三十二天的天子。 ‘等’。是上等於夜摩天、兜率陀天,甚至色界四禅天、無色界四空天;下等於三十三天以下,四天王天。四天王位居須彌山腰,東方名持國天王,宮殿建於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宮殿建於琉璃埵;西方廣目天王,宮殿建於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宮殿建於水晶埵。此四王統領八部鬼神,護持世間,故又被稱:護世四王。 金光明經言:‘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是故我等,名護世王。’是忉利天主的外臣。 ‘無量諸天’,是指婆婆世界國土,三界二十八天以外,還有其他大千世界諸天,其數不可數量,故曰:無量諸天。 ‘大眾’,是指八部鬼神,人非人等。 ‘俱’,是俱皆聚集在一起。總而言之,佛說此阿彌陀經時,不但有常隨眾的諸大比丘在座,還有無量大菩薩,無量諸天,以及無量鬼神、人非人等大眾,俱皆在座,共聽佛說此淨土法門。不但可以啟發人的信心,更顯示淨土法門的廣大,無機不收,三根普被。 二、正宗分 (一)總明依正莊嚴令生信 (1)標極樂依正之名 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爾時’,是指諸大弟子,諸大菩薩,無量諸天,以及無量人非人等,俱聚會於佛前之時,亦是釋尊觀察機情,此等大眾,應以圓收圓超法門得度之時,故不待放光現瑞,不待弟子發起請問而自說之時。 或問:當時在會者眾多,何以佛不告訴其他諸大弟子,或諸大菩薩,而獨告長老捨利弗?當知,淨土法門,收機甚廣;上中下根機的眾生,皆可以念佛,皆可以往生,絕對圓融,不可思議;非大智大慧者,不能真信不疑。如華嚴經言:‘一切諸佛莊嚴清淨,莫不皆以一切智故。’諸佛如此,阿彌陀佛亦然,故知阿彌陀佛是以智慧功德成就淨土莊嚴,而諸修淨土法門者,若以智生信,則是正信;以智發願,便是弘願;以智起行,即是妙行。若信、若願、若行,皆非智者不可。故佛獨選智慧第一的捨利弗而告之曰:從此娑婆世界,向西方橫過十萬億佛國土,彼處有一世界,名曰:‘極樂’。 一佛教化的國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佛經中說:世間最高的山是須彌山。梵語須彌,譯名妙高。因為此山的高度,入海八萬由旬,出海也八萬由旬高﹙一由旬等於中國四十裡﹚,由眾寶所成,故名妙高。 此山的四周,圍繞香水海。海的四周又有純是黃金所成的金山;金山之外復有海,海之外復有山。如是七重,故名七香水海、七金山。第七重金山之外,圍繞鹼水海,鹼水海之外,有山圍繞,名大鐵圍山。此山之東,有東勝神州,之西有西牛貨州,之南有南瞻部州,之北有北俱盧州。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南膽部州,是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所照臨的地方。如是合九山八海,與四大部州,上至六欲天,為色界初禅天所蓋覆,名一小世界。 積一千個小世界,上至初禅,為二禅天所覆,名一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上至二禅天,為二禅天所覆,名一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上至三禅天,為四禅天所覆,名一大千世界;以其三次言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所教化的國土,今言:超過十萬億佛土,即是超越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然後是極樂世界之所在。 佛土有四:一名常寂光土:是諸佛極果聖人所居;二名實報莊嚴土:亦名無障礙土,是法身大士所居;三名方便有余土,是二乘聖人所居;四名凡聖同居土,是四聖六凡眾生所共居。四土勝劣不同,淨穢亦異。 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依報則山石瓦礫,荊棘處處;正報,則地獄、鬼、畜、阿修羅等充塞其中。而且五濁熾然,眾苦充滿,故名穢土。 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依報,則八德七珍,莊嚴美妙;正報,則僅人天,尚且不聞惡道的名字,何況有三惡道眾生?故名淨土。 又淨土眾生,與阿彌陀佛同居,便是常寂光土;與諸菩薩聖眾同居,便是實報莊嚴土;與諸聲聞聖眾同居,便是方便有余土。所以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被稱為淨土。 據華嚴經說:每一世界種,有二十層高,每一層中,復有無量諸佛國土。今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同是在一世界種中之第十三層,故從此娑婆世界,向西方平橫通過,經十萬億諸佛國土,便可以到達極樂世界。雖然,極樂世界,遠在十萬億佛國土之外,但念佛之人,若能一心不亂,則自性彌陀,不離當念。所謂:‘人人分土,本有彌陀;個個心中,總為淨土。’則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何遠之有? 觀無量壽經中佛告韋提希夫人:‘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彌陀疏鈔說:‘心包法界,何近而非遠,法界唯心,何遠而非近?’又說:‘極樂淨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無在不在。’修淨土者讀此,再三深思,當明佛旨。 ‘其土有佛’,是承上文‘有世界名曰極樂’,世界是依報,有依報當然有正報,是以釋尊緊接上文,指出:‘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現在,簡非過去,亦非未來,而是現在。 在婆婆世界言:迦葉如來是過去佛,彌勒菩薩是當來佛,釋尊是現在佛。然釋尊已於雙林示滅,欲見無由;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今正在說法,我們欲想見佛聞法,當立即發願,精勤持名,求佛接引,往生淨土,親觐彌陀;何必留戀娑婆,徙自悲傷?古人說:‘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能不警惕? (2)顯極樂功德莊嚴 1.釋極樂世界之名 捨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初三句是征詢極樂之名,後四句是解釋阿彌陀佛的國土,所以名為極樂的理由。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是眾苦充滿的五濁惡世,除了諸佛菩薩,乘願再來之外,凡是來此娑婆世界受生的眾生,皆與眾苦結下不解之緣,時刻都被眾苦包圍,生時苦,老時也苦,病苦,死更苦。 人生之初,在母胎之苦,甚於地獄,出胎之後,與外界空氣接觸,皮膚的感受,痛如刀割,苦不堪言:唯有呱呱大叫。 人的生命,由幼年而童年,而少年,而青年,而壯年。當人年富力強之時,壯志凌雲,雄心萬丈,野心渤渤,每為前途的幢憬而搏斗,為美麗的夢想而努力;可惜,世途崎岖,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求不得苦,隨時出現。當人的欲望,無法滿足時,是何等的悲哀與失望? 人生聚散無常,當人被環境所逼,要與至愛的人分開,或自己的親人,不幸遭遇意外,一別成永訣,所謂:‘人生最苦是甚麼?無非生別與死離!’這種‘愛別離苦’,能不令人黯然神傷? 還有,曾經侵犯或傷害自己的人,偏偏要朝夕見面,或同事共處,所謂:‘冤憎會苦’,內心又是多麼的難堪?至於兄弟姐妹的不睦,婆媳姑嫂之間的磨擦,以及怨偶逆子的相對,真教人寢食難安。 人生血肉之軀,原非鐵鑄,當你‘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商場角逐,應酬繁忙,一旦病倒,然後發覺‘病時方知身是苦,健時都為別人忙’,已經悔之已晚。若然不幸,貧病交逼,或醫藥罔效,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飽受病苦煎熬,又是多麼的苦惱? 即使有人一生幸運,商場得志,學業成功,事業成就,家庭美滿,一切如意,沒有求不得苦,沒有愛別離苦,沒有冤憎會苦,又百病不侵,健康長壽吧,但‘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昙花’,寒暑遷流,歲月不永,轉瞬青春消逝,漸漸雞皮鶴發,行步龍鐘,老之既至,風燭殘年,生命無幾,如果子孫不孝,老而無依,內心苦惱,又能向誰申訴? 美國的老人,雖然有政府的退休金養老,有療養院,或老人院照顧,但老苦逼人,並非物質可以彌補,也不是金錢可以挽救,一旦死神降臨,‘有錢難買閻君赦,無計能求獄卒饒’,生前所擁有的金錢,地位,勢力與名譽,一切的一切都要捨離,都要放棄,萬般帶不去,一雙空手赴黃泉,能不悲哀? 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死之一字,又有誰能幸免?何況人生,除了生理上、心理上八苦交煎之外,隨時隨地,都會有天災人禍的降臨,意外的發生。風災、水災、火災、海嘯、地震,以及很多人為的禍患,隨時都有可能奪走人的生命。總之,此土眾生恆受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惱亂身心;無論生命長短,都是在苦難中度過。而極樂世界,則‘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彌陀疏鈔說:‘彼國蓮花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迂,則無老苦;身離分段,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熾盛苦。’又說:‘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 慈雲忏主,開此土彼土難易十種,以苦樂對之: 一此土不常值佛苦,彼土有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 二此土不聞說法苦,彼土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 三無惡友牽纏苦,而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 四無群魔惱亂苦,而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 五無輪回不息苦,而有橫截生死,永脫輪迥之樂。 六無難免三塗苦,而有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 七無塵緣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 八無壽命短促苦,而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 九無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 十無塵劫難成苦,而有一生行滿,所作得辦之樂。’ 樂對苦言,若無眾苦,則苦滅樂生,理所當然,但此是依照經文,順乎凡情而言。若論理性,則絕對待,離八非,原本無染,淨亦何存?如是淨穢雙亡,則苦樂平等,如斯之樂,實無可樂,故名極樂。 2.明依報殊勝美妙 A欄楯行樹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橫是欄,直是楯,即是我們日常所見的欄桿。不過,極樂世界的欄桿,皆是四寶所成,用以莊嚴界畔,又以羅網,莊嚴空間,以行樹莊嚴露地。欄楯圍於樹外,羅網覆於樹上,重重相間,其數有七。不但欄楯是四寶所成,行樹、羅網,亦皆以四寶所成,可以想像是何等的壯麗、美觀?又豈是人間富豪之家可比?何況七重四寶,僅約略而言,其實是重重無盡,眾寶交錯,周匝圍繞。 觀無量壽經中說:‘七寶行樹,一一樹高八千由旬…,一一花葉,作異寶色。’ 又說:‘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 又說:‘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璎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湧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旛,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如斯勝妙殊特的境象,又豈是五濁惡世的眾生,夢想可及?因是之故,彼國名為極樂。 B池閣蓮花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腦。 八功德水是: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能除饑渴,長養諸根。池由七寶所成,名七寶池。水具眾德,又能說法,故名:八功德水。 人間富貴之家,亦擁有豪華泳池,雖然其設備完美,款式新潮,但絕對不是用七寶所成;池中亦非充滿八功德水,而池底更不是金沙布地,池中亦不可能生長蓮花。而極樂世界,不但有眾多的七寶池,而且池中充滿八功德水,池底又以金沙布地,池的四邊階道,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等四寶所成。 池之上有眾多樓閣,亦以七寶而嚴飾之。七寶池中青色的蓮華放青色光;黃色的蓮華放黃色光;赤色的蓮華放赤色光;白色的蓮華放白色光;不但微妙香潔,而且大如車輪,而此車輪亦不是人間一般常見的車輪。婆沙論言:‘輪王千輻金輪,周圓五裡。’華嚴鈔言:‘金輪大一由旬。’可知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蓮華,是何等的巨大而又美妙。 佛說觀無量壽經言:‘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周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循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贊歎諸相妙者,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白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 又如來藏經說:‘爾時世尊,於旃檀重閣,正坐道場,而現神變,有千葉蓮華,大如車輪,華中化佛,各放無量百千光明…’由此可以想像:‘大如車輪’之輪,是隨眾生機量,或大或小,不可思議,絕非人世間常見的車輪。 輪有旋轉、輾礫、飛行等義。今以輪喻華,意思是說:極樂淨土的蓮華,可以孕育眾生,易凡成聖,是旋轉義。又此蓮華孕育眾生,令破除煩惱,是輾礫義。又此蓮華,能至十方,接引念佛眾生,歸於極樂,是飛行義。又人間蓮華,唯有色而無光;而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蓮華,不但特別大,有色、有光,而且微妙香潔。 ‘微’,是幽微、隱微、細微、精微。以蓮華之根潛於池底,不易窺視,是為幽微。蓮華不生於高原陸地,與眾華爭妍,是為隱微。佛說觀無量壽經說:‘一一葉上,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是為細微。蓮華以七寶所成,珍奇粹美,是為精微。幽微、隱微此土蓮華亦然:細微、精微,唯極樂國土蓮華獨有。 ‘妙’,蓮華有十二妙: 一、方華即果,不待華落結果,是因果同時妙。 二、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為垢淨雙非妙。 三、一華遍圍於子外,眾子羅列於華中,是為總別齊彰妙。 四、晝開夜合,是隱顯隨宜妙。 五、巨蓮在中,而有百千萬蓮華以為眷屬,是為主伴相參妙。 六、上中下品,各三成九,隨其宿修,不相錯謬,是勝劣分明妙。 七、大一由旬,乃至百千萬億由旬,是小大無定妙。 八、不以春生秋瘁,亘古常新,是為寒暑不遷妙。 九、純色純光,雜色雜光,是彩素交輝妙。 十、華生極樂,能來此土迎取當生眾生,是動靜一源妙。 十一、諸佛聖眾,結朋其中,念佛眾生,托質其內,是凡聖兼成妙。 十二、此方念佛,華即標名,勤惰縷分,榮枯頓異,是感應冥符妙。 ‘香’可分為穢中香與香中香兩種。此土蓮華,出於污泥而不染,清馨澹幽,是穢中香。彼土蓮華,光色俱異,香氣亦異,芬芳馥郁,超越一切,是香中香。 ‘潔’亦有垢中潔、潔中潔之別。此土蓮華出於污泥而不染,瑩然清淨,是垢中潔。極樂國土蓮華,則根自金沙,生從德水,質是妙寶,異於凡卉,潔無與比,是潔中潔。 因為以極樂世界的寶池蓮華,具前眾德,故說:‘微妙香潔’。佛說無量壽經言:‘其講堂、精捨、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絡,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缽羅華、缽暈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辄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還除心垢,清明征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回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捷。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讀此,可知極樂國土的依報,是何等莊嚴美妙。故佛告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C天樂雨花 又捨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天樂,顯非人間噪雜,或誨盜、誨YIN的音樂。而是天人演奏,用以供養彌陀聖眾之音樂。或不假人力,自然敷演,謂之天樂。 佛說觀無量壽經言:‘有無量諸天,作天技樂,又百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僧。’是故此種音樂優雅柔和,又能啟發眾生的道心。 ‘常作’,顯示晝夜無間。古之印度,將晝夜各分初、中、後三時,故晝夜合名六時。本來極樂世界,無論依報正報,皆有光明,無需憑借日月之光分晝夜。但以華開為晝,華合為夜。極樂國土,不但常作天樂,晝夜六時,無有間斷,而且雨天曼陀羅華,亦無間斷。 梵語曼陀羅,譯雲適意,又名白花,即是天花,是天所雨,用以供佛及僧。‘衣械’,即盛華之器具,‘眾妙華’,顯非僅是曼陀羅華,除曼陀羅華外,還有其他更好、更美妙的華。 如法華經所說的四華是:‘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由於天人晝夜六時,無有間斷,雨眾妙華;實在太多太多,是以極樂國土的眾生,時常於清晨初日時分,各以盛華之器具,盛滿眾多妙華,持往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顯示極樂國土的眾生,皆具神足通,如意往還。極樂國土眾生,不但神足致遠,往來無礙,同時念食食至,受用天然飲食之樂。食畢缽去,時至復現,不需要操勞洗滌。受齋既畢,即一心行道,自然進修,或念佛、念法、念僧,或參禅,或習觀,謂之:‘飯食經行’。 ‘常作天樂’是聲塵,‘黃金為地’是色塵,‘雨天曼陀羅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行,都是觸塵。極樂國土眾生,五根所對五塵,俱皆微妙勝境。但並不貪著,五塵殊樂,而能一心行道,非佛本願成就,焉能如此?故釋尊重呼捨利弗名而告訴他:‘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如是,指天樂、天華、神足往返、飯食經行,一切一切,皆是阿彌陀佛,往昔行菩薩道時,本願功德之所成就。 D化禽說法 復次捨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昔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常有’顯非時有時無,‘種種’言其品種眾多,其形象勝於他鳥:是‘奇’。音能說法曰:‘妙’。七彩羽毛是:‘雜色’。文中列出六種鳥名,以為代表。白鶴,以純白為正;孔雀則以色彩奪目為佳;鹦鹉以紅嘴綠羽為貴。捨利,譯名鹙露,迦陵頻伽譯名妙音鳥,共命鳥是一身兩頭,心識各別,報命相同。此等眾鳥,不同婆婆世界的鳥類,夜棲晝鳴。 佛說觀無量壽經言:‘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由於此等眾鳥,皆是阿彌陀佛神力所化,故無昏睡,而能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五根,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根能生長,由五根而生長五力。由信根除疑,謂之信力;進根止怠,謂之進力;念根破邪,謂之念力;定根止息散亂,謂之定力;慧根能斷惑,謂之慧力。 七菩提分:梵語菩提,譯名覺道,故七菩提,亦名七覺支,或七覺分。 一擇法覺分:是由五根中之慧根,產生五力中之慧力。由智慧力,觀察諸法,慧照分明,善能分別真偽;深知五蘊無我,四大皆空,去我法二執,與無漏智相應,謂之真。著我,著法,與無為智不應相,謂之偽。如是簡擇,謂之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不雜謂之精,不退謂之進。由於擇法智,對於不良惡習,集中精神努力改之,毅然擯棄,使已生之惡中斷,使末生之惡不生。對趣向佛道之善法,精進不懈,六時勤修;使已生之善,得以增長,未生之善,令其生起,謂之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喜謂法喜,進修佛法,慧照覺了,不依顛倒妄想而生喜,而於真實第一義谛法中,心得法喜,謂之喜覺分。 四除覺分:除是斷除,由於精進,趣向佛道,獲得法喜充滿,便可以斷除身、邊、戒、見、邪等五利使之見惑;進而斷除貪、嗔、癡、慢、疑等五鈍使之思惑,名除覺分。 五捨覺分:捨是捨棄所貪著的外境。凡夫每因見思二惑,貪取外境,作業流轉。今既斷除見思煩惱,對於外境,既不執著,亦不追憶,謂之捨覺分。 六定覺分:定是禅定,有有漏禅定及無漏禅定的分別。如四禅、四空天,末斷煩惱,末了生死,修禅入定,如大石壓草,是有漏定。今既斷煩惱,慧照覺明,對於有漏禅,不生愛取執著,如斬草除根,是無漏定。入於無漏禅定,能夠覺察分明,名定覺分。 七念覺分:念是心念,修習禅定時,若果心念昏沉,必須運用擇法、精進,及喜等三覺分,以審察谛觀,提起心念,勿使昏沉。若然心念輕浮,則應該用除、捨、定等三覺分,以收攝任持,調和心念,不令浮動。自然獲得定慧均等,即是念覺分。 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由於七覺分,捨邪歸正,進修佛學,故能進入八種正確之道。 一正見:是一種正確的見解,亦即是見理正確。由於慧眼擇法,棄生滅,趣真常,捨有漏行,修無漏法,而能意見照明,知見正確,而建立正知正見。 二正思惟:屬於一種純正的思想,是正見的結果,亦即是無漏心,又名一切智。二乘聖人,以一切智,谛觀世間因果的苦集二谛,進修出世因果的滅道二谛,如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即可以斷惑證真,入於有余涅樂,是名正思惟。 三正語:是一種正確的語言。人的見解正確,思想純潔,則出言吐語,必合乎真理,順乎正義。修學佛法的人,能以無漏心,收攝口業,住於善法;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凡有言說,無不與真理相應,謂之正語。 四正業:業是事業,修學佛法者,以無漏慧,斷除一切邪行,使身業清淨。不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而且能夠進修梵行,以荷擔如來家務為事業,是正業。 五正命:修學佛法,應以無漏慧,除身、口、意三業中的五種邪命,淡薄名利,寡欲知足,恆住於清淨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而長養法身慧命,謂之正命。﹙五種邪命是:一詐現異相:以奸詐心,現奇特相,如不食五谷等。二自說功德:自贊毀他,貪求信施。三占卜相命:為人報吉談凶,異言惑眾。四現通示威,使人敬畏,俯首聽命。五論說名聞利養,以動人心,以取附和。﹚ 六 正精進:精是精勤,進是進取。立志修行的人,必須精於無漏慧,進修無漏業,於涅槃道,精勤進取,行契於智,證契於理,是名正精進。 七正念:念是心念、意念。學佛的人,應該恆以無漏智慧,除諸妄想,專念實相,趣向真如以自利。恆念眾生苦,廣修六波羅蜜以利他。如是志於佛道,行於善法,言行一致,莊嚴佛果,就是正念。 八正定:以無漏心,入正定聚,與不生不滅法相應,遠離邪念、散念,及有漏定;契證實相理,趣向真如,謂之正定。 ‘如是等法’,如是,指前面所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是等於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及大乘四攝、六度等法門。 四念處:四是數字,念是能觀之智,處是所觀之境。在婆婆世界,四念處是: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在極樂世界,則觀淨土身,究竟清淨,無娑婆之污穢不淨;觀淨土受,純不思議樂,無娑婆眾苦之逼迫;觀淨土心,真實常住,遠離婆婆的生滅無常;觀淨土五陰之法,自在無我,不同於婆婆的‘諸法無我’。 四正勤:在娑婆世界,四正勤是:已生之惡能令速斷,未生之惡令不生;未生之善法令生長,已生之善法令增長。但淨土眾生,純善無惡,淨念相繼,得三不退轉,不再退入凡夫位,不退菩薩行,不退無上道,念念趨向佛果菩提,是正勤。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在娑婆眾生,必需以無漏慧,契證不生不滅理,方能發神通,以遂所願,謂之如意。亦即是四種神足通。但淨土眾生,因中厭離娑婆苦,欣慕淨土極樂,今既得往生,正是欲如意足。往生極樂,得三不退,是精進如意足。念念不捨菩提行,是心如意足。深入佛理,智慧增明,是思惟如意足。 綜合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共名三十七道品,是小乘聖人所修學的法門。但極樂世界,是三根普被,大小兼容。所以‘等法’二字,當然是等於大乘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或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及慈、悲、喜、捨等大乘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種種法門。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其土,指極樂國土。淨土眾生,不論是凡夫或是聖人,不管是大乘,或是小乘。晝夜六時,聞諸眾鳥,出和雅音,演暢三十七道品及大乘四攝、六度等法門之後,不期然而自然的俱皆念佛、念法、念僧,心向三寶。既然稱念三寶,心向三寶,自然可以圓發三心:‘正因理心、了因慧心、緣因善心’:進而圓斷三惑:‘見思、塵沙、無明’,最後圓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 捨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捨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阿彌陀佛,因中發四十八願度眾生,第一大願:就是‘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現在極樂國土有諸眾鳥,豈非與佛本願相違?釋尊恐有人懷疑,所以特別告訴捨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因為法藏比丘,因中發四十八願中,第十六願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不善名,不取正覺。’所以:‘彼佛國土,無三惡道。捨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然則何來眾多諸鳥?觀無量壽經言:‘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白鳥。’故說:‘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E風樹法音 捨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極樂世界,不但有情聲音微妙,無情所發出的聲音,亦非常微妙。故當輕清柔和,不徐不速的微風,吹及諸寶行樹,諸寶羅網時,亦發出微妙的音聲。此種音聲,尤如百千種音樂,同時演奏,豈止美妙之極,簡直是微妙不可思議。 幽雅曰微,說法曰妙,由於寶樹羅網發出的音聲,不但幽雅,而且能演說正法;不但贊佛,福慧雙足;同時贊法,能治心病;而且贊僧,信解行證,能作眾生的模范。是以極樂國土眾生,聞如是微妙的音聲,自然皆生起稱念三寶之心。 有情說法,理所當然,何以無情,亦能說法?楞嚴經言:‘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讀此,可知眾生內的身心,外的器界,情與無情,原屬一體;十二類生,固然是因為眾生迷真逐妄而有,山河大地,亦無非是因迷而成。迷則情與無情,自他分隔,悟則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以古德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捨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釋尊於此重結,極樂國土依報的功德莊嚴。由於阿彌陀佛,因中發清淨願,修清淨行,果上感得極樂國土,六塵依報,悉皆清淨莊嚴。念佛之人,若能三業清淨,專誠持名,一心不亂,不但得生淨土,分享阿彌陀佛,唯心所現的極樂國土,依報莊嚴;同時極樂就在當念,淨土便在眼前。故釋尊說:‘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3)顯正報功德莊嚴 1.顯化主功德 捨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捨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捨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捨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初四句,是征釋佛名,以顯示極樂國土,不但依報莊嚴,正報亦是莊嚴無比。正報有主有伴,主是阿彌陀佛,伴是諸大聲聞弟子,及諸菩薩眾。這段經文,是顯示化主的功德。 梵語阿彌陀,譯名:無量光、無量壽。釋尊先征詢捨利弗的意思如何?為甚麼極樂世界的教主,號名:阿彌陀?繼而告訴捨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諸佛法身與報身的光明,是無量之無量;應身則要視其所教化眾生的根機大小而決定。有光照一由旬,有光照十由旬,百由旬…不等,都是有限量之無量。唯獨阿彌陀佛,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因此,阿彌陀佛應身光明,亦能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故佛的別名是:‘無量光’。 佛佛道同,等無差別。諸佛的法身,以理為命,故其壽命,是無始無終;諸佛的報身,以智慧為命,故有始無終。至於諸佛的應身,則以因緣為命,壽命光明,皆視所教化眾生的根機而定。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三願是:‘設使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又第十五願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不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所以極樂國土,不但教主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即使是生彼國土的眾生,不管是聖是凡,壽命亦悉皆無量。故經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梵語阿僧祇,譯名無央數。是印度十大數字的第一位。其次是阿僧祇之阿僧祇,是無量。三、是由無量之無量為無邊。四、以無邊之無邊為無等。五、以無等之無等為不可數。六、以不可數之不可數,為不可稱。七、以不可稱之不可稱,為不可思。八、以不可思之不可思,為不可量。九、以不可量之不可量,為不可說。十、就是不可說不可說。雖然是:不可說不可說,但仍然是有數可計,是有限量的無量。 今極樂國土,佛及其人民的壽命,是以阿僧祇劫計算,有無量無邊之阿僧祇劫;但阿僧祇劫既然是有限量之無量,故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後,佛亦滅度。阿彌陀佛的應身入滅後,正法住世,亦復無量劫,及其正法上半夜滅盡時,觀世音菩薩,即補其處,於下半夜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名眾寶普集莊嚴。佛壽命與正法,亦無量劫。 普光功德山王如來的正法滅盡,是夜大勢至菩薩,即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壽命亦無量。雖然諸佛的應身,是有量之無量,但佛既證法身,則三身不異,法身報身,既是無量之無量,應身亦可以說是:無量之無量。 又眾生本具的實相理,就是無量壽。眾生本具的般若智,就是無量光。由於一心不亂,稱性稱念:無量光佛,無量壽佛,故得與自己本具無量壽、無量光的實相理與般若智相應。如是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故能見十方諸佛,感得壽命無量,於最後生,圓證三不退轉。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釋尊已經告訴捨利弗。但阿彌陀佛,是甚麼時候成佛,成佛已經多久呢?釋尊再告捨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十方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就是最初一次成道;跡,是最初一次成佛之後,隨機應化的事跡。如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中釋尊自說:我實成佛已來,塵點劫數。而今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道場,成正覺,轉法錀,皆是應化的事跡。今阿彌陀佛於極樂世界成佛,若依據諸經記載,該是最初成道。 佛說無量壽經言:過去久遠劫前,有性自在王佛出世,時有國王,發無上心,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名法藏比丘;當時於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願,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今極樂國土,依正莊嚴,悉如本願。 在佛說無量壽經中,阿難問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其佛世界名曰安樂’。阿難又問,‘其成佛以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以來,凡歷十劫。’ 悲華經中亦記載:‘無量劫前,有寶藏如來應世,時有轉輪王名無诤念,供養寶藏如來,並於佛前發願,願成佛時,國中成就種種莊嚴。佛與授記,過恆沙劫,於西方世界作佛,國名安樂。’今阿彌陀佛,就是當時的無诤念轉輪聖王。 法華經說:‘大通智勝如來時,有十六王子出家,淨修梵行,勤求無上菩提。佛滅度後,常樂受持妙法蓮華經,後皆成佛。’今阿彌陀佛,就是當時十六王子中的第九王子。此外,其他諸經,亦多記錄,阿彌陀佛,因中出家修行,發菩提心,嚴淨國土的行願。由是推之,今番成佛,該是最初的本門。或許,亦有經典記述,阿彌陀佛,今次成佛,屬於跡門。恕筆者孤陋,末敢謬下斷言。 梵語劫波,譯名時分,有大劫、中劫、小劫,三種。從人壽十歲開始,過一百年增一歲,如是遞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則過一百年減一歲,如是遞減,減至人壽十歲。如是一增一減,名之為一小劫。積二十小劫為一中劫,經過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經言:‘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是借用娑婆世界的劫數,說明阿彌陀佛成佛的時間。即是說:阿彌陀佛成佛已來,在娑婆世界來說:已經是過了十番成、住、壞、空的劫數;但極樂世界,依然如故,絲毫未損,更無所謂成、住、壞、空。其教主阿彌陀佛,仍然是在繼續說法,於其中間,亦無所謂:生滅去來,是何等的安穩而快樂?何況這樣安穩快樂的環境,將繼續維持至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後。可知極樂世界,不止是個安隱而又快樂的淨土,而且是長時期有佛住世,宣說妙法;僅憑這一點,我們就應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了。 2.顯化伴殊勝 又捨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聲聞弟子,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小乘聖人。但此等阿羅漢,並不是一般的定性聲聞,而是初習小乘,後專修淨土法門;臨命終時,又能回向無上菩提,發願往生,常隨佛學,自覺兼他的不定性聲聞。佛順其機,為說三十七道品,令斷見思,得三不退轉。這種有情亦有無量無邊之數,實非一般算數計量,所能知其確數。故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菩薩,是修學大乘佛法的聖人,而且都是別教或圓教的菩薩。因為藏教或通教菩薩,不聞他方佛名。今此等諸菩薩,因聞佛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由是信願往生,當然不是藏、通二教的菩薩。何況極樂世界,諸菩薩眾,皆能分身十方,見佛聞法,上求下化? 觀無量壽經說:上品上生者:‘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若非圓教菩薩,焉能臻此?即使是下品下生:‘往生極樂世界,千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可知往生極樂國土的眾生,大乘根性的人居多。故佛說:‘諸菩薩眾,亦復如是。’亦如聲聞眾之無量無邊,亦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捨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總結極樂國土,正報功德,若主若伴,無不莊嚴。‘成就’,指阿彌陀佛國土,是由佛的願行所成就。‘如是’,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無量壽經說:‘我作佛時,剎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由於阿彌陀佛因中發願如斯,今因圓果滿,成就的化主與化伴,悉皆功德莊嚴。故說:‘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二)別明淨土殊勝勸發願 (1)生者得不退轉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眾生生者,可分四土。若但持名念佛,末斷見思煩惱,位居縛地凡夫,由於一心執持聖號,六字分明,不但口念心亦念,心口相應,雖然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但有天人,無四惡趣)蓮華托質,直待華開見佛,方悟無生。 若能一心系念彌陀聖號,淨念相繼;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無間,直至一心不亂,自然可以斷見思煩惱,橫超三界分段生死,位居不定性聲聞,而得往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蓮華化生,見佛聞法,悟無生忍。 若能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深達能念之心自性本空;所念之佛了無可得,故不著於有念。雖然,但能念之心,靈明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故不落於無念。如是能念心外,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能念之心,能所雙亡,心佛一致。至此,不特斷界外塵沙,更進而斷除四十一品無明,位居等覺,則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金色蓮華為父母。 若能百尺竿頭重進步,斷盡四十二品無明,生、住、異、滅四相,滅相續心,破和合識,法身畢露,即生極樂世界,常寂光土,上上品蓮華化生。 阿鞞跋致,譯名不退轉。不退轉有四: 一念不退:念佛之人,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破無明,顯佛性。正因佛性顯,則理心發,證法身德;了因佛性顯,則慧心發,證般若德;緣因佛性顯,則善心發,證解脫德。如是圓顯三佛性,圓發三心,圓證三德,開佛知見,生實報土上上品,分證常寂光土,是念不退。 二行不退:念佛之人,不但斷見思煩惱,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更能進而回小向大,從空出假,涉俗利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生實報土,分證常寂光,不退菩薩為伴侶,是行不退。 三位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必須斷見思,破我執,證真谛,位居二乘,方得位不退。但往生極樂,不一定要斷惑證真,但能一心念佛,乃至臨終十念,亦可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即可永離退墮之緣,直至華開見佛,念念求成佛道,是念不退;常聞佛法,樂修大乘,便證行不退;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位不退。 四畢竟不退:指普通一般眾生,不管是有心或無心,無論是一心或是散亂心,但能一稱彌陀聖號,或一念他方佛名,皆是成佛的真因,甚或但聞他人稱念佛號,亦種善根。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如佛在世時,有一老人,八萬劫前,身為樵夫,因畏老虎扒樹避之,虎從樹下經過,由於恐怖,不覺稱念‘南無佛’。謹此一念善根因緣,終於八萬劫後,得遇釋尊,聞法得度,就是畢竟不退。 經言:‘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指四種不退中的前三種:念不退,行不退,與位不退。 彌陀疏鈔說:有五種因緣故得不退: 一、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 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故不退。 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 四、純以諸菩薩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 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 又阿彌陀經通贊疏中:‘問:生居淨土,何故不退?答:無五緣故:一無病苦纏故,二無違行故,三常誦經法,四常營善事,五長和順無諸違诤,所以不退。’ 一生補處,是圓證三不退的別名。圓證三不退的菩薩,盡此一生,就可以補佛之處,就可以成佛。如娑婆世界的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天內院,侯補佛位。又如極樂世界的觀音菩薩,現輔助阿彌陀佛,教化度生,候補阿彌陀佛之處。大勢至菩薩,候補觀音菩薩之處,此外,其他凡是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得三不退轉,位居一生補處的菩薩。因為彼土眾生,壽命特別長,故多能於一生之中,成辦佛事,能於十方世界,候補作佛。 楞伽經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菩薩,不但其數甚多,而且非一般算數或譬喻之所能知之。故經言:‘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此正顯示極樂淨土的殊勝,不但佛光無量,佛壽無量,佛的弟子無量,而且佛弟子中,證三不退轉,又可以一生補佛之處的菩薩亦無量。如斯勝境,我們當然應該發願,往生彼佛國土。 (2)與諸善人聚會 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我們既然得知極樂國土,不但依正莊嚴,同時眾生生者,皆證三不退轉,皆一生成辦佛事,位居補處,就應該及早發願,往生彼國,以分享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美妙。否則,聞而不信,或信而不願,或願而不行,豈非辜負釋迦世尊,無問自說的初衷,及其拔苦與樂的悲願?故釋尊於此,特別提出勸導:‘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為甚麼呢?因為往生極樂國土,即‘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如是’,指前文所說,眾多一生補處的菩薩。能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善人,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故言:‘諸上善人’。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視為勝友。’環境如斯,何等美妙而殊勝?我等若想享受如斯微妙勝境,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除了信、願之外,還需要精進念佛。古往今來,一心念佛,臨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多如雨點,不勝枚舉。 晉朝慧遠法師,一生力倡淨土法門,自行化他。特別於盧山,結茅蓬領眾念佛,澄心系想,日夜無間。十九年後,於般若台,見阿彌陀佛,身遍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及諸菩薩眾。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七日後,當生我國。至期,即端坐而逝。 唐朝善導大師,亦倡導淨土法門,自行化他,每念佛一聲,則有一光從其口出,念佛十聲、百聲,光亦如是。故其居處,常光明滿室,當時的皇帝聞知其事,特名大師所居之處為光明寺。後自知時至,於柳樹上端坐而化。 又懷玉禅師,台州人,精進念佛,常坐不臥,曾誦彌陀經三十萬遍。一日,見西方聖眾,多如恆河沙數,有人手執銀台,從窗而入。師說:我一生精進念佛,誓取金台,為何只得銀台?銀台遂隱,玉師感激,倍加精進。三七日後,見佛滿空中,即對弟子說:金台來迎,我要往生淨土了。即含笑合掌,念佛而逝。 (三)正示持名功德令修證 (1)善根福德因緣 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甚麼是善根?菩提正道,是成佛的親因,就是善根;甚麼是福德?六度萬行,是成佛的助緣,就是福德。二乘聖人,但求自利,得少為足,不再發菩提心,廣度眾生,是善根少。人道與天道眾生,雖然有人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但不知回向無上菩提,只求人天福報,屬於有漏善業,是福德少。凡是少善根,少福德之人,都不可能往生極樂國土。 唯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又能稱性念佛,求生淨土的眾生,始可往生。因為稱性念佛的人,能夠圓滿具足五種菩提心,是善中善;稱性念佛之人,一稱彌陀聖號,即眾德俱備,統攝萬行而無遺,是福中福。 念佛人求出生死輪回,往生彼國,見佛聞法,得無生忍後,再來娑婆世界,廣度眾生,滿菩提願,是發心菩提。持名念佛,正念相繼,能夠斷除妄想,自然降伏煩惱,是伏心菩提。持名念佛,心口相應,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明心菩提。念佛人速得無生忍,疾出生死,證一切智,是出到菩提。持名念佛,圓證三不退轉,一生即可以補佛之處,將來必定成佛,是無上菩提。大悲經言:‘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所以修持念佛法門的人,是善中之善。 稱揚諸佛功德經中說:‘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三途,命終之後,往生彼剎。’大智度論亦說:‘譬如有人,初生墜地,即能日行千裡;滿一千歲,七寶奉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可知持名念佛,是福中福。 善中善是多善,福中福是多福;一定要多善多福的人,然後可以往生極樂國土,所以釋尊告訴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2)持名念佛功德 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宿植善根,敬信三寶,心地善良的男女,包括出家及在家的四眾弟子,乃至六道眾生中的善類,凡有福德因緣,得聞阿彌陀佛名,即生信心,執持名號的有情。執持名號,是四種念佛法門中的持名念佛。修行人能夠專心一意,執持阿彌陀佛的聖號,不但口念,心亦念,心口相應,淨念相繼,即是持名念佛。 其次是於靜室中,設置佛壇,供奉西方三聖的聖像,口念彌陀,目注聖像,如法華經雲:‘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是觀像念佛。 若然口念彌陀,心中觀想,彌陀聖眾,相好莊嚴,同時觀想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如佛說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種觀想,是觀想念佛。 若能在觀想念佛的同時,又能明白極樂國土,唯心所現;雖然依正莊嚴,但不離人心當念;能念的我,所念之佛,形相雖殊,理性無二。如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即事即理,即心即佛,心佛不二,是實相念佛。 釋尊告訴捨利弗:若有善根深厚,福德殊勝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如有機會,得聞阿彌陀佛的聖號,就能夠執持名號,專心系念,行念,坐亦念,晝念,夜亦念,行住坐臥,晝夜六時,無時不念,無刻不念,念念相繼,念念無間,如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但得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便現在其前。 七字,是人間最歡喜運用的數目,例如:世界各地,皆規定七天為一周,周一至周六辦公,周日例必休息。即使是學佛的人,修持佛法,亦喜歡以七日為期,念佛是七日,拜忏是七天,或三七二十一天,念經持咒,少則七遍,多則或二十一遍,或七七四十九遍。 鼓音聲經言:‘令念彼佛名號,七日七夜,六時禮拜。’賢愚經亦言:‘持戒專念七日,亦得往生。’今釋尊勸導眾生,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亦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乃至七日,以求一心不亂。 眾生根機有利鈍,業障有淺深,有人念佛一日,即得一心不亂;有人念二日,或三日,甚至要七日,始得一心不亂。當然亦有人念七七四十九日,或四十九月,四十九年,甚至終其一生念佛,亦未必得一心不亂者。此中若一日至七日,只是舉其大概而言。 佛說無量壽經,則定十日為期。如經言:‘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剎。’ 鼓音王經說:‘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 般舟三昧經,則定九十日。經言:‘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於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 文殊般若經說:‘九十日端坐西向,專念於佛,即成三昧。’但阿彌陀佛,因中發願:‘一心系念於我,雖止一晝夜不斷,必生我剎。’故時間的長短,不是問題,問題是在於念佛的人,是否能夠一心不亂。如果能夠一心不亂,即使是少至十念,亦可以往生佛國。 一心有二,若一心系念佛號,句句分明,念念無間,行住坐臥,唯此一念,更無異念;如是斷見思,伏塵沙,謂之事持一心不亂。若能淨念相繼,都攝六根,稱性起念,全念契性,無能念之心,無所念之佛,能所雙忘;心佛一如,斷無明,捨二邊,證中道,此即是理持一心不亂。 利根眾生,執持彌陀聖號,一日或二日,便得一心不亂;鈍根之人,必須經歷多日,甚至七日,始得一心不亂。或利根者,經於七日,端坐一心,終不散亂;而鈍根者,僅六日、五日,甚或僅得一日,便起散亂。 又利根者,不但可以事相一心不亂,而且能夠由事入理,契證真如,得理性一心不亂。而鈍根之人,僅得事相一心不亂。故一心不亂,是要視念佛之人,其根性利鈍而定。 在大乘起信論:以三心論一心不亂: 一是直心,正念真如。則此一心不亂,不落有念,不落無念,不著二邊,全歸中道。 二是深心,能樂集諸善法。則此一心不亂,六度齊修,萬行具足。如那先經雲:‘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 三是大悲心,能廣度眾生。則此一心不亂,自性眾生悉皆得度。念佛之人,既能正念真如,修行六度,廣度眾生,正是往生淨土之真因,臨終必得佛來接引往生的勝果。 稱揚諸佛功德經說:‘若有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其人命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住其人前。’ 鼓音王經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住其人前,令其得見’ 觀無量壽經言:上品上生者:佛與聖眾,持金剛台,至行者前,授手迎接。上品中生者:佛與聖眾,持紫金台,至行者前,授手迎接。上品下生者:佛及聖眾,持金蓮華,來迎此人。 中品上生者:佛與比丘,放金色光,至其人所。中品中生者:臨終見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乃至下品上生、中生,亦見化佛來迎。 下品下生,亦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經言:‘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界內眾生(凡夫),有我執顛倒;界外眾生(二乘聖人),有法執顛倒。念佛之人,若能降伏我執,則臨命終時,心無我執顛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若斷我執,伏法執,則臨命終時,心無我執或法執顛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 進而斷無明,除法執,證法身,則臨命終時,必無我法二執之顛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實報莊嚴土,以及常寂光土。 志眼法師說:‘往生一門,有二淨業,一曰正觀,默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備修萬善也。二事俱得,則了達四士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速作三土之因耳’。此言正觀:指實相念佛,即是理性一心不亂。言助行:是持名,觀像,觀想念佛,即是事相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則無界外顛倒;事相一心不亂,則無界內顛倒。如是二倒亡,三惑淨,四土現,當然往生極樂。故經言:‘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教認為人之將死,其一生所作的善業或惡業,俱時頓現。於時隨業所牽,上升下墮,皆不能自主。臨命終時,若上身暖,下身冷,必然輪回三善道:反之,則必墮三惡道。 古德言:‘佛頂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在兩膝,地獄腳板出。’普通人死後,在七七日中,若得孝子賢孫,請高僧誦經超度,或得消除業障,上升不墜。若是一心念佛的人,臨終得見西方勝境,佛及聖眾,現在其前,身無痛苦,心不顛倒,先從下身冷起,漸至全身,唯頭頂暖,直至第八阿賴耶識,最後從頂門出。不經中陰身,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國土,托質寶蓮,自然化生,不由胞胎,不假乳養;得清虛之身,相好具足,不分男女,純大丈夫相。隨其功德行願之勝劣,及其斷除煩惱的淺深,以定其品位的高下,及有四土聖凡之區別。 (3)應當發願往生 捨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佛說:‘我見’,非一般凡夫俗子之肉眼,或天眼所見,亦非二乘慧眼,或菩薩法眼所見,而是釋尊佛眼照見。 ‘是利’非指人間一般名利,而是持名念佛,一心不亂,即可橫出三界,頓超惡世,得生極樂國土,圓證三不退轉,得一生補處之利。 釋尊垂跡娑婆,示現八相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所開示的法門,何止八萬四千?但大都觀機設教,多靠自己努力修持,直至惑業淨盡,方了生死。否則,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唯有淨土法門,不獨三根普被,利鈍兼修,且契理契機,至圓至頓,由自己努力之外,還可以憑籍佛力加被護念。是以念佛的人,但能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即可投入阿彌陀佛,大誓海中,借助佛力慈悲接引,帶業往生。自此了生脫死,一生成辦佛事,其利益之大,不可以言宣,是以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馬鳴、龍樹諸大菩薩,皆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 特別是普賢菩薩,雖然教人發菩提心,修行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錀,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但最後仍然勸人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又說:‘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中國歷代高僧,如善導大師,藕益大師,永明延壽大師,以及近代印光大師等,皆力倡淨土法門,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特別是永明延壽大師,深恐後學,不明宗要,特別創作四料簡偈,使一般修學佛法的人,知所趨向。 其偈一: 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 禅是禅定,六度之一,但憑自力修持。淨是淨土法門,憑借佛力資助。意思是說:諸修行人,除了依照釋尊的教導,修習各種禅定,實踐六度四攝等法門,自行化他之外,更要進修淨土法門,一心念佛,就是‘有禅有淨土。’ 禅淨兼修的人,必然智慧超越,辯才無礙,威名遠播,邪魔外道聞名膽喪。故說:‘猶如戴角虎’。 禅淨雙修之人,既然可以隨機說法,接引後學,是世間人天的導師;臨命終時,必然蒙佛接引,上品上生,一彈指頃,往生極樂,花開見佛,悟無生忍,不獨:‘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托’,還能夠現身百界作佛。如是積功累德,趨向菩提,便可以橫出三界,直超諸位,進入等覺,補處作佛。所以說:‘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其偈二: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意思是說:學佛的人,雖然未能夠修習禅定,未得明心見性;亦未廣學佛法,自利兼他。但能信心念佛,專修淨土法門,志誠懇切,求生西方,乃至臨終十念,一心不亂,決定蒙佛接引,得生極樂。故說:‘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即使是下品下生,終有一天,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如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言:‘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其偈三: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磋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學佛人憑自己努力修習禅定的功夫,是可以明心見性;或讀誦大乘經典,亦可以明白第一義理。不過,開悟明理易,斷惑證真難。惑業未盡,生死末了,一旦命終,前陰已盡,中陰現前,若無佛力接引,帶業往生極樂,必為往昔善惡業力所牽,或投牛胎,或入馬腹,上升下墜,不能自主,唯有隨業受報。縱得為人,尤為隔陰所迷,不識再接再勵,進求佛道,自此,沉溺生死業海,求出無期。 昔日,有草堂青禅師,是一位解行並進的高僧。常受曾姓婦人四事供養,內心非常感激,對曾婦說:‘老僧與夫人作子’。後見宰相告老返鄉,十分榮耀,心為之動。不久,曾姓婦人生一子,使人看草堂禅師,見已坐化。此子年少聰敏,早登科第,以前世之禅功,換來今生皈富貴。後位居宰相,即歷史上有名的曾魯公。 又唐朝有一位圓澤和尚,是能知過去未來的高僧,受知交李源之聘,出任慧林寺住持。數年後,李源邀圓澤共朝峨眉山,圓澤要取道經陝西,過京師,到峨眉。李源以辭官以來,久絕人事,不欲入京,要從荊州水道行。圓澤即知此去,不能再回,但不宣布,唯寫遺言,夾於經中,遂與李源乘船而去。 至荊州上游,將進險峽,末暮即停,忽見一婦人在江邊汲水,澤望見而泣曰:‘吾不欲取道經此,正是怕見此婦,此婦懷孕已經三年,候我為子,不逢則已,逢則難逃,非為其子不可。三日後,請來見我,以一笑為信。過十三年中秋之夜,當在杭州天竺寺外,葛洪井畔相見。’說畢沐浴更衣,端坐而逝。 婦人果然即生一子,三日後李源至其家視之,嬰兒直的一笑,李源遂將此事告訴他的父母。及回慧林寺,見經中夾有預立遺言,益信彼為得道高僧。十三年後,應約赴杭州,於葛洪井畔,聞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易性常存’。李源聞言,知是故人來,遂與之相問,談敘既畢,又唱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游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 圓澤和尚,修行致通,尚且不免被業力所牽,何況我們凡夫俗子,豈能只憑一己之力,便可以了生脫死?還是及早念佛,希望佛力接引,帶業往生,來得直接隱當。 其偈四雲: 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恬。 無禅無淨土,不止是說不知修行的惡眾生,亦包括一般隨緣學佛,或是身雖出家,而心不入道的人。既然不能專修禅業,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肯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仰仗佛力,帶業往生。唯有隨緣終日,但憑散心修持,僅得人天福報,結果,隨業升沉六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故說:‘鐵床與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恬。’ 在印光大師法語錄中記載:‘在乾嘉年間,有三位禅僧,結伴為同參,死後,一生江蘇,為彭蘊章;一生雲南,為何桂清;一生陝西,為張費。三人惟彭能記憶前生的事,後入京會試,俱見二人,遂說前生為僧事;二人雖不記得,亦一見如同故人,成莫逆之交。殿試,彭中狀元、何榜眼、張傳爐。彭曾放過主考學台,然頗貪色,後終於家。何桂清則作南京制台,洪楊作亂,失南京,被清帝問罪死。張費尚教過鹹豐皇帝書,回回作反,騙去殺之。此三人,已經不是平常的僧人了,可惜不知求生西方,雖得些洪福,二人不得善終;彭竟貪著女色,下生後世,恐更不如此生矣。 蘇州吳隱之先生,清朝探花,學問、道德、相貌俱好,民國十年朝普陀,晤我(印光大師)自言:前生是雲南和尚,因是燒香過客不能多敘,亦未詳問其因由。十一年,余往揚州刻書,至蘇州一弟子家,遂訪之,以為其夙因未昧,及見而談之,則已完全忘失,從此不再來往。及十九年,余閉關報國寺,至十一月,彼與李印宗、李協和二位來,余問:汝何以知前生是雲南僧,伊雲:我二十六歲時,作一夢,至一寺,知為雲南某縣某寺,所見之殿堂房捨,樹木形狀,皆若常見,亦以已為僧。醒而記得清楚,一一條錄,後一友往彼作官,特去一對,絲毫不差。余曰:先生今已八十歲,來日無多,當恢復前生和尚事業,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負前生修持之苦功。伊雲:念佛有甚麼稀奇。余曰:念佛雖不稀奇,世間無幾多人念。頂不稀奇之事,就是吃飯,但全世界無一人不吃飯,此種最不稀奇之事,汝為何還要做?伊不能答,但仍不以為然。轉問其他二位:君等念否?答曰:念。伊仍無下語。終不肯念,至十二月三十日夜,將點燈時,去世矣,恰滿八十歲。 此君前生,當亦很有修持,故今生感得大功名,大壽命,但今生上盡倫常,連佛法亦不再信,豈不大可哀哉!’讀此,我輩釋子,能不警惕,努力念佛,求生淨土?是以釋尊大慈,最後仍然殷殷勸導:‘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四)廣引諸佛稱贊令斷疑 (1)釋尊贊阿彌陀佛 捨利佛,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此文有承上起下之意,承上,釋尊言: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起下,是不獨我釋尊一人見是利,說是言,其他六方諸佛,無不見是利,無不說是言。 贊是稱贊,歎是感歎,前言:我見是利,今言: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正顯示此利,並非人間一般名枷利鎖之利,亦非普通一般善事、佛事之利,簡直是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在阿彌陀佛本身說:功德有三: 一、法施廣大:以無量壽、無量光,恆演佛法。 二、神化周遍:極樂國土,水鳥樹林,鹹宣法音,眾生相好,受用如意。 三、攝受眾生:四十八願度有情;三根普被,利鈍兼收。 若在被度眾生方面說,功德有五: 一、念佛成功:即可橫超三界,帶業往生,不待斷惑。 二、往生極樂:即圓證三不退轉,一生同居土,便具足以上三土功德,不待漸進。 三、但持聖號:不假參禅修觀之方便,自得心開。 四、七日為期:即得一心不亂,無勞多劫勤苦精修。 五、稱念彌陀:便為六方諸佛之所護念,令得安穩,無諸障難。 可知念佛法門,功德實在不可思議,故不獨釋尊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其他六方諸佛,亦稱揚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實際上,梵文原本,是有十方諸佛稱贊彌陀功德,玄奘法師翻譯此經時,亦保留十方諸佛稱贊。但鸠摩羅什法師譯此經,因嫌十方佛贊的 經文太長,故於十方中,略去四維,認為東、南、西、北、上、下六方,已經包括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故簡去四維,但言六方。 (2)六方佛現相稱贊 1.東方諸佛稱贊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梵語阿閦鞞,譯名無動,或不動。因佛證三德,不為三惑所動,更不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世間八風所動。又佛證中道妙理,不生不滅,無來無去,湛然常住,不為二邊所動。本來東方是群動之首,今佛名不動,正是顯示動而不動,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須彌相佛:梵語須彌,譯名妙高,此山由四寶所成,高越群山。今佛以須彌相為名,顯示佛身百福莊嚴,相好光明曰妙;九界鹹歸,眾所膽仰,曰高。 大須彌佛:顯示佛德高廣巍巍,最尊最勝,九界聖凡,所不能及。維摩經雲:‘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故名大須彌佛。’ 須彌光佛:因為佛的智光,高廣普照,映蔽群生,如須彌山之四寶光明,映蔽日月,故名須彌光佛。 妙音佛:佛音微妙,普應群機,如維摩經言:‘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又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故名妙音佛。 恆河,是印度四大河流之一,譯名天堂來。其沙細如面粉,佛說法,每喜引用恆河之沙,以譬喻其數之多。佛的意思是說:東方世界無盡,而住世諸佛亦無盡,其數多如恆河之沙,實在不勝枚舉,今但舉其中五佛,以等攝其余恆巧沙數諸佛。故說:‘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 諸佛無不有土,而諸佛皆以三千大千世界為其所教化的國土。廣長舌相,是由不妄語所感得的果報。如果能持不妄語戒,三世口業清淨,可感舌相,長至其鼻。諸佛由於無量劫來,皆持不妄語戒,故感其舌薄長,能覆其面。若顯神通,則其廣長舌相,能盡覆其所教化之國土,甚至蓋覆諸佛國土。 華嚴經離世間品說:‘佛子,菩薩摩詞薩,有十種舌,何等為十:所謂開示演說無盡眾生行舌,開示演說無盡法門舌,贊歎諸佛無盡功德舌,演暢詞辯無盡舌,開闡大乘助道舌,遍覆十方虛空舌,普照一切佛剎舌,普使眾生悟解舌,悉令諸佛歡喜舌,降伏一切諸魔外道,除滅一切生死煩惱,令至涅槃舌。是為十,若諸菩薩成就此法,則得如來遍覆一切諸佛國土無上舌。’ 今東方阿閦鞞佛等恆河沙數之佛,各於其所教化的國土中,皆現出廣長相舌,遍覆其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汝等眾生,有說:是諸佛各於其國勸導其本土眾生,當深信極樂世界及阿彌陀願力不可思議,而要相信此經。亦有說是在釋尊說此經之同時,十方諸佛,各於其國,亦稱贊阿彌陀佛,亦同時勸導其本土眾生及娑婆世界眾生,皆當信受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稱贊不可思議等十六個字,原是本經的別名。唐玄奘法師譯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以不可思議攝於‘淨土’二字中。羅什法師,深知此土眾生,喜歡簡略,故以不可思議功德等十六字,攝於佛名,因此只譯為:‘佛說阿彌陀經。’念佛的人,不但為其本師阿彌陀佛之所護念,亦為十方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是以諸佛現相共勸一切眾生,應當信受,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2.南方諸佛稱贊 捨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故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日月燈佛:是從佛的三智立名。日能照晝,發育萬物;喻佛道種智,照俗谛理,成就眾生。月能照夜,可除黑暗;喻佛以一切智,照真谛理,破煩惱闇。燈能照日夜,並可照日月之不足;喻佛一切種智,證中道理,真俗並照,圓融無礙。故名日月燈佛。 名聞光佛:謂佛之名稱普聞於十方,德光遍照於四土,故稱名聞光佛。 大焰肩佛:焰是光明照耀,兼有燃燒的含義;肩是人的兩肩,有負荷義。譬喻佛證得權實二智,能燃燒眾生的煩惱,能負荷如來的家業,是從權實二智立名。 須彌燈佛:須彌山由四寶所成,寶各有光,能照如燈,謂之須彌燈。喻佛轉八識成四智,以四智光明,照破自他煩惱的黑暗,因名須彌燈。 無量精進佛:是約行立名,佛因中廣修無量法門,悉皆精進不懈;速得成就佛道,因立是名。 ‘如是’指前文所列五佛,‘等’是等於南方世界所有恆河沙數眾多諸佛,無不稱贊淨土法門,無不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說誠實不妄之語,勸導一切眾生,應當信受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3.西方諸佛稱贊 捨利佛,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無量壽佛:與阿彌陀佛同名,以佛佛道同,故十方世界諸佛,同一名號者甚多。或說:西方無量壽佛,就是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因為釋尊說此經,並勸導眾生當信是經,當發願往生,正暢其本懷,故亦稱贊釋尊所說:‘此經’。 無量相佛:相是相好莊嚴,佛的應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甚至八萬四千相好莊嚴。佛的報身,有剎塵無量相,佛的法身,有不可思議無量相。今佛名無量相,正是約法身立名。 無量幢佛:幢有摧邪顧正之義,此佛因中,能夠‘法門無量誓願學’,故果上所立法幢亦無量。一一法幢,皆能摧邪顯正,故名無量幢佛,是約法立名。 大光佛:是約智立名。佛證三智,智光廣大,遍照法界。又佛常放光明,接引眾生,故名大光佛。 大明佛:亦依智立號,佛證三智,果上起用,恆以三明六通,教化眾生。或以三智之光,破眾生三惑之暗,故曰:大明佛。 寶相佛:是以相立名,佛的寶相莊嚴,勝妙殊特,猶如世界七寶,燦爛奪目,高貴無比,故名寶相佛。 淨光佛:亦定約智立名。佛的智慧光明,能淨煩惱污垢,故名:淨光佛。 ‘如是’,是指西方無量壽等七佛,‘等’是等於西方其他恆河沙數無量諸佛。此諸佛等,亦皆異口同音,贊歎淨土法門,亦皆各於其國中,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亦皆說誠實不妄之語,勸導:‘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4.北方諸佛稱贊 捨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語,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焰肩佛:焰是指佛的智慧,光明熾焰,肩是指佛的權實二智,能夠荷負眾生,故名焰肩佛。 最勝音佛:佛音圓妙,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得解。為九法界眾生所不能及,故名:最勝音。 難沮佛:沮者壞也,佛已證究竟堅固之理,故法身常住不壞,名難沮佛。 日生佛:佛出世間,以智慧光,照破眾生無明黑暗,等如麗日中天,大地黑暗,悉皆破除,故名日生。 網明佛:佛以三智敷演教法,法門無量,猶如網孔,教理明徹,能破眾暗,謂之網明。 ‘如是’指上列五佛,‘等’是等於北方世界,恆河沙等諸佛。無不異口同音,贊歎淨土法門,共出廣長舌相,遍覆各各所教化之三千大千國土,說誠實語。勸導:‘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5.下方諸佛稱贊 捨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下方世界,是在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之下。楞嚴經說:世間萬物,皆依水輪而住;‘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干為河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州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水輪又依於金輪,金輪下有火輪,火輪下有風輪,風輪下有空輪,空輪依於無明,無明依本覺。無明雖非本覺,然無明之相,不離本覺之性。既四大始於無明妄心,妄心又不離本覺真心,故曰:一切唯心造。 今下方世界,在風輪與金輪之間,為風力之所執持,亦有三界眾生,重重無窮,故下方世界無窮無盡,眾生亦無窮無盡,諸佛亦無窮無盡,有如恆河沙數之多。 師子佛:是以喻立號,師子為獸中之王,喻佛為法中之王。佛演法音,天魔外道,無不恐怖;如師子一吼,百獸皆懼,故名:師子佛。 名聞佛:佛的名稱,普聞於十方,十方眾生,得聞佛名鹹皆歸化,故曰:名聞佛。 名光佛:佛的名聲,光耀法界,普照眾生,破無明暗,故曰名光佛。 達摩佛:梵語達摩,譯為法,法生物軌,如世間軌道,可為舟車之所依;喻佛說教法,能為眾生修行之軌則。又佛所修的法門,堪為眾生的軌范,故名達摩佛。 法幢佛:幢具高顯義,喻佛說小乘法,能高越世間法,佛說六度萬行等法門,又超越小乘法,佛說第一義理,又超越菩薩法,故名:法幢佛。 持法佛:佛證無量陀羅尼,能持一切義,隨機設教,對病施藥,令聞法者,得大利益,名持法佛。 如是以上所列六佛,等於其余下方世界,恆河沙數諸佛,亦皆贊歎淨土法門,同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勸導下方世界一切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6.上方諸佛稱贊 捨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弗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上方世界,是在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之上。在三界極頂之處是空輪,空輪之上,復有風輪、火輪、金輪、水輪,四大州及人間天上,三界等。如是重重無盡,故上方亦有恆河沙數等世界,及有恆河沙數諸佛。 梵音佛:梵者淨也,因為佛說法的音聲,清淨無染,不著四相,謂之梵音。 宿王佛:宿是星宿,月為星宿中王,眾星閃耀,不如孤月獨明。喻佛為法中王,於法自在,三乘聖眾,一切智,道種智,不及佛的一切種智,故名宿王佛。 香上佛:五分法身香,是一切香中之最。佛具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故曰:香上佛。 香光佛:謂佛因中,修行淨土法門,以香光莊嚴法身,如大勢至法王子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故名:香光佛。 大焰肩佛:此佛名與前南方大焰肩佛同,同以權實二智,荷負眾生,故得此名。 雜色寶華嚴身佛:此約因行立名。華表因行,雜色寶,喻因中修行殊勝法門眾多。佛於因中廣修六度四攝萬行法門;自利兼他,果感法身莊嚴,故得此名。 娑羅樹王佛:梵語娑羅,譯名堅固。此樹不但高大,而且堅固,歲寒不凋,為樹中之王。喻佛證法身究竟堅固,為法中王,故名:婆羅樹王佛。 寶華德佛:此佛因中,勤修六度萬行的因華,莊嚴一乘佛果菩提,因行可貴佛德亦尊 故名:寶華德佛。 見一切義佛: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盡,其義理無窮無盡,佛證一切種智,無所不知,佛證五眼圓明,無所不見,故曰:見一切義佛。 如須彌山佛:須彌山是四寶所成,既高且妙,故名妙高峰。喻佛以四德圓證三身,十界中獨尊,故稱須彌山佛。 如是以上所說十佛,等於上方世界其余恆河沙數諸佛,無不共贊淨土法門,並共出廣長舌相,遍覆諸佛各各所教化的國土,而說誠實之言,勸諸眾生應當信受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3)功德殊勝應稱贊 1.聞經受持功德 捨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三句是征釋,後七句是說明‘護念不退’的意思。護是加護,念是愛念。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譯名: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果菩提。釋尊告訴捨利弗:不但聞釋尊說此阿彌陀經,能夠信受讀誦,發願往生,持名念佛的善男子、善女人,為六方恆河沙數諸佛所加護愛念,能於佛果無上菩提得不退轉。即使是但聞六方諸佛名號的善男子、善女人,亦為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佛果菩提。 諸佛護念,可約自力、他力,以及個人的修證三方面而言。若但憑自力修行,必須等待善根成熟,入正定聚,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念不退,位登圓教初住,入同生性,居分證即佛位,始可以獲得諸佛護念,得不退於佛果菩提。 若憑他力,則可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不但念佛至事相一心不亂,斷見思煩惱,往生方便有余土,居相似即佛位,便得諸佛護念;即使未斷見思,往生同居土,在觀行即佛位,亦皆為諸佛之所護念;甚至未能信受誦經念佛,但聞釋尊說六方佛名,亦得諸佛護念,於佛果菩提得不退轉。因為佛性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十方諸佛,無不本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憫念眾生,猶如赤子,恆思救濟,故不論有心無心,信與不信,但得聞佛名字,即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終於成為得度的因緣。必定為諸佛之所垂護愛念,而作不退菩提的遠因。 或有人問:既然但聞六方佛名,亦為諸佛護念,亦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六方諸佛,唯獨稱贊勸信此:‘佛說阿彌陀經’?理由是:‘令初機易標心故,彌陀本願勝故,佛與眾生偏有緣故。’(見藕益大師所著阿彌陀經要解) 真的,俗語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特別是中國,無論信佛與否,無不皆知有阿彌陀佛,皆知有觀世音菩薩,可知彌陀觀音,與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今初發心學佛者,得聞釋尊及六方諸佛,悉皆贊歎此經,當然易啟信心,因信心而發願,因發願而執持名號,如是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必定往生無疑,故六方諸佛,無不異口同音,共同贊歎淨土法門,而勸導眾生,信受奉行。 2.勸信佛語真實 是故捨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汝等’,是指捨利弗及在法會大眾。佛證究竟,語無虛妄,一佛親宣,即當信受,何況六方諸佛,皆現廣長舌相,皆說誠實之語,皆共同稱贊是經,皆勸導眾生當信,更復何疑?然則,汝捨利弗及在會大眾,聞我及諸佛所說,自當依教信受奉行,否則,聞而不信,信而不受,不行,豈不是辜負諸佛慈恩?故釋尊再三叮咛捨利弗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3.勸信者應發願 捨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捨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發願往生極樂國土,得不退轉,正是佛說阿彌陀經的宗旨。然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不能往生。故釋尊繼勸信之後,再勸發願,依願起行,即使是五逆十惡眾生,亦可以帶業往生。是以‘已發願’者,當然已往生,‘今發願’者,今生即得往生,‘當發願’者,當來必定往生。無論是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凡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皆得往生。無論已生、今生,或當生,凡生彼國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之故,佛告捨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此是釋尊第三次勸導眾生,發願求生淨土。第一次是說完極樂國土,依正莊嚴後,即勸言:‘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其次是說完七日念佛一心不亂,命終即得往生之後,再勸說:‘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而今釋尊又於六方諸佛稱贊勸信之後,不但再三勸信,而且再三勸令發願。已發願已生,今發願今生,當發願當生;若然不發願,則不能生。如信舟車,能運能載,可達目的,然若不願乘之,又怎可以到達目的地呢?可知發願往生,對於念佛法門,是何等的重要! 古往今來,凡念佛而又能發願求生淨土者,無一不往生。是以一人發願,一人往生,多人發願,多人往生,恆河沙數眾生發願,則恆河沙數眾生,皆得往生。若能以此念佛法門,自行化他,則何止得往生,而且得上品上生。 昔日,越國夫人王氏,領導妾婢念佛,共修淨土。後有一婢無疾而逝,其夕夫人夢婢致謝:‘幸蒙夫人教誨,今得生淨土’。夫人問:‘西方其可至乎’?婢居:‘可’。遂導夫人前行,見一大池,中有蓮華,大小間錯,榮悴不等,夫人問其故。婢說:世間念佛求生西方的人,才發一念,池中便生一華,勤惰不同,榮悴亦異。 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寶冠璎珞莊嚴其身,夫人問:‘此是何人?’婢答:‘楊傑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又問何人,婢答:馬墟也。兩人俱修淨業,見其本傳。夫人問:我當生何處?婢即導其前行數裡,見一華台,金碧輝煌,光明燦然,即說:此是夫人生處,乃金台上品上生也。夢醒,悲喜交至,某年遇生日,晨起秉爐焚香,望觀音閣而立,諸眷屬方趣前為其拜壽,視之,則已立化矣。(錄自圓瑛法師的彌陀要解講義) (五)贊佛功德希有令感恩 (1)釋尊贊諸佛功德 捨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釋尊說此經時,固然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如經中說完欄楯行樹,說完天樂雨華,說完化禽說法,風樹法音,釋尊皆稱贊阿彌陀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今又說:‘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皆是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但為甚麼說:‘稱贊諸佛’呢?彌陀疏鈔的解釋是:‘如華嚴頌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則彌陀即諸佛,諸佛即彌陀,故不曰:彌陀,而曰諸佛,蓋該彌陀在諸佛中。下言諸佛,亦彌陀與諸佛同贊釋迦也。’ 又本經六方諸佛稱贊勸信後,釋尊又說:‘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知釋尊不但稱贊阿彌陀佛,亦同時稱贊諸佛,故經言:‘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2)諸佛贊釋尊希有 1.五濁惡世得道難 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彼諸佛等,是釋尊指阿彌陀佛及六方諸佛。釋尊的意思是:不獨阿彌陀佛贊其不可思議功德,其他六方諸佛,亦稱贊其不可思議功德。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譯能仁,牟尼譯寂默。能仁是大悲,寂默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然具足悲智,但末究竟;唯佛一人,悲智雙運,智慧福德悉已究竟具足,圓滿無缺,故號稱: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佛能窮盡諸法實相理,事理無礙,故名: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佛能因相達性,性相不二,故名: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即俗即真,真俗圓融,故曰:能仁寂默。 彌陀疏鈔言:‘能仁寂默,自有二義:一者對待說,則能者,善權方便,曲就機宜;仁者,至德洪恩,普沾萬類,是大悲利物也。寂則澄然不動,頓息萬緣,默則漠爾忘言,永離戲論,是大智冥理也。二者圓融說:以悲即智故,終日度生,無生可度,動一靜也。以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眾生,靜一動也。故知遍舉二字,乃至一言,佛之全德,攝無不盡。’ 娑婆國土,是釋尊所教化的國土,亦即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梵語娑婆,譯名堪忍。即是說:娑婆國土的眾生,堪能忍受三毒煩惱之苦,而輪回生死,不知厭離。 五濁惡世,指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劫濁:梵語劫波,譯名時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時本無濁,因有其余四濁,聚會一時,使之成濁。當減劫人壽減至二萬歲時,眾生就有見濁,煩惱濁、命濁、眾生濁,是時就名劫濁。直至人壽減至一百歲時,即名五濁惡世。釋尊示跡娑婆,正是人壽一百歲時,因名五濁惡世。 見濁:是指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等五利使。因為眾生不知宇宙人生,緣起性空,四大無我,妄認四大五陰所組合的色身為自我,深愛執著,是身見。 眾生不知凡有生命的動物,都是被善惡業力所牽,輪回六道,此死彼生;以為人死如燈滅,只有今生,沒有來世;所以‘為善不足恃,作惡無須懼。’或以為人死再做人,畜死再為畜,永不轉變;對於斷常二邊,偏執一端,是邊見。 眾生固執己見,自是非他,或心外求道,末得謂得,末證謂證,誤有漏因,作無漏解,是見取見。 眾生不解真理,迷失正道,枉修種種無益苦行,如昔日印度流行的拜火、拜水等外道,非解脫之因,卻心生執著,每持不當之戒,於持戒妄起偏見,是戒禁取見。 眾生不明白因果,甚至撥無因果,以盲引盲,相牽入深坑,疑誤眾生,害己害人,是邪見。 以上五種見解,皆因眾生愚昧無知,妄想執著,渾濁自性,故名見濁。 煩惱濁:指貪、嗔、癡、慢、疑五鈍使。五鈍使能引生枝末無明,故又名根本煩惱。眾生不了諸法緣起性空,如夢如幻,於順境愛戀執著,是貪;於違逆境起諸惱怒,是嗔;不明中道理,是癡。於諸眾生,心起傲慢,不敬不遜,是慢;於諸正理,心起疑惑,不能決斷生信,是疑。眾生由於貪嗔癡慢疑五種煩惱,渾濁自性,是煩惱濁。 五利使屬於見惑,五鈍使屬於思惑,能使眾生造業受報,流轉生死,故皆名使。貪、嗔、癡、慢、疑,較於身、邊、戒、見、邪,稍為重滯,因此,名五鈍使。 眾生濁:是因見思二惑,作業流轉,招感五蘊色身,假名眾生。阿含經言:‘一者劫初光音下生;二者攬眾陰而生;三者處處受生,故雲眾生。’眾生色心二法,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而又輪回六道,備受眾苦,故名為濁。 命濁:眾生的生命,若無色身,則八識之心,無所依托;若無八識心的執持,則色身必然腐朽,故眾生是由色心二法,互相持續為身體,互相依賴為生命。此由色心二法組合的生命體,是念念新陳代謝,無常迅速,如泡中沫,風前燈,轉瞬即逝,不可久住,故名命濁。 娑婆世界的眾生,處身於劫濁中,必為時速所囿,為眾苦所逼;處身於見濁中,必為邪智所纏,邪識所惑;處身於煩惱濁中,必為貪欲所陷,惡業所牽;處於眾生濁中,必然安於臭穢,甘於墮落;處身於命濁中,必為無常所吞,為苦、空所噬。釋尊降生於五濁惡世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止甚難,簡直希有,故為諸佛,所共稱贊。 2.演說難信之法難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釋尊於五濁惡世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是難事,今再為五濁惡世眾生,說此淨土法門,難信之法,更是難事中的難事。何以淨土法門,是屬於難信之法呢?彌陀疏鈔說:‘言難信者,略舉有十: 今居穢土,習久心安,自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 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 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剎,雲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三也。 縱信不遠,又疑凡夫罪障深重,雲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 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德,雲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難言五也。 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歷年劫,乃克成就,雲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難信六也。 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雲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 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雲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難信八也。 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眾生,上智利根,不必往彼,難信九也。 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 難信而言:‘一切世間’,是說明不但惡道眾生難信,人天猶或疑之。不但愚迷難信,而賢智猶或疑之。不特初機難信,而久修猶或疑之。不特凡夫難信,而二乘猶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然釋尊大雄、大力、大慈悲,難行而能行,不但於娑婆成道,而且於五濁惡世,為諸眾生,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勸令眾生,一心念佛,冀於念佛聲中,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智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是實在甚難希有之事,故為諸佛所共稱贊。 藕益大師說:‘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余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肋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讀此,可知釋尊利生功德,實在不可思議。 (3)總結難事令信受 捨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一切世間,指娑婆世界,九法界眾生。娑婆世界的眾生,原本是剛強,難調難伏。今時值五濁惡世,眾生慧淺障深,釋尊降生於此時此地,成道說法,已是難事,今說此持名念佛,頓超圓證難信之法,更是難中之難。故釋尊最後對捨利弗說:‘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我們應該知道,若非釋尊慈悲心切,乘本願力,來入娑婆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則一切世間,根本沒有機會得聞此殊勝頓超的念佛法門?釋尊既然佛道難成今已成,法門難說亦已說,令一切世間得聞此殊勝法門;聞者若不深信、發願,繼之持名,老實念佛,自行化他,以流通此淨土法門,豈不是辜負我佛的慈悲願力?故釋尊於再三勸信,勸願之後,總結言:‘行此難事’‘是為甚難’,無非意在警勵一切世間,勿忘慈訓,必須深信,切願實行,以流通此至簡至易,至直至捷,至圓至頓的念佛法門。使五濁惡世眾生,可以離五濁,超三界,截生死,速往生,得不退,始不辜負釋尊無問自說,行此難事的本懷。 三、流通分 佛說此經已,捨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以下,是結集佛經的聖者,敘述佛說完此經後,法會大眾的情況。當時,除了當機眾的捨利弗,以及常隨眾的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外,還有其他九法界一切有情世間,若天若人,若凡若聖,與阿修羅、天龍八部等眾,聞釋尊說完此阿彌陀經時,無不皆大歡喜,深信佛語真實,誠意接受佛的勸導。由於內心的感激,故策動於行為,向佛作禮致謝,然後離去。 彌陀疏鈔言:‘歡喜者,慶所聞故;信受者,領所聞故;作禮者,重所聞故;去者,聞已則退而修持也,亦前三資糧及三慧也。’聞佛所說而能信,是信資糧,信而能受是願資糧,受而去是行資糧。 又聞佛所說是聞慧,歡喜信受是思慧,作禮而去,繼之以實踐,是修慧。既有修因,當感聖果,故佛說無量壽經,最後詳述時眾得益,今此經不說,只是經文簡略而已,非無得益。 佛在世時,在會大眾,聞佛說完此經,皆能歡喜信受,現在各位,已經聽本人講解完這部‘佛說阿彌陀經’,是否也歡喜信受呢?我認為:不聞不知,不信、不願、不行,雖然可愍,而情猶可諒。今既有機會聽聞閱讀,得知念佛法門,這麼殊勝,若聞而不信,或信而不發願,不實行一心念佛,何止辜負釋尊慈悲,行此難事,說此難信之法,同時亦辜負自己。當知我們生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時刻都被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的包圍,既要忍受人事界與自然界的沖擊,還要接受心理上與生理上的困擾,真是苦不堪言。今既得聞此妙法,正如沉病枕席,忽得神力;久困他鄉,忽遇舟航,如果不信受奉行,發願往生,何止是愚蠢之極,簡直是自暴自棄,自負負人。所以古今聖賢,無不苦口婆心,勸導世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蓮池大師說:‘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貴賤賢愚,無有一人,不堪念佛。’印光大師亦說:‘無常迅速,輪回路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所以,希望各位聽眾,能夠接受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的勸導,應當深信,切願,實行,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我們能夠念至一心不亂,再進一步,念至理性一心不亂,那麼,生前一定可以消災障,增福壽;將來臨命終時,必蒙佛與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引,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既安全,又迅速,無須申請護照,無須辦理簽證手續,更無須憑借任何交通工具,保證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阿弥陀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