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六講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六講) 請看經文,前面介紹西方世界的環境,介紹過教主阿彌陀佛。今天的經文,要跟諸位介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教化的學生,古德稱之為化伴。請看經文。 ‘又捨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這一段,是介紹這個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當中的這個兩大類。一類聲聞弟子,一類是菩薩弟子。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導師。那麼,這些人都是佛的學生。諸位看了經文,也許會說,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會有小乘的聲聞?因為,在四十八願裡面我們曉得,他方世界,定性二乘都不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法門,純粹是大乘法;所以說是,極樂世界沒有小乘人。小乘人也不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個地方就得說明了。此地所講的聲聞,或者講的阿羅漢,名詞與小乘相同,其實都是真實的大菩薩。前面跟諸位說過,天台所判的四教,有藏、通、別、圓;賢首則判為五教,所謂,小、始、終、頓、圓。那麼別教七住菩薩、圓教七信的菩薩,都是斷了見思煩惱。就斷證上來說,與小乘阿羅漢是相當的、等齊的;但是,在願力、在見解、在修行上來說,要比小乘的阿羅漢,超過的太多太多了。所以,名同而實異啊!我們曉得,確確實實是菩薩。那麼但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人,我們知道,煩惱是可以頓除,習氣同樣地難斷。那麼,換句話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依然是帶著過去生中的習氣,必須在西方極樂世界,漸漸地斷除。那麼,如果說,在他方世界,以往都是修學小乘,小乘的習氣很濃、很厚,一下子除不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阿彌陀佛一定是先以小乘教義來教他。就是順著他的習氣,順著他以往所學,這樣子就更是契機契理了。而後,再逐漸逐漸地把他的境界往上提升。那麼,這一點意思,我們必須要懂得。所以,也有這個,阿羅漢這個意思在。你比如講,這個先修小乘人,並沒有斷見思煩惱,他是伏斷煩惱;伏了煩惱之後,發願帶業往生。那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當然,先斷見思;這個斷見思就是事一心,證得方便有余土。可是,在習慣上來說,是證得阿羅漢果。這是講他方的習氣,說之為阿羅漢也未嘗不可。那麼,這個數字,太多太多了。諸位想一想,不要說四果羅漢,就是初果的聖人,小乘初果之人,在我們的世界都是相當稀有。而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太多太多了,幾乎是數不盡的。諸位想想,這個莊嚴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四十八願裡面,有一願說,就是第十四願,佛曾經講,他說,假如我成佛,我國中的聲聞弟子,三千大千世界悉成緣覺,這是一個比喻話,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所有的眾生,都證到辟支佛的果位,大家合集起來,用百千劫的時間來計算,要是能夠知道數字的,那我就不成佛。那麼,現在阿彌陀佛成佛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聲聞弟子,果然如他老人家所的,不要說是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計算,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辟支弗,也沒有辦法計算出來。不獨聲聞是這麼多,菩薩往生的那個數字,也是無量無邊,無法計算。所以說,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菩薩的功德無量無邊。在大本經裡面,贊歎極樂世界菩薩的種種功德,經上,也就是佛,給我們舉了二十三個比喻。那麼,諸位從這裡看,這個地方,剛才我是都講過了,這一段是已經講過,諸位看一看,‘聲聞、阿羅漢,名同小乘,實是大乘,如別教七住,圓教七信,斷見思之類。’ 這是大本,就是無量壽經;那麼佛,這是釋迦牟尼佛,贊歎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種種功德,有二十三種比喻。那麼,這二十三種,我們在此地也略為跟諸位介紹。因為,贊歎菩薩的功德,能夠激發我們自己念心。那麼,我們如果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也具備這些功德利益。 第一是智慧深廣。我們在娑婆世界求智慧的確不容易,到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是有深廣的智慧。像佛所說的,猶如大海。這個大海是比喻,比喻它的深,像大海那麼樣的深,海那麼樣的廣大,看不到邊際。 第二是講定功。這個三昧,就是定。三昧不動,就像那個須彌山王一樣。我們看大山,它坐落那個地方,如如不動。 第三說是慧光明淨,超過了日月,就是智慧光明亮清淨。清淨是一塵不染,智慧的光。 第四,淨法滿足。像這一些我們要注意到。淨是清淨,一切法裡面無不清淨。‘滿’是圓滿,‘足’是具足。那麼,我們想想,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這兩樁很難得到。特別是這一條;那一個人不想修自己的身心清淨呢?可是,我們總是有許許多多的障礙,不能夠稱心滿意。 第五,平等如地。這個地在佛法裡面,常常用它來表法。平等如大地,大地之平等,你比如說,它一切都能夠承受。你灑上香水,它也如如不動。你就是糞便放在它上面,它也如如不動,這就是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心就平等了。所以,菩薩裡面有地藏菩薩。地藏是代表平等心。而平等,在菩提心裡面,是直心的意思。所以,它是相當的重要。那麼,我們學佛,頭一個就是要修平等心。而在中國固有文化的教學裡面,我們曉得,是以孝道為基礎。孝道就是建立在平等如大地的理念上。曉得十方三世是一體,無二無別;這才叫真平等。也就是佛家所講的一真法界啊!這一點,希望我們要細心地體會,要拓開自己的心量,猶如大地,無所不載啊!拓開自己的心量,無所不容,一切,我們都能夠包容。 第六是講清淨如水。這個清淨如水的意思,是說這個水,尤其是清淨的水,它能夠把這個污穢骯髒,都清洗得干干淨淨。那麼,這個是比喻菩薩的功德,能夠把一切煩惱、不淨,都洗刷得干干淨淨,取這個意思,清淨如水。 第七是猶如火王;這個火在此地比喻燒煩惱之薪。把這個煩惱比喻作柴火。‘火’,比作智慧。那個煩惱遇到智慧,煩惱就消失了。這個柴火遇到火,都會燒盡了,都燒成了灰塵了。 第八比喻,如風行世。這個風是比喻無礙,就是沒有障礙,通行無阻。 第九是把它比作虛空,猶如虛空。虛空的意思是說不著相;一切它不執著,像虛空一樣。 第十講是淨如蓮花。這是講清淨。蓮花,諸位曉得,是出污泥而不染,在此地,也是取這一個意思,取不染污的意思。 第十一是比作大乘。大乘,鑒別小乘。這個‘乘’,原來就是車乘的意思。古時候的小車只能乘坐一兩人;大車就可以能乘很多的人。這個大車,在一般講,在從前馬車是最大。馬車可以乘十幾個人。那麼,當然現在的車比從前更進步、更大了。一列火車,可以坐幾千人。那麼,這個取,是運載量廣大的意思。 第十二是比作如震法雷。雷的音聲,這個打雷了,你看有多少人,這個心裡面,都有震動,都驚動了。這個取意,取驚覺的意思。還有很多人,他還沒有能夠警覺到,雷聲一響,他警覺到了。那麼,這個雷是比喻佛說法的音聲。 第十三如雨甘露;這個雨字念聲,當作動詞,就是落下來。這個是我們講,降甘露的意思。這是比喻菩薩功德,能夠滋潤一切眾生,猶如甘露水啊! 第十四如金剛山。這個是比喻一切魔王外道,不能夠動搖你。這個意思,我們也要多多地留意。因為,我們現前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面,正如同佛在楞嚴經裡面所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魔王外道的言論,充斥在世間;隨時隨處,我們都能接觸得到。假如,自己沒有正知正見,沒有慧眼,很難不為他所動搖。但是,諸位要曉得,如果為魔王外道邪知見所動,那是我們自己最大的不幸。我們這一生,勢必又要空過了;換一句話說,我們得不到成就了,被魔王外道所欺騙了。 第十五如梵天王。梵天是最極清淨。‘梵’就是清淨的意思。梵天王,在梵天當中是最清淨的了。這個取意,是取這個最善的意思。我們世間人所講的善良。世間裡面善良的人,當然,是以梵天為最勝,取這個意思。 第十六,如大樹王。這個大樹王也是比喻。樹大,則蔭涼大;它能夠遮蔭,特別是在夏天,大太陽的底下,我們要遇到一棵大樹,都會在大樹底下乘涼。那麼,這就是蔭福眾生的意思;我們世間所講,保佑眾生,取這個意思。 第十七,如優昙花。這個優昙花,就是我們所講的昙花。昙花是難得見到的,難得見到的,所以說,‘昙花一現’。那麼在本省還比較多。像我們往常在大陸,只聽說過昙花,沒有人見到過。那麼,在本省,昙花很多,也能看到。可是昙花開的時間的確很短。那麼,這個是取‘稀有’的意思。諸佛菩薩出現於世間,也就像昙花一樣,難得見到。這是講,在我們這個世界;在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就不一樣了。那一邊,諸佛菩薩無量無邊,那是常見的。 第十八如金翅鳥。這個金翅鳥,它有很大的威力。我們曉得這個世間的龍很大。但是,龍就怕金翅鳥。所以,佛,這個經裡面,舉金翅鳥,他這個意思就是他的威力,能夠降伏外道。 十九,如眾禽游。‘禽’是鳥,好像許多鳥在這個曠野當中游戲。這個比喻是喻比無所隱藏的意思。自由自在,沒有隱藏的。他的智慧功德,全都展示出,給一切眾生,來觀摩,給一切眾生學習的機會,沒有隱藏的。 第二十是猶如牛王。那麼,這一句,我想,可能與印度當年這個風俗習慣有關系。因為,在西方,一直到現在,都還有斗牛的這個風俗。那麼,牛王呢?當然,這是斗牛裡面,這個牛是非常地勇敢,它這個體力超過它這一類。所以說是比喻無能勝的意思。 第二十一,如大象王。象,是非常聰明;而且呢?它是懂得人性,它能夠調順,這個是比喻善調一切眾生,取這個意思。 第二十二,如獅子王。這個獅子王是佛說法,我們常常比作獅子吼。那麼,這是講它的威德,取這個威德的意思。無所畏懼。 最後是曠如虛空。那麼,這是比喻佛的大慈大悲,對一切眾生,完全是平等,猶如虛空,對待一切萬物一樣,完全是慈悲、平等。那麼,這二十三種比喻,末後有一個總結。如果要是廣說,是百千萬劫都不能夠窮盡。那麼,由此可知,這諸菩薩的功德,實在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不但是我們講,我們是無法盡說,就是諸佛如來也都是說之不盡。 請看下面經文,那麼,這也是結由佛的力量。 ‘捨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那麼,這個地方的經文,與前面完全相同。但是,意思與前面不一樣。因為,前面所講的是成就,依報莊嚴。此地所說的、所指的是成就正報莊嚴。阿彌陀佛是以光壽無量為莊嚴,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了。那麼,他老人家的那些學生,是以數量眾多,無法計算為莊嚴。那麼,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一點意思。法會的殊勝,一定要人眾多,才顯得它的殊勝。可是,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更難得的是一乘了義的大乘佛法,真正如古人所謂‘曲高和寡’。換一句話說,在人眾眾多這樣莊嚴的場面,在今天真是愈來愈少了。這也就是說明,我們的社會,從科技上來講,是一天比一天進步;從道德上來說,現在整個世界,道德觀念,一天比一天低落;在學問的水准上來說,一般我們講民眾的知識,一般知識不錯。今天的社會那是相當的普遍;而在高深的哲理,確實不如以往。佛法,在以往由於國家的護持,國王大臣的擁護。所以,法師講經,會場上有幾千人,有幾萬人,這種場面出現。的確是非常地莊嚴。這樣的盛會在今天已經是不多見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種殊勝的法會,莊嚴的場面,真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那麼,這個依正莊嚴,都是阿彌陀佛願力、行力所成的。行願是能成就;光壽無量,聲聞菩薩無量無邊,這是所成就。與阿彌陀佛因地裡面所發的大願完全相符合。由此可知,願力不可思議。這是幾句要緊的,我寫在此地,希望諸位能夠記住。阿彌陀佛願是講他的四十八願;行是講他累劫修行。才能成就佛自己光壽無量;他的學生們就是化伴,這學生無數,這是所莊嚴的。 請看下面經文。依正莊嚴都說過了。這個後面要緊的,勸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的。說: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那麼,我們把這個阿鞞跋致,給諸位作一個簡單的解釋。這是梵語,中國文的意思叫‘不退轉地’;裡面包含著有三個意思,就是三不退:位、行、念。前面的經文給我們說過,極樂世界的環境、極樂世界的人事,種種莊嚴。實在講,這個經上講得太簡單了。認真的講,說不盡!這些話的目的,是教我們生起信心,應當有信心發弘願,求生淨土。在一切行門裡面,帶業往生,橫超三界,這一種殊勝超絕,不可思議的法門,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是最為稀有,也最為難聞。如果不是多生多劫修福慧,你怎麼能夠聞到這個法門?因為這個法門,你果然相信了,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就能夠圓證三種不退轉。那麼,這個就是阿鞞跋致的意思。 這個第一種叫位不退:意思是說,只要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在那邊,最低限度也相等於聲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是阿羅漢了。換一句話說,到那邊去之後,最低限度,這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就斷掉了,不會再生起。所以,我們說地位不會退轉。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修行人總是進進退退。一般進得少,退得多。所以,這個修行很難有成就。這個,不退墮到凡夫地的太少太少了。我們每一個同修,你們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在修行,今天還是在凡夫地,原因在那裡呢?就是退得太厲害了。第二種叫行不退:行是講他在度化眾生。就度化眾生這一點來說,他不會退到二乘的地位上去。這個度眾生是很難的事情。你很熱心的把佛法送給他,勸他來修學。有的時候,不但他不接受,他還要毀謗、還要侮辱。那麼,你難不難過?你想,唉呀!眾生難度,算了!我還是當小乘去吧!不找這個麻煩了。這個就是容易退墮的原因。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是天天在十方世界,幫助佛度化眾生,遇到種種障難,你也不會退墮。第三講念不退:這個‘念’意思是說,自自然然你這個功夫增長,精進不懈,一直趨向如來地,這是最難最難,在西方極樂世界都得到了。不退到凡夫,不退到小乘。在大乘裡面,不退轉。這種三不退,唯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圓滿的證得。 那麼,還有三個意思。這個也是佛經裡面常講的,這三種不退:第一種叫大乘不退;第二種叫已得不退;第三種叫未得不退。這個要跟諸位來談一談。那麼,什麼叫大乘不退呢?這個大乘不退與前面三不退裡面的行不退、念不退很接近。他不會退到小乘,換句話說,他決定不會退到自了漢,這個叫大乘不退;已得不退,這一點,在我們這個世界很難保持。譬如說,我們已經得到的‘定’退掉;我們已經得到的這個開悟,有時候會退轉,又迷失了;我們證得的果位,也會退掉,也會退轉,很不容易保持住。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他所證得的,決定不退轉。譬如說,在菩薩位子上,五十二個地位,一步一步的,只有往上升,沒有退轉的道理。而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諸如華嚴經的這個例子。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已經看,初住以上的,才有地位,為什麼呢?位才不退 初住以上的位才不退。十信位的菩薩,經上為什麼不說?原因就是,進進退退。十信位是進進退退啊!這一種情形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了。所以,你所證得的,決定不退。那麼,這是講已得不退,實在是難得。你比如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要能夠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那我們很喜歡,凡是我們所學過的東西都不會忘掉,忘掉就退轉了嘛!那麼,諸位想一想,我們能不能保持住?保持不住,會忘掉,會退失掉。這是我們學東西很難成就的一個障礙啊!你要是願意博學多聞,願意一聞永遠不忘,那唯一的一個辦法,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你聽一遍永遠不會忘掉。的確,在那邊是一聞千悟啊!最不可思議的,就是後面這個未得不退。你沒有得到也不退。這個意思是說,只要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所沒有得到的,為什麼講不退呢?因為它沒有任何障礙會阻礙你精進。像前面所講的不退,非獨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老參、那些老學生,就是剛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也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正如同經裡面所說‘五逆十惡’,如果在臨命終的時候,他能夠猛然回頭,十念就可以往生。這個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雖然是下下品往生,也能夠得三不退。這是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加持這一些業障深重的眾生。也是持名念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才有這樣殊勝的好相。那麼,這一段經文,確實是難信當中的難信之法。 那麼,我們曉得有這種不退轉的好處。也許有人要問,是什麼原因,教出生到西方世界的人,都能夠圓證三不退?古大德引用經論裡面,給我們簡單的解答這一個疑問。第一個是三種不思議的因緣。第一個是講心性極致,這是講三要—‘心要’,意思是說,心性平等一相。名字、相狀、皆位,皆稱性緣起。完全從禮上來說的,他那裡不退。第二就是講境,境界;持名奇功,非常之奇特,這個功用。講到這個境要,他是以一句佛號為他的境界,所緣的境界;這一句佛號是所緣的境界。執持名號,這個‘持’,就是智慧照了;在般若經裡面講的,觀照般若。因此,它的果報不可思議。那麼,我們想想,我們念佛,這個口裡念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不是觀照般若?如果是觀照般若,那你這個念佛,就相應了,那就真正有相當的功夫。第三是講這一個法門。彌陀大願,顯示出這是法門要。導師—阿彌陀佛,他在因地當中所發的四十八願。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生皆不退;只要往生,個個人都能夠證到不退轉。那麼,這是古德從理論上,給我們說明心要、境要、法門要。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是人人都證三種不退。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殊勝。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都見到了。 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裡面,引這個十疑論,給我們講,有五種因緣。這個五種因緣,我在此先念一念,然後,我們再來給諸位作一個簡單地介紹。 第一個是:彌陀大悲願力攝持。 第二個是:佛光常照故。 第三個是: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演法音。 第四個是:純諸菩薩,以為勝友。 第五個是: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 因為有這五個殊勝條件,所以,他們證這個三種不退轉。那麼,這個五段,我給諸位略略的說說。這個名目,希望大家要好好地把它記住。所謂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就像大本四十八願裡面所說。阿彌陀佛講,我要作佛的時候,凡是聞到我的名號,歸依精進,就能夠得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這個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寂滅忍,與諸佛法永不退轉;那麼,他有這麼一個願力在。所以,我們曉得這是阿彌陀佛願力攝持的。他今天成佛了,凡是生到他那個地方,必證三不退。那麼,這是講它的因。緣呢?它也特別殊勝。第二佛光常照:佛,前面說過,有智慧光、有身光。佛的智光、身光常照你,於是,你自己的菩提心念念增進,所以,絕不會退轉。如同大本經裡面所講,見佛光明的人,必定生清淨、平等、慈悲心。那麼,凡是念佛之人,只要這個念與佛相應,凡是相應這個念,佛放光明,攝受這一個人。縱然,這一個人在險難之處,他也可以避免,他也不會墮落。這個是佛光常照。換一句話說,他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他念念覺而不迷。諸位要曉得,念念覺而不迷,這個就是佛光常照的殊勝功德利益。若不是佛光常照,我們六根攝六塵境界,是很容易被外境所迷惑的。所以,佛菩薩真的保佑我們,我們自己要能夠覺察得到。那麼,第三就像前面經文,我們所讀的,西方極樂世界是六塵說法,這個是不退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這個世間,修行人容易退轉,那就是,我們聞法的機會太少了。學佛的人,自己都有這種經驗,一聽佛法,唉啊!頭腦就清醒了,心地就清涼了。許多的煩惱自然就煙消雲散了。如果三天不聞佛法,煩惱完全恢復。因此,我們這邊聞法的機緣,真正是所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這就是我們退轉的原因。那麼,回過頭來看,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而且是二六時中,簡直是沒有間斷的。換一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再也不會有煩惱的薰習。一天到晚,念念當中,無有間斷,殊勝佛法的薰習;他怎麼會退轉呢?所以說,退轉的緣沒有了。第四講那一邊的善友,就是你的同伴,你所接觸的人,都是純諸菩薩。換一句話說,連個聲聞緣覺都沒有。前面所講的聲聞實在都是菩薩,純與菩薩盛會。這個裡頭,沒有惡人啊!我們這個社會,你容易退轉,就是有很多惡友。所謂惡友就是,有很多好朋友,他不信佛的,他常常要拉你去玩。你在這個地方聽經,他說,那個地方好玩,今天很難得嘛!我們一道去玩玩,把你拉回去了。你要往佛法上精進,這一些人把你拉到五欲六塵。有的時候,自己做不了主了;有的時候,為了情面,唉呀!找多少次不能不應付,他一應付,又退轉了。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種情形,所以,那邊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沒有魔、沒有外道、沒有邪知邪見的人,外緣殊勝;內裡面沒有煩惱,念念生長智慧,這是不退轉的原因。最後這一條說,到那一邊去,壽命長久。壽命永劫,與阿彌陀佛一樣。生到那個地方果報就是無量壽。壽命長,佛法雖然無量無邊,你有足夠的時間去修學。這個也是你不退轉的原因之一。你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那麼,又如起信論上所講的,起信論上說:‘生彼國者,常見佛故,終得不退。’這一點,我們也要記住。起信論是馬鳴菩薩造的。馬鳴菩薩,在大乘佛法裡面,他有很崇高的地位。那麼,這一位菩薩也是求生淨土的。起信論裡面說得清清楚楚;起信論這一部書,我在講習當中,在大專講座當中,特別為大家介紹。因為,在這一個時代,一般人所謂知識爆炸的時代,實際上,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邪思說法,如恆河沙。’的時代,眾生求知識的欲望,愈來愈大,愈來愈迫切。大乘的經論,數量很大。古人形容所謂是‘浩如煙海’,我們怎麼能夠讀得盡呢?如果,要不涉獵,自己心理面,總免不了有遺憾的感覺。馬鳴菩薩早曉得,末法眾生人的心理,所以,他依據百部大乘經,就是重要的大經大論全都包含,像華嚴、法華、楞嚴、楞伽、般若,這些諸大乘經,叫百部大乘經。將經中的義理,把它濃縮成兩卷的論文。換一句話說,我們讀了這兩卷的起信論,你就讀了百部大乘經了。由此可知,這個兩卷的起信論,對於一個研究佛教教義的人來說,它是如何的重要。起信論的注解很多,歷代也有不少的人,在講這一部論典。但是一般的講演,總是受時間的限制,不能夠細講。那麼,我們華藏圖書館,這是沒有時間限制的一個道場。所以,我們有許多重要的經論都可以細說。像六祖壇經,我們就講九十四座,也就是九十四次,才把它講完。我們每一次是一個半小時,講了九十四次才圓滿。這一次起信論,我們預定講一百次,每一個星期講一次,也就是兩年圓滿。所以,我們可以細細地來討論這一部論典,作為我們將來深入大乘經藏的一個基礎;將來,我們在這一個錄影室裡面,也要把這個部論典,當然,不能像在講堂那麼詳細,可是,也得要好好地把它講一遍。幫助供養諸位同修,修學大乘。那麼,這是這一段講的,往生皆登不退。 底下一段是講西方極樂世界補處菩薩很多,顯示出這個地方特別的莊嚴。請看經文。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 這個數字太大太大了!其中,就是指這個三種不退之中;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個當中,多有一生補處菩薩。菩薩,稱之為補處,換一句話說,菩薩的地位,它到了頭了。這個意思就是候補佛,那個地方佛出缺了,他就到那裡去成佛了。那麼,由此可知,補處菩薩與佛,只是有在位,不在位的差別,除這個之外,沒有差別。那麼,換一句話說,他的修證已經圓滿了。與佛實實在在沒有兩樣,那麼,這個稱之為補處菩薩。像我們這個世界,候補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現在住在兜率天的內院。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候補佛。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過去之後,在五十六億萬年以後,他降生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這是為賢劫第五尊佛。同樣地,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是候補佛,將來,阿彌陀佛入滅了,就是觀世音菩薩在那裡候補。那麼,這是講,這一生補處菩薩。 候補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現在住在兜率天的內院;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候補佛。釋迦牟尼佛法運過去之後,再五十六億萬年以後,他降生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這是為賢劫第五尊佛。同樣的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是候補。將來,阿彌陀佛入滅了,就是觀世音菩薩,在那裡候補。那麼,這是講這一生補處菩薩。 這個,佛在無量壽經裡面說過,他告訴彌勒菩薩說,他說,此世界中,就是指我們娑婆世界,是講一個大千世界。佛說,這個世界當中,有七百二十億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些菩薩,每一位都曾經供養無量無邊佛,就像彌勒菩薩一樣。那麼,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一些菩薩眾無量無邊。我們如果真正覺悟了,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怎麼曉得,你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菩薩數目當中之一呢?你也是啊!就看你幾時覺悟。這個意思,到底下,我們要跟諸位來說明。 在華嚴經裡面,有一段這個意思。我們讀華嚴經的時候,再看這個西方淨土,使我們深深感到一代時教。這個一代,我們就釋迦牟尼佛來講。釋迦牟尼佛在世,說法四十九年。連頭帶尾就是五十年,教化眾生,這叫一代時教。唯有華嚴經這一部經,說明一生圓滿成佛,這是講得最究竟、最圓滿的。那麼,這個就是指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代表華嚴經這個法門。初參文殊菩薩,得根本智,這是個基礎。沒有根本智,就沒有修行的本錢,也就沒有成佛的本錢。所以這是非常非常地重要。然後,五十二位善知識,他得的是差別智,也就是後得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差別智是無所不知。所以,我們在般若經裡面講,般若無知,是講根本智;無所不知,是講後得智;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那麼,這個就是他一生圓滿之因。一圓滿成佛,這是兩種智會啊!根本智,破煩惱障;差別智,破所知障。兩種智慧合起來,破無根本無明,所以一生圓滿成佛了。但是,他一生真正圓滿之因呢?是以,最後普賢菩薩,就是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才是真正圓滿成佛的。這是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的。是以此淨土,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勸進華嚴海會一切聖眾。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到普賢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這個意思上來看,我們很容易看出,華嚴就是大彌陀經也。華嚴經就是大彌陀經嘛!而這個彌陀經呢?可以說,它是略華嚴經也,是個簡略的華嚴經。諸位在一切經裡面,那一個不是看中了華嚴呢?華嚴經太大了。我這個地方寫的一段,希望諸位要多看幾遍,你們想一想,是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是這個意思,諸位要是體會到了,你就把這個小本彌陀經,當作真寶了。為什麼呢?它是華嚴經的略本。換一句話說,它是華嚴經的精華之所在。八十卷,再加上四十卷,除掉重復的,九十九卷,那麼長的經,真的,念一遍,都要花十幾天的功夫。你一天念八個鐘頭,你要把一部華嚴經念完,恐怕得要半個月到二十天,你才能夠把它念完。你要是一天念三卷,那這一部念完九十九卷,正好一個月,一個月才念一遍。念前面,不知道後面,前面都忘光了。如何來受持呢?這個小本彌陀經,太好了。只有一卷,文字不多,便於受持。這一點是佛真正大慈大悲啊!我們有這一部彌陀經,什麼都夠了。 或者,有人要問,這一個世界,候補佛只能有一位,如果這麼多了,那怎麼辦?像從前帝王時代,這一個國王皇帝,他的儲君,太子,就是候補他的位子的這個太子只能有一個啊!要是多了,那不是麻煩事情了嗎?那麼,諸位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前面已經略說過了。候補阿彌陀佛的是觀世音菩薩;而後補觀世音菩薩的則是大勢至菩薩;其余的沒聽說有那麼多。諸位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候補佛所以多,並不是單單它那個世界的候補佛;而是十方世界的這些候補菩薩,幾乎每一天都不離開阿彌陀佛,都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所以,它那個地方候補佛多了。你比如說,我們這一邊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常常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彌勒是候補佛,但是,他不是西方世界的候補佛,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候補佛。所以,有一些人,他大概過去世常常修彌勒的法門;對彌勒菩薩,有很深厚的感情;他不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發心求生彌勒淨土。希望將來,就是五十六億萬年之後,彌勒菩薩,降生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他也要參加一會,作彌勒菩薩的大弟子;像釋迦牟尼佛會下的捨利弗、目犍連一樣,幫助佛弘法利生。這個願未嘗不好。可是,往生彌勒淨土並不簡單,彌勒淨土距離我們雖然近,但是,它的條件很高。彌勒菩薩,是唯識專家;所以,他的淨土,條件是要具備唯心識定。那麼換句話說,你要是沒有這個條件,你雖然對彌勒菩薩有很深的感情,彌勒菩薩也沒有法子幫助你。可是,你要真正想生彌勒內院,又沒有這麼深的定功,也沒有這麼大的智慧,去研究唯識。有一個辦法,希望你多想一想;咱們可以往生西方淨土,西方可以帶業往生,只要你生到西方淨土之後,你再轉頭過來,再到彌勒淨土,那是易如反掌啊!為什麼?彌勒菩薩常常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大學,他到那兒上課,在那裡教唯識。你要遇到他了,‘彌勒菩薩,我很想到你彌勒內院去參觀參觀,好不好?’那彌勒菩薩一定說:‘好,沒有問題,你跟我一道去。’這就去了嘛!這就講你不必去費那麼多腦筋,去修唯識,也不必費那麼長的時間去修唯心識定,一樣可以到彌勒內院去觀光觀光。這個是最穩當的一條道路。所以,你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菩薩的淨土,可以說,你完全都得到了。這樣殊勝的所在,你要是不去的話;那你實在是個愚人,你不算是聰明人。聰明人那一個不希望往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十方諸佛菩薩國土,你天天自由自在,喜歡到那裡去,就可以到那裡去,沒有一切障礙。換一句話說,十方世界,你全都得到了。這個才是真正聰明人。 下面經文,就是佛勸我們往生。這是本師苦口婆心。請看經文。 ‘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 這一句話是本師苦口婆心,勸我們應當發願。這個眾生聞者,就是這一切人有這個緣份,聽到釋迦牟尼佛說這一部經。我們今天有這個緣份,我們也是聞者之一。現在佛勸我們應當發願。發什麼願呢?要發願, ‘願生彼國’,為什麼?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好處就是在此地,像剛才跟大家講的彌勒菩薩,十方諸佛菩薩都在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能往生了,這些上善之人,諸佛與這些補處菩薩,你可以跟他們聚會在一起。跟他們在一起,你怎麼不開智慧呢?你怎麼不長學問呢?你怎麼不成佛道呢?所以說,這是本師迫切、苦口婆心勸勉我們,應當要發真正的大願,這個大願就是願生西方淨土,是發這個願。我們看應當這兩個字,才能夠深深體會到,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苦口叮咛,惟恐我們聽了之後,像耳邊風一樣,聽過就算了,而沒有能夠從聽聞而生起信心,由信心生起往生的大願;由願力,我們認真地來修行。所以,本經這是以信、願、行為三資糧。所謂三資糧,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也可以說是往生的三要素,這是講到三資糧。那麼,這是我們要記住,信願行—淨土資糧。資,好像是資本、本錢;糧是講的道糧。在從前,出門旅行,身上總要帶一點錢,旅費,還得要帶糧食,因為,以前旅行不見得到處都有旅館可以住,都有飯店可以吃飯。如果遇不到旅館,遇不到飯店,你自己帶著有干糧,所以才能夠維持,這個旅途上不至於有什麼飲食上的欠缺,所以要帶水,帶干糧。那麼,在此地用這個比喻,如果,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上面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所以,這個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一定要具足。 何況,古大德常說:‘臨終的往生,全仗願力。’完全依靠願力,願力實在是不可思議。那麼,從本經上來看,佛,首先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用意是勸信。到這一段文,這是勸我們發願。願,這個力,實在是不可思議。世出世間法,我們常講:‘有願必成’。只要你這個願力不退轉,一定會滿願的。所以這個願力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極樂世界,所以有這樣的莊嚴,大家想一想,還不是阿彌陀佛自己在因地裡頭,對世自在王所發的四十八願。所以,那個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啊!當然,也是眾生淨業所感。眾生的淨業與阿彌陀佛願力集合而成西方世界依正莊嚴。 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說,他說,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一切諸根皆悉敗壞。人到死了,沒有幾天,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個五根都爛掉了,都壞了。這個身體漸漸變成枯骨,骨頭變成灰,灰再化成泥土消失了,沒有了。所以,我們的身根是假的、是虛妄的、是幻有而不是真有。是無常,不是常常存在的啊!不是真金剛不壞身啊!身且無常,身外之物,那一樣你能保持得住呢?你的名聞利養,你在世間種種的地位,你的這個多大的這些財富,你的產業、你的眷屬,沒有一樣你能夠帶得走啊!到後來都要散掉的啊!這一點你要覺悟啊!菩薩給我們講:‘唯有願王,不相捨離’這個願王,當然是指的十大願王。你要是能夠像普賢菩薩發這個十大願王,到你臨命終時,什麼都帶不走,願王跟著你。就像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所發的這個四十八願,他生生世世沒有一樣東西會常跟著他的,唯有這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也是願王啊!生生世世不相捨離。所以,今天有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果報。由此證明,這個願力不可思議。願力是修行的先導啊!好比它在那裡引路,我們出外面去旅行,對於那個地方不太熟悉,我們請一個向導。願力仿佛是向導,導引著我們往前精進。那麼,極樂世界,不要說別人,等覺菩薩尚且發願往生,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等覺菩薩裡面,只要一提起來,那一個不知道,文殊、普賢?我們看看,文殊、普賢,他所發的願。普賢菩薩,有一首頌,這一首頌就是他發願往生的,他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安樂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文殊菩薩求生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偈子,與普賢菩薩,可以說完全相同,就是簡略了一點,它是五言頌:‘願我命終時,盡除諸煩惱;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那麼,我們看了這兩位大菩薩,這兩位都是等覺菩薩。他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話。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在道業上、在學問上、在德行上、在福報上,那一樣能夠比得上,文殊、普賢?文殊、普賢,尚且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如果還要麻木不仁,還要不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不是太愚昧了嗎? 經文裡頭說,所以者何?這裡頭有兩點意思。第一:也許有人說,娑婆世界也是佛國嘛!何必捨此求彼呢?兜率內院,也是淨土,距離我們這麼近。西方淨土,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何必捨近求遠呢?這個話,乍聽起來,好像也很有道理。剛才講了,其實不然。因為,彌勒淨土雖近,它的條件很高。如果我們自己不能成就為心識定,那是不得其門而入。西方淨土,看起來好像是遠,實際上容易往生。那就是它的特別之處,是帶業往生。那麼,第二:也許有人問,十方諸佛的剎土,無量無邊,為什麼要單單叫我們往生西方極樂國土?東方藥師佛琉璃世界,為什麼我們不往生,要去往生西方?那麼如果說提出這個問題來說。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在一切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十方諸佛國土,我們拿來比較比較。的確,西方殊勝。再有一點,如果,佛勸你往生東方,你又說:‘那還有西方又何必一定要指東方呢?’由此可知,這個是毫無意義的戲論。如果我們是真正的佛弟子,是佛的好學生,就應當聽佛的教誨。佛教我們求生西方,我們就依照佛的教導,求生西方;這才是佛的好學生。 後面,我有一句話在此地,奉勸諸位。‘發願求生佛國,誠為今日當務之急,即為世間第一智人。’千萬不要自己再耽誤了自己。這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過去無量劫中,生生世世,曾經聽到過這個法門,曾經在這個法門裡面用過功夫,下過功夫。換一句話說,我們的願力不堅固,為外境所轉了。所以,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機緣,常常錯過了。希望這一生,我們再也不要錯過了。這是,我在此地勸勉大家。 下面一段經文,正式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了。你既然發願了,發願要行。前面講過,信願行是這個法門基本的三個條件。行?怎麼個行法?請看經文。經文裡面,正式指示我們‘執持名號’。 ‘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個意思講,不可,‘以’當用講;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善根福德因緣,要多啊!少了是不行啊!在此地我們先要把這個因、緣、果,就一般這個因緣果,跟諸位略說一說。諸位請看這一個表解。凡是學過一些佛法的同修,都曉得佛法是講因緣生法。佛法它是將一切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心法,一類是色法。心法是四元生;色法是二元生。那麼,這個地方講的四元。這個因呢?就是親因緣;這個裡頭包括三個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個四種緣生的心法,結果了。如果,說是色法,像植物與礦物;它有親因緣,它有一個增上緣,它不需要所緣緣、無間緣,這兩種緣。但是它需要它是需要增上緣,有親因、有增上緣,它就結果了。所以,佛法裡面平常講因果,當中這個緣省掉了;實際上,應當怎麼講呢?因、緣、果。‘因’加上‘緣’,才會結果。‘因’如果是沒有‘緣’,它就不會結果。所以,佛法裡面,講這個解脫之道、講這個了生死、成佛道,它的緣、這個因就在此地,這個依據的理論就在這個地方。那麼,從因上講,我們本性,就具足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從因上說,本來具足的。緣上呢?這所緣緣、無間緣,這是事造的淨土。所緣,就是我們現前這個一念之心,所攀緣的西方極樂世界,這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無間就是我們所緣的這個緣不能夠間斷。念念,心裡面想著淨土,念念願生淨土,這個就是無間緣。增上緣呢?佛教給我們一心持名,這是正修;持戒修福,這是助修;正助雙修,這是自力。到臨命終時,接引往生,這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力量;這叫二力法門。所以,我們具足這個四緣了,將來一定有這個果報。這個果報是往生圓證三不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一生圓滿成佛。圓證,‘證’是證什麼呢?證性具十法界,證事造淨土;叫你親證這個境界。那麼,這個是四元在此地,簡單說明這個理論的依據。如果,我們真正在這個道理上,能夠體會到一些,對於西方淨土這性具、事造,就不會懷疑了。我們的信心才能夠真正地建立,我們的願、我們的行,都是真切的。往生淨土,在這一生當中,必定成就。
:阿弥陀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