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七講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七講) 我們繼續看這個發起序的經文。發起序的大意,前面給諸位介紹過了,現在我們繼續讀這一段的經文。‘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一段經文就是本經的發起序,希望大家要特別的留意,其中每一句經文都代表著很深的意思在。在這一節經文裡面,我們要給大家作詳細地來介紹。 ‘爾時’,就是指前面‘六種成就之時’,序分裡頭,通序所講的。也是眾生的‘機’緣成‘熟’,佛應該,‘宜說’就是應該,要說這一個法門的時候。那麼這是前面在經的意思上,給諸位說過。佛說經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個機就是熟了,眾生可以接受,歡喜接受,能夠依照這一個法門修行證果,這個時候就是應當要說經的時候。 那麼佛是‘告捨利弗’,前面跟諸位講過,捨利弗尊者代表的是智慧第一,完全是從機上說的,所以捨利弗代表權智,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到;文殊菩薩是代表實智,那是這一個法門所說的,代表這個法門。這一個法門必須要有權智的人,他才能夠接受。‘此法’,這是講淨土法門,‘圓收’圓滿,‘收’就是包含,圓圓滿滿包含了‘一切法門’。通常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又講法門無量無邊,這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包括在這一個法門之中,的確是‘甚深難信’。一個法門能夠圓收一切法門,怎麼能夠叫人信得過?這甚深難信。因此,要不是大智慧的捨利弗,佛要說這個法門,連說話的對象都沒有了。所以本經,釋迦牟尼佛頻頻喚著捨利弗,實際上,捨利弗尊者是接受釋迦牟尼佛教導,信受奉行的一個代表人。那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對這個法門能夠信得過,依教奉行,經裡面捨利弗尊者,就是我們的代表。換一句話說,佛叫捨利佛給他說,也就是叫我們對我們講。如果我們真正有這個智慧,能夠信得過,能夠接受佛的教導,依教奉行,所以是以這一位,這是智慧第一來做代表。所以說‘非第一智慧,不能無疑。’真正是甚深難信,我重覆這麼多句,我也非常地感慨啊! 這一個法門‘三根普攝’,所謂是‘上中下’三根,這是我們講一切根性。古德告訴我們說,‘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奇域’,這是古德給我們說的,這兩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上上根,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隨著普賢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上上根。普賢、文殊,都是古佛再來,現居等覺,名符其實的上上根,他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下下根,像前面跟諸位講的,像張善和、王打鐵,這些人都屬於下下根,下下跟的人也有份,也能夠帶業往生,這是真正三根普攝,利鈍全收。 ‘一句阿彌陀佛具足四句宗旨’,這也是不可思議之事。怎麼說它具足四句宗旨呢?第一是‘以唯心為宗’;第二是‘以為佛為宗’;第三是‘以絕待圓融為宗’;第四是‘以超情離見為宗’。 那麼這個我們簡單地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唯心為宗?念佛的人,全佛就是一心,心外無有佛,唯心所念。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是一心所現的相狀。就好比我們在作夢的時候,在夢中,我們全心化為夢境,變化為境界,整個的夢境就是自己的一心。這一個境界,大家容易明了,因為夢境的時間短,一醒過來了,一想就覺悟了。我們不知道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真如本性所幻化的境界,實在講與夢中的境界無二無別。也許諸位會說,夢中境界虛妄的啊!我們現在這個境界真實的呀!那麼我問你,你以為夢中境界是虛妄的,是你醒過來之後,以為它是虛妄的。你正在作夢的時候,你曉得不曉得夢中境界是虛妄的呢?不知道。那麼你在夢中,確實是以為夢境是實在的,這叫迷。醒過來之後,哦!夢中境界是虛妄的,這是你悟了,這是覺悟。我們現前把一切境界當作是真實的,這就是你迷而不覺啊!如果你現在醒悟過來了,那就像佛在經裡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跟夢醒了一樣。又像金剛經裡面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麼‘有為法’指什麼?如果你讀過唯識,百法名門論,百法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包括了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心法,包括了這個四大類,一共裡面是有九十四法。這個九十四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你真正覺悟了,就跟在夢中醒過來的時候一樣,所以法外無心,心外無法,這就是講以心為宗。 那麼第二條,是‘唯佛唯宗’。這是說全心就是佛境,念佛的人,心裡面沒有別的,心裡面想的是阿彌陀佛,口裡面念的是阿彌陀佛,行為上表現的是大徹大悟。這個大徹大悟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意思,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這到後面會跟諸位來介紹的。那麼佛也是豎窮橫遍,換一句話說,佛外也沒有少法可得啊!這個兩條都是說明絕對的意思。 第三句說,以絕待圓融為宗。所謂圓融,‘圓’是指圓通,融洽的意思,也就是無障無礙啊!如果我們用心佛,這個境界上來看,心性,圓滿周遍,不妨礙佛性也是圓滿周遍的。不但佛性圓周遍,一切法性也是圓滿周遍的。佛性、法性,是一心不是二心啊!這才是不二法門,既然不二,那來的障礙呢?那麼諸位曉得,凡是有障礙,障礙都是從二、三裡頭產生的,一法裡面決定沒有障礙,那麼這是說的圓融之義。證圓融的時候,就是絕對的時候,就是圓融,像天台家所說,隨拈一法,隨便舉一法,體就是法界。如果舉‘心’,‘心’為法界,萬法皆心。舉‘佛’為法界,一切皆佛。同時絕對圓融,沒有先後次第,有如帝王千珠,光光相攝,這一個境界,唯有覺悟的人,才能夠見到,才能夠體會到其真實的狀況。念佛人,有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亂,再到理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了。 末後一條說,超情離見為宗,與楞嚴經上所講的,沒有兩樣。超越凡情,同時也遠離聖見,不要以為凡情是錯誤的,聖人見解就是正確的,那就錯了。你要曉得聖人沒有見解,他要有見解,他就會說經,正因為他沒有見解,所以他一天說到晚,沒有說一個字,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懂得這個甚深的密意。如果你說佛菩薩要說法了,度眾生了,那實在是笑話,那是謗佛、謗菩薩。佛菩薩何嘗說過法?何嘗度過眾生呢?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情。這是跟大家講真實話。方便法裡面有佛菩薩說法,有佛菩薩度眾生,但是那不是真實的,方便法裡面啊!換一句話說,第二義裡面才有,第一義裡面沒有;第一義是真的,第二義是虛妄的。那麼就絕對的時候來說,已經超越凡情,也已經離了聖見了。如果我們就心佛圓融上來看,尤其是非凡情聖見所能及的啊!這個意思很深。希望諸位要用心地去體會。那麼我所說的這個用心,是要用真心。如果你是用妄心—虛妄分別的心,無法體會。因為妄心它的功能是分別執著;古德所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個‘意會’,恍然大悟啊!豁然悟得,都是真心啊!也就是所謂的根本智。 那麼講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是指淨土法門而來說。為什麼說它有這麼大的功能呢?我們先說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法門,不出三學三慧。’你不要看經典那麼多,超不出這個范圍。小乘的經論,講的是戒定慧。我們今天講佛經—三藏。律藏講戒律;經藏講定學;論藏講慧學,這是佛法基本的課程,‘戒定慧’三學。初學佛法的人能夠把握著這個中心,他的佛學根基一定能夠學得很好,奠定一個很好的基礎。入大乘,完全是慧學了,聞慧、思慧、修慧,這叫三慧。什麼叫做‘聞’?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正在接觸的時候叫做聞;這一接觸就明了,而且是正確、徹底的明了,沒有一絲毫的疑惑,這叫‘思’;正在接觸的時候,剛才講了,不迷,這就是‘修’;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妄想,這是修,所以這個修慧是這樣說的。由此可知,聞思修是一剎那之間同時完成的,沒有次第。戒定慧有圓融,有次第;大乘佛法戒定慧是圓融,小乘佛法裡頭有圓融、有次第。在大乘佛法裡頭,戒定慧、聞思修,是圓融的,也可以講自受用決定圓融,他受用裡頭所表現的,有次第的,那是為了教學的方便。這是‘攝盡一切佛法’一切佛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 ‘八萬四千法門,念佛第一。’這個說法是不是誇大了呢?給諸位說,不是的,這是事實;絕不是說我講這一部經,特別來贊這一部經,我修學這個法門,特別來把這個法門提高,不是如此。我們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裡面所看到的,‘所’指‘示’給我們的,‘德雲’比丘,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遇到的第一位善知識—德雲。在四十華嚴經裡面,叫做‘吉祥雲’,‘德’就是吉祥的意思,這是翻的不一樣,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他教導善財童子就是念佛法門,這是五十三參的第一位,教給善財念佛。到最後,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不但教善財童子念佛,而且領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四十一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個四十一位都是明心見性,證得法身的大士,帶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諸位想想,這個法門是不是八萬四千法門,第一個法門?是不是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地去反省,我們要很正確地體會到佛說法的甚深意趣。那麼這個是說出世尊在當時,告訴捨利弗尊者這個意思之所在。 從是西方,‘是’是指我們娑婆世界,意思就說,從我們娑婆世界西方,要過十萬億佛土;這個不念土,念度,念去聲。西方是娑婆世界的西方,是說明阿彌陀佛示現的處所,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依報,依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梵語稱之為‘須摩提’,翻成中國有‘安養’的意思,有‘安樂’的意思,有‘清泰’的意思。經文裡面給我們說這個處所,‘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是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那麼這是講的依報世界。這個說到這個地方,剛才講的就是這個一段。 許多初學的同修,聽到西方世界,總不免要懷疑,那就是西方沒有定法,究竟在那裡呢?如果就地球來說,的確沒有西方。但是娑婆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仿佛我們今天在天文學裡頭所講的銀河系。假如要是指銀河系的西方,那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佛說經那個時候,距離我們現在不過三千年,三千年如果在銀河系的運動,那實在是微不足道!那麼這個方位還是非常的正確。縱然說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在我們看是相當常的時間,可是在整個太空銀河的運行,那一萬二千年也才移動一點點,沒有離開這個方位。那麼由此可知,佛給我們講,標示這個示現的處所,我們無須要懷疑。 還有一個很可靠的,那就是阿彌陀佛是一個信號,我們心裡面有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心心相印,感應道交,到臨命終時,他來接引你。所以太空雖然很大,你不會迷失方向,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這個法的確難信。從前蓮池大師講,這一個法門不但是一切法門的理,它包括完完整整,一切法門修行的原則,也是圓圓滿滿地包含了,真正是不可思議!只要人真肯發心,執持名號,這一個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這個話不但講初學人難信,老修的人也難信,不但老修的人難信,每一天在這裡念阿彌陀佛的人都難信;我們要相信佛之誠言。 淨土,經上告訴我們,有四種淨土,這是不可不知的。那麼說到四種淨土,各分淨穢,這也是我們要明了的。那麼‘四土’名稱,第一個叫‘凡聖’同居土。第二個叫方便有余土。第三個叫實報莊嚴土。第四叫常寂光土。我們在這個表裡面,給諸位作一個簡介,這個‘四土淨穢’,看這個地方就行了,四土各有淨有穢,乃至於到常寂光土,也有淨,也有穢。 凡聖同居土裡面,‘五濁重者穢’,‘五濁清者’,這就是‘淨’。什麼叫五濁?我們到經文後面會讀到,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濁’這個意思,好比是水,水裡面帶的泥沙很多,就不清淨,所以它是代表的煩惱、不淨,‘濁’就是不淨,就是污穢、骯髒,就是有這個意思。 那這個‘劫’呢?是說的時間,我們常說年頭不好啊!那麼諸位想想,時間那有好與不好。而是在這一個這一段期間裡面,如果是社會很安定,大家的生活非常好,所謂是安和樂利,這個年頭好啊!國泰民安,沒有戰爭、沒有災害,五谷豐登,這是好年頭。由此可知,劫濁不是它本身濁,而是指社會的動亂,所以才稱之為濁。 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歷史,像我們台灣這個地區,三十多年來繁榮、安定,這個是很難得的、很稀有的,沒有動亂,大家能夠過太平日子。能夠聞到如來的正法,尤其是難得。可是世界上有幾個超級的強國,不斷地在發展科學武器,給全世界的人帶來了戰爭的恐怖,尤其是核子大戰,整個世界毀滅性的這種戰爭,每一個人心裡面都不能夠平靜,這是真正的劫濁啊! 所謂見濁呢?‘見’是見解,失去了正知正見,完全為邪知邪見所蒙蔽了,把邪當作正,把正見當作邪見,顛倒真妄,這就叫做見濁。簡單的講,見濁就是舉世之人,沒有一個正確的見解,這個是第一可悲之事啊!佛常常說眾生為‘可憐憫者’。諸位要曉得,煩惱、生死,不足為可憐也;最可憐憫的,就是知見顛倒,不能夠辨別邪正是非。 第五種,煩惱濁,這是大家容易懂的,生活在煩惱之中。大乘佛法裡面,把煩惱歸為六大類,貪、嗔、癡、慢、對於聖教的懷疑;再說,誤見,就是錯誤的見解。試問問,我們是不是生活在六大煩惱之中?這個六大煩惱,有那一條我們能夠離開了?佛門裡面常說,苦海無邊,苦海指什麼?就是指這個六大類的煩惱。 眾生濁,這是指一切眾生,無有正知正見,生活在煩惱之中,所以眾生的相—濁相,不是一個清淨之相。命濁,簡單地說,就是壽命不很長,壽命短促。壽命短促,你要想修學法門,功夫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個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來生來世再繼續來修,那麼諸位想想,這個一轉世,就算你的福報很大,你的善根很深厚,你這一轉世,至少要耽誤二十年,你的修行那是中斷二十年了,這個就沒有辦法繼續精進,它當中有中斷。那裡能夠比得上西方極樂世界,人家壽命長,無量壽命。‘無量’到最後再跟諸位介紹。 佛在經論裡頭常常告訴我們,一個人修行成佛,從初發心到成佛,需要多長的時間呢?三大阿僧只劫。在我們這個世間,命濁,壽命短,誰能夠活三大阿僧只劫呢?所以我們的修學相當困難,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無量壽。無量是個數目字,多大的數目字是一個無量呢?華嚴經裡面給我們說,阿僧只個阿僧只,就是阿僧只乘阿僧只,叫一個無量。那好了,我們不要多了,只要一個無量就可以了,成佛時間足夠了。因為成個佛,三個阿僧只劫;你的壽命是阿僧只個阿僧只,豈不是太容易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要送他的學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道理就在此地。送到那邊去,保證成佛。 那麼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四土裡面,諸位要記住,凡聖同居土裡面,有淨有穢,這就是帶業往生,這個都是講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到那邊去的人,一定還帶著娑婆世界,這個五濁的習氣,習氣不太好斷,總得要相當長的時間,慢慢的才能夠斷得掉。所以你到那邊去之後,你帶的這個習氣重,這是凡聖同居土裡面的穢土。那麼你這個五濁習氣輕,你這個凡聖同居土,現的是淨土。那麼這是比較它這個穢土比我們的三禅天、四禅天,那還要清淨,這就是他們本身做個比較,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如果證得了事一心不亂,那麼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所謂‘方便’,是講你修學的法門;所謂‘有余’,就是你的無明煩惱還沒有斷盡,你只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還在,所以叫‘有余’。它這個裡頭的穢、淨怎麼說呢?我們就小乘境界來講,‘析空拙度證入者’,這個叫‘穢’;‘析’是什麼?分析空。像我們講一切物質,把它來分,一分為二,二分為四,這樣的分析,分析到最後,恍然大悟,萬法皆空。這個樣地把煩惱斷盡了,見思煩惱斷盡了,從這個地方證入一心的,那麼這個是事一心的,這是很笨的辦法,這叫‘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這個來得快,悟性高,一聞他就開悟了,當體即空;用不著分析,這麼麻煩啊!當體即空,這個比這個要巧得太多了。這個就是說方便土裡面,智慧高的,智慧低的,方法善巧,方法笨拙,我們來說這個淨、穢。 如果你是修到理一心不亂,那你生‘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不是方便;可見得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不是真實的,跟我們這個世界一樣,幻化的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這麼一個境界啊!到這裡是真實的。所以這才是真實的果報,‘理一心’才是真實果報。 那麼下面這個注解是蕅益大師用天台教義來說的。天台講的是三止三觀、次第三觀。三觀是空、假、中—空觀、假觀、中觀。‘次第三觀證入者’,這個智慧淺一點。‘一心三觀’,三觀同時,這個‘證入者’叫做‘淨’,這個高。實報土裡面,它也有高下之分。那麼我們在大乘教義裡頭看,大乘圓教,像剛才跟諸位提到的華嚴經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四十一位,那就是四十一個等級,四十一個次第,從圓教的初住,到圓教等覺;愈是往上面去,愈清淨。在比較上來講,下面是‘穢’,上面是‘淨’,譬如說十住菩薩是穢,十行菩薩是淨;十行菩薩是穢,十回向菩薩是淨;十回向菩薩是穢,十地菩薩是淨;十地菩薩是穢,等覺菩薩是淨。這個淨穢是比較說的,統統都是理一心不亂。那麼由此可知,理一心不亂的功夫,有淺深差別不同,因此它這個實報土的受用也不一樣。證得了實報,也就分證寂光,為什麼呢?‘寂光’土是法性土,這個是理體,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實報是宇宙萬有的實相—真實相。凡聖、方便,這個是虛妄相,這是真實相。但是理體是一個,實報土是寂光土變現出來的;凡聖土、方便土,也是寂光土變現出來的境界,所以真妄不二啊! ‘寂光’土,‘分證者穢’。那些是分證呢?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都是分證。‘究竟滿證者淨’,究竟滿證,唯佛一人,成了佛了,這才是究竟滿證。你看看等覺菩薩,還算分證;那我們現在經上講的這個淨土,在四土裡面,它指什麼?彌陀經裡面所講的,無量壽經所講的,觀無量壽經所講的,全是講的凡聖同居土。 ‘今正指同居,亦兼上三’,方便、實報、寂光、它也包括在裡頭,為什麼呢?經上有這麼一句話說,‘上善聚會’,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個上善是什麼?這是上善、上善、上上善;所以你雖然帶業往生去的,方便土的菩薩、實報土的菩薩、寂光土的菩薩,你都能夠跟他們在一起,諸上善人聚集在一會啊!這一種殊勝的因緣,到那裡去找去? 這個‘此論修德’,這是諸位要注意到的,‘不論性德’;跟大家所講的這些,全是講的修德。為什麼不講性德呢?‘性德則“本來無一物”’,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性德是什麼呢?就是講寂光土,是從‘理’上講的,修德是從‘事’上講的。那麼理上呢?‘法爾俱足四土’,法爾就是自自然然,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個叫法爾。‘法’是一切萬法,‘爾’是如的意思,‘百界千如也’,本來就是這樣的啊!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為什麼呢?因為十法界是性德法爾俱足的,俱足四土,就是俱足百界千如。‘ 依報屬’於‘世界’,‘依’是我們依存的環境,‘報’就是果報,我們生活所依賴的環境,這是世界。依報的世界,就是講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佛願行所成’的。這個事情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得很詳細;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曾經發四十八願,曾經去參訪二百多億的佛國土,他發心建立成的這個世界,提供十方有願,志同道合的修行人,到這個地方來修學。這是很難得的一樁事情。所以同時也是‘眾生淨業所感’,這一些眾生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感應道交,才有這麼一個理想的修學環境,這個我們也要懂得。譬如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有願力要建一個道場,當然這個世間還有許多人跟我們志同道合,在一塊修行,你這個道場才能夠建起來。如果你自己有願,好!我有願,我也有錢,有勢力有力量,我把大道場建成了。可是沒有人願意到我這兒來修學,那麼你這個道場是空殼子,不能夠發生作用。所以自己的願要與眾生的願,要能相應,不但與眾生的願要能相應;這個裡頭還有關系,與眾生的福報要相應。眾生有願,但是沒有福德,這個道場也不能成就。 阿彌陀佛這個道場太大了,他接引的對象,不僅限於我們娑婆世界,他的對象,十方國度啊!就是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度,有緣之人都生到他這個道場來,換句話說,都到他家來。所以娑婆世界,在他接引的對象來說,是無量無邊對象裡頭的一個啊!好像這個世界一所著名的大學,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那個學生都希望到那裡去留學、去讀書;而我們在全世界所有國家裡面,只是一個國家而已。所以它並不是特別為我們這一國而設的,它是為全世界一切愛好這些學術的人而建立,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眾生要有願,要有福,同時又有這個緣分;正是經典裡面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生彼國。’同樣的,我們有緣,我們要有志同道合的人,要有真正修善根、修福報的人,才能夠把大乘佛法復興起來,弘揚光大。特別是這一個淨土法門,我們曉得這個法門在民國初年,在我們中國只有一個道場,就是印光法師在蘇州楞嚴山報國寺所建的這個念佛道場,就只有這一個啊!常年念佛道場。而禅宗的道場,也只剩了一個高明寺。現在這兩個道場都不存在了。今天就是真正一個修學的道場,在我們這個世間已經沒有了。所以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大家,勸勉諸位同修,你們真正有願行,有這個力量,要為諸佛菩薩建立一所真正的道場,這個功德無量無邊。為什們呢?真正想續佛慧命,光大遺教,沒有道場是辦不到的。我們今天所作的這個工作,以電視、錄影帶,送到諸位家庭,供養諸位,來幫助你理解佛法,幫助你進修佛法,固然有許許多多的方便;可是要想培養人才,要想真正地幫助人修行,還是要大道場。但是這個大道場,實在講不必多,在全世界,尤其現在這個交通發達,有個兩三所就夠了。從前交通不便,一個省分、一個縣分,需要幾個道場,才能夠照顧得來。現在交通方便,不必要了,全世界只要有兩三個道場就足夠了,這個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依報我們介紹到此地,這是講西方世界的環境,那麼這是略說。 再給諸位介紹正報,那就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一句也非常地重要。我們先將‘阿彌陀佛’這個意思,給諸位介紹一下。我們念佛,上面加兩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歸依的意思,是恭敬的意思。那麼阿彌陀,他的意思,這個‘阿’,這個是印度話,梵語,翻成中國則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佛’是‘覺’的意思。要是以中國這個意思來說,‘無量覺’意思就是‘無所不覺’,沒有一樁事情,他迷惑啊!不迷就是覺,無量覺。我們俗話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印度話就叫做阿彌陀佛。一般宗教用這一句話贊歎他的教主,宇宙的主宰,全知全能,那是有名無實,不是真正的無量覺,不是真正的全知全能。 西方世界這一尊佛,的的確確是全知全能者,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者。你要不相信,你看他所造的世界就曉得了,真是全知全能,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這是‘極樂’世界的‘本師之德號’。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這是一個人的名字,是西方極樂世界,那一邊的本師,也就是教主他的德號。在經上講‘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佛’,那麼這是講‘正報’,正報舉一個人,就是舉‘教主’,就是本師,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師—教主,舉他的‘名’來說。 那麼在這個地方給諸位介紹的,‘佛有三身’,這也是佛學常識,諸位將來在經論裡面,常常會看到。‘身是積聚義’,積聚,許許多多條件積聚起來,它現一個相,我們叫它做身相。‘眾生’,我們講凡夫,‘積聚業障’以‘為身’。眾生的心,一天到晚起惑造業,受報,得的是業報之身。‘佛’,佛身,那就‘不然’了。佛,他不積聚業障,他積聚什麼呢?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要特別注意到的,所以我們講的佛身,與我們的關系太密切了。 三身裡面,第一個是‘法身’。我們先介紹這個名詞,什麼叫法身?法身是‘積聚理法以為身’,理法是‘平等’,‘理’是萬法的,一切法的原理;也就是哲學裡頭所講的,‘一切法的本體’。前面跟諸位講的寂光淨土—常寂光,所以這是一個平等的理體。不但平等,而且‘普遍’,‘故法身遍一切處’,那麼這個也很難懂。我們還是拿剛才這個夢境來做比喻。那個現夢境的理,這個理法,就是我們的一心,這個心整個化成夢境了,在夢境裡面一一法都是這一個心平等、普遍而顯現。所以一切境界,包括了虛空,全是一個理具,全是一個理法。所以說法身無相,法身無不相;法身無相是講理,是一心,無相;無不相呢?變現出一切的境界相,一切境界相就是法身。在這個裡面必須要見到他平等之理,平等之相,普遍之理、普遍之相。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也跟我們說得很詳細。 第二是‘報身’。這個是理體,你要明了;報身與應身,特別是報身,你要好好地去修。這個就是與這個地方,眾生積聚業障以為身,佛則不然,佛是什麼呢?佛‘積聚智慧以為身’。這是跟佛不一樣,我們講應當學,就要學這個地方。眾生可憐啊!他二六時中,也就是說我們講他的生活,他日常生活,他活在那裡呢?他活在迷惑顛倒造業裡頭;諸佛菩薩他的生活,生活在智慧裡,智慧為身,所以他不迷惑,他不造業。‘故報身惑淨智滿。’‘惑’是迷惑、業障,‘淨’,淨了,完全斷了,得清淨,智慧圓滿,這是報身,圓滿報身,就是圓滿的智慧身,這是諸佛菩薩自受用。他受用的呢?則是應身。‘應身—聚集機緣以為身’,我們佛門裡常說,廣結法緣,我們一切布施供養,為的什麼?是為結緣,結緣就是積聚機緣。你緣結得愈多,結得愈大,你將來這個應身,‘故機緣成熟,應時出世。’隨類化身,像觀世音菩薩一樣,這個眾生機緣成熟了,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樣的身份。你看,這個多自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所以我們要學智慧為自受用啊!以廣結法緣為他受用。這個就是說明,你今天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你是修應身。你斷惑求智慧,你是修你的報身。報身圓滿了,法身就現前了。法身不必修的,法身完全從智慧裡頭悟入的,證得的。 ‘法身指所證’的‘理性’,就是‘如如’之‘理’,如如之理,‘生佛同具’,‘生’是眾生,‘佛’是十方一切如來,共同具足,沒有差別的,所以這個是如如理。只要你證得如如理,你就親見法身了,就是證得了,所以這證得的理性。 ‘報身’這是‘指能證’的‘功德智慧’,功德就是禅定。在念佛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是真實的功德。從理一心裡面,起的覺照,這是真實的智慧,這是‘如如智’;與如如理完全相應,理智一如,理智不二。 ‘化身指所現’的‘相好色像莊嚴’。像世尊,在我們世間所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色像莊嚴之身,這個叫做化身。佛的三身,我們要明了,就是我們所修學的是以這個為目標。 那麼前面將大意跟諸位介紹了。現在要跟諸位說明,三身有性具的,就是有性德、有修德,因此法、報、應三身,各有兩種,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雖有性具,如果沒有修德,我們還是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曉得性具,我們的信心堅定了,曉得這個東西是我們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諸佛證得,不稀奇;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證得,不失望。因為它本來有,當然我們決定可以證得。它不是本來無;本來無,我們要想證得,不見得有把握。本來有,我們要想證得,有決定性的把握。 證得三身就是成佛、成菩薩,就是恢復自己本來的面目。那麼兩種三身,諸位看這個表解上,‘法身二’種,‘自性清淨法身,生佛一如。’剛才跟諸位所講,這是理體的,是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的,叫自性清淨法身,佛與眾生沒有兩樣,平等、普遍的。第二種,這就屬於修德了,‘離垢妙極法身’,這是‘修德所成’的。這就是諸佛才有,菩薩以下沒有。或者我們講,菩薩也有,菩薩沒有妙極,菩薩有離垢法身,沒有妙極。加上妙極,這是如來果地上才有,所以這個是屬於修德的。修德所成的什麼呢?性德現前了,就是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就是自性清淨。離垢是清淨的意思,妙極是自性的意思,所以說是,既然是本來有,怎麼修不成呢?當然可以修成。 ‘報身’的‘二’種,‘自受用報身’,自受用的,這就是前面所講的智慧,積聚智慧以為身。‘智斷究竟’,智慧‘圓滿’,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斷盡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圓滿了,究竟圓滿,這是自受用的報身。‘他受用’的‘報身’,‘如來為地上’的菩薩‘所現’的,所謂是十地菩薩所必積啊!如來要教化十地菩薩,現他受用報身,教化地上菩薩。那麼由此可知,在登地以前,就是三賢的位子上,三賢菩薩只見佛的化身,不見佛的報身。我們淨土法門回向偈裡說,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花開見佛,見報身佛;花沒有開的時候,你見佛,見的是化身佛。所以當你念佛機緣成就的時候,你在此地捨報,佛來接引你,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那個佛是什麼身呢?給諸位說,那是化身,不是報身,是化身。如果你要是證得理一心不亂了,那麼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那個佛是報身。為什麼呢?理一心不亂,登地呀!這個地是別教的地上菩薩,在圓教呢?就是初住以上。所以念到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報身佛來接引你,他受用的報身來接引你。事一心不亂以前的,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或者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的,都是化身。 這個‘化身’有‘二’種,一種叫‘示生化身’。‘示’是示現,‘生’是降生,示現降生在世間,像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在北印度所‘示現’的‘八相成道’,跟我們這個凡夫沒有什麼兩樣;這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示現降生在世間,這個叫示生化身。佛在印度示現的成佛之相,而在我們中國,這些佛菩薩示現的很多很多,有的示現出家相,有的出現在家相。像前面跟諸位講的阿逸多菩薩,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我們中國的示現,有記載的,我們就曉得有兩次。這個都是示現的生化身,示生化身。一次就是副達師,是示現的在家居士,一次就是布袋和尚,示現的是出家相,這個是佛菩薩的化身。還有一種叫‘應現化身’,跟這個不一樣,‘應機示現,隨類化身’,隨機示現,這個佛菩薩突然之間,你看他來了,見過之後,他又沒有了。那麼像這一種見佛、見菩薩,很多很多人見到過,這個相,這是叫應現化身。隨類化身,范圍就非常非常之廣大;像觀世音菩薩所說的,三十二應身,三十二類的應現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應現什麼樣的身相去度那一類的眾生。由此可知,佛菩薩沒有定相,沒有一定的身,他這個身就得的是自在身。這些,從離垢妙極這個以下,都是論修德,這一個是性德,自性清淨法身,這是性德。 ‘若論性德,實’在是‘非三非一,而三而一,離過絕非,不可思議也。’這是我們要明了的,所以佛說法,是這樣一樁一樁細細地來跟我們分別,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但是我們不能執著,為什麼呢?性修不二。你要執著,就有過失,執著就有錯誤;不執著、不分別、樣樣都明了,真正不可思議,才能夠德真實相。 那麼現在經裡面所講的阿彌陀佛,到底三身是屬於那一身?這是很要緊的事情。經上所講的‘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是這一個身。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裡面的示生化身的阿彌陀佛,雖然是示生化身,與報身、與法身,是一體,脫離不了關系,‘仍復即報即化也。’這一個道理,這一個事實的境界,我們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一體三身佛,說得很清楚,諸位可以做參考。 那麼講到此地,我要附帶跟諸位介紹一下我們佛門的表法,佛門表法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那麼這個是佛法教學的藝術。如果諸位要是明白這一樁事實,你對於佛法的教學,那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真正是無以復加了,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個教學最高的,它是講藝術,今天我們講的藝術化。佛法的教學,在三千年前,就已經進入到藝術的境界,實在是不可思議,實在是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在此地,只介紹一點點,那麼諸位要想多了解一些,你可以看華嚴經,清涼大師的疏鈔,那麼我只把佛門最普通的常識,跟諸位說一點點。 佛門,你要到一個寺廟去參觀,第一個你一定見到天王殿,佛教寺院,就是山門。天王殿這裡頭就有表法,就是給你說法。天王殿裡面這個像,這個佛像,一共有五尊,就是有四大天王與彌勒菩薩,阿逸多菩薩。‘東’方叫‘持國天王’。我們一般把他稱作四大金剛,其實那是不對的,是四大天王。四天王,他是發心護持佛法的。‘持’是保持,‘國’是國家;他代表的意思,是‘負責盡職’,唯有負責盡職,才能夠保持國家,這從大的方面講。小的,你能夠保持你的家庭,你對於你家庭要負責盡職。你在社會上,或者是做生意,你有一個公司行號,你負責盡職,你的生意才能夠興隆,你的事業才能夠發達,所以他代表的是負責盡職。‘南’方天王叫‘增長天王’,這個增長就是‘日新又新’,天天要求進步,要不斷的求新、求發展,不能夠墨守成規,更不能夠退轉。‘西’方,‘廣目’,叫你多看。‘北’方,‘多聞’,叫你多聽。這是講‘博學多聞’,唯有博學多聞,才能夠日新又新;唯有日新又新,才能夠做到負責盡職。你看看這個四天王,代表這個意思。當中,供養的是‘彌勒菩薩’像,我們現在供養的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他所表現的是‘生平等心’,‘成’就‘喜悅’之‘相’,所以笑咪咪的,代表的是‘慈悲方便’。佛法裡常說,佛門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彌勒菩薩所代表的,代表的根本,代表的方便門。所以你一進佛門,看到天王殿,你要曉得這個意思。那麼換一句話說,沒說一句話,就已經給你上一課了,你所得到的就很多很多了。 那麼再說大殿—‘主殿’,我們一般講‘大雄寶殿’,這不說大雄寶殿,說主殿。這個主殿裡面,一定是一‘佛’,二‘菩薩’,一定是這樣供養的。譬如說西方三聖,當中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定是這樣的。這個‘一佛二菩薩’,是‘表體一’個,‘用’是無量的,二是表‘多’,一體多用,是代表這個意思。‘體’呢?‘佛’來代表,是‘表清淨法身’,這是體。這個菩薩,表‘報身’、‘化身’,‘表權二智’,這是‘用’,這有一位‘菩薩’一定是代表權實二智。另外一位菩薩一定是代表‘慈悲方便’,所以表用,這個都是報、化二身。那麼以西方三聖呢?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方便,大勢至菩薩代表權實二智。如果是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表清淨法身,文殊菩薩表權實二智,普賢菩薩表慈悲方便。三寶佛裡面,當中是釋迦牟尼佛,表清淨法身。大乘裡面,文殊、普賢。小乘裡面,迦葉尊者、阿難尊者,阿難尊者表的是權實二智,迦葉尊者表的是慈悲方便。你就懂得這個道理,才曉得主殿裡頭為什麼要供一佛二菩薩,道理在此地。 那麼現在,我們在看這個末後一段。‘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裡頭‘具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就是四悉壇的意思,前面跟諸位介紹過。第一個意思是‘的’的確確‘標’示出真‘實’的‘境’界,希望我們‘欣求’啊!第二個意思,‘誠’實‘語’所‘指示’,‘令’我們要‘專一’,這是相當相當重要。極樂世界是現代的,不是過去的;極樂世界佛,也是現代的,不是過去的。像我們釋迦牟尼佛,已經過去了。統統都是現在有,我們應當要求;佛是誠實語指示我們,我們要一心去求,不要打閒岔,不要好高骛遠,不要再搞別的法門。第三個,‘簡’別不是‘乾闼婆城’,乾闼婆城是幻化的,不是真實的。‘非陽焰’,陽焰是北方地上一種氣,遠看到,像是水;近看,沒有。所以這個爐,它是畜生,它口渴了,想喝水;它看到陽焰以為是水,那麼就在前面不太遠了,它就往前面跑,跑到那個地方,還在前面,永遠沒有水。渴若陽焰,這是迷信;不是‘權現’,權現是方便,為‘曲’,來現一個境界,來安慰安慰你,不是的。也不是‘保真偏袒’,保真偏袒就是我們一般人講,保證,到底是有沒有了,還靠不住,只是憑人家的擔保,憑人家的保證,不見得是真實的。 蕅益大師這幾句話,有很深的用意,為什麼呢?都是破除我們的疑惑,‘破魔邪’見,‘權’,權教,‘小’乘。魔邪權小,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不相信,他認為這是佛假設的,是理想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相信,決定不是理想國,不是假設的,不是佛故意在那裡說來安慰我們的,不是的。而是千真萬確,確實有西方,有阿彌陀佛;不但有,現在在,現在就有。第四,‘圓彰性具,令深證故。’這個彰是彰明的彰,彰顯的彰;是圓滿顯示給我們,這一些都是性具的呀!本性裡面,‘圓’是圓滿,本性裡頭原來具足的,希望我們要深證。特別提出深證,不是淺證;淺證,證得事一心;或者證得理一心證得淺,不夠的。理一心裡面,我們要往深處證,因為理一心諸位曉得,裡頭有四十二個階級,證到圓滿,才究竟成佛。這四個意思,第一個就是‘世界’悉壇,世界悉壇叫我們生歡喜心。第二,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為人’悉壇,指示我們修學最理想的一個法門。第三段的意思,‘對治’,破除我們的疑惑,增長我們的信心。最後這一條,是‘第一義’悉壇,叫我們真正地能夠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麼由此可知,這個序分裡頭,已經給我們說明了本經旨趣之所在。 序分末後一段經文,這一句經文,‘今現在說法’,這一句話意思說得很深,對我們只期望很厚。意思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依’報,阿彌陀佛跟諸上善人,‘正’報,都是‘現在今時’,‘正應發願往生’。如果他是過去、是未來,那不必說了。過去那等於講故事,未來我們心裡頭向往;他是現在啊!現今啊!趕快發願往生,‘親近彌陀如來’。一個人在無量劫當中,要是有機會能夠親近如來,親近到佛,這個福報太大太大了,正是開經偈裡面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啊!那麼阿彌陀佛今現在,這種大好的機緣,怎麼能錯過?聞佛法,‘親聞佛’所說‘法’,這才能‘速成正覺也’。聽別人說的,傳說,不是親聞。我們今天看經,經是阿難他們結集的,我們是從佛弟子當中傳聞,不是親聞,那有親聞的這種功德殊勝呢?所以今現在說法,就是鼓勵我們要發願親聞。 這一段是總結,‘結出發起的大義’,經文雖然不長,裡面三個意思。第一個是‘依’報‘正’報,都是‘現在實在有’的,這是大師‘勸’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相信啊!‘世界名極樂’,你就想極樂這兩個字,這個多自在,‘勸’我們發‘願’。‘佛號阿彌陀’,無量覺,‘勸’我們‘持名妙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妙行;八萬四千行門裡面,第一行門,它怎麼不妙呢?這一個行門具足,前面講了,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叫妙行。‘信願行’,這‘三資糧’,就是三個條件,全‘具足’了,都有了。不但具足,‘成就’了,確實有三資糧具足成就,下面‘必得往生’這個字全誠肯定,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你必定得往生。 ‘此門修行’,這是講淨土,特別是指我們小本彌陀經,裡面所講的理論與方法。‘唯以阿彌陀佛為所緣’,這是叫你執持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中不雜余想’,這個是真正念佛,二六時中,你的心裡頭只有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只有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二六時中,念念在心裡頭,‘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你的‘心’,你的‘心’跟阿彌陀佛已經變成一個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必得成就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能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所生,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呢? 全經我們才把序分講盡,這個序分才講完,經中的大意,已經非常明顯地呈現出來。那麼換句話說,諸位如果能信得過,能夠真正的理解,修行的綱領大略已經得到了。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如佛之本懷呀!稱佛之本懷呀!決定會得到圓滿的成就。下面,則是本經的正宗分了,正宗分裡面有三段,也是講的信願行,那是給諸位要細說,今天就講到此地。
:阿弥陀经 :浅释 回上壹頁